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积累运用 ‎1.(5分)根据提示填空。‎ ‎(1)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蒹葭萋萋,   。(《诗经•   •蒹葭》)‎ ‎(3)北宋诗人黄庭坚长于用典故,在《登快阁》中使用伯牙、子期、阮籍典故的诗句是   ,   。‎ ‎2.(2分)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3分)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类对记忆的关注和重视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就曾强调记忆乃智慧之母,柏拉图甚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记忆而已”。然而,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总是一种有意识的实践,但是却存在自然而然的遗忘,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抵抗”遗忘,所以, 。 遗忘本质上就是记忆,只不过是不在场的记忆,即没有进入我们当前生活,处于潜伏的状态,所以遗忘并不是一味的“恶”,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语境中, 。‎ A.了解记忆就不能不理解遗忘 遗忘也自有其积极的价值 ‎ B.人类总是在奋力的抗拒遗忘 记忆也可能带着“恶”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 C.记忆和遗忘就是天使和恶魔的化身 遗忘能让痛苦的记忆潜伏起来 ‎ D.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双胞胎 记忆也可能转化为潜伏状态的遗忘 二、现代文阅读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 (1)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作出更大贡献。‎ ‎ ‎ ‎ (2)长期以来,在西方,人与神,心与物,此岸与彼岸,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统统被打成两橛。中国哲学则打破了彼此的隔阂,强调两者的互动互补。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绝对占有自然。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 ‎ (3)①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实际上,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 (4)②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如蒙学、家训、家礼、戏文、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四维、八德等价值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 ‎ (5)③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在礼、乐、政、刑相补充相调剂的治理社会的方略中,“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规范。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古代有“一夫授田百亩”的诉求并转化为计口授田制,有养老制度与“移民就谷”等荒政,对灾民、鳏寡孤独与聋哑等残疾人都有救济与保护制度。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作用,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 ‎ (6)④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中国哲学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这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排他性与宗教战争,而又有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中国哲学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国哲学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 ‎ ‎ (7)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与境界上。儒家是德性与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工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是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佛家是解脱的、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放下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有人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其实三家都可用于治世、治身、治心,都具有调节性。‎ ‎ (8)“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孔子以“爱人”为“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是“仁”的主旨。“忠”与“恕”接近于“仁”。“忠”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忠”“恕”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宗教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 ‎ (9)诸子百家、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是我国主要的思想传统。吃透了这些思想传统,我们就可以一通百通。这些思想传统中有无限珍宝,尤其是在个人修身齐家、社会与国家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有很多借鉴意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方面,在人类永续存在与发展的方面,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切不可太过自我中心,自我膨胀。‎ ‎(1)第(3)段加点词语“尧舜”在文中的含义是   。‎ ‎(2)“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放在合适处是(见(3)(4)(5)(6)段开头处)   ‎ A.①B.②C.③D.④‎ ‎(3)以下论述中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包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B.儒释道三家可以综合地用来治世、治身和治心 C.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 D.中国哲学的平衡、和谐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4)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 ‎(5)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绿风 陈忠实 ‎ (1)大约是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的末尾,即我下决心从都市返归故居的那一年,据说是关中几十年不遇的一个湿夏。‎ ‎ (2)那天晚上交过子夜睡得最酣的时刻,一声天崩地裂似的响声震得我从被窝里蹦起来,坐在炕上足足昏厥了五分钟。当我肯定并没有发生这样的灾难的时候,也就判断出来后院里可能有小的灾变发生。我打着手电筒出了后门,后坡上滑坡了﹣﹣﹣我祖居的房根距后坡充其量不过十米。‎ ‎ (3)我吓得再也无法入睡,坐等到天明一看,才真正地惊恐了。绿草和树木全部倾覆在后院里,和泥浆石头搅缠在一起。坡上竟是一片白花花的沙石鹅卵石堆积起来的沙坡。我从有智能的年岁起,就记得这后坡上长满了迎春花,每年春天便率先把一片金黄的花色呈现给世界也呈现给父亲。父亲年年都要说一句:迎春花开了!