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20世纪的战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20世纪的战争

‎20世纪的战争 ‎1.下列有关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性战争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体世界形成 ‎ B.科学技术为世界性战争提供了必要手段 C.少数大国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 ‎ D.欧洲开始衰落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世界,世界已被列强瓜分完毕,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科技进步也为战争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时的国际关系中心依然在欧洲,欧洲实力强大。分析选项,A、B、C均正确,D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应选D。‎ ‎2.“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在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这里说的是 A.鸦片故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故选D。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9—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是1895年,时间都不符合。‎ ‎3.学者指出:20世纪20年代巴黎公约的发起人使用的“宣布战争为非法”的术语意味着存在一种普世的未成文的法律,违反这一法律而进行的战争被宣布是一种犯罪。这里的发起人主要是指 A.法国和德国 B.法国和美国 C.苏联和德国 D.英国和法国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中20世纪20年代的是巴黎非战公约,它是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法国、德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故B项正确,A.C.D错误。‎ ‎4.斯大林在答《真理报》记者问时说:“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即号召同苏联开战。”这番话最有可能出现于20世纪(  )‎ A.20年代初期 B.30年代初期 C.40年代初期 D.40年代中期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美苏冷战,题眼是“号召同苏联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两极格局开始形成,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材料中的人物“丘吉尔”以及“号召同苏联开战”应是指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该演说发表于1946年,故正确答案为D项。‎ ‎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苏联参与了进攻南朝鲜军事行动的所有策划、准备、实施过程,只是为了避免引起美国的干预和遭到世界舆论的指责,斯大林采取了较为隐蔽的措施。战争爆发前五天,什特科夫报告说,金日成要求苏联提供进攻和登陆需用舰只以及作为驾驶舰只的10名苏联顾问。斯大林立即答复,拒绝这些要求,以免为美国进行干涉提供借口。在进攻开始时,斯大林还下令召回在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当时赫鲁晓夫询问其中的原委,斯大林回答说:“我们不想留下证据被人家指控我们参与了这件事。”斯大林的思路十分明确:从苏联的安全战略出发,莫斯科既要掌握这场战争的指挥权和主动权,又不能公开参与到战争中去,如此就需要中国站出来说话。‎ ‎——摘编自沈志华《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与朝鲜战争的关系,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 ‎(1)关系:积极策划,但不直接参与朝鲜战争。 ‎ 原因:试图利用朝鲜战争打破雅尔塔体系;从苏联安全战略考虑不刺激美国。 ‎ ‎(2)影响:苏联把中国卷入朝鲜战争,延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参战,加大了中美敌对,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最佳时机。抗美援朝战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解析】 (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苏联参与了进攻南朝鲜军事行动的所有策划、准备、实施过程,只是为了避免引起美国的干预和遭到世界舆论的指责,斯大林采取了较为隐蔽的措施”可知其关系为积极策划,但不直接参与;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以免为美国进行干涉提供借口”“从苏联的安全战略出发”“苏联参与了进攻南朝鲜军事行动的所有策划、准备、实施过程,只是为了避免引起美国的干预和遭到世界舆论的指责”可知其原因为避免刺激美国和苏联的安全战略考虑、避免遭到世界舆论指责等。‎ ‎(2)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中国入朝作战必然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必然造成不利影响;入朝作战也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必然影响美国干涉中国统一问题;另一方面,入朝作战也符合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需要,粉碎了美国的侵略计划,对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积极影响,也增强民族凝聚力。‎ ‎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下面是一些有关朝鲜战争起因的网上评论资料:朝鲜战争爆发是半岛上两股力量为了统一的理想,失去控制而相撞的结果,单纯谈论谁是侵略者是不能理解当时的情势的。美国与中国就象两只狮子互相警惕地打量着对方,越来越浓的冷战气氛又让这种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两只充满敌意的狮子不得不凭借对方气息来判断对方的来意,只要任何一方发动攻击,另一方必然针锋相对。在朝鲜战场局势尚混乱不堪之时,美国即大规模介入朝战,并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其反应之快,决非偶然,正是美国反对中国的新政策导致了朝鲜性质的迅速变化,朝战的爆发,提前暴露了美国远东政策的轮廓和实质。‎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昊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引起朝鲜战争爆发的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将会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 ‎(1)因素:朝鲜半岛上互不承认的两个政权相互对立、敌视,企图消灭对方、实现统一是战争爆发的内部原因;美苏冷战,大国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是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影响:使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朝鲜战争爆发的因素,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一信息“朝鲜战争爆发是半岛上两股力量为了统一的理想,失去控制而相撞的结果”、“在朝鲜战场局势尚混乱不堪之时,美国即大规模介入朝战”、“朝战的爆发,提前暴露了美国远东政策的轮廓和实质”等,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朝鲜半岛上互不承认的两个政权、美苏冷战、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美国对朝政策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紧扣材料二信息“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重点注意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加剧了东亚紧张局势、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于第一次战争,其回答是:“要决定该怎样重新安排欧洲。”