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浅析高考语文命题分析与高三语文高效复习策略研讨材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汇编浅析高考语文命题分析与高三语文高效复习策略研讨材料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高考语文命题分析与高三语文高效复习策略研讨材料 第一部分:我是怎样预测2008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 ‎6月19日沈阳晚报C版《教育专刊》发表了我的文章《我的作文预测与高考相撞》一文,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有许多家长和高中学生纷纷打来电话,要求了解实际情况,现将2008年考前的语文的预测情况跟大家交流分享,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多思有如神助 ‎ ——我的作文预测是怎样与08年六个高考作文题目相撞的?‎ ‎【引言】1984年2月9日,苏联领导人尤里·安德罗波夫逝世。这在当时可是个举世震惊的事情,但更令各国特别是苏联震惊的是:首先将这条重要消息公布于天下的不是苏联的新闻机构,而是美国驻莫斯科的首席记者杜德尔!‎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真是让苏联大丢面子!于是,苏联和许多大国的情报组织纷纷猜测:如此重要的情报,很可能是杜德尔花重金收买了苏方高级官员而搞到的。‎ 苏联和任何其他国家一样,都绝不会容忍在自己的核心机关内部藏匿着一颗定时炸 弹。于是,苏联决心不惜任何代价,都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然而,杜德尔却毫不慌乱,胸有成竹。‎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原来这条重要消息只是他正确分析的结果。其主要根据如下:‎ ‎1.安德罗波夫已有173天没在公开场合露面,近几天还不时传出他身体欠佳的消息。‎ ‎2.当天晚间的电视节目,将原来的瑞典“阿巴”流行音乐换成了严肃的古典音乐,但并没有说明变更的原因。‎ ‎3.在向全国发表第一次电视讲话时,苏共新上任的高级官员耶戈尔·利加夫省略了苏联高级官员在电视讲话时必须转达向安德罗波夫问候的程序。这可是破天荒的事!‎ ‎4.当他驱车通过苏联参谋部大楼和国防部大楼时,发现那里的几百扇窗户与平时不同,都亮着灯光,而且大楼附近还增加了卫兵和巡逻队。‎ ‎5.一位知道苏联高级官员活动内情的朋友,没有如期与他通电话。‎ 杜德尔把这些反常迹象联系起来分析,认为这与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时的情景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他得出了大胆的令人震惊的准确判断:安德罗波夫已于1984年2月9日逝世。美国首先报道安德罗波夫逝世消息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杜德尔名声大振,成为舆论界一颗更加耀眼的明星。‎ 有位评论员在对此事发表的评论中说:“不会思考的人是白痴,不愿思考的人是懒汉,不敢思考的人是奴才。只有敢于和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平凡中发现非凡,才是出类拔萃的人。多思有如神助。”欲胜任,必须从敢于、勤于和善于思考开始。‎ ‎2008年高考已经结束,面对08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一张张似曾相识的卷纸,一道道似曾相识的作文题目,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因为08年的辽宁试卷作文题目,无论是我在《招生考试通讯杂志》(第3期)撰写的《08年高考考纲热点问题解读》,还是在我的10道高考语文模拟题(第9套)和高考语文预测备考材料中都相撞了,不仅如此,全国十九套语文试卷,我的作文预测材料与其中六道半高考作文题相撞。无论是在方向性、侧重点,还是在具体素材的应用或选择上,都直接今年高考作文的立意、中心或话题相撞。正如前几年有记者评价我说:“他伸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是啊,为什么不伸手呢?该伸手时就伸手,必有收获!!‎ 一.预测与相撞之辽宁卷—预测与08年高考辽宁卷作文相撞“一面两点”解析 ‎【08年高考辽宁卷作文材料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的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 “竞争可以不择手段” 表示难以评价的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 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 有的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功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乡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乡多元化、个性化。‎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面”的相撞之辽宁卷作文:‎ 下面我重点从两方面谈谈与辽宁卷高考作文相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点面”结合话相撞 ‎【相撞材料一】方向和重点的预测与高考作文相撞——“面”的相撞 我在《招生考试通讯杂志》(第3期)撰写的“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热点问题解读考点五的【特别提示】中这样写到:‎ ‎(1).倡导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文采丰富的文风。‎ 贴近自己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等,主张说实话、真话,联系实际。反对空对空,云山雾罩,说大话、空话、假话。关注日常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并能用事实和理论做支撑。‎ ‎(2).培养社会关爱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下倡导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学生作为准社会的一员,从现在起,就应该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如何向需要关注的人伸出援手,这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从我做起,现在做起,从身边和小事做起,在具体的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材料对比分析】‎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也是社会多元化以来渐渐的被人们淡忘的话题。针对今年全国人大把传统节日定为必休的法定假日看,回归传统,这是历史的必然,高考命题人不会察觉不到这一点吧,也不会无视这个重要信号吧!“回归传统”必须要从教育青少年抓起,从小养成民族意识,热爱民族传统,承传民族文化和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是具体的体现。而“三观”的树立是要根基于现实,根基于小事、身边事,从我们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融化在血液中,还要落实在行动上。“三观”的迷糊,必然导致道德行为准则的缺失,道德评价失衡,对不良行为的默认,行动上也就失去了规范,在自觉不自觉中随波逐流,而打着“思想多元化,个性化”口号,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掩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偏颇与失衡,这是价值观的取向发生变化的结果。‎ 而现实的情况是:在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回归”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需要。而“回归”要从基础抓起,从青少年抓起(邓小平同志说过:要从娃娃抓起)从现在抓起,从小事抓起,从身边抓起,实实在在的从人们的行走坐卧等日常行为抓起,才能抓出成效来。今年,沈阳市是奥运主办城市之一,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沿和龙头城市,在20008年奥运会期间要向世界八方来客展示沈城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机活力,就必须从构建道德文明行为和评价体系着手。着力抓好市民文明出行、安全礼让、酒后驾车、环境污染、交通阻塞、平安沈阳、和谐沈阳、绿色奥运等事件的教育、整治与管理等工作。对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小事,怎能熟视无睹呢?高考是的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这一点:联系实际,关注生活。‎ 基于上述几点,我在预测今年高考作文时把树立“三观”列入重要考查内容之一,作为考点的“特别提示”来提醒广大考生。这种方向性的“特别提示”和侧重点的指向,从“面”上与今年辽宁卷作文的材料和中心不谋而和的相撞。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2.