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4 希罗文明欧美代议(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4 希罗文明欧美代议(含解析)

专题04 希罗文明欧美代议 考点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2018年高考 ‎01. (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9)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答案】C ‎02.(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9)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55‎ ‎【答案】D ‎【解析】“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03.(2018.4·浙江高考·16)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下列项中属于其“失”的是(  )‎ ‎①公职选举 ②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 ‎③民众组成陪审法庭 ④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04.(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9)9.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05.‎ 55‎ ‎ (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落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 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答案】(1)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希波战争使国力进一步强盛。‎ ‎(2)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供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 英国扩军备战,调整大国关系,形成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 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55‎ ‎(4)答案示例:“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 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大战与世界战争格局的演变。‎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雅典民主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等角度分析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回顾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德国统一,势力增强,大力发展军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据此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以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如英国扩军备战,调整与法国、俄国的关系,组成三国协约,最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心态可根据“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分析即可;原因可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的最终结果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三是冷战,据此回答即可。‎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可以从国际合作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17年高考 ‎01. (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0)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罗马政治制度·雅典、罗马政治制度的共同点 ‎【名师点睛】雅典是希腊文明的摇篮,也曾经是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或希腊)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发扬者。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案件审判的一种司法制度。它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的雅典和罗马时代,古罗马的陪审团制度类似于雅典。‎ ‎02.(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 55‎ ‎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答案为D项。“僭主”本身就是贵族,从其下场来看,不能反映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政绩斐然也遭到惩罚是法治程序正当性的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的“重视平民利益”来看,平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僭主”政治 ‎【名师点睛】“僭主”政治是指古希腊历史上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僭主政治对于肃清古希腊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为民主政体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由于雅典民主政治崇尚法律至上,“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始终不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导致材料反映的最终下场大多较为悲惨的结果。‎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利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55‎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内容并筛选正确信息的能力。干扰题的干扰程度很强,学生很多会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时间这个关键的信息作用不大,完全依赖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来解题。它也与以往的考查点也有所不同,它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它设置了新的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解AD两项的内含才能答对。‎ ‎04.(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4)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的并不是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而是在抽签选举之前实行差额选举,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所述选举措施,体现不出对贵族统治地位的维护,排除A项;权力的运行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是着重讲选举中的财产资格限制,C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名师点睛】本单元复习要旨:(1)形成一个观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但也有其不足,都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2)理清两条线索: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 ‎(3)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三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05.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4)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大会 55‎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但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具有明显的弊端,本题就是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下决策的随意性。‎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雅典公民利用代表多数人意志的“陶片放逐法”将功臣地米斯托克利放逐的现象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的史实。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表述与“陶片放逐法”针对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雅典派系纷争,故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城邦内部的混乱,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是高考必考章节,去年考查罗马法,今年一定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尤其要从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角度掌握。本单元复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1)形成一个观点,古希腊的民主制、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但也有其不足,都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2)理清两条线索,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3)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的民主制,三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55‎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介绍的是雅典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情况。根据叙述,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人民必须要去参政议政,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就说明民主参政成为雅典人民的一种义务了,因此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知识反映有民众不去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民众态度;D选项说法有问题,与B项问题一致,都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出来。‎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重的就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与弊端,看到材料写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的弊端。但是雅典民主其实也有很多进步性的,本题中介绍的一种强制性的参政议政并不是反映出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是强调雅典民主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都上升到义务的层次,更加直接体现出这种民主制度的民主性。‎ ‎0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0)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答案】B ‎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希腊•古代雅典民主 ‎【名师点睛】本题以“阿基纽西海战胜利悲剧”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公民大会的权利至高无上,又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弊端——毫无限制的直接民主。