然而父亲也说不清是我们家族的哪一位祖宗栽植的,反正整个后坡上都覆盖着迎春花的厚茸茸的枝条,花丛中长着一些不能成材的枸树榆树和酸枣棵子。现在完了,什么树什么花什么草全都滑塌下来,和泥浆砂砾搅缠堆积在坡根下捂死了。陡坡上也不知被掩盖了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砂砾重新裸露出来,某种史前的原生原始的气韵瞬间使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畏怯。我联想到一架骷髅,这骷髅确凿又是我们祖先我们家族里男人的骷髅……一种从家族墓穴里透出的幽冷之气直透我的骨髓。‎ ‎ (4)我在那一刻便想到了覆盖,似乎不单是覆盖那一片史前的砂砾,而是把家族的早已腐蚀净尽血肉的骷髅覆盖起来。我要栽树,植草,然而须得等到秋后。‎ ‎ (5)树叶落光白露成霜的秋末冬初是植树的好时节。我到山坡上挖了十余株野生的洋槐树,很随意地栽下了。所以随意,是我深知洋槐树生存能力特别强,一般树难存活的贫瘠干旱的石山河滩都能繁衍它的族类。然而我也不能太随意,在那很陡峭的沙坡上挖下坑,再给坑里回填上肥沃的一筐黄土,以便它能扎根。我相信,在这一堆黄土里扎下根来,它就可能再把它的根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伸向砂层。‎ ‎ (6)当这一批指头粗细的小洋槐绽出绿叶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浮想联翩。一束一束鲜嫩的绿枝绿叶婷婷于沙坡上,一种最悠远的古老和新近的现实联结起来了,骷髅和新生的血脉勾连起来了,生命的苍老和生命的鲜嫩融合起来……无法推演无法判断家族悠远的历史,是一个从哪儿来的什么样的人在这里落脚或者可能是落草?最先是在山坡上挖洞藏身还是在河滩上搭置茅草棚?活着的最老的一位老汉只记得这个家族出过一位私塾先生,“字写得跟印出来的一样”。这位先生可能是近代以来家族中最伟大的一位,因为后人只记着他和他的字并引以为骄傲……‎ 整个家族的历史和记忆全部湮没了,只有一位先生和他写的一手好毛笔字的印象留传,家族没有湮没的竟然只是一个会写字的先生。‎ ‎ (7)洋槐很快就显出了差异,栽在坡根下有黄土的一株独占优势水肥,越往高处的树苗就逐渐生长缓滞了,尤其是最顶头的那一株,在抽出最初的几片叶子之后便停止了生长。直到随之而来的伏旱,我终于惊讶地发现它的叶子蔫了。我想如果再旱下去,不过三五天它就会死亡,便提了半桶水爬上坡顶,那水倒下去像倒入一个坑洞,然而那叶子就在眼皮下重新支棱起来了……这株长在最高处也是沙层最厚的地方的洋槐苗子,终究无法蓬勃起来。几年过去,最下边的那棵已经粗到可以作椽子了,而它却仍然只有指头粗细。那里没有水,它完全处于饥渴之中。在濒临早死的危亡时刻,我才浇给它半桶水,而且每次都要累出我一身汗。然而它毕竟活下来了。‎ ‎ (8)活下来就是胜利。它和其他十余棵洋槐苗子并无任何差异,在我从山野把它们挖出来移栽到我家后坡上的时候,它们自身仍然没有任何差异,只是我移栽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差别,它们的命运才有了天壤之别。最下边在坡根下完全植根于肥沃土壤的那一株自然很欢势,我也最省事,从来也没给它浇过一滴水。而最上边的那一棵生存最艰难,我甚至感伤无意或者说随意选中它植于这块缺水缺肥几乎没有生存条件的地方,真是亏待了它,把它给毁了,它本来也应该有长成一棵大树的生存权利的。然而它也给我以启迪,使我理解到一种生命的不甘灭亡的伟大的顽强。‎ ‎ (9)这个启示是前年初夏又加深了的。那些洋槐已经成为一片林子,它们的各种形态的树冠在空中互相掺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绿盖,把那史前沉沙严密地覆盖起来,那沉沙上也逐年落积了一层或薄或厚的黄土,各种耐旱的野草已形成植被,只有少许几坨地方像秃疤裸露。五月初,我的后坡上便爆出一片白雪似的槐花,一串串垂吊着,蜜蜂从早到晚都嗡嗡嘤嘤如同节日庆典。那悠悠的清香随着微微的山风灌进我的旧宅和新屋,灌进大门和窗户,弥漫在枕床被和书架书桌纸笔以及书卷里。我不想说沉醉。我发觉这种美好的洋槐花的香气可以改变人的心境,使人从一种烦躁进入平和,从一种浮躁进入沉静,从一种黑暗进入光明,从一种龌龊进入洁净,从一种小肚鸡肠的醋意妒气引发的不平衡而进入一种绿野绿山清流的和谐和微笑……尤其是我每每想到这槐香是我栽植培育出来的。‎ ‎ ‎ ‎ (10)最上边的那一棵没有开花。我根本没有对它寄托花的期望,它能保住生命就很不容易了,它保存生命所付出的艰辛比所有花串儿繁密的同族都要多许多。前年春天我回家去,我惊喜地发现它的朝着东边的那根枝条上缀着两朵白花,两朵距离很大而不能串结成串儿的花。我的心不由地微微悸动了,为了这两朵小小的洋槐花而悸颤不止。它终于完成了作为一种洋槐树的生命的全过程,扎根,绿叶,青枝和开花,一种生命体验的全过程,而且对生存的艰难生存的痛苦的体验最为深刻。我俯身低头亲吻了这两朵小花,香气不逊于任何别的一树。‎ ‎ (11)每有风起,这片洋槐组成的小森林便欢腾起来,绿色的树冠在空中舞摆,使我总是和那海波海涛联系起来。是的,绿色的波涛汹涌回旋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发出低吟响起长啸以至呐喊。这些都使我陷入一种温馨一种激励一种亢奋。每有骤雨降临,更有一种呼啸与喧哗,形成一种翻江倒海的巨声,使人感到恐怖的同时又感到一种伟力。那风声雨声和整个村庄的树木群族不可分割地融汇在一起。每当风和日丽,我在写作疲惫时便走出后院爬上后坡,手抚着那已经粗糙起来的树干倚靠一会儿,或者背靠大树坐在石头上抽一支烟,便有一种置身森林的气息。旱薄荷依然有薄荷的清香,腐烂的落叶有一股腐霉的气味。我的小森林所形成的绿色的风,给我以生理的和心理的调节;而这种调节却是最初的目的里所没有的。‎ ‎(1)文章多角度描写了“最顶头的那一株洋槐”的生长过程。请对此加以分析。‎ ‎(2)作者从后坡上裸露的沙砾开始联想到自己的家族。请从构思上分析其作用。‎ ‎(3)请对(9)(11)两段划线句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辨析。‎ ‎(4)有人评论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内容“朴实厚重”,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三、诗歌阅读 ‎6.(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离亭燕 ‎(北宋)张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胜到衰的时代转变。②低亚:低垂。‎ ‎(1)从题材角度看,本文属于   。‎ ‎(2)对于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浸”字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C.“相射”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D.“云际”句由远及近,由景物转到人物情志。‎ ‎(3)请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 ‎7.(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 (1)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 (2)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 (3)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鉴》‎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②史官所述,义归尽善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 A.使糜烂浪费 B.使奢侈、受伤害 C.使浪费、受伤害 D.使损耗凋敝 ‎②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   ‎ A.抬起 B.行为 C.全部 D.推荐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置之百官 朕之为心 B.文帝勤于为治 为后来之戒 C.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 以求服远之名 D.异于前世帝王 于事无失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5)文章第(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6)根据文章(1)(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 ‎8.(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偶园记 ‎(明)康范生 ‎ (1)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 。