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块突破复习18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模块突破复习18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

‎ 本文由suimengren贡献 ‎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 考点一 ‎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7页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7页 267‎ ‎ 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年高考语文 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 鉴赏评价 。 对本考点可作如下方面的理解: 对本考点可作如下方面的理解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 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 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 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 就是要分析、 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就是要分析 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 领会其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 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这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 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 表达了什么内容 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考查有时是综合要求,即将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 即将形象、 高考考查有时是综合要求 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 结合起来考查,有时是单项提问 仅就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 有时是单项提问,仅就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 结合起来考查 有时是单项提问 仅就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 ‎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其命题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 其命题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命题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取材于唐宋诗词的较多 元曲次之 此前的古诗 此后的明清以至 取材于唐宋诗词的较多,元曲次之 此前的古诗,此后的明清以至 取材于唐宋诗词的较多 元曲次之,此前的古诗 近代诗词,也有录用 随着自主命题省市的增多,选材范围在进一步扩 也有录用。 近代诗词 也有录用。随着自主命题省市的增多 选材范围在进一步扩 早已从名家的作品逐渐转移到关注程度不高的普通人物的作品。 大,早已从名家的作品逐渐转移到关注程度不高的普通人物的作品。 早已从名家的作品逐渐转移到关注程度不高的普通人物的作品 湖南甚至把《红楼梦》中的诗也选来做赏析题,可谓灵活多样了 可谓灵活多样了。 湖南甚至把《红楼梦》中的诗也选来做赏析题 可谓灵活多样了。 2.这些诗、词、曲的题材涉及田园、山水、咏怀、送别、羁旅行 这些诗、 曲的题材涉及田园、山水、咏怀、送别、 这些诗 边塞、风物、咏史、设喻等多个侧面。 役、边塞、风物、咏史、设喻等多个侧面。 3.普遍选用抒情的作品 篇幅一般不长 所选古体诗篇幅大约也只 普遍选用抒情的作品,篇幅一般不长 普遍选用抒情的作品 篇幅一般不长,所选古体诗篇幅大约也只 与律诗的字数相当。 与律诗的字数相当。 4.文字浅近而不艰深 即使是咏史诗也避开了用典较多或较冷僻的 文字浅近而不艰深,即使是咏史诗也避开了用典较多或较冷僻的 文字浅近而不艰深 作品。 作品。 5.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 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2008、2009年北京卷 采用主观和客观 年北京卷,采用主观和客观 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 、 年北京卷 相结合的方式);题量 题量1~3题。主观题又从简答题发展到简析题 甚至出 相结合的方式 题量 题 主观题又从简答题发展到简析题,甚至出 现了简述题。 现了简述题。 6.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 ‎ 如考查表达技巧 既有语言技巧 炼字、 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如考查表达技巧 既有语言技巧(炼字 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 如考查表达技巧,既有语言技巧 炼字、 比喻、对比、夸张、拟人、对偶、顶真、回环)、描写技巧(细节 细节、 比喻、对比、夸张、拟人、对偶、顶真、回环 、描写技巧 细节、白 描等),又有构思技巧 动静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 又有构思技巧(动静结合 描等 又有构思技巧 动静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 形象的赏析,既要分析概括形象特征 又要分析形象塑造的意义等。 既要分析概括形象特征,又要分析形象塑造的意义等 形象的赏析 既要分析概括形象特征 又要分析形象塑造的意义等。‎ ‎ 根据以上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分析,结合 根据以上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分析 结合2010年《考试大纲》 结合 年 考试大纲》 的要求,特对 特对2011年高考在本考点的命题趋势作如下几点展望 年高考在本考点的命题趋势作如下几点展望: 的要求 特对 年高考在本考点的命题趋势作如下几点展望 1.2011年高考命题仍以主观试题的形式为主 且更加开放 仁者见仁 年高考命题仍以主观试题的形式为主,且更加开放 仁者见仁, 年高考命题仍以主观试题的形式为主 且更加开放,“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近几年来,古诗的鉴赏已达 古诗的鉴赏已达5~9分,有个别试卷高达 分,如 有个别试卷高达11分 如 智者见智”。近几年来 古诗的鉴赏已达 分 有个别试卷高达 2008、2009年海南、宁夏卷。大多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来命题。 年海南、 、 年海南 宁夏卷。大多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来命题。 2.估计仍会重视唐代的绝句或律诗 也可能选择一首唐宋名家的词加 估计仍会重视唐代的绝句或律诗,也可能选择一首唐宋名家的词加 估计仍会重视唐代的绝句或律诗 以赏析,课本和读本上的诗词曲 宋代有名的短诗也要关注一下。 课本和读本上的诗词曲、 以赏析 课本和读本上的诗词曲、宋代有名的短诗也要关注一下。古诗鉴 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注重以点带面 而注重以点带面。 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 而注重以点带面。 3.诗歌鉴赏包括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抒发的情 诗歌鉴赏包括理解诗句大意、 诗歌鉴赏包括理解诗句大意 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 感等方面的思想内容。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的分析, 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的分析 感等方面的思想内容。诗歌中的形象 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的分析 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等的艺术特色,课文中学过的典故的分析 课文中学过的典故的分析。 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等的艺术特色 课文中学过的典故的分析。 4.命题者往往会借助古人的评点展开赏析。往年的北京卷、上海卷、 命题者往往会借助古人的评点展开赏析。 命题者往往会借助古人的评点展开赏析 往年的北京卷、上海卷、 全国卷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可见,借助前人评点赏析作品 容易命题,也师 借助前人评点赏析作品,容易命题 全国卷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可见 借助前人评点赏析作品 容易命题 也师 出有名。 出有名。 5.文字一般在百字以内 尽管高考卷上未说明字数 但从留的空行看 文字一般在百字以内,尽管高考卷上未说明字数 但从留的空行看, 文字一般在百字以内 尽管高考卷上未说明字数,但从留的空行看 答案不会太复杂。 答案不会太复杂。‎ ‎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页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268页 对应学生用书第 ‎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 与小说、戏剧一样 诗歌也能塑造形象 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 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 可以是人物形象,又可以是诗歌中所描绘的景或物 也可以称之为物象, 又可以是诗歌中所描绘的景或物,也可以称之为物象 可以是人物形象 又可以是诗歌中所描绘的景或物 也可以称之为物象 后者相对更多些。 后者相对更多些。 (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 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 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 就是主人公自己 这类诗歌往 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 ‎ 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这类诗歌往往 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 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 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 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渔翁即作者,作 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 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 又是折射自己 渔翁即作者 作 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者即渔翁 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完成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空斋不见君。 谷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 暮雨,潭树暖春云 潭树暖春云。 涧花然①暮雨 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檐峰下鹿群。 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山霭碧氛氲。 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 【注】 ①然:通“燃”。 