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是教材主干知识,也是全国以及各地高考试卷的高频考点,我们复习备考时理应要重视。‎ ‎04.(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模拟试题(一)文科综合历史卷)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55‎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表明,雅典民主还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真实性,故A项错误;一贫如洗的平民并不能代表整个公民群体的政治素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说明,雅典政治设计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故C项正确;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与材料“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相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 ‎05.(2016届四川成都高三第三次诊断文综历史试卷)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A.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 B.公民大会徒具形式 C.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 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由题干可知即使公民的提案被公民大会通过了还是由公民负责,公民大会只享有荣誉不承担责任,可以分析出公民大会不受到任何约束,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公民大会批准的提案却仍由公民负责。‎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 ‎06.(2016届宁夏银川普通高中高三4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公元前5世纪,面对波斯大军的入侵,雅典组建军事联盟的努力带来了希腊走向统一的希望,但由于“不能上升到一个巨大的、非城邦的、联合在一种共同公民权的国家”而没有实现。这反映了古希腊城邦 A.压制公民个人自由 B.抵制区域经济合作 C.珍视独立自治传统 D.缺乏集体团结精神 ‎【答案】B ‎【解析】‎ 5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压制公民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据材料“雅典组建军事联盟的努力带来了希腊走向统一的希望,但由于‘不能上升到一个巨大的、非城邦的、联合在一种共同公民权的国家’而没有实现”可知雅典珍视独立自治传统,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抵制区域经济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缺乏集体团结精神,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抵制区域经济合作 考点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2018年高考 ‎0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14)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答案】D ‎02.(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9)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55‎ ‎【解析】“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 ‎03. (2018·海南高考·14)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 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答案】A ‎04.(2018.4·浙江高考·17)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 A.贵族垄断立法权 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解析】贵族垄断立法权,在万民法之前已经存在,不属于该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属于该法律体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属于该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万民法私法不断完善,属于该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05.(福建省三明市三明一中2018届高三5月毕业模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与罗马法学家的学说具有很强的无视性特征相比,中国的国际私法学说要想成为法律渊源,必须克服纯粹理论化的倾向。”材料意在说明 55‎ A. 罗马法比中国法完善 B. 法学学说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 C. 法学学说是法律的渊源 D. 法学学说的进步推动了法律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国际私法而言,学说作为法律渊源既是法律发展的需要,也是司法实践的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是否完善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罗马法比中国法完善,A项错误。法学学说是法律的渊源,但也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故C项错误不全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学学说的进步推动了法律完善,而是强调法学学说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D项错误。‎ ‎06.(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5月热身训练)《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兼顾多方利益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维护了公共利益;“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维护了他人利益;“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维护了个人利益,因此这些条款兼顾了多方利益,故D项正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强调维护公共利益只涉及部分材料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AB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 ‎07.(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登特列夫认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他的意思是罗马法 A. 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 B. 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 C.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 D. 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 ‎【答案】D 55‎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正义、公平、理性等自然法的精神具有普遍性,影响广泛深远,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成文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并未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08.(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新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A. 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 B. 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 C. 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 D. 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答案】A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时要分清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影响等。本题的D项是影响,不是本质,故不选。‎ ‎2017年高考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0)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雅典是民主政治制度,A错误。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案件审判的一种司法制度。它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的雅典和罗马时代,古罗马的陪审团制度类似于雅典,B正确。罗马才有完备的法典,C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D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罗马政治制度·雅典、罗马政治制度的共同点 ‎【名师点睛】雅典是希腊文明的摇篮,也曾经是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或希腊)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发扬者。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案件审判的一种司法制度。它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的雅典和罗马时代,古罗马的陪审团制度类似于雅典。‎ 55‎ ‎02.(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2017届高三第十二次模拟(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C.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罗马法官规定的条款是因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所导致出现的新情况,这应该是对原有法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故选B;“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不能体现AC,故排除AC;题干没有提到当时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故D没法得出,所以排除。‎ ‎0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热身考历史试卷)《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公正至上 B. 充分保护平民的权益 C. 确保私产不受侵犯 D. 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可以得出对人的生命和自由的判决是要求严格的,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做出决定,要集体裁决。这是通过限制公众权利的滥用来保护民权,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突出表现法律的作用;C选项与材料无关;B选项没有说到实质问题。‎ ‎04.(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6月高考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 A. 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 B. 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C. 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D. 