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7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高考化学考纲知识点精编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化学试卷 考试题纲 目 录 第一章 物质的微观世界 7 一、原子结构: 7 1、原子核;(A) 7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B) 7 3、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B) 7 4、离子;(B) 8 二、化学键; 8 1、离子键:(B) 8 2、共价键;(B) 8 3、金属键;(A) 9 第二章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9 一、能的转化: 9 1、溶解过程及其能量变化;(B) 9 2、化学反应中能的转化;(B) 9 二、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 10 1、化学反应速度;(B) 10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B) 10 3、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B) 11 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B) 12 5、勒夏特列原理;(B) 12 6、化学平衡的应用;(B) 12 三、元素周期表; 13 1、元素周期律;(B) 13 2、元素周期表;(C) 14 四、电解质溶液; 14 1、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B) 14 2、电离、电离方程式、电离平衡;(B) 15 3、水的电离、pH;(B) 15 4、常见酸碱指示剂;(A) 16 5、离子方程式;(C) 16 6、盐类水解、水解的应用;(B) 17 五、氧化还原反应; 19 1、氧化剂、还原剂;(B) 19 2、原电池;(B) 19 3、电解;(B) 19 第三章 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20 一、氯; 20 1、氯气的物理性质;(A) 20 2、氯气的化学性质;(B) 20 3、漂粉精;(A) 20 二、氯; 20 1、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A) 20 2、氯、溴、碘单质活泼比较;(B) 21 三、硫; 21 1、单质硫;(B) 21 2、硫化氢;(B) 22 3、硫的氧化物;(B) 22 4、浓硫酸的特性;(B) 22 5、硫酸和硫酸盐的用途;(A) 22 四、氮; 23 1、氨;(B) 23 2、氨盐;(B) 23 3、氮肥;(A) 24 四、铁; 24 1、铁的物理性质;(A) 24 2、铁的化学性质;(B) 24 3、铁合金及其用途;(A) 24 五、铝; 24 1、铝的物理性质;(A) 24 2、铝的化学性质;(B) 24 3、铝及其合金的用途:(A) 25 4、氧化铝、氢氧化铝;(B) 25 第四章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27 一、有机化学基本概念; 27 1、有机物的性质;(A) 27 2、同系物;(B) 28 3、同分异构体;(B) 28 4、结构式、结构简式;(B) 28 5、有机物的反应类型;(B) 28 二、甲烷与烷烃; 29 1、甲烷的分子结构;(B) 29 2、甲烷的物理性质;(A) 29 3、甲烷的化学性质:(B) 29 4、烷烃;(B) 30 三、乙烯; 30 1、乙烯的分子结构;(B) 30 2、乙烯的物理性质;(A) 30 3、乙烯的化学性质;(B) 30 4、乙烯的实验室制法;(A) 30 5、乙烯的用途;(A) 30 四、乙炔; 30 1、乙炔的分子结构;(B) 30 2、乙炔的物理性质;(A) 31 3、乙炔的化学性质;(B) 31 4、乙炔的实验室制法;(A) 31 五、苯; 31 1、苯的结构;(B) 31 2、苯的物理性质;(A) 31 3、苯的化学性质;(B) 31 六、乙醇; 32 1、乙醇的分子结构;(B) 32 2、乙醇的物理性质;(A) 32 3、乙醇的化学性质;(A) 32 4、乙醇的工业制法及用途;(A) 33 七、乙醛; 33 1、乙醛的分子结构;(B) 33 2、乙醛的物理性质;(A) 33 3、乙醛的化学性质;(B) 33 八、乙酸; 34 1、乙酸的分子结构;(B) 34 2、乙酸的物理性质;(A) 34 3、乙酸的化学性质;(B) 34 九、高分子: 34 1、聚乙烯、聚氯乙烯;(A) 34 十、有机化工与矿物原料; 34 1、石油;(A) 34 2、煤;(A) 34 3、天然气;(A) 35 第五章 化学实验活动 35 一、物质的性质; 35 1、氯、溴、碘的性质比较;(B) 35 2、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B) 35 3、乙烯的性质;(B) 36 4、乙炔的性质;(B) 36 5、乙醛的性质:(B) 37 二、物质的分离; 37 1、海带中提取碘;(B) 37 2、粗盐提纯;(B) 37 三、物质的制备 37 1、制、;(B) 37 2、实验室制乙烯;(B) 38 3、实验室制乙炔;(B) 38 4、实验室制乙酸乙酯;(B) 38 四、物质的检验; 38 1、阴离子的检验;(B) 39 2、阳离子的检验;(B) 39 五、溶液酸碱性的检测; 39 1、几种酸溶液或碱溶液的pH;(B) 39 六、定量实验; 40 1、配置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B) 40 2、气体摩尔体积测定;(B) 40 3、结晶水含量的测定;(C) 41 4、中和滴定;(C) 41 拓展课程 43 第六章 研究影响物质性质的内因 43 一、研究原子的特性; 43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43 ㈠电子云和电子运动状态;(B) 43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3 ㈠核外电子排布;(B) 43 ㈡电子排布式;(B) 43 ㈢轨道表示式;(A) 43 二、研究物质的结构; 44 1、分子结构; 44 ㈠极性键;(A) 44 ㈡非极性键;(A) 45 ㈢分子结构;(A) 45 ㈣分子模型;(B) 45 ㈤分子的稳定性;(B) 45 2、分子间相互作用; 45 ㈠范德华力;(B) 45 3、晶体; 45 ㈠离子晶体;(B) 45 ㈡分子晶体;(B) 45 ㈢原子晶体;(B) 45 ㈣金属晶体;(A) 46 三、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46 1、不饱和烃的官能团; 46 ㈠双键;(B) 46 ㈡叁键;(B) 46 ㈢苯环;(B) 46 2、烃的衍生物的官能团; 47 ㈠卤原子;(B) 47 ㈡羟基;(B) 47 ㈢苯环与羟基;(B) 48 ㈣醛基;(B) 49 ㈤羧基;(B) 50 ㈥酯的结构;(B) 50 ㈦氨基与羧基;(B) 50 第七章 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 51 一、平衡常数K的意义; 51 1、化学平衡常数K; 51 ㈠化学平衡常数K;(B) 51 2、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K; 51 ㈠电离平衡常数K;(B) 51 二、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51 1、氧化剂; 51 ㈠氧化剂、氧化性;(B) 51 ㈡过氧化钠;(B) 52 ㈢三价铁盐;(B) 52 2、还原剂; 52 ㈠还原剂、还原性;(B) 52 ㈡钠;(B) 52 ㈢硫化氢;(B) 53 ㈣二价铁盐;(B) 53 3、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54 ㈠配平;(B) 54 4、原电池; 54 ㈠铜锌原电池;(B) 54 5、钢铁的电化防护; 54 ㈠阴极保护;(B) 54 6、钢铁的冶炼; 54 ㈠炼铁;(B) 54 ㈡炼钢;(A) 55 第八章 化学与化学工业 55 一、化学生产; 55 1、硝酸工业及其原理; 55 ㈠氨的氧化;(A) 55 ㈡NO、NO2;(A) 55 ㈢硝酸与硝酸盐;(B) 55 2、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和简单流程; 55 ㈠制碱原理;(B) 56 ㈡侯氏与索氏法的比较;(C) 56 3、氯碱工业和电解池的改进; 56 ㈠氯碱工业原理;(B) 56 ㈡电解池的改进;(A) 57 二、石油化工; 57 1、以乙烯为原料的化工生产; 57 ㈠制乙醛、乙酸;(B) 57 ㈡制氯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B) 57 第九章 化学实验活动 58 一、化学实验活动; 58 1、物质的制备; 58 ㈠、香料的制备;(B) 58 2、物质的性质; 58 ㈠、比较苯酚、乙酸、碳酸的酸性强弱;(C) 58 3、物质的检验; 59 ㈠、纸上层析;(B) 59 ㈡、醛基的检验;(B) 59 4、定量实验; 59 ㈠、小苏打中碳酸氢钠含量测定;(C) 59 ㈡、镀锌铁皮锌厚度的测定;(C) 59 第十章 化学计算 60 一、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气体体积、微粒数等之间的换算;(B) 60 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B) 60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B) 60 附录 67 附录1:补充实验; 67 附录2:元素周期表; 69 附录3:溶解度表; 70 基础课程 第一章 物质的微观世界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核;(A) (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惠施:物质无限可分。 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端”。 德谟克利特:古典原子论。 道尔顿:(1803)近代原子论(四条均为错误说法)。 汤姆孙:(1903)葡萄干面包模型,原子中平均分布着正电荷和负电荷。 伦琴:发现X射线。 贝克勒尔:铀盐的放射性。 卢瑟福:(1911)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带正电荷的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核上(关键字“绝大部分”、“极少数”、“个别”)。α粒子——氦核,β射线——电子流,γ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2)同位素与质量数: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188O、168O) 同位素特点;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 质量数;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 丰度;元素在自然界中各同位素的含量。 (3)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同位素 相对原子质量 质量数 丰度 ++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 [例题]已知36gH20和80gD2O,它们的分子个数比是 ,所含氧原子个数比是 ,所含质子个数比为 ,中子数个数比为 ,若它们与Na反应,所放出的气体体积比为 ,质量比为 。 [答案]1: 2,1:2,1:2,2:5,1:2,1:4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B) 电子层 K L M N O P 电子个数(2n2) 2 8 18 32 18 8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当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稳定结构。 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倒数第3层电子数不超过32。 3、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B) (1)电子式的含义及书写: 我们用小黑点表示元素的最外层上的电子。 [例如] 氢H· 羟基 钠Na·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书写(1~18号元素): 含义;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4、离子;(B) (1)简单离子、氢氧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的电子式。 写出下列电子式: 简单离子 氢氧根离子: 铵根离子: (2) 1~18号元素离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钠离子:、氯离子 二、化学键; 概念:物质中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本质:强烈的静电作用。 1、离子键;(B) (1)概念: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 (2)存在离子键的条件及代表物质; 条件:阴阳离子 ①满足第一、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第六、七主族的非金属元素。 [例如]NaCl 、CaCl2等 ②金属阳离子与氢氧根离子 [例如]NaOH Mg(OH)2等 ③对于某些活泼金属与氢气反应所生成的固态氢化物 [例如]NaH (3)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化合物; ①满足第一、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第六、七主族的非金属元素。 [例如]NaCl 的电子式是Na+ CaCl2的电子式是Ca2+ ②金属阳离子与氢氧根离子 [例如]NaOH的电子式是 Na+ Mg(OH)2的电子式是 Mg2+ ③对于某些活泼金属与氢气反应所生成的固态氢化物 [例如]NaH的电子式是Na+[:H]- 2、共价键;(B) (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存在共价键的条件及代表物质; 条件:电子的重叠 ①存在于非金属元素之间 ②成键微粒为原子,且两原子间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反 [例如] H2O、HCl、N2、CO2、H2等 (3)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组成的物质; [例如] H2O的电子式是 HH HCl的电子式是 H: CO2的电子式是 (含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分子) N2的电子式是 N: :N ·· ·· ·· (非极性共价键) H2的电子式是 H:H (非极性共价键) 3、金属键;(A) (1)概念:金属阳离子间通过自由移动的电子的作用力。 金属通性;导电性、导热性、金属光泽 (2)存在金属键的代表物质; [例如]Na、Mg、Al、Cu等金属 第二章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一、能的转化; 1、溶解过程及其能量变化;(B) (1)溶解平衡、结晶过程; [例如] 溶质微粒;离子、分子. 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平衡特征; ①等 溶解速度=结晶速度 ②动 外形由不规则到规则。 ③定 达到平衡时,温度一定,饱和溶液C%一定。 ④变 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平衡变化 结晶过程; (2)溶解过程中能的变化; 溶解时的热效应;取决于水合,扩散过程能量相对大小. 