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名校资源信息专题汇总及高考生物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名校资源信息专题汇总及高考生物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

高考生物名校资源信息专题汇总 复习策略 一、本专题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之一,能与多个知识点联系形成学科内综合,中心体、高尔基体、染色质、染色体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相关;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物质交换的方式、液泡与水分吸收、矿质营养相关;线粒体与呼吸作用相关;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相关;细胞核、核糖体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有关。‎ 真核细胞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是考查重点,一般以结构识图为考查的主流方向,偶有曲线和表格出现,也要关注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点。在考题中常见的命题形式是运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来理解、解释有关现象,如心肌细胞比腹肌细胞显著多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分泌蛋白形成多的,高尔基体则较多等。‎ 在复习本专题内容时应注意对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尽可能进行比较学习,如线粒体和叶绿体,染色体和染色质,病毒生物和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等,通过对比,能灵活运用。‎ ‎(一)、生物膜系统 ‎1、生物膜的结构:‎ 真核细胞有一个复杂的膜系统,各种细胞器的膜和核膜、细胞膜在分子结构上都是一样的,它们统称为生物膜。真核生物膜约占细胞干重的70%~80%,最多的是内质网膜。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其基本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覆盖、贯穿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生物膜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脂双层具有流动性,其磷脂类分子可以自由地移动,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脂双层中移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内质网膜。它向外与细胞膜相连,向内与核膜的外膜相通,形成细胞内的管道运输系统。‎ ‎2.生物膜的二个重要功能:‎ 钠泵 实际上是一种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它可被Na+、K+、Mg2+等离子激活;分解ATP以获得能量,同时将膜外的K+移入膜内,将膜内的Na+移出膜外。‎ 细胞识别 是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或配基)选择性地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是细胞通讯的一个重要环节。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是指糖蛋白——表面抗原。如人细胞表面有一种蛋白质抗原(HLA)(能和特异的抗体相结合),它是一种变化极多的糖蛋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HLA分子,器官移植时,被植入的器官常被排斥,就是因为植入细胞的HLA分子不为受体所接受之缘故。‎ 生物膜的功能 ‎▲细胞膜 :也称质膜。是由类脂、蛋白质和糖类组成,质膜中的类脂(主要是磷脂)是质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质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其中有的与物质的运输有关,如载体;有的是酶,能催化与膜有关的生化反应。有的与细胞识别有关,如表面抗原。‎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细胞膜能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或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磷脂双分子层对某些物质的不透性;二是运输物质的载体具有专一性。‎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能够作相对的运动。‎ 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物质运输 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及细胞膜都是膜相结构,其功能不一。但通过膜之间的联系,使它们在独立完成各自功能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协同工作,保证细胞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膜融合是细胞融合的关键,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又涉及到众多的膜相结构。所以,在以往的考试命题中,以生物膜的功能为考查的主要重点。‎ ‎3、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由于细胞内的膜在成分结构等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在细胞内各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是有密切联系的。细胞内的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内膜的生成发展中,内质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一种细胞的膜在生成发展时不依靠内质网的。‎ ‎(1)在结构上的联系:‎ 细胞膜 外质膜 内质网膜 线粒体膜 高尔基体膜 三者可通过小泡相互转变 线粒体 供能 氨基酸 核糖体(形成蛋白)‎ 内质网(加工、折叠、组装、加上糖基因等)‎ 小泡(内有蛋白质)‎ 高尔基体(再加工)‎ 小泡(内有分泌蛋白)‎ 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分泌蛋白 ‎(2)在功能上的联系(以分泌蛋白的合成为例):‎ 膜融合是细胞融合(如植物细胞杂交、高等生物的受精过程)的关键,也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内吞、外排作用密切相关。通过膜之间的联系,使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在独立完成各自功能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协同工作,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4、生物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在工业方面:生物膜的各种功能正在成为人工模拟对象,借助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设计出具有着仪功能的膜结构,可以对各种水进行过滤、分离,从而对水质进行纯化处理。‎ ‎(2)在农业方面:通过生物膜的改变来寻找改善农作物品质的途径,例如: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如果都能转变成防冻蛋白质,就可望培育出抗寒新品种。‎ ‎(3)在医学方面:用人工合成的膜材料来代替人体病变器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细胞质 细胞质基质:基质中含有复杂的成分,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也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原料。‎ 细胞器:细胞器是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结构的很小颗粒,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和溶酶体等。‎ ‎1、有关细胞器的相关知识:‎ 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膜 单层膜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细胞膜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中心体、核糖体 细胞器中能独立遗传的:线粒体、叶绿体。‎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有而高等植物没有的:中心体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染色体等 ‎2、线粒体的结构与分布等与代谢的关系:‎ 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上都有差异。如膜中蛋白质的含量、类脂的种类和分布上都有差异。外膜的磷脂含量比内膜高2~3倍,内膜中的蛋白质含量比外膜高2~3倍,其上含有大量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和合成ATP的酶。外膜的通透性比内膜高得多,为线粒体与周围细胞质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提供了条件。内膜的通透性小,可使催化三羧酸循(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复杂的酶系统保留在内膜的间隙(即线粒体基质)中,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分布于线粒体内膜上。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特点:线粒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分布是均匀的,而且可以自由移动,但往往集中在新陈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这说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细胞中线粒体数量特征是:细胞中线粒体数量的多少与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成正比,能量代谢水平高,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就多,反之,就少。 ‎ ‎3、细胞质、细胞核和生物遗传的关系 ‎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真核细胞中比较重要的两种细胞器,两者在组成成分和基本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少量的DNA,保持其遗传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可独立于细胞的增殖。‎ ‎ 染色质(染色体)是真核细胞的核中最重要的结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均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一个染色体中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一个染色体具有二个DNA分子。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通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进入不同的进入有性生殖细胞(配子),并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细胞质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主要是通过卵细胞的细胞质传递给子代,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属于随母遗传。‎ ‎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是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之一,本内容极易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因工程等内容综合,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二)、细胞工程 ‎1、植物组织培养 是指在人工操作下,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从植物体上取出,在一定的容器里供给适当的营养物质,使它们得到分化、发育和生长的培养技术。用于组织培养中的植物细胞或器官称为外植体。外植体在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下,细胞首先发生脱分化,然后恢复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一群形态、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还未分化的细胞群)。再在一定的诱导因素作用下发生分化,最后形成具有根、茎、叶的完整植株。‎ ‎2、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在原生质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借用动物细胞融合方法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生物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融合的诱导,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以及杂种植株的再生与鉴定等环节。‎ 应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细胞杂交,能够克服远缘杂交不育的缺陷,对培育新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马铃薯与番茄杂交异种植物细胞融合过程:‎ ‎3、动物细胞融合:也称体细胞杂交,即在体外培养时,让二个细胞的细胞膜密切接触,在一定理化条件下促使细胞膜变化,导致细胞合并。所得的杂种细胞兼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杂种全体或杂种细胞群,有性生殖中的受精作用就是细胞融合的实例。‎ ‎4、细胞工程的应用 ‎(1)单克隆抗体:‎ 将免疫 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细胞分泌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这种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a临床诊断:例如,用单克隆抗体对血清中甲脂蛋白水平的测定可以诊断肝癌。‎ b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作为载体,运载抗癌药物,形成“生物导弹”治疗肿瘤。‎ ‎(2)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引入优良品种或难以繁殖的名贵品种、获得无病毒植株。另外花药离体培养即利用植物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也属于组织培养。‎ ‎(3)试管动物(婴儿):“试管动物或婴儿”是指通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而产生的动物或婴儿。在这一技术过程中,精子和卵子从动物(人)体内取出来,在人工提供的生活条件下(通常是在试管中)进行受精,并让体外受精的受精卵在试管中发育,再把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胚胎移植到“代理母亲”动物(人)的子宫内继续发育直到诞生。试管婴儿主要是在夫妻间进行的,其目的是解决不育问题。‎ ‎(4)克隆动物:克隆动物一般是指通过无性繁殖形成动物后代。克隆也可指无性繁殖的过程。‎ 解题技巧 ‎1、要把握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要运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来理解相关知识,来理解、解释有关现象。‎ ‎2、正确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能够作相对的运动。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有关。‎ ‎3、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要通过比较,掌握它们的异同,对内部各种结构的图要熟悉,知其功能,并且注意与具体的生理过程联系起来。注意总结一些细胞器的共性,如含膜结构、产水、产ATP、合成有机物、能复制、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等。‎ ‎4、对生物膜系统概念的掌握是在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基础上的,能找出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 ‎5、细胞工程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之一,本节内容极易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因工程等内容综合,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高考的一个热点。首先掌握好细胞工程不同技术手段的概念、过程、原理、应用。对不同的技术手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题剖析 ‎【例1】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中,下列哪一项不会上升( )‎ A.线粒体的数量 B.核内DNA分子含量 ‎ C.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 D.核糖体的数量 ‎【解析】在一个正常的体细胞中,不管其代谢速率如何,其中的DNA含量是变的,但RNA的含量、种类、蛋白质的含量及种类、水分的含量、核糖体的数量、线粒体的数量、内质网的发达程度等均会发生变化的。‎ ‎【答案】B ‎ ‎【例2】下列哪一项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生物学功能不符( )‎ A.物质运输 B.能量交换 C.信息传递 D.基因重组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细胞内膜系统知识的基础性测试题。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等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也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的,特别是细胞内的巨大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不直接参与基因的重组过程。‎ ‎【答案】D ‎【例3】下列列出的是细胞内膜系统中几种膜的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比例,你为哪一种最有可能是线粒体内膜( )‎ 膜编号 蛋白质(%)‎ 脂类(%)‎ 糖类(%)‎ ‎①‎ ‎49‎ ‎43‎ ‎8‎ ‎②‎ ‎52‎ ‎48‎ 极少 ‎③‎ ‎83‎ ‎17‎ 极少 ‎④‎ ‎56‎ ‎44‎ 极少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在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中,膜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是相同的,都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覆盖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膜中的糖类则连接在蛋白质或脂质上,连接在蛋白质上构成糖蛋白,连接在脂质上构成糖脂。一般来说,质膜上的糖蛋白较多,而细胞内的内膜系统上糖蛋白极少。膜的很多生理功能是由膜上的蛋白质或糖蛋白执行的。线粒体的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进行的场所,其上排列上许多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其上的蛋白质含量是极多的。所以③可能必应该是最大。‎ ‎【答案】C ‎【例4】假如下图中图示7表示的是糖蛋白,则该分泌蛋白中的糖基与蛋白质连接发生在图中的( )‎ ‎1‎ ‎2‎ ‎3‎ ‎4‎ ‎5‎ ‎6‎ ‎7‎ ‎ A.1 B.4 C.5 D.2‎ ‎【解析】 这是一道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蛋白质的合成、修饰加工相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测试题。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寡糖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在酶的作用下,将寡糖基连接到蛋白质的侧链基团上,这是对蛋白质分子的一种修饰。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上,但对蛋白质的修饰、加工是在高尔基体中完全的,图中表示高尔基体的结构是4标号所示的结构。‎ ‎【答案】B ‎【例5】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者都能产生ATP,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 B.需氧型生物的细胞均有线粒体,植物细胞均有叶绿体 C.两者都含有磷脂,DNA和多种酶,叶绿体中还含有色素 D.两者都有内膜和外膜,叶绿体基质中一般还含有基粒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功能与分布。叶绿体是高等植物所具有的细胞器,但是叶绿体只分布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均有叶绿体。‎ ‎【答案】B ‎【例6】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没有胰岛素基因 ‎ B.人体内不再分裂的体细胞中共有46个DNA分子 C.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 ‎ D.内质网与细胞膜相连,不与核膜相连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一方面是细胞中 DNA分子含量和基因的分布,另一方面是生物膜结构上的联系及内质网的有关功能。人体的体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是由受精卵分化而来的,每一个体细胞中都含有相同的全套的遗传物质(基因),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应含有胰岛素基因,但不同的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具有选择性。人体内不再分裂的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46条染色体(质),每条染色体(质)上含有1个DNA分子,因此细胞核中共有46个DNA分子,但是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上也含有少量的DNA分子,因此不再分裂的体细胞中DNA分子的数量应多于46个。在细胞中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内质网膜向内与外层核膜相连通,向外与细胞膜相连通。内质网在功能上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具体地说内质网能合成脂类和固醇,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因此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 ‎【答案】C ‎【例7】人体的神经细胞和胰腺细胞所不同的特征是( )‎ A.核膜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B.细胞形成较多突起 C.具有分泌功能        D.线粒体较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神经细胞和胰腺细胞的结构与分泌功能的统一。神经细胞的突触小体能分泌神经递质,胰腺细胞能分泌分泌蛋白,因此都具有分泌功能;神经递质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需要消耗较多能量,因此细胞中线粒体较丰富;神经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胰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也形成许多微小突起,以有利于分泌蛋白的分泌。‎ ‎【答案】A ‎ ‎【例8】关于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制成诊断盒.用于疾病的诊断 B.可以与药物结合,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 ‎ C.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 D.可以在生物体内生产,不能体外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应用。单克隆抗体是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可以大量生产出大量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培养,都可以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可以制成诊断盒.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可以与药物结合,制成“生物导弹”,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 ‎【答案】D ‎【例9】下列不属于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是( ) A.在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等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B.使核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C.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 ‎ D.使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区域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主要生理作用。生物膜系统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使细胞具有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控制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等,细胞内许多重要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生物膜把细胞内分隔成一个个小室,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又不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区域化。核内的遗传信息的表达是通过转录(mRNA)和翻译(核糖体)实现的,细胞核与细胞质间存在着联系,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B ‎【例10】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联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从结构上看,二者都有双层膜,基粒和基质 ‎ B、从功能上看,二者都与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关 ‎ C、从所含物质上看,二者都含有少量DNA ‎ D、从功能上看,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 ‎ 【解析】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由双层膜构成,但内膜的状态有所不同,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增加了线粒体内的膜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的正常进行,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但具有类囊体垛成的基粒,通过类囊体增加膜面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储存能量)的场所,线粒体是细胞内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所以它们都跟植物的能量代谢有关,叶绿体是将光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而线粒体是将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都含少量的DNA和RNA ‎,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不同的代谢方式,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 脂肪体 ‎【答案】D ‎【例11】右图是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如果该图所示的细胞是在用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上培养的,则在放射自显影显微镜下观察该细胞,具有15N标记的结构标号是( )‎ ‎ A、3、5、10、11‎ ‎ B、3、5、11‎ ‎ C、3、5、7、10、11‎ ‎ D、所有标号所示的结构上都有 ‎【解析】本题以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主线,联系DNA和RNA的组成,复制、转录及细胞的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编写的一道学科内综合性很强的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用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摄这种胸腺嘧啶后主要用于合成DNA,但不参与RNA的合成。所以凡是具有DNA的细胞结构,都会探测到15N的存在。在细胞的结构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所以在这三种结构上都会探测到15N。