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 ‎【答案】C 55‎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外国人也应该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即公民法应该发展为万民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习惯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成文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意思,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罗马法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罗马法形成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包括习惯法和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在内的罗马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在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这些内容适应了后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成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但罗马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其具体条文和内容对今天来讲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认识到,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不能用今天的情况和标准进行判断。‎ ‎02.(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55‎ ‎【答案】D ‎【解析】根据“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可见应该与万民法有关,万民法有利于缓和罗马社会矛盾,题干中也无从体现这点,故A错误;根据“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 “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作者并不认为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或者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故BC错误;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D。 ‎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孟德斯鸠曾分析罗马灭亡的原因。在他看来,为了增强对外征服的力量,罗马把自己的公民权给了它的同盟者,后来又逐步把这种权利给了帝国境内所有的人,帝国境内除奴隶以外的几乎所有人都因之成了罗马公民。这样一来,原来环绕着罗马的那圈神圣光环不见了,罗马城就再也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出发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03.(2016届江西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下图漫画所蕴含的法理起源于古代罗马法。这一法理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 B.否定了大量的习惯旧俗 C.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 D.否定了贵族的阶级压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罗马法的相关特征。由材料关键信息“刑讯逼供”、“不能作为定案证据”及图片寓意,材料主旨即在强调罗马法比较注重证据,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信息无从体现“否定了大量的习惯旧俗”,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古代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与图片主旨不相符,直接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罗马法的相关特征 ‎ 55‎ ‎04.(2016届安徽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下期模拟文综历史试卷)“罗马法规定有能力的罗马人要承担更重要的国家公职,做这样的事都是无偿的,所以这些职位被称为“荣誉”,而且任职者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应付公共的开支。最后,罗马法中还有公益许诺(Pollcitatio)制度,即已担任或将担任公职的人允诺以自己的费用为自己的城市完成某项公共工程。”这说明罗马法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C.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关注执政者的经济实力 D.重视团体主义精神 ‎【答案】D ‎ ‎【解析】‎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特点 ‎05.(2016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 )‎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 B.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C.罗马法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并非“完全摒弃”,故A项错误;在征服过程中,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新变化,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适应了新的发展要求,与材料中“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相符,故B项正确;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与材料中“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06.(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36)罗马法(12分)‎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55‎ 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4分)‎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4分)‎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答案】(1)水平1: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其他答案。‎ ‎ (2)水平1: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其他答案。‎ ‎36.(3)水平1: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水平2:仅能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解析】‎ 55‎ 试题分析:(1)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十二铜表法》和《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都是在当时编纂出来的,是一手史料。《罗马法词典》和《古代罗马史》都是后人整理的是二手史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将眼光放在教材上,联系罗马社会的社会背景,分析各个因素对这一事件的影响。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在这些角度分析过后,我们要进行筛选,找出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罗马历史中重要的就是法律,所以一定要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体系·“公民法”与“万民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却是建立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对保护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经济的一切重要关系都有明确而详尽的规定。在法学家的努力和推动下,这一法律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立法技术高超,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使其更趋完善。因此,它能为保护私有财产和调整商品经济关系提供一种现成的法律形式,包含在其中的一些原则,例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的平等地位,契约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主要条件和无限制所有权等,很适合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是罗马法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考点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018年高考 ‎01.(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十二)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B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基 55‎ C ‎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故A项错误;美国民主党成立于1828年,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年,故C项错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故D项正确。‎ ‎02.(山西省2018届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五)历史试题)下表为不同年代英国主要经济部门的总收入(单位:万英镑)‎ 农林牧渔 工矿建筑 商业运输 地产房租 ‎1688‎ ‎1930‎ ‎990‎ ‎560‎ ‎250‎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这份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 议会改革的经济背景 B. 光荣革命的经济影响 C. 工业革命催生世界市场 D. 工业革命导致农业巨变 ‎【答案】A 55‎ ‎【解析】不同年代英国主要经济部门的总收入从1688年到1801年、到1831年,英国农林牧渔、工矿建筑、商业运输和地产房租等都有增长,但是工矿建筑增长最快,所以这可以用来研究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故选A;光荣革命的经济影响应该不会持续一个半世纪,故排除B;工业革命是在1765年开始的,而且它发挥催生世界市场的作用应该是在1840年之后,故排除C;表格中工矿建筑增长要超过农业增长,故D属于以偏概全了,所以排除D。 ‎ ‎03.(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高考预测金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说:“与古典政治中借助广场集会把民众聚集在一起,从而驱使他们按要求行使权利的做法一样,当代的英美政治,则是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以下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 批评英美出版业为资产阶级服务 B. 认为英美政治缺乏言论自由 C. 揭示出政治只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D. 抨击英美政治左右人们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从而驱使他们按要求行使权利的做法一样,当代的英美政治,则是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可知,材料说明古典政治要求民众按要求行使权利,当代的英美政治则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抨击英美政治左右人们思想,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典政治和当代的英美政治问题,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古典政治要求民众按要求行使权利,当代的英美政治则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 ‎04.(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这说明 A. 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B. 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D.