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 ‎ (2)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 (3)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 (4)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 (5)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 ‎ (6)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①,彼何人 !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②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②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1)可填入横线内的虚词是   ‎ A.哉 矣 焉 云尔 B.云尔 焉 哉 矣 C.焉 矣 哉 云尔 D.矣 哉 焉 云尔 ‎(2)第(5)段划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B.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C.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D.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3)第(6)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 A.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 B.苏东坡心高气傲。‎ C.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 D.苏东坡认为书画鉴赏应有补于世。‎ ‎(4)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   。‎ ‎(5)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 五、写作 ‎9.(70分)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 ‎ 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9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 ‎1.(5分)根据提示填空。‎ ‎(1)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诗经• 秦风 •蒹葭》)‎ ‎(3)北宋诗人黄庭坚长于用典故,在《登快阁》中使用伯牙、子期、阮籍典故的诗句是 朱弦已为佳人绝 , 青眼聊因美酒横 。‎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 ‎【解答】故答案为:‎ ‎(1)香雾云鬟湿(重点字:鬟)‎ ‎(2)白露未晞 秦风(重点字:晞)‎ ‎(3)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重点字:聊)‎ ‎【点评】课外名句默写:‎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2分)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应准确理解名句含义,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解答】A.所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分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不合语境 B.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指出君子的特点,不合语境。‎ C.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强调要有远大抱负,不合语境。‎ D.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正确。‎ 故选:D。‎ ‎【点评】语言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3.(3分)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类对记忆的关注和重视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就曾强调记忆乃智慧之母,柏拉图甚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记忆而已”。然而,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总是一种有意识的实践,但是却存在自然而然的遗忘,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抵抗”遗忘,所以, ‎ ‎。 遗忘本质上就是记忆,只不过是不在场的记忆,即没有进入我们当前生活,处于潜伏的状态,所以遗忘并不是一味的“恶”,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语境中, 。‎ A.了解记忆就不能不理解遗忘 遗忘也自有其积极的价值 ‎ B.人类总是在奋力的抗拒遗忘 记忆也可能带着“恶”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 C.记忆和遗忘就是天使和恶魔的化身 遗忘能让痛苦的记忆潜伏起来 ‎ D.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双胞胎 记忆也可能转化为潜伏状态的遗忘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考查补充句子,要通读语段,整体把握大意。‎ ‎【解答】段意:分析遗忘的内涵。‎ 上句指出“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总是一种有意识的实践,但是却存在自然而然的遗忘,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抵抗’遗忘”,分析了记忆与遗忘的关系,本句承接“所以”,是对上文的总结,应“了解记忆就不能不理解遗忘”;根据后句“遗忘本质上就是记忆,只不过是不在场的记忆,即没有进入我们当前生活,处于潜伏的状态,所以遗忘并不是一味的‘恶’”,是承接本句,对其进一步分析,应“遗忘也自有其积极的价值”,排除BCD。‎ 故选:A。‎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二、现代文阅读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 (1)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作出更大贡献。‎ ‎ ‎ ‎ (2)长期以来,在西方,人与神,心与物,此岸与彼岸,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统统被打成两橛。中国哲学则打破了彼此的隔阂,强调两者的互动互补。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绝对占有自然。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 ‎ (3)①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实际上,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 (4)②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如蒙学、家训、家礼、戏文、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四维、八德等价值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 ‎ (5)③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在礼、乐、政、刑相补充相调剂的治理社会的方略中,“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规范。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古代有“一夫授田百亩”的诉求并转化为计口授田制,有养老制度与“移民就谷”等荒政,对灾民、鳏寡孤独与聋哑等残疾人都有救济与保护制度。