通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结合诗中意象 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诗人来谷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 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 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 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 因此作 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 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 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 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 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 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 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 人迹罕至,鹿群常来 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 高树接天,人迹罕至 鹿群常来,何其幽静 谷口山花欲燃 高树接天 人迹罕至 鹿群常来 何其幽静 隐居在此处的 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 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 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 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 既要有对环境 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场景的分析 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答案】 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 ”“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 【答案】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 ”“鹿群”“山霭 等意象,(步骤一 鹿群”“山霭” 步骤一)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 峰”“鹿群”“山霭”等意象 步骤一 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 幽深,却环境优美 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 却环境优美、 幽深 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 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 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 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 (二)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 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物来表达感情 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 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 战争、狩猎、 农事、 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 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以及色彩描写等。 等场面描写 以及色彩描写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完成后面的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秋风瑟瑟细吹林。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 隔坞闻钟觉寺深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 擅画山水。 蔡肇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注】 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 擅画山水。②蔡肇(? 1119):  字天启,丹阳 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丹阳(今属江苏 字天启 丹阳 今属江苏 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 这里指水瓮。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 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 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 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 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 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 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 出来 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 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 ”“瑟瑟”“平 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如 潺潺”“瑟瑟”“ ”“细 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 画面大概: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一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 【答案】 画面大概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 一 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个人抱着瓮在路上 或在溪边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 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三)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 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 从全诗看 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 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 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 地表达出来 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 竹等。 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 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 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 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 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 进 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雨后霜前着意红。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花心应似客心酸。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未作愁红怨绿看。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注】 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 【解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 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 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 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 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吕诗中写木 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 毫不在意,逍遥自适 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 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 芙蓉经霜历雨 但开落任东风 毫不在意 逍遥自适 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 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 面对霜雪 但未作“ ”“怨 ”“心酸 面对霜雪,但未作 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 但未作“愁”“怨”之 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之形象 色,仍乐观处世 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之形象。 仍乐观处世 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之形象。 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 【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 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范诗写的 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 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 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 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 含蓄性、精练性、 更具抒情性、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 跳跃性。 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 1.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 揭示语言 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 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即从情感 意境上品味语言,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即从情感、 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所表达的具体意义 即从情感、意境上品味语言 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2.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3.分析诗歌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感受其明快、朦胧、 分析诗歌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感受其明快 分析诗歌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感受其明快、朦胧、 沉郁、飘逸、雄奇等艺术特征。 沉郁、飘逸、雄奇等艺术特征。 (一)赏析炼字型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 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 来品味,要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来品味 要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落花狼藉近黄昏。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宿鸟声中自掩门。 宿鸟声中自掩门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历任 字似之,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 【注】 ①李弥逊 ~ 字似之 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张罗地: 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 字进行赏析。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解析】 本题从炼字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鉴赏时,我们要揣摩 【解析】 本题从炼字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鉴赏时 我们要揣摩 诗意,把握特殊语境 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由表面 把握特殊语境,从遣词 诗意 把握特殊语境 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 由表面 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诗歌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炼字的妙处。 多层面理解诗歌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炼字的妙处 深入本质 多层面理解诗歌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炼字的妙处。 答案】 网 字既是比喻又有想象。 【答案】 “网”字既是比喻又有想象。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 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 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 的网 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 再由丝网及暮春 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 生动、新奇。 生动、新奇。