“点”的相撞之辽宁卷作文:‎ ‎【相撞材料二】预测作文材料的类型和立意与高考作文相撞—“点”的相撞 我在今年考前自编了10套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其中第9套第25题“写作”考点中,材料作文是这样选择和命制的:‎ 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2045份关于“未来21世纪中国人的形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一致认为:未来21世纪中国人的的形象应该是:礼貌、礼让、礼仪、美德、儒雅、文明、奋进、进取、自信、自强、自立。‎ 请从上面11个词中任选三个词语,作为文章的主题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体裁除诗歌外均可。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材料对比分析】(材料来源:中央4频道王立芬主持的《今天》栏目的话题)‎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2045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一致认为:未来21世纪中国人的的形象应该是:礼貌、礼让、礼仪、美德、儒雅、文明、奋进、进取、守法、遵纪、自信、自强、自立。”‎ 人们不禁要问:零点调查公司的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因为2008年要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百年奥运在我们中国召开,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和盛事。我们要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一个怎样的中国人的形象呢?它将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自己的最佳舞台,是中国走向世界、更加开放的绝好契机,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最辉煌的展示,沈阳又是奥运赛场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高考作文应该具有很好的导向性,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人格及其“三观”的树立和确立、形象的塑造上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那么,国人的形象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青少年是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准社会公民,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就落在他们肩上。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和美好的形象,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有识之士和社会期待的角度考虑,我就把这道材料作为作文预测材料选入预测题当中加以训练和考查,使学生在写作中具有可操作性。这则材料的形式和中心与今年高考辽宁卷作文的材料和角度不谋而和地相撞,这是“点”的相撞。‎ 当时我认为: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 ‎3.“点”的相撞之辽宁卷作文:‎ ‎【预测材料三】高考写作素材“心灵和人生”与高考作文相撞—“点”的相撞 我在高考前夕的辅导训练中,选择了这样一组材料,其中有一则是:“心灵与人生”。‎ ‎【概念解读】 心灵:(1)指心思灵敏。(2)指内心、精神、思想等。‎ ‎ 人生:人的生存与生活。 心灵健康、乐观处世是衡量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生追求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关注心灵、关注人生发展既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青少年应该重视的课题。 ‎ ‎【经典素材】‎ ‎1.青少年心灵状态令人担忧 。近年来,大、中、小学生伤害自己(自杀)和攻击他人(群体青少年抢劫、杀人)的案件时有发生,且有上升之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孙浩哲教授表示,青少年的心灵状态令人担忧。孙浩哲认为,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可能是多元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今天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着实令人痛心:部分政府官员贪赃枉法;一些媒体粗制滥造暴力影视作品;成人社会中家长和教师间肆无忌惮的金钱关系和裙带关系。这些精神鸦片,使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一天晚上十点左右,孙浩哲看到几个喝醉酒的少年在大街上闲逛,其中一少年欲打电话,走到电话亭旁,拿起电话使劲拍打,可能是电话占线,他把电话猛地一摔,又很气愤地踢了几下公用电话亭,骂骂咧咧地离开了。电话在半空中挂着,发出嘟嘟的忙音……孙浩哲认为,公德是社会文明和秩序的基础,一个民族如果公德观教育断裂或缺失,则这个民族就很难走向文明和秩序。所以,全民族应该一起努力。每个成人从自己做起,去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道德环境。‎ ‎【素材解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现象,不仅对青少年心灵带来严重危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也构成巨大威胁。如何使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活动在青少年的培养中科学化、实用化、实战化,这是全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二.预测与相撞之全国1卷——预测材料与主题直接相撞 ‎【08年全国1卷作文材料回放】“抗震救灾”话题: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队、‎ 温家宝亲赴现场等与抗震救灾有关的六则素材为话题,要求考生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限题材。‎ 三.预测与相撞之陕西卷:——预测材料与主题直接相撞  ‎ ‎【08年陕西省高考作文题目回放】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队等六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不限题材。‎ 四.预测与相撞之四川卷——预测题目与主题直接相撞 ‎【08年四川卷高考作文题目回放】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不限,文体不限。‎ ‎ 我的预测的题目是:“学会坚强”‎ ‎【材料对比分析】材料如下 针对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和焦点问题,我在高考前夕组织学生集中地对四川抗震救灾这一素材进行了专项训练。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纲”也极力倡导这种精神,更好地关注现实生活,我收集了有关抗震救灾的一组典型材料、范文和“有一种微笑叫坚强”的一组图片,进行考前集中专项训练。‎ 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挖掘怎样的内容和什么样的精神实质,才不能人云亦云,深刻而出彩呢?我认为应该正面积极又深刻地看待这个问题。‎ ‎“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 ‎“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百倍的努力”,“多难兴邦”温总理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爱;那沙哑的声音、那深皱的眉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视民如伤”的党和政府;“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胡总书记的豪言壮语,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国领导人战胜这场灾害的坚强决心。在这场灾难中,党和政府的心与全国人民的心更加紧密。‎ 我要求写作重点打在“民族精神”、“学会坚强”、“人性光辉”、“人性涅槃”这四个点上!‎ 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 ‎【素材分析】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和闪烁出更多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 根据上述分析和材料的搜集,我精心准备了一组抗震救灾的材料、范文和“有一种微笑叫坚强”的组图,我开始预测2008年高考作文。我预测的题目如下:‎ ‎1.牵手 ‎2.学会坚强(题目直接与四川卷直接相撞)‎ ‎3.心会跟爱一起走 ‎4.生死不离 ‎5.血脉能创造奇迹 ‎6.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7.话题:每天,我们的视野半径只在周围延展,每天我们都和不同的世界擦肩而过。人生的起起落落,命运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悲喜忧伤,更多人的命运正在传奇般地经历……请以“经历”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8. 灾难.人性.涅槃 ‎9.以“城市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体裁自选(除诗歌外)均可。