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考前指导
金坛一中14届高考生物考前指导 一、选择题的审题技巧 选择题是生物学高考中的一种主要题型,能否答好选择题是能否拿到满意分数的基础。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非选择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因此,做好选择题的关键是能否认真审题。 1. 找准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主旨所在。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析题的关键处、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审题时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的或隐性的题眼。 例1 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医学上有重大应用价值。通过移植胚胎干细胞期望可以治疗下列哪一组疾病 ① 糖尿病 ②高血压 ③21三体综合征 ④老年痴呆症 ⑤白化病 ⑥肝衰竭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点评:本题学生在答题时,多数是回忆课本中的例子,单纯靠记忆,但这些病例要全记住也不容易,所以较难得分。其实此题的“题眼”是由“胚胎干细胞”能得到什么,能得到细胞群、组织、器官等,凡由体内细胞群、组织、器官等功能下降或缺陷引起的疾病理论上可通过培养胚胎干细胞来移植治疗。 变式训练: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A.种群密度的大小 B.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 C.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 D.各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 2. 识别陷阱 在命题过程中,为了考查考生思维的准确性,增加试题的难度,命题者常会故布疑阵、巧设陷阱,有时一道选择题中会设一个或数个陷阱,考生一不留神就会误入其中。这就要求在审题过程中要抓住题目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仔细推敲,方能识别陷阱之所在。 例2 在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A.核酸 B.脱氧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核酸 D.核糖核酸 点评:实际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选A。错误的原因在于这些同学牢记了“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必修本第一册),但忽视了题干中“在细胞中”这一条件限定语。命题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陷阱。 变式训练:将大肠杆菌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中培养后,再转移到含有14N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8小时后提取DNA进行分析,得出含15N的DNA占总DNA的比例为1/16,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 A.1小时 B.1.6小时 C.2小时 D.4小时 3. 辨明词义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氧化分解和水解、代谢终产物和消化终产物、细胞死亡和细胞凋亡等。命题者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考生对这些概念、名词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不仅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过程中对这些概念和名词也应格外留意。 例3 蛋白质水解后的终产物是: A.多种氨基酸 B.各种分子量不等的多肽 C.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D.包括以上三项 点评:考查时很多同学选C,原因在于没有辨明“水解”和“氧化分解”这两个名词的内涵。 变式训练:有一种脑啡肽是从高等动物脑中分离出的多肽,它由:酪氨酸(UAC)、甘氨酸(GGA)、甘氨酸(GGA)、苯丙氨酸(UUC)、甲硫氨酸(AUG)共五个氨基酸组成。动物的基因在控制合成这种多肽的过程中所需的核苷酸原料有多少种 A.30 B.15 C.8 D.4 4. 排除干扰 设置干扰是一项重要的命题技术。设置干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设置干扰性语句;二是在备选项中设置干扰,即干扰项。所谓干扰项,就是备选项本身所阐述的知识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考试中,考生对于错误选项容易排除,但对于干扰项的排除难度较大。 例4 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C.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D.此调节过程以体液调节为主。 点评:该题D选项是错误选项,B项和C项是干扰项。 变式训练:下列哪一种生物代谢类型在进化上可能发生在能进行原始的光合作用的生物之前 A.红色硫细菌 B.硝化细菌 C.酵母菌 D.蓝藻 点评:原始的光合作用之前的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选项A的红色硫细菌高中教材没有提及,学生感到生疏;而其它3个选项中的生物代谢类型则较为熟悉,可用排除法来解题。选项B的硝化细菌为自养需氧型;选项C的酵母菌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选项D的蓝藻为自养需氧型。故可排除选项B、C、D。 5. 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最大特点是不善于区分新认知对象和旧有经验之间的差异,仅仅凭借旧有经验就直接套用在新认知对象上,常常跳不出旧有的“框架模式”,使思维误入歧途。所以,在面对考题时,要对题目的背景和条件详加考察,进而确定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在此运用。 例5 在缺氧条件下,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本细胞的光合作用,至少要通过几层生物膜: A.2 B.4 C.6 D.8 点评:此题考查时,得分率极低。很多学生读完题目之后,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立即作出“二氧化碳产生于该细胞的线粒体”这样的判断,而对“在缺氧条件下”这一条件视而不见。故误选B。 变式训练1: 在缺氧条件下,人体某个肌肉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中,至少要通过几层生物膜: A.3 B.4 C.5 D.6 变式训练2:从经过饥饿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相同的叶圆片(见下图),称其干重。在不考虑叶片内有机物向其他部位转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y-x)g可代表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净增加量 B.在下午4时至10点这段时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可表示为y-z C.假使全天温度保持不变,则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一个叶圆片制造的有机物为2y-x-z D.