核糖体上只有RNA没有DNA,所以在核糖体上是探测不到15N的。图中3表示线粒体,5表示叶绿体,11表示细胞核,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例12】 牛奶中含有乳球蛋白和酪蛋白等物质,在奶牛的乳腺细胞中,与上述物质合成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高尔基体 B. 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C. 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D. 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 ‎【解析】乳球蛋白和酪蛋白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后再经过内质网的运输通道,送至高尔基体加工形成分泌物储存到囊泡中,最后分泌到细胞外。在一系列合成、运输、加工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答案】B ‎【例13】下列生物工程技术中,不属于细胞工程的是 ( )‎ A.通过试管动物大量繁殖优良动物 B.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 C.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D.将某人的肝癌细胞在实验室中繁殖成一个细胞系 ‎【解析】A属胚胎移植;B属植物组织培养;D属动物细胞培养,C属发酵工程。花药离体培养是用花粉粒细胞进行的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C ‎【例14】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融合必须先制备原生质体 B、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两方面 C、经细胞核移植培育出新个体只具有一个亲本的遗传性状 D、用于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属于外植体 ‎【解析】考查细胞工程的特点。在细胞核移植培育新个体的过程中,如果移植的细胞核是体细胞的核,重组细胞发育成的个体保持一个亲本的性状,如果移植的是受精卵细胞核,应属于有性生殖的范畴,发育成的后代具备两个亲本的性状。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C ‎【例15】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⑥表示有关过程: ‎ ‎(1)造血干组胞形成各种血细胞,需要经历细胞的________和________过程。成熟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类血细胞均来自于造血干细胞,但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3)图中f代表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生的过程有_______<填数字)。 (4)效应B细胞不能无限增殖,若要大量生产某种抗体,可通过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技术形成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合成抗体的翻译过程需要________作为模板。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_____________,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知识。造血干组胞经历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形成了各种血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合成的蛋白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血细胞。哺乳类动物的红细胞成熟后没有细胞核,只是气体运输工具,故失去了全能性。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样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可产生抗体(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翻译形成)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若要大量生产某种抗体,可通过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具有大量繁殖和产生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的能力。‎ ‎【答案】(1)增殖(分裂) 分化 没有细胞核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记忆细胞 ⑤和⑥ (4)(动物)细胞融合 mRNA(信使RNA) 特异性 ‎【例16】用含有35S标记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蛋白质。‎ ‎(1)请写出35S在细胞各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用“→”表示先后顺序)。‎ ‎ 。‎ ‎(2)写出上述蛋白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相关细胞器的功能。‎ ‎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1)动物细胞能利用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翻译出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后,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糖基化等,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接着,高尔基体形成小泡,包裹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2)上述蛋白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相关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其中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内质网是与蛋白质合成有关,在内质网腔内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糖基化等,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也是蛋白质运输的通道。高尔基体是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和转运的场所。‎ ‎【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小泡→细胞膜(→胞外);‎ ‎(2)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内质网与蛋白质合成有关,是蛋白质运输通道;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和转运的场所。‎ ‎【例17】请填空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在光照下能够释放氧气的细胞器是 ‎ ‎;在黑暗中能够消耗氧气,产生ATP的细胞器是 。‎ ‎(2)植物叶绿体色素分布在 上,其吸收的光能,在光合作用的 阶段能够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ATP在 阶段参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3)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基因的 之中。生物体内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要经过 ‎ 和 两个阶段。‎ ‎(4)在实验条件下,刺激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间段的某处,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 。当人体受到刺激,感受器兴奋,兴奋在反射弧中通过突触时,其传递方向是 向的。这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 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的。‎ ‎(5)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 和 而形成统一整体。‎ ‎【解析】本题分别考查了细胞器的功能、叶绿体中色素的分布及光合作用过程中ATP的形成与作用、遗传信息储存场所、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与反射弧上的传导特点、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等知识点。这些知识均为基础知识。‎ ‎【答案】(1)叶绿体 线粒体 (2)囊状结构的薄膜 光反应 暗反应 ‎(3)DNA碱基排列顺序 转录 翻译 (4)双向的 单 递质(5)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例18】右图是有关细胞融合实验的示意图,请根据不同的实验操 作回答问题。‎ 乙 甲 丙 ‎ (1)如果甲细胞代表某实验的B淋巴细胞(可产生抗体),乙 细胞代表该动物的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可在培养液中培 养)。两细胞融合成丙细胞,经过免疫分析就可筛选出具识别功能 的杂交瘤细胞,这种杂交瘤细胞不仅可通过 生殖方式 无限增殖,而且能够产生 ,从而在生物学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 (2)如果甲、乙两个细胞分别代表某种动物的雌雄配子,则两个细胞的融合过程称为 ‎ ‎ 。丙细胞中细胞核基因的来源是 。‎ ‎ (3)如果甲细胞为某头牛的供核细胞,乙细胞为另一头牛的去核卵细胞,两种细胞在电脉冲刺激下融合成丙细胞后,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早期胚胎,再进行胚胎分割移植,就能培育出多头所需要的牛。试问:‎ ‎①这些小牛在性状上与提供 的牛很相似,但也有与乙牛相同之处,究其原因 。‎ ‎②这些小牛彼此之间在性状上也不完全相同,其原因可能是 。‎ ‎【解析】本题以细胞融合为切入点,考查了杂交癌细胞、受精作用、克隆、胚胎分割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且是一图多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转换能力。‎ ‎【答案】(1)无性 抗体 (2)受精作用 一半来自甲细胞,一半来自乙细胞 ‎(3)①细胞核 乙牛提供了细胞质的基因 ②基因表达受环境条件影响 ‎【例19】在生物科技方面,细胞融合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技术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先独立的细胞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细胞整体。细胞发生融合现象时细胞膜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能使两个或多个细胞膜破裂,构成膜的分子重新连接、闭合形成完整的膜。‎ ‎(1)这个现象说明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 性。‎ ‎(2)高等动物受精卵的产生是自然界的细胞融合现象,由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的方式是 分裂。‎ ‎(3)如果一个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为2n,则由它发育成的雄性动物成年个体内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 ‎【点拨】这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以生命科学中的热点问题细胞融合技术为主线而编写的综合性测试题,但考查的内容属于生物学基本知识点,难度系数不高。第(1)题要求写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应为一定的流动性。这样,细胞膜才能在一定范围内或一定条件下,做有规则的运动或彼此间相互融合。第(2‎ ‎)题是要求回答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应为有丝分裂,这样后代的细胞和最初的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保持相等。第(3)题是纯粹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着丝点已断裂,一种是着丝点未断裂,两种情况所导致的染色体数目也不一致,所以应有两个不同的数量值。‎ ‎【答案】(1)一定的流动(或流动) (2)有丝 (3)n或2n ‎【例20】.材料1 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依赖于核DNA(nDNA)和线粒体DNA(mtDNA mtDNA)的共同表达,其中后者指导合成约10%的线粒体蛋白质,均为呼吸链正常功能所必需。‎ 材料2 线粒体是细胞内氧自由基的主要来源,过量的自由基可广泛攻击体内生物大分子,mtDNA较易受自由基攻击,氧化损伤而引起突变,其突变率是核DNA的10倍。‎ 材料3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是mtDNA1177位点的G-A突变造成的,患者常伴有继发性色觉障碍,多为全盲,次为红绿色盲和色弱。‎ 回答:(1)“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性细胞器”,为什么?‎ ‎ 。‎ ‎(2)若线粒体起源于原始的耗氧细菌,推测下列选项中,有氧呼吸在细胞膜表面进行的是 A.大肠杆菌 B.噬菌体 C.人红细胞 D.硝化细菌 ‎(3)图甲、乙、丙分别为三个色盲家系谱,其中属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系谱的是__________;若甲图中“*”号个体与一正常男性婚配,孩子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 ‎ ‎ ‎*‎ 甲 ‎ ‎ 乙 ‎ ‎ 丙 ‎(4)给衰老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 ‎ 。‎ ‎ 【解析】本题以线粒体为主线综合考查了遗传、呼吸、衰老等相关知识,也考查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探究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大的区分度。(1)考查线粒体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学生回答时易不全面,不能从“半”和“自主”两方面去分析和回答问题。(2)考查细胞呼吸的类型和部位。(3)测试家系谱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及运用分离定律计算遗传概率的技能。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之一是表现为母系遗传。甲图的遗传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控制的,由于“*”号个体的双亲都是有病,但其哥哥是正常的,故双亲都是杂合子,所以“*”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Aa,其概率分别为1/3和2/3。(4)测试学生运用基因突变的特点、线粒体的功能进行创新的能力。一般学生不能敏锐地把线粒体的功能和基因突变的危害相结合来回答创新性问题。‎ ‎【答案】(1)虽然线粒体能自主复制,但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仍依赖于nDNA和mtDNA的共同表达。 (2)D (3)乙;2/3 (4)mtDNA位于氧自由基的包围之中,其突变率比nDNA高10倍,故随着年龄增加体细胞内突变的mtDNA会逐渐积累,从而使原有的缺陷进一步加重直至出现临床症状。线粒体是机体的“动力工厂”,mtDNA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功能缺陷,引起细胞能量不足(尤其是在脑、肌肉等高氧的组织内)而造成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专题一: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高粱、玉米叶结构及其光合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围绕着维管束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 ‎ ‎②因为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正常的基粒,所以,水的光解发生在叶肉细胞 ‎ ‎③NADPH储存了能量,并具有还原性 ‎ ‎④CO2中的C首先转移到C4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 ‎ ‎⑤光能转化为电能时,电子的最终受体是ATP和NADP+‎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③‎ ‎1.B 高粱、玉米都属于C4植物,C4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外层是排列紧密的叶肉细胞和内层的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中含有正常的叶绿体即存在基粒,水的光解发生在基粒上;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的是无基粒的叶绿体,是不能进行水的光解。光反应产生的NADPH在暗反应中既能供氢,又能供能。C4植物固定CO2途径是先进行C4途径,即先将CO2转移到C4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另外,在光能转化为电能时,电子的最终受体只是NADP+。‎ ‎2.下列有关生物固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固氮基因的编码区是连续、不间隔的 B.根瘤菌核区的大型环状DNA控制固氮酶的合成 C.将圆褐固氮菌制成菌剂,可以少施氮肥,提高作物产量 D.固氮基因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B 固氮基因位于细菌的质粒上,而不在核区的大型环状DNA上,固氮基因属于原核生物,其结构中的编码区是连续、不间隔的。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 ‎3.下面是关于C3和C4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C3和C4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 B.C3和C4植物代谢途径中的共同部分是PEP固定二氧化碳 ‎ C.C3植物不能利用叶片细胞间隙含量很低的二氧化碳,C4植物能 D.C3植物维管束鞘细胞无叶绿体,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有叶绿体 ‎3.B PEP固定二氧化碳是C4途径,只有C4植物具有。‎ ‎4.在下列4种实验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条件记录于下表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验 CO2浓度(%)‎ 温度(℃)‎ ‎1‎ ‎0.10‎ ‎30‎ ‎2‎ ‎0.10‎ ‎20‎ ‎3‎ ‎0.03‎ ‎30‎ ‎4‎ ‎0.03‎ ‎20‎ 从以上实验可知对光合作用速率限制的因素正确的是( )‎ A B C D 实验2‎ 光强度 ‎0.01%CO2‎ 温度 温度 实验4‎ ‎0.03%CO2‎ 光强度 光强度 ‎0.03%CO2‎ P点 温度 温度 CO2浓度 光强度 ‎4.D 对照图、表,实验2比实验1光速率低是由于温度制约;实验3与实验4一样,光合速率都比较低,这不再是温度的制约,而是CO2浓度;刚开始的P 点,主要制约因素是光强度太低。‎ ‎5.(2005年天津市高考题)下列有关根瘤菌及其生物固氮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备根瘤菌DNA时需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胞壁 B、根瘤菌的固氮基因编码区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 C、大豆种子用其破碎的根瘤拌种,不能提高固氮量 D、根瘤菌固氮量与其侵入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关 ‎5.D 根瘤菌属于细菌,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因此纤维素酶是不能处理其细胞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基因结构的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无内含子和外显子之分。大豆种子用其破碎的根瘤拌种,是可以提高大豆的固氮量,这是生产上常采用的一种方法。D项根瘤菌与相应的豆科植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豆科植物的生长状况与根瘤菌的生长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6.当绿色植物缺磷时,光合作用明显受阻,这是因为( )‎ ‎①磷是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磷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③磷是光反应合成ATP、NADPH所必需元素 ‎④磷对维持叶绿体体膜的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⑤糖类运输到根、块茎和种子中都需要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6.D 酶、叶绿素的主要成分元素是C、H、O、N(叶绿素还含有Mg),与P无关。叶绿体膜主要有磷脂双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同时磷脂对维持叶绿体膜的功能有重要作用。糖类运输到根、块茎和种子中都需要钾,不是磷。‎ ‎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甲、乙、丙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乙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 B.丙类微生物中有的可与植物共生 ‎ C.甲和丙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 D.氧气充足时,乙的活动加强 ‎7.D 图中可以看出:甲在O2的作用下,能将NH3还原成HNO3,这种微生物是硝化细菌,其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乙能利用有机物,并把HNO3转变成N2,这种微生物是反硝化细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当O2充足时,乙的活动受到抑制。丙能把N2固定为NH3,这是固氮微生物,有的可与植物共生(如根瘤菌)。甲和丙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增加土壤肥力。‎ ‎8.(多选)将小麦和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制成临时横切标本,然后分别用碘液染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小麦 玉米 叶肉细胞 维管束鞘细胞 叶肉细胞 维管束鞘细胞 A 不变蓝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B 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变蓝 C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不变蓝 D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8.ACD C3植物(小麦)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即形成淀粉)的场所在叶肉细胞中,维管束鞘细胞中是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4植物(玉米)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即形成淀粉)的场所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叶肉细胞中只进行光反应。‎ 二、非选择题:‎ ‎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由主要生产者所进行的某种活动,试据图回答: ‎ ‎(1)该生理活动的名称是 。 ‎ ‎(2)它主要是在叶肉细胞内被称为 的细胞器中进行的。 ‎ ‎(3)图中字母A、B、C各自所代表的名称是A B C ‎ ‎(4)需要消耗物质A和B的生理过程③的名称是 ‎ 。 ‎ ‎(5)图中编号①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 ‎(6)如果在该细胞器基质中的酶因某种原因而被破坏, 则这一生理活动过程的两个阶段中,最先受到影响的 阶段是 。‎ ‎(7)色素吸收的 能,在这一生理活动过程的 ‎ ‎ 阶段,部分被转移到 中,转变为活跃的 ‎ 化学能,再经过这一生理过程的 阶段,转变 为 化学能。 ‎ ‎9.(1)光合作用(2)叶绿体(3)ATP NADPH (CH2O)(4)C3化合物的还原(5)水在光下分解(6)Ⅱ暗反应(7)光,Ⅰ光反应,NADPH,Ⅱ暗反应,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场所、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进行,其中发生了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光反应中必需光和色素,在其中完成了水的光解,合成了ATP和NADPH,完成了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其中发生了一系列酶促反应,凡是影响酶活性、酶合成的因素,均影响此过程的正常进行。在暗反应中完成了CO2的固定和还原,完成了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能量和还原剂。‎ 专题二:细胞与细胞工程 一、选择题:‎ ‎1.用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组织培养可以形成愈伤组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该愈伤组织是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分裂形成的 ‎ B.该愈伤组织的细胞没有全能性 ‎ C.该愈伤组织是由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 ‎ D.该愈伤组织可以形成具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状结构 ‎1.B 愈伤组织是由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此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愈伤组织中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主要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愈伤组织中虽然有些细胞发生分化,但仍具有全能性,在一定条件下继续培养,细胞会发生再分化,生成芽和根,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方式主要有不定芽方式和胚状体方式两种。其中,胚状体方式是指由愈伤组织细胞诱导分化出具有胚芽、胚根和胚轴的胚状结构,进而长成完整植株。‎ ‎2.在植物细胞杂交中,当原生质体融合成一个细胞后,需要诱导产生出细胞壁,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胞器是( )‎ A.叶绿体、高尔基体 B.线粒体、高尔基体 C.叶绿体、线粒钵   D.线粒体、内质网 ‎2.B 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线粒体能为形成过程提供能量。‎ ‎3.“白菜一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蔬菜新品种,它具有生长期短,耐热性强和易于储藏等优点。如下图所示是“白菜一甘蓝”的杂交过程示意图。‎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除去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可运用的酶是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果胶酶 ‎ B、通常可诱导上述原生质体相互融合方法是PEG和灭活的病毒 ‎ C、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诱导产生了新的细胞壁 ‎ D、愈伤组织形成“白菜一甘蓝”植物体必须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3.C 植物体细胞杂交中除去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可运用酶解法,选择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常用诱导融合的方法是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和PEG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经过脱分化,形成“白菜一甘蓝”植物体经过再分化。因此,只有C项是正确的。‎ ‎4.要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不需要的是( )‎ A.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B.离体状态 C.导入外源基因 D.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激素 ‎4.C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操作下,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从植物体上取出,在一定的容器里供给适当的营养物质,使它们得到分化、发育和生长的培养技术。要求所选的必须要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处于离体状态,然后再放在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激素进行培养。但不需要导入外源基因。‎ ‎5.下列关于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正确的是( ) ‎ ‎ A.诱导融合的方法完全相同 B.所用的技术手段完全相同 ‎ C.都必需诱导产生细胞壁 D.