‎ ‎10.材料作文。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不是鲜艳的花朵,而是为花朵输送料的根须;‎ 你不是金秋的硕果,而是树下一方肥沃的泥土;‎ 你不是灿烂的彩霞,而是霞中一粒折光的水珠;‎ 你不是光彩的珍珠,而是孕育珍珠痛苦的蚌壳;‎ 你不是高耸的灯塔,而是灯塔下面坚固的基座;‎ 你不是雄伟的塑像,而是塑像底下的一块柱石。‎ ‎【注释:你,指的是那些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英勇牺牲的无名英雄】‎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体裁自选(除诗歌外均可)字数不少于800字。‎ ‎11. 命题作文: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五.预测与相撞之北京卷——预测材料与主题直接相撞 ‎(1)材料作文:石头和杯子;‎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0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回放】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2)小作文:地震后的感想 关于地震的内容,语言表述题要求学生用45个字对一幅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应该是“灾难与生命的意义”“—灾难带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解析】是道题的材料是经常用来教育那些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的学生,挂在嘴边的比较老的话题。这个故事原文是“师父与徒弟”的对话材料,材料作文将“师父”换成“老师”,“徒弟”换成“学生”只换了两个词语,性质和主旨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个话题是针对那些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的学生,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我们每一个青少年身上,特别是考试成绩稍稍好一点就停止脚步,不会可持续发展的现象而提出的。日常作文和教育学生的口头材料,没成想与今年的北京卷相撞。‎ 记得当时我给学生命制的题目是: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六.预测与相撞之浙江卷——原文原题直接相撞 ‎【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回放】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 ‎ ‎【材料】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你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话题,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下面是我在2007年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已经引发给我的学生们,与他们共享自己的感受。期中一篇《都市里的乡村》一文,无意中与08年浙江高考卷作文相撞,不管是题目或是中心,何其相似乃尔,这这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都市里的乡村 孙延堂 到城市里寻找乡村,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今年春季,在运河的中间,突然多了几条拦水堤坝——充气橡胶坝。需要拦水的时候,将橡胶皮囊充气,二米高的橡胶皮囊立刻高高鼓起,横卧在运河上,迅速地将运河的水位提升,运河的胸怀顿时变得宽阔起来。 ‎ 俯瞰运河,它好似系在现代化都市臃肿裤腰上的一条玉带,松松斜斜地。‎ 从水库里涌来的清水源源不断地补给运河,运河蜿蜒地流过城市的心脏。在一道道橡胶坝的作用下,运河处处打造出人造小瀑布的自然景观。‎ 宽阔的河水,打着旋儿从高高的橡胶坝顶部急速通过,冲击而下,落差剧烈地撞击着下游的水面,水面上沸腾着,翻滚着,泛起了一朵朵白色的浪花,时时地发出“轰——隆隆,轰——隆隆”的声响,从很远的地方都听得清晰。河里的泥鳅鱼不时地跃出水面,“香油匹”在水面上跳动,好似五线谱上的音符,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几分乐感。河里长长的水草随着水流起浮摇摆,自然会令人想起《诗经》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趣味来。‎ 运河两侧的堤坝,载种了许多树,形成茂密的林带;树下栽种了各种花草,与树木高低错落,相映成趣,偶尔有零零星星的奇形怪状的巨石,自然的散落在河畔。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阿娜多姿,有的柳枝垂到水面上,随着流水荡漾着,舞蹈着;葱翠的青松挺拔地站在堤岸,三三五五的灰白相间的喜鹊,飞临浓绿欲滴的松枝间,不时地发出“嘎——嘎”的声音;斜拉大桥静静的横跨运河,远远望去,仿佛麦迪逊的桥——廊桥;河边的柳树系着一艘小船,悠闲地随波飘荡。难道是舟自横的野渡,还是康河的再现?‎ 在堤坝两侧栽花种草,接近水边的地方,栽种了水葱、芦苇、蒲草等水生草本植物。绿葱葱的水葱、蒲草、一簇一簇旺盛地生长,挺拔地站立在水边,浅红的葱穗点缀在葱稍。微风中葱穗亲切地交谈着什么;稀稀落落的芦苇度过了缓苗期,也渐渐地由黄变绿,在水边随风摇曳。水边的美人蕉长着肥大的绿色叶片,串串殷红的花朵,一簇簇茂盛地生长着,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些“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味道,这种环境,简直比乡村还乡村!‎ 这种城市农村化的速度,有些令乡村人惊诧不已。‎ 是城市回归了乡村,还是乡村融入了城市?‎ 我常常思索着这个问题。‎ 如果你有兴趣,到乡村里寻找城市,现在看来,似乎是不大困难的…..‎ 是农村包围了城市,使城市逐渐农村化啦?还是城市包围了农村,使农村逐渐城市化啦?这个看似无聊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多少令人回味的东西!‎ 城乡差别在逐渐缩小,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又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的大国里,不能不说时代在快速地改变着什么,又在弥合着什么,也遗憾着什么。原生态的东西在越来越少,传统上值得回味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人们一方面在快速地追逐着时尚,另一方面却为失去了原有的那份说不清东西而伤感着。于是,人们一面苦苦追逐着,一面苦苦地寻找着,咀嚼并承载着煎熬的重负,孑孓地前行。‎ 城市与乡村,这个永久矛盾着的话题,在历史的前行中演进。‎ 城市从乡村中走出,却要努力回归乡村,曾经孕育了城市的乡村,现在却被城市同化,一对孪生兄弟相互浸染着,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真正的城市正在走向死亡,古老的乡村正在走向新生。今天的城市,可能是明天的乡村,那么后天的乡村,又将是什么呢? 辽宁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孙延堂 ‎ 七.预测与相撞之湖南卷——材料的形式与作者半相撞 ‎【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目回放】“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唐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这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我预测的作文题目是韩愈《晚春》诗中的句子“百般红紫斗芳菲”。因为近年来高考经常出现引用诗句作为高考作为题目的。‎ 根据:2005年辽宁卷引用欧阳修的诗“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作文,因此我预测出了韩愈的《晚春》诗中 “百般红紫斗芳菲”作为题目命题。只是从诗歌、作者韩愈的两个角度与湖南省高考作文半边相撞,没有撞上原诗句,留下几分遗憾。‎ 科学的预测来自于作者的苦心经营和深邃的思考,加上勤奋努力,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努力专研教材和考纲,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和身边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梳理考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坚持“点面”结合的复习策略,以积极的心态备考迎考,孜孜不倦地摸准高考脉搏,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向波涛”的精神不懈地努力,就能做到科学准确地预测。下面用我作的一首小诗作结:‎ 大海捞针非劳神,确定方位才是真。‎ 等闲顺水拥波浪,吾辈逆流测海深。‎ 黄卷清灯夜继日,煞费苦心暮亦晨。‎ ‎ 纵使狂风吹霜雪,岂有苍天负人心?‎ 第二部分:浅谈2009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 一.复习过程策略:‎ ‎(一)常见的阶段性复习策略:‎ 这个时段的复习各个学校的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是我认为应该对高考语文各个知识点进行立体演示,即建立语文高考知识点可视模型——建模。给学生语文复习一个总体的明晰的明细的整体感。让学生知道高考语文考查的大体思路:高考语文考查什么?有哪些考查题型?这些题型怎样考查?为此,可以通过建立图形,把学科知识点分解,可视可感,一目了然。