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作用,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 ‎ (6)④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中国哲学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这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排他性与宗教战争,而又有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中国哲学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国哲学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 ‎ ‎ (7)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与境界上。儒家是德性与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工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是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佛家是解脱的、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放下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有人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其实三家都可用于治世、治身、治心,都具有调节性。‎ ‎ (8)“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孔子以“爱人”为“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是“仁”的主旨。“忠”与“恕”接近于“仁”。“忠”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忠”“恕”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宗教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 ‎ (9)诸子百家、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是我国主要的思想传统。吃透了这些思想传统,我们就可以一通百通。这些思想传统中有无限珍宝,尤其是在个人修身齐家、社会与国家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有很多借鉴意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方面,在人类永续存在与发展的方面,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切不可太过自我中心,自我膨胀。‎ ‎(1)第(3)段加点词语“尧舜”在文中的含义是 有理想/高尚的人格(境界)的人 。‎ ‎(2)“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放在合适处是(见(3)(4)(5)(6)段开头处) A ‎ A.①B.②C.③D.④‎ ‎(3)以下论述中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中国哲学包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B.儒释道三家可以综合地用来治世、治身和治心 C.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 D.中国哲学的平衡、和谐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4)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 ‎(5)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要求,确定所考查的是哪些概念,然后把所考查的概念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 ‎(2)此题要求找出适合放入“理想与现实贯通”‎ 一句话的位置,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句子含义,查看所给出的位置,找出与所给句子有关联的内容,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概念,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 ‎(4)本题是一道拓展延伸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及写作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再明确观点,结合现实或文本进行分析。‎ ‎(5)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句子,划分文章层次,然后概括。‎ ‎【解答】(1)本题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句子为“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结合下文“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可确定,文中的“尧舜”指的是有理想,或指高尚的人格、境界。‎ ‎(2)“理想与现实贯通”是一个分论点,①处在第③段,谈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②处在第④段,论述的是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③处在第⑤段,论述的是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④处在第⑥段,论述的是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可见,“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应放在①处,答案应为A项。‎ ‎(3)C.“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不正确,原文第四段说的是“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可见,并非只是通过民间社会和日常生活伦理传播。故选C项。‎ ‎(4)解答本题时,考生就要先从文本中选取一个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文本中可选择的角度比较多,如天人合一,儒释道能治世、治身、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等,考生可选择自己理解比较透彻的一个来写。然后从苏轼的《前赤壁赋》中选择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论证,证明这个观点。注意论据与观点要相符,论述中要能够自圆其说。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5)本文第一段为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的观点;第二段为一层,写“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三段到第五段为一层,写“理想与现实贯通”,“‎ 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第六段到第八段为一层,写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和谐健康发展;最后一段为总结,写“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答案:‎ ‎(1)有理想/高尚的人格(境界)的人 ‎(2)A ‎(3)C ‎(4)天人合一、物我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儒释道能治世、治身、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 ‎(5)首先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末段总结“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天人互动、天人合一;理想与现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和谐健康发展;人生智慧和境界;普遍和谐。