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一轮地壳运动规律同步检测题
高考一轮地壳运动规律同步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天坑,是存在于碳酸盐岩层中从地面往下形成的深度和口部都在百米以上的陷坑状的地形。已经被确认的天坑约2/3分布在中国。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省份,天坑数量最多的是( ) A.贵州 B.广东 C.吉林 D.西藏 2.下列构造示意图(如下图,该地地势北高南低)中最易形成巨大天坑的是( ) A.a B.b C.d D.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天坑是存在于碳酸盐岩层中从地面往下形成的深度和口部都在百米以上的陷坑状的地形,我国碳酸盐层分布最为广泛地区为云贵高原地区,结合选项可知,贵州省天坑最多,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b岩层地势较低,且地势北高南低,说明该地为河流流经地区,而下部隔水层受侵蚀缺失,与其下的石灰岩层发生溶蚀作用,形成天坑,故选B。 答案:1.A 2.B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19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4.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5.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3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C对。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A、B、D错。故选C。 第4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B对。风速慢,A错。沙丘迎风一侧坡度陡,C错。沙漠区,降水少,D错。故选B。 第5题,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降低风速,减少侵蚀,③对。控制越野自驾游,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④对。干旱区,不适宜种植业发展,①错。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错。C对,A、B、D错。 【答案】3.C 4.B 5.C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A、B两地的地质构造分别对应下图的( )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7.图中B区域北侧的高原主要地貌类型及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地貌 竹楼 B.雅丹地貌 土楼 C.黄土地貌 窑洞 D.丹霞地貌 蒙古包 【解析】第6题,据图中经纬网及主要地理事物可知A山为华山,地质构造属于断层中的地垒;B地形区位于华山北侧,为渭河平原,地质构造属于地堑。在题目所给出的地址构造图中,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和岩层升降情况可知,①、②为褶皱构造,①为“中间新两侧老”的向斜,②为“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③、④为断层构造,③为“中间岩块抬升两侧岩块下降”的,④为“中间岩块下降两侧上升”的。故C正确。 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B区域北侧的高原是黄土高原,主要地貌为黄土地貌,民居为窑洞,故C正确。喀斯特地貌主要位于我国云贵高原,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民居;雅丹地貌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土楼则是福建客家族的民居;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以广东丹霞山最为著名,蒙古包为我国内蒙古高原蒙古族的民居。 【答案】6.C 7.C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壶穴一般是由于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形成圆形孔洞,称为壶穴。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河谷中风化坑和壶穴的空间分布图(注:0米表示观测地点的高度)。根据材料完成8~9题。 8.根据图文信息,下列关于河谷风化坑和壶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风化坑多发育在位置较高、坡度较陡的河谷区域 B.河流壶穴发育位置较低,分布在-1米的河谷区域 C.由于流水不断侵蚀打磨,壶穴口径边缘坑坑洼洼 D.风化坑在河床相对抬升后,由积水风化而形成 9.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废弃的河流壶穴逐步转化为风化坑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风化坑多发育在位置较高、坡度较缓的河谷阶地区域,A错;风化坑发育位置较高,分布在0--1米的河谷区域,B错;由于旋转水流不断侵蚀打磨,风化坑边缘坑坑洼洼,C错;风化坑在河床相对抬升后,由积水风化而形成,选D。第9题,河流壶穴形成后,河谷河床抬升,壶穴积水口裸出,积水风化,壶穴逐步转化为风化坑,据此顺序是③②①。 【答案】:8.D 9.C 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11.图中( )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解析:第10题,该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是背斜构造,故B项正确。图中河床呈槽型,说明位于中下游段,故A项错误;乙岸堆积物少、甲岸堆积物多,说明甲岸为堆积岸或凸岸,乙岸为侵蚀岸或凹岸,故C项错误;河流流向无法判断,左右岸难以确定,故D项错误。第11题,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说明岩层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作用,故C项正确。下面的岩层形成时间早于上面的岩层,故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故A项错误;图中③处无断层,没有出现断裂下陷,故B项错误;甲位于平均洪水位以下,不适合聚落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10.B 11.C 二、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奥卡万戈三角洲(图中的A三角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 材料二 奥卡万戈及其周边地区区域图。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据材料二,分析甲、乙两地区沙漠成因的差异。 (3)据材料二,从聚落规模、聚落发展两个角度比较丙、丁聚落,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从泥沙来源、地形方面分析三角洲的形成。 第(2)题,甲位于热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影响;乙地位于内陆,受山地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形成沙漠。 第(3)题,从河流、交通线等方面分析。 【答案】:(1)A处的三角洲是由奥卡万戈河上游流域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被流水侵蚀进入河流,并通过流水搬运作用,搬运至卡拉哈里沙漠北部的沼泽地,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的。 (2)甲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受到沿岸寒流影响;乙地沙漠则因为处于内陆,且受到周边高原的阻挡,水汽难以进入。 (3)丁聚落比丙聚落规模大,发展潜力(前途)大。原因:丁聚落附近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而丙聚落处于沙漠地区,水源不足;且丁聚落有交通线路经过。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为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雨量仅 140 mm,冬季盛行偏北风。 (1)说出PQ、QR两段河谷地形的差异,并指出产生差异的因素。 (2)说明QR河段沙洲形成过程。 (3)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 (4)有人提议在R处筑坝发电,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图中PQ段河谷狭窄,为峡谷地形QR河谷较宽阔,为宽谷地形。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岩石硬度与河流流速。岩石坚硬,侵蚀慢,反之,侵蚀快。落差大,流速快,河道窄深,反之,河道宽浅。 第(2)题,沙洲的形成过程主要从沙的来源以及流水的沉积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图中PQ段位于河流上游,流速快,侵蚀、搬运作用强,携带泥沙量大。在QR段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 第(3)题,材料显示该处盛行偏北风,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图中沙丘南侧为山地,受山地阻挡,风速减小,沙沉积形成沙丘。 第(4)题,赞成主要结合R的位置分析建设的有利条件,如工程量、蓄水区域等;不赞成主要结合该地降水量,河流水量小,电站建设可能导致生态破坏,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答案】 :(1)PQ为峡谷,QR为宽谷;岩石硬度;河流流速。 (2)PQ段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力、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QR段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 (3)(甲处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 (4)赞同。理由:R处为峡谷,筑坝工程量小,上游为宽谷有利于储水。 不赞同。理由:水量小,可能导致生态破坏(或: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