‎ 高考语文知识点能力层级考查图示:‎ ‎(二)搞好教学规划(“六六一三”备考工程)‎ 概括:调整六种状态,科学安排六种考试时间,建立一个图表,有效安排三个阶段复习内容。‎ ‎1.做好复习状态调整的六个阶段性工作。‎ 学生进入高三后,一直到高考前,可以将学生的复习状态分成四个阶段:‎ ‎(1)适应阶段:即进入高三的初始阶段。学生从没有应对高考的阶段,还有些松散状态,没有压力,没有紧迫感。一旦进入高三,顿时感到适应不了。节奏加快,习题增多,精神紧张。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校、家长帮助调整。‎ ‎(2)提高阶段:由平时的学习状态向高考状态过度。学习这个阶段是进入了调整阶段后的迅速拔高的过程。一切走入正规,明白了什么是高三,什么是高考,对高考的考试内容即各个知识点有了相关的了解后,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良好的复习氛围。‎ ‎(3)高原阶段 ‎:经过紧张的复习、拔高后,感到成绩提高缓慢了,身体和精神高度疲惫,甚至烦躁不安,睡眠不足,休息不够,因而食欲不振。复习的节奏自然缓慢下来,什么有些倦怠——出现高原反应。这个时段是最痛苦的过程,应该及早地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这时需要老师、家长及时心理疏导、鼓励、帮助,尽快走出瓶颈限制和情绪低谷,可以用浅显知识点测试,降低难度,鼓励情绪,让学生看到曙光,恢复自信。‎ ‎(4)冲刺阶段:随着离高考越来越近,经过调整之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等一切备考工作又步入正轨。找准目标和突破口,拼力一搏,向顶峰发起冲锋——冲顶阶段。马俊仁训练马家军时的一个镜头就能说明问题:马俊仁开着敞篷吉普车,车后系着一条绳子,绳子拴在运动员的身上,向山顶跑去,此时的运动员跑也得跑,不跑也得跑。‎ ‎(5)调整阶段。这个个阶段就是考前热身阶段。即不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过后松弛下来,又不能让学生过度紧张劳累,适当地安排好考前的复习工作。‎ ‎(6)考试阶段。对考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饮食习惯辅导、注意事项辅导和实战演练模拟。调动家长和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这些工作,跟学生一道应对高考的挑战。‎ ‎2.科学安排好六个大型考试的时间。‎ ‎ 期中—— 期末—— 一模—— 二模—— 三模—— 四模 每次考试都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及时准确把握学生复习状态,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搞好下一时段的部署。特别是分析和总结工作很重要。我认为应该建立语文知识点考查情况信息反馈表,专项统计各个知识点得分情况,失分情况。目的是为下一时段的复习调整,找到更加合理的办法。对失分多的知识点还要重点强调和训练。总结经验,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将复习抓着实处,抓出成效来。每一次大型考试应该做如下表格,进行信息反馈统计,便于调整复习思路,强化弱项,补充短板。‎ ‎3.科学地进行考试分析总结——建立一表反馈制 做到科学、务实、平稳、扎实推进。下面我用图表来解析大型考试的总结工作。‎ 图表2. 语文知识点考查测试反馈信息表(孙延堂设计 学生董巍巍制作)‎ 姓名 知识点 语音 字型 成语 病句 社科阅读 文言文 默写 诗歌鉴赏 文本阅读 语用题 作文 总分 虚词 实词 信息提练 含义题 作用题 信息题 主旨题 作者态度题 探究题 ‎4.科学地安排好三个阶段复习内容。‎ 第一阶段:专项复习。2008年8月—2009年2月。这个阶段用七个月的时间,主要复习策略是专项复习。重点应该打在对高考语文各个知识点的专项梳理和讲解,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讲解—训练—巩固—提高。‎ 第二阶段:综合复习。2009年3月—4月。这个时段用二个月的时间。是在专项基础上的综合训练。重点应该打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目的是通过综合训练和测试,检验和发现学生在专项复习阶段存在的种种问题,再回过头来,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查缺补漏,缩小范围,精讲精练,堵塞漏洞。每一次大型考试应该做如下表格,进行信息反馈统计,便于调整复习思路,强化弱项,补充短板。‎ 第三阶段:模拟演练。集中在2009年5月份。这个阶段用一个月的时间模拟训练。精选省内外的各类模拟试题和自编试模拟题,进行集中训练。重点应该打在单位时间内的答题效率上,目的是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答题速度。‎ 总之要做到20字:反思论证,确定计划,明确要求,效果验证,结果使用。‎ 第三部分.语文知识点复习策略 一.社科类说明文常见的设题陷阱 洞察十四大误区,提升应试能力 ‎——高考社科类阅读客观题的设题错误剖析 题记:解答高考社科类阅读题的基本思路:采集对立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命题者对干扰项的设计有十四误区是:1.混淆程度深浅;2.混淆范围大小;‎ ‎3.混淆偶然必然;4.混淆已然未然;5.混淆因果关系;6.混淆相对绝对;7.以偏概全;8.张冠李戴;9.误划类别;10.无中生有;11.偷换概念;12.故意拔高;(言过其词,言过其实)‎ ‎13.错对等同;14.答非所问。破解这些故意错误设计的密码信息,穷尽其错误项的设题技巧,通过研究分析从反向找出他们的出题规律,对我们作题此类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误区一 ——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大做文章,设计干扰项,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选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用部分代整体,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例1、【对立信息】:“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活甲基溴,时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他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006年四川卷第五小题)‎ ‎【试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解析】原文是“溴甲烷能杀灭许多害生物”此项却将“许多”改成“各种”,犯了将部分说成整体的错误。即用逻辑学的术语说,有意地扩大了事物的应用外延,将特称判断变成全称判断。这样做的结果必将误导了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误区二——已然与未然:‎ ‎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产生或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说成“已经产生的情况”,或颠倒过来,将“已经产生的情况”说成“即将出现的情况”。这种颠倒发生和未发生事物关系的题干设计,犯了“已然与未然”颠倒的错误。‎ 例2、【对立信息】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织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2006年福建卷第3小题)‎ ‎【试题】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项、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解析】根据原文的陈述,我们得知:“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已经排出”这是即成事实的事情,而题干却故意将其说反了,将“已然”的东西说成“未然”,还没有排除来呢?‎ 误区三——或然与必然:‎ ‎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发生”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讲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常将“或然”的趋势,故意表述为“必然”的趋势,犯违反事理的错误。‎ 例3、【对立信息】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买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试题】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广东卷第7题)‎ A、因为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 ‎【解析】根据原文,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 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从而可能因社会经济无序而导致商品的绝对过剩。这里说的很“可能”,但A项的推论却把这种“可能”说成“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 误区四——先期与后期:‎ 命题人在事物、现象产生、发展过程的时间的设计上常常干扰读者,这也是错项产生的一个原因。‎ 设题者常常将事物发生、发展的“先期”表述为“后期”,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将选择关系,表述为并列关系,故意混淆事物的发展阶段,如果读者读得不够认真仔细,常常忽略,误认为是正确得选项。