‎ ‎ (二)赏析语言特色型 二 赏析语言特色型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 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 不同诗人的作品 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 往往呈现出不同的 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 色彩、 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 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 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 、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 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 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 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 如沉郁顿挫 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 以便表述恰当,答 、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 以便表述恰当 答 题规范。 题规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山是眉峰聚。 眉眼盈盈处。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又送君归去。 千万和春住。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请作简要分析。 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答:‎ ‎ 解答本题应注意“ 【解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解答本题应注意“新丽”是“新 解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 新丽” 颖明丽”的意思,要紧扣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在本诗的运用 要紧扣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在本诗的运用,在解题时注 颖明丽”的意思 要紧扣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在本诗的运用 在解题时注 意先指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意先指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 用语绮丽,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 【答案】 修辞巧妙 用语绮丽 如“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 ”“送春归”“和春住 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 意蕴生动,如 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 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方和春住”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方和春住 新颖明丽” 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方和春住”。“新颖明丽”的语言特色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好,抒发出作者送别的情意 抒发出作者送别的情意。 动形象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好 抒发出作者送别的情意。 赏析“诗眼” (三)赏析“诗眼”型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 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 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 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表现出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 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见大 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 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 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 的词进行品味 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散入春风满洛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 折柳”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 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你是否同意“ 为什么? 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眼的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眼的赏析。诗眼就是一首诗最为关键的 词语。而一个词的关键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词语。而一个词的关键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这首诗 的第一、二句写的是眼前景,第三 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 第三、 的第一、二句写的是眼前景 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 而连接这两者 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它唤起了诗人 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 因此,从全 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 一连串具体的回忆 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因此 从全 诗的结构来看, 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 诗的结构来看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答案】 折柳 这首曲子寓有情别怀远之意,而本诗的主旨正 折柳” 【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情别怀远之意 而本诗的主旨正 是抒写了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 是抒写了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 也是全诗的诗眼。 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也是全诗的诗眼。‎ ‎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 ‎ 、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 四方面内容: 四方面内容 一是抒情手法,二是描写手法 三是表现手法,四是修辞手法 二是描写手法,三是表现手法 四是修辞手法。 一是抒情手法 二是描写手法 三是表现手法 四是修辞手法。 (一)诗歌的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作者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是作者 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 江城子》 如苏轼《 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自难忘。 无处话凄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 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直下 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①借景抒情 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 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岁暮归南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 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 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 年华的流逝, 山》中“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 多病的苦痛 年华的流逝 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 余味无穷;② 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 含蓄委婉 余味无穷 ②借物抒情或托物 言志(象征 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 象征)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 言志 象征 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 的一种抒情方式。陆游《卜算子咏·梅 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 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指作 的一种抒情方式。陆游《卜算子咏 梅》以梅自喻 借梅花的悲惨遭遇 喻指作 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③寓情于景、 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 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 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 抒发感情。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 当春乃发生。 润物细无声” 抒发感情。如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写 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按要求答题。 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江上燕子故来频。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更接飞虫打着人。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年)。 公元761年 。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公元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 本题以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的诗歌为背景材料,体现出 【解析】 本题以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的诗歌为背景材料 体现出 一种暂得安居的悠闲之乐。主要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种暂得安居的悠闲之乐。主要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通过 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知人论世 杜甫是大家熟知的诗人,诗后的 解答本题应注意知人论世。 分析我们发现 解答本题应注意知人论世。杜甫是大家熟知的诗人 诗后的 注释尤其重要,让我们了解杜甫此时诗歌的主旋律 让我们了解杜甫此时诗歌的主旋律,从而帮助我们尽快读懂 注释尤其重要 让我们了解杜甫此时诗歌的主旋律 从而帮助我们尽快读懂 诗歌的主题:表现作者暂得安居时的一种淡淡的喜悦 然后,结合题干分析 表现作者暂得安居时的一种淡淡的喜悦。 诗歌的主题 表现作者暂得安居时的一种淡淡的喜悦。然后 结合题干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烘托衬托、 如抒情方式、 诗歌的表达技巧 如抒情方式、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烘托衬托、正面侧 细节描写等。最后,抓住主要几点 高度概括或者分点列举。‎ ‎ 抓住主要几点,高度概括或者分点列举 面、细节描写等。最后 抓住主要几点 高度概括或者分点列举。一定要注 意切中题干,少说废话 要点全面,保证得分点 抓住关键词,如借景抒情 少说废话;要点全面 保证得分点;抓住关键词 如借景抒情、 意切中题干 少说废话 要点全面 保证得分点 抓住关键词 如借景抒情、细 节描写等。 节描写等。‎ ‎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 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点污琴书”“打着人 等活动。 