‎ ‎【点评】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类的题目,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绿风 陈忠实 ‎ (1)大约是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的末尾,即我下决心从都市返归故居的那一年,据说是关中几十年不遇的一个湿夏。‎ ‎ (2)那天晚上交过子夜睡得最酣的时刻,一声天崩地裂似的响声震得我从被窝里蹦起来,坐在炕上足足昏厥了五分钟。当我肯定并没有发生这样的灾难的时候,也就判断出来后院里可能有小的灾变发生。我打着手电筒出了后门,后坡上滑坡了﹣﹣﹣我祖居的房根距后坡充其量不过十米。‎ ‎ ‎ ‎ (3)我吓得再也无法入睡,坐等到天明一看,才真正地惊恐了。绿草和树木全部倾覆在后院里,和泥浆石头搅缠在一起。坡上竟是一片白花花的沙石鹅卵石堆积起来的沙坡。我从有智能的年岁起,就记得这后坡上长满了迎春花,每年春天便率先把一片金黄的花色呈现给世界也呈现给父亲。父亲年年都要说一句:迎春花开了!然而父亲也说不清是我们家族的哪一位祖宗栽植的,反正整个后坡上都覆盖着迎春花的厚茸茸的枝条,花丛中长着一些不能成材的枸树榆树和酸枣棵子。现在完了,什么树什么花什么草全都滑塌下来,和泥浆砂砾搅缠堆积在坡根下捂死了。陡坡上也不知被掩盖了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砂砾重新裸露出来,某种史前的原生原始的气韵瞬间使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畏怯。我联想到一架骷髅,这骷髅确凿又是我们祖先我们家族里男人的骷髅……一种从家族墓穴里透出的幽冷之气直透我的骨髓。‎ ‎ (4)我在那一刻便想到了覆盖,似乎不单是覆盖那一片史前的砂砾,而是把家族的早已腐蚀净尽血肉的骷髅覆盖起来。我要栽树,植草,然而须得等到秋后。‎ ‎ (5)树叶落光白露成霜的秋末冬初是植树的好时节。我到山坡上挖了十余株野生的洋槐树,很随意地栽下了。所以随意,是我深知洋槐树生存能力特别强,一般树难存活的贫瘠干旱的石山河滩都能繁衍它的族类。然而我也不能太随意,在那很陡峭的沙坡上挖下坑,再给坑里回填上肥沃的一筐黄土,以便它能扎根。我相信,在这一堆黄土里扎下根来,它就可能再把它的根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伸向砂层。‎ ‎ (6)当这一批指头粗细的小洋槐绽出绿叶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浮想联翩。一束一束鲜嫩的绿枝绿叶婷婷于沙坡上,一种最悠远的古老和新近的现实联结起来了,骷髅和新生的血脉勾连起来了,生命的苍老和生命的鲜嫩融合起来……无法推演无法判断家族悠远的历史,是一个从哪儿来的什么样的人在这里落脚或者可能是落草?最先是在山坡上挖洞藏身还是在河滩上搭置茅草棚?活着的最老的一位老汉只记得这个家族出过一位私塾先生,“字写得跟印出来的一样”。这位先生可能是近代以来家族中最伟大的一位,因为后人只记着他和他的字并引以为骄傲……整个家族的历史和记忆全部湮没了,只有一位先生和他写的一手好毛笔字的印象留传,家族没有湮没的竟然只是一个会写字的先生。‎ ‎ (7)洋槐很快就显出了差异,栽在坡根下有黄土的一株独占优势水肥,越往高处的树苗就逐渐生长缓滞了,尤其是最顶头的那一株,在抽出最初的几片叶子之后便停止了生长。直到随之而来的伏旱,我终于惊讶地发现它的叶子蔫了。我想如果再旱下去,不过三五天它就会死亡,便提了半桶水爬上坡顶,那水倒下去像倒入一个坑洞,然而那叶子就在眼皮下重新支棱起来了……‎ 这株长在最高处也是沙层最厚的地方的洋槐苗子,终究无法蓬勃起来。几年过去,最下边的那棵已经粗到可以作椽子了,而它却仍然只有指头粗细。那里没有水,它完全处于饥渴之中。在濒临早死的危亡时刻,我才浇给它半桶水,而且每次都要累出我一身汗。然而它毕竟活下来了。‎ ‎ (8)活下来就是胜利。它和其他十余棵洋槐苗子并无任何差异,在我从山野把它们挖出来移栽到我家后坡上的时候,它们自身仍然没有任何差异,只是我移栽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差别,它们的命运才有了天壤之别。最下边在坡根下完全植根于肥沃土壤的那一株自然很欢势,我也最省事,从来也没给它浇过一滴水。而最上边的那一棵生存最艰难,我甚至感伤无意或者说随意选中它植于这块缺水缺肥几乎没有生存条件的地方,真是亏待了它,把它给毁了,它本来也应该有长成一棵大树的生存权利的。然而它也给我以启迪,使我理解到一种生命的不甘灭亡的伟大的顽强。‎ ‎ (9)这个启示是前年初夏又加深了的。那些洋槐已经成为一片林子,它们的各种形态的树冠在空中互相掺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绿盖,把那史前沉沙严密地覆盖起来,那沉沙上也逐年落积了一层或薄或厚的黄土,各种耐旱的野草已形成植被,只有少许几坨地方像秃疤裸露。五月初,我的后坡上便爆出一片白雪似的槐花,一串串垂吊着,蜜蜂从早到晚都嗡嗡嘤嘤如同节日庆典。那悠悠的清香随着微微的山风灌进我的旧宅和新屋,灌进大门和窗户,弥漫在枕床被和书架书桌纸笔以及书卷里。我不想说沉醉。我发觉这种美好的洋槐花的香气可以改变人的心境,使人从一种烦躁进入平和,从一种浮躁进入沉静,从一种黑暗进入光明,从一种龌龊进入洁净,从一种小肚鸡肠的醋意妒气引发的不平衡而进入一种绿野绿山清流的和谐和微笑……尤其是我每每想到这槐香是我栽植培育出来的。‎ ‎ (10)最上边的那一棵没有开花。我根本没有对它寄托花的期望,它能保住生命就很不容易了,它保存生命所付出的艰辛比所有花串儿繁密的同族都要多许多。前年春天我回家去,我惊喜地发现它的朝着东边的那根枝条上缀着两朵白花,两朵距离很大而不能串结成串儿的花。我的心不由地微微悸动了,为了这两朵小小的洋槐花而悸颤不止。它终于完成了作为一种洋槐树的生命的全过程,扎根,绿叶,青枝和开花,一种生命体验的全过程,而且对生存的艰难生存的痛苦的体验最为深刻。我俯身低头亲吻了这两朵小花,香气不逊于任何别的一树。‎ ‎ (11)每有风起,这片洋槐组成的小森林便欢腾起来,绿色的树冠在空中舞摆,使我总是和那海波海涛联系起来。是的,绿色的波涛汹涌回旋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发出低吟响起长啸以至呐喊。‎ 这些都使我陷入一种温馨一种激励一种亢奋。每有骤雨降临,更有一种呼啸与喧哗,形成一种翻江倒海的巨声,使人感到恐怖的同时又感到一种伟力。那风声雨声和整个村庄的树木群族不可分割地融汇在一起。每当风和日丽,我在写作疲惫时便走出后院爬上后坡,手抚着那已经粗糙起来的树干倚靠一会儿,或者背靠大树坐在石头上抽一支烟,便有一种置身森林的气息。旱薄荷依然有薄荷的清香,腐烂的落叶有一股腐霉的气味。我的小森林所形成的绿色的风,给我以生理的和心理的调节;而这种调节却是最初的目的里所没有的。‎ ‎(1)文章多角度描写了“最顶头的那一株洋槐”的生长过程。请对此加以分析。‎ ‎(2)作者从后坡上裸露的沙砾开始联想到自己的家族。请从构思上分析其作用。‎ ‎(3)请对(9)(11)两段划线句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辨析。‎ ‎(4)有人评论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内容“朴实厚重”,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筛选出文中多角度描写洋槐生长过程的段落或语句,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同,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概括作品主题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需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 ‎【解答】(1)文章第⑦段写了坡根下的洋槐与最顶头那一株的差别,坡根下的洋槐独占优势水肥,生长茂盛,最顶头洋槐没有水没有肥,只有濒临早死的危亡时刻,才浇给它半桶水,然而它毕竟活下来了,通过对比突出了最顶头洋槐生长的艰难。第⑧⑨段先写了“我”觉得亏待了最顶头的洋槐,然后又写了这棵洋槐给“我”的启示,“使我理解到一种生命的不甘灭亡的伟大的顽强”,这就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最顶头洋槐生长的艰难,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2)本题相关内容在文章的③④⑥段,其中③④段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先写了绿草和树木全部被覆盖,“被掩盖了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砂砾重新裸露出来”,作者感受到“某种史前的原生原始的气韵”,联想到“我们祖先我们家族里男人的骷髅”,感受到“一种从家族墓穴里透出的幽冷之气”,再结合下文“‎ 家族没有湮没的竟然只是一个会写字的先生”,可知作者联想到的是家族的衰败;结构上,则引出了下文种洋槐的行为。第⑥段,内容上来看,作者由洋槐的生长,联想到家族悠远的历史,一方面赞美了洋槐的顽强生命力,另一方面,结合“整个家族的历史和记忆全部湮没了,只有一位先生和他写的一手好毛笔字的印象留传”,可以看出作者意在说明家族历史不会湮没。