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0-2012广东高考试题分析地理
2010年—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盛 莹 试题特点: 一、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命题,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试题设计严格遵循2010年、2011年、2012年广东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值比例。选择题分布在1--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大题40、41,分值56分。选考《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选考内容不单列出去,而是有机地揉合在综合题中。 二、强化双基,突出主干,注重地理素养的考查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切实体现和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 地理基础知识是“双基”中的第一位,是能力考查的基础。地理基础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地理能力的载体。通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来考查基本能力是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依据。 如下表统计: 2010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考点统计 题号 涉及到的主要地理基础知识 第1题 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2题 根据气候要素判定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 第3题 气候变暖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第4题 河流水文特征 第5-6题 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特征分析判断 第7题 流水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第8题 气候要素的分析 第9题 沙尘暴的影响 第10题 人口迁移 第11题 城市化特点 第40题 中国出口贸易对象、区时计算、洋流、地理信息技术、温室气体及其减排 第41题 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状况、自然带、产业布局、城市发展等 2011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考点统计: 题号 考查知识点 分值 1 地质构造的判断 4 2 河床地貌的外力作用 4 3 城镇化特点 4 4 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图表的判读分析 4 5 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高低的原因分析 4 6 暖锋天气 4 7 人口增长 4 8 人口迁移 4 9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4 10 产业链分析 4 11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4 40 28 昼夜长短判断、正午太阳高度判断、地中海气候成因、植被类型判断、能源及对环境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41 河流流向和类型判断、地质年代及沉积环境判断、气候类型判断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28 2012年 广东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地理卷考点与分值分布(详细分析) 主干知识 题号及能力 要求 涉及的考点及主要考查内容 试题呈现方式与分值 地球地图 41 (1)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等深线的判读 非选择题(填空题)。 2分 宇宙中的地球 1、6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太阳活动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 选择题。 8分 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4、5、7、40(1)、41(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生物与大气综合,全球变暖问题; 海洋与大气综合,海洋热量输送与大气环流; 地质灾害; 湖泊对河流的调蓄作用; 气候特点与气候类型; 外力作用之淤积与冲刷。 选择题/非选择题(填空题)。 24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40(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地域分异规律 非选择题(填空题)。 4分 自然地理汇总 1、2、4、5、6、7 40(1)(2),41(1) 选择题、非选择题(填空题)。 共38分 人口与城市 3、11、41(4)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少比); 城市与交通综合(城市化与交通模式); 城市区位(新城发展条件) 选择题、非选择题(简答题)。 14分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9、10、40(3)、41(2)、41(3)、41(5)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交通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城市与交通综合(交通模式对城市的影响);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工业布局特征与工业主导区位条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选择题、非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36分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文地理汇总 3、9、10、11、40(3)、41(2)(3)(4)(5) 选择题、非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共50分 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 40(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土地资源退化的治理 非选择题(简答题); 8分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8 GIS 选择题,4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汇总 8,40(4) 选择题、非选择题(简答题);共12分 从上述三表中统计可以看出,广东卷立足主干知识,考查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选择题难度不大,但要熟悉掌握基本规律和原理才能正确作答。选择题既注重自然地理要素(大气、地貌、水文、植被等)时空演变的基本规律的考查,又重视要人文原理的考查。选择题非常注重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要求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综合题中,注重基本的读图方法和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三、能力立意,重视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考察 能力立意是新课标四年高考地理命题的重头戏,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查的主线,充分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素养。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全卷没有考查死记硬背的痕迹,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目标。如2010年第2题,根据气候要素统计资料,考查学生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和气候要素特征;2010年第5-6题,考查学生对统计图的判读、比较和分析能力;第10-11题,也是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判断能力;2010年综合题40题,既有“看图说话”的图表判读,又有区时计算的技能考查。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13道题中共有7幅地图1个表格,样式有景观图、数据分析柱状图、关系示意图、区域示意图、等值线图、数据分析表等,样式丰富,承载信息准确,清晰,利于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图1采取景观图,将地质灾害的现场生动的呈现出来;图9作为区域示意图,同时综合考查等深线的判读,凸显了地理学科特性等。 图表是能力考查的重点所在,自07年新课改新高考以来,广东地理试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各类图表的数量大,可谓是“图表大战尽显广东特色”。近3年的文综地理,也秉承往年的图表之战,具体比例如下表所示 年份 07年 08年 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试题总量 37 37 37 13 13 13 图表总数 32 31 27 9 8 8 图 25 28 25 9 8 7 表 7 3 2 0 0 1 未来教学中应该做到“有地有理,有图有表”,将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丰富而恰当的引入课堂,养成用地图说话、用数据说话的教学习惯,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与科学性。 