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光荣革命”这一历史事实,体现不出历史事实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材料围绕“光荣革命”这一事实,有三种不同评价,故C项正确;历史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故B项错误;历史解释是主观性的,故D项错误。‎ ‎05.(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2018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变化表明 55‎ A. 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 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C. 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A ‎06.(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702年威廉去世,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王位,她讨厌辉格党,出于个人的好恶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这表明 A. 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B. 政党政治尚未形成 C. 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 D. 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答案】C ‎【解析】1702年国王安妮因为个人的好恶就把大批辉格党人换成了托利党人,这是因为当时尽管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但是国王还具有独立的行政权,故选C而排除A;政党政治初步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故排除C;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期,故排除D。 ‎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6)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55‎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 ‎【名师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6)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握清楚,学会区分。‎ 55‎ ‎03.(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1832年,英国改革方案通过,它提出取消一大批衰败选邑的选区资格,把议席重新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主要是工业城镇。它还提出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制,在原有的选民之外,农村增加年收入10镑以上的公薄持有农和50镑以上的租地农;城镇则统一标准,实行10镑房产持有人选择权。材料表明英国这次改革不正确的是:‎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B. 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C. 工人阶级被排除在改革成果之外 D. 选举制度存在财产歧视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把议席重新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主要是工业城镇,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增加了议会席位,参与了政权,不是掌握政权,故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工人阶级由于贫穷的原因,被财产资格制排除在改革之外,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制,说明选举制度存在财产歧视,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04.(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詹宁斯描述某国体制:“……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它起初是辅佐性的,后来僵持不下,经过两次革命之后,最终赢得了最高地位。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描述的是德国近代政治体制 B. 走了条疾风暴雨的变革之路 C. 尊重传统与适时变革相结合 D.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答案】C ‎【解析】材料“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中可以看出这是英国政治体制,体现了尊重传统与适时变革相结合,故C项正确,AD项错误;B项是法国,排除。 ‎ ‎05.(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而仅指“事务官”,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这种文官制度 A. 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B. 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 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答案】D 55‎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建立的初衷在于保持政府运作的稳定性,不受政党政治轮替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它的作用主要在于推动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故D项正确;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是在《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材料中并未体现法制的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明确提出“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所以并不能强化责任内阁制,所以B项错误;与政党政治也没有关系,所以C项错误。‎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权力由国王向议会转移,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但议会能否制裁国王显然与题干主旨无关,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在君主立宪制之下,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安妮女王不经过议会而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君主立宪制下对国王权力的规定,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项。英国内阁制的基本确立是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保留了行政权,安妮女王的做法错误之处主要在于其没有经过议会,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掌握和认识。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剥夺了国王的征税权、军事权、立法权等诸多权力,但给国王保留了行政权。所以题干中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在国王权限范围内,但问题出在安妮女王的行为没有经过议会。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初期的细节部分,属于考点中的一个盲点和易错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考点的掌握要全面而精确,尽量不要出现盲点和死角。‎ ‎0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55‎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 ‎【答案】A ‎ ‎【解析】‎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影响 ‎【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基本历史理论。本题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与归纳,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先进的制度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找出两者的准确关系即可获取正确答案。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加强能力型试题的解题训练,加大理论分析与归纳。‎ ‎03.(2016年上海单科历史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出现了两组词汇:新教、天主教和法律议会、君主。这是典型的与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的内容。首先排除德意志,因为在德意志资产阶级革命中没有涉及到国王。提到议会就排除了美国,因为美国没有设立议会。再结合内容,我们知道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典型的互相妥协的产物,而法国大革相对彻底,废除了国王,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 ‎【考点定位】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5‎ ‎【名师点睛】欧美主要国家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确立都有各自的特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我们说是相互妥协的产物;美国的特点就是没有议会,三权分立;法国的特点就是封建势力顽固,民主道路艰辛漫长;德意志特点就是不彻底。日本和俄国都是改良运动,所以有很多封建残余。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判断各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的重要手段。‎ ‎04.(2016届江苏溧水高级中学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内阁的分歧使政府垮台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几个重要信息: 内阁成员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对外内阁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一个人辞职。符合这些信息总体特征的只有C项。A项只是说内阁制的一个方面; B项说法明显错误; D项说法错误, 政党的竞选决定首相继任, 但不能决定内阁政策。‎ 考点:西方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 ‎0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55‎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论述能力。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就已经圈定了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且在历年高考的考查中都要求学生引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所以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比如本题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题目,但就回答难度来讲,最简单的还是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角度入手,这就要求学生对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熟练的掌握。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06.(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迷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 55‎ ‎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根据材树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10分)‎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1)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展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等关键信息,可以结合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结合“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55‎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晴】本题以中外平等思想为史料背景,命制本题的意图在于学生能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难度不大,主要依据史料,就可以获取正确答案。