对于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姑不论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的“重新安排欧洲”换成“ 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是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答案】(1)材料一认为:一战的原因是争夺欧洲,二战的原因是稳定欧洲秩序。‎ 材料二认为:两次大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2)泰勒的观点是偏颇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解析】(1)据材料一“要决定该怎样重新安排欧洲”、“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即可概括一战的原因是争夺欧洲,二战的原因是稳定欧洲秩序。据材料二“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即可概括:两次大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2)本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评价:泰勒的观点是偏颇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的悲剧在于,那些本来有可能制止后代进行毁灭性的竞赛,并进而阻止他们进入战争的国际互动力量还没有强大到阻挡1914年8月灾难的发生。当枪声在那个8月响起时,许多国家的人们开始了类似的经历;短缺、征兵、死亡和疾病。这个大屠杀又转而刺激了激烈的新意识形态的产生,它甚至更强烈地强调世界范围内阶级、种族或民族国家的统一。‎ ‎——《1780—1914 现代世界的诞生》‎ 材料二 “美苏争霸陷入僵持状态,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邓小平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个历史过程。1977年他说,‘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1985年进一步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1987年进一步指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刘华秋《国际风云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目的。分析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谈谈国际局势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 ‎【答案】‎ ‎(1)目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2分)‎ 影响:政治上给欧洲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经济上使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思想上由于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和巨大的伤亡、破坏,使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极大;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分赃不均和对战败国的严厉制裁,导致欧洲一些国家极端民族主义复兴。(8分,四方面中每点2分,只答具体史实给1分)‎ ‎(2)认识:总体上趋于缓和,可以争取长期的和平。(2分)‎ 关系:国际局势是一国制定国家政策的重要依据,正确把握国际局势才能够制定正确成功的内外政策 。(3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1914年8月灾难的发生”指一战,目的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第二小问影响,政治上欧洲有政治危机,经济上欧洲被破坏,思想上社会主义、和平主义盛行,国际上欧洲地位动摇,等等。‎ ‎(2)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可概括出来;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国家根据国际局势来制定政策,只有正确把握国际局势,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对策。‎ ‎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前夕,美国人在朝鲜半岛中部划了一条三八线,将之作为美苏军队对日作战受降和对朝鲜半岛分割占领的分界线。斯大林对美苏平分朝鲜半岛未持异议。1948年,南方和北方分别先后建立不同的国家,他们自然而然地处于对抗状态。他们都有通过战争来解决统一问题的强烈倾向。朝鲜战争的最终结局就是把冷战格局在朝鲜半岛上固定下来,一方是中、苏和北朝鲜,对立的一方是美、日和韩国……‎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 材料二 在军火供应方面,美国允许日本恢复军火工业,并将原定用于战争赔偿的850座军工企业交还日本政府为美军生产军火,以补充联合国军在朝鲜境内海量的弹药消耗。从1952年3月8日,日本可以不受限制地生产飞机、舰艇、武器和弹药后,共为侵朝美军提供了价值1.1亿美元的武器弹药。‎ ‎——《韩战60周年,朝鲜战争中的日本参战情况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三八线”出现的几种争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朝鲜民族内部的争斗;美国和苏联的争斗;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争斗。 ‎ ‎(2)有利于日本经济的恢复;美国开始对日采取扶植政策;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一,“日本宣布投降前夕,美国人在朝鲜半岛中部划了一条三八线……斯大林对美苏平分朝鲜半岛未持异议”说明朝鲜半岛的分裂是美苏斗争的结果;“1948年,南方和北方分别先后建立不同的国家......处于对抗状态”朝鲜民族内部的斗争也是其中之一;“朝鲜战争的最终结局就是把冷战格局在朝鲜半岛上固定下来,一方是中、苏和北朝鲜,对立的一方是美、日和韩国”说明这背后还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 ‎(2)依据材料二,“在军火供应方面,美国允许日本恢复军火工业,并将原定用于战争赔偿的850座军工企业交还日本政府为美军生产军火”促进了日本军事实力的提升,为其军国主义的抬头奠定了物质基础;“从1952年3月8日,日本可以不受限制地生产飞机、舰艇、武器和弹药后,共为侵朝美军提供了价值1.1亿美元的武器弹药”,美军的大量军事订货为日本找到了国际市场,借助朝鲜战争,日本自身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为了牵制中国以及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对日本采取了扶植政策,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刺激美国对日扶植政策的出台与执行。