四、注重区域特征,强调地理探究能力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历年高考不可回避的重点,往往以多种组合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用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从而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价值取向。如:2010年、201140题以世界区域图作为背景,考查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以航线为线索,考查大范围区域自然地理规律。41题以小区域地理范围为背景,考查人文要素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要素的变化及成因。2012年的41题则以中国长三角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上海市的城市及经济建设。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近年来高考特别钟情的热点和重点。 五、与2010、2011年广东省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比较的几点变化 1.宇宙中的地球的考查:有两个变化,一是地球运动的意义,由非选择题变为选择题,分值还是4分;二是增加了一道太阳活动的考查,分值4分。这样,这一部分的分值就由4分变为8分。 2.信息技术的考查:由非选择题变为选择题,分值由2分变为4分。 3.非选择题的变化:非选择题中的简答题增加了一题,填空题减少了一题,论证和探讨的要求有所提高。 试题对教学的启示和备考策略 从2010-2012年广东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命题趋势分析可得,今后备考的思路和方向仍然不变,突出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仍旧是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一)研读研透新考试大纲 2013年是广东新课标新高考文综地理第四年,在前三年的基础上,试题类型、难易度虽然不会有太大变化,但肯定有所调整。所以,作为教师要钻透考纲,明确考查内容和目的要求。其次,要熟知新高考文综模式下,地理试题的题型、题量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夭,把握高考方向,做好备考工作。 (二)立足基础,突出主干,夯实“双基” 近几年高考主要考核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这也体现考纲要求。这些主干知识往往与具体区域空间相结合,考察具体区域的相关问题。纵览这几年高考试题,区域地图往往是考试主干知识的载体,在众多区域中往往选择少数几个区域来考察。而区域选择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就显得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非常重要,必须学好每一个分区。当然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是有一定方法的。2010、2011、2012年三年广东地理试题的综合题都是区域地理作为背景切入,考查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尤其是第一轮复习,打好基础是关键。基本技能则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拓展,它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创新能力。读图、析图、绘图、填图、分析图表等能力的考查是新高考的发展趋势,也最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强化图表信息提取与分析的训练 1.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要素——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图名、标题、图例、标记等图表语言作为必讲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图表语言的基本含义。这是灵活运用地图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基础条件。 图表的标题同样隐藏着图表的基本信息,是对图表的最基本释义与阅图指南,是理解题意与答题的纲要,是理解分析地图的补充条件。如出一辙7-28题的“2004年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的贡献率”图,理解了图表所要表示的含义,才能正确判断选项的正误。又如2012年第9题“图3是某城市高铁站影响范围(半径2.5km)内,以车站为中心的不同圈层(以0.5km等间距划分)中三类企业数量的统计”,不读懂题目,根本无法理解下面的柱状图。 2.教与学都从图开始 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培养形成的,并非一朝一日所得。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表多,案例材料丰富,教师要用好这部分材料,将文字信息落实到图表中。引导学生勤读多思,增强地理理性思维能力。新课标教学下的高考题目突出读图、识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意识。图表语言和文字语言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但图表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信息的提取,需要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转换。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采用勤读多思,综合读图的方法,强调图感的日常积累和地图的理解阅读两个环节,增强地理理性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在练习测试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图表题占绝大部分,基本上每题都是读图表分析回答。因此教师在设计章节或模拟、综合测试试题中,要把读图类试题放在首位,并在评讲过程中,重点讲解图表信息的获取和有效地分析判断、归纳出问题答案的方法。 4.加强图文转换,培养析图能力 新课程教学强调创新、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凸显人文。近几年来,广东地理试题中统计图表独占鳌头,而统计图表的判断又是学生一大弱点。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要讲清各类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的方法。能够将文字信息落实到图表中,并能把图表中隐性信息转化为便于分析掌握的显性信息。 (四)构建知识网络,加强知识间交叉融合 在高考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应该把复习的视野投向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单一知识点或单元内容的教学,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很难把握各知识点间的关联,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因而学生的基础就是再扎实,其应用能力、迁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比较欠缺。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也成为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 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成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时,不能只重文字系统,忽视图像系统和练习系统。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与图像、课后练习有关联,这样就会出现知识弱点和盲区,在不该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高考复习时,不可忽视图像和练习部分,还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复习课本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而二轮开始,则要注意知识的消化和整合,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的境界。提出建议如下: (1)简明知识体系法:给予学生简明体系,指导学生梳理填写。 (2)区域地理综合信息法:在典型区域上总结上述四个问题,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策略。 (3)典型问题归纳法: 归纳常考的、经典的问题,整理思路及答案。 (4)地理要素联系法:运用整体性理论,建立各地理要素,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的实际问题,这也是高考考查的主轴。一个好教师并不说他如何会教书,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考生来说,要想得高分,学会如何答题至关重要。如选择题,考生总是习惯从正面去寻找答案(即根据条件找结果),而逆向排除法,有时比正向排除法更容易些。另外像图形辅助法、前后印证法、先入为主法、重要经纬法(即根据经纬线)等等。非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最关键的是要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和从图表、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再根据具体问题来作答。 (六)关注现实生活,开拓思维境界 作为高三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学习的地理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生活的中实际问题。近几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时事热点材料,但考查的却是与时事有关的热点问题和区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新闻或热点区域发生的重大事件,用课本的知识去思考,将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记住:学习“有用的地理”,高考当然考“有用的地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