都能形成杂种细胞 ‎5.D 植物体细胞杂交常用诱导融合的方法是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和PEG诱导,而动物细胞融合除了这两种方法外,常运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采用的技术手段除了融合手段外,还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另外,C项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6.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一种B淋巴细胞融合,可使融合的细胞经培养产生单克隆抗体,其依据是( ) ‎ ‎ ① B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 ② B淋巴细胞只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才能产生抗体 ‎ ③ 骨髓瘤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 ‎ ④ 骨髓瘤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 ‎6.B人们把由单个杂交瘤细胞经过克隆(无性繁殖)形成细胞群,再由细胞群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是由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的,其中骨髓瘤细胞的特点是能够在体外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B淋巴细胞的特点是能够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后,由于它继承了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因此它不仅具有产生抗体的能力,还具有无限增殖的本领。‎ ‎7.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纤维素酶处理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C.用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D.筛选杂交瘤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 ‎7.B 纤维素酶只可用于植物细胞工程,在动物细胞工程中是不用的。‎ ‎8.(多选)动物细胞原代培养过程需要的技术有( )‎ A.配制液体培养基 B.对器具和培养液灭菌 C.在流动装置中进行连续培养 D.用胰蛋白酶洗脱下贴壁生长的细胞 ‎8.AB 本题中错选的是D,在动物细胞原代培养过程是需要胰蛋白酶,这里的胰蛋白酶的作用是使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只有在传代培养中用胰蛋白酶洗脱下贴壁生长的细胞,易于配制成细胞悬浮液,便于传代培养。‎ 二、非选择题:‎ ‎9、以下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生产破伤风抗体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通过①过程得到的B淋巴细胞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之前,应对小鼠进行的处理是 ‎ ‎ 。 ‎ ‎(2)骨髓瘤细胞与进行原代培养的细胞相比较,核物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从而违背了“程序性细胞死亡”规则,打破了细胞产生与死亡的动态平衡。‎ ‎(3)制备过程中经细胞融合后还要进行②的操作是 ,过程③的目的是 。‎ ‎(4)细胞培养放在小鼠体内进行的优点是 。‎ ‎(5)由上述过程生产出的破伤风抗体能否直接作用人体?为什么?‎ ‎ 。‎ ‎(6)试设想运用生物工程其它领域的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一条途径: ‎ ‎ 。‎ 答案:(1)注射相应的抗原 (2)遗传物质(原癌基因)发生了改变 (3)获取杂交瘤细胞 筛选出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4)无须配制培养液,对环境要求低 ‎(5)不能, 小鼠形成的破伤风抗体对人体是抗原,存在着排异反应。‎ ‎(6)运用基因工程方法制造含有某种抗体的基因的工程菌进行发酵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操作时,首先将抗原注射到小鼠的体内,然后从其脾脏中获得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再通过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的诱导下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并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中经两次筛选,筛选出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这样形成的单克隆抗体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与常规抗体相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 专题三: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一、选择题:‎ ‎1.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Ⅰ、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粉状硫 ‎10g K2HPO4‎ ‎4g FeSO4‎ ‎0.5g 蔗糖 ‎10g ‎(NH4)2SO4‎ ‎0.4g H2O ‎100ml MgSO4‎ ‎9.25g CaCl2‎ ‎0.5g Ⅰ ‎+‎ ‎+‎ ‎+‎ ‎+‎ ‎-‎ ‎+‎ ‎+‎ ‎+‎ Ⅱ ‎+‎ ‎+‎ ‎+‎ ‎-‎ ‎+‎ ‎+‎ ‎+‎ ‎+‎ Ⅲ ‎+‎ ‎+‎ ‎+‎ ‎+‎ ‎+‎ ‎+‎ ‎+‎ ‎+‎ ‎ 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 B.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 C.甲 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 ‎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1.D 比较三种培养基,Ⅰ培养基中缺少氮源;Ⅱ培养基中缺少有机物。由此能推断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2.硝化细菌有碳源、氮源、能源依次是( )‎ A.葡萄糖、氨、葡萄糖 B.葡萄糖、铵、太阳能 C.二氧化碳、硝酸盐、化学能 D.二氧化碳、氨、太阳能 ‎2.C 解此题从如下方面分析:第一,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因而所需碳源不是现成有机物。而是无机物二氧化碳。第二,硝化细菌虽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氧化氨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最终还原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第三,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硝酸盐,被根吸收。‎ ‎3.在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下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坐标图,不正确的是( )‎ ‎3.B 在一个含有葡萄糖的锥形瓶中生长酵母菌是有规律,存在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的变化,选项B描述中错误的。随着培养的进行,O2被不断的消耗,酒精不断生成;葡萄糖浓度不断下降;由于CO2的不断产生,溶液的pH值将不断变小。‎ ‎4.某酒厂把糖化后的淀粉加入发酵罐,接种酵母菌后,酒精产量明显减少,检查结果为发酵罐密封不严,试分析反应的结果是( )‎ A.糖化淀粉消耗少 B.酵母菌量减少 C.CO2的释放量减少 D.酵母菌量、CO2的释放量和糖化淀粉的消耗量都增加 ‎4.D 发酵罐密封不严,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量大量增加,CO2的释放量和糖化淀粉的消耗量也都增加。‎ ‎5.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已成功地培育出生产干扰素的酵母菌。某制药厂引入该酵母菌后进行生产研究。下表是在一固定容积的发酵罐内培养该酵母菌,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基的pH及菌体数量(万个/mL),几次取样结果见下表:‎ 样品代号 a b c d e f g h 菌体数量 ‎32‎ ‎56‎ ‎127‎ ‎234‎ ‎762‎ ‎819‎ ‎821‎ ‎824‎ pH ‎6.0‎ ‎4.7‎ ‎5.9‎ ‎4.9‎ ‎5.7‎ ‎5.1‎ ‎5.3‎ ‎5.6‎ ‎ 由于取样时技术员的粗心,忘了标记取样的时间。下面对该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取样次序:a→c→b→g→f→h→d→e ‎ B.g样时次级代谢产物已有相当的积累 C.如果要扩大培养,可在c样时期选取菌种 D.d样时培养基中的养分几乎已被耗尽 ‎5.A 根据菌体数量、pH的变化,a期为调整期,c期为对数期,e、g、h、f期为稳定期,d、b期为衰亡期,由此,可推断,A项是错误的。‎ ‎6.以下能正确说明酶活性调节的是( )‎ A.只要一种代谢产物积累,酶活性就下降 B.代谢产物将使直接催化此化合物形成的酶活性下降 C.细胞通透性的改变可解除代谢产物对酶活性的抑制 D.控制生产条件是人们对酶活性调节的唯一手段 ‎6.C 第一,酶活性调节主要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使酶的结构变化而导致酶活性改变。因此,代谢产物将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一定是对直接形成此化合物的酶产生影响,而且也不一定是一种代谢产物积累,酶的活性就下降(如黄色短杆菌生产赖氨酸过程 );第二,微生物一般不会积累大量的代谢产物,生产中要积累代谢产物,可采取一定的手段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减少对酶活性的抑制;第三,对酶活性调节的措施除控制生产条件外,还可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7.由硝酸铵、硝酸钾、磷酸二氢钾、氯化钙、一些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比例配成的营养液适合于培养( )‎ A、草履虫 B、绿藻 C、酵母菌 D、根尖生长点细胞 ‎7.B 培养液中缺少有机物,不适于草履虫、酵母菌生长。根尖生长点细胞中无叶绿体,无法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也不能生长。‎ ‎8.(多选)右图是青霉素生产中青霉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发酵代谢曲线,请据图分析以下正确的是( )‎ A.开始时,青霉菌只能利用葡萄糖,不能利用乳糖;只 有葡萄糖利用完毕后,青霉菌才开始利用乳糖 B.青霉菌分解葡萄糖的酶是组成酶,分解乳糖的酶是诱导酶 C.葡萄糖消耗完毕,乳糖分解的时期是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但其缓慢分解,不利于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D.葡萄糖消耗完毕,青霉菌可利用乳糖,但乳糖缓慢分解,这样可延长稳定期,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8.ABD 从图中曲线分析:刚开始时葡萄糖被不断地消耗;而乳糖几乎没有变化,而当葡萄糖被消耗完了以后,才开始利用乳糖,说明青霉菌分解葡萄糖的酶是组成酶,分解分解乳糖的酶是诱导酶。同时依据青霉菌的生长曲线分析:乳糖分解的时期是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而且是分解缓慢,这样可延长青霉菌的稳定期,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二、非选择题:‎ ‎9、有一种能生产食品香料的细菌,其生长速率、代谢产物的产量与培养液中的温度、pH、溶氧量等关系如下图所示:‎ ‎ ‎ ‎ ‎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设计了高效、自控、产品质量较稳定的两级连续培养装置,‎ ‎ ‎ 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曲线图与甲装置的用途可知,甲装置内的温度、pH应分别调节为 。‎ A、33℃和4.3 B、33℃和5.5 C、37℃和5.5 D、37℃和4.3‎ ‎(2)发酵过程中,通气装置控制阀应 。 ‎ ‎(3)在生产实践中,当甲装置内的细菌处于___________期时,可让甲装置中的培养基大量流入乙装置,这样有利于乙装置中细菌较快进入____________期,达到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 ‎(4)从培养液中提取食品香料的方法有: 。‎ A、过滤    B、蒸馏   C、萃取   D、沉淀       ‎ ‎(5)甲装置中,最初取样是每毫升10个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次取样是每毫升320个细菌,则细菌至少繁殖   代。            ‎ ‎(6)表解为该菌生产食品香料的代谢途径,若要大量合成食品香料,可采取的措施是:‎ Ⅰ.    ‎ ‎    。‎ Ⅱ.    ‎ ‎ 。‎ ‎9、答案:(1)B   (2)关闭  (3)对数  稳定   甲装置流过来的培养液中细菌经过高速生长后,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物质不断积累    (4) BC   (5)5  (6)对该菌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③的菌种(1分)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代谢产物迅速排到细胞外面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相当多,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发酵工程以及酶的活性调节和生产实际中的运用知识。(1)甲装置是扩大培养的过程,乙装置连续培养获取产品的过程。因此甲装置内的温度、pH应分别调节为33℃和5.5。(2)又根据代谢产物与溶氧量关系分析,溶氧量增加,代谢产物形成下降,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应控制厌氧环境。(5)细菌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最初取样是每毫升10个细菌,再次取样是每毫升320个=10×2n,n=5。(6)依据表解分析,当食品香料与物质G都过量时,可以抑制酶①的活性,进而影响到物质R的合成,影响到食品香料的合成,生产上可以解决的方法是:①对该菌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③的菌种②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代谢产物迅速排到细胞外面。‎ 专题四:生物学实验基础 一、选择题:‎ ‎1.某学生将7%的尿素滴加在载玻片上的蚕豆叶表皮上,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2小时后再次观察时发现质壁分离的细胞找不到了。其可能的原因是( )‎ ‎①错拿了对照样品 ②时间过长,细胞壁收缩 ‎③溶质被缓慢吸收,使水分再度进入细胞 ④2小时后细胞可能死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1.C 尿素可通过自由扩散的形式进入到植物细胞液中,因此久置在尿素溶液中蚕豆叶表皮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当然本题中7%的尿素对植物来说,也是高浓度,可能会引起过量失水而死亡。‎ ‎2.荷兰学者Erits Went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 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图,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 B.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 D.单向光刺激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2.D 本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故不能说明单向光刺激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3.有一种蓝色染色剂DCPIP(二氯酚靛酚),被还原后变为白色。将DCPIP加入下列哪组试管中,其颜色变化最大的是( )‎ ‎ A.叶绿体基质提取液,置于黑暗中 B.叶绿体提取液,置于光下 ‎ C.叶绿体提取液,置于黑暗中    D.叶绿体基质提取液,置于光下 ‎3.B 应取叶绿体提取液并置于光下,可以进行光反应,产生[H]和ATP,其中[H]是强还原剂。‎ A图 蝌蚪身长 甲 乙 时间 B图 甲状腺 垂体 T S ‎4.某同学欲在实验室研究碘对蛙胚发育的影响,得到A图所示甲、乙两条曲线,其中表示蝌蝌正常发育的是哪条曲线?在有关激素的调节机制中,B图所表示的S物质是( )‎ A.甲;甲状腺激素 B.乙;生长激素 ‎ C.甲;促甲状腺激素 D.乙;促甲状腺激素 ‎4.D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在正常发育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蝌蚪会逐渐发育成青蛙,因此,其身长是不会无限增加。S物质是由垂体分泌作用于甲状腺的,这种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 ‎5.(2005年上海市高考题)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5.B 目镜不变,物镜由原来10换成40,每个细胞长宽比原来各放大4倍,分生组织细胞呈正方形,因此面积比原来增加16倍。物镜由10换成40时,视野面积不变,所以转换镜头后,视野中见到细胞数为4个。‎ ‎6.在“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中,将提取获得的含DNA的粘稠物(还含有许多物质)分别处理如下:第一,放入0.14mol/L的NaCl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A和粘稠物a。‎ 第二,放入2mol/L的NaCl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B和粘稠物b。‎ 第三,放入冷却的95%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C和粘稠物c。‎ 以上过程获得的滤液和粘稠物质中,因含DNA少而可以丢弃的是( )‎ A.A、b、C B.a、B、c C.a、b、c D.A、B、C ‎6.B 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DNA溶解度不同,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DNA析出,呈丝状物,过滤后存在于黏稠物中;在2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此时DNA呈溶解状态,过滤后存在于滤液中;冷却的95%酒精溶液可使DNA分子凝集,因此在冷却的95%的酒精溶液中DNA分子便凝集成丝状物,过滤后,存在于黏稠物中。‎ ‎7.(多选)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7.BC 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而且种群密度反映的也是一定时间内,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也无法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8.(多选)下图表示从血液中制备核糖体的大致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 ‎ A.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 ‎ B.步骤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 ‎ C.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 D.该过程运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层析法 ‎8.ABC 该提取过程中运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但没有用到层析法。‎ 二、非选择题:‎ ‎9、以下分别是探索温度、反应物浓度、pH对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实验结果图示。‎ ‎(1)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分别注入2mL淀粉液 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淀粉酶溶液 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保持5min ⑤观察实验现象 ‎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④②③⑤‎ ‎(2)图B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检验本实验的生成物,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3)图C曲线的变化表示酶活性与pH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测量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的实验装置。水槽内注有清水,倒置的量筒内也充满了清水。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4片圆形小滤纸片在肝脏研磨液浸泡后取出,贴在反应小室上侧的内壁,并向小室内加入10mL3%溶液(如图A);②将反应小室旋转180度,呈图B所示状态;③每隔30秒读取并记录量筒中水面的刻度,共进行5分钟.④除了将圆形小滤纸片的数量改成2片,重复前面步骤。请回答:‎ a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 b 实验材料选择中应注意的是 ;‎ 原因是 。‎ 答案(1)D (2)受反应液中酶浓度的限制(其它类似的表述亦可);斐林试剂 ‎ ‎(3)在一定的pH范围内,随着pH值增大,酶的活性增强;在pH 5.5~7.5范围内(或6.5),淀粉酶的活性最高;超过最适pH值,随着pH值增大,酶的活性下降(答案应针对三段的变化分别表述,表述不全不得分) ‎ ‎(4)a酶浓度 b使用新鲜肝脏研磨液;新鲜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高      ‎ 解析:本题是一条高考题的改编题,也是书本实验的延伸。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 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在接近生物体温的中性环境下酶的活性较高(最适温度或最适pH值),这一性质也是由蛋白质的特性所决定的;高温、强酸和强碱都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使酶失去活性;低温可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酶分子结构没有被破坏,酶的活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以恢复。(1)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关键是:加入淀粉酶溶液前必须控制好各自的温度,否则会导致实验的失败。(4)题中变量比较隐含,其实就是:圆形小滤纸片的数量由4片改成2片,说明酶的浓度发生改变,而出现的不同实验结果。‎ 专题五:生物学探究性实验与研究性学习 一、选择题:‎ ‎1.假定在一个能维持平衡的密闭生态瓶中,有一条鱼,一株水草和一只田螺,如果把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 ‎ A.光合作用加快 B.水的酸性增加 C.植物会死掉 D.水中氧气浓度增加 ‎1.D 密闭且维持平衡的生态瓶,说明其生物类型合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稳定。人为去掉鱼(消费者),就会破坏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水生植物个体会由于消费者鱼的除去而增多,从而产生更多O2,所以会使水中氧气浓度增加,但并非会使光合作用强度加快。‎ ‎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进行标志重捕法。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 ‎①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②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③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④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B 对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但一般要求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 ‎ ‎3.设计实验探究元素X是否属于必需矿质元素,某同学的构思大致如下:‎ 本实验中采用甲组、乙组之间的空白对照,以及乙组中实验前(无X元素)与实验后(有X元素)之间的自身对照,其中属于对照组的分别是 ‎ A.甲组、实验前 B.甲组、实验后 C.乙组、实验前 D.乙组、实验后 ‎3.A 作为空白对照通常将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称为对照组,故甲组为对照组。自身对照是指对照和实验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是实验前后之间的对照。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4.如图显示一研究外界刺激对根生长反应的实验装置,斜置的铁丝网上垫一层棉絮,下端浸入水中。请根据萌发种子所受外界刺激的作用,分析以下哪种情况较可能是其生长状况( )‎ 不透光箱 槽 水 棉絮 萌发种子 铁丝网 A. 引力的作用使根向下生长 ‎ B. 水分的刺激使根向上弯曲生长 C. 地心引力首先使根向下生长,继而棉絮中的水分使根向上生长 D. 地心引力与水的刺激抵消,根停止生长 ‎4.C 地心引力、水都是单一方向的刺激,可引起植物向性运动,因此,符合其生长状况应是B项。‎ ‎5.某种鸟类在营巢时,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 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 蛋壳与蛋的距离和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 蛋壳与蛋的 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 比率(%)‎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C.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5.C 本题考查对实验数据的理解和结果的推断能力。从实验数据来看,蛋壳离蛋越近,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6.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下面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A.5个 B.7个 ‎ C.8个 D.11个 ‎6.C 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 ‎7.在右图所示的玻璃容器中,注入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并投入少量的新鲜绿叶碎片,密闭后,设法减小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会看到叶片沉入水中。然后再用光照射容器,又会发现叶片重新浮出液面。光照后叶片重新浮出液面的原因是 ( ) ‎ ‎ A.叶片吸水膨胀,密度减小的缘故 ‎ B.溶液内产生的CO2大量附着在叶面上的缘故 ‎ C.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附着在叶面上的缘故 ‎ D.NaHCO3溶液因放出CO2而密度增大的缘故 ‎7.C NaHCO3溶液可提供新鲜叶片的碳源,在光照射下,可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附着叶面上,使叶片上浮。‎ ‎8.(多选)为了解某种特定激素对小龙虾行为反应的影响,下列正确的操作是 ( )‎ A.将小龙虾按性别分成两组,雄性组注射该激素,雌性组作为对照 B.随机分配小龙虾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两组的性别比例大体一致 C.实验组注射特定激素,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激素溶液的溶剂 D.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置于相同环境下饲养 ‎8.BCD 对照组与实验组应随机分配,并保证每组的形态、大小大体一致,而且培养条件也应相同。实验变量必须是单一变量,本题中特定激素是变量,而其溶剂不应成变量,因此,对照组应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激素溶液的溶剂,以排除溶剂对实验产生的干扰。‎ 二、非选择题:‎ ‎9、禽流感是禽流行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按病原体(禽流感病毒)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禽流感主要在鸟类中间传播,偶可感染至人。它的变异能力极强,有可能出现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的混合病毒,不仅能感染人,而且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从而出现人流感疫情。专家指出禽流感病毒低温条件下抵抗能力较强,可存活30多天,但在60℃的环境下约5分钟就会死亡。‎ ‎(1)更好的做好禽流感的防治工作,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等量活鸡胚二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向二组活鸡胚中注射有关物质。‎ 第二步: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病毒。‎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完成表格: 表2-3-3‎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 ‎ 如果 ‎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 ‎ 如果 ‎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2)科研小组经多次实验,最后确定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请根据这一结论及前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禽流感病毒低温条件下抵抗力较强,但在60℃环境下约5分钟就会死亡?