‎ ‎1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了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苏美英法对德分区占领。在苏占区,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消除法西斯势力,铲除军国主义,实行民主化和非军国主义化的措施,使苏占区经济逐渐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美国试图扶植德国,借助其物力、人力和战略地位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尽可能对纳粹战犯从轻发落,并积极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英国延续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考虑自身实力,基本上追随美国,同意与美占区合并。法国在70年中3次受德国之害,对德国的东山再起最为警惕。1947年3、4月间,美法两国同意法国对萨尔区实行经济合并的要求,从而换取了法国在对德问题上的逐步合作,法国对德政策发生了转折,最终实现了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对德处置的特点。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对德的处置给德国带来的影响。 ‎ ‎【答案】(1)特点:惩办战犯与民主化改革结合;体现大国政治色彩;与美苏对立息息相关;美英法对德政策逐渐一致。‎ ‎(2)影响:造成德国分裂;使德国成为美苏在欧洲对立的前沿阵地,受制于他国;有利于法德矛盾的缓和;削弱德国法西斯势力,推动德国民主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根据材料“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使苏占区经济逐渐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得出惩办战犯与民主化改革结合;根据材料“美国试图扶植德国……对德国的东山再起最为警惕。”得出体现大国政治色彩;与美苏对立息息相关;根据材料“1947年3、4月间,美法两国同意法国对萨尔区实行经济合并的要求……最终实现了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得出美英法对德政策逐渐一致。‎ ‎(2)二战后对德的处置给德国带来的影响,可以从对德国本身、对法德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对德国本身:造成德国分裂;使德国成为美苏在欧洲对立的前沿阵地,受制于他国;削弱德国法西斯势力,推动德国民主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德关系:有利于法德矛盾的缓和。‎ ‎1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答案】‎ ‎(1)中美双方加强了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中国国家实力的日益壮大引起美方重视;朝鲜战争的前车之鉴 ‎(2)美国受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外交政策;中国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国际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新兴力量的崛起,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受到打击。‎ ‎【解析】(1)根据材料提到,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提到,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受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外交政策;中国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国际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3)综合上述材料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材料三 法里德·扎卡里亚是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编辑,他的新作《后美国时代》更是引发了全美各地的热烈讨论。阅读该引文:近500 年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 世纪,在19 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 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从经济、政治回答)‎ 材料四 截至2009 年2 月20 日,美国已经有14 家银行倒闭,整个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美国进入30 年代大萧条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低迷期。此外,看不到尽头的伊拉克战争,不断攀升的失业人数,还有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还萦绕在人们心头。‎ ‎(5)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 ‎【答案】(1)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经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政治:“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产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和“中体西用”的思想。(4)西欧崛起: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 美国崛起: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5)同意: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当今世界美国面临很多问题,如严重的金融危机、深陷伊拉克战场、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不同意:当今世界尽管美国遭遇到很多问题,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科技等实力仍然强大,无人能比。‎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中史观的运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同时注意材料的时间限制,然后结合这个时间段内地主要事件及这些事件的影响,并结合分析该时期的时代特点与时代潮流分析解答。‎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分析与评价。首先要结合第一问的答案及材料一,明确材料一的史观是全球史观,再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之间的联系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归纳总结。‎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进一步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尤其要注意题目的明确要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注意括号中的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欧美历史发展及国际地位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同时注意题目的提示: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回答。