点污琴书”“打着人” 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 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 了燕子的可爱之态 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 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 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 给人自然、 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给人自然、亲切之感 同时也透露 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 借燕子引出禽鸟好像也知道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 写,借燕子引出禽鸟好像也知道欺负人的感慨 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 借燕子引出禽鸟好像也知道欺负人的感慨 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言之成理即可) 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二)诗歌的描写手法 二 诗歌的描写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 烘托、 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 鉴赏古代诗歌的描写手法 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 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 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 1.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 以突出形象 增强艺 渲染就是对环境、 以突出形象,增强艺 渲染就是对环境 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 术效果。 术效果。 2.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 烘托就是“ 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就是 烘云托月” 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叫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3.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动静的 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 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 4.虚实 所谓实 就是正面写 直接写 写眼前所见所闻 所谓虚 就是侧面写 虚实,所谓实 就是正面写,直接写 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 就是侧面写, 虚实 所谓实,就是正面写 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 所谓虚,就是侧面写 间接写,写想象中的 写所感。虚实相生,相辅相成 写想象中的,写所感 相辅相成,就能避免写法上的刻板平 间接写 写想象中的 写所感。虚实相生 相辅相成 就能避免写法上的刻板平 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 更能准确传情达意。 更能准确传情达意 5.在文学创作上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 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 不加 在文学创作上, 白描” 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 在文学创作上 白描 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 烘托和细致的修饰,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烘托和细致的修饰 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清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略记寻呼处。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 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 老来猛气还轩举。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 思汝。 思汝。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 意气飞扬。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 意气飞扬。座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词的标题为“咏鹰” 上片没有正面描写鹰搏击苍穹 上片没有正面描写鹰搏击苍穹、 【解析】 词的标题为“咏鹰”‎ ‎,上片没有正面描写鹰搏击苍穹、猛扑狐 兔的娴熟本领,而是从 寒山”“中原路”“秋空”等写起,这些场所都是鹰 而是从“ ”“中原路”“秋空 兔的娴熟本领 而是从“寒山”“中原路”“秋空”等写起 这些场所都是鹰 的活动之地、出没之处,易于激发读者对鹰的矫健雄姿的联想 易于激发读者对鹰的矫健雄姿的联想,对鹰起到了衬 的活动之地、出没之处 易于激发读者对鹰的矫健雄姿的联想 对鹰起到了衬 托作用。 托作用。 答案】 主要运用衬托(答 烘托”也算对)的手法 的手法。 【答案】 ①主要运用衬托 答“烘托”也算对 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 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来衬托鹰的形象。 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来衬托鹰的形象。‎ ‎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鉴赏诗歌中的用典 抑扬、象征、 主要鉴赏诗歌中的用典、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主要鉴赏诗歌中的用典、抑扬、象征、托物言 志等表达技巧。 志等表达技巧。 1.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 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 这既可使 用典: 使用典故。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 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达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诗歌语言精练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达 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 抑扬: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 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 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其中的一个方面 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 抑先扬两种。 抑先扬两种。 3.象征: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 以表现某种抽 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 象征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 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 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的内容更为深广 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志向或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 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斋即事 刘一止 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 怜琴为弦直 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那能记宫商? 未用较得失 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一拙万事妨。 我老世愈疏 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不系有兴亡。 虽此二物随 不系有兴亡。 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有记 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注】 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 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 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指棋盘。 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 解析】 通过题干可看出,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 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 【解析】 通过题干可看出 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作者写 ”“棋 二物,托物言志 借琴的“ 托物言志。 棋局的“ “琴”“棋”二物 托物言志。借琴的“直”、棋局的“方”,来表现自己 来表现自己 之志,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的”直、方”之志 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答案】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 【答案】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 来写 自己的“ 正直、 有棱角。‎ ‎ 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 结 直 正直 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 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 只落得小斋独处 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万事妨 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 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寓了作者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寄寓了作者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寄寓了作者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 (四)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对比、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对比、 比兴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比兴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 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 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 后用比喻 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形象地写出 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手法 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 比喻: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 借喻,可使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可使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 喻、借喻 可使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如“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 青螺。 刘禹锡 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 刘禹锡《 诗歌巧妙地以“ 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 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 将皓月银辉下的山 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作银盘里的青螺 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 借代: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 知否, 体,用具体代抽象 用特征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 用具体代抽象 用特征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诗中用“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 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色分别代替叶和花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普遍。