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教案总结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教案 一、考试说明与现代文阅读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当年高考语文命 题的要求与做法。 具体说来,《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九个方面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义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鉴赏评价 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选材命题特点 1. 阅读材料贴近教学和考生阅读的实际。 社科类文章(自然科技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每年覆盖其中的一种)涉及转基因作物(1998年)、人类冬眠(1999年)、降低光速(2000年)、铜奔马正名(2001年)、沙尘暴(2002年)、温室效应((2003年)、人体干细胞(2004年)、计算机思维(2005年)等(江苏卷2004年《气冰》、2005年《小春虫》2006年《木版年画》),选文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联系紧密; 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题材、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如1998年宗璞的《报秋》、2000年鲍昌的《长城》、2001年莫利的《门》、2002年林非的《话说知音》、2003年柯灵的《乡土情结》、2004年茅盾《大地山河》、2005年苏叔阳《春天的梦》江苏卷2004年的《杜甫草堂》、2005年的《波兹曼的诅咒》、2006年的《一幅烟烟雨牛鹭图》等。文学作品阅读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和对文学教育需求的体现。 2、 在命题内容方面: 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突出了语文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即考查在把握文意基础上,对相关语文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加工的能力。例如,2001年到 2004年的社科类文章均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想象和推断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着眼点在于整体理解和文学欣赏,并注意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更为突出,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例如,在2004年阅读材料石评梅《痛哭和珍》的考查中,全部4道题中,涉及鉴赏评价的题就有2.5题。 3、 选材方面:内容广泛,重视经典,重视名家名作,重视传统文化积淀,大力弘扬祖国文化。从语段到试题,不仅多方面地涉及了祖国传统文化,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对现代人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呼唤。 考查内容方面注重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注重学生个体阅历在阅读中的作用,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开放性试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三)2007年高考阅读材料选材走向 科学类: 2006年17套试卷中,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平分秋色。题材范围比较全面,大致包括:环境保护、气候、生物学、化学、海洋学、城市学、民俗学、公众学、美学、社会学等。 今年备考之时可重点关注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如:资源环境(包括环境规划)、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生物学中的“膜生物”、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社会调控体系、再生资源研究、公共安全等。另外,江苏本土的人文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习俗等方面的文章也值得关注。 文学类 : 散文因其深厚丰富的内容情感,凝练优美的语言文字,灵活多变的手法技巧 ,在2007年高考中应该依然是最受青睐的文体,尤其要留意议论性散文;小说因其塑造形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优势,被选中的机会也比较高。备考中,我们要特别留意那些体现人格操守,反映生命追求,激发审美思考,守护心灵月亮的内倾性文章。 科学类文章阅读 尽管客观性试题只能反映考生的思维结果,不能反映考生的思维过程;答案唯一,排斥并存,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但今年的试卷却将考了两年的3道题增加为4道题,提高了客观题的分值。这类题型的设题特点,值得研究。 以近年全国高考科学类阅读题为例,其题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如2004年江苏卷第7题“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二、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如2004年北京卷第16题“对‘这种蛋白质在肮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三、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 如2005年江苏卷第7题“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四、根据文中已知的内容推断未知内容。 如2006年江苏卷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由是观之,近年来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出题方式较为稳定,题型种类不多。 出题角度单一。 然而,在题肢的设置中,我们却看到了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干扰项。 解答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题,我们往往从排除干扰项入手。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下面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别作解说: 1、 改变范围:是指选项在程度上、范围上与原文的表述有差别。 如:2004年全国I卷第7题A项“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原文是“囊胚中”而非“囊胚外表’,有意改变了范围。 这种设置中,出现最多的是以偏概全。这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个别”、“部分”“全部”等词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如:2006年江苏卷第5题C项,把“理想主义的图画”说成是木版年画的“思想内容”,而在原文中,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在这里,显然是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3、颠倒是非: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如200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9题C项:“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是不符合文意的。 原文中说“‘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意思是“气冰”可能受到自然的破坏,该题C项却说“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显然是是非颠倒。 4、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如2000年第20题C项“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文的结果是“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5、混淆已然未然。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 如1998年第26题c项“野生植物同抗除荞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文中只说了可能性,并未成为现实。 这种干扰项设置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6、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 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以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此题答案为B,由文章内容可知,朊毒体是一种蛋白质,而不是病毒,选项A将它归结为“一种病毒”,选项D将它归结为“细胞”都明显地在偷梁换柱。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如2005年江苏卷第6题A项在说“小春虫”化石的意义时说“可以作为否定‘寒武纪大爆发’理论的一个有力的例证”,这个信息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属典型的无中生有。 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如2004年江苏卷第7题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B项“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据原文可知,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形成气冰的主要元素是“天然气”和“水”,B项故意缺少了“水”这个重要元素,导致答案有误。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8题“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 所给的选项中,B项是这样表述的: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题目问的是“磁共振成像原理”,此项却说“疾病的病理过程”,显然是答非所问。 10、夸大其词。指选项在表述上夸大提供信息的程度。 如2005年江苏卷第7题D项,说小春虫组织结构“相当复杂”。而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它的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里的“相当复杂”明显是夸大其词。 鉴于有关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的方法,做此类阅读题时,要专注细心,可训练学生按以下步骤答题: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全文主要观点,划出重要信息。 二、审清题意。