第(2)问,需要学生能够把所学与史料综合起来解答,难度一般;第(3)问,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有难度,首先要选择,其次要能精准的调用已学知识。这道试题,比较容易得分,一是需要学生明确解题要求,二是需要学生能够巧用已学知识,三是需要学生的分析归纳,试题体现了时代性的特点。‎ 考点四: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2018年高考 ‎01.(2018·海南高考·18)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内阁成员是因为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故A项错误;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秉持相同的阶级立场,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并非权力的中心,故C项错误;据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当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两党制 ‎02.(江苏省如皋市2018年度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对下面漫画《美国大选》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55‎ A.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政体的一大特色 B. 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 C. “驴象之争”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具体表现 D. “驴象之争”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作用显著 ‎【答案】B ‎【解析】漫画中转盘驴象各占一半,寓意两党轮流执政,但指针受操纵而决定胜出者,表明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故选B;A没有揭示漫画的实质,排除;“驴象之争”是民主共和原则的具体表现,排除C;两党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但矛盾不是不可调和,故排除D。‎ ‎03.(北京市怀柔区2018年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下列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些文献,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包括居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②“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③“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 ‎④“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A. ①③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B 55‎ ‎ ‎ ‎04.(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在1776—1780年间,美国大多数州都制定了州宪法。州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列举了受到保护的人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宣布实行共和制;削减州长的权力,增大了议会的权力。材料说明美国 A. 联邦宪法精神在各州贯彻 B. 引领世界民主进程的发展 C. 人民的基本权利高于一切 D. 地方掀起了民主改革浪潮 ‎【答案】D ‎【解析】“宣布实行共和制、削减州长的权力”等属于美国地方民主改革的内容,也就说明了地方掀起了民主改革浪潮,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州宪法精神在各州贯彻而非联邦宪法精神在各州贯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不主张人民的基本权利高于一切,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05.(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仿真训练文综历史试题)1831年2月,青年林肯来到新奥尔良。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人类奴隶制的恐怖。他看到了买卖奴隶的广告,看见“戴上镣铐的黑奴被抽打”和黑奴拍卖会。他发誓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材料内容和美国1787年宪法有密切的关系,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1787年宪法充分的保障了人民的权利 B. 1787年宪法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治国理念 C. 1787年宪法维护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统一 D. 1787年宪法无法消弧美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矛盾 ‎【答案】D ‎【解析】美国1787年局限性是保留了黑人奴隶制度,材料中现象是宪法也无法解决的问题,D正确;A中充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是显然不民主治国思想,B错误;C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 ‎06.(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3)23.‎ 55‎ ‎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答案】(1)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背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 ‎(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 55‎ ‎【解析】第(1)问,“矛盾”依据材料一信息“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概括得出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背景”,依据材料一信息“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的爆发、总统权力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等角度分析。‎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促进社会稳定以及阻碍民主公正等角度分析。‎ ‎【点睛】民主诉求是全体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又紧扣教材的主干知识,因此考查这一知识点并不意外。本题以美国最高法院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涉及的核心素养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从能力上看,本题从灵活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对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认知能力进行了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所述亚当斯将皮克林免职是行使总统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力,不能反映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根据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内阁成员,内阁是总统的下属和辅助机构,权限明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皮克林是其他党派,也未反映出其是因党派之争导致被免职,排除D项。‎ 55‎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总统的权力 ‎【名师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掌握行政大权,与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美国宪法没有规定内阁的必然存在,但从政治实践来看,总统领导内阁,人员任命由总统决定;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无需对国会负责,因为总统根据宪法规定是政府首脑。总统掌握行政权,作为总统下属机构的内阁,其成员由总统决定去留是总统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的表现。‎ ‎02.(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2017届高三第十二次模拟(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的一切文职官员,因为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或轻罪,被弹劾并被定罪的,应予免职。这规定主要体现了 A. 联邦制原则 B. 议会至上原则 C. 共和制原则 D. 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的一切文职官员行使的是行政权,而如果被定罪,则是受到了司法权的制约,所以体现了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分权制衡原则,故选D。‎ 点睛:这一题需要考生学会区别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和分权制衡等概念,否则这一题就不容易做对,这几个概念也是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考点的主干知识。‎ ‎03.(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当时,美国各州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发展,如果某州为了维护自己的政府和资源而征收关税,它的邻近州就有许多诱惑去采取自由贸易制度,将更大份额的国内外贸易吸引到自己那里去。这种状况表明当时美国 A. 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B. 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 C. 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思想 D. 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美国各州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发展,根源在于邦联政府软弱无力,故选A;材料中体现了自由贸易的信息,排除B;材料体现的自由主义思想,排除C;由“美国各州”,可知美国实现了统一,排除D。‎ ‎04.(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2017届高三两校三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55‎ B. 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C. 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D. 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答案】A ‎ ‎ ‎05.(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根据这些理论,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符合宪法。