-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全国2卷文综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封前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 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 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 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 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 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答案】1.B 2.C 【解析】 试题分析: 2. 结合材料和问题,对比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突出优势是品牌一个( 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更多,效益更高,产品价格更高,投入多,生产成本高。传统的茶园的产品主要以茶叶为主,现代茶庄园以茶为中心,延长了茶的加工、储藏、销售等各环节,增加了产品种类,同时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文化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考点:本组题考查“庄园经济“的发展条件和优势。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化。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庄园经济”为背景材料,考查现代农业向工业化经营模式转变的条件及优势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解决第一小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农业资源”及“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建设的现代茶庄园,说明庄园的建设首先要有市场认可的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产业链,发展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形成现代茶园。第2小题从材料的“庄园经济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 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等关键词语中都可以分析出产品种类增多,产业经营多元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大提高。无论第一小题还是第二小题,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最简单有效地解题方法。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规模 B. 劳动力成本 C. 原材料成本 D. 技术水平 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 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 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3.B 4.A 5.D 【解析】 试题分析: 3.该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家电组装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断转移是为了寻找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日资逐渐向经济水平较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和国家转移扩散。 4.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都有所上涨,因此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逐渐丧失成本优势,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广阔的市场优势逐渐凸显,因此,虽然越南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但是广阔的市场依然有大的引力。 考点:本组题考查产业转移知识,具体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及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第1小题明确“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合图示信息,产业逐渐转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劳动力成本是转移的主要因素。第2小题有材料可知,越南劳动力价格比中国具备了优势,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市场条件不如中国。该题关键在于越南和中国的优势对比。第3小题,中国家电产业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后,应该加大科技,研发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该题考查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方向。掌握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和迁移是解题的关键。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 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6.C 7.D 8.C 【解析】 试题分析: 6.在高山苔原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气的温度与海拔有关,A错;该带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湿度很大,降水量较多,降水量与海拔有关,B错;该地风力较大,坡度越大的地区,积雪厚度小;坡度较小的地区和洼地,积雪的厚度大,因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C对;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D错。 8.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 考点: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意在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全球热点气候变暖位背景材料,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自然带的影响。第一题,用排除法即可,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降水量、植被的覆盖率都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ABD排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的陡缓,积雪存留的条件相关,与海拔关系不大。第二题由材料中“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加剧,可知冻害与西北坡的积雪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强劲,积雪不易存留和堆积,故此“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该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寻找关键信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第3题根据上题判断的关键信息,积雪厚度和季节是影响冻害的因素,即可直接判读答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积雪厚度变薄,保温能力减弱,通过材料可以推出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降雪期推后。该题组难度较大,可以把一组题全部阅读晚一遍之后,在重新做题,第三题的选项会给以前面两道题一定的提示。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9~11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9.D 10.B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10.该题考查水库建成后的影响。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河流的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由于淤积加重,冲刷减弱,河床不易展宽。故该题选B项。 11.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 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防止泥沙的沉积,故该题选A项;河口位置的水闸,对河流汛期的洪水下泄会起到减缓作用,B错;水闸拦截潮流,会减弱沖淤作用,C错;在河口拦截河流的入海泥沙,只会增加河口泥沙的淤积,不可能是该工程的主要作用,D错。 考点:该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外力与海洋外力的相互作用,具体考查河流的外力作用对河床的影响、水库建设的影响、河口水闸的作用。 【名师点睛】该组题以河口的河床断面图为背景材料,具体考查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修建水库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的作用。试题难度、区分度都较大。第一题,意在考察学生读图能力、理解材料,获取信息和应用迁移的能力。从图中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乙时河床抬高,结合材料的叙述 “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来判断出:甲时为汛期或汛期末期,冲刷为主;乙时河床抬高,逐渐进入枯水期,淤积为主;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转为枯水期,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根据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判断最佳答案为D项。第二题关键在于理解水库建设会拦截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紧跟这一信息进行判断即可。水库建设影响是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能有学以致用,灵活迁移时解题关键。第三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的作用,河口工程建设在水库竣工之后,上题可知水库建设后,下游及河口泥沙淤积更加严重,结合泥沙淤积的原因,根据工程所在的“河口位置”判断主要作用是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12.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创作完成后,都城洛阳的人们都认为写得好,争相传抄,一下子使纸帛的价格贵了好几倍,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由来。若用S、D分别表示供给和需求曲线,下列图示正确反映“洛阳纸贵”的是( ) 【答案】B 考点:价格和供求的关系知识点 【名师点睛】供求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处于卖方市场;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处于买方市场。此题中由于《三都赋》的争相传抄,导致纸帛需求量增加,致使纸帛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是需求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不是供给量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13.