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安徽高考生物(分子与细胞)考前易错题专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安徽高考生物(分子与细胞)考前易错题专练

‎(安徽专用)2014高考生物二轮 考前三个月 易错易混练 一分子与细胞易错易混分类过关练 易错试题应对策略 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有些试题的错误率很高,这些易错题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盲点和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误区。整理和剖析出错的试题,可以克服“盲点”,走出误区,巩固双基,启迪思维,提升能力,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分子与细胞易错易混分类过关练 易错点1 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认识不到位 ‎1.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A是葡萄糖,物质E是淀粉 B.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较多的是F C.物质C的种类约有20种,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D.SARS病毒的物质H彻底水解后,产物是CO2和H2O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依据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的功能推导出各类大分子有机物及其基本单位。如不能区分生物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而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记不清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而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 解析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小麦种子中的主要糖类是淀粉,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生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F),与糖类相比,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脂肪氧化分解后可释放出更多的能量。G是蛋白质,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约有20种,基本组成元素有C、H、O、N。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核糖、碱基和磷酸。‎ 答案 D 易错点2 不能准确进行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2.现有一种“十二肽”,分子式为CXHYNZOWS(Z>12,W>13)。已知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氨基酸。‎ 下列对以上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合成该多肽时,至少需要36个密码子 B.控制合成该多肽的基因至少有36个碱基 C.将一个该“十二肽”分子彻底水解后有(Z-12)个赖氨酸 D.将一个该“十二肽”分子彻底水解后有(W-13)个天冬氨酸 错因分析 不能灵活应用肽链合成过程中原子数守恒的原理、不理解DNA(基因)→RNA→蛋白质(氨基酸)的相关数量关系是此类试题易错的主要原因。如有学生会先写出各氨基酸的分子式,然后利用反应前后原子数守恒列出四元一次方程组,殊不知因未知数多,再加上易忘掉反应中水分子数而频频出错。‎ 解析 该多肽为十二肽,说明有12个氨基酸参与了肽链的合成,根据氨基酸和密码子的一一对应关系,至少需要12个密码子(不考虑终止密码子);控制十二肽合成的直接模板mRNA至少有12×3=36个碱基,对应的基因中至少有12×6=72个碱基;由于5种氨基酸中只有赖氨酸的R基上有一个氨基,这条肽链中的氮原子数=肽键数+1+赖氨酸的个数×1,即Z=11+1+赖氨酸的个数,赖氨酸的个数=Z-12,所以该“十二肽”彻底水解后有(Z-12)个赖氨酸;由于5种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的R基上有一个羧基含有2个氧原子,这条肽链中的氧原子数=肽键数+2+天冬氨酸的个数×2,即W=11+2+天冬氨酸的个数×2,天冬氨酸的个数=(W-13)/2,所以该“十二肽”彻底水解后有(W-13)/2个天冬氨酸。‎ 答案 C 易错点3 生物膜的联系理解不到位 ‎3.科学家利用酵母菌突变体(如图中的A~E型)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以及与分泌相关的基因,揭示了囊泡运输的过程。野生型酵母菌能正常进行分泌蛋白的分泌,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内膜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下图中,能表示内质网膜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的是 (  )‎ A.A型、C型 B.A型、B型 C.B型、E型 D.D型、E型 错因分析 不熟悉各种生物膜在分泌蛋白合成、运输、加工及分泌过程中的关系,不能通过对比找出正常分泌与不正常分泌图像的异同,是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解析 分泌蛋白的正常分泌过程与囊泡运输密切相关,其基本过程是核糖体合成的肽链→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分泌蛋白。通过对图示的分析比较可发现:A型酵母菌突变体合成的蛋白质没能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中无蛋白质;B型酵母菌突变体合成的蛋白质虽然进入了内质网,但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中也无蛋白质,导致高尔基体及其形成的囊泡中无蛋白质,说明是内质网膜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C型酵母菌突变体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中有蛋白质,但高尔基体及其形成的囊泡中无蛋白质;D型酵母菌突变体高尔基体内有蛋白质,但其形成的囊泡中也无蛋白质,说明是高尔基体膜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E型酵母菌突变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等都含有蛋白质,说明是细胞膜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 答案 B 易错点4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认识不到位 ‎4.如图为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此图可用来表示低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B.若此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应去掉的结构为5、9‎ C.图中能利用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结构有3、5、6‎ D.若此图表示动物的性腺细胞,则不应有的结构为1、2、5‎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原因是对高等植物、高等动物、低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认识模糊,特别是在应用某细胞结构具体区分动植物细胞时容易出现疏漏,如本题所示的细胞中,9为中心体,但又有5(叶绿体),说明此图可用来表示低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解析 首先要识别出该示意图为低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因为细胞中有9(中心体)、2(大液泡)和1(细胞壁)。若此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应去掉的结构为5(叶绿体)、9(中心体)和2(大液泡)。‎ 答案 B 易错点5 真、原核细胞的共性和特殊性把握不准 ‎5.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错因分析 若认为有氧呼吸一定有线粒体的参与,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会误选A;若受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的影响,忘记了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会误选C。‎ 解析 原核生物的细胞中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故不含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真核生物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原核生物的细胞如细菌进行二分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真核生物的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生物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 答案 D 易错点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区分不准 ‎6.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错因分析 对离子跨膜运输的机制不熟悉,误认为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死记硬背容易错选。