但是,1787年美国宪法没有相关规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 ‎ ——摘编自(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 ‎ ——摘编自(美)伯纳德 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8分)‎ ‎【答案】(1)人民主权和三权制衡;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区别;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7分)‎ ‎(2)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7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可得出人民主权和三权制衡;由材料信息“‘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可以得出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区别;由材料信息“‘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可以得出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 55‎ 第(2)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最高法院获得宪法最终解释权、美国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保障了宪法的至上权威、完善三权分立制度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近代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新课标高考五大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指导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因此考生对唯物史观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主要包括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D.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E.继承和发展: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F.原因和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G.现象和本质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本题考查的是唯物史观中的继承与发展,美国的民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完善。‎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表格中未涉及选举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故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的原则不符,故排除;表格中“最终方案”对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的组成的不同规定,体现了大州与小州间的妥协。这表明“妥协”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机制,故C项的表述正确;表格中未涉及三权分立的原则,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与发展•美国共和和制•特点 ‎【名师点睛】代议制也是高考必考重点知识,前两年主要考查德国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没有涉及,美国共和制可以通过图表来掌握。用“一、二、三、四”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 55‎ ‎ ‎ ‎0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代议制的确立·两党制的形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美国两党制。美国建国不久就出现了两个政党:一个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另一个是以杰佛逊为首的反联邦党。这两个派别几经分化、改组,直至南北战争前正式建立民主党和共和党;以后它们 轮流执政,正式形成了两党制度。两党制虽然在具体议题和主张方面存在差别但是都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党。‎ ‎0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B项和D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 55‎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方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用排除法比较容易得出答案,但本题中涉及的两个名词——联邦制和共和制,考生要理解清楚,特别是“共和”的概念。所谓“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和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欧美代议制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要高度重视。‎ ‎04.(2016届广东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2016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召开新闻发布会,痛陈美国枪支暴力犯罪顽疾并宣布一系列控枪新举措,以期绕过国会、用行政手段遏制频发的枪支暴力事件。但持枪权在美国向来被视为重要的个人自由权利之一,从最初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民兵,到规定持枪权“不可侵犯”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持枪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奥巴马总统的控枪令引发了多方的不满情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控枪令涉嫌违宪,交织着传统与现实,利益与党争的冲突 B.按照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强制推行其控枪令 C.如果奥巴马强行推行其控枪令,参议院可以对其进行弹劾 D.公民持枪权是1787年宪法制定之初赋予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一系列控枪新举措,以期绕过国会”表明控枪令违宪,因为立法权归国会,材料“持枪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奥巴马总统的控枪令引发了多方的不满情绪”表明控枪令交织着传统与现实、利益与党争的冲突,故A项正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推行控枪令,需要国会通过,总统不可以强制推行,故B项错误;如果奥巴马强行推行控枪令,对其弹劾的是众议院,故C项错误;材料中“到规定持枪权‘不可侵犯’的宪法第二修正案”表明规定公民持枪权的是宪法第二修正案(1791年),故D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政体的确立·三权分立 ‎05.(2016届天津红桥区重点中学高三下期八校联考文综试卷)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力;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此“怪物”是指( )‎ A.君主立宪制国家 B.联邦体制的国家 C.民主共和制国家 D.邦联体制的国家 55‎ ‎【答案】D ‎【解析】‎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邦联制 ‎06.(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55‎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论述能力。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就已经圈定了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且在历年高考的考查中都要求学生引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所以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比如本题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题目,但就回答难度来讲,最简单的还是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角度入手,这就要求学生对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熟练的掌握。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考点五: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2018年高考 ‎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上述过程说明了 A. 总统违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B. 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C. 共和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 D. 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 ‎【答案】B ‎【解析】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可知总统并未违背第三共和国宪法,故A项错误;根据“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可知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宪法的制订,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君主派和共和派势力的消长,未体现君主派已被清除政坛,排除D。 ‎ ‎02.(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历史)“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实际权力转由内阁会议掌握。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国务活动家。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克列孟梭的‘让我们选个最拙笨的人出来(当总统)!’这成了不成文的惯例。”这说明 A. 法国政体失去了进步性 B. 法国共和制得到了巩固 C. 法国总统制转为内阁制 D. 法国议会内部高度团结 55‎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议会由全国公民选出,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左右着内阁和总统,这体现出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国政体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说明D项错误。‎ ‎0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2.5模文综历史试题)1792年,法国授予美国人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托马斯·潘恩等法国公民身份,随后托马斯·潘思还被选举为国民公会议员。此举表明法国 A. 争取美国对欧洲联合的支持 B. 对美国政体的完全接受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殖民主义 D. 对美国革命精神的认同 ‎【答案】D ‎【解析】1792年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对美国人采取的授予公民权等做法,表明了法国革命者对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美国革命的一种认同,故选D;当时没有欧洲联合的可能,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法国革命后所采取的政体形式并不与美国完全一致,故B不符合史实;C错在了“反对殖民主义”,故排除C。‎ ‎04.(天津市南开区2018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拿破仑法典》‎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明显与题意不符,据此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因此不存在君主制的阴影,据此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没有涉及国家政治体制的内容,C不正确;据材料“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宪法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建立在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确立的是共和制政体,D符合题意。 ‎ 55‎ ‎05.(安徽省马鞍山2018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1792年,法国授予美国人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托马斯·潘恩等法国公民身份,随后托马斯·潘恩还被选举为国民公会议员。此举表明法国 A. 支持美国进行独立战争 B. 对美国政体的完全接受 C. 