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2015年12月,IMF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占比为10.92%。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地位上升 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 ③中国外汇储备安全性提高 ④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考点:人民币国际化 【名师点睛】人民币成为SDR篮子中第一个来自新兴市场的货币,在世界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理论上人民币已可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发达货币并列,人民币在SDR中权重最终被定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加入SDR是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经济、金融实力的认可。说明中国经济地位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 14.2012年,某国司法部起诉甲公司和五家出版社,指控其涉嫌合谋操纵电子书价格,违反了《反垄断法》,令消费者遭受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2015年,法院裁定罪名成立,开出了4.5亿美元的罚单。该案例说明 ①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 ②企业和社会组织均以盈利为经营目标 ③法律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 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法院通过法律手段惩罚了甲公司和出版社的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的公平正义,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故③④符合题意;公司和出版社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进行了违法行为,是市场的自发性的体现而不是滞后性,故①和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组织的经营目标,故②和题意不符。故选D。 考点:科学的宏观调控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市场调节的弊端和宏观调控的手段。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滞后性是指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自发性是指生产者和经营者为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题目中公司和出版社为追逐利益合谋操纵市场价格是一种违法行为,属于自发性。社会组织的性质不同目标也就不同。 15.近年来,服装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2015年7月,我国某服装企业现金收购意大利一家著名服装公司51%的股权,利用其品牌、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该收购可以助力企业 ①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 ②改善股权结果和合理结构 ③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品市场 ④丰富品牌组合,满足差别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考点: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区别,以及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的积极影响。收购国际品牌属于走出去,是对外投资,不是利用外资;“助力企业”强调的是国际化经营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加强国际合作,丰富商品或品牌结构,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不是股权结构的变化。 16.为缩短学生上学路程与保障学生安全,某村村民希望新修一条便道。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此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理事会。理事会就工程要不要建、由谁建、资金来源等问题广泛征求民意,经过民主协商,是终决定修建便道。村理事会的建立 ①改变了村民自治的主体 ②维护了村民的切身利益 ③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实践形式 ④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考点:民主管理 【名师点睛】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是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居民自治的主体是居民。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本题考察了村民自治的主体和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的相关知识,村理事会主要是村民进行民主决策的机构,不是村民的管理。 17.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调整组建中国足球协会,改变中国足球协会与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构架;中国足球协会与体育总局脱钩,按照社团法人机制运行。这一改革是 ①强化足球协会职权,使其摆脱体育行政机关干预的体现 ②明确足球协会地位,推动足球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③促进足球协会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重大决策 ④政府把组织和发展体育事业的职能转让给社会组织的表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该方案明确了政府和足协各自的职能和地位,有利于激发足协的活力,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故②③ 符合题意;足协需要接受政府的管理,不可能摆脱行政机关的干预,只是行政机关需要摆正自身的角色,不能过多干预足协的行为,故①说法错误;改革政府和足协的关系,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体现,而不是转让职能,故④说法错误。故选C。 考点:政府职能转变 【名师点睛】政府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必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因此不能转让政府职能。此次改革是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要求。改革之后对我国足球协会以及我国足球事业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考查的内容。 18.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成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这些措施 ①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奉献与担当 ②坚持并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的权利 ④奠定了南南合作的经济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时代主题、中国国际地位 【名师点睛】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各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我国免除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是我国承担国际责任,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体现。 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杂技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③符合题意;这些时代元素和效果是我国运用现代技术展现民族文化的表现,故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故①和题意不符;现代流行艺术能够融入传统艺术之中,但是不能说取代,故②错误。故选D。 考点: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传播 【名师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大众传媒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0.1708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绘制中国地图,历经10年成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却一直被作为密件珍藏于内府。反之,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西方后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中国地理的了解超过中国人。可见,《皇舆全览图》价值的实现 ①以对其价值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 ②取决于其科学内容适用范围的扩大 ③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制约 ④以其科学内涵的不断发展为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考点:价值观的主体差异性和标准 【名师点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1.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78275台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创新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创新的作用,主要考察创新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实现了科技创新的目的和价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要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故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故②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④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名师点睛】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灵活调动军队,摆脱敌兵的围追堵截,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 【名师点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世界的物质性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老马识途”是管仲对老马识途这功能的正确认识和利用。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子体系的发展 【名师点睛】汉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基本定型。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就是这个含义。