降温 [例如] , 无明显变化 [例如] 升温 [例如] , 2、化学反应中能的转化;(B) (1)反应热效应; 含义;反应热效应是反应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中和反应的放热反应); 放热()内能角度; 键能角度; [例如]化合反应 吸热()内能角度; 键能角度; [例如]分解反应 中和反应的放热反应 注意;大部分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特例] 、 (3)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 意义;热化学方程式表明一个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还表明一定量的物质在某种状态下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例如] 此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mol固体碳与1mol气体水生成1mol气体一氧化碳和1mol气体氢气,吸收131千焦热量。(指明温度、压强)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写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对应系数和其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整个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总热量,(热量与反应物的系数对应) [例如] [例题]已知 问;1m3甲烷(1000L)在此状态下,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4)燃料的充分利用; ①燃料的充分燃烧(足量空气) ②热能的充分利用 如果空气过多,会带走一部分热量,造成热量的损失. 二、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度;(B) ,(是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变化) 单位;mol/(L.s) 注意; ①表示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非瞬间速度。 ②对于一个化学反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B) (1)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外界条件 化学反应速率 浓度 增大 增大 减小 减小 温度(显性因素) 增大 增大 减小 减小 压强 增大 增大 减小 减小 表面积 增大 增大 催化剂(主要因素) 增大 催化剂注意事项; ①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减少时间 ②催化剂可以使原不反应的化学反应反应。 ③催化剂不改变平衡移动。 ④不同的反应选用不同的催化剂,相同的反应选用不同的催化剂发生不同的反应 ⑤催化剂有一定的活化温度 ⑥催化剂会形成中间产物,从而改变反应途径 ⑦催化剂中毒,在有杂质时使催化剂失效,因此,在反应前净化原料。 3、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B) 定义;当一个化学反应发生后,它的生成物在同一条件下又重新生成原来的反应物,这种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高产量,高产率。 化学平衡状态; ①逆 可逆反应 ②等 ③动 动态平衡 ④定 反应物和生成物各自的不变. ⑤变 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变化. 判断化学平衡方法; 已知 混合物体系中 各成分的含量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 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 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相等 × 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相等 × 总物质的量/总体积/总压强一定(m+n=p+q) × 正、逆反应速率关系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A,同时生成m molA √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B,同时消耗p molC √ (v为反应速率) × 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B,同时消耗q molD × 压强 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 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时,一定 √ 时,一定 ×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总体系温度一定(其他不变) × 密度 时,密度一定 √ 恒容时,密度一定(指有颜色的反应) × 其他 体系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 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B)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只改变物质的量的浓度;(图像辨别;有接点) 改变条件 增大反应物物质的量的浓度 增大生成物物质的量的浓度 减小反应物物质的量的浓度 减小生成物物质的量的浓度 平衡移动原因 v正 v逆 正向移动 v逆 v正 逆向移动 逆向移动 正向移动 图像 v正 v逆 v逆 v正 只改变压强(反应物生成物中有气体,) 已知 改变条件 加压 减压 加压 减压 条件 平衡移动原因 v正 v逆 正向移动 逆向移动 v逆 v正 逆向移动 正向移动 图像 v逆 v正 v正 v逆 只改变温度; 改变条件 升温 降温 升温 降温 条件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平衡移动原因 v正 v逆 正向移动 逆向移动 v逆 v正 逆向移动 正向移动 图像 v逆 v正 v正 v逆 5、勒夏特列原理;(B) (1)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定义;如果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化学平衡被破坏,并向减弱这种变化的方向移动,这个原理称为勒夏特列原理。 6、化学平衡的应用;(B) (1)工业生产上(合成氨 、制硫酸)反应条件上的选择。 A、合成氨; 化学方程式; 注意;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的反应进行得非常慢,几乎不能察觉,达到平衡后,氨得含量还是很低,只有在催化剂的条件下,才有较大得反应速率。 合成氨对催化剂的要求是;活性大,坚固不易破碎,不易中毒和老化,容易制作,价格低廉。 高温;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向逆方向进行。 高压;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催化剂(铁触媒);加快反应速率, 选用500度高温合成氨是因为;500度是催化剂的最佳活性温度。 B、工业制硫酸; 化学方程式; 方法一;以硫磺为原料; 缺点;对大气污染严重,我国硫矿少。 方法二、以硫铁矿为原料; 为了使反应进行得迅速,要把矿石粉碎成很小的粉末,然后进入沸腾炉燃烧。 注意;净化处理原料气,防止催化剂失效。 高温;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常压;常压下转化率已经较大。 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2)有关“化学平衡与生活”的一些常见例子; 酸碱指示剂; 石蕊; 酒精测定仪中的化学平衡;交警通常使用酒精测定仪确定司机是否违章酒后驾车。 血液输氧; 一氧化碳中毒; 人体血液中碳酸存在平衡 三、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B) (1)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增大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元素金属性(还原性)增强,非金属性(氧化性)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氢化物稳定性减弱。 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高化合价相同 (2)短周期中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增大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元素金属性(还原性)减弱,非金属性(氧化性)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氢化物稳定性增强。 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语句辨析;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 [例如] 是两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 [例如] 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 [例如] 2、元素周期表;(C) 发明家;俄国门捷列夫.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IA 0 1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2 3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 IB IIB 4 5 6 7 单个事例; 1 H 氢 1s1 1.008 (2)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虽然相同,但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加强,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加强。 同一主族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增大,失去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元素周期表; 右上角热稳定性最强,氧化性最强, 左下角还原性最强。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人们通过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推测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性质. 由于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在B族和VIII族中寻找催化剂,以及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农业;位于周期表右上角的S、Cl、P。安全高效农药。 高考考察;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它的性质。 四、电解质溶液; 1、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B) ㈠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 [例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 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化合物。 [例如] 、、、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异同; 共同点;均是化合物,所以单质与混合物没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之分。 差别;①电解质本身不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例如]NaCl晶体不导电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导电。HCl熔融状态下不导电,而在水 溶液条件下导电。金属单质导电,而金属不是电解质。 ②非电解质不导电,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③、、、是非电解质。 ㈢强电解质; ①强酸; 、、、、、等。 ②强碱;、、、等。 ③盐;、、等。 ④金属氧化物;、等。 ㈣弱电解质; ①弱酸;、、、、、、、、 ②弱碱; 、、等。 ③ 判断依据;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电解质/非电解质。 电离是否完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 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导电。 共价化合物;部分在水溶液中导电,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2、电离、电离方程式、电离平衡;(B) (1)碳酸的分步电离; 一级电离; 二级电离; 电离方程式; 强电解质电离;(完全) [例如] 弱电解质电离;(不完全,用可逆符号表示) 电离平衡; 定义;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速率。 特征; ①等 ②动 ③定 ④变 3、水的电离、pH;(B) (1)水是极弱的电解质; 水的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常数;室温时, 注意; ①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越大。 ②溶液呈中性,pH值不一定等于7;pH =7,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③ 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会抑制水的电离。 (2)pH值的含义 ; (3)pH与酸碱性之间的关系; 溶液中、与酸碱性的关系; ① 碱性 pH>7 (250C) ② 中性 pH=7 (250C) ③ 酸性 pH<7 (250C) 注意;当溶液中或大于1mol/L时,一般不用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 4、常见酸碱指示剂;(A) (1)酚酞、石蕊、甲基橙; 酚酞;8(无色)~10(红色) 石蕊;5(红色)~8(蓝色) 甲基橙;3.1(红色)~4.4(黄色) 5、离子方程式;(C) (1)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书写规律; ①写 先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 把反应物、生成物中可溶性强电解质的物质写成离子。 必须写化学式;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弱电解质、沉淀、气体。 弱酸根离子不能拆、(除外) ③删 把反应先后都有的离子删去。 ④查 检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条件; ①生成难溶物。 ②生成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 ③生成易挥发物质。 定量离子方程式; 关键字;定量,少量、过量、等物质的量、任意量。 ①与反应用量有关; (a)过量反应物与生成物继续反应; [例如]少量时,生成 过量时,生成 (b)酸式盐与量有关的反应; ②与反应条件有关 [例如]铵盐与强碱反应; 常温下; 加热; ③两种试剂的滴加顺序不同,导致反应的现象和产物可能不同。 向溶液中滴加少量的溶液; 向溶液中滴加少量的溶液; ④易被忽视的隐含条件; (a)和过量溶液反应(不可忽略比难溶) (b)明矾[]与足量的溶液反应(不可忽视的两性) (c)少量通入漂白粉溶液中。 6、盐类水解、水解的应用;(B) (1)常见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酸碱性 定义;盐的离子与溶液中水电离出的产生弱电解质的反应。 结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双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水解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注意;不是能发生水解的盐相遇一定发生双水解反应。 [特例] (a)与相遇,由于生成溶解度小于其水解产物,所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b)与相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存在; 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 特殊; 影响水解的因素; ①温度 ②稀释促进电离。 ③溶液酸碱性会影响水解平衡; 注意; 电离>水解 酸性 电离<水解 碱性 (2)水解的应用; ①利用盐类水解来制胶体或净水。 {例如}胶体的制取和胶体来净水,通常利用在沸水中滴加溶液制取胶体,用明矾净水。 ②配置某些盐溶液时要注意加水解抑制剂。 {例如}(a)实验室配置溶液时要向溶液中滴加稀HCl。 (b)配置溶液时要向溶液中滴加 ③制取某些无机盐的无水物时,要考虑水解作用。 {例如}(a)溶液蒸发结晶时得不到无水。 (b)只能用干法制取,不能在溶液中得到。、 ④由于盐类的双水解作用,要合理使用化肥。 [例如]长期使用铵态氮肥的土壤酸性会增强(板结),铵态氮肥不能与强碱弱酸盐混合使用。 ⑤生活、生产中的盐类水解; (a)泡沫灭火器中的原理;泡沫灭火器中和发生双水解反应; (b)热碱液洗涤油污效果好。 (c)炸油条时向面粉中加入适量明矾和小苏打 (d)溶液止血。 ⑥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存放要注意盐类水解。 [例如] 溶液是碱性,不能用玻璃塞。 ⑦利用盐溶液碱性和酸性的强弱,判断盐对应的碱和酸的相对强弱。 (a)取决于组成盐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所对应的酸的酸性或碱的碱性,酸性和碱性的越弱,则滩越易水解,同浓度的盐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就越强。 (b)对于弱酸的酸式盐,在溶液中同时存在着水解平衡和电离平衡,溶液中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弱酸根离子电离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若电离程度<水解程度,则碱性;电离程度>水解程度,则酸性。 [例如]由于电离程度<水解程度,所以溶液呈碱性。 ⑧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除考虑电解质的强弱,电荷的守恒,物料的守恒外,还要考虑盐类水解。一般根据盐的电离和水解程度确定,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的溶液中,先由浓度,体积来确定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和电离能力(电离度)确定微粒的物质的量,注意水解,生成弱电解质反应等隐含因素对微粒的量的影响。 ⑨判断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问题; 酸溶液中不存在;、、、、、、 碱溶液中不存在;、、、、、、、 其它常见情况; 与生成络合离子 与与或者与/与 情况下;/ ,抑制水的电离,按照酸溶液或碱溶液讨论。 ⑩物质之间的鉴别,离子的分离,判断产物的成分。 补充;电解质溶液守恒规律; 电荷守恒; 元素守恒/物料守恒; 质子守恒; [例如] 守恒关系; 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电离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例如] 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 (考虑水的电离) 元素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某些特征原子的总量不便(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形式的浓度之和) [例如] 溶液中, ,而在溶液中由于水解和电离,不仅在中存在,还在、。 质子守恒;在溶液中,水电离出的与始终相等, [例如]溶液,溶液中就是水电离的,部分和结合成和,但是要把溶液中剩下的和结合了的的两两相加,一定等于的总量。(由结合的需要2个,所以系数为2) (考虑水的电离) 五、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剂、还原剂;(B) (1)根据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2、原电池;(B) (1)铜锌原电池; 定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正极; 还原反应 不活泼金属(Cu)保护 负极; 氧化反应 活泼金属(Zn)腐蚀 实质; 电流方向;溶液中负极到正极。 电子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溶液中正极到负极。 构成原电池条件; ①两个电极(活泼性不同)。 ②电解质溶液。 ③构成闭合回路。 ④必须使反应自发进行。 3、电解;(B) (1)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铜溶液的电解; 电解饱和氯化钠; 正极;阳极; 氧化反应 负极;阴极; 还原反应 现象;阳极有黄绿色气体。 阴极有气泡,阴极酚酞变红(有NaOH), 电流方向;溶液中正极到负极。 电子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溶液中负极到正极。 电解饱和氯化铜; 正极;阳极; 氧化反应 负极;阴极; 还原反应 现象;阳极有气泡,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纸变蓝。 阴极有红色物质生成。 电流方向;溶液中正极到负极。 电子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溶液中负极到正极。 电解池构成条件; 两极、一液、电源。 两极;阴极;活泼电极(可以惰性) 阳极;惰性电极 一液;电解质溶液。 第三章 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一、氯; 1、氯气的物理性质;(A) (1)氯的颜色、状态、水溶性和毒性;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有毒。 2、氯气的化学性质;(B) (1)氯气与铁、氢气、氢氧化钠、水的反应; ①与金属反应②与氢气反应③与碱反应④与水反应,漂白作用 ①与金属反应 氯气与铁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大量棕色的烟。 ②与氢气反应 氯气与氢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绿色气体变少、火焰苍白色。 ③与碱反应 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绿色气体变少。 ④与水反应,漂白作用 氯气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湿润的红色试纸褪色。 3、漂粉精;(A) (1)漂粉精的主要成分、制法和漂白原理; 主要成分;氯气和消石灰。 化学方程式: 具有漂白性 二、氯; 1、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A) (1)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主要原理和步骤; 海水提溴主要原理; 步骤; 酸 氧化剂 热空气 氧化剂 海带提碘主要原理; 步骤; 准备实验器材称量灼烧溶解过滤氧化萃取. 萃取;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2) 溴与碘单质的物理性质; 溴是深棕红色,密度比水大的液体.很容易挥发,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保存时,密封,并加水,减少挥发. 碘是紫黑色固体,几乎不溶于水,但溶于酒精,制成碘酒,碘的特性,升华. (3)碘与淀粉的显色特性; 氯气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氯气把碘化钾中碘离子置换出来,生成碘单质,使淀粉变蓝。 2、氯、溴、碘单质活泼比较;(B) (1)从原子结构角度来分析氯、溴、碘单质的非金属性差异; 氯、溴、碘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因此他们的性质相似,但它们的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所以性质有差异。 非金属性由氯、溴、碘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条件、生成物稳定性可以看出。 反应条件;点燃和光照条件下,剧烈化合。 现象;发生爆炸。 反应条件;500OC 现象;缓慢反应。 现象;生成不稳定,同时发生分解。 非金属性; 三、硫; 1、单质硫;(B) (1)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单质硫是一种黄色或淡黄色的固体,俗称硫磺, 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 单质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氧化性; 硫与铁反应; 化学方程式;(黑褐色) 现象;反应物保持红热。 硫与铜反应; 化学方程式;(黑色) 硫与汞反应; 化学方程式;(黑色) 硫与氢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 2、硫化氢;(B) (1)硫化氢的毒性、气味、强还原性; 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无色气体,有毒。 硫化氢分解; 化学方程式; 硫化氢燃烧; 氧气充足;化学方程式; 氧气不充足;化学方程式; 3、硫的氧化物;(B) (1)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 现象;气体颜色由红变浅,有黄色固体生成,有水珠。 二氧化硫使品红退色,加热后,品红恢复红色。 (2)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化学原理; 化学方程式; (3)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及亚硫酸的弱酸性; 化学方程式; 与品红反应,产生不稳定的无色液体。 4、浓硫酸的特性;(B) (1)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化学方程式; 酸的通性; 电离方程式; 吸水性; 浓硫酸有强烈的吸水作用,常被用作干燥不与它反应的气体。浓硫酸也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酸的浓度下降,所以浓硫酸使用完后要把盖子盖紧。 脱水性; 浓硫酸能按2;1的比例脱去纸屑、棉花等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使这些有机物发生炭化。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 现象;蔗糖由白色变黑色,有大量热放出。 浓硫酸的氧化性; 浓硫酸与铜反应; 化学方程式; 浓硫酸和碳反应; 化学方程式; 5、硫酸和硫酸盐的用途;(A) (1)重晶石; 天然的硫酸钡叫做重晶石,重晶石使制取其他钡盐的原料,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利用它这一性质和它不容易被X射线透过的性质,医疗上常用硫酸钡作为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剂,俗称“钡餐”。还可以做白色颜料。 (2)石膏() 生石膏加热变为熟石膏,熟石膏和水混合成模糊状后会很快凝固,重新变成石膏,利用这一性质,人们制作石膏模型,医疗上用作石膏绷带,在水泥生产中要用石膏调节水泥的凝固点。 (3)胆矾()、 无水硫酸铜使白色粉末,无水硫酸铜结合水后变为蓝色晶体。利用这一性质,来检查酒精中是否含有少量的水,在化学实验中检验水的存在以及是否除尽水。 胆矾和石灰乳配成杀虫的农药,成为波尔多液。 在电解法精炼铜或镀铜时,硫酸铜可以使电解质。制备含铜化合物, (4)明矾[] 明矾易溶于水,由于发生水解,所以呈酸性; 水解方程式; 四、氮; 1、氨;(B) (1)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氨极易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水。氨容易液化,在常温下冷却至-33.5OC或在常温下加压到700~800KPa,气态氨就液化成无色液体。并吸收周围大量的热。 化学性质; 氨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一水合氨) 氨水的分解; 化学方程式; 氨的催化氧化; 化学方程式; 氨与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工业合成氨的原理; 大气固氮; 化学方程式; 工业固氮; 化学方程式; 2、氨盐;(B) (1)与碱溶液的反应; 离子方程式; (2)氨盐的不稳定性;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3、氮肥;(A) (1)常见氮肥:氨盐(、、)、尿素; 尿素;是一种白色晶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47%)。中性肥料。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氮肥。肥效比较持久。,在工业上用氨气和一氧化碳合成。 四、铁; 1、铁的物理性质;(A) 铁是银白色金属,密度,熔点1535OC,沸点2750 OC。 2、铁的化学性质;(B) (1)铁与氧气、硫、氯气、盐酸、硫酸铜溶液、水的反应; 铁与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黑色物质生成 铁与硫反应; 化学方程式;(黑褐色) 现象;反应物保持红热。 铁与氯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大量棕色的烟。 铁与硫酸铜反应; 化学方程式; 铁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2)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 铁在浓硫酸中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3、铁合金及其用途;(A) (1)合金的概念及其优良特点。 