对美国革命精神的认同 D. 追求自由反对殖民主义 ‎【答案】C ‎06.(天津市河西区2018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A.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 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C. 追求民主、平等 D. 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可以得出大革命时期法国的民族思想为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和平等,据材料“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可以得出国民党一大的民族思想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追求的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国家,C符合题意;A与国民党一大不符;B与法国的民族思想不符;D与材料无关。 ‎ ‎07.(辽宁省葫芦岛市2018年高三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法国第四共和国宪法制定时,并未纠缠于共和制等基本问题,而是对政体安排进行了不同意见的表达。材料意在说明 A.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 B. 现代民主代议制下不会出现专权 C. 法国共和制宪法在不断修改 55‎ D. 共和制在法国普遍适应民众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制定时,并未纠缠于共和制等基本问题”,说明法国民众普遍接受共和制,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法国民众普遍接受共和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同时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国共和制宪法在不断修改,排除C。‎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答案】C ‎【解析】1793年后的法国废除了君主制,材料“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说明人民掌握权力,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C项正确。法国没有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故A项错误。B项是1789—1792年法国的政体,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国民主政体的确立·法国民主政体的特点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是材料时间“1793年”,同时正确理解“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的含义。‎ ‎02.(四川省树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则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这反映了 A. 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君主政体 B. 共和派与君主派达成妥协 C. 共和制度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共和派与君主派长期斗争 ‎【答案】C ‎【解析】由“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可知“完全放弃专制政体”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对待共和的态度,法国农民是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是更为鲜明,部分君主派是无可奈何,可知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B、D不符合材料主旨。‎ ‎0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美国学者菲利普这样评价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对这部宪法描述正确的是 55‎ A. 总统任命内阁须经参议院同意 B. 内阁和总统须对议会负责 C. 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与平衡 D. 利用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 ‎【答案】B ‎【解析】“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说明总统、内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属于法国议会制共和制体制,故B正确;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A错;C与“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不符,排除;D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判断是议会制共和体制即可。‎ ‎04.(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有学者评价近代法国政治体制时指出:“如果议会(众议院)解散政府,政府也可以解散议会作为回敬,这就使内阁能够避免完全屈从于议会。而使两个相互反对的力量旗鼓相当,这才会造成两者之间可能和必要的合作,保持政局稳定。”该学者旨在说明 A. 议会与内阁实力均衡 B. 权力机构协作 C. 法国代议制缺少制衡 D. 法律至高无上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来看,法国政体中缺少了总统与议会之间的权利和制衡,这也会使得内阁倾向于议会,导致权力分布失衡,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B选项错误,材料讨论的是制衡而不是协助;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内容。‎ 点睛:西方政体中往往强调分权与制衡的关系,尤其是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问题,这种制衡使代议制政体权力分配更加合理,各部门之间彼此牵制,有助于政权的稳定。这对于民主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55‎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国的政治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题契合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140周年的热点,以宪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综合掌握法国政体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875年以后”“1958年”和主旨“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等信息,再联系教材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题目不难。很显然,本题契合了当今的热点问题——大国崛起法国,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这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关注时事热点,每年高考都有题目契合热点问题。‎ ‎02.(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模拟试题(一)文科综合历史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总统对议会负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而不是控制议会,故A错误;由“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得知材料反映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故B正确;由“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可知总统也可以制约议会,故C对材料概括不全面;同样道理,D也没有说明总统也可以制约议会,故D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03.(2016届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下列对法国大革命时期掌权各派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雅各宾派的措施均超出了革命的目标 55‎ B.吉伦特派当政时期革命继续向前发展 C.君主立宪派为实现革命目标做出巨大贡献 D.热月党人在结束恐怖统治方面是有功的 ‎【答案】A ‎【解析】‎ 考点: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措施 考点六: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018年高考 ‎01.(北京市西城区2018年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的立法权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还规定联邦法律高于各邦法律的制度。以上规定起到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建设统一强大的国家 ‎②促进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强化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55‎ ‎【解析】从材料中的“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来看,这一规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巩固德国的统一,①②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与“军国主义”无关;德国是联邦制而不是中央集权制度,③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 ‎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02.(福建省泉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查)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为德国民主政治体制下,国会对国王和首相提出的法案的否定,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D正确;AB与德国史实不符,德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03.(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四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871年时,有人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发表独白”的“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除了审查和拒绝通过预算之外没有任何实权。到1899年,帝国财政改革最终还是顺从了帝国议会中多数派的愿望。这一变化反映了德意志 A.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B. 议会权力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制发展 D. 封建残余基本上被肃清 ‎【答案】C ‎【解析】材料“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到“帝国财政改革最终还是顺从了帝国议会中多数派的愿望”反映出议会的权力有所提高,这一变化体现出德意志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意义,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大幅度”;德意志帝国仍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故D项错误。‎ 55‎ ‎04.(贵州省金沙中学201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模拟试卷(二))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由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A. 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力 B. 联邦议会拥有绝对的立法权 C. 资产阶级民主的虚拟性 D. 君主专制下君主可以肆意妄为 ‎【答案】C ‎05.(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模拟检测历史试题)据统计,1871—1914年,德国共派出了548名外交官,其中贵族出身者为377名,占总数的69%,大使级外交官更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属于高级贵族或旧的乡村贵族,只有派驻巴黎的舍恩男爵来自贵族化的工业家家庭”;非贵族出身者只能担任其中无关紧要的职位。