若测得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3y-2z-x)/6 g·h-1那么下午4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置于黑暗中在晚上7时即移走叶圆片z 6.挖掘潜在因素 潜在因素是题目本身没有指明而又隐含其中的因素。审题时,考生若不能找出这一因素,那么解题过程就会陷入困境或误入歧途。因此,在审题时,应认真研读考题,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在因素,使之显性化。 例6 据统计,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种,而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种。在棉尾兔的物种形成过程中,下列哪种因素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A.变异 B.遗传 C.地理隔离 D.生殖隔离 点评:考生选D者甚多。这些考生认为题目中每一种棉尾兔都分别是一个物种,因而错选。其实题目中已作了暗示,由“在棉尾兔的物种形成中”可见,所有的棉尾兔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潜在因素是:东部的8种和西部的23种棉尾兔都是该物种的不同亚种。认识到这一点,答案也就不难确定了。 变式训练:科学家为了研究抑制基因表达的机制,在基因启动子后插入一段颠倒的转录区序列(如图所示),导致新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因分子内部形成互补区而失去功能。该操作 A.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B.在细胞外实现了人工基因突变 C.干扰了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 D.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内部靠A-T、C-G配对形成互补区 二、图表曲线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制度不断推陈出新,但命题的指导思想始终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试题中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题型逐渐增多,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而图表、曲线的判读分析能较好地体现学生上述能力的大小,近几年各地的生物高考试题中识图作答题所占的比例在增加,更加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对不同类型的图表曲线应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找到突破口。一般情况下,细胞分裂图象曲线的分析从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或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入手;生态图表的解答要从观察各条曲线的走势、相互间的关系,或者从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入手;遗传系谱图的解答要从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类型着手;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图表曲线分析往往是从影响这些生理作用的内、外因素方面去考虑;等等。但不论哪一种类型,都要求学生能将概念、原理与图形、曲线之间实现信息的转换,即知识的迁移。所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此类题型的最基本要求。 例1.右图是大豆植株处于275或73ppmCO2大气中时,O2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O2对光合作用具有 作用,这种作用在CO2浓度较 时更为严重。 (2)这种曲线的形成除了与光合作用有关外,还与植物的 有关。 (3)图中的A点表明 (4)实验表明:在强光下,O2参与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光氧化,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 阶段,使其产生的 减少。 (5)农业生产上,我国古代人民就提出要“正其行,通其风”。结合曲线图,分析其原因是 (1)抑制 低 (2)呼吸作用 (3)在此O2和CO2浓度下,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4)光反应 [H]和ATP (5)及时补充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并及时将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释放出去 例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营养物质充裕的相同培养液培养枯草杆菌,一段时间后,将培养液均分为两组并分别标记为A、B,在这两组培养液中分别接种等量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相近的甲、乙两种原生动物。将它们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培养液中枯草杆菌的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组培养液中枯草杆菌的数量最终都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 (2)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单独培养甲、乙两种原生动物时,它们的种群数量 呈 型曲线增长。 (3)如果将甲、乙两种动物放在同一培养液中培养,生存状况最好的是 ,判断的理由是 。 (4)当枯草杆菌最终达到数量稳定时,其种群的出生率较加入原生动物 前 (高或低)。 (5)请在坐标图中绘制混合培养两动物时培养液中枯草杆菌数量变化曲线 。 (6)有同学认为,混合培养时,生存状况好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而影响其正常生存。请你设计一个证明其观点正确与否的实验思路 。 (1)环境容纳量 (2)S(2分) (3)乙 相同时间内消耗的食物(枯草杆菌)多,竞争能力强 (4) 高 (5)(在B培养液曲线之下,变化趋势相似) (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混合培养甲、乙动物的培养液加入到新的培养液中单独培养动物甲,检测其数量的变化并与最初单独培养时的数量进行比较 例3.为研究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新鲜的下丘脑和脑垂体。然后把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含有或不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结果如下: (1)在上述实验中设置A瓶的目的是_________,用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将A瓶分别与其余的装置比较,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①下丘脑不能分泌TSH;垂体能分泌TSH;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研究者想进一步研究在活体实验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含量对TSH分泌的影响,应如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步骤(提供实验大白鼠、甲状腺激素、注射器及其它必需的材料和器具): ①挑生长期、大小、性别一致的实验大白鼠各10只随机分成两组; ②一组正常饲养,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TSH的含量,分析结果。 (1)作为对照 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不会产生TSH(答案合理即可) (2)②甲状腺激素能够抑制垂体分泌TsH ③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3)②注射或者饲喂舍有甲状腺激素的食物 ③分别抽取两组动物的血液 三、信息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 新现象、新假说、焦点、热点问题; · 起点高(材料选取前沿问题)、落点低(现有基础知识解答应用); · 解题技巧:分析材料,筛选有效信息 ; · 信息的处理: 多段材料,相互构成对比。 找不同点,回答对比式问题。 关键词,用笔划出,找好备用。 · 技巧总结: · 找出材料不同段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解题关键。 · 巧用对比、排除的方法 · 抓住信息材料中的关键词、图表等重要信息 · 筛选出有效信息,淘汰掉无效信息 —— 删繁就简 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中胆固醇的两种来源。细胞能利用乙酰COA合成胆固醇;血浆中的LDL可以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之后LDL在溶酶体内水解释放出胆固醇。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作为抑制物抑制HMGCOA还原酶的合成和活性,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它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使进入细胞的胆固醇减少。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血浆中的胆固醇增多,造成高胆固醇血症。 (1)请指出胆固醇在人体内的两项生理功能: 构成生物膜 、 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 。 (2)合成胆固醇的细胞器应该是 内质网 。如图所示,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存在 (负)反馈调节 的调节机制。 (3)右图为某个高胆固醇血症的家族系谱图 (基因符号A和a)。请分析: ①该种病症的致病基因位于 常 染色体 上,是 显 性遗传病。 ②如果9号和11号婚配,生育一个正常男孩 的几率是 1/12 。 ③如果8号与一名正常女子婚配,子代的患 病率很高。他们如何避免生出患病的子女? 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保存正常的胚胎 。 2.2007年,陕西镇坪“华南虎”事件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这种濒危生物的关注。华南虎(又称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全球只剩下不到100只,在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可能只有10到30只。影响它们数量的首要原因是人虎冲突。一只虎至少需要15到30平方公里活动空间。近代的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很难满足华南虎的生存要求,被孤立的华南虎个体之间很难交流和繁殖。第二个原因就是华南虎的很多食物是人类的经济动物,当人们的猎杀使这些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华南虎已经很难生存。 (1)野外的成年华南虎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 信息。 (2)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华南虎的生存需要较大领地的原因是 。 (3)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人虎之间的 关系。 (4)如果镇坪存在华南虎,对该区域内的华南虎最好的保护方式是 。 (5)华南虎与东北虎均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由于 隔离形成的两个虎的亚种,亚种可互相交配和繁衍,它们仍是同一物种。从进化角度看,其差异的实质是种群 不同。 (1)化学 (2)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华南虎处于食物链的最项级(营养级最高),相同面积的领地其获得的能量最少 (3)竞争 (4)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5)地理 基因频率 四、实验题高分力争——实验方案的评价要领 常见题型的分析和解答技巧 随着生物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实验题形式日趋多样化,其中实验评价题是较常见的形式,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对照实验的评价 由于生物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等原因,生物实验大多采用对照实验法,即确定实验组后,根据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设置相应对照组,即要求不同实验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余条件控制在同一适宜条件下,观察比较两者的差异。通过对照(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1.1看实验有无设置对照组,如没有则要增加相应对照实验。 此属最常见题型。如01年全国理综高考卷25-2题是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开放性实验设计题,题目给出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和结论。要求学生运用对照实验原理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即要补充设计对照组实验的方法步骤来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方向运输的结论。 例1. 某人为研究叶绿体中色素对太阳光的吸收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先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色素后将色素提取液置于玻璃容器内,将容器置于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后的屏幕上观察连续光谱中减弱的色带。即可了解叶绿体中色素对不同波长可见光的吸收情况。请分析此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并说明理由。 解析:此实验设计不科学,因为没有考虑实验中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需要增加一个空白对照实验,可将容器中色素提取液换成等量 做相同实验,通过空白对照实验来排除丙酮、容器和三棱镜等因素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吸收的影响。 1.2看对照实验是否合理 如2002年全国理综高考卷21题,有三位同学设计的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须元素”的三个对照实验方案,由于都不符合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理而存在缺陷。方案1中两植物都会因蒸馏水和镁盐溶液中缺乏必须元素而无法正常生长,方案2和3两组容器内砂性土壤中都有可能含有镁离子干扰实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例2. 