‎ ‎ 。‎ ‎②禽流感病毒的变异能力强的原因是 。‎ ‎③禽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可概括为(用文字和箭头表):‎ ‎ 。 ‎ ‎(3)对家禽注射禽流感疫苗(灭活的禽流感病毒),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还能有效地预防家禽患禽流感,为什么?请加以解释 。‎ 答案(1)‎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 第一组 核酸提取物+DNA酶 如果 有 ‎ 如果 无 ‎ 则 RNA 是遗传物质 则 DNA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核酸提取物+RNA酶 如果 有 ‎ 如果 无 ‎ 则 RNA 是遗传物质 则 DNA是遗传物质 翻译 转录 逆转录 ‎(2)①低温下酶活性仅是降低,而高温则使酶失活 ②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稳定性差,突变率高 ‎ ‎ ③RNA DNA mRNA 蛋白质 ‎(3)①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入鸡体内,通过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形成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 ‎②若禽流感病毒侵入鸡体内,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 ‎③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消灭分布在内环境中的禽流感病毒;‎ ‎④禽流感病毒侵入体内细胞,效应T细胞及其所释放的淋巴因子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予以彻底消灭。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能在效地预防家禽禽流感。‎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DNA酶和RNA酶这两种酶作用的理解和应用。DNA酶的作用是催化降解DNA,RNA酶的作用是催化降解RNA,这两种酶并不是聚合酶。第2小题考查的是有关遗传变异方面的知识点,除了禽流感病毒的变异能力强的原因是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稳定性差,突变率高这点以外,其余的都属于生物学基本常识。第3小题结合了免疫学的内容,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的掌握程度,也属于基本概念题型。‎ 高考生物名校资源信息专题汇总 复习策略 一、近几年高考对遗传规律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纯合体、杂合体、测交、基因型、表现型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2)根据亲(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比例推子(亲)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比例;(3)多对相对性状遗传时产生特殊配子的概率;(4)遗传图谱的分析与判定;(5)遗传概率的计算;(6)育种的相关知识。其中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运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预测2006年高考中这部分内容还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如基因自由规律可与伴性遗传的综合;杂交育种与单倍体育种和人工诱导多倍体的综合;基因型与生物进化中的基因频率以及与细胞质遗传、减数分裂等知识综合。同时考题的赋分在这部分也将较以往又所增加。‎ 二、应对复习策略 ‎1、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实质 ‎(1)遗传的基本规律是通过研究性状的传递规律推知的基因的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在实践上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提供了科学的步骤、方法、经验,理论上为自由组合定律奠定了基础。两大遗传定律都研究的是核内染色体上基因在减数分裂时的行为规律,因此只表现为核遗传现象,所以不论正交、反交其结果是相同的。正反交结果不同,则属于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细胞质遗传物质的分配是随机的,因此不符合两大定律,它有母系遗传的现象,其原因是受精卵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2)两大定律中所说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现象,表现了特定的遗传现象。 ‎ ‎ (3)伴性遗传是指某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其遗传特点也是遵循遗传基本规律的,只是在遗传中又表现出与生物的性别有关的特殊现象(这与性染色体上基因有关的)。单独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可用基因分离规律分析解题;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可用自由组合定律分析、解题。‎ ‎2、重视遗传基本规律的有关知识的整合 ‎(1)相近概念比较 ‎①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的茎、花、叶等七对性状。但注意能构成豌豆的相对性状也远不只这七种,只是这七对相对性状较容易区分,属于完全显性遗传,被孟德尔选中来完成杂交试验。同时观察这七对性状的遗传变化,选择的子代数是有区别的,有的在F1代即能反映,有的则在F2代才能反映出来。如种子的形状、子叶的颜色等在F1代就能反映,但种皮的颜色、豆荚的形状与颜色,则不能在F1代反映出来,因为豆荚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而构成子房壁的遗传物质就是母本植株的遗传物质,其性状完全等同于母本性状,因此F1代所反映的只能是母本植株性状,只有在F2代才能体现出遗传变化的结果。‎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花中有开紫色的、也有开白花的,那么紫色与白色就是一对相对性状。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解遗传题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这对概念。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在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显性),在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隐性)。如把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红花豌豆,就把红花称显性,白花称隐性。‎ 性状分离:是指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②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相同基因 这组概念中等位基因与相同基因要认真区分: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控制豌豆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的一对Dd基因,称等位基因。D、D或d、d它们只是一对相同的基因,不能称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一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所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一致。‎ ‎③杂交—自交—回交—测交—正交—反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自交是获得纯系的一种方法。‎ 回交:杂交得到的杂种一代与亲本中的父方或母方进行杂交的方式。‎ 测交:让杂种第一代与隐性个体杂交,用来测定F1基因型。‎ 正交与反交:若甲♂×乙♀为正交方式,则乙♂×甲♀就是反交。若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同,则与此相关的基因不在细胞核中,而在细胞质中。‎ ‎④纯合体—杂合体 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纯合子(纯合体),如DD和dd的植株。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做杂合子(杂合体),如Dd的植株。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后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 ‎⑤基因型—表现型 基因型是生物个体内部遗传物质单位——基因的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矮茎豌豆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表现型是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两者之间的关系:基因型是内在因素,表现型是表现形式。表现型相同,基因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但不能绝对化。表现型虽然受基因型控制但还要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甚至内部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大豆种子在遮光条件下萌发,子叶是黄色的,但在光照条件下,子叶却呈绿色。所以表现型是基因型与外界环境条件、内部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基因型通常用字母表示;而表现型通常用文字描述。‎ ‎(2) 有关解题的符号表示 符号 P ‎×‎ F1‎ Fn ‎♀‎ ‎♂‎ 含义 亲本 杂交 自交 子一代 子n代 雌性 雄性 ‎(3)减数分裂与遗传的关系 ‎①遗传规律是指基因在上下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②从细胞水平上看,遗传规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导致等位基因的分离,这是基因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其结果使配子中含有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 ‎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这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其结果形成不同基因组合的配子。‎ ‎⑤经过减数分裂所形成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2nn),没有同源染色体,也就不存在等位基因了(同染多倍体生物例外)。‎ ‎⑥经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合子,以及由合子发育成的新个体的所有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又恢复到亲本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n2n),有了同源染色体,也就会有等位基因或成对的基因了。‎ ‎⑦子代基因型中的每对基因(包括等位基因)都分别来源双亲。‎ ‎⑧遗传规律尽管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但必须通过子代的个体发育由性状表现出来。‎ ‎(4)伴X隐性遗传的特征 ‎①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男性患者只会把色盲基因传给其女儿,再由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②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据统计我国色盲男性为7%,女性仅为0.5%)。‎ 当然,伴性遗传还包括:伴X显性遗传、伴Y遗传等,它们也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如伴X显性遗传通常是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伴Y遗传,通常只有男性是患者等特征。‎ ‎(5)n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分析(理论数字,遗传中完全遵循遗传平衡原理) ‎ F1等位基因对数 形成的配子类型数 F1雌雄配子组合数 F2基因型数 显性完全时F2表现型数 F2表现型分离比 ‎1‎ ‎2‎ ‎3‎ ‎↓‎ n ‎2‎ ‎22‎ ‎23‎ ‎↓‎ ‎2n ‎4‎ ‎42‎ ‎43‎ ‎↓‎ ‎4n ‎3‎ ‎32‎ ‎33‎ ‎↓‎ ‎3n ‎2‎ ‎22‎ ‎23‎ ‎↓‎ ‎2n ‎3:1‎ ‎(3:1)2‎ ‎(3:1)3‎ ‎↓‎ ‎(3:1)n 三、掌握运用遗传规律解题的一般方法。具体见解题技巧。‎ 解题技巧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 ‎(1)显、隐性形状的判断 在遗传应用题中,首先应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可依据以下三点进行:①依据显、隐性形状的概念;②自交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的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③表现型相同的亲本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不同表现型,则亲本表现出的为显性性状。‎ ‎(2)基因型的判定 基因型的判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隐性个体,基因型肯定是隐性纯合体,即aa;显性个体,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即AA或Aa。‎ ‎②自交后代性状分离,双亲是杂合体,基因型为Aa×Aa;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双亲是纯合体,基因型为AA或aa;‎ ‎③测交后代性状不分离,被测是纯合体,测交后代性状分离,被测是杂合体;‎ ‎④双亲均为显性,杂交后代中有隐性个体出现,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Aa;双亲均为显性,杂交后代仍为显性,亲本之一为显性纯合子AA,另一方为AA或Aa。‎ ‎(3)分离定律的习题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正推类型(已知双亲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推后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及比例),此类型比较简单。二是逆推类型(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或基因型推双亲的基因型),这类题最多见也较复杂。三类是有关概率的计算。‎ ‎ A、逆推类型举例:‎ 方法一:隐性纯合突破法(也称填充法):‎ 原理:后代中有隐性个体出现,则双亲中一定都有一个隐性基因。‎ 步骤:①列框架图;②写出已知的隐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可知的显性基因;③据图推导。‎ ‎ 举例:绵羊的白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b)控制。现有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生了一只黑色小羊。试问: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它们生的那只小羊又是什么基因型?‎ ‎ 过程:①根据题意列出遗传图式并写出已知的隐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可知的显性基因:‎ 因为白色(B)为显性,黑色(b)为隐性。双亲为白羊,生下一只黑色小羊,根据此条件列出遗传图式:‎ ‎ P B × B ‎ ‎ ↓‎ ‎ F1 bb ‎ ②从遗传图式中出现的隐性纯合子突破:‎ ‎ 因为子代为黑色小羊,基因型为bb,它是由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后发育形成的,所以双亲中都有一个b基因,因此双亲基因型均为Bb。‎ ‎ 方法二:根据后代分离比解题 ‎ 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Bb)。即Bb×Bb → 3B :lbb。‎ ‎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Bb×bb → 1Bb:lbb。‎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BB×BB或BB×Bb或BB×bb。‎ B、有关概率(可能性)计算 原理:1、乘法定律:当两个互不影响的独立事件同时或相继出现时,其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的乘积。‎ ‎2、加法定律:当一个事件出现时,另一个事件就被排除,这样的两个事件为互斥事件,这种互斥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之和。‎ ‎ 上述借用数学中的加法和乘法原理来进行遗传分析的方法,简称为加乘法。概括地说,需分步考虑的应用乘法,需分类考虑的应用加法。‎ ‎ 要点:①对于已经确定的个体,其概率为100%;②注意题中或图中概率范围的变化。‎ ‎ 方法:①明确所求个体的代数和可能的基因型。‎ ‎ ②明确形成所求个体的父本、母本的基因型和概率,有必要可再向上一代推导。‎ ‎ ③依据乘法定律或加法定律来计算。‎ 举例: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致病基因为A或a,请计算Ⅲ-2与一携带致病基因的女子结婚,生育出患病女孩的概率为 。‎ ‎①本题所求出生的是患病女孩的概率,是aa的概率?‎ ‎②此女孩的父母从题中分析:母亲肯定是Aa,概率为1;父亲是正常的(AA或Aa),对其概率分析:如果是AA,后代不可能是患病女孩;只有是Aa,后代才会出现患病女孩,Aa的概率是多少呢?应该推算Ⅱ2×Ⅱ3→Ⅲ1+Ⅲ2这一世代,这个世代中已明确Ⅲ1是aa;则Ⅱ2、Ⅱ3肯定是Aa,由此可以计算出Ⅲ2是Aa的概率是2/3。‎ ‎③依据乘法定律来计算:2/3×1/4×1/2=1/12。‎ 二、基因自由规律的解题思路:‎ ‎(1)有关解题技巧的点拨 ‎ ①配子的形成种类 ‎ AABb→1×2=2种(遵循两对基因中先分析一对基因的原则) AaBb→2×2=4种;‎ AaBBCcdd→2×1×2×1=4种。‎ ‎ ②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简单估算 AABb×AaBb→基因型:2×3=6种,表现型:1×2=2种(遵循两对基因中先分析一对基因的原则)‎ AaBb×AaBb→基因型:3×3=9种,表现型:2×2=4种;‎ AabbCc×aaBbCc→基因型:2×2×3=12种,表现型:2×2×2=8种。‎ ‎ (2)自由组合定律的习题类型:‎ A、亲代推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方法一:图解推理法(或称棋盘法): ‎ 举例: 亲本为AABB ×aabb,分析子一代及子一代自交形成F2个体中的表现型和基因型。 ‎ 方法二:分枝法 ‎ 举例: AABb×aaBb形成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 ‎ 1/4BB 1/4AaBB AABb×aaBb 1Aa 2/4Bb 1/2AaBb ‎ 1/4bb 1/4Aabb ‎ ‎ ‎ 1/2[B] 1/2[AB]‎ ‎ [A] ‎ ‎ 1/2[b] 1/2[Ab]‎ ‎ [A]指表现为显性A的性状 B、子代推亲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方法一:隐性纯合突破法(也称填充法)‎ 具体解法:同分离规律的介绍,要点是两对等位基因遗传中先分析其中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 方法二:根据后代分离比解题(也称特征比例法)‎ ‎ 9:3:3:1→AaBb×AaBb 1:1:1:1→AaBb×aabb C、有关概率计算 ‎①筛选法:‎ ‎ 列出所有个体的基因型或表现型及比例,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基因型或表现型,直接计算出概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概率计算,此法也较常用。‎ ‎②运用乘法定律或加法定律计算:‎ 方法同分离规律的运用介绍,要点:从两对中先分析其中一对。‎ 三、伴性遗传的习题类型及解题技巧:‎ 本部分的解题的方法同上述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中介绍相一致,在解题时,单对基因的遗传可用基因分离定律来解题;二对或二对以上(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可用自由组合定律来解题。解题中唯一多增加分析性别这种性状。建议:解题时,还是坚持两对等位基因遗传中先分析其中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原则解题。‎ 四、有关遗传图谱类的解题分析:‎ ‎(1)首先,判断遗传方式,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 ‎①判断显隐性:显性遗传在代与代之间有连续性,子代中有患者,则双亲中必有患者,且后代发病率较高(至少为1/2),(注意若是独生子女,则看不出发病率;若都是患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 ‎②隐性遗传: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2)基因定位 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或Y 染色体上,即判断遗传方式是否与性别有关。‎ ‎①Y染色体遗传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最好判断。‎ ‎②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隔代遗传,母亲是患者,则儿子全部是患者;女儿是患者,则其父一定是患者。‎ ‎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代代交叉遗传,父亲是患者,则女儿全部是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一定是患者。‎ ‎④常染色体遗传:没有交叉遗传和发病率不均衡的特点。‎ ‎(3)确定有关个体基因型。能确定的先确定下来,如表现型是隐性性状,则基因型肯定是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如表现型是显性性状,则基因型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再根据前后代隐性个体的基因型来推断。‎ ‎(4)根据基因型和有关遗传规律计算,分析解决问题。‎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要注意的是,不要见到有男女性别出现,就误认为是伴性遗传。对常染色体遗传要注意“生一患病女孩的机率”与“生一女孩患病的机率”的区别,前者要考虑患病的机率和生女孩的机率(1/2),后者只要考虑患病的机率,因为女孩已经成为事实。若某一显性个体的父母均为显性,而兄弟姐妹中有隐性个体出现,则该显性个体为杂合体的机率为2/3。二对相对性状遗传的概率计算,一般先根据表现型确定基因型,然后按分离规律分别计算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概率,最后按统计学的加法或乘法定律算出两对性状的总概率,这样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化。‎ ‎ (5)能够正确识读遗传系谱图,并且能够根据遗传系谱图对遗传方式做出判断。下面的《致病基因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判断病例的遗传方式。‎ ‎ A1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 B1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率相等)…………常染色体 ‎ B2与性别有关 ‎ C1男性皆为患者,女性正常…………………Y染色体 ‎ C2男多于女……………………………………X染色体 ‎ A2图中无隔代遗传(每代都有)……………显性基因 ‎ D1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 ‎ D2与性别有关 ‎ E1男性均为患者,女性正常…………………Y染色体 ‎ E2女多于男……………………………………X染色体 例题剖析 ‎【例1】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高鼻梁与塌鼻梁 B、卷发与直发 ‎ C、五指与并指 D、眼大与眼角上翘 ‎【解析】本题考查相对性状的概念及应用。辨别清楚相对性状是解决遗传题目的关键,一定要注意的。生物的相对性状是指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题目中给出的D选项不是相对性状。眼大对应的相对性状是眼小,眼角上翘对应的相对性状是眼角正常。‎ ‎【答案】D ‎【例2】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三代,在F3代中纯合体的比例为( )‎ A、1/8 B、7/8 C、7/16 D、9/16‎ ‎【解析】杂合体自交一次,后代中1/2为纯合体,1/2为杂合体;纯合体自交后代全部是纯合体,杂合体的自交后代中又产生1/2的杂合体。由此可推,杂合体自交n代,产生杂合体后代为,则纯合体为 ‎。‎ ‎【答案】B ‎【例3】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间的数量是( )‎ A.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B.雌配子:雄配子=3:1‎ C.雄配子:雌配子=1:1 D.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多 ‎【解析】植物的雄配子是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的量是很多,因此雄配子的数量一定比雌配子多。‎ ‎【答案】D ‎【例4】基因型为MM的绵羊有角,基因型为mm的绵羊无角,基因型为Mm的绵羊,母羊无角公羊有角,现有一只有角母羊生了一只无角小羊,这只小羊的性别和基因型分别是 ( )‎ A.雄性、mm B.雌性、Mm C.雄性、Mm D.雌性、mm ‎【解析】由题意知:基因型MM的绵羊有角,mm的绵羊无角,但Mm在母羊表现为无角,公羊表现为有角,所以亲本有角母羊的基因型应是MM,它生下一只无角小羊,肯定不是mm,只能是Mm,为雌性。‎ ‎【答案】B ‎【例5】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 ‎ A、F1植株和F1植株 B、F2植株和F2植株 ‎ C、F1植株和F2植株 D、F2植株和F1植株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胚和种皮的不同发育情况。由题意F1后代所结种子中,种子的种皮颜色与F1相同均为灰种皮(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但胚的基因型与F1不同,胚的性状发生了分离,表现为子叶黄色:绿色为3:1;而胚所决定的种皮的颜色只能在F2所结的种子中表现,不能在F1所结的种子中表现,其表现比应为3:1。‎ ‎【答案】C ‎【例6】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基因用A、a表示,已知Ⅱ5的基因型是纯合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 Ⅱ 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该遗传病的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 ‎ ‎(2)Ⅱ8个体的基因型是 ,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的几率是 。‎ ‎(3)若Ⅲ12与Ⅲ13号个体婚配,则子女的患病几率是多少? 。‎ ‎【解析】要确定这种病是隐性遗传病还是显性遗传病,从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Ⅰ1和Ⅰ2的后代Ⅱ7是一个该遗传病的患者,双亲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后代,则这种遗传病肯定是隐性遗传病。然后根据解遗传题的一般思路,在遗传系谱图上将每个体能确定的基因写在上面,如下图所示。‎ Ⅰ Ⅱ 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a Aa AA A ‎ aa A ‎ A ‎ A ‎ A ‎ A ‎ aa A ‎ A ‎ ‎ ‎ Ⅱ8‎ 的基因型是需要推测的,根据其双亲的基因型,可推知其基因型可能有两种,AA和Aa,携带致病基因的基因型是Aa,在计算其几率时,由于其表现型是正常的,就排除了aa的可能性,所以Ⅱ8个体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为2/3。解第(3)小题时,计算Ⅲ12和Ⅲ13婚配后的子代患病的几率是多少?首先要确定他们的基因型是Aa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有一个不满足条件,即有一个基因型不是Aa,则后代就不可能有患者。计算 Ⅲ12个体基因型为Aa的几率,就要追溯到Ⅱ6个体的基因型是Aa的几率,由于已推知其双亲的基因型均是Aa。所以Ⅱ6个体的基因型为Aa的几率是2/3,Ⅱ5个体的基因型是已知的,即AA,则Ⅲ12个体的基因型为Aa的几率是1×2/3×1/2=1/3。计算Ⅲ13个体基因为Aa的几率时,要追溯到Ⅱ9和Ⅱ10个体的基因型为Aa的几率是多少。Ⅱ9个体的情况与Ⅱ8个体是一致的,基因型为Aa的几率是2/3。由于Ⅰ4个体是一个该遗传病的患者,Ⅱ10个体的表现型又是正常的,所以其基因型肯定是Aa。在计算Ⅱ9和Ⅱ10个体的后代Ⅲ13个体的遗传几率时,由于Ⅲ13个体的表现型是正常的,所以其几率计算是:Ⅱ9为Aa的几率2/3乘Ⅱ10为Aa的几率1,再乘2/3,即2/3×1×2/3=4/9。最后计算Ⅲ12和Ⅲ13个体结婚后所生子女患病的几率时,将Ⅲ12个体基因型为Aa的几率1/3乘以Ⅲ13个体基因型为Aa的几率4/9,再乘以1/4,得1/27,即1/3×4/9×1/4=1/27。‎ ‎【答案】(1)隐性遗传病 (2)AA或Aa 2/3 (3)1/27‎ ‎【例7】玉米(♀)DDRR×(♂)ddrr的杂交组合后代中,种皮的基因型、子叶的基因型、胚乳细胞的基因型依次是( )‎ A.DdRr、DDRR、DDRR B.DDRR、DdRr、DDdRRr ‎ C.DDRR、DdRr、DdRr D.DdRr、DdRr、DdRr ‎【解析】由被子植物的发育可知,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而珠被是母体的一部分,故种皮的基因型为DDRR;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此子叶的基因型是DdRr;胚乳细胞是由两个极核与一个精子结合成的受精极核发育而成的,基因型为DDdRRr。‎ ‎【答案】 B ‎【例8】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 )‎ ‎ A.1/4 B.1/8 C.1/16 D.0‎ ‎【解析】对于多对基因的个体,只要有任何一对基因为杂合,即为杂合子。两种杂交豌豆的基因型中,就aa和AA而言,杂交后在后代中肯定为Aa,所以不管其他基因在后代的组合怎样,其子代都不可能有纯合子。