文字的统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音容易发生改变,但书写方式不变,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统一。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陶文,但是他并不成系统,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后来发展到金文,大篆。秦统一后使用小篆,民间后期产生隶书。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草书和楷书。书法艺术也逐渐地形成。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选项。C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察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A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吏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可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当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考察标准是孝廉,因此称为察举制。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行,由品评官来评定人员的优劣,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到了唐代,继续推行科举制,但是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依旧人数较少。关陇门阀依旧控制着人才的任用,这也是造成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之风,人才选拔也多通过科举制度产生。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采取“八股取士”,导致制度僵化,直到戊戌变法时被废除。 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从唐两税法开始,到宋代完成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有的学者将它归结为两个分离,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国家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离,而这两个分离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本上介绍了宋代实行的主要是租佃制,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导出这种制度的实质性内涵。租佃制最主要的就是在土地兼并问题上的一种新型的选择,通过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就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地影响。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 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影响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是一个侵略与反抗共存的时代。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和资本输出阶段,分界线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而自然经济却依旧在中国近代显示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态势,直到土地改革之后才最终将之清除。所以说小农经济在中国近代依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29.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史按照革命的领导阶级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其实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共成立,在1923-1927 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经常被称为国民革命阶段;1928-1933年经常被称为土地革命阶段,其实也是反围剿阶段;1934-1936年这一阶段是长征阶段。之后就是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土地革命阶段的一些历史事件。这段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教材中在秋收起义之后着重介绍了土地革命的内容,因此要引起重视。 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这一举措其实是一种必要性措施,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确定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并购国有其实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损害,并不是一种缓解;B选项只概括出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举措的深层内涵;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不能通过并购国有就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没落。而且“开始”一词也有错误。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在战争之后很多国家都会选择将一些企业并购国有。美国在二战时期罗斯福就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做到了最大;苏联建国初期的保卫战争也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此在遇到国家性的行为,经济往往都要直接为政治服务,因此收归国有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可以集中精力生产所需物资。但是这种控制也要有限,在战争结束后还是要放开手,允许有一定自由经济的发展空间。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中国的“一五”计划是仿照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两个国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相似的举措,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的问题。重工业都是两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而过度的重视往往会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苏联的问题就是农业出现问题,中国就是轻工业出现问题。这两个国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相似的阻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问题,而苏联经历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个人的改革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结果最后苏联解体。 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介绍的是雅典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情况。根据叙述,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人民必须要去参政议政,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就说明民主参政成为雅典人民的一种义务了,因此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知识反映有民众不去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民众态度;D选项说法有问题,与B项问题一致,都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出来。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重的就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与弊端,看到材料写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的弊端。但是雅典民主其实也有很多进步性的,本题中介绍的一种强制性的参政议政并不是反映出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是强调雅典民主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都上升到义务的层次,更加直接体现出这种民主制度的民主性。 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三次: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史蒂芬孙发明火车之后,火车经过的道路上树木一片焦黑。第二次工业革命化工领域迅速发展,造成更严重的化学污染,伦敦的光化学烟雾,日本的水俣病都是化学污染的直接体现。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人们开始注重环保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方面有着先天性的劣势,如何平衡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成为目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本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34.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 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 【名师点睛】社会主义自从俄国十月革命确立之后,在20世纪20-30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5.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争霸 【名师点睛】每年的高考都会把眼光放到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发展这一问题上,往往会从材料中体现出美苏争霸的实质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本道题关注的是美苏争霸的形式,两个国家是如何争霸世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其实还有文化手段。本题就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美国后期将这种文化形式的渗透发展为和平演变,是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之一。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4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之处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 (2)表1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1。