‎ 例4、【对立信息】“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得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过程种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音寒)沟(江苏邗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2006年全国2卷第7题)‎ ‎ 【试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解析】根据原文得知,昔日大运河“沟通交流,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在历史上起到巨大的作用。一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过后,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当初的使用价值早已退居其次,而那些“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功能在现代化的今天可以被更好的方式所取代。所以该项犯了将大运河的“先期”(历史上)的作用误作为“后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的作用的混淆错误。‎ 误区五——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那么,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故意会将这些主要和次要颠倒,造成主客倒置的错误。‎ 例5、【对立信息】干栏居时一种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栏杆’。”……与其认为干栏居时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2006高考山东卷第8题)‎ ‎【试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一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时( )‎ 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穴一样,都有躲避野兽、虫蛇侵扰的作用。‎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地区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时其主要功能。‎ ‎【解析】对“干栏居”的作用(功能)的推断,A项提及的是“躲避野兽、虫蛇侵扰”,而D项提及的是“防潮和防寒”,那么,到底哪一个是它的主要功能呢?原文交代:“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栏杆’。”,不难看出,“躲避野兽、虫蛇侵扰”,是它的和主要功能。而“防潮和防寒”只是它的次要功能,所以,D项颠倒了主要与次要的关系,犯主次倒置的错误。‎ 误区六——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常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项。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 例6、【对立信息】(2006年高考湖南卷第6题)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厚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映迟钝、生机索然第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 ‎【试题】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时( )‎ B、人和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解析】根据原文,是因为“有些基因改变”导致了“活动缓慢,活力降低”的结果;而B项却表述成了因为“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导致了“基因的改变”的结果,这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此外原文说的是人,没有说其它生物,而选项却把其他生物也包括进来,这就扩大了原文的外延,犯逻辑错误)‎ 误区七——言此与言彼:‎ ‎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往往在表述对象上设计干扰项。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即干扰混淆两种不同的事物,造成错位效应,发了部分彼此的错误。(2006年高考重庆卷第5题)‎ 例7、【对立信息】“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经营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试题】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解析】根据原文,“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而D项所说的“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却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所以D项表述的对象是“文化危机”,而不是“文化转型”,这就犯了将“此”(文化危机)表述为“彼”(文化转型),混淆彼此的错误。‎ 误区八——肯定与否定:‎ 设题者设计选项时也往往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项。故意将阅读材料种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混淆了原文中作者的真正观点或倾向,犯了随意改变原文观点或倾向的错误。‎ 例8、【对立信息】“木板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板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第二段)‎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第五段)‎ ‎【试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6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 A、 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板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解析】根据原文,尽管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世俗风范,但是木板年画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有所改变的,如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背景与重大主题的木板年画就一反传统(理想主义),十分写实。所以,A项说的“木板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了的内容加以“否定”的错误。‎ 误区九——客观与主观:‎ 命题者在设计选项时,故意不尊重阅读材料的客观性,主观上有意夸大事物时有的地位、能力、功效和效用等,造成了题干与原文表述的不一致,夸大事实功效的错误。‎ 例9、【对立信息】“1977年——197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度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试题】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高考全国1卷第7题)‎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解析】“阿尔戈斯”方案的持续实施,或许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但利用这一成果,并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因为,根据原文,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水温度大幅度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只有消除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度上升这一因素,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而“预报海流循环”并不能消除这一因素。所以,该项对“阿尔戈斯”方案的持续实施的作用的推断,犯了夸大事实效用的错误。‎ 误区十——有据与凭空:‎ ‎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混淆了事实的有无,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2006年高考安徽卷第6题)‎ 例10、【对立信息】“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以系列的精辟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试题】下列对文化总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解析】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恩格斯论述的引述及其评价;二是从恩格斯的论述的高度来考察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一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并没有针对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二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只是作者考察天人合一那个的视角。