联系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方面。‎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历史地位变化的认识与分析。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不管同意与否,都应注意分析时要言简意赅,措辞准确,具有逻辑性,所使用的史实与观点相一致,前后照应。‎ ‎1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在洛斯一阿拉莫斯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爆炸实验。……原子弹爆炸成功,……参与原子弹实验的军方协调人格罗夫斯将军以其充满自信的平静口吻对他的助手法雷尔将军说:“战争这回算到头了,只要一两个这样的家伙,日本就会完蛋。”‎ ‎——中国网《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材料二 如果原子弹被作为新武器装进战争世界的武库,或装进扩军备战的国家的武库,那么,将来总有一天,人类要诅咒洛斯一阿拉莫斯和广岛这两个名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必须团结起来,不然他们就会遭到毁灭。这次如此残酷地蹂躏全球的战争已经写下了这些词句。原子弹已经说出了这些词句,并使所有的人去理解它的含义。有一些人曾经在过去的各个时期,对其他的战争和其他的武器,说过这些话。然而这些话在当时并没有使人信服。今天,谁认为这些话说服不了他们,谁就是犯了误解人类历史的错误。我们相信这些话是能够说服人的。在这个共同的危机面前,我们以我们的工作努力使世界在法制和道义上团结起来。‎ ‎——1945年10月16日奥本海默代表洛斯一阿拉莫斯实验室领奖时的发言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研究原子弹的目的。‎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奥本海默的发言?‎ ‎【答案】‎ ‎(l)日本投降;为战后称霸世界做准备。 ‎ ‎(2)对原子弹的危害表示深切担忧;呼吁全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核武器的灾难;为增强人类的团结和道义而奋斗。 ‎ ‎【解析】(l)众所周知,原子弹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研制原子弹直接目的是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避免美军伤亡,迫使日本早日投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恐吓他国,以达到它称霸世界的目的。‎ ‎(2)根据材料“‎ 如果原子弹被作为新武器装进战争世界的武库,或装进扩军备战的国家的武库,那么,将来总有一天,人类要诅咒洛斯一阿拉莫斯和广岛这两个名字。”得出对原子弹的危害表示深切担忧;根据材料“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必须团结起来,不然他们就会遭到毁灭。”得出呼吁全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核武器的灾难;根据材料“在这个共同的危机面前,我们以我们的工作努力使世界在法制和道义上团结起来。”得出为增强人类的团结和道义而奋斗。‎ ‎1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70—1981年间任埃及总统,曾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意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1977年11月,萨达特在议会突然宣布,他决定亲赴以色列,与这个世仇死敌谋求和平。当时,全体议员都惊得目瞪口呆,一些人忍不住高喊:“以色列乃罪恶的虎狼之国,千万不可去啊!”但萨达特淡淡地说:“为了和平,我将走遍天涯海角,为什么要排除以色列?”他毅然到了耶路撒冷。1978年9月6 日,在美国的调解下,萨达特和贝京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戴维营协议”,他和贝京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10月在阅兵式上遇刺身亡。‎ ‎——据“百度百科”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为什么要与以色列和解?‎ ‎(2)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遇刺身亡,对此你做何评价?‎ ‎【答案】‎ ‎(1)前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互有胜负,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取得了局部胜利。因为萨达特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必须走和解之路。‎ ‎(2)二战后,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主流,萨达特的和解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赞赏;但是阿拉伯国家内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反对走和解之路;和平发展的道路漫长曲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东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萨达特主张和解的原因,学生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以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为背景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通过萨达特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他为维护和平作出的努力,同时也显示出世界和平之路的艰难曲折性,学生言之合理即可。‎ ‎1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0年8月 1日,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石油问题宣告破裂。‎ ‎1990年 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 ‎1990年 8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660号决议。‎ ‎1991年 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 截至1991年 2月 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问4时,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 ‎1991年2月26 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28日晨 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1991年2月2日达成停战协议,海湾战争结束。‎ ‎(1)根据材料,分析海湾战争呈现出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影响。‎ ‎【答案】‎ ‎(1)在联合国名义下进行;以美国为主导,多国共同参与;战争的现代化程度化高;战争发展进程快。‎ ‎(2)影响:恢复了科威特主权;加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使美国全球霸权野心膨胀;促进了世界各国军事理论的发展。‎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道德能力,解答时可以结合材料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联合国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 1991年2月2日达成停战协议,海湾战争结束”即战争进行快等内容;‎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科威特主权的恢复、美国势力的扩张霸权主义的体现、战争理论和促进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可,试题难度不大,但是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结合所学及史料信息综合分析归纳。