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第35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堂限时训练新人教版
1 第 35 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018·银川质检)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 的非线性区域。形状指标是区域内各斑块总边长与最小斑块总边长的比值。在一定区域内, 若形状指标等于 1,表明该区域的景观均一。下图为 1986-2013 年厦门市三类建设用地景 观平均形状指标示意图。据此完成 1~2 题。 1.由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86-2001 年,出现不同景观类型间相互竞争、相互交错的格局 B.1986-2001 年,农村平均形状指标迅速上升,农村景观均一性增强 C.1993-2001 年,城镇平均形状指标下降,城镇景观均一性下降 D.1993-2001 年,独立工矿平均形状指标上升,工业布局趋向集聚 2.1986-1993 年,厦门市城镇平均形状指标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逆城市化的出现 B.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C.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D.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 解析:第 1 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形状指标越大,景观越不均一。由图可知,1986-2001 年,三种建设用地形状指标都发生变化且均大于 1,反映出不同景观类型间相互竞争、相互 交错的格局;农村平均形状指标缓慢上升且大于 1,反映农村景观均一性下降;1993-2001 年,城镇平均形状指标下降,则反映城镇景观均一性增强;独立工矿平均形状指标上升,说 明其景观均一性减弱,工业布局趋于分散。第 2 题,1986-1993 年,厦门市城镇平均形状 指标从 1.63 上升为 1.78,反映出城镇景观分布更加不均匀,这可能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 成的。 答案:1.A 2.C (高考上海卷)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自 1982 年以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下表为该城市各圈 人口密度、面积等数据。读表,回答 3~5 题。 人口密度(人/km2) 各圈范围 面积(km2) 1982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内圈(0~6 km) 113 21 764 21 206 19 554 20 416 2 第二圈(6~15 km) 593 2 606 3 361 4 960 7 277 第三圈(15~24 km) 1 102 1 318 1 820 2 804 4 305 第四圈(24~33 km) 1 611 621 785 1 083 1 765 郊区(33 km) — — — — — 3.2010 年,该市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是( ) A.内圈 B.第二圈 C.第三圈 D.第四圈 4.从城市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内圈的人口密度变化不大,这可能影响内圈的( ) A.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B.高等院校校区的扩建 C.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D.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5.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第四圈人口密度增长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发展 B.服务业发展 C.工业发展 D.旅游业发展 解析:第 3 题,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面积,经计算第三圈人口数量最多。第 4 题,城 市内圈地租最高,一般主要分布的是商业和金融业,所以,内圈人口密度变化不大可能影响 的是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第 5 题,第四圈距离市中心最远,地租较低,对外交通较便利, 主要布局的是工业。 答案:3.C 4.A 5.C 6.(高考浙江卷)2013 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 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 2007 年和 2010 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 2007-2010 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 作用的差异。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 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城市化是从第一产业逐步转化 为第二、三产业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第二、三产 3 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够加速城市化进程,反之,则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答案: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 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