综合这两层意思,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人合一思想,也九自然谈不到“丰富”,更谈不上“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了。所以,D项的理解从主观上就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结束语:通过对上述十四大误区的了解和解读,对于我们考生作社科类试题,掌握社科类题点的设错项的规律,了解此类试题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排除干扰了考生的正确判断和选项的不利因素,应该说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事实证明,要想答好这类题型,必须读清楚原文,只有对文本的熟识、理解和掌握,把握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倾向以及领域内外相关事物的进展情况,认真核对题干与内容的细微差别,找出干扰项,尽快排除错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认真研读原文,忽视细微差别,靠感觉选择,草率仓促上阵,匆忙选项,以为能拣着便宜,靠创大运来越过设计试题老师精心布置的陷阱,往往会落入陷阱,自己并不知到如何陷进去的,这是那些草率者必然的可悲的下场,也是优秀与低劣者的差别之所在,即使蒙对了一道题,也很难有准确率的提高。‎ 二.高考诗歌结尾句——主旨的探究 ‎【前言】俗话说:边框编篓全在收口。古人最明白此理,并把它运用于诗词曲赋文章的写作当中,灵活运用,工于精巧,工于运筹,不露痕迹,做到诗词曲赋或文章的结尾,与其他部分和谐在一体内,浑然天成。那么,古典诗歌的结尾,正是按照起、承、转、合四个步骤来实现的。这里主要探究的是古典诗歌“合”的规律和方法,即诗歌的结尾句就是主旨句的解读方法,给哪些读不懂诗歌的主旨,无法准确分析诗歌手法的考生提供借鉴与指导。‎ 第一.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结尾句的重要意义 在古典诗歌中,其主旨是什么往往令学生搞不懂,特别是以景物描写作结的诗歌,主旨更难懂。他是诗歌鉴赏题中老大难的问题,又是不可回避的,每年高考都考查。即时不做考查内容,不了解诗歌的主旨,怎么去鉴赏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因此,有必要加以研究剖析。从表达方式看,分四种类型:‎ ‎1.描写性的结尾。。议论性的结尾。3。叙事性的结尾。4。抒情性的结尾。‎ 王国维说:“境界不分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优美和壮美,只是审美的不同取向而已,在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价值判断。个人好恶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就审美的本质来说,它们应该具有超越性的平等。又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还说景物描写中存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别。他的景语皆情语,一语道破了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始终是人本身的道理。阅读诗歌时,抓住这些景语、情语,就不难解读个中的况味来。‎ ‎1.景物作结:耐人寻味 ‎(1).以大景(壮阔之景)作结,表达豪迈之情。‎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 ‎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 ‎【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2).以中景(庭院之景)描写作结,表达心情变化。‎ 描写景物,以景结尾,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含蓄蕴藉地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例4. 刘长卿《酬李穆见寄》赏析 ‎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注释】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李穆探望岳父而作《寄妻父刘长卿》诗:“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刘长卿的和诗。 ‎ 问:这首诗的结尾“青苔黄叶满贫家”,以景作结,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 第一句: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形容行程之远,途次之艰辛。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 第二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路途的每一转折,表达了快到目的地的揣想和急切心情。‎ 第三句:进一步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亲切,表现出翁婿间融洽的感情。‎ 第四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含意丰富。从视觉上描写庭院的秋景:“青苔”、“黄叶”色彩鲜明、浓丽;“满”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表现“青苔”、“黄叶”之多,之广,除此之外,别无它物,表达贫了家庭贫困的程度。同时又表明了贫居无人登门,台阶上都长满了青苔,无人来访的原因,颇有寂寞之感,因而为客至而喜。‎ ‎【解析】半写景,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3).小景作结(微景)含意深刻。‎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4福建16】‎ ‎            秋 夜   朱淑真 ‎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 问: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 答:本诗写的是院中景、室内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结尾句赏析:“月在梧桐缺处明”作者用顶针手法描写了孤月梧桐的孤寂的景象,而原本圆月又是透过稀疏的梧桐枝干照射过来,显得月光的细碎而凌乱。为什么写到梧桐树呢?传说梧桐经常落着凤凰鸟,这种鸟是成双成对的栖落,如今只有自己孤孤胆单单因此感到孤独、寂寞、难眠。 ‎ ‎(二).细节作结:细微处见精神。‎ 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0年全国卷】 ‎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结尾句“闲敲棋子落灯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 答:.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的细节,看似悠闲,实际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孤寂、焦急、不安、甚至烦躁的心情。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04全国2】‎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有不尽的话要对家里人说,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这个细节形象又含蓄地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三).议论作结:含蓄蕴藉,直抒胸臆。‎ ‎1.议论性的结尾,含蓄蕴藉地表达情感 例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04年广东卷】‎ ‎        江汉 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 ‎ 答:(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表现了作者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见到夕阳落日的宏大壮观的景象,经凉爽的秋风劲吹,病好像好了一样。古人饲养老马不必用它了跑长途,而用它能识图的智慧,我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有知识智慧,还有用处,还能为国家做贡献啊!表达了晚年的杜甫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壮心不已的豪情。‎ 答:表达“怨愤”之情。古人尚且知道能用老马的智慧而不用它奔跑长途。我一介书生,满腹经纶,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有知识智慧可用,莫非我连老马都不如吗?为什么不重用我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 ‎2. 