合金定义;合金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经熔合形成的均匀而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优良特点;硬度大,熔点低。 (2)铁合金的性能及用途; 合金 成分 性能 生铁 含碳、硫、磷(2。11%~4。3%) 硬、脆 普通钢 含碳(0。03%~2。11%) 硬而韧、有弹性 特种钢 锰钢 钨钢 含钨、碳 耐热、熔点高、坚硬 不锈钢 含铬 抗腐蚀性强、坚硬 五、铝; 1、铝的物理性质;(A) 铝是银白色的轻金属,密度,熔点660。4OC,沸点2467 OC。 2、铝的化学性质;(B) (1)铝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铝的原子结构为,容易失去3个电子。变为阳离子。 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叫做铝热剂。当加热时,反应中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混合物达到很高的温度。生成氧化铝和液态铁,这个反应叫做铝热反应。 铝热反应用于炼某些难熔金属。 铝热反应; 现象;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反应; 铝和氯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明亮的火焰。 (2)铝与氧气、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铝与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白色固体生成。 铝与硫反应: 化学方程式; 铝与盐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气泡出现。 铝与氢氧化钠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气泡出现。 铝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气泡出现。 铝与氯化铜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红色物质出现。 *铝与硝酸汞反应; 化学方程式; 3、铝及其合金的用途;(A) 红宝石和蓝宝石中含少量不同氧化物的优质刚玉。(型氧化铝) 4、氧化铝、氢氧化铝;(B) (1)与盐酸或氢氧化铝反应: 氧化铝分解: 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铝分解: 化学方程式; 氧化铝两性: 酸性: 碱性: 偏铝酸钠与盐酸(强酸)反应:(如图1) 盐酸少量;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盐酸足量;化学方程式; 或者 离子方程式; 或者 (图1) 1 4 互滴实验: 盐酸加入偏铝酸钠图像; (图2) 偏铝酸钠加入盐酸图像; (图3) 偏铝酸钠与二氧化碳(弱酸)反应:(如图4) 化学方程式; (图4) 偏铝酸钠与氯化铝反应;(如图5) 化学方程式; (图5) 离子方程式; 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强碱)反应;(如图6) 氢氧化钠少量;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足量;化学方程式; 或者 (图6) 互滴实验: 氢氧化钠加入氯化铝图像;(如图7) (图7) 氯化铝加入氢氧化钠图像;(如图8) (图8) 氯化铝和氨水(弱碱)反应;(如图9) 化学方程式; (图9) 氢氧化铝电离: *硫化铝遇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第四章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一、有机化学基本概念; 1、有机物的性质;(A) (1)有机物的特点; 定义;含碳的化合物。 无机物转化有机物: 氰酸氨 尿素 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无机物 种类 多(成链成环、有同分异构体) 少(十几万种) 溶解性 相似相溶 耐热性 不耐热、易分解 耐热 可燃性 易燃烧(不助燃) 不易燃烧 电离 大多数非电解质,醋酸等弱电解质 电解质(大多数) 化学键 共价键 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 晶体类型 分子晶体 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 化学反应 较慢、要催化剂 较快 熔沸点; 含碳数越多,熔沸点越大。 (原因;有机物是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熔沸点由范德华力决定,范德华力由式量决定) 含碳数相同条件下,支链越多,熔沸点越小。 2、同系物;(B) (1)同系物的概念; 定义;烃的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1个或若干个某种官能团的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 判断依据; ①同 同类物质。 ②似 结构相似,有相同的官能团,且官能团数量相同。 ③差 相差若干个官能团 (2)同系物化学性质相似性; 3、同分异构体;(B) (1)同分异构体概念; 定义;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判断;分子式相同,式量相同,结构不同。 注意; ①式量相同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如] 和和 ②同分异构体不限于有机物。 [例如] 氰酸氨和尿素。 分类; 结构差异 举例 碳链异构 碳原子连接顺序不同 或者 官能团位置异构 官能团位置差异 和 类别异构 不同类别 和 (2)~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或者 2种 ;或者或者 3种 4、结构式、结构简式;(B) 结构式;每个原子与原子之间用“-”连接。 结构简式;每个原子与原子之间用“-”连接。省略C与H之间的单键。 5、有机物的反应类型;(B) (1)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聚合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物上的一个(多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个(多个)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 [例如]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而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例如] 消去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内脱去小分子而形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例如]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分子相互结合形成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的反应。 [例如] (2)有机物反应的特点; 速率慢。 二、甲烷与烷烃; 1、甲烷的分子结构;(B) (1)正四面体结构及其空间对称性; 2、甲烷的物理性质;(A) 在水中溶解度小。熔点-184。5OC,沸点-164OC 3、甲烷的化学性质;(B) (1)甲烷与氧气、氯气的反应; 甲烷与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烃燃烧通式: 燃烧耗氧量计算; 等质量; 等物质的量; 有机物燃烧通式: 甲烷与氯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氯代甲烷用途; 称为氯仿,是无色、易挥发的液体,难溶于水,具有特殊气味,应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内,可用作溶剂,是合成染料、药品等工业原料。有强烈麻醉作用,作麻醉剂。 是无色、易挥发的液体,不可燃液体,是良好的非极性溶剂,能溶解脂肪。 (2)甲烷的分解反应及其产物的用途; 化学方程式; 炭黑是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是黑色颜料、涂料的主要染色剂。 4、烷烃;(B) (1)烷基、通式、命名、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烷基; 通式: 命名: 长、碳原子最多的一条碳链作为主链。 近、从离支链近的开始数 小、所有支链所在位置之和最小。 多、数量多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同系物:烃的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1个或若干个官能团的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 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略 三、乙烯; 1、乙烯的分子结构;(B) (1)碳碳双键的官能团、双键的不饱和性; 乙烯的分子结构;H H C=C H H 2、乙烯的物理性质;(A) 乙烯是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 g/L,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 3、乙烯的化学性质;(B) (1)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可以加成反应、加聚反应。 (2)乙烯的加成反应(氢气、溴水、氯化氢、水)、加聚反应; 乙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烯与溴水的加成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烯与水的加成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烯的加聚反应; 化学方程式; n CH2=CH2[— CH2—CH2 ]— n 4、乙烯的实验室制法;(A) (1)反应原理和反应装置; 反应原理:乙醇在浓硫酸170摄氏度下脱水。 化学方程式;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反应装置;如图 5、乙烯的用途;(A) (乙烯的产量衡量石油化工产量水平的标志。加聚后,制作塑料。) 四、乙炔; 1、乙炔的分子结构;(B) (1)碳碳叁键官能团、叁键的不饱和性; 2、乙炔的物理性质;(A) 纯乙炔为无色无味的易燃、气体。熔点(118.656kPa)-80.8℃,沸点-84℃,相对密度0.6208(-82/4℃), 3、乙炔的化学性质;(B) (1)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可以加成反应、加聚反应。 (2)乙炔与氢气、溴水、氯化氢的加成反应; 乙炔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炔与溴水的加成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炔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 化学方程式;CHCH+HClCH2=CHCl (3)乙炔加成产物氯乙烯的性质; 化学方程式; Cl 4、乙炔的实验室制法;(A) (1)反应原理和反应装置; 反应原理; 化学方程式; CHCH↑+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装置;如图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注意点; (1)反应装置不能用启普发生器,改用广口瓶和长颈漏斗 因为:a 碳化钙与水反应较剧烈,难以控制反应速率; b 反应会放出大量热量,如操作不当,会使启普发生器炸裂。 (2)实验中常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 目的:降低水的含量,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 (3)制取时在导气管口附近塞入少量棉花 目的:为防止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 (4)纯净的乙炔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取的乙炔,常闻到有恶臭气味,是因为在电石中含有少量硫化钙、砷化钙、磷化钙等杂质,跟水作用时生成H2S、ASH3、PH3等气体有特殊的气味所致。 五、苯; 1、苯的结构;(B) (1)苯分子中碳碳键的特殊性; 苯中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结构简式; 2、苯的物理性质;(A) 苯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密度(15℃)0.885克/厘米3,沸点80.10℃,熔点5.53℃,易挥发,有强烈芳香。有毒。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3、苯的化学性质;(B) (1)苯的取代反应(液溴)、硝化反应、加成反应(氢气); 苯的取代反应(液溴); 化学方程式; + Br2Br + HBr 苯的硝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 HO-NO2NO2+ H2O 苯的加成反应(氢气); 化学方程式; + 3H2 六、乙醇; 1、乙醇的分子结构;(B) (1)羟基及其性质; 乙醇的分子结构; ①③ ① ①② ③⑤ ③ 2、乙醇的物理性质;(A) 乙醇是无色、透明、有香味、易挥发的液体,熔点-117.3℃,沸点78.5℃, 3、乙醇的化学性质;(A) ①乙醇的取代反应; 乙醇和钠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醇和溴化氢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醇自身取代反应; 化学方程式; ②乙醇的消除反应; 化学方程式; ③乙醇的氧化反应; 乙醇的燃烧: 化学方程式;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伯醇 氧化 生成醛 仲醇 氧化 生成酮 叔醇 氧化 高中阶段不考虑,因此高中阶段认为其不能氧化。 ④乙醇的酯化反应; 乙醇与乙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 4、乙醇的工业制法及用途;(A) (1)粮食发酵法和乙烯水化法; 粮食发酵法; 化学方程式;(C6H10O5)n+nH2O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乙烯水化法; 化学方程式; 七、乙醛; 1、乙醛的分子结构;(B) (1)醛基及其性质; 乙醛的分子结构; 乙醛的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醛的催化氧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醛跟银氨溶液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2、乙醛的物理性质;(A) 乙醛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臭味,易挥发。熔点(℃): -123.5 ,沸点(℃): 20.8,相对密度(水=1): 0.78。 3、乙醛的化学性质;(B) ①乙醛的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 ②乙醛的氧化反应; 乙醛的燃烧; 化学方程式; 乙醛的催化氧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③乙醛跟银氨溶液反应; 银氨溶液配制;先加再加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④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新制氢氧化铜的配制:先加再加。