对照题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三、将选项与文中信息作比较,分析异同,排除干扰。在排除干扰项时,可充分利用熟知的常见干扰项形式,做到有的放矢。 科技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综述 2006 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象四川卷的《乡村的瓦》、北京卷的《给“书虫”当夫人》、全国I卷《阳光的香味》、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江西卷《秋光里黄金树》、辽宁卷《杨柳》、安徽卷《行吟阁遐想》、山东卷《文赤壁》、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福建卷《泪与笑》等都是如此。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综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 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三、审美鉴赏性试题,即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评论,提出看法。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要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二、知识准备 根据高考命题研究,散文阅读应该是“大阅读”命题的首选。因此,了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的一般特点与规律,掌握一些解题的思路与技巧,对于帮助考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有一定的意义。以下研究,主要以散文为阅读对象。 1、文体知识准备 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写作灵活,不拘韵律,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深受高考出题组青睐的文体。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中所谈的是指狭义的散文,即专指那种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神不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体裁相比,散文具有以下特征: 1)、选材广泛自由。散文取材广泛,国家大事,市井琐闻,社会变改,家庭细故,山川风物,书籍刻绘,故友消息,个人情怀……凡有感有思,皆可托之于“即兴之笔”,正如林语堂所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2)、抒发真情实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散文抒发的感情要真实,因为只有真情,才能真正征服读者。 3)、形散神聚,笔法灵活。“神”指每一篇散文中贯穿全文的主旨或主题。“形”指文中所摄取的人物、景物和事件。“形散”指作者运笔自由,内容上面宽意广,结构上不拘一格,笔法上自由灵活,“神聚”指材料围绕主题而展开,“散”得有度。 4)、具有美感性。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于诗情画意; 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 2、表达技巧知识准备 1)了解常见修辞及其一般作用 如: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有趣,启人想象; 衬托,是为突出主要事物; 对比,能让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反复,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顺,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2)了解常见表现手法、行文技巧和结构等。 如: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像、联想、象征、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材料安排有主次详略之分等;行文结构有承上启下,铺垫、照应、卒章显志等。 3、答题知识准备 1)知道一些解题思路,了解一道题可从哪些方面来解。 如:要求说明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从“描述对象”和“表达效果”两方面阐述。答表达效果时要具体,如说比喻的作用不要只答“生动形象”四个字,要解释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答“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增强了感染力,能引起共鸣”; 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不单是解释词语,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反复体味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里的意义和作用。 答语句意义的理解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层次分解难点,不妨分解为“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等几个层面来答题; 答句子的作用时,可从结构、内容、主旨三方面来思考。例如谈哲理句的作用。就要了解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的名句。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的哲理句。这种句子的作用,前者往往是为佐证自己观点,或是引出问题的。后者往往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思想闪光点,一定要认真体味,领会其深刻内涵。 2)了解答题要求及答案构成特点 一般来说,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全,好。即准确切题,全面完整,语句通顺。 答案信息的构成一般是三种形式:一是把原文中的话找出来就是答案,历年的考题都有这种情况;二是文本中所有相关信息找出来,做一点舍取,再加上必要的词语连缀,形成一个答案,也就是整合;三是文本中没有现成答案,要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概括抽象而成答案。 三、阅读训练 1、 整体阅读训练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宏观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主旨的内涵,完成“感知—理解—评价”的心理过程。 整体感知即浏览、粗知大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哪些思想感情,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或知识。这是做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文章主旨,大方向才不会搞错,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居高临下,有的放矢。 整体感知可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从线索入手。散文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散”而不乱,充分揭示作品主题。 只有把握全文的线索,才能“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在散文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荷塘月色》:有的是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有的是以寓意深刻的某种事物为线索,如《我的空中楼阁》;有的是以作者活动的进程为线索,如《长江三日》;有的以某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巴金的《灯》: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有的以时间或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等等; 2)从文眼入手。散文的“文眼”常常是作者立意的凝聚点,它既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凝结,又是全文脉络的纽带,起制约全篇的作用。“文眼”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钥匙,抓住了“文眼”,就把握了整体。 3)从关键句入手。 前面说抓文眼,其实文眼也是课文的关键句。另外,除了文眼之外,作品中还有大量的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语句,常见的有①:反映语境特点的“指示语’,:②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③标示人物情感、态度和事物景况的“情态语”;④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⑤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⑥蕴含丰富内容、言词精辟的“警策语”;⑦结构复杂信息量大或富含哲理的“语言结构”;⑧文中反复强调或暗示的“关键语句”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抓住这些句子,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意要点。 4)从技巧入手。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象征、铺垫、衬托(正衬、反衬)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往往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突出。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抓住了文本的表现手法,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5)从结构入手。 “文无定法”,散文的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在多种多样中还是存在着某些大体相似的形态。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如包含式、辐射式、板块式等。抓住这些结构特征,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全文。 6)从意境入手。通常所说的意境是指作品中表现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是散文的心,散文的魂,一篇散文的生命力就表现在意境上。意境由“意”和“境” 两个方面组成,它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事,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高度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2、答题思路训练 1)阅读顺序:答题前先从整体把握文章;阅读时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尽可能用已有知识了解作者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尽可能关注可以了解到的信息,可以“查题干”、“查题目”、“查提示”“查过渡”、“查修辞”、“查中心”、“查指代”、“查省略”等;善于寻找文中内容或情节所演绎和归纳的因果关系,因为“追因法”是命题的主要方法。