议论性的结尾,直抒胸臆地表达情感 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Ⅱ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 答:(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答:(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 ‎ (四).叙事作结:描摹景物,叙述情景,充满趣味。 ‎ 例12.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06年重庆卷】‎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答: (2)这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有何不同?(4分)‎ 答: ‎ ‎(1)答:“觉春生”“安排著”“只待”这些词语表明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的美好景象出现。因此说春雷的出现显得非常重要。‎ ‎(2)答: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读这两首诗,要联系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另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抒情作结:或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例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 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六).形象作结:立意高远 用大学者王国维的话说:有我之境。‎ ‎1.景物形象:‎ 例18.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8年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形象——人民)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2.人物形象作结:‎ 例1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答: ‎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 ‎ 答⑴屈原  白居易 ‎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第二:如何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言为心声。作者创作的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主旨和情感服务的。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白居易说:“文章何为时而所著,歌诗何为事而作。”‎ 从诗歌中我们该如何探究其创作背景和意图呢?笔者认为:从给定的注释中,从材料反映的内容中,从已经学过的课文中,从我们对作者的了解中,综合分析就会得出恰当的结论来。‎ 例1. 绝句 杜甫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例2. 江南逢李归年 杜甫 ‎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第三:文本阅读的两个重点题型—含义题、作用题 一.高考现代文“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题型的解读 ‎《解题指南》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条长河,那么,一个个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是跳跃在文章场合中一朵朵欢快的浪花。它的欢腾和跳跃为长河增添了快乐。    ————题记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中稳定的一个考查点,也是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一个得分点、失分点和伤心点。因为这类题型是阅读题中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类题型,往往为考生恐慌。又因为它的形式比较固定,只要认真研究,仔细感悟,加强训练,就能找到切入点,化难为易。那么,在答这类题之前,需要我们完成以下三步工作:‎ ‎1、快速阅读定文体。通过通读全文,迅速确定文体。只有确定文体,才能准确把握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写作特点。‎ ‎2、快速阅读明主旨。由于文章“立意为先”因素的决定,命题人必然要考虑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这些因素,并把这些当作命题的着眼点,这也正是考生答题的切入点。‎ ‎3、快速阅读审题干。题干往往是答题的方向、范围、重点的中心指向所在。因此,审清题干有利于及早地抓住答题的重点、关键。完成上述这三步后,要从句子本身的外部特征来入手,因为句子的含义是通过其外在形式来表达的,通过分析其外部特征切入,从而为有效答题做铺垫。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如下:‎ ‎(一)“文中重要的句子,”往往是“振一枝而全树动”的句子。是文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观点、感受的主旨句,因此是高考考查的命题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常常要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判断分析,顺藤摸瓜。‎ ‎1.理解题目的含义:‎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可以窥视文章的中心和灵魂,因此,我们在理解题目含义时要联系中心和首段,注意它的总括作用和点题作用,明示文章的中心的作用。‎ ‎2007年高考(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湿湿的想念 沈从文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忆,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黏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确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 答: ‎ ‎20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意思对即可。‎ ‎2.首句的含义的答题方法:‎ ‎(1)首句往往起到总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搜索它所领起的一个或几个段甚至是全文,注意下文各个段落的重要句子是如何表现的?又是如何将其含义具体化的。‎ ‎(2)注意它与题目的密切关系。首句往往与题目是上下呼应的关系、是题目的具体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答题时不要忘记首句有呼应题目的作用。‎ ‎(3)在分析搜索之后,直接摘入相关文句或分层概括再拼合答案即可。‎ ‎3.理解过渡句的方法,如何承接上文,引起启下文,通过相关的上下文去解读其含意。‎ ‎4.理解“结论句”或“尾括句”的方法:‎ ‎(二).现代文“作用题”解题方法探究 ‎1.关于“作用题”出现频率和设题方式变化的回顾 ‎(1)“作用题”出现频率情况统计 ‎2.关于“作用题”类型的概括和解题方法的分析 ‎(1)首段在文章结构和表达中的作用 ① 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的。‎ ② 首段连续发问,就兼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作用。‎ ③ 开篇连续感叹,它就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3.末段在文章结构和表达中的作用 ‎(1)文章末段的作用一般 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有的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偏偏这句话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看不懂正是这句话的作用。而是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3)最后一句还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中间段在文章结构和表达中的作用 ‎(1)中间段比较短的段落,它在结构的作用一般是过度,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2)如果中间段落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拓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第二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 ‎(4)写人叙事类散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5)修辞在文章表达中的作用 修辞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用来设题的只有几种: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反复等。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功能,答题时就不至于胸中无数,而不知道设题人考查的是什么了。