‎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 ‎1935年10月12日‎,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8—11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牵制了日军主力。‎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945年5月8日,二战中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 ‎(1)①中国抗日战争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一个反法西斯战场。②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消耗和拖垮了日本的经济,配合了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④中国抗日战争具有双重性,即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任答三点即可)‎ ‎(2)对日本:肯定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宣示了中、美、英三国联合对日作战的目的和宗旨,规定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惩罚性措施。‎ 对中国: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要悉数归还中国;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表达了同盟国打击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对加速击败日本军国主义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中的时间信息“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依据材料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信息可知,中国抗日战争具有双重性,即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4年的长期抗战中,中国军民牵制和消灭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大量兵力,消耗和拖垮了日本的经济,配合了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2)依据材料二“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信息可知,《开罗宣言》肯定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要悉数归还中国,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罗宣言》表达了同盟国打击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对加速击败日本军国主义起到了积极作用。‎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雅尔塔体制是指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它确立了苏联和西方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美、苏分别成为各自半个世界的领袖。‎ 材料二 著名教授徐蓝曾指出:“它(雅尔塔体系)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在整体上维特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 ‎(1)材料一从什么方面阐释雅尔塔体系的?两则材料体现了怎样的一致性?‎ ‎(2)依据上述两段材料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答案】(1)内容和实质。大国主导;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2)影响: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大国强权政治,无视别国利益,给日后世界带来了许多纷争和动荡;制约美苏解决争端的方式,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将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消除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确立“大国一致原则”,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1)“雅尔塔体制是指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这指出了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它确立了苏联和西方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美、苏分别成为各自半个世界的领袖。”这指出了雅尔塔体系的实质。两则材料都认为雅尔塔体系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为主导,重新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2)提取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整体上维特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确立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依据上述信息分析概括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1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答案】‎ ‎(1)背景:①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②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③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④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 ‎ ‎(2)特点:①蓄谋已久;②计划、组织周密;③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④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 原因:①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②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③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 ‎ ‎【解析】(1)依据材料,由“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可分析得出,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由“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可分析得出,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由“‘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可分析得出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由“‘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可分析得出,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组织计划、移民进程、主要活动等方面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由“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可分析得出,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由“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可分析得出,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由“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政策……”可分析得出,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日本向中国东北移 ‎1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对德国的统一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支持德国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英国对德国的统一开始持消极的态度……法国对德国统一的心情是矛盾和疑虑的,在开始时也是持不积极支持的态度。‎ ‎【材料二】两德合并大大增加了新德国综合实力。在德国统一之前,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是西欧、东欧集团(前苏联除外)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两德统一之初,新德国在经济上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无法相比的,成为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大国”。两德统一,又为德国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德国的主动努力下,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吴友法《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英法对德国统一问题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德国再次统一的影响。‎ ‎【答案】(1)原因:美国支持态度是因为德国统一会壮大北约的力量,进一步制约苏联;英法反对态度是因为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其次英法担心强大的德国会威胁英法的国家安全以及他们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2)影响:促进了德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改变了雅尔塔体制下欧洲的版图和政治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1)材料一中美国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德国统一会壮大北约的力量;而英国对德国的统一开始持消极的态度……法国对德国统一的心情是矛盾和疑虑的,原因是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它们担心统一后的强大德国会威胁英法的国家安全。‎ ‎(2)该问考查德国再次统一的影响。材料二指出:新德国在经济上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无法相比的,成为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大国”,统一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两德统一,又为德国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德国的主动努力下,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德国统一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其他方面如德国崛起冲击了雅尔塔体系,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等。‎ ‎2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眼前的乌克兰危机,以及其他国际问题让德国对一站的噩梦历历在目,但德国《明镜报》评论员迪耶兹(Georg Diez)曾在7月25日评论提醒说,一战时代的欧洲局势虽然对当下的格局或有借鉴之处,但其实早已脱离今天欧洲的国际格局了。‎ 他引述此前出版的《梦游人》书中,有关“一战爆发,国国有责”的核心论点,表示各国不应该过于重视一战爆发有何借鉴之处,而是一战中到后期时的寓意。‎ 迪耶兹写道,欧洲和美国在一战之后,虽然重新划分国界、设立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却最终随着美国陷入孤立主义而无法贯彻始终,导致战争的爆发,来表示合作的重要性。‎ ‎——摘编自《全球新危机下纪念“一战”百年》‎ 材料二 一旦乌克兰在军事上彻底转向北约,则在风云紧急之际,美国和欧盟足以对俄罗斯“一剑封喉”。如此,俄罗斯被逼迫处于同德、法、英三国相等的地位,与崛起于东欧成为地区一霸的愿望就几乎绝缘了。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已经度过了阵痛期,近年能源收入赚得盆满钵满,政界强力人士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一趋势又违背了欧盟尤其是美国的战略利益。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以来,美俄的矛盾趋于尖锐化,难于调和。这是战略博弈的双方在现实政治层面的考量。‎ ‎——摘编自薛理泰《马航事件的大国际战略博弈》‎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根据材料一,在今年“一战”百年时,德国人迪耶兹是怎样看待“一战”与当今“乌克兰危机”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乌克兰危机”出现的原因及你对“乌克兰危机”出现的认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答案】(1)一战时期的欧洲局势与今天的乌克兰危机不同;一战中到后期的寓意对解决乌克兰危机有借鉴之处;解决乌克兰危机,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原因:两极格局结束后,乌克兰隐藏的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凸现;乌克兰危机成为美俄双方在现实政治层面的战略博弈;乌克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认识:大国强权和争夺世界与地区霸权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实现世界的真正和平与共同发展。(3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战时代的欧洲局势虽然对当下的格局或有借鉴之处”“但其实早已脱离今天欧洲的国际格局了”“表示合作的重要性”“而是一战中到后期时的寓意”中可以总结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美俄的矛盾趋于尖锐化”“前苏联解体”‎ 并结合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来分析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对乌克兰危机的认识:大国强权和争夺世界与地区霸权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实现世界的真正和平与共同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