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2CH3COOH+Cu(OH)22CH3COO-+Cu2++2H2O ⑤制备乙醛; 化学方程式; 八、乙酸; 1、乙酸的分子结构;(B) (1)羧基及其性质; 乙酸的分子结构; 乙酸的酯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2、乙酸的物理性质;(A) 乙酸在常温下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酸味的无色液体。 乙酸的熔点为16.5℃(289.6 K)。沸点118.1℃(391.2 K)。相对密度1.05, 3、乙酸的化学性质;(B) (1)乙酸的酯化反应 乙酸的酯化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 化学方程式; 九、高分子; 1、聚乙烯、聚氯乙烯;(A) 聚乙烯; 化学方程式; n CH2=CH2[— CH2—CH2 ]— n 聚氯乙烯用途;农用薄膜、容器、管道。 化学方程式; Cl 聚氯乙烯特点;耐腐蚀不易着火。 聚氯乙烯用途:合成纤维(氯纶)和塑料,软质和硬质的热塑性塑料。 软质的热塑性塑料,透明薄膜、台布雨衣、人造革和电线外的保护层。 硬质的热塑性塑料,板材、阀门。 聚氯乙烯不做食品包装。 十、有机化工与矿物原料; 1、石油;(A) (1)石油的成分; 石油主要含C、H两种元素,还含有少量的O、N、S以及微量的P、K、Si、Fe、Mg等。 (2)石油的分馏和裂化; 石油的分馏;物理变化,生成烷烃 石油的裂化;化学变化,生成不饱和烃 石油分离;脱水、脱盐分馏(利用物质熔沸点不同)裂化裂解精制。 2、煤;(A) (1)煤的干馏及其产物; 煤的干馏——芳香烃 煤的干馏操作;隔绝空气加强热。 3、天然气;(A)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及其用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烷烃。 天然气的用途;清洁燃料。 第五章 化学实验活动 一、物质的性质; 1、氯、溴、碘的性质比较;(B) (1)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 2、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B) (1)铝跟酸、强碱溶液的反应; 铝与盐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气泡出现。 铝与氢氧化钠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气泡出现。 (2)氢氧化铝跟酸、强碱溶液的反应; 氢氧化铝电离: 氢氧化铝跟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铝跟强碱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3)铝盐跟碱的反应; 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强碱)反应;(如图6) 氢氧化钠少量;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足量;化学方程式; 或者 (图6) 互滴实验: 氢氧化钠加入氯化铝图像;(如图7) (图7) 氯化铝加入氢氧化钠图像;(如图8) (图8) 氯化铝和氨水(弱碱)反应;(如图9) 化学方程式; (图9) 3、乙烯的性质;(B) (1)乙烯的燃烧; 化学方程式; 乙烯跟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2)乙烯跟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紫红色溶液褪色。 乙烯跟溴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溶液褪色。 4、乙炔的性质;(B) (1)乙炔的燃烧; 化学方程式; 现象:明亮火焰,生成大量黑烟。 (2)乙炔跟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的反应; 乙炔跟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紫红色溶液褪色。 乙炔跟溴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溶液颓色。 5、乙醛的性质:(B) (1)乙醛跟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乙醛跟银氨溶液反应; 银氨溶液配制;先加再加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新制氢氧化铜的配制:先加再加。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2CH3COOH+Cu(OH)22CH3COO-+Cu2++2H2O 二、物质的分离; 1、海带中提取碘;(B) (1)萃取原理及操作; 步骤; 准备实验器材称量灼烧溶解过滤氧化萃取. 萃取原理;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萃取操作;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与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器的,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旋转。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将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2、粗盐提纯;(B) (1)萃取原理及操作; 蒸发:蒸发结晶 注意点: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飞溅。 三、物质的制备; 1、制、;(B) (1)原理和装置; ①制备:a、浓硫酸和固体(注意不能是溶液)NaCl,固液加热装置来制备,用浓硫酸干燥,向上排空气收集。当然了,一般不会用到HCl气体,而是用盐酸,所以也可以直接用水吸收得到溶液,这个时候需要注意防止倒吸,要用倒置漏斗等防止倒吸的装置。 b、在浓盐酸中加入可以吸水的酸性物质,比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等。 ②制备:a、固体的铵盐与固体的碱加热制备,通常是氯化铵或硫酸铵,硝酸铵会爆炸不用,碳酸铵本身容易分解,用得也不多(但也是可以用的);碱用熟石灰,因氢氧化钠容易腐蚀试管且较贵。固固加热装置,用碱石灰干燥,向下排空气收集。 b、和HCl类似,可以在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来制备。 (不用,因为其在加热时对玻璃的腐蚀性较大) 相关考点:NH3不能用无水氯化钙收集、喷泉实验等。 2、实验室制乙烯;(B) (1)原理和装置; 反应原理:乙醇在浓硫酸170摄氏度下脱水。 化学方程式;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反应装置;如图 3、实验室制乙炔;(B) (1)原理和装置; 反应原理; 化学方程式; CHCH↑+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装置;如图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注意点; ①反应装置不能用启普发生器,改用广口瓶和长劲漏斗 因为:a 碳化钙与水反应较剧烈,难以控反制应速率; b 反应会放出大量热量,如操作不当,会使启普发生器炸裂。 ②实验中常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 目的:降低水的含量,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 ③制取时在导气管口附近塞入少量棉花 目的:为防止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 ④纯净的乙炔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取的乙炔,常闻到有恶臭气味,是因为在电石中含有少量硫化钙、砷化钙、磷化钙等杂质,跟水作用时生成H2S、ASH3、PH3等气体有特殊的气味所致。 4、实验室制乙酸乙酯;(B) (1)原理和装置; 反应原理; 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制乙酸乙酯反应装置;如图 实验室制乙酸乙酯注意点; ①温度计在烧瓶的支管口。 ②水凝管的冷却水下进上出。 ③分离乙酸乙酯与乙酸用 ④浓硫酸用作干燥剂、催化剂。 分离乙酸乙酯与乙酸的原理; ①除去乙酸、乙醇。 ②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③分层明显,便于分离。 四、物质的检验; 1、阴离子的检验;(B) (1)阴离子;、、、、、 被检验离子 检验试剂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溶液、 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硝酸。 ①溶液、 稀硝酸 ②氯水、 ①有淡黄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硝酸。 ②溶液分层,在下层,且溶液呈橙色 ① ② ①溶液、 稀硝酸 ②氯水、 ③氯水、淀粉 ①有黄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硝酸。 ②溶液分层,在下层,且溶液呈紫红色 ③溶液变蓝 ① ② ③ ①无色酚酞试液 ②紫色石蕊试剂 ③甲基橙试液 ①红色 ②蓝色 ③黄色 ①加盐酸(或硫酸、硝酸) ②氢氧化钙 ①有气泡 ②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有白色沉淀 ① ② 、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硝酸。 2、阳离子的检验;(B) (1)、、 被检验离子 检验试剂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红色石蕊、 溶液(浓) 有气泡、使石蕊溶液变红 ①溶液 ②溶液 ①红褐色沉淀 ②血红色 ① ② ①紫色石蕊试剂 ②橙色甲基橙试液 ③锌片 ①变红 ②变红 ③有气泡 ③ 五、溶液酸碱性的检测; 1、几种酸溶液或碱溶液的pH;(B) (1)精密pH试纸、pH计测酸、碱、盐溶液的pH; ①pH试纸法——粗略测定溶液的pH: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指示剂的试纸。 测定时,先把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沾取待测液于试纸的中部,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pH试纸使用时不能用水湿润)。精密pH试纸是指精确度可以到小数点后面一位的pH试纸,而通常的广泛pH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精密pH试纸有一定的量程。 ②pH计法——精确测定溶液的pH:精确到0.1。pH计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可以用于测定pH的连续变化,绘制pH变化曲线,要注意类似的图像。 ③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H值) 甲基 3.1< 3.1~4.4 >4.4 红 橙 黄 酚酞 5< 8~10 >10 无色 浅红 红 石蕊 5< 5~8 >8 红 紫 蓝 注意:常见的酸碱盐pH,有些是应该有常识的,比如饱和的碳酸溶液(CO2)pH为5.6,因此规定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浓度中等的碳酸氢钠溶液,pH是<8的,所以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等等。 六、定量实验; 1、配置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B)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每升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有关计算; (2)容量瓶的使用及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配置方法; 容量瓶的使用; 书写;写温度、写容量 [例如]25OC,500ml容量瓶。 使用; 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配置方法; 实验装置;电子天平、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 操作步骤; ①计算:计算配制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浓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或用量筒(应用移液管,但中学阶段一般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③溶解: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溶质,冷却至室温(如不能完全溶解可适当加热)。 ④转移:将烧杯内冷却后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玻璃棒下端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 ⑤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转入容器中,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⑥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以下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⑦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使溶液混合均匀。 最后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2、气体摩尔体积测定;(B) (1)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2)氢气摩尔体积测定; 装置图;如图5-4-2-1 图5-4-2-2 装置名称;气体摩尔体积测定仪; 图5-4-2-1 A气体发生器 B储液瓶 C液体量瓶 拓展装置图;如图5-4-2-2 实验步骤; ①用注射器抽气,使B中导管内外液面相平,实验前保证实验在常压下进行。 ②用注射器注入Vml,反应结束后,记录液体量瓶读数。 ③再用注射器抽气,使B中导管内外液面相平。 注意点; 此实验;注意温度、压强。 实验前要检查气密性。 平行实验。 误差分析; 相对误差= 正误差;偏高 负误差;偏低 3次抽气。2次调压。 3、结晶水含量的测定;(C) (1)瓷坩埚和研钵的使用; 瓷坩埚;灼烧物质。在泥三角(架)上加热。 研钵;粉碎物质,将物质有固体变成粉末 (2)恒重操作; 两次实验差值小于0.001(g) [例如] 的结晶水; 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研钵、坩埚、坩埚钳、三脚架、泥三角、玻璃棒、干燥器、酒精灯、药匙。 实验试剂;硫酸铜晶体(CuSO4·xH2O)、无水硫酸铜粉末 反应原理; 化学方程式;CuSO4·5H2OCuSO4+5H2O CuSO4+5H2O===CuSO4·5H2O 实验分析;CuSO4·xH2OCuSO4+xH2O x(结晶水)= 实验步骤; 称量坩埚质量,称量坩埚和样品质量。 