‎ ‎(三)文本阅读的一个重点题型——关于探究题的探究 ‎(一)题型与能力要求 ‎1、从试题形式看,主要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和作文题三种;‎ ‎2、从能力要求看,主要是理解分析类、说明阐述类、描写想象类、鉴赏评价类等。 ‎ 具体涉及到语文高考的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词句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鉴赏评价主题思想表达技巧的能力等。‎ ‎(二)趋势与注意事项 ‎ ‎(四)高考作文例析 ‎1.论道德 当一阵阵刺耳的喧哗闯入你安静的世界,你紧皱了皱眉头;当一辆汽车藐视了红灯奔驰而过,你张了张嘴;当一袋袋垃圾堆在垃圾箱外,你捂住了鼻子;当一位抱小孩的妇女站在你的面前,你扭过头去,当……无数个片段中,你责备着人们这不该,那不该。而不知何时,你自己不知不觉中成了上述片段中的主角,上演了一个个让人指责的剧幕,自己竟浑然不觉。曲终幕落,最后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醒目的字——“德”。‎ 在这个车水马龙的社会中,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人们的思想行为就如同筑成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竟没有一个柔软的空间,能容下一个“德”字,悲哉!‎ 然而,回眸历史,“德”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诸子百家无一不崇尚“德”,成就大事业的历代帝王将相,那一个不是将“德”铭记在心?‎ 有一志士穷困潦倒,当侄儿把病马牵到市上去卖,准备买些粮食户口时,志士立即跑到集市阻止,并向购买者解释这时病马,不是好马,并把钱一文不少地还给了买者。即使食不果腹,也不能出卖自己的道德来谋生。这位志士只是一介贫民,由此观之,在古代,就连社会最卑微的角色都以德自律,可以见得,“德”,以立足于历史。‎ 即使我们翻开当今的书页,我们也会看到“德”的身影不一而足。‎ 微软公司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微软产品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敲开千家万户的大门,走进人们的生活。在这样个大公司中更不乏“德”。微软中国分公司曾经敲开一个大学生的房门张亚勤代表微软向学生道歉,并招回这个中国学生刚刚购买的微软产品,解释这个产品有问题,需要找回处理。这一举动震惊一时,人们没有想到微软样负责。这时一个企业的“德”。我想,微软这个名不是轻易能够叫得响的,而支撑它的树常情不老,一定是“德”字!‎ 物质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的是道德。道德是个人的品德,是社会的公德,是支撑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力量。在我们积极参加社会竞争和合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为一个“德”字负责,因为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血脉。‎ ‎ 德,是苗乡的月亮,照亮李春燕行进在大山的坎坷之路;‎ ‎ 德,是当的里路的精髓,指引方永刚从北国漠河到南方哨卡传播信仰;‎ ‎ 德,是飘扬的军旗,让杨业功披寒星戴冷月,望吹角连营,即使身在关外,梦里犹伴车行;‎ ‎ 德,是心中厚厚的道德法律,让成龙为公共事业奉献激情。‎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德律己,己必情操高尚;以德治家,必能家业兴旺;以德治国,国必繁荣富强……‎ ‎2.对难以评价说不 当今社会是一个无限变化的时代,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也在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当面对公交车该不该让座,闯红灯是对还是错这类问题的时侯,青少年表现难以评价,这一变化值得我们深思。难道他们真的忘记了,他们应该大声地对难以评价说“不”?‎ ‎ 探究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源,我想最重要要的就是成年在言行上的影响。‎ ‎ 成年人总会做着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因为他们需要生存。为了工作不迟到,他们选择了闯红灯;为了休息一下,他们选择了在公交车上不让座;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们选择了在竞争中不择手段。但是,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生存,却忽视了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他们认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 但是他们忘记了青少年的效仿能力,这些行为足以使得青少年正在成长的价值观,发生取向上的模糊,这也就导致了难以评价现象的发生。‎ ‎ 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打声对难以评价说“不”呢?‎ 当我看到南方冰雪灾害中,贵阳市的一些司机,发动的“绿飘带”行动,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在雪天无助的等车人的时侯,我知道这就是答案。‎ ‎ 当我看淡汶川地震后,那些请缨赶赴前线的自愿者,那一张张坚强,而又充满热情的面孔的时侯,我明白了这就是答案。‎ ‎ 当我看到奥运圣火在国外传递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挥舞着中国国旗,大喊着中国加油,奥运加油,我知道这就是答案。‎ ‎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用我们的最真实的行动,用我们的爱心去影响青少年,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甚么事错的。‎ ‎ 当成年人在做每件事的时侯,多考虑一下青少年,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也就能够用正确的言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正确的言行去引导青少年的时侯,青少年就可以大声的对难以评价说“不”!‎ ‎3.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 总是听到老一辈评价人物时总是说“他是好人”“他是坏人”一类的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我们青少年评价一些事物时会从全面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更知道要从一切出发,所以评价一些事物时“难以评价”就会是很好的评价方式。‎ ‎ 材料中,杂志社在问到“您认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评价时,有百分之二十七点三的青少年选择“难以评价”,我认为就是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多角度全面思维的时代性。‎ ‎ 一般认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很不礼貌的的,但是任何事物如果放在特定的时间、特定地点来分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一事例来讲,如果在我们运动会结束后,班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会后,同学们激烈的讨论战果,难免会喧哗一些,正是体现了当代青年人的活力。这时的“喧哗”就是能够杯大家宽容的。‎ ‎ 但是,我所说的事例应该是在特定地点的,如果在静悄悄的阅览室里大声喧哗,就是不可以容忍的事情了。同样的,“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过马路闯红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来看,从全面分析的角度来看,“难以评价”就成为最好的评价方式,所以当代青年人就是应该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 回溯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做为我们的执政党,对中国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业出现了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事例。“大跃进”“人民内公社”这些政策没有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而制定,最终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直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定,才使中国的生产力得到恢复,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 我们当代的青年人看问题已经能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正是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所以,“难以评价”就是最好的评价。‎ ‎ 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区语文教研组长,语文高级教师孙延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