‎ ‎(3)第一处画线句子在文章的第⑨段,内容上看,写的是后坡上槐花盛开的情景和槐花的香味,突出了槐花盛开的场景和槐花的香气“以改变人的心境”;从手法上来看,“白雪似的槐花,一串串垂吊着”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嗡嗡嘤嘤”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悠悠的清香”则是从嗅觉角度写的。第二处画线句子在文章第11段,内容上来看,写洋槐林被风吹动后的景象,作者说这样的洋槐林“使人感到恐怖的同时又感到一种伟力”,这种力量就是顽强的生命力,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手法上来看,“欢腾起来”“舞摆”“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发出低吟响起长啸以至呐喊”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4)“朴实厚重”既是说陈忠实创作的整体风格,又是说陈忠实作品的选材特点和主题,因此解答时就要从作品的选材、主题等角度分析。从选材来看,本文重点写了作者种洋槐的经历,以及由洋槐引发的感悟,洋槐是乡村中随处可见的树木,可见选材朴实,而感悟是对家族兴衰的思考,则可见“厚重”。从表达的主题来看,作者借洋槐树的生长过程,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从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兴衰,表达家族不会被湮没的思想,可见主题的朴实厚重。‎ 答案:‎ ‎(1)最顶头的那株洋槐与其他低处洋槐的生长形成对比/反衬;从“我”的态度(感受)的变化,侧面突出其生长的曲折、艰难/写出最顶头洋槐的顽强生命力。‎ ‎(2)由裸露的沙砾联想到家族墓穴的幽冷之气,家族的衰败/湮没。引出下文作者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历史与记忆不会湮没,家族具有绵长的生命力/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感慨。‎ ‎(3)前一句通过嗅觉、视觉、听觉描写了后坡洋槐树开花的美好场景,让作者心境改变(平和沉静)。后一句用比拟手法写顶端的洋槐与后坡洋槐(整片的洋槐小森林)在风中的欢腾的场景,让作者感叹生命的力量(激励亢奋),深化主题。‎ ‎(4)内容朴实,取材于作者种洋槐的经历和感受。厚重,从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兴衰(新陈代谢),有历史纵深感;对洋槐树生命力的赞美。‎ ‎【点评】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 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三、诗歌阅读 ‎6.(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离亭燕 ‎(北宋)张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胜到衰的时代转变。②低亚:低垂。‎ ‎(1)从题材角度看,本文属于 (写景)咏史/怀古 。‎ ‎(2)对于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浸”字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C.“相射”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D.“云际”句由远及近,由景物转到人物情志。‎ ‎(3)请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解答】(1)从诗歌中“一带江山如画”“怅望倚层楼”“多少六朝兴废事”可知,这是一首怀古咏史类的诗歌。‎ ‎(2)C.“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错误,展现出的是万里晴空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的凄冷的光。‎ ‎(2)“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答案:‎ ‎(1)(写景)咏史/怀古 ‎(2)C ‎(3)意为“凄冷的夕阳默默地向西沉下”。“无言”为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感,景中寓情,渲染了孤寂苍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作者对宋朝由盛到衰哀叹/感伤的内心。以景结尾,意蕴无限,令人回味。‎ 译文:‎ ‎ 金陵风光美丽如画,秋色明净清爽。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蓼草荻花丛生的小岛上,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 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赏析:‎ ‎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在宋怀古词中是创作时期较早的一首。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有别于婉约派词的深沉感慨。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卜而情夺取,有别于婉约派的词风。‎ ‎ 开头一句“一带江山如画”,先对金陵一带的全景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摇落景色萧索,但这里作者却说“风物向秋潇洒”,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这就突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的特色。接着“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这个“水”字承首句的“江”‎ 而来,词人的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将如此宏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来。近处则是“霁色冷光相射”,“霁色”紧承上句“碧天”而来,“冷光”承“水”字而来,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的光,霁色静止,冷光翻动,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一个“射”字点化了这一画面。接着词人又把视线从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却只见“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洲、屿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发花的季节,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这样,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的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 下片先荡开两笔,写词人,再抬头向远处望去。“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在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调子是低沉的,他的隐忧没有说明白,只从低沉的调子里现出点端倪,耐人寻味。‎ ‎ 在宋代词坛上,张昪与范仲淹一样,创作中透露出词风逐渐由婉约向豪放转变的时代信息,对于词境的开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点评】炼句题的答题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 ‎7.(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 (1)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 (2)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 (3)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鉴》‎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符合,合乎,切中 ②史官所述,义归尽善 按照(依照、依循)义理/道义/道理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D ‎ A.使糜烂浪费 B.使奢侈、受伤害 C.使浪费、受伤害 D.使损耗凋敝 ‎②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 B ‎ A.