灼烧至白色→冷却(在干燥器中)→称量坩埚和灼烧后样品质量 再灼烧至白色→再冷却(在干燥器中)→再称量坩埚和灼烧后样品质量 两次实验差值小于0.001(g) 4、中和滴定;(C) (1)滴定管的使用; (2)滴定终点的判断与控制; 指示剂;(溶液颜色由浅至深) 标准浓度的碱性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酸性溶液用酚酞。(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浅红色。) 标准浓度的酸性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性溶液用甲基橙试液。(现象;溶液由黄色变橙色。) 石蕊不作酸碱指示剂。 滴定终点;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颜色由x色(浅色)变y色(深色),并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拓展课程 第六章 研究影响物质性质的内因 一、研究原子的特性;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㈠电子云和电子运动状态;(B) (1)S、P电子云; S电子云;球形对称。 P电子云;纺锤形 三个伸展方向。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①电子层 ②电子亚层 电子亚层 s p d f 能量(E) 低高 轨道数 1 3 5 7 ③电子云伸展方向; ④电子自旋。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㈠核外电子排布;(B) (1)核外电子排布概况; 核外电子特点; ①电子是微观; ②运动速度十分大。 ③运动空间小 ④运动无规律与轨道。 ㈡电子排布式;(B) (1)1~18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元素符号 H He Li Be B C 电子排布式 元素符号 N O F Ne Na Mg 电子排布式 元素符号 Al Si P 电子排布式 元素符号 S Cl Ar 电子排布式 1~18号元素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元素符号 H He Li Be B C 电子排布式 无 元素符号 N O F Ne Na Mg 电子排布式 元素符号 Al Si P 电子排布式 元素符号 S Cl Ar 电子排布式 ㈢轨道表示式;(A) (1)简单的轨道表示式; 元素符号 轨道表示式 H He Li Be B ∣ ∣ C ∣ ∣ N ∣ ∣ O ∣∣ F ∣∣ Ne ∣∣ Na ∣ ∣ Mg ∣ ∣ Al ∣ ∣ ∣ ∣ Si ∣ ∣ ∣ ∣ P ∣∣ ∣ ∣ S ∣∣ ∣∣ Cl ∣∣ ∣∣ Ar ∣∣ ∣∣ 二、研究物质的结构; 1、分子结构; ㈠极性键;(A) 不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由于受到两原子作用的强弱不同,故不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一方,使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一方电子云比较集中,因而成键原子负电荷,这样的化学键成为非极性键。 [例如] 等 ㈡非极性键;(A) 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由于受到两原子作用的强弱相同,故不偏向任何一方,电子云在两原子间的分布使均匀的,因而成键原子不显电性,这样的化学键成为非极性键。 [例如] ㈢分子结构;(A) (1)键角; 分子中键与键之间的夹角。叫做键角。 ㈣分子模型;(B) (1)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分子类型 空间构型 分子极性 实例 三原子分子 ABA 直线形 非极性 ABA 折线形 极性 ABC 直线形 极性 四原子分子 平面正三角形 非极性 三角锥形 极性 五原子分子 正四面体形 非极性 () 四面体形 极性 ㈤分子的稳定性;(B) (1)键长、键能; 键长越长,键能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 2、分子间相互作用; ㈠范德华力;(B) 定义;使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范德华力特征; ①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 ②范德华力只存在于分子十分接近时。 ③范德华力比化学键弱 ④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⑤范德华力不改变化学键。 范德华力大小的取决因素;式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3、晶体; ㈠离子晶体;(B) (1)以典型实例理解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关系; [例如]晶体; 产生作用的微粒;阴、阳离子。 熔沸点;离子半径越大,熔沸点越低。 ㈡分子晶体;(B) (1)以典型实例理解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关系; 例如]; 产生作用的微粒;分子 熔沸点;式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㈢原子晶体;(B) (1)以典型实例理解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关系; [例如]金刚石 产生作用的微粒;原子。 熔沸点;原子半径越大,熔沸点越低。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性质比较; 熔沸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㈣金属晶体;(A) (1)以典型实例理解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关系; [例如]铝 产生作用的微粒;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金属晶体性质; 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三、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1、不饱和烃的官能团; ㈠双键;(B) (1)烯烃; 可以加成反应、加聚反应。 (2)1、3-丁二烯 结构简式; 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 1、4加成 化学方程式; 1、2加成 化学方程式; 全加成; 化学方程式; ㈡叁键;(B) 可以加成反应、加聚反应。 ㈢苯环;(B) (1)甲苯; 结构简式; 化学反应; 硝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TNT炸药的主要成分。 加成反应; 化学方程式; 氧化反应; (2)苯的同系物; 苯的同系物定义;苯的同系物是指分子里含有一个苯环,组成符合CnH2n-6(n≥6)的环烃。分子里含有一个苯环说明是苯上的氢被烃基取代的产物,组成符合CnH2n-6是说明组成要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只有满足这两点的一系列烃,才是苯的同系物。 (苯的同系物包括苯) 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不反应(C上无H不氧化) 两种取代反应; 甲苯和溴能发生取代反应,但条件不同,取代位置不同。 (1)发生在苯环上,即侧链对苯环的影响。 (2)发生在侧链上,即类似烷烃的取代反应,还能继续进行。 其条件同烷烃取代反应(光照)。 注意;苯的同系物不能使溴水褪色(不发生反应),但能萃取溴水中的苯使溴水层褪色(物理性质)。 乙苯; 结构简式; 同分异构体;4种 分别是;、、、 2、烃的衍生物的官能团; ㈠卤原子;(B) 物理性质;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与密度大于相应的烃。 (1)溴乙烷; 结构简式; 化学反应; 取代反应; 消去反应; (2)卤代烃; 化学反应; 消去反应;有机物在适当条件下,在分子中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小分子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 注意;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时,氢原子主要从含氢量较少的碳原子上脱去。 [例如]3-一溴丁烷与氢氧化钠发生消去反应; 产物较多。 产物较少。 取代反应; [例如] ㈡羟基;(B) (1)甲醇; 结构简式; 物理性质 ; 甲醇又称为木精,它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易燃烧,有酒精的气味,甲醇能与水、乙醇互溶,甲醇有毒,饮用后会使人眼睛失明,量多时会致死,甲醇用于工业生产。 化学性质; ①甲醇的取代反应; 甲醇和钠反应; 化学方程式; 甲醇和溴化氢反应; 化学方程式; 甲醇自身取代反应; 化学方程式; ②甲醇的氧化反应; 甲醇的燃烧: 化学方程式; 甲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③甲醇的酯化反应; 甲醇与R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 (2)乙二醇; 结构简式; 物理性质 ; 乙二醇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它与水、乙醇互溶,它的凝固点很低。 乙二醇常用作溶剂和抗冻剂。 化学性质; ①乙二醇的取代反应; 乙二醇自身取代反应; ②乙二醇的氧化反应; 乙二醇的燃烧: 化学方程式; 乙二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③乙二醇的酯化反应; 乙二醇与R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 (3)醇类; 一元醇定义;烃分子中一个或几个氢被羟基取代而生成的一类有机物。 一元醇类通式; 低级的饱和一元醇为无色中性液体。 多元醇定义;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羟基的醇,叫做多元醇。 ㈢苯环与羟基;(B) (1)苯酚; 结构简式; 物理性质; 纯净的苯酚是无色、具有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苯酚在空气中因氧化而显粉红色,常温下微溶于水,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苯酚有毒,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如苯酚沾在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化学性质; ①苯酚电离; 电离方程式; ②苯酚取代反应; 化学方程式;OH Br Br Br ↓ ③苯酚氧化反应; 苯酚氧化变为对苯酚。 ④苯酚弱酸性; (a)苯酚酸性; 化学方程式; (b)苯酚不能使石蕊褪色。苯酚酸性较弱。 苯酚与碳酸钠反应; 化学方程式; ㈣醛基;(B) (1)甲醛; 结构简式; 化学性质; ①甲醛的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 ②甲醛的氧化反应; 甲醛的燃烧; 化学方程式; 甲醛的催化氧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③甲醛跟银氨溶液反应; 银氨溶液配制;先加再加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不要求 ④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新制氢氧化铜的配制:先加再加。 化学方程式; ⑤酚醛树脂; (2)醛类; 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相似于乙醛的有机物。 醛类通式; ㈤羧基;(B) (1)甲酸; 结构简式; 化学性质; 甲酸的酯化反应; 甲酸与乙醇反应; 化学方程式; (2)酸类; 定义;在有机物中,分子中含有烃基和与羧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酸类通式; ㈥酯的结构;(B) (1)乙酸乙酯; 化学方程式; 乙酸乙酯水解; 酸性条件;化学方程式; 碱性条件;化学方程式; (2)酯类; 定义;在有机物中,有酯的结构的化合物。 酯类通式; (3)油脂 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跟甘油(丙三醇)生成的甘油酯。 油脂结构简式; ㈦氨基与羧基;(B) (1)氨基酸; 定义;羧基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 氨基酸结构简式; 蛋白质由20种不同氨基酸组成,其中有八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依靠食物的摄入。 化学性质; 氨基酸与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 氨基酸与碱反应; 化学方程式; 肽键; 形成过程; 肽键 第七章 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 一、平衡常数K的意义; 1、化学平衡常数K; ㈠化学平衡常数K;(B) (1)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解释反应进行程度,及平衡移动方向。 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又无论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浓度的大小是否相等,当达到平衡时,把生成物浓度指数幂的乘积除以反应物浓度指数幂的乘积,得到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叫做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注意; ①c为平衡浓度。 ②分子为生成物,分母为反应物。 ③固体与纯液体浓度为1,无须写入平衡常数。 ④水的稀溶液中,水的浓度不必写入。非水溶液反应,水要写入。[例如]酯化反应。 ⑤反应方程式书写不同,K的值也不同。 ⑥一个化学反应有多个化学反应叠加或叠减,则、。 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解释反应进行程度,及平衡移动方向。 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向正向进行,生成物浓度变大,反应物浓度减小,比值变大,K值变大。 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向逆向进行,生成物浓度变小,反应物浓度增大,比值变小,K值变小。 2、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K; ㈠电离平衡常数K;(B) (1)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运用电离平衡常数比较弱酸的电离程度。 电离平衡常数K的定义;电离达到平衡后,溶液中电离出来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也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度注意;使用电离度时,注意温度与溶液浓度,未标明温度和浓度的电离度是没有意义的。 电离平衡常数注意; ①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②温度变化;电离常数可能变大,可能变小。 ③浓变化,电离常数变化不大 电离度、电离平衡常数只表示弱电解质 二、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除同素异形体的互换反应外,有单质参加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有单质参加的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剂; ㈠氧化剂、氧化性;(B) (1)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常见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氧化性的强弱。 元素周期表判断常见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氧化性减弱。 元素周期表判断常见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 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氧化性最强。 (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判断相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 钾 钙 钠 镁 铝 锰 锌、铬 铁 镍、锡 铅 (氢)、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Mn Zn Cr Fe Ni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氧化性; 弱强 ㈡过氧化钠;(B) 物理性质; 固体(粉末)过氧化钠为淡黄色;相对密度为2.47 (水=1),熔点 460℃(不分解) 过氧化钠制取; 化学方程式; 化学性质;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化学方程式; 过氧化钠与浓硫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 ㈢三价铁盐;(B) 检验; 在空气中被氧化而变为; 化学方程式; 在还原剂中被还原而变为;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与转化关系; 2、还原剂; ㈠还原剂、还原性;(B) (1)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常见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还原性的强弱。 元素周期表判断常见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还原性增强。 元素周期表判断常见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还原性减弱。 元素周期表左下角还原性最强。 (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还原性强弱。 钾 钙 钠 镁 铝 锰 锌、铬 铁 镍、锡 铅 (氢)、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Mn Zn Cr Fe Ni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 强弱 ㈡钠;(B) 物理性质 ; 钠单质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钠单质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化学性质 ; 钠跟氧气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钠跟非金属直接发生反应, 钠跟卤素X2反应; 化学方程式; 钠跟硫反应, 化学方程式;(钠与硫化合时研磨会发生爆炸) 钠跟水的反应 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有: 1、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2、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钠的熔点低) 3、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气体生成) 4、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了气体,反应剧烈) 5、事先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红(有碱生成) ㈢硫化氢;(B) 硫化氢分解; 化学方程式; 硫化氢与盐反应; 硫化氢与硝酸铅反应; 化学方程式; 硫化氢与醋酸铅反应; 化学方程式; 黑色固体 硫酸铜检验硫化氢; 化学方程式; 硫化氢的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 ㈣二价铁盐;(B) 在空气中被氧化而变为;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在还原剂中被还原而变为;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与转化关系; 3、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㈠配平;(B) (1)反应物中只有两种(或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配平。 ①列出化合价的变化。 ②用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总数相等,配上氧化剂和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前的化学计量数。 ③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他化学计量数。 4、原电池; ㈠铜锌原电池;(B) (1)用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来表示电极的反应; 定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正极; 还原反应 不活泼金属(Cu)保护 负极; 氧化反应 活泼金属(Zn)腐蚀 实质; 电流方向;溶液中负极到正极。 电子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溶液中正极到负极。 构成原电池条件; ①两个电极(活泼性不同)。 ②电解质溶液。 ③构成闭合回路。 ④必须使反应自发进行。 5、钢铁的电化防护; ㈠阴极保护;(B) 干燥的条件下发生化学腐蚀(无电流),并且生成固态物质,可以阻碍其继续腐蚀。 潮湿的条件下电解质溶液可以透入钢铁内部形成原电池。发生电化腐蚀,由表到内,直至完全。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条件 水膜酸性较强 水膜酸性较弱或中性 负极 正极 钢铁生锈; 负极; 正极; 离子方程式; (1)铁皮镀锌; (2)牺牲阳极; 在轮船船壳上连接一定数量的锌块,由于锌的还原性比铁强,所以当发生腐蚀时,由锌来代替铁受腐蚀,锌发生氧化反应称为阳极。 (3)外接直流电源阴极; 将钢铁闸门与外加电源负极相连,钢铁闸门为阴极,外加电源正极再加一个辅助阳极,只要外加电源有足够的电压,钢铁腐蚀产生的原电池电流就无法输送,因此电化学腐蚀抑制。 6、钢铁的冶炼; ㈠炼铁;(B)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㈡炼钢;(A) 炼钢的主要反应原理;也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高温下,用氧化剂把生铁里过多的碳和其他杂质氧化成气体或炉渣除去。 化学方程式; 第八章 化学与化学工业 一、化学生产; 1、硝酸工业及其原理; ㈠氨的氧化;(A) 氨的催化氧化; 化学方程式; ㈡NO、NO2;(A) 工业合成案的原理; 大气固氮; 化学方程式; 工业固氮; 化学方程式; ㈢硝酸与硝酸盐;(B) 化学方程式; 硝酸制备; 化学方程式; 硝酸分解; 化学方程式; 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相互混合,叫做王水。 硝酸盐;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和简单流程; ㈠制碱原理;(B) 先加氨气,再加二氧化碳。 ㈡侯氏与索氏法的比较;(C) (1)结合合成氨,了解氮的4种主要化合价(-3、+2、+4、+5)的化合物。 (2)用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NO2用水吸收合成硝酸; 化学方程式; (3)物料平衡的思想; 充分利用原料; 、循环利用 (4)能量充分利用的思想; (5)绿色化学的思想; a.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b.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c.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3、氯碱工业和电解池的改进; ㈠氯碱工业原理;(B) 电解饱和氯化钠; 正极;阳极; 氧化反应 负极;阴极; 还原反应 现象;阳极有黄绿色气体。 阴极有气泡,阴极酚酞变红(有NaOH), 电流方向;溶液中正极到负极。 电子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溶液中负极到正极。 ㈡电解池的改进;(A) 电解饱和氯化钠; 用结晶方法分离。 二、石油化工; 1、以乙烯为原料的化工生产; ㈠制乙醛、乙酸;(B) 制乙醛; 化学方程式; 制乙酸; 化学方程式; ㈡制氯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B) (1)理解合成的化学原理; 乙烯的加聚反应; 化学方程式; n CH2=CH2[— CH2—CH2 ]— n 氯乙烯制备; 化学方程式; 聚氯乙烯制备; 化学方程式; Cl 聚苯乙烯制备; n CH=CH2[— CH—CH2 ]— n 第九章 化学实验活动 一、化学实验活动; 1、物质的制备; ㈠、香料的制备;(B) (1)制乙酸丁酯; 乙酸丁酯又称“醋酸丁酯”,乙酸丁酯又有乙酸正丁酯和乙酸异丁酯之分,是乙酸与1-丁醇的酯化产物,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水,有甜的果香,稀释后则有令人愉快的菠萝、香蕉似的香气。用于制造香料。 物理性质 ; 密度:0.8764,熔点为-77.9℃,沸点为126.1℃ 原理; ①加热,空气浴 ②催化剂;浓硫酸。 ③乙酸过量。 ④先制备后分离。 制乙酸丁酯步骤; ①向试管中加入1-丁醇和乙酸,再滴加3~4滴浓硫酸,均匀混合。 ②在石棉网上加热至反应液呈沸腾状,,回流,即试管壁内壁有液体流下,或冷凝管下端液体呈滴状流下,随着回流的进行,容器中的液体分成两层,回流10分钟,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③将容器中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去水层。 ④向分液漏斗中注入10毫升水,振荡洗涤,静置,分去水层。 ⑤再向分液漏斗中注入15%的碳酸钠溶液,振荡,放气,洗涤至无气体生成,静置,分去水层。用pH试纸测液体的pH值。 ⑥再向分液漏斗中注入10毫升水,振荡洗涤,静置,分去水层。用pH试纸测液体的pH值。 将有机物倒入干燥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镁干燥片刻,过滤,称量。 注意事项; ①反应温度不宜过高,过高会炭化,回流呈滴状即可。 ②乙酸丁酯的香味不宜多闻,以免吸入过多,影响健康。 ③在烧瓶底部放碎瓷片,防止暴沸。 ④浓硫酸不过量。 2、物质的性质; ㈠、比较苯酚、乙酸、碳酸的酸性强弱;(C) 酸性;>>>> 结合氢离子能力;<<<< 3、物质的检验; ㈠、纸上层析;(B) (1)理解层析可用于物质分离和鉴别; 适用于多组份、复杂混合物、以及痕量物质分离、检验。 原理;利用混合物各组份在水和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展开剂在滤纸上移动,各组份在展开剂中流动速率不同。 [实验一]彩色墨水; 现象;色谱由下向上依次为蓝色、红色。 [实验一]分离、; 现象;色谱由下向上依次为深蓝色、红褐色。 ㈡、醛基的检验;(B) (1)用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检验; ①乙醛跟银氨溶液反应; 银氨溶液配制;先加再加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银白色物质在试管内壁 ②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新制氢氧化铜的配制:先加再加。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2CH3COOH+Cu(OH)22CH3COO-+Cu2++2H2O 现象;有红色物质生成。 4、定量实验; ㈠、小苏打中碳酸氢钠含量测定;(C) (1)用已知浓度的稀硫酸测定碳酸氢钠溶液; 指示剂;甲基橙。 实验计算; 已知数据;样品质量;、配成100mL溶液、标准盐酸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ml),取出溶液的量;20ml,摩尔质量;84g/mol。 ㈡、镀锌铁皮锌厚度的测定;(C) ①实验试剂; 样品、酸 ②操作及流程; 镀锌铁皮 盐酸 蒸馏水 ③现象; 实验开始时,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确定锌镀层被除尽的标志;反应速率在瞬间减小。 ④实验计算; 已知数据;样品质量;,反应后样品质量;,密度;,表面积;, 所求数据;厚度;; 计算公式; 第十章 化学计算 一、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气体体积、微粒数等之间的换算;(B) (1)非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不作要求; 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为 ; 公式的转化; ①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的关系; 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 计算公式;、 ②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气体体积;V,物质的量; 计算公式; ③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V,物质的量; 计算公式; 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B)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B) (1)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溶液pH计算(只要求强酸、强碱稀溶液的pH的计算和强酸、强碱稀释后溶液的pH的计算)。 密度;,摩尔质量;,百分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计算公式;有关; 四、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C) 五、根据实际生产进行相关的计算;(B) 1. 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2)物质的量(mol) (3)气体物质的量(mol)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物质的量浓度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浓)=c(稀)·V(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① ②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 (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混): (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A的密度之比D(通常称作相对密度): 则 5.