‎ ‎【答案】D ‎【例9】如果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YYRR:1YYrr:1YyRR:1Yyrr:2YYRr:2YyRr,并且也知道上述结果是按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那么亲本的基因型是( )‎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解析】本题其实展示的是基因自由定律运用中一种方法,即将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性状的遗传特征分析时通常化解成一对性状先分析,然后运用进行统筹,得出结论。先求出每一对基因在子代的比例:4YY:4Yy,2RR:4Rr:2rr。据此可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 ‎【答案】B ‎【例10】(2005年辽宁高考题)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 红种皮 抗病 白种皮 感病 红种皮 感病 白种皮 一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二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三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解析】分析第三组合:感病×感病→感病:抗病=(420+414):(140+136)≈3:1,说明感病是显性的,抗病是隐性,分析第一组合:红种皮×红种皮→红种皮:白种皮=(416+410):(138+135)≈3:1,说明红种皮是显性的,白种皮是隐性。另外,从三种组合的特征比例分析,小麦的两对性状遗传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结合比例,不难推导出:第一组合是aaBb×AaBb;第二组合是aaBb×Aabb;第三组合是AaBb×Aabb。(假设感病A对抗病a显性;红种皮B对白种皮b显性)‎ ‎【答案】B ‎【例11】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 色体上。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是 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 B.以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 C.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 D.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地灵活运用。通过对题干的理解,可以概括题目的实际情况为 两个表现型都为高秆、抗病的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是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这样 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植株的基因型都为TtRr,然后可判断选项D为错误的,其余选项都为正确的。‎ ‎【答案】D ‎【例12】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粘连的称为粘皮,不粘连的称为离皮;果肉与果核粘连的称为粘核,不粘连的称为离核。已知离皮(A)对粘皮(a)为显性,离核(B)对粘核(b)为显性。现将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由此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ABB、aabb B.aaBB、AAbb C. aaBB、Aabb D.aaBb、Aabb ‎【解析】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将答案一一代入题干,符合题意的就为正确的答案;一种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把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能肯定的部分写出为:aaB 和A bb,再根据甲、乙两株桃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来推算出这两株桃的基因型。‎ ‎【答案】D ‎【例13】红眼(R)雌果蝇和白眼(r)雄果蝇交配,F1代全是红眼,自交所得的F2代中红眼雌果蝇121头,红眼雄果蝇60头,白眼雌果蝇0头,白眼雄果蝇59头。则F2代卵中具有R和r及精子中具有R和r的比例是( )‎ A.卵细胞:R∶r=1∶1 精子:R∶r=3∶1‎ B.卵细胞:R∶r=3∶1 精子:R∶r=3∶1‎ C.卵细胞:R∶r=1∶1 精子:R∶r=1∶1‎ D.卵细胞:R∶r=3∶1 精子:R∶r=1∶1‎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那一个是显性性状;二是题中所示是属于常染色体上遗传还是性染色体上遗传?第一点很好确定,题中所示红眼是显性性状;第二点要通过遗传分析,运用假设法,得出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所以解题方法特别要注意。从题意可判断出红眼和白眼为伴X染色体遗传,通过分析可得出亲代的基因型雌果蝇为XRXR,雄果蝇为XrY,F1代基因型雌果蝇为XRXr,雄果蝇为XRY,F2代基因型雌果蝇为XRXR或XRXr,雄果蝇为XRY或XrY。所以F2代卵中具有R和r及精子中具有R和r的比例是卵细胞中R∶r=3∶1,精子中R∶r=1∶1。‎ ‎【答案】D ‎【例14】‎1‎ ‎2‎ ‎3‎ ‎4‎ ‎5‎ ‎6‎ ‎7‎ 男患者 女患者 (2005年上海市高考题)右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其中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 )‎ A、1号 B、2号 C、3号 D、4号 ‎【解析】7号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于其母亲5号,父亲只提供Y染色体;5号应该是携带者,因为其父亲只能提供正常基因,那么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2号。‎ ‎【答案】B ‎【例15】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杂合红眼雌果蝇 × 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 × 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 × 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 × 白眼雄果蝇 ‎【解析】果蝇的性别决定同人一样为XY型。由于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在雄性果蝇中,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隐性基因就表现出白眼,而雌性果蝇则必须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出白眼。根据分离定律,在题目中给出的4个亲本组合中,只有B选项可直接从后代的表现型中判断出子代的性别。‎ ‎【答案】B ‎【例16】(2005年全国理综卷)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雌蝇 ‎3/4‎ ‎0‎ ‎1/4‎ ‎0‎ 雄蝇 ‎3/8‎ ‎3/8‎ ‎1/8‎ ‎1/8‎ ‎ 请回答:‎ ‎ (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 ;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 。‎ ‎ (2)亲代果蝇的表现型为 、 。‎ ‎ (3)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 、 。‎ ‎ (4)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 。‎ ‎ (5)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 、 ;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 。‎ ‎【解析】(1)分析子代雌蝇与雄蝇的表现型: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3:1,这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是无关,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的,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的;直毛与分叉毛这两对性状的遗传在雌雄个体中出现不同的表现,应该属于性染色体遗传,并从雌蝇中推知: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的。‎ ‎(2)、(3)题从后代中雌雄个体中灰身:黑身都等于3:1,不难推出:亲代果蝇是Bb × Bb。由雌蝇分析:性状中只出现直毛,说明雄性亲本为XFY;由雄蝇分析:性状中直毛与分叉毛的比例为1:1,说明雌性亲本既能提供XF和Xf,其基因是XFXf。所以亲代果蝇的表现型分别是雌蝇灰身直毛(BbXFXf)、雄蝇灰身直毛(BbXFY)。 ‎ ‎(4)本题可采用棋盘法直接写出亲本BbXFXf×BbXFY形成后代中为灰身直毛雌蝇的所有个体有:BBXFXF、BBXFXf、BbXFXF、BbXFXf、BbXFXF、BbXFXf。由此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1:5‎ ‎(5)亲本BbXFXf×BbXFY形成后代中子代雄蝇中为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BBXfY和BbXfY,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bbXFY。‎ ‎【答案】(1)常染色体 X染色体 (2)雌蝇灰身直毛、雄蝇灰身直毛 (3)BbXFXf BbXFY ‎(4)1:5 (5)BBXfY BbXfY bbXFY ‎【例17】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根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是图 。‎ ‎(2)可判断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是图 。‎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 ‎(3)可判断为Y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解析】此类题目可根据各种遗传病遗传方式的特点,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 图A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理由是双亲正常,子女中的患者,可判断为隐性;双亲正常,有一个患者是女儿,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排除了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可能性。‎ 图B可判断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理由是父亲有病,女儿都得病,父亲体内的致病基因一传到女儿体内,女儿就得病,说明该致病基因是显性的。‎ 图C可判断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体现了交叉遗传的特点。‎ 图D可判断为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亲传给儿子,再由儿子传给孙子,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独生子都患病。‎ 图E可判断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该病的遗传特点明显地体现出男性将致病基因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特点。‎ 图F判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图中有一对夫妇表现型正常却生下一个患病的女儿。‎ ‎【答案】(1)B (2)C和E (3)D (4)A和F ‎【例18】(2005年广东省高考题)甲图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请回答:‎ ‎(1)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甲图中的 片段。‎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甲图中的 ‎ ‎ 片段。‎ ‎(3)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如乙图,则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 片段。‎ ‎(4)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Ⅰ片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举一例_________ 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类的血友病属于伴X的隐性遗传,其控制的基因位于与Y染色体不同源的X染色体上,即Ⅱ-2片段。(2)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必然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即Ⅰ片段。(3)分析乙图,不难发现:该种遗传病只存在于每一代的男性中,属于伴Y染色体的遗传病,其患病一定位于Y染色体上且与X染色体不同源部分,即Ⅱ-1片段。(4)不一定相同的。因为Y染色体的显性基因可在男性中得到体现,但女性是没有Y染色体,不会表现出显性性状。‎ ‎【答案】(1)Ⅱ-2;(2)Ⅰ;(3)Ⅱ-1;(4)不一定。例如母本为XaXa,父本为XaYA ,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 ‎【例19】现在三个番茄品种,A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B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分别控制叶形、花色和果形三对相对性状。请回答:‎ ‎(1)如何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利用以上三个品种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用文字简要描述获得过程即可)‎ ‎(2)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最少需要几年?‎ ‎【解析】A与B杂交:AABBdd×AAbbDD→AABbDd(杂交一代),杂交一代与C杂交: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其中AaBbDd自交可以得到aabbdd基因型的个体。从时间上来看,A与B杂交得到杂交一代需要一年;杂交一代与C杂交得到杂交二代需要一年;杂交二代AaBbDd自交得到aabbdd基因型的种子需要一年;aabbdd基因型的种子发育成aabbdd基因型的植株需要一年。共需4年的时间。‎ ‎【答案】(1)A与B杂交得到杂交一代;杂交一代与C杂交,得到杂交二代;杂交二代自交,得到基因型aabbdd的种子;该种子发育成基因型aabbdd植株。(2)4年 ‎【例20】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若II-7为纯合体,请据图回答:‎ ‎(1)甲病是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性遗传病;‎ ‎ 乙病是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性遗传病。‎ ‎(2)II—5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III-8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III—10是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 ‎(4)假设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5)该系谱图中,属于II-4的旁系血亲有________。‎ ‎【解析】本题中最难、最关键的是分析这两种属于何染色体的什么性状的遗传。甲很好判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每一代都有,属于显性遗传,又从3、4、8、9世代中母亲患病,儿子正常,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但乙从3、4、8、9世代中分析既可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以是伴X隐性遗传。但回到1、2、4、5、6世代中排除为伴X隐性遗传,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里根据患病者上下代之间的关系推导的方法在解遗传题一定注意。首先根据患病者上下代之间的关系,得出这甲遗传病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遗传病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然后把能写出的基因型全部写在每个个体标号下边:1号为AaBb,2号为AaBb,3号为aaBb,4号为A bb,5号为aaB ,6号为aaB ,7号为aaB ,8号为A Bb,9号为aabb,10号为aaB 。其次根据上下代之间的表现型和题干所给的条件(II-7为纯合体),把能确定的基因型写出:4号为Aabb, 7号为aaBB,8号为AaBb。最后,按照题目所要求的一一解答出答案。‎ ‎【答案】(1)常、显 常、隐 (2)aaBB或aaBb AaBb ‎(3)2/3 (4)5/12 (5)II—5,II—6,III—10 ‎ 第二期 习题部分:‎ 专题一:遗传的物质基础与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用含有同位素13C的脱氧核苷酸合成一个DNA分子,然后再加入普通的含12C的脱氧核苷酸,经n次复制后,所得DNA分子中含12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与含13C 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是( )‎ A.2n∶1 B.(2n–2)∶n C.(2n–2)∶2 D.(2n–1)∶1‎ ‎1、D 脱氧核苷酸链数等于DNA分子数的两倍,复制n次后,形成2n个DNA分子,含12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2n–2个。‎ ‎2、生化分析得知,间期细胞中脱氧核苷酸含量开始时很低,不久急剧增加,以后又逐渐降低到初始水平。随着脱氧核苷酸含量的动态变化,DNA聚合酶的活性显著增高。这个事实表明( )‎ A.间期是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 B.间期细胞内DNA复制 C.间期细胞内RNA复制 D.间期细胞内转录RNA ‎2、B 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3.测定细菌DNA中G+C的含量百分比可作为( )‎ A.判断细菌致病力强弱的依据之一 B.判断细菌对热的抵抗力强弱的依据之一 C.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D.区分死菌和活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3、C 这是一道将有关DNA分子结构的知识与微生物的知识相联系的综合性测试题。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它们的共同基因数来测定,若为同种微生物则大多数基因相同,因此,细菌DNA的核苷酸组成和排列必定很相似。要确定细菌的大分子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仍然比较复杂困难,故采用测定碱基组成来判定菌种间的DNA的相关性。因为DNA中的核苷酸的碱基对顺序、数量和比例在细菌细胞内是比较稳定的,且不受菌龄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突变因素除外),这就为测定G(鸟嘌呤)+C(胸嘧啶)或A(腺嘌呤)+T(胸腺嘧啶)的含量提供了可能。通常用(G+C)占全部碱基(G+C+A+T)的百分比,即(G+C)%来表示其DNA的碱基组成情况,从而判定各种细菌的同源性程度。但细菌种间的(G+C)%相同或相近也并不就意味着其亲缘关系相近。因为这种测定只反映DNA整体中(G+C)与(A+T)的比值,并不反映其碱基对排列顺序。但任何一种细菌的(G+C)含量是相当稳定的。所以测定细菌DNA分子中(G+C)的相对含量是重新判定细菌传统分类上误差的重要工具。‎ ‎4.以RNA为模板,即按照RNA中核苷酸顺序合成DNA(称逆转录),此过程中需要的是( )‎ A.DNA指导的DNA聚合酶 B.RNA指导的RNA聚合酶 C.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D.DNA指导的RNA聚合酶 ‎4、C 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指导合成DNA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DNA聚合酶进行催化。‎ ‎5.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对于真核生物来说,往往基因所含碱基数目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之比远远大于6∶1。与此说法无关的是( )‎ A.起始密码 B.终止密码 C.内含子 D.非编码区 ‎5、A 起始密码决定氨基酸,因而此项与题意无关。‎ ‎6、下列有关基因操作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是唯一的,所以同一个DNA分子随便用哪一种限制酶切割,结果都是相同的 B.DNA连接酶的作用除了能够连接粘性末端外,在DNA复制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 C.只要能够侵染细菌的病毒都可以作为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运载体 D.细菌中的限制酶和连接酶主要是用于切割和连接细菌的DNA分子,所以在细菌的基因重组中有重要作用 ‎6、B 这是一道以基因操作工具为知识背景的基础性测试题。一种限制性酶的内切位点是唯一的,但不同的限制酶的酶位点是不同的,所以,在测定DNA分子中的碱基序列时,至少要用两种以上的限制酶切割DNA分子,将DNA分子切成不同的片段,然后测定各个片段的碱基序列,再将它们正确拼接起来,如果只用一种限制酶切割成小片段,就无法进行正确的拼接。DNA连接酶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存在的一种酶,这种酶的作用就是将DNA分子上的小缺口接上,它不仅能够连接粘性末端,在复制过程中也能把不连续复制的小片段连接起来,当DNA分子受伤后的修复过程中,也需要DNA 连接酶的作用。作为目的基因的运载体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病毒都能作运载体的。作为运载体的病毒除了教材上提到的几个条件外,病毒必须是温和的,即病毒不能对宿主细胞具有破坏作用。细菌中的限制酶对细菌来说主要是起保护作用,用于切割外源的DNA,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噬菌体的DNA分子进入到细菌体内,就能被限制酶切成多个片段,然后被降解。但细菌的限制酶不会切割自己的DNA分子,因为自己的DNA分子是受甲基化保护的。‎ ‎7.下表关于基因工程中有关基因操作的名词及对应的内容,正确的组合是( )。‎ 供体 剪刀 针线 运载体 受体 A 质粒 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 ‎ 生物 大肠杆菌等 B 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 的生物 DNA连接酶 限制性内切酶 质粒 大肠杆菌等 C 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 ‎ 的生物 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质粒 大肠杆菌等 D 大肠杆菌等 DNA连接酶 限制性内切酶 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 ‎ 生物 质粒 ‎7.C 基因操作的过程中供体为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剪刀为限制性内切酶,针线为DNA连接酶,运载体为细菌的质粒、噬菌体或其他一些病毒,受体一般为大肠杆菌等生物。‎ ‎8.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能使马铃薯块茎含有人奶主要蛋白。以下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采用反转录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有内含子 B.基因非编码区对于目的基因在块茎中的表壳是不可缺少的 C.马铃薯的叶肉细胞可用为受体细胞 D.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处理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可产生粘性末端而形成重组DNA分子 ‎8.A (本题考查了基因结构、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包括非编码区和编码区,其中编码区包括外显子和内含子,非编码区对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对基因的表达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因此通过反转录的方法只能得到的目的基因的外显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因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故马铃薯的叶肉细胞可用为受体细胞。必须用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处理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这样才能产生2对互补的粘性末端而形成重组DNA分子。)‎ 二、非选择题:‎ ‎9、(8分)进入21世纪以来,“RNA干扰(RNAi)”多次被《科学》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首。正常的mRNA称为正义RNA,而与正义RNA互补配对的RNA称为反义RNA,正义RNA与反义RNA混合后生成双链RNA(dsRNA),正是dsRNA产生RNAi现象。双链RNA在生物体内是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经酶切后会形成很多小片段,称为siRNA,这些小片段一旦与mRNA中的同源序列互补结合,会导致mRNA失去功能,即不能翻译产生蛋白质,也就是使基因“沉默”了。研究表明,一些长度较短RNA能够对细胞和基因的很多行为进行控制,如打开和关闭多种基因,删除一些不需要DNA片段等。‎ ‎(1)若某DNA片段的非模板链为ATTGAC,则dsRNA为 ‎ ‎(2)已知控制矮牵牛紫色花的基因为…TGGGAACTTA…(模板链片段)。若将产生紫色素的基因…ACCCTTGAAT…(模板链片段)转入开紫花的矮牵牛中,则紫花矮牵牛的花色最可能为 ‎ A.深紫 B.浅紫 C.紫(不变) D.白色 ‎(3)HIV和SARS的冠状病毒都是RNA病毒。它们在复制过程的一定阶段中会产生双链RNA。研究表明,某些动物会成为HIV和SARS的天然宿主,请您从RNAi的角度给出一种可能解释。‎ ‎ 。‎ ‎(4)研究RNAi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何意义?各举一例。‎ ‎ 。‎ ‎9、解析:本题以位于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的“RNA干扰(RNAi)”为材料背景,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中心法则、免疫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 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相关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主要测试正确理解和分析文字、图解、图、表格等表达的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这些不同的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即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 答案:(1)(2)D(基因“沉默”) (3)宿主体内有分解这种双链RNA的酶,可将双链RNA切割成许多小的片段,这种小片段会与病毒基因组RNA的同源部分结合,使病毒基因失去复制功能,也就不能危害宿主 (4)理论:深化我们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认识;深化我们对发育调控机制的认识;RNAi可能是自然界生物进化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 实践:用RNAi技术进行基因剔除;用RNA干扰来制备药物、防治疾病如利用RNA干扰来抑癌基因 专题二: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一、选择题:‎ ‎1、一个基因为Aa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和a发生分离的时间为(  )‎ A.减数分裂间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B 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因此,A和a这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在该阶段。‎ ‎2、人类的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性慢性肾炎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女人与直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男人婚配,生育一个直发无肾炎的儿子。这对夫妇再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孩子的概率是( )‎ A.1/4 B.3/4 C.1/8 D. 3/8‎ ‎2、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由组合定律的概率计算及根据亲子代性状表现推知基因型。由题意可知,直发无肾炎的儿子的基因型是aaXbY(卷、直发用A、表示、遗传性慢性肾炎用B、b表示),则可推知其父亲基因型是aaXBY,母亲基因型是AaXBXb。因此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AaXB——的孩子的概率是1/2Aa×3/4XB---=3/8 AaXB——。‎ ‎3.关于细菌形态的遗传和紫茉莉花斑叶的遗传,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紫茉莉的遗传物质是RNA,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两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紫茉莉的遗传物质是DNA,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D.