抬起 B.行为 C.全部 D.推荐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置之百官 朕之为心 B.文帝勤于为治 为后来之戒 C.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 以求服远之名 D.异于前世帝王 于事无失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5)文章第(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6)根据文章(1)(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主观题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分析,得出答案。‎ ‎(6)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解答】(1)①“中”可联系学过的《劝学》里“木直中绳”中“中”的解释,可解释为“符合,合乎,切中”;‎ ‎②“义”所涉及的语境是“史官所述,义归尽善”,大意是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这里“义”应是名词作状语,可解释为“按照义理”。‎ ‎(2)①“糜弊”修饰的是“百姓”,本意是损耗凋敝,这里应属使动用法,使损耗凋敝,应选D项。‎ ‎②“举”所涉及的语境是“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大意是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这里“举”可解释为“行为、行动”,应选B项。‎ ‎(3)A.第一个“之”,代词,代贤才;第二个“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第一个“为”,动词,治理;第二个“为”,介词,作为;‎ C.两句里“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D.第一个“于”,介词,表比较,比;第二个“于”,介词,对。‎ ‎(4)“主意”,主上的意见;“愆违”,过失;“莫”,没有谁;“所以”,……的原因。句子翻译为: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5)据原文“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可知,他认为直书其事可以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作为后世的借鉴,为子孙做表率;据原文“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可知,他认为这样可以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6)据第一段唐太宗说隋文帝“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而自己“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可知,与隋文帝相比唐太宗重用贤才,知人善任;他“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赏罚分明,善于治理国家。据第二段原文“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可知,他拒绝康国求内附是考虑到军队行万里去急救会让士兵疲劳,更重要的是要使百姓更加辛劳,说明他是一个体恤百姓,不尚虚名的君王。‎ 答案:‎ ‎(1)①符合,合乎,切中②按照(依照、依循)义理/道义/道理 ‎(2)①D ②B ‎(3)C ‎(4)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5)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6)第一则,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的皇帝;第二则,通过他拒绝康国求内附,表现出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眼决定外交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偶园记 ‎(明)康范生 ‎ (1)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 。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 ‎ (2)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 (3)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 (4)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 (5)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 ‎ (6)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①,彼何人 !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②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②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1)可填入横线内的虚词是 C ‎ A.哉 矣 焉 云尔 B.云尔 焉 哉 矣 C.焉 矣 哉 云尔 D.矣 哉 焉 云尔 ‎(2)第(5)段划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D ‎ A.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B.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C.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D.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3)第(6)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A ‎ A.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 B.苏东坡心高气傲。‎ C.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 D.苏东坡认为书画鉴赏应有补于世。‎ ‎(4)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 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优美。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作铺垫,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 。‎ ‎(5)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将各选项与文章句子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4)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要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思考。‎ ‎(5)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解答】(1)C.“焉”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矣”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云尔”语气助词,表示限制,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2)“名号仅存”为主谓结构,后面断开,排除B;“遂”一般用于句首,前面断开,排除AC;故选:D.译文为: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偶园”二字写在上面。‎ ‎(3)A.“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突出的是苏轼的性格,再结合前文“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的表述可以确定答案为A。‎ ‎(4)文章第一、二、四描写了偶园优美的景色,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偶园的喜爱,另一方面也为第六段的议论“不要为外物所累”这一观点提供支撑。