实际上同一种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具体的运输方式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区分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关键就是能量的消耗,消耗能量的一定是主动运输。此外,逆浓度梯度运输的也一定是主动运输。‎ 解析 静息电位时,Na+浓度膜外高于膜内,受刺激时,Na+顺浓度梯度由膜外运输到膜内,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故B、D两项错误;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中,Na+由膜内运输到膜外,属于逆浓度梯度运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故C项错误、A项正确。‎ 答案 A 易错点7 酶促反应图解不会分析 ‎7.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情况,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在a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B.在b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 C.在c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D.该图不能反映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 错因分析 本题很容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不会正确分析曲线图。看到图中c点化学反应速率已经达到最大,就认为再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也不会提高,这种情况只发生在底物的量一定的条件下,但在底物充足的条件下,增大酶的浓度,还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解析 题图可以反映温度和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但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仅包括温度和pH,还有酶的浓度等。在底物充足的条件下,增大酶的浓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所以A、C正确,B错误。题图显示,该酶的最适pH为2左右,因此这种酶可能是胃蛋白酶,而不会是唾液淀粉酶,D正确。‎ 答案 B 易错点8 ATP有关知识认识不足 ‎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参与ATP形成的化学元素包括C、H、O、N、P ②衣藻和黑藻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小麦根尖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④ATP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来源相同 ⑤ATP断裂了所有高能磷酸键之后可作为合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之一 ⑥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和ADP仍能达到动态平衡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错因分析 对ATP的结构及合成场所、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知识缺乏综合理解,导致对③⑤⑥的说法判断失误。‎ 解析 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结构,不属于细胞器,③错误;动物和微生物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而植物细胞除了呼吸作用,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④错误;ATP断裂了所有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合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之一,⑤错误。‎ 答案 B 易错点9 光合作用中各物质量的变化不会分析 ‎9.离体叶绿体在光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的供应,下列关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TP与O2的相对含量变化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之处是不能对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涉及的诸多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相互联系、动态分析,如本题中CO2供应的减少,导致暗反应减弱,从而影响光反应的进行。若要准确快速地判断相关物质是增加还是减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动态理解教材中“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解析 光合作用稳定时,ATP与ADP的转化也相对稳定;突然中断CO2的供给使C3骤减,ATP因失去作用对象而终止水解,此时的光反应继续利用ADP合成ATP。当ADP和NADP+耗尽后,光反应也停止,不再产生O2。‎ 答案 B 易错点10 细胞呼吸方式和过程判断不准 ‎10.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 mol ‎12.5 mol ‎15 mol ‎30 mol 产生酒精的量 ‎9 mol ‎6.5 mol ‎6 mol ‎0 mol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氧浓度为b时,相同时间内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多 C.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氧浓度为d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 错因分析 不能正确判断不同氧浓度下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不能从表中获取有效数据并代入细胞呼吸反应式进行计算,是出错的主要原因。‎ 解析 氧浓度为a时,产生CO2的量和产生酒精的量相等,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量为6.5 mol,消耗的葡萄糖为6.5/2=3.25 mol,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12.5-6.5)/6=1(mol),即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之比为[(15-6)/6]∶[6/2]=1∶2,故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生成,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 D 易错点11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分析不清 ‎11.以测定的CO2的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时,两曲线的交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错因分析 不理解图中虚线的含义(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还是真光合作用);没有理顺真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的关系;不能准确从图中提取相关数据,导致计算错误;不理解两曲线交点的含义;不清楚光照强度的变化对光合速率和点移动方向的影响。这些都是导致答错本题的原因。‎ 解析 分析题意与图像可知,图中的虚线代表净光合作用,实线代表呼吸作用。在光照下,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真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呼吸量)+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净光合作用量),即某温度下图中实线所对应的量加上虚线所对应的量就是真光合作用量。读取图中‎20 ℃‎、‎25 ℃‎、‎30 ℃‎、‎35 ℃‎等温度下对应的CO2的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根据上面的等式关系可以推断出: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光照相同时间,在‎25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温度高于‎25 ℃‎时,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开始减少;两曲线的交点表示某温度时,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当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时,净光合作用量增大,两曲线的交点将向右上方移动。‎ 答案 A 易错点12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移动分辨不清 ‎12.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 ℃‎和‎30 ℃‎。