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5分)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本小题共9分)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 (防洪)(本小题共5分)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本小题共4分)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本小题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该题主要考察河流的治理措施,整治河道,截弯取直,主要是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开发河道的航运功能;梯级开发,整理河谷可以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同时整理河谷可以利于本地的土地开发。 (3) “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拥有重要的作用与权力,此题可以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管理局的建设的原因。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和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利益,有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们的利益,河流流经地区较多,开发和整治困难较大,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一个统一的机构作为保障,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考点: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名师点睛】该题以罗讷河为背景材料,考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具体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的治理措施、河流生态的恢复等相关知识点,该题与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似,有些答题点是可以借鉴的。第一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原因,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与河流的补给类型相关,因此该题需要结合图示的地理位置和河流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判断其补给类型,继而判断补给水量的季节变化即可。第二题主要考查该流域整治和开发的目标,结合具体措施判断即可。流域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尤其是围绕河流的梯级开发,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得到协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如下所示: 第三题,“国立罗讷河公司”的成立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建立相似,可以进行知识迁移。第四题主要考查河流生态的恢复,“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河流的生态的作用可以从改善水文条件,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方面分析。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练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本小题共7分)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与扩展。(本小题共9分)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保护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本小题共6分) 【解析】 (2)该题承接上题解释大熊猫栖息地变化原因,结合材料叙述可知,该地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导致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按着这一地区经济活动的变化即可解释其原因。该题关键结合材料寻找关键信息,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 (3)该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需找途径。言之有理,符合可持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 考点:工程建设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具体考查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变化特征及人为原因分析。材料中关键词在“采伐”二字。学生丢分点主要表现在“变化特征”语言描述准确率不够,图中国道线路的变化没有充分理解和利用。 第(1)题,从图5的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分为三个阶段来回答,20世纪70年代(1976年), 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第(2)题主要考查描述事物的方法和变化原因的分析。结合图示和材料按着总体—局部的步骤进行分析,并且能够合理组织语言进行概括。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得出:大规模采伐森钵,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减少;读图5中108国道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得出:修建国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读图5中秦岭隧道1999年建成通车,原道路废弃以及材料中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得出: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第(3)题,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答题,观点要强调生态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的关键词眼是道路建设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同时这道试题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宗旨是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和创造更合适的生态环境。 38.(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材料一: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在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制定行业发展标准,提出环保要求,引导和规范低速电动汽车有序发展,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围绕京津冀联防联治破解大气污染提出提案,建议继续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新建商品房要设置配备充电电源的专用停车位,对老社区也要制定建设充电设施的改造计划。 材料二:新能源汽车以其碳排放低、使用成本低、行驶安静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受续航里程短、购置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对购置使用新能源汽车存在许多顾虑。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有所扩大,但与传统汽车相比,其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府制定融资、补贴、免税等优惠政策,引导汽车厂商加大研发投入和生产。 ⑴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12分) ⑵综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14分) 【答案】 (1)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积极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建言献策。(共6分)是由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参政党地位决定的;由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共6分) (2) 对消费者的影响:生产出满足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动力;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促进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共8分)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本题考查生产、企业的知识点。解答时,注意设问方向是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从消费角度看,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为消费者的消费创造动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可能够引导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创新的表现,有利于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拉长产业链,促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据材料内容,结合相关知识点作答即可。 考点:民主党派性质、地位、职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名师点睛】(1)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拥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 (2)考查生产决定消费的知识:生产决定消费对象,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对产业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质增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坦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坦县派出所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3)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4分) 【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穷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抚平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共12分) (2)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共10分) (3)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点,解答时注意哲学范围不要弄错。首先先明确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有哪些,其次再结合材料作答。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符合等地实际。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食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要求我们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解决十八洞村的贫困问题时,既要遵循中央的统一指示,又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结合材料与哲学原理,作答即可。 (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只要围绕材料中的措施展开,不出现“跑题”的现象,建议合理可行即可。 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和经济关系 【名师点睛】(1)主要是明确知识范围: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要求我们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抓好典型,总结经验,再推广经验,做到了从特殊到普遍在从普遍到特殊。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扶贫就是区别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状,采取不同的扶贫策略。 (2)考查知识精确到具体的知识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发作用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开放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开放意识。只要言之有理,不偏离主题即可。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答案可以从材料来概括,本题是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这种迁移的变化,考虑变量有三个,也就是从地域和时间以及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人口迁移的特点。工业革命之前,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期间,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以欧洲人数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亚非拉地区迁移欧北美,人数逐年增长。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名师点睛】移民问题一直都是历史和现实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开始有移民出现,东南亚、日本都是我们移民的主要地区。到了近代移民开始增多,东南亚、美洲以及欧洲都是移民的主要地区。各个地区对待中国的移民态度也不尽一致,诸如美国曾经颁布过排华法案,抵制华人的移民。在欧洲大量的中国移民成为欧洲重要的生产劳动力,一战和二战期间都为战争做出贡献和牺牲。到了现代,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也逐渐增多,也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握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相应的结论。本题主题很多,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来谈,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在论述的时候要注意有理有据,做到言之有物。能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样才能让人信服,拿到高分。 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篁岭(图7)是美丽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 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答案】 旅游价值:篁岭晒秋是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产品价值高;(2分)篁岭晒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2分) 有利条件:(篁岭晒秋)旅游产品独特,与附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差异明显,可以实现产品互补;(3分)接近著名旅游景点(婺源、景德镇等),客源有保障。(3分) 【解析】 考点: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分析。 【名师点睛】该题目通过“晒秋”背景描述,考查学生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解答该题应该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出“篁岭晒秋”属于民俗文化现象,具有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的评价,要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从游览价值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通达性 距客源市场的远近 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分析即可。 43. [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图8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答案】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3分)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3分)修筑蓄洪(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4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不得超过4分 【解析】 考点: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阅读材料,分析出该地洪涝灾害的原因,对症下药需找措施即可。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44.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 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4分)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2分)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2分)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弃品,实行分类回收。(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不得超过6分。) 【解析】 考点:环境污染与保护 【名师点睛】快递业务迅猛增长的当前,快递包装垃圾的处理迫在眉睫。该题以快递包装为背景考查环境污染与保护,随着网购的日益普及一个共同的烦恼就是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这些包装不能及时处理,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同时伴随的还有难以降解的塑料袋和胶带污染。针对此问题的措施作答时,观点要切实可行,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即可。 这道题考查实现生活,学生容易思考,难度小。只是注意答题语言组织即可,学生选此题得分率会较高。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新军的影响,材料最后一句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了,这一点一定要写上。此外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可以概括出其他的一些影响:使中国拥有了一个形式上的现代化军队,提高了军队素质,为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我们要肯定新军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军队建设的作用。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陆军改革·新军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关键就是能够对比分析问题,找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将这些差别整合,概括出相应的结论即可。对于新军的影响,我们要充分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定好主基调,要肯定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其实所谓的新军多半是来自于洋务运动的成果,洋务运动发展了中国近代化的军队,尤其是海军。当时的中国海军被称为“ 亚洲第一舰队”,但是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这种局面就不复存在。 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7分) 【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处;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关键就是评价他的措施一定要一分为二,既要表现出它的进步性,也要充分承认他的思想的局限性。积极性体现在他认识到应该学习西方的立法制度,以立法为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他重视西方的三权分立以及民主选举的制度,也重视新闻媒体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这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对于中国资本主义政权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他认为美国“礼义富足” ,没有认识到美国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事实,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回答出问题,得出正确的评价。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考点是必修内容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节的《资政新篇》,本段材料也引自《资政新篇》,因此是材料和题目双保险。但答对问题的关键就是能够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把握好历史评价中最关键的一点:一分为二。要用事实说话,把历史事实同你的理论分析密切结合,这样的评价才是中肯的评价,才有说服力。 47.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曼·罗兰 【名师点睛】我们了解的罗曼·罗兰往往就是著名的作家,代表作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名人传》等等。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在英国文坛享誉盛名。但他还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为和平和解放事业奔走呼号。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清楚的反映。 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医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俩是背景。(7分) 【答案】(1个性鲜明,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艺术家·郑板桥 【名师点睛】元明清时期最流行的是文人画。清代是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时期,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这深深影响了郑板桥的创作风格。士大夫的文人画在当时用以体现自身的心胸抱负和思想品质,集文学、书法、绘画以及篆刻艺术于一身,强烈的表现个性,讲求借物言情,追求神韵意趣。代表的作家就是清代的“扬州八怪”、元代的王冕、明代的徐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