两者的遗传物质均为RNA,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3.B 细菌为原核生物,进行无性繁殖,紫茉莉的遗传物质为DNA,花斑叶的遗传物质仍为DNA,只是由细胞质中DNA控制,属细胞质遗传。‎ ‎4.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的第一个女儿是白化病患者,第二个孩子是一个正常的儿子,这个正常的儿子体内携带一个白化病基因的可能性(),他长大后与一个其母是白化病患者的女人结婚,婚后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 A、1/2 、 1/16 B、2/3 、2/3 C、1/4 1/3 D、2/3 、1/6‎ ‎4.D 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的第一个女儿是白化病患者,可以推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Aa,据分离规律可知,他们正常儿子体内携带一个白化病基因的可能性是2/3,他长大后与一个其母是白化病患者的女人(可推知基因型为Aa)结婚,婚后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2/3×1/4=1/6。‎ ‎5、一株纯黄粒玉米与一株纯白粒玉米相互受粉杂交,比较这两个植株种子发育中的胚和胚乳细胞的基因型,结论是(  )‎ A.胚的不同,胚乳细胞的相同  B.胚的相同,胚乳细胞的不同 C.胚和胚乳细胞的基因型相同  D.胚和胚乳细胞的基因型都不相同 ‎5、B 本题联系胚和胚乳发育的知识,考查基因的分离规律的作用。玉米的黄粒对白粒为显性,纯黄粒玉米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为A,纯白粒玉米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配子也只有一种a,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受精卵的基因型都为Aa,发育成的胚的基因型也只Aa一种,但胚乳则不同,胚乳是2个极核与一个精子结合成的受精极核发育来的,极核的基因型与卵细胞一样,则当纯黄粒玉米作母本,纯白粒玉米作父本时,受精极核的基因型为AAa,胚乳的基因型为AAa。而当纯白粒玉米作母本,绩黄粒玉米作父本时,受精极核的基因型为aaA(即Aaa),即胚乳的的基因型为Aaa。所以两株玉米相互授粉得到的种子中胚的基因型一样都为Aa,但胚乳的基因型都不同为AAa和Aaa两种。本题学生易错选C,认为胚的基因型和胚乳基因型一样,忽略了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胚的发育和胚乳发育的不同点。‎ ‎6、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klinefeleer综合症(XXY型)患者,那么病因( )‎ A、与母亲有关 B、与父亲有关 C、与父亲和母亲均有关 D、无法判断 ‎6、A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与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及分析和推理能力。由题意分析可知,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是红绿色盲,根据伴性遗传规律来判断,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同时这个孩子还患有klinefeleer综合症,由于这个孩子是红绿色盲,所以两条X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因此可以断定,两条X染色体都来自母亲,与父亲无关。‎ 酶Ⅲ 酶Ⅱ 酶Ⅰ ‎7、基因A、B、C分别控制酶Ⅰ、酶Ⅱ、酶Ⅲ的产生,这三种酶共同作用可将一原本无色的物质转变为黑色素,即无色物质 X物质 Y物质 黑色素。若两亲本基因型均为AaBbCc,则子代中能正常合成黑色素的个体的几率是( )‎ A.1/64 B.3/64 C.9/64 D.27/64‎ ‎7、D 每对等位基因杂交后代都有3/4的是显性性状,因而正常合成黑色素个体的几率是3/4×3/4×3/4=27/64。‎ ‎8.水稻的雄性可育由基因A、B控制(水稻植株中有A、B或两者之一为雄性可育)。现有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不同(核基因纯合)的水稻,甲不含A、B基因,乙含有A、b基因,丙含有a、B基因,若甲与乙正反交得到的F1均雄性可育,甲(♂)与丙(♀)杂交得到的F1全部雄性不育。则A(a)、B(b)存在于( )‎ A.两者均存在于细胞核中 B.两者均存在于细胞质中 ‎ C.仅A(a)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D.仅B(b)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8.C.甲和乙正交和反交得到的F1均为雄性可育,说明B(b)基因位于细胞核,但不能确定A基因的位置;甲(♂)和丙(♀)杂交得到的F1全部雄性不育,说明甲体内的A基因不起作用,在后代中只有a基因起作用,父本基因对后代不起作用的只有细胞质中的基质。所以基因A(a)位于细胞质中。‎ 二、非选择题:‎ ‎9.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9、(1)不能确定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6个组合后代合计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的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所以,只要母牛中含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和3头有角小牛。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专题三:生物的变异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 一、选择题:‎ ‎1、某一种植株的三对相对性状是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利用它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这种植物的表现型最少和最多的可能性分别是( )‎ A.2种和4种 B.4种和16种 C.4种和8种 D.2种和8种 ‎1、D 三对相对性状是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植株,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体的表现型最少和最多的可能性分别是2种和8种。‎ ‎2.基因突变按其发生的细胞类型不同,可分为体细胞突变(a)和生殖细胞突变(b)两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a、b均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 ‎  B.a、b均发生在减数分裂间期 ‎  C.a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b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  D.a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b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 ‎2、C 考查学生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突变发生时期的理解。学生易错选D,误认为生殖细胞的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其实不管哪种分裂,基因突变都是发生在DNA复制时期。‎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组是 ‎①诱变育种很可能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②三倍体无籽西瓜的种子种下去可继续发育成无籽西瓜 ‎③穗小粒少的小麦种到西藏后一定会长成穗大粒多的小麦 ④植物在扦插时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 ⑤由于没有土壤,只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的幼苗,不能正常生长 ⑥利用杂种优势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3.B 三倍体无籽西瓜因无法产生正常配子而不能自然发育成无籽西瓜。变异是不定向,穗小粒少的小麦在西藏种植不一定会发生穗大粒多现象。植物生长需无机盐离子,不在于有无土壤。‎ ‎4、用射线超标的大理石装修房屋,会对未生育夫妇造成危害进而影响生育的质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射线易诱发基因突变,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 B、射线易诱发基因突变,通过有丝分裂传给后代 C、射线易诱发染色体变异,通过减数分裂传给后代 D、射线易诱发染色体变异,通过有丝分裂传给后代 ‎4、A 射线能引起生物发生基因突变,若突变发生在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则一般不遗传给后代;若突变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则可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 ‎5、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育种方法来提高作物产量。在下列四组多倍体植物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组是( )‎ A、玉米和高粱 B、甘蔗和甜菜 C、水稻和棉花 D、油菜和大豆 ‎5、B 本题考查多倍体的特点。多倍体一般表现为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因此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组是甘蔗和甜菜。‎ ‎6.人类遗传病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正常;乙家庭中,夫妇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从优生的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 A.男孩、男孩  B.女孩、女孩 C.男孩、女孩   D.女孩、男孩 ‎ ‎6、C 本题考查的是伴性遗传的遗传分析。甲家庭中丈夫的基因型是XDY,妻子的基因型是XdXd,所生女孩全是患者,所生男孩全部正常。乙家庭中丈夫的基因型是XdY,妻子的基因型是XdXd,但其X染色体上可能带有色盲基因,因此他们所生的男孩中可能会出现色盲患者。‎ ‎7、甲和乙是一对“龙凤双胞胎”,则( )‎ ‎ A、甲和乙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B、若甲是色盲患者(XbY),乙正常,则乙肯定是色盲基因携带者 C、若甲的第三号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AA,乙的第三号染色体的相对应位置上是Aa,则a基因由突变产生 ‎ D、若甲和乙的父母正常,甲患有白化病,乙正常,则乙是纯合体的概率为1/3‎ ‎7、D 本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因为甲和乙是龙凤双胞胎,由此可知两者是双卵异性双胞胎。两者的遗传物质不会完全相同,如甲是XbY,则甲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而母亲有两条X染色体,不一定把Xb染色体传给女儿乙,因此乙不一定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如甲的基因型为AA,乙的基因型为Aa,则Aa是由基因重组形成的,而非基因突变产生。由上分析可知A、B、C排除,答案D是正确的 ‎8、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再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有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 )‎ A.置换单个碱基对 B.增加4个碱基对 C.缺失3个碱基对 D.缺失4个碱基对 ‎8、D 本题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这是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如果是在起点插入一个碱基对,再在插入位点的附近“置换单个碱基对”,实际上是“改变1个碱基对”造成移码突变;如果是在起点插入一个碱基对,再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增加4个碱基对”,实际上是“增加5个碱基对”也造成移码突变;如果是在起点插入一个碱基对,再在插入位点的附近“缺失3个碱基对”,实际上是“缺失2个碱基对”仍造成移码突变;如果是在起点插入一个碱基对,再在插入位点的附近“缺失4个碱基对”,实际上是“缺失3个碱基对”,就可能造成第2个密码子缺失,结果除减少1个氨基酸外,整个编码的蛋白质结构的其他氨基酸序列不变。‎ 二、非选择题:‎ ‎9、(6分)下图为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子房壁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细胞处于 分裂 期。‎ ‎(2)该细胞已发生基因突变,突变发生的时期是 ,其基因突变的方向可能是 。‎ ‎(3)子房壁细胞属于体细胞,体细胞突变一般是不能传 递给后代的,但可以运用 技术 传递给后代。‎ ‎9.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遗传和变异知识的综合应用及识图能力。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已分裂,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一般突变成它的等位基因;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体细胞突变传递给后代。‎ ‎ 答案:(1)有丝  后 (2)间期  A→a , a→A  (3)组织培养  专题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突变、基因重组、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 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D.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B 根据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境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生物进行的实质是种群基因的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也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生物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这句话有毛病,因为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 ‎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2、C 考查了对现代进化理论的理解,能力要求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的改变。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在进化过程中,新的性状的出现是因为( )‎ A.具有其他作用的基因点突变的积累 B.一个基因复制(重复)和来自该复制点上突变的积累 C.普通基因的突变 D.基因型对有利的表现型的积累 ‎3、B 由于基因突变和遗传的不断积累,才导致新性状的出现。‎ ‎4.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 B.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4、D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5、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生活在同一森林中的所有食草动物 B、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的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 C、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普通水稻 D、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5、D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简而言之,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关键看是否发了生殖隔离。如果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不属于同一物种。‎ ‎6、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基因 D、肽链结构 ‎6、A 基因型是指控制生物某种表现型的基因组成,是指该生物体DNA分子上的某段特定DNA片段中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自然选择不能直接作用于DNA分子,只能作用于该段特定DNA分子所控制的某种特定的性状,即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换句话讲,自然选择作用于该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所执行的具体功能。‎ ‎7、右图对是一个物种中的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的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下列有四种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 某性状数据 相对值 某性状数据 相对值 某性状数据 相对值 某性状数据 相对值 A B C D ‎7、B 这是一道学科内的综合性测试题,它将遗传与进化联系在一起,重点考查对遗传和进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从题中所给的曲线,一个物种中的两个亚种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两个种群之间因某种原因(如河流、高山等的阻隔)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由于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得这两个种群在性状上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如果将这两个亚种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让它们之间进行基因交流,那么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又融合在一起,性状也渐趋一至。‎ ‎8.关于基因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要死亡,但基因库却因个体的繁殖代代相传 C、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8.C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但生物个体死亡后,其基因却因个体的繁殖代代相传。‎ 二、非选择题:‎ ‎9、生物进化学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完善。自从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之后,许多科学家对其不断地修正和补充,历经了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和现代达尔文主义等阶段。现代达尔文主义提出了以下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2)变异、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3个环节。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 (1)达尔文所讲的生存斗争包括哪些方面?‎ ‎ 。‎ ‎ (2)现代达尔文主义所讲的变异包括哪些方面?选择是怎样实现的?‎ ‎ 。‎ ‎ (3)达尔文同意“生物在环境条件影响下获得的新性状可代代遗传”的观点,请你对这个观点进行评价。‎ ‎ 。‎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生存斗争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对生物进化有意义的变异是能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达尔文认为环境引起的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根据遗传学理论只有引起了遗传物质改变的变异才是可以遗传的。‎ 答案:(1)种内斗争 种间斗争 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选择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3)如果环境变化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这种变异是不遗传的;如果环境变化已经引起了遗传物质的变化,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专题五: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一、选择题:‎ ‎1、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D 本题考查各种激素的化学本质。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当随饮食进入消化道后,会在各种蛋白酶及肠肽酶作用下被消化为氨基酸,吸收后将不再起“激素”的作用,因而这类激素必须直接注入血液,不能口服或饲喂。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这两种物质可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因此,可饮食补充。‎ ‎2.在人体过敏反应中,能释放组织胺,它能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结果出现荨麻疹。组织胺的作用属于(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2、B 组织胺通过血液的传送,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使人体呈现出过敏反应。这种调节形式属于体液调节。‎ ‎3、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3、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水平衡的调节。缺乏淡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则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4、A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发生电位变化并形成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其中膜内局部电流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一定的电势(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外负内正),当兴奋向前传导后,原兴奋部位恢复原先的电位(外正内负),而不是零电位,即静息状态存在着一定的电位。突触小体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5.对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分泌不足产热也将不足 B.醛固酮通过影响盐的排泄调节体温 C.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时,血糖不能保证正常产热所需 D.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产热上是拮抗的 ‎5、A 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元,也能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因此胰岛素不足将会使产热减少。醛固酮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对调节水、盐平衡有重要作用,但对产热没有影响。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糖的异生,抑制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所以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使产热减少。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有类似的作用。‎ ‎6.下列与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不相符的是( )‎ A ‎.人体内水分代谢的基本原理是渗透作用,抗利尿素的作用是通过改变某些特定部位的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透性而达到调节的作用 B.促进抗利尿素分成和分泌的信号是血浆渗透压的升高 C.糖尿病人的多饮是抗利尿素分泌的增加引起的,多尿是由尿液中的葡萄糖使尿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阻力增大造成的 D.多食K+浓度相对较多的食物,会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K+的排出 ‎6、C 这是一道以水盐平衡的调节为知识背景的测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的理解能力。人体内水分代谢的基本原理是渗透作用,水分子的运动取决于膜两侧的渗透压的高低。抗利尿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子的通透性,使水分子在同样的渗透压差的条件下通过的速度加快,从而达到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引起抗利尿素合成和分泌的信号是血浆的渗透压,另外还有血压,渗透压升高和血压降低有同样的效应,其目的是要保持体内的水分,降低渗透压和增加血量及升高血压,据此B选项是正确的。糖尿病人的多饮是由于血糖浓度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渴觉,并非是由抗利尿素分泌的增加引起的。多尿是由尿液中的葡萄糖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收集管利用渗透压重吸收水分的阻力增大,重吸收水分减少而导致多尿的。所以A选项的前半句是错的,后半句的对的。引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有效刺激是血浆K+浓度的升高和Na+浓度的降低,所以多食K+浓度相对较多的食物,会增加血浆中的K+浓度,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7、关于胰岛素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没有胰岛素,葡萄糖将不能进入细胞 B.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障碍,但氧化分解正常 C.胰岛素不足,糖元合成减少,细胞供能正常 D.胰岛素不足,细胞供能障碍,非糖物质转化葡萄糖增多。‎ ‎7、D 胰岛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增加糖的去路,又可以抑制糖的来源。在增加去路一面,先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在抑制来源方面,是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这样的话,若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进入细胞障碍,同样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也发生障碍;而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的能力减弱造成糖元分解加强,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减弱造成葡萄糖增多。‎ ‎8、能够使人产生病理反应的是 ( )‎ A.血清中的抗体 B.皮肤细胞上的抗体 C.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 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8、B 考查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使人产生病理反应的应该是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反应,血清中的抗体可以清除抗原,这是一种免疫反应;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是能够加强效应T细胞功能和T细胞功能的物质,而皮肤细胞上的抗体是过敏原进入体内形成并吸附的,当它与过敏原接触时,可产生湿疹、麻疹等病理反应。‎ 二、非选择题:‎ ‎9、(9分)印度洋海啸之后,救援的医务人员在众多的灾后病人中发现有一位35岁的男性感染了SARS病原体。下表显示了该感染者两个星期内体温和体内相应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日期 体温(℃)‎ 抗体水平变化 日 ‎37‎ 无 一 ‎37‎ 无 二 ‎36.8‎ 无 三 ‎36.8‎ 无 四 ‎36.5‎ 无 五 ‎37‎ 低 六 ‎37.5‎ 低 日 ‎38.5‎ 中 一 ‎39.5‎ 高 二 ‎39‎ 高 三 ‎37‎ 中 四 ‎37‎ 低 五 ‎36.9‎ 低 六 ‎37‎ 低 ‎(1)机体感染SARS病原体后的发热源于产热增多和散热不畅,调节机体产热的激素主要有 和 。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 。‎ SARS病毒 吞噬细胞 ‎ ‎ B细胞 抗体 记忆细胞 ‎ ‎ ‎(2)人体首次对SARS病毒进行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的具体过程可用图解表示为:‎ 请在上述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生物学用语。‎ ‎(3)此人感染了SARS病原体却能痊愈,他一定能免除再次被感染吗? 。理由是 。‎ ‎9、答案:(1)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T细胞 效应B细胞 ‎ ‎(3)不一定 SARS病原体是以RNA为遗传物质,易发生变异(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解析:本题的知识背景有,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相关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病毒进入机体,首先进行的是体液免疫,若病毒进入细胞则进行细胞免疫。