登临绝顶,方能一览无余;读懂全文,才可参透细微。 2)答题顺序:读文时可在重点信息句上做些标志,然后读题化题。 所谓化题,也就是说,我们接触文后的问题时应该明了出题人的命题意图,知道这道题目其实考的是什么,该从哪几方面回答。例如,题目问:文章开头写了某某内容,你来分析评价一下。这样的问题实质考的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一下化题:文章开头内容分析评价——考察散文开篇选材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结构和主题三方面的作用来回答。那么我们化完的题目实际是问:这篇文章开头所选的材料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心所起的作用。文章开头的材料在内容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与表达的主题一致,那么常常是开篇立意。如果与文章主题相反,那么常常是欲扬先抑。结构上能有什么作用呢?大致是全文的总纲或者铺垫之类。对主题的作用呢?大致应该是开门见山标点明主旨之类。 化题完毕,定位提取,查前找后,把分散在文中的信息找寻到,对此再进行整理。最后作答。作答时能依据原文的尽量依据原文,没有的,就筛选提炼,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整合。 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一些共性的知识。 如:中心句后往往有支撑句对其进行解说,对中心句的理解就可定向在其后的支撑句上;散文中抒情、议论性文字往往表达主旨,抓住它就抓住文章的核心。 又如: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在记叙文中通过事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或人物的感情等;在说明文中往往是举例子,说明事物特征;在议论文中是举例论证,阐述事理。同是写景,有的对自然景物的喜爱,有的借物言志说理,等等; 再如分析独立段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方面入手,就结构而言,处在段首有总领下文的作用;处在段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段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解题会很快切入要点,不至于无从下手。 3、规范答题训练 明确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如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等。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要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 4)根据赋分分条答题原则。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 (三)复习工作要点: 帮助学生研究高考试题,归类梳理。让他们熟悉高考题目提问方式,了解基本答题技巧 [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如: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14题:“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含义是什么? (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享受) 2005年黑吉桂卷《春天的梦》16题“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答题步骤为: 1、在原文中寻找答题信息 先确定答题区域。即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的位置,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然后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瞻前顾后” 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2、答案表述三种方法 1)截取。是指答案在原文中能找得到的。我们只要就题目要求,选取原文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作为答案即可。 2)组合。指题目答案所在原文中的信息有好几处,但在句式,字数,表达角度等方面还不合题目要求的,我们需要对其综合,重组,使表述符合题目要求。 3)自创。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没有明确语句,需要我们根据对全篇的把握或或上下文语境,自己去悟的。就要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拟写答案。 [题型二、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2001年全国卷•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2006年江苏卷中,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答: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解题技巧] 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抒情类文章,一般是通过写景状物来抒情言志,应分析他描写了什么景物,寄寓了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从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本方法: ①准确把握原作,这是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要准确把握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由表及里地进行追溯。象文章中观点与材料间的过渡衔接句,不同内容间的转换句,材料前后的提起句和阐发句都是传递作者观点和态度最明显的地方。除了文章的显现内容外,要特别注意那些隐含信息。 ②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把作品放入特定的时代去评价, 要和作者的生平、世界观联系起来评价。 ③进行纵横比较,将所读作品和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已有定评的作品进行比较。根据已学文章,通过联想、想象揣摩文章艺术空白的内涵。 ④要使用正确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特 别要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要辨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⑤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去推求、猜想作者的写作意图。 ⑥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在申明自己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具体评价文章的思想意义。 [题型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l 形象 如:2001年春季•这篇散文题为《黄士》,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答: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2001年春季•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解题方法: 1、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2、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语言 如:1998年全国卷•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答题技巧]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 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表达技巧 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二、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三、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④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 鉴赏示例: 2006年湖北卷第19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的句子,然后归类,再结合全文来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这叫白描(或细节描写)。还有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这属于拟人化的描写。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的特点就是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懂得文章学、修辞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体裁及其特点等必要知识,鉴赏就难以入境。这些都是鉴赏的前提条件。 鉴赏和评价文章,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万面: 1、.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文章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文章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鉴赏评价时不能脱离局部去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而应该立足于整体把握。 2.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所以,我们在阅读现代文时,要善于‘知人论世”,联系作家写作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联系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鉴赏作品,特别是那些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交章,更应如此。 3、遵循文道统一原则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优美的文章应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在文章中,“文以载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因此,鉴赏文章也应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不能割裂他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刘翩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内容与形式在鉴赏过程中有密切联系。我们不仅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思想内容来鉴赏文章的表现形式,还要善于通过鉴赏艺术技巧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书籍——举世之宝——梭罗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