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 (1)某物质X的化学反应速率: (2)对于下列反应: 有 或 6. 化学平衡计算公式 对于可逆反应: (1)各物质的变化量之比=方程式中相应系数比 (2)反应物的平衡量=起始量-消耗量 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增加量 表示为(设反应正向进行): 起始量(mol) a b c d 变化量(mol) x(耗) (耗) (增) (增) 平衡量(mol) (3)反应达平衡时,反应物A(或B)的平衡转化率(%) 说明:计算式中反应物各个量的单位可以是mol/L、mol,对于气体来说还可以是L或mL,但必须注意保持分子、分母中单位的一致性。 (4)阿伏加德罗定律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三个重要推论。 ①恒温、恒容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②恒温、恒压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③恒温、恒容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其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5)混合气体的密度 (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① 其中M(A)、M(B)……分别是气体A、B……的相对分子质量;a%、b%……分别是气体A、B……的体积(或摩尔)分数。 ② 7. 溶液的pH值计算公式 (1) 若,则 若,则 (2)任何水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与总是相等的,即: (3)常温(25℃)时: (4)n元强酸溶液中;n元强碱溶液中 8. 有关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计算公式 8.1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注意: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8.2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 8.3 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1)对于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对于氢元素,负价为-1,正价为+1)。 (2)主族元素的最高价=主族序数=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9. 烃的分子式的确定方法 (1)先求烃的最简式和相对分子质量,再依(最简式相对分子质量)n=相对分子质量,求得分子式。 (2)商余法:商为C原子数,余数为H原子数。 注意:一个C原子的质量=12个H原子的质量 10. 依含氧衍生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求算其分子式的方法 ,所得的商为x,余数为y。 注意:1个原子团的式量=1个O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6 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与解题策略 1、有关化学量与化学式的计算 有关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微粒数间的换算 推断 计算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 考查热点 分子式(化学式)、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确定 有机物的通式 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式 有机反应中量的关系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应用 解题策略 掌握基本概念,找出各化学量之间的关系 加强与原子结构、元素化合物性质、有机物结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 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在常规解法和计算技巧中灵活选用 2、有关溶液的计算 有关溶质溶解度的计算 有关溶液浓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考查热点 有关溶液pH的计算 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有关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计算,关键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理清相互关系一般可采用守恒法进行计算 解题策略 有关溶液pH及离子浓度大小的计算,应在正确理解水的离子积、pH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解题时,首先明确溶液的酸(碱)性,明确c(H+)或c(OH-) 3、有关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 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进行计算 考查热点 各物质反应速率间的换算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解题策略 加强对速率概念、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 将等效平衡、等效转化法等分析推理方法与数学方法有机结合,在采用常规解法的同时,可采用极值法、估算法等解题技巧 4、有关氧化还原、电化学的计算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确定及量的计算 转移电子数、电荷数的计算 考查热点 电极析出量及溶液中的变化量的计算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其他典型计算 解题策略 关键在于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运用计算技巧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考查热点 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计算 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充分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有 解题策略 关守恒关系 搞清各解题技巧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读懂题目,正确选择 6、有关综合计算 考查热点 过量计算问题的分析讨论 混合物计算和解题技巧 复杂化学式的确定方法 无数据计算的解决方法 数据缺省型的计算方法 讨论型计算的解题思路 隐含条件题的解决方法 化学图象题的解题技巧 认真审题,明确是常见综合计算中的哪种类型,找解决的合理思路和解决方法 解题策略 善于抓住化学与数学知识间的交叉点,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分析,建立函数关系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与规律 1、差量法——根据变化前后的差量列比例式计算 解题的一般步骤可分为: ①准确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深入细致地分析题意,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找出产生差量的“对象” 及“理论差量”。该“理论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 压强、密度、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且该差量的大小与参加反应 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 ③根据反应方程式,从“实际差量”寻找比例关系,列比例式求解。 2、守恒法——利用质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电荷守恒计算 化学式:正化合价总数=|负化合价总数| 物质 电解质溶液:所有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所有阴离子所带负电 化学变化 荷总数 遵循 氧化还 单一反应: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原反应 多个连续反应:找出化合价在变化前后真正变化的物 质及所反应的量 表示形式 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等号两边离子所带电荷数相等 电化学 阳(负)极失电子总数=阴(正)极得电子总数 化学方程式 遵循 宏观:参加反应 m(反应物)=反应生成 m(生成物)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守恒 利用守恒法解题可避免书写繁琐的化学方程式和细枝末节的干扰,直接找出其中特有的守恒关系,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守恒法解题成功的关键在于从诸多变化和繁杂数据中寻找恒量对象关系。 3、关系式法——多步变化用物质的量的关系首尾列式计算 关系式法适用于多步进行的连续反应,以中间产物为媒介,找出起始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可将多步计算一步完成。有时利用关系式法列出的比例式与利用原子个数守恒列出的比例式相一致,但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中间过程的变化。要善于区分,正确选择解题技巧。 4、极值法——极端假设的计算方法 极值法就是将复杂的问题假设为处于某一个或某两个极端状态,并站在极端的角度分析问题,求出一个极值,推出未知量的值,或求出两个极值,确定未知量的范围,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其主要应用于: (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某组分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分析讨论。 (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某个方向进行到底的状况。 (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 (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逐个单一反应。 5、图象法——运用图象中的函数关系分析计算 一般解题思路: (1)根据题设条件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通过计算求出各转折点时反应物的用量和生成物的生成量,以确定函数的取值范围。 (2)根据取值范围,在图象上依次作起点、转折点、终点,并连接各点形成图象。 (3)利用图象的直观性,找出其中的函数关系,快速解题。 6、其他方法:化学计算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5种方法外,还有估算法、讨论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终态法、等效平衡法等。 此外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中还多次出现了借助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计算题,测试学生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数轴的应用、函数的思想、讨论的方法、空间想象的能力以及不等式的迁移等方面的知识。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分析化学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定的数学关系(等式、函数、图像关系、不等式、数列等),用以解题。 附录 附录1:补充实验; 一、 启普发生器; 1、组成;球形漏斗、容器和带活塞的导管。 2、功能和特点;可以使气体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3、装置图; 如图 改进装置图 4、制备气体;、、 二、物质除杂; 注意; ①不引入新杂质。 ②尽量减少被提纯物质的损失。 ③使用试剂除去杂质时,要求反应后的产物容易与被提纯物分离。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 原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质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 灼热的铜丝网 溶液 洗气 灼热 饱和的 洗气 饱和的 洗气 饱和的 洗气 饱和的食盐水 洗气 饱和的或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洗气 炭粉 浓盐酸(加热) 过滤 加热灼烧 炭粉 稀盐酸 过滤 (过量)、 过滤 溶液 过滤 、 过滤 溶液 过滤 溶液 加酸转化法 加热灼烧 溶液 加氧化剂转化法 溶液 加还原剂转化法 磁铁 吸附 胶体 蒸馏水 渗析 晶体 加热升华 晶体 加热分解 晶体 蒸馏水 结晶 乙烯() 、 碱石灰 加固体转化法 乙烯()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洗气 溴苯 稀溶液 分液 甲苯 苯酚 溶液 分液 乙醛 乙酸 饱和 蒸馏 乙醇 (少量) 新制 蒸馏 苯酚 苯 溶液、 分液 三、气体的制备; 气体名称 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反应装置 收集方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不用,因为其在加热时对玻璃的腐蚀性较大) 向下排气法 排水法 排水法、 向下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排水法 注意事项; ①制备时,催化剂可以由代替 ②用制备时,可用一团棉花放在试管口,以防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③制备时,不用氧化性的酸,可加少量利用原电池原理来加快反应速率。 ④制备时,不能用,生成的微溶覆盖在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⑤制备时,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能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 ⑥制备时,有毒,注意尾气用吸收。 ⑦收集用排水法,既防止被氧化,又可除去可能混有的。 ⑧有三个实验需要棉花,氨气——防止对流、高锰酸钾——防止高锰酸钾小颗粒进入导管、乙炔——导管口,防止阻塞。 附录2:元素周期表; 附录3:溶解度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