‎ ‎(5)文章第六段一共11句,第一句交代对如何布置偶园“余唯唯否否”;2、3、4、5、6句举例阐述;7、8、9、10阐述不要为外物所累的观点。最后一句交代写作缘由。‎ 答案:‎ ‎(1)C ‎(2)D ‎(3)A ‎(4)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优美。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作铺垫,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 ‎(5)先是“我”对“客”关于如何布置/装饰偶园之建议的否定态度;再是举祖生/陶公/苏轼之例,由此进一步拓展,“外物不足于累之”而一旦“累之”即为“‎ 身安佚乐,无裨世用”的观点。由偶园到书画到一切外物,由“物”到有益于“世用”,文章构成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 参考译文:‎ ‎ 繇地北边的外城门外,有一座桥横跨江面,当地的人称它为凤林桥。过桥向北,沿河向西走百十步,偶园就坐落在那里。(偶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左右的寺庙和园子大多长满了苍老的樟树,修长的竹子,高大的梧桐和茂密的柳树。在竹柳之间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小楼叫芳草阁。站在高处眺望远处,西山飘来清爽之气,令人倍感舒服。向下看是澄静的江面,明媚的阳光倒映在水中,从竹影柳阴中看它们,像是金玉铺地,美不胜收。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春雨绵绵,连着下了十多天,秋江正涨水,楼边的小洲小岛都连成一片,尽成湖海。游玩的画舫可直达门槛下,门前高大的垂柳,在江流中露出树梢。西山百尺老樟,(人)可攀着树枝而上,如果是在有雪的早晨倚着栏杆(远眺),(则见)群山皎洁,月夜临风,四望凄清;向南望见东山寺,都仅是点缀而已。‎ ‎ 繇地芳草阁的北边是江霞馆,馆中有许多层门,长江(仿佛)在茶几和席具之间,用护卫的矮墙分开,让波光可以清晰的透射过来,隔壁园子的翠竹高达千寻,随风飘舞,杂乱的挤在台阶前;积雪压在它的上面,径直匍匐在庭下;太阳出来了,残雪消融,(它们)就慢慢的挺直起来。‎ ‎ 繇江霞馆的北面,是块叫兰皋的高地,幽深巍峨,山上有小楼,可以远眺北华山。山下半块土地方圆百亩,放眼望去很是开阔。‎ ‎ 繇兰皋向西,是夕揽亭,开窗朝东看,芙蓉、柏树、栗树都正对窗户。和附近的观音阁仅隔一墙,清晨、傍晚的钟声、鼓声,足以引发人们的深深思索;清朗的念佛声可以在床上清楚地听到。‎ ‎ 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偶园”二字写在上面。‎ ‎ 有一个客人教我在楼前开凿水池,在水池上修建亭子,在栏杆内种花,在庭院前堆上假山,我佯装答应,但心中并不赞成。祖逖渡江击楫,陶侃日运百砖,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有识之士不获取当前的功劳,寄居一地来躲避世俗和藏匿自身,难道是自愿如此吗?况且贤圣之人不拘泥外物,而能与时具进,所有的喜好本来就不能够束缚他们。苏轼在写给舅舅的书信中说道:“书画等物品,我毫不看重。”‎ 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书画尚且是这样,更何况是其他的东西呢?园亭本来是专用来自我娱乐的,如果刻意装饰,不免会让自已悠闲安乐,无益于社会。即使人的心灵,又有多少被山水画木所约束的呢!保全这个园子的本来样子,希望它不成为我的累赘。偶然而园也就是姑且偶然为它写下这篇记的意思。‎ ‎【点评】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五、写作 ‎9.(70分)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 ‎ 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写作重在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寻找写作立意的角度。通过荷兰的一家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自行车道,我们可以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利用太阳能创建”从这我们可以得出要学会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这也是科技发展的具体产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并且这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具体措施。“灵感来自梵高”,这表明灵感的重要性,学习和借鉴古人的经验,能够使我们现代人生活更为便捷,最后一句写出的是创造价值需要自我不懈奋斗,这里面的“自己发光发亮”具有一定的比喻内涵,强调的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利用社会价值,实现人生成就。基于此,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立意。‎ 参考立意:‎ ‎1、学会利用不同的资源。‎ ‎2、灵感对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把握自己,成就未来。‎ ‎【解答】‎ 我的事情我做主 ‎ 我们被现代的潮流推搡着向前迈步,以前的落后思想已不被接受,总是依靠别人的人逐渐被这个社会淘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 身世凄苦的窦娥被夹在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中,然而她是一个不服输的女强人,不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失去自我,而是坚守了自己的阵地,为了自己与命运抗争。‎ ‎ 作为蔡家的媳妇,她本无权选择自己的命运,可她对与张驴儿父子的逼婚采取了强硬态度﹣﹣誓死不从。“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你待要笙歌引致画堂前,我道这姻缘敢落他人后。”她不顾婆婆的反对,断然拒绝了张驴儿父子的要求,面对软弱屈服的婆婆,她选择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做了自己的主人。‎ ‎ 她本有许多次机会可以逃离被判死刑的罪责,她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说的来藏头盖脚多伶俐。难着难晓,做出才知,旧恩忘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百步相随。”这似乎也是她拒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可我认为这是为她自己的想法编了个理由,是为了作回自己。‎ ‎ 就在上堂之前,张驴儿提出了私了,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从,后打算也不为一条好计策,可她还是断然拒绝,“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这导致了判官的逼供,她为了婆婆的安危,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背上了杀人的罪名,可她无悔,无悔她为自己做的这个决定。‎ ‎ 我们一步步要跨进大学门槛,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有的家长就只让孩子专攻学科知识,除学习以外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他们认为那只是浪费精力罢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大学的门槛也在随着潮流迈步,那些“高智商”的大学生也不会轻易踏进去。我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摆脱依赖,做回自己。‎ ‎ 所以,身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也要向窦娥学习,为自己选择道路,做自己的主人,勇敢地为自己斗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才能使我们处于不败之地。‎ ‎【点评】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①‎ 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8 6:37:26;用户:qgjyuser10033;邮箱:qgjyuser10033.21957750;学号:2198503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