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受温度、酸碱度和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并已知Na+ 对酶的催化效率无影响。为验证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两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试分析其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说明理由并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1)取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盐酸,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然后同时向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稀释唾液,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蓝色较快褪掉。 (2)取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NaCl溶液,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自来水,然后同时向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稀释唾液,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蓝色较快褪掉。 解析:两个实验方案都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都不符合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前者除了氯离子变量外,还有氢离子变量也会影响反应速度,因为酸碱度会影响酶活性,甚至使酶失去活性。后者乙管的自来水中存在氯离子和其它矿质离子也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因此正确的方案是: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NaCl溶液,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其余实验步骤相同。 2. 对实验步骤顺序的评价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前提,它能确保出现正常的实验现象,进而推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一般思路:(1)是否漏做某个实验步骤;(2)操作步骤是否颠倒;(3)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例3. 以下是某学生验证酶专一性的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 操作方法 试管 I II 1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 2 注入蔗糖溶液 … 2mL 3 注入斐林试剂 2mL 2mL 4 注入新鲜的某种酶溶液 2mL 2mL 5 酒精灯隔水加热 煮沸1min 6 观察现象 A B 请指出该实验步骤中存在的缺陷,并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可直接用表中数字表示,需增加内容用文字表述): 解析:此题存在缺陷,由于斐林试剂可能对酶活性有影响,故应先加酶溶液再加斐林试剂。加酶溶液后直接加热煮沸会影响酶失去活性,需要在适宜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使反应顺利进行。故正确的实验步骤是:1、2、4、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3、5、6。思考?该实验中能否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 例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科学养殖受到越来越多从业者的重视。为了研究光照时间的长短对产蛋鸡产蛋量的影响,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物品及设备,请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设日照时间为7时~17时)。 实验材料、物品及设备:100只同一品种长势基本相同的成年产蛋鸡、鸡饲料、水、鸡舍、养鸡常用设备、白炽灯。 实验假设: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预期结果及结论: (1) (2) (3) 实验假设: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产蛋鸡产蛋量是有影响的(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实验步骤: 第一步:把这100只产蛋鸡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50只。分养在相同的鸡舍,给料给水保持相同 第二步:A组采用自然光照,B组除了自然光照外,在每天7时前和17时后用白炽灯补充光照一段时间。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第三步:分别统计A组、B组每天的产蛋量,累计统计30天(时间供参考) 实验结果及结论: (1)如果A组产蛋量比B组高,说明短时间光照有利于产蛋量的提高 (2)如果A组的产蛋量比B组的低,说明长时间光照有利于产蛋量的提高 (3)如果两组的产蛋量无大的差别,说明光照时间的长短对产蛋量无影响 例5.萌发的禾谷类种子中淀粉酶活性较强,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 15min后失活。根据它们的这种特性,可分别测定一种酶的催化效率。请协助完成“测定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效率”的实验。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cm)。 主要试剂及仪器:1mg/mL的标准麦芽糖溶液、5%淀粉溶液、斐林试剂、蒸馏水、石英砂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作麦芽糖标准。取 7 支干净的具塞刻度试管,编号,按表加入试剂,再将试管置于60℃水浴中加热 2min,取出后按试管号顺序排列。 试 剂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麦芽糖标液(mL) 0 0.2 0.6 1.0 1.4 1.6 2.0 蒸馏水(mL) 2.0 麦芽糖(mg) 0 0.2 0.6 1.0 1.4 1.6 2.0 斐林试剂(mL) 2.0 2.0 2.0 2.0 2.0 2.0 2.0 步骤二:制备酶液。 研磨:5g萌发的小麦种子+少量石英砂+10ml蒸馏水 离心分离:3000转/min,10min 获取酶液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另取四支试管,编号A、B、C、D,向A、B试管中各加5mL 5%淀粉溶液,向C、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已经处理的酶溶液(忽略少量的麦芽糖)和蒸馏水,将四支试管置于40℃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 ,然后将C、D试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摇匀后继续在40℃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 步骤五: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将A试管中颜色与第①步中获得的麦芽糖标准进行比较,获得该试管中麦芽糖浓度,并计算出α—淀粉酶催化效率。 结果分析:(略) 分析上述步骤回答: (1)步骤一的2~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分别是__________(单位mL)。 (2)步骤三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五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B试管所起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1)1.8、1.4、1.0、0.6、0.4、0 (2分) (2)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 水浴中15min,取出后迅速冷却 (3)分别取A、B试管中反应溶液各2mL,向其中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60℃水浴加热2min后,观察颜色变化 (4)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 例5 有无对照实验 实验变量设置 是否有标记 一看对照 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遵循了等量原则 是否排除了干扰因素 实验结果的验证方法是否得当 三看验证 生物学材料选择是否得当 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 二看步骤 步骤是否完整 具体操作有无违反生物学原理 实验结果的验证目标是否准确 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 四看材料 药剂选择、使用、用量是否准确 是否需要搅拌、加热等 五看条件 实验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是否合理 ◆小结:实验评价题应对总策略 五、答题注意点再提醒 1.记录表格、坐标图绘清晰 ①标题 ②横、纵坐标意义 ③先用2B铅笔绘,再描清楚 2.生物名词、术语写准确 异养厌氧型;拮抗、协同作用;睾丸;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液泡;近亲结婚;双缩脲试剂;碱基互补配对;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RNA聚合酶——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突触——突触小体——轴突;肽键;神经调节;囊胚;丙酮酸——丙酮;人类基因组——人类单倍体基因组;(英文字母如分不清,请写中文。如聚乙二醇PE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DNA扩增技术PCR技术等) 3.问题的设问要求读清楚 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结构区别还是基因结构区别 ②新陈代谢类型是从同化角度还是从异化角度分析 ③光合作用是从物质变化还是从能量变化方面分析 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从非生物因素考虑还是从生物因素考虑 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从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分析等 4.材料分析题:题目提供的材料一般是与生物学的发展紧密相连,一般平时不会做过,特点是题干信息量大、新颖和有图表的结合。解题时要沉着,其实这类试题一般是高起点、低落点。首先读懂题目,了解题目的大致内容;其次带着题目提出的问题要求,再仔细阅读一遍,找出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然后尽量把材料中的新内容与已学过的知识挂起钩来,进行信息的整合,许多答案落脚点是课本的知识或题干中的相关信息,只要适当加工、简要表述便可。 5.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包括题目条件的开放和答案的开放。答案只要符合生物学原理都可得分。答题要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围绕题目提供的条件寻找思路和线索,答案既要符合生物学原理又不能离题要求太远,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如果有必要可以借助图表来辅助表达。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抓住题目要求,敢于设想和分析,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但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①转基因生物、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双刃剑(利弊权衡!) ②引进外来物种——一方面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因缺少天敌,对生态系的负面效应… ③农药、抗生素的使用——一方杀虫、杀菌效率高,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害虫抗药性增强并造成环境污染、细菌抗药性增强等等。 6.图表分析题:图表和数据的信息相对隐蔽,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和分析,看懂题目和图表给出的信息;读图时要读轴标、图例,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看曲线的起点、走向、终点和转折点等,同时对比各图和曲线间的相互关系。对坐标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和趋势及其产生的原因要清楚,然后结合概念和原理答题,文字表达要准确,尽量用课本上的术语表述;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绘图要清晰规范。 六、应考策略 1.调整良好心态 进入考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精神状态先适应考场环境,消除紧张情绪。为此,应提前半小时或20分钟到达考点,通过回忆复习备考过程中感兴趣或较熟悉的某段内容 ,或在心中暗自熟记名词概念,用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与应试无关的思想杂念,让思维意识逐步转向应试情境。其次,考试期间每天都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时地告诉自己“实力很强”或“状态很好”。 2.快速浏览试题 拿到试卷后,不要匆忙答题,应先在试卷上将姓名、考试证号等填涂好,然后花2至5分钟时间浏览整个试卷,了解试卷的题量、题型难易和各题的比分等大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可顺便检查试卷是否缺损。 3.科学安排时间 l 时间分配:第一卷分值为55分,安排30分钟左右时间;第二卷分值为65分,但题干信息量大,文字书写的多,故要安排55分钟左右时间,尽可能有15分钟左右时间机动。 l 做题策略:纵观近年高考题的特点:一是长题不难;二是难题不后;三是后题不难。所以快速浏览试题后可大概确定答题时间的分配和顺序。答题顺序一般为从前向后,先易后难。部分考生试题做不完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把会做的题都做对。遇到综合性比较强、新颖的难题时,首先要有信心,不管怎么难,也不会超过中学所学的知识范畴,尽量联想原来做过的类似题的解法,进行分析推导,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找到解题思路。但如果抓住难题不放,既浪费时间也会影响对较易题的作答,还会造成紧张的心理,打乱整个作题思路和计划,记住:考试过程中是做加法,不是做减法,多做一题,多做一步,就多得几分。因此可以跳过去先做相对简单题。但不要稍有难度就跳,搞乱情绪。解题时要注意辨析命题方向,围绕试题提出的问题思考、答题。 l 不可频繁看表:在考试过程中看表次数不得超过3次,避免自扰心慌。 细心审题,术语表达,冷静、乐观,认真、自信, 不求难题都做,先求中低档题不错 祝同学们生物考出水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