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该植物在‎30 ℃‎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调节到‎25 ℃‎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分别是 (  )‎ A.a点上移,b点左移,m值上升 B.a点不移,b点左移,m值不变 C.a点上移,b点右移,m值下降 D.a点下移,b点不移,m值上升 错因分析 弄不清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含义是出错的关键。光补偿点是指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是指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光照强度。‎ 走出误区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不是定值。若改变外界条件(如光照强度、CO2浓度、Mg含量等)使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或减小),而呼吸作用强度不受影响,要使光合作用强度仍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则光补偿点应左移(或右移);若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等)使呼吸作用强度增大(或减小),为使二者相等,则光补偿点应右移(或左移)。当横坐标对应的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最大值不产生影响时,改变外界条件使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或减小),则光饱和点应右移(或左移)。‎ 解析 弄清各点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a点是呼吸作用强度,b点是光补偿点,m是光合作用净积累量。当温度降到‎25 ℃‎时,呼吸作用强度减小,则a点上移;要使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则b点左移;‎25 ℃‎时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呼吸作用强度减小,光合作用净积累量增加,则m值上升。‎ 答案 A 易错点13 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数量变化分析不清 ‎13.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DE、NO段 C.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MN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错因分析 ‎ 解答本题时容易在分裂次数和分裂方式的判断上出现错误,错误的原因是不能正确根据坐标曲线中分裂开始和结束时的DNA或染色体的含量变化确定分裂方式,不理解LM段的含义和对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时间以及染色单体的含量变化分析不到位。有丝分裂中着丝点的分裂在后期,故前、中期肯定有染色单体,减数分裂中着丝点的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减数第一次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也都存在染色单体。分析GH段和OP段的染色体时不能直接看图,因为GH段所在曲线为核DNA含量。‎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图示中的a、b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核DNA含量变化,c表示受精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除CD、GH和MN段以外,还有IJ段;着丝点分裂除发生在DE、NO段以外,还发生在JK段,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GH段染色体数没有变化,而OP段着丝点已分裂,应是GH段的2倍;MN段包含分裂间期,故发生了DNA的复制,复制后DNA含量是AB段的2倍。‎ 答案 D 易错点14 细胞分裂图像识别不清 ‎14.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都具有同源染色体 B.动物睾丸或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④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极体 D.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错因分析 概念混淆,导致认为④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知识缺陷,不清楚精(卵)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的,而精(卵)细胞的产生要经过减数分裂;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看到④细胞质分裂均等,就认为该细胞不能出现在动物的卵巢中,忽视了第一极体的分裂。‎ 解析 分析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可知,①②③④所示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①中无染色单体,④中无同源染色体。由于不能通过①②③④所示细胞确定是雄性动物还是雌性动物,故动物睾丸或卵巢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④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其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极体。‎ 答案 C 易错点15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综合理解应用不到位 ‎15.某科研小组的科研人员利用不同的植物分别做了有关光合作用的两组实验。‎ 实验一:选用两批相同的番茄幼苗,在最适温度下分别在A、B两个植物生长箱中培养,A生长箱内的CO2浓度维持在0.04%,B生长箱内的CO2浓度维持在0.03%,再分别用不同光照强度的光照射,并比较两个生长箱中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选品种优良的玉米和花生,分别单独种植和间行种植,生长相同且适宜的时间后,分别测植株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 请结合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自变量是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5个单位时,限制光合速率提高的因素是________。‎ ‎(2)气体X会影响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某同学要设计实验来验证气体X对番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他除了要在生长箱中置入不同浓度的气体X,还需要在1.5个单位的光照强度、0.04%的CO2浓度下来进行实验最适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分析,当光照强度为1个单位时,玉米单独种植时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积累的有机物量______(“>”“<”或“=”)间行种植,花生单独种植时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积累的有机物量________(“>”“<”或“=”)间行种植。‎ ‎(4)间行种植与单独种植相比,玉米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强度________,花生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强度________。‎ 错因分析 因定势思维而认为自变量就是横坐标代表的因素,不明白在一个坐标中有几条不同曲线时,在横坐标代表的因素一定时导致产生不同曲线的变量也是自变量;不理解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积累的有机物量与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误以为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积累的有机物量=以CO2吸收量所代表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解析 ‎ ‎(1)依据实验一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实验一的自变量有两个:一是光照强度,二是CO2浓度。从实验一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当光照强度为5个单位时,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说明该条件下光照强度不是限制因素,又因为温度是恒定的,故推测与CO2浓度有关。(2)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变量为气体X,其他条件要保持尽可能的适宜,1.5个单位的光照强度、0.04%的CO2浓度下,是实验一中最适宜的条件,故在最适宜的条件下更易测定气体X对光合速率的影响。(3)根据实验二的曲线图,可以直接读出当光照强度为1个单位时,玉米、花生单独种植时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积累的有机物量都小于间行种植的。(4)根据实验二中曲线图,可以看出间行种植与单行种植相比,玉米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强度较强,而花生则较弱。‎ 答案 (1)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CO2浓度 (2)在此条件下,最容易测定气体X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3)< < (4)强 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