材料可以说明统一后的德国 A. 外交事务上全为容克贵族垄断 B. 经济上贵族有雄厚实力 C. 官员选拔上全以家族背景为准 D. 政治上保留着贵族特权 ‎【答案】D ‎【解析】材料“548名外交官,其中贵族出身者为377名,占总数的69% ”反映了统一后的德国政治上保留着贵族特权,故D正确;“外交事务上全为容克贵族垄断”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并未反映经济上贵族有雄厚实力,故B错误;“官员选拔上全以家族背景为准”说法也过于绝对,故C错误。故选D。‎ ‎06.(四川省2015级高三全国Ⅲ卷冲刺演练(一)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果是近代 A. 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 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 55‎ C. 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 ‎【答案】B ‎【解析】步入近代仍然实行长子继承制,这样就会造成政治上的保守,是德国保留封建残余的一个具体表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事快速发展是由德国军国主义思想而导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述现象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大小、操纵德国联邦议会等均无关联,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7)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答案】D ‎【解析】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正确;统一后的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秩序较为稳定,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至上,因此专制体制极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官员的纪律松弛与否,故C错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军国主义色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新课标高考的高频考点,其特点有,①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④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军队在国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55‎ ‎02.(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历史试题)从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 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 B. 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 D. 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答案】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首先一定要明白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和民生有关的,其次要知道1878年刚刚独立的德国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很完善。‎ ‎03.(安徽省安庆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 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B. 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C. 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 D. 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宪法规定普选和司法独立,使“臣民”灭亡,“公民”诞生,这说明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从而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题意,材料未涉及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虽然司法独立是一种进步,但由于德国的政治传统,其对德皇特权的制约仍然有限。 ‎ 点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民”“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 ‎04.(江苏省徐州市2017届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历史试题)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B.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C. 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 D. 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议会、‎ 55‎ 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等字眼意在强调联邦议会是由皇帝间接控制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皇帝而非宰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联邦议会对皇帝负责而非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权力中心为皇帝而非联邦议会, 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16年高考 ‎01.(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32)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德意志帝国,我们最应该明确的就是“不彻底”,这种不彻底表现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正是由于这样的政体才会导致诸如君主权力过大,议会不起作用一系列问题,所以B选项最具有概括性。此外材料还提到了选举方式和普鲁士地位的问题,选项的说法都没有问题,但都是具体的细节。A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德意志刚刚进行过王朝战争,所以不是松散的联盟。‎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 ‎【名师点睛】对于回答这种最优项的选择题,我们首先要把握“点和面”的关系。有些问题需要关注点,有些问题需要顾及面,关键就是看是要概括性还是需要深入的分析。如果材料展示的是细节性的问题,那么往往最优的选项就具体到细枝末节;如果材料展示的是全面性的综合概括,那么最优选项就是整体性的概括。‎ ‎0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 B.俾斯麦 C.加尔文 D.歌德 55‎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 ‎【名师点睛】本题以德国统一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俾斯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本题作为高考题,有些容易,只要考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解答。海南卷相对于全国卷来说注重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 ‎02.(2016届湖南常德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据此可知 A.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 B.普鲁士拥有超然地位 C.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 D.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本身就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象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表明普鲁士在整个德意志帝国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大问题上的否决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军国主义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皇帝的问题,故D项错误。 ‎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03.(2016届福建漳州平和县一中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行《意外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这 ‎ A.为工业化快速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 B.说明帝国议会已成为独立的立法机构 C.反映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民主国家 ‎ D.证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55‎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04.(2016届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 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代表社会中不同阶层行使国家权力,如果领取薪俸和报酬可能会受到政府控制,破坏本身民主和议员职能,所以该措施可以反映出当时德意志初步建立起民主政治,没有体现议员的地位和财政问题,故C项正确,A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专制主义色彩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名师点睛】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 ‎(1)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 ‎(2)不同点: ‎ ‎①君主方面: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不掌握实权;而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 ‎②政府方面: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与内阁一起对议会负责;而德国政府的宰相由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 ‎③议会方面:英国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而德国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和皇帝没有监督权。‎ ‎05.(2016届陕西咸阳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下面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55‎ A.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 B.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C.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 D.代议制民主不健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漫画主要体现了宰相和议会之间的关系。“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说明德国皇帝干涉议会的权利,结合所学,《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宰相由皇帝直接任命,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漫画实质反映了德国代议制是不健全的民主制度故选D。德国宰相受命于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故排除A项;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故排除B项;C项帝国议会无实权,最终受制于皇帝,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 5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