若某人感染了SARS病原体痊愈后,但他不一定能免除再次感染的危险,其原因有二:一是SARS病原体是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RNA为单链结构,其分子中碱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多种变异类型;其二,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干扰,严重的免疫能力完全丧失,直至死亡,如艾滋病。‎ 高考生物二、三轮复习的策略 一、时间安排:‎ 第二轮复习——历时2个月,即3月和4月。‎ 通过专题复习和专项训练,着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在新情景试题面前快速有序地搜寻解题所需知识点、思路、方法,提高破题和解题的能力,适应06年高考试题可能出现的形式、内容和难度的变化。‎ 第三轮复习——历时1个月,即5月。‎ 通过综合训练,着力培养应试心理和应试技巧、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阅、强化和提升,同时切实做好考前的最后查漏补缺工作。‎ 二、二轮复习中的几个抓手 ‎ 1、重视基础知识: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要求较高,当然仅是熟记这些基础知识是远远达不到高考要求的,还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 ‎2、重视知识的整合与联系:要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不能有盲点,因此对基础知识的了解要强调精细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 如复习酵母菌(可联系:生殖、代谢类型、呼吸、发酵工程、细胞结构、生态地位、与基因工程的关系,青霉素培养基)‎ ‎ 又如复习细菌(可联系:结构——‎ 肽聚糖、呼吸酶系统,质粒的作用,遗传控制,无性繁殖,菌落,营养类型 ,生态地位,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预防接种)‎ ‎3、强化综合练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在复习中应始终以学科内的综合练习为主,不断提高解答能力。训练中尤其应注意以下四方面能力培养:‎ ‎(1)重视基础题训练,培养理解能力 ‎(2)强化图表题训练,培养获取信息能力和准确表述能力 ‎(3)突出应用题训练,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强调实验题训练,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模拟测试。‎ ‎ 为了适应高考生物学科的试题特点,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训练各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具体做法是:前期主要搞好综合训练,后期主要搞模拟测试。每次练题都要规定限时完成,切忌随意性不定时的练习,综合训练题和模拟测试题都不宜过多.以覆盖整个中学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考点。通过做适量的练习题,提高解题速率、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应考水平。‎ ‎ 最后冲刺——同归课本、查看补缺.看课本,摸规律,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特别要重视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 专题二讲解部分:‎ 复习策略 一、细胞分裂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应正确区分动物、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区分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 ‎ ‎1、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无丝分裂是一种在分裂过程中没有纺缍丝和染色体出现的分裂方式,但在分裂的间期也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有丝分裂是一种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缍丝、染色体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分裂间期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有丝分裂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所以能保持前后代之间遗传性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分裂方式,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减少一半。减数分裂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在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细胞类型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间 期 后 期 未 期 前 期 未 期 植物细胞 染色体复制 着丝点分裂,染色 单体彼此分开 分裂的结果相同,‎ 即染色体平均分配 细胞两极发出纺 缍丝形成纺缍体 赤道板位置形成 细胞板,再形成 细胞壁 动物细胞 同上 同上 同上 中星体发出星射 线形成纺缍体 细胞中央向内凹 陷,最后缢裂成 两个细胞 ‎3、对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染色体的复制时间在性原细胞发育成性母细胞的过程中,即在同源染色体联会之前早就已经复制完成了;‎ 二是联会发生在染色体缩短变粗的早期,发生联会的过程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所以教材中的减数分裂图解表示联会的图中一个染色体中未画出两条染色单体;‎ 三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目的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时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要自由组合,这是二大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四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实现染色单体彼此分开,所以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未变但DNA分子数减少一半;‎ 五是第二次分裂过程的次级性母细胞的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但与有丝分裂过程不同的是一般已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 减数分裂只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有丝分裂发生在体细胞增殖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见下表:‎ 分 裂 方 式 有 丝 分 裂 减 数 分 裂 第一次分裂 第二次分裂 细胞分裂间期 染色体复制一次 染色体复制一次 染色体不复制 分裂期染色体 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 但不配对。‎ 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平均分配的方式 着丝点分裂,‎ 染色体单体分开。‎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 数目的变化 ‎2N→2N ‎2N→N N→N DNA 含量的变化 ‎2a→4a→2a ‎2a→4a→2a ‎2a→a 分裂结果 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一样 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分裂过程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二次 二、细胞的分化、衰老与癌变 ‎1、细胞分化的机理 ‎ (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在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合成特异性组织蛋白质的过程。‎ ‎ (2)细胞质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匀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细胞分化的方向。‎ ‎(3)细胞核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大量科学实验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有发育成完整植枝的能力,即保持着细胞的全能性。在动物体中,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细胞分化潜能越来越窄,但它们的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全部遗传物质,具有全能性。“多利“绵羊的克隆成功就证明了这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 ‎2.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区别 如图所示,通过细胞分裂,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此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产生许多相同的细胞,使单细胞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使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用来补充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产生了稳定性的差异。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进而形成胚胎、‎ 幼体,并发育成成体。一般说来,细胞分化的程度越高,细胞分裂的能力越低。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增殖,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 ‎3.细胞癌变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区别 细胞分裂具有周期性,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少部分子细胞可持续保持分裂能力;绝大多数子细胞失去分裂能力,进行细胞生长和分化,形成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组织细胞;极少数子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分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即为癌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它能够无限增殖。正常的细胞都有一定的最高分裂次数,如人的细胞一生只能分裂50—60次。然而癌细胞却失去了最高分裂次数限制,成为无限增殖的“不死”永生细胞,而且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三、细胞分裂和生殖种类的关系 生殖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分裂是生殖的基础。无性生殖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如孢子生殖(亲代→孢子→子代)、出芽生殖(亲代→芽体→子代)、营养生殖(根、茎、叶营养器官→子代)和分裂生殖(真核单细胞生物→子代)都是通过有丝分裂来完成的。但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分裂生殖不属于有丝分裂,而是以一种特殊的二分裂方式形成两个子代细菌,也不属于无丝分裂方式。‎ 有性生殖是通过减数分裂实现的。亲代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一般情况下有性生殖细胞两两结合形成合子,由合子(经有丝分裂)发育成新个体。个别情况下可由单性生殖细胞不经两性细胞结合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如蚜虫、蜜蜂的卵细胞可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将花药进行离体培养,也可直接产生新个体。‎ 四、细胞分裂与遗传变异的联系:‎ ‎(1)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 (2)与二大遗传规律的关系:‎ ‎ 基因的分离规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 ‎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同时。‎ ‎ (3)与三大变异的关系:‎ ‎ 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的间期。‎ ‎ 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基因的自由组合。‎ ‎ 多倍体:发生于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加倍,没有形成两个子细胞。‎ 染色体变异:‎ ‎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一般发生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时期。‎ 五、分析历年的高考卷可知:细胞分裂图像的考查频率很高,细胞分裂图像常规考法有两种:给出图形及图中的染色体,识别是何种分裂何种时期;给出文字材料,让考生画出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因此要能将有丝分裂图像与减数分裂图像正确区分,并能正确辨别细胞的种类、及分裂时期。‎ ‎1、有丝分裂、减I、减Ⅱ的辨别 看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再看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有没有配对,如有配对行为,该细胞是减数第一分裂的细胞,如同源染色体无配对行为则是有丝分裂。特殊方法: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奇数,一般为减数第二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总结如下:‎ 奇数:减数分裂第二次 偶数:‎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第二次 有同源染色体 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分离现象:减数分裂第一次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分离现象:有丝分裂 染色体数目 ‎ 2、细胞分裂时期的辨别 ‎ 看染色体的位置:前期显散乱,中期在中间,后期到两端,末期已分边。‎ ‎ 3、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分裂的辨别 看细胞质形成方式:细胞板隔裂——植物细胞分裂;缢裂——动物细胞分裂。‎ ‎ 看细胞的外形特性:矩形有壁为植物细胞;圆形无壁一般为动物细胞。‎ ‎ 4、雄性、雌性减数分裂的辨别 ‎ 看细胞质分裂是否均等:均等分裂——雄性减数分裂;不均等分裂——雌性减数分裂。‎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图像、图表题的训练,训练时重点放在图像转换为文字,文字转换为图像。‎ 解题技巧 ‎1、正确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重点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数量、行为变化及DNA分子数量的变化;掌握在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器参与活动;正确区分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单体、赤道板与细胞板这几组概念。‎ ‎2、与本考点相关的知识在高考中常以叙述性的选择题出现,但有时可能结合生物个体的发育来考查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癌变。对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要搞清。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量增多,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形态、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细胞的分化离不开细胞分裂。细胞的癌变可与基因突变相联系。‎ ‎ 3、考查细胞分裂图像常规考法有两种:给出图形及图中的染色体,识别是何种分裂何种时期;给出文字材料,让考生画出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因此要能将有丝分裂图像与减数分裂图像正确区分。首先,看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再看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有没有配对,如有配对行为,该细胞是减数第一分裂的细胞,如同源染色体无配对行为则是有丝分裂。特殊方法: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奇数,一般为减数第二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4、本专题内容与细胞结构、代谢、细胞工程、遗传与变异等专题的知识均有较多联系,题目多以学科内综合出现,复习与解题时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 例题剖析 例1 连续分裂的细胞的生长即体积增大,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 )‎ A.分裂间期 B.分裂前期 C.分裂中期 D.分裂后期 解析:连续分裂的细胞的生长发生在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作准备,在此期间还进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和DNA的复制。‎ 答案:A 例2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 ‎ D.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 解析:考查了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关系是:间期、前期、中期因同源染色体存在,染色体:DNA=1:2,后期染色体分开,染色体:DNA=1: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是:减Ⅰ过程中前期、中期、后期的染色体:DNA=1:2,减Ⅱ过程中前期、中期的染色体:DNA=1:2,后期和末期的染色体:DNA=1:1。‎ 答案:C 例3.下表所列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h)。据表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细胞 分裂时间 分裂期 细胞周期 十二指肠细胞 ‎13.5‎ ‎1.8‎ ‎15.3‎ 肿瘤细胞 ‎18.0‎ ‎0.5‎ ‎18.5‎ 成纤维细胞 ‎19.3‎ ‎0.7‎ ‎20.0‎ A.分裂期和细胞周期都最短的是肿瘤细胞 B.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小的是十二指肠细胞 C.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 D.不同种类细胞的分裂都是同步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细胞周期的理解。对表中数据分析,分裂期最短的是肿瘤细胞,细胞周期最短的是十二指肠细胞;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时间比例最小的是肿瘤细胞;不同类细胞因细胞周期不同,因此分裂是不同步的;而表中的数据反映出,不同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 答案:C 例4.右图是一个哺乳动物细胞的示意图,它属于 A.精巢中的细胞 B.受精卵 C.骨髓干细胞 D.雄配子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图象的识别。本题图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同源染色体正发生分离,因此图中所处时期应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而且此细胞分裂为均等分裂,所以为精巢中的初级精母细胞。‎ 答案:A 例5.下列关于人和动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人体内将成为抗原,在体外可培养成细胞系 ‎②由胚胎中胚层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③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速度减慢是衰老 ‎④癌变是细胞原癌基因从激活状态转为抑制状态的过程 ‎⑤动物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是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联络用的语言或文字 ‎⑥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减少有关 A.①②③⑤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⑥‎ 解析:癌细胞在人体属于异常细胞,在代谢中产生很多异常蛋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癌细胞与一般的体细胞不同,在体内外都表现出无限增殖的现象,在体外培养能够无限增殖的细胞称为细胞系;癌变是正常细胞中的癌基因被异常激活后造成的;正常细胞癌变后细胞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信息交换减少、细胞不易固着、易游走和扩散等。分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在动物体内的任何细胞都是如此。衰老的细胞常表现出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减慢、色素沉积等现象。‎ 答案:B 例6.在不断增长的癌组织中,癌细胞 A.通过减数分裂不断增殖 B.都有染色单体 ‎ C.都在合成蛋白质 D.DNA量都相等 解析: 癌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在间期形成染色单体,在前、中期存在染色单体,后期因着丝点的分裂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因此不是每个时期都有染色单体。同样在间期因DNA的复制,而使DNA加倍,在末期因染色体平均分配至子细胞中而使DNA恢复正常,因此各时期的DNA的量是不一定相等的。每个细胞时刻都在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一是为细胞分裂作准备,二是为细胞代谢提供所需酶,三是为细胞提供组成材料。‎ 答案:C 例7.下列关于豌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在间期,核糖体上合成RNA聚合酶 ‎ B、在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 C、在间期,线粒体为蛋白质合成提供能量 ‎ D、在末期,高尔基体与子细胞的细胞壁形成有关 解析: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RNA聚合酶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需要能量,能量主要在线粒体中产生。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因此在豌豆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B ‎ 例8.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体内不可能发生的过程( )‎ A.细胞的分化过程 B.细胞增殖过程 ‎ C.细胞融合的过程 D.细胞的脱分化过程 解析:这是一道将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脱分化过程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相联系的综合性测试题。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所以细胞的增殖过程和分化过程伴随植物生长的一生。细胞的脱分化过程在植物体内也会发生,如某些老茎上长出不定芽,是由老茎的韧皮部细胞脱分化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有时植物体受到损伤后,伤口处的也发生脱分化、然后分裂增殖形成愈伤组织修补伤口。细胞融合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人类利用一定技术手段,使植物的离体细胞去壁后融合,获得杂种细胞,然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杂交植株。‎ 答案:C 例9.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可以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如下表所示,“-”表示停留时期。‎ 时期 方法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加入过量的胸苷 ‎-‎ 秋水仙素 ‎-‎ 低温(2℃-4℃)‎ ‎-‎ ‎-‎ ‎-‎ ‎-‎ ‎-‎ 由上材料不可得出的结论是( )‎ ‎ A、加入过量胸苷抑制有丝分裂的最可能原因是抑制了DNA的复制 ‎ ‎ B、要观察细胞内的染色体最好采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 ‎ C、低温抑制分裂主要是抑制了有关酶的活性 ‎ D、过量的胸苷引起了基因突变 ‎ 解析:由表格分析可知:加入过量的胸苷,则细胞停留在细胞分裂的间期,间期是DNA的复制时期,说明过量的胸苷抑制了DNA的复制。加入秋水仙素,则细胞停留在细胞分裂的中期,细胞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数目清晰,形态稳定,因此,要观察细胞内染色体最好采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如低温的话,则会影响酶的活性,细胞分裂的各期都会停止。‎ ‎ 答案:D 例10.某动物减数分裂所产生的一个极体中,染色体数为M个,核DNA分子数为N个,又已知M≠N,则该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分别是( )‎ A、M和N B、2M和2N C、2M和4N D、4M和2N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极体为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极体,其细胞中DNA分子数为染色体的2倍,即N = 2M;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又是极体中DNA和染色体数的2倍,所以答案为B。‎ 答案:B ‎ 例11.下列人体细胞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是 ‎ A.胚胎干细胞 B.造血干细胞 C.胰腺细胞 D.肌肉细胞 解析:本题主要比较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细胞的分化程度。细胞分化是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产生了稳定性的差异。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进而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一般说来,细胞分化的程度越高,细胞分裂的能力越低。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增殖,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 答案:A 例12.观察肿瘤切片,下列有关其中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胞经减数分裂增殖 B.所有细胞中都可见到染色单体 ‎ C.所有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 D.所有细胞中DNA含量相同 解析:本题的设计意在考查对肿瘤细胞特点的识记情况。 肿瘤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增殖,由于肿瘤细胞仍属体细胞,因此它不可能通过减数分裂增殖,因为减数分裂产生的是生殖细胞。肿瘤细胞也具有细胞周期,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后期和末期是见不到染色单体的。因此,A、B项皆不对。在DNA复制后的细胞(前期、中期、后期),其DNA含量是复制前细胞的二倍,因此选项D错误。所有生物的活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肿瘤细胞也不例外,因为没有蛋白质的合成,就没有蛋白质的新陈代谢,也就没有生命。‎ 答案:C 例13.下图表示人体内某器官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则该过程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为(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读图并结合分裂特点做出准确的判断。题干所示为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时细胞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有丝分裂后期,随着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加倍。有丝分裂末期由于细胞分裂,染色体数减半。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但染色体数不变。而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加倍。‎ 答案:B 例14.下图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生物某器官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发生在A时期和F时期 B、N时期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ABB、AAbb、aaBB、aabb C、D时期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型 D、在F时期细胞核中发生了DNA的解旋、DNA的转录和翻译等过程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正确读图、正确理解相关基本概念及基本过程。从细胞核中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可见,该过程先后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个过程,其中A、F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但DNA的复制使DNA含量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变。D时期为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一般二倍体生物在有丝分裂后期有四个染色体组,但染色体组型是某一种生物体细胞全部的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N时期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由于在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即A、a分离,B、b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组成则为AABB、aabb或AAbb、aaBB。‎ 答案:B。‎ 例15.处于正常细胞分裂后期的某细胞内含有10个DNA分子。下列绝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B、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C、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D、产生该细胞的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是5条或10条 解析:假如此细胞是单倍体(染色体数为5)的正常的体细胞,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内含DNA分子数为10 个,那么此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内含DNA分子数为10个,C项也是可能的。综合以上两种情况,那么产生该细胞的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是5条或10条,所以D项是正确的。如果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细胞内含有10个DNA分子,则为5条染色体,这样的细胞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答案:A 例16.细胞周期包括G1、S、G2和M四个时期,在S期进行下列工作实践可取得良好效果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 B、作物(如小麦、水稻)诱变育种 C、肿瘤的某些药物治疗 D、作物的人工授粉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周期及其各期的相关特点,涉及育种,基因突变等知识。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DNA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DNA合成后期(G2),因为S期是DNA合成期,因此对该期进行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可引起基因突变,在生产上可用于作物的诱变育种。如对该期进行适当的处理使DNA的复制不能进行,使细胞分裂停止,则在临床上可用于肿瘤的治疗,使癌细胞不能分裂。‎ 答案:B、C 例17.左下图为某植物根示意图,右下图是左下图中的P、Q、R的放大示意图。回答:哪个细胞表面积最大?哪一个细胞最老?哪一个细胞生长速率最快?哪一对细胞是刚刚由一个细胞分裂而成的?以上依次是 D ‎ A.7;1;7;4和7 B.2或3;1;2或3;5和6 C.7;1;7;2和3 D.1;1;2或3;5和6‎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通过对图的分析与综合,正确获取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细胞的生长,细胞的分裂,以及初中的相关知识:植物根尖的结构。分析图可知:P为成熟区,Q为伸长区,R为生长点。成熟区的细胞特点是表皮向外突出形成根毛,增大了与土壤溶液的接触面积,因此表面积最大,且细胞不再分裂与生长,因此也最老。伸长区的细胞特点是生长速度最快,体积不断增大。生长点的细胞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细胞5与细胞6是由同一个细胞分裂而成的。由上推断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 答案:D 例18.下图是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图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生殖、发育、疾病与衰老 A细胞增殖………B细胞分化………C细胞衰老………D细胞凋亡 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与基因表达 细胞信号传导 ‎(1)上图表示的是 生物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图示。‎ ‎(2)细胞识别是细胞信号传导的前提,它是通过 实现的,细胞识别物质基础是该结构上有 。‎ ‎(3)A、B、C、D中,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主要发生在 ,基因表达的过程则发生在 。‎ ‎(4)细胞分化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因子的作用,就有可能使 从抑制状态转变成激活状态,从而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转化为癌细胞。‎ ‎(5)图中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 。‎ 解析:‎ 本题以细胞生命活动为主线,考查了细胞的分裂分化及癌变的原因,细胞的识别,基因的表达等相关知识,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学科内综合题。图示中出现染色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因此可确定图表示的是真核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识别是靠糖蛋白实现的,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只有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才出现,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发生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而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物理的或化学因素的作用有可能激活原癌细胞,从而使正常的细胞癌变。‎ 答案:(1)真核 (2)细胞膜 糖蛋白 (3)A B (4)原癌基因 (5)有丝分裂 例19.下图是某雄性二倍体动物内一个正在分裂的原始生殖细胞,图中字母表示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 ‎ ‎ ‎ 请回答: ‎ ‎⑴该细胞正在进行 分裂,其直接产生的子细胞是 。‎ ‎⑵这种基因型的动物可以形成哪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 ‎⑶若要对该动物进行测交,则与其测交的个体应该有怎样的基因型? ‎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与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及图文转化能力。仔细观察图示可以发现,左边的一对染色体形态、大小都相同,属于同源染色体,右边的一对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它们是X和Y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是此图即将分离的是姐妹染色单体而不是同源染色体,所以该图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该动物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可产生AXe、aXe、AY、aY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若要对该动物进行测交,则与其测交的个体应该是双隐性,即aaXeXe。‎ ‎【答案】⑴有丝分裂 体细胞 ⑵ AXe、aXe、AY、aY ⑶ aaXeXe ‎ 例20.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间期的________期,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2中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图2中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 ‎(3)就图2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该细胞处于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 解析:通过具体图表,考查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题目给出的图象和我们平时训练时的图象基本相同,但该题的关键是图1中的纵坐标代表染色体而不是一个细胞中染色体含量。‎ 从图1中可以看出,A→B段染色体含量增加,这是由于在细胞分裂间期的S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C→D段染色体含量减半,这是由于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变为两条染色体的缘故。‎ 图2中的乙、丙,其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未分开,相当于图1中的AB 段,甲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已分开,相当于DE段。乙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其染色体:DNA=1:2,由于细胞是不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分别叫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答案:(1)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S 着丝点分裂 ‎(2)乙,丙 甲 ‎(3)8 1:2 减数第一次 后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例21.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受某种调控基因的控制,该调控基因能激发所有动物细胞大量增殖,为探究调控基因是存在于细胞质还是细胞核上,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设计:‎ 宫颈癌细胞 单个癌细胞 单个肝脏细胞 小鼠肝脏 肝细胞核 ‎ 癌细胞质 癌细胞核 肝细胞质 ‎①胰蛋白酶处理 ‎②核质分离 ‎③‎ 根据以上思路,请继续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 A.实验方案:(实验提示:癌细胞能传代培养,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如何观察细胞形态不作实验设计要求.)①用胰蛋白酶分别处理宫颈癌细胞和小鼠肝脏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②分别使单个癌细胞和单个肝脏细胞核质分离。③ 。④取2只培养瓶编号甲、乙,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⑤ 。⑥ 。‎ B.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 。② 。③ 。‎ 解析:A.③取癌细胞核和肝细胞质形成重组细胞甲,取癌细胞质和肝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乙 ‎⑤分别取等量重组细胞甲和重组细胞乙,依次加入甲、乙丙只培养瓶中,进行细胞培养。‎ ‎⑥分别观察甲、乙培养瓶中的细胞增殖情况和形态。‎ B.①若甲瓶中的细胞(或重组甲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增殖较快,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则调控基因存在细胞核中。‎ ‎②若乙瓶中的细胞(或重组乙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增殖较快,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则调控基因存在细胞质中 ‎③若甲、乙瓶中的细胞(或重组甲、重组乙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增殖都较快,形态均发生明显变化,则调控基因可能同时存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其它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答案:见解析 ‎11. 青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多而且形态较小,为确定其染色体数目,需要制备染色体标本。科研人员挑选若干组数量相等、每个体重(5±0.2)g、活动力强、性成熟的青虾,分别向腹肌注射0.1mL质量分数不等的秋水仙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4h后,取出心脏等6种器官组织,分别制成装片,通过观察和统计,得出结论。以下是该实验的部分结果,请据此回答问题。‎ ‎ 结果一:不同器官组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比例(%)‎ ‎ ‎ 结果二:不同质量分数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比例和染色体形态 秋水仙素质量分数 ‎0‎ ‎1×10-3‎ ‎2×10-3‎ ‎3×10-3‎ ‎4×10-3‎ ‎5×10-3‎ ‎6×10-3‎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1.0‎ ‎1.2‎ ‎1.5‎ ‎3.1‎ ‎11.2‎ ‎11.5‎ ‎12.3‎ 染色体形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不正常 不正常 ‎ 结果三:观察127个初级卵母细胞,出现不同四分体数目的细胞个数统计 一个细胞的四分体数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初级卵母细胞个数 ‎1‎ ‎1‎ ‎1‎ ‎7‎ ‎102‎ ‎10‎ ‎3‎ ‎2‎ ‎ ⑴上述6种器官组织中,观察细胞分裂的最佳材料是 。‎ ‎ ⑵注射秋水仙素的最佳质量分数是 ,依据是 。‎ ‎ ⑶在制备青虾染色体标本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导致细胞的分裂停滞。‎ ‎ ⑷从统计的角度分析结果三,可以确定青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条,判断的根据是: 。‎ ‎ ⑸制备青虾染色体标本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其他的实验材料,请在下列提供的部分材料中进行选择,并说明其用途。‎ ‎ 材料:A.盐酸、酒精; B.纤维素酶;  C.胰蛋白酶;   D.二苯胺试剂;E.苏丹Ⅲ染液;   F.双缩脲试剂;  G.醋酸洋红液。‎ ‎①选择 ,用途:         。‎ ‎②选择 ,用途:         。‎ ‎ 解析 分析本题:确定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时期应在有丝分裂的中期,大剂量的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分裂不正常。另外确定了初级卵母细胞中出现不同四分体数目就不难确定在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四分体数目×2),而进一步推断,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就等于青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了以上这些知识准备以后,再读题目,即可解题。(1)观察细胞分裂的最佳材料显然是分裂旺盛的细胞,本题中最好的是卵巢,但注意在卵巢既有卵原细胞的增殖过程(有丝分裂),也存在形成卵细胞的过程(减数分裂)。(2)确定注射秋水仙素的最佳质量分数的依据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的比例比较大,且染色体形态正常,即4×10-3。(3)见以上的分析。‎ ‎(4)分析结果三:当四分体数为52 的初级卵母细胞出现的比例最高,即可确定青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104条。(5)A、B、D、E、F在本实验中是不需要的。C可以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便于观察,G,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答案 ⑴卵巢 ⑵4×10-3 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的比例比较大,且染色体形态正常 ‎ 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⑷104  四分体数为52 的初级卵母细胞出现的比例最高 ‎ ⑸ ①C 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②G 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第一期 习题部分:‎ 专题一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一、选择题:‎ ‎1.临床通过检测尿液中一定时间内的含“N”量,可以粗略地估算下列哪一物质在该时间内的氧化分解量( ) ‎ A.蛋白质 B.脂肪 C.葡萄糖 D.淀粉 ‎1.A 解析 尿液中的含“N”量是指尿素中含“N”量,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之一,因此能粗略地估算蛋白质的氧化分解量。‎ ‎2.下列关于生命物质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生质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C B.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只和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序有关 C.T2噬菌体中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D.核糖核酸、糖元和胰岛素中都含有N元素 ‎2.C 解析 原生质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O,蛋白质的多样性还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糖元中不含有氮元素。‎ ‎3.分析多肽E和多肽F得到如下结果(单位:个):‎ 元素或基团 C H O N 氨基 羧基 多肽E ‎201‎ ‎348‎ ‎62‎ ‎53‎ ‎3‎ ‎2‎ 多肽F ‎182‎ ‎294‎ ‎55‎ ‎54‎ ‎6‎ ‎1‎ 两种多肽中氨基酸的数目最可能是( )‎ 选项 A B C D 多肽E ‎199‎ ‎340‎ ‎58‎ ‎51‎ 多肽F ‎181‎ ‎281‎ ‎53‎ ‎49‎ ‎3.D 解析 本题中可依据N原子数目与多肽的特点来分析,因为每个多肽的首尾端分别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多肽E中含有的游离的氨基为3个,说明有2个氨基是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不难推知多肽E含有53-2=51个氨基酸,同理可推,F含有49个氨基酸。‎ ‎4.以下哪一项是主动运输的例子( )‎ ‎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的运动 ‎ B.钠离子在肾小管远端的重吸收 ‎ C.氧由肺泡进入血液的运动 ‎ D.肌纤维中氧的运动 ‎4.B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主动运输原理在具体情况下的应用。主动运输是指物质(主要是小分子、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其特点是消耗细胞的能量和需要载体协助。A项叙述是物质(Cl-)在细胞间隙间的运动,由于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C项物质(O2)的运输需要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上皮细胞膜,为自由扩散;D项肌纤维即肌细胞,是物质(O2)在细胞内的运动。要确定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必须抓三个关键:一是分析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被运输物质微粒的性质(大分子、小分子、离子);三是分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向(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高浓度),是否需要载体协助,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5. 右图表示某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曲线,该细胞可能为( )‎ ‎ A.肾小管管壁细胞  B.胃腺细胞 ‎ C.叶表皮细胞     D.根分生区细胞 ‎5.C 解析 本题可抓住液泡的变化曲线来分析问题,图中液泡的数目由多变小,说明小液泡不断融合形成大液泡,这是成熟植物细胞的特征,符合的只有C项。‎ ‎6.对于叶绿体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外膜均属选择透过性膜 ‎ B、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基粒和基质中 C、分解水和同化CO2都在基粒中进行 ‎ D、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在基质完成 ‎6.C 解析 叶绿体是双层膜结构;内有基粒和基质,基粒和基质中分布有光合作用的酶;基粒上存在色素,能进行光反应,水的光解是在基粒上进行的;基质中进行的是暗反应过程,同化CO2和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都在基粒中进行。‎ ‎7.细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下列物质中不能影响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的是( )‎ A.溶菌酶 B.青霉素 C.CaCl2 D.纤维素酶 ‎7.D 解析 肽聚糖成分中有多肽成分,溶菌酶可将此分解;青霉素等抗生素能抑制肽聚糖的形成;CaCl2能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导入细菌中常运用。‎ ‎8.(多选)分析某大肠杆菌细胞分子组成,能得到的结论是( )‎ 成分 水 蛋白质 DNA RNA 糖类 脂类 中间产物 无机离子 相对含量%‎ ‎70‎ ‎15‎ ‎1‎ ‎6‎ ‎3‎ ‎2‎ ‎2‎ ‎1‎ 分子种类 ‎1‎ ‎3000‎ ‎1‎ ‎1000‎ ‎50‎ ‎40‎ ‎500‎ ‎12‎ A.DNA是遗传物质 B.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D.每一种糖类能形成10种中间产物 ‎8.ABC 解析 从表中分析:DNA分子种类只有1种,而RNA分子种类有1000种,这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具有相对稳定的分子,而RNA的多样性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也能说明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同时表中蛋白质的分子种类最多,它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二、非选择题:‎ ‎9. 右图为某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 ] ,具有生物膜结构的是 (填标号)。‎ ‎(2)若该细胞被某病毒寄生,则合成病毒衣壳粒的场所是[ ] 。‎ ‎(3)若该细胞能释放干扰素,则该细胞是由 ‎ ‎ 增殖分化而来。‎ ‎(4)若该细胞是精巢中的某个细胞,即将进入分裂期,你将看到的染色体数目最多为 N。‎ ‎(5)若该细胞是人体肝细胞,则接受胰岛素信号刺激的是1上 (成分)。‎ ‎(6)若该细胞是杂交瘤细胞,在大量培养过程中培养液必需有 ‎ ‎ 等物质(写5种)。‎ ‎9.答案 (1)2细胞质基质 1、3、4、10、11 (2)12 核糖体 ‎ ‎(3)T淋巴细胞或记忆T细胞 (4)4N (5)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 ‎(6)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动物血清等 ‎ 解析 本题以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为知识背景,考查了代谢、免疫、调节和细胞工程等多个知识。(1)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1细胞膜、3高尔基体、4核膜、10线粒体、11内质网都有生物膜结构。(2)病毒衣壳粒成分是蛋白质,合成场所的核糖体上。(3)能释放干扰素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该细胞由T淋巴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4)精巢中精原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过程)含有染色体数目最多,可达到4N。(5)细胞膜上能接受刺激(即具有识别作用)是糖蛋白。(5)动物细胞的培养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动物血清等。‎ 专题二 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 ‎ 一、选择题: ‎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提供物质基础 ‎1.D解析 考查细胞周期的概念、适用范围及其变化过程。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整个细胞周期的准备时期,主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成熟的生殖细胞是经减数分裂产生的,产生后不再进行细胞分裂。‎ ‎2.右图是某同学画的有丝分裂后期的动物细胞图,图中明显的错误共有( )‎ A.一处 B.二处 C.三处 D.四处 ‎2.D 解析 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图中没有;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质分裂是均等,图中是不均等;③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赤道板附近不会出现细胞板;④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不会减半的。‎ ‎3.依据生理特点,鉴别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植物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是检查它的( )‎ A.DNA自我复制 B.是否出现星射线 C.自身蛋白质的合成 D.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 ‎3.D 解析 由于低等植物也具有中心体,分裂时也会出现星射线,所以最可靠的是检查它的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 ‎4.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普通存在着原癌基因,但是大多数人是不患癌症,而只有少数人患癌症。其原因是( )‎ A.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受抑制状态 B.原癌基因不能被激活 C.癌细胞是细胞畸形分化造成的 D.原癌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4.A 解析 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普遍存在着原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紫外线、化学药物等刺激,使原癌基因本身发生改变,就有可能使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转变成激活状态,从而使正常的细胞发生癌变,成为癌细胞。‎ ‎5.如下图所示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曲线X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体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则①②③④中,能表示具有相同DNA分子的染色体着丝点之间的距离是 ( )‎ ‎ A.① B.② ‎ ‎ C.③ D.④‎ ‎5.B 解析 从图中分析X曲线变化由大变小,说明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体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由大变小,这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特征,是由于着丝点分裂,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结果,因此相同DNA分子的染色体着丝点之间的距离应是由小变大,符合②④曲线变化。但④曲线与X曲线不同步变化,可排除。‎ ‎6.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 ‎ A.细胞停止分裂    B.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 ‎ C.正常分裂    D.不能形成纺锤体 ‎6.B 解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中,高尔期体与细胞壁形成有关。当它被破坏时,细胞壁无法形成,但此时,核的分裂已经完成,这必将形成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 ‎7.下表为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cGMP)的浓度(M1、M2、M3、M4表示浓度,且M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