如陆游《秋夜将 夸张: 夸张 我国古典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普遍。如陆游《 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 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 ”“五千仞”“上摩天”“泪尽 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 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 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 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对苟且偷安、 都是夸张 正是这些夸张描写 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 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遭受苦难的遗民的深切同情 以及对遭受苦难的遗民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 以及对遭受苦难的遗民的深切同情 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涵虚混太清。 波撼岳阳城” 气蒸 。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气蒸 ”“波撼 都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波撼” 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波撼”都是夸张的写法 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 (4)拟人 把物人格化 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 表意更加丰富。如林逋 拟人:把物人格化 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 表意更加丰富。 山园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 手法, 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先偷眼” 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 手法 “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 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就迫不及待地先 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 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 合断魂” 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 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 情夸张到极点。 情夸张到极点。 (5)对比 运用对比 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 对比:运用对比 可以把不同的人物、 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 不同的生活现象、 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梅尧臣《陶者》 陶 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 丑者更丑。 想感情 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 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 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屋上无片瓦。 鳞鳞居大厦。 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 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 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表达了 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6)比兴 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 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 比兴: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 比兴 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 现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 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 现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 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 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 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直白 使之委婉含蓄。 征,使其形象鲜明 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直白 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 使其形象鲜明 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直白,使之委婉含蓄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 云愁色满苍梧。 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难 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 云愁色满苍梧。”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 前句暗指晁衡遇难 明月 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 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 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 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 后句寄兴深微 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 表达了自己 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 中分白鹭洲。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水:亦作 二水” 亦作“ 【注】 ①一水 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本题以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 【解析】 本题以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材料 重点考查 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 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 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 诗歌大意 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结合作者经 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浮云 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浮云” 历及诗歌内容 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 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 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奸邪小人 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 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答案】 比喻。 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忧奸邪为非作歹;② 【答案】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 (包括自己 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包括自己 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 1.(2009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 按要求作答。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 按要求作答。 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唐 杜甫 新梢才出墙。‎ ‎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新梢才出墙 阴过酒樽凉。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风吹细细香。 雨洗娟娟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会见拂云长。 但令无剪伐 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 受封郑国公。 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笋壳。 包书的布套。 【注】 ①严郑公 即严武 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笋壳 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请赏析 答:‎ ‎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前三联,都是描写竹子的形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前三联 都是描写竹子的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象的,首联写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 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 首联写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 象的 首联写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 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 表现嫩竹新出之态;颔联写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 颔联写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 表现嫩竹新出之态 颔联写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 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 当竹影移过,酒樽也顿时变得清凉 表现了竹影给人的阴凉之感;颈联 来,当竹影移过 酒樽也顿时变得清凉 表现了竹影给人的阴凉之感 颈联 当竹影移过 酒樽也顿时变得清凉,表现了竹影给人的阴凉之感 写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丽洁净 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竹子更加美丽洁净,微风吹来 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表现了 写新雨过后 竹子更加美丽洁净 微风吹来 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表现了 竹子的香味。 竹子的香味。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 句中“ 最具特色,”侵 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 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 侵”写出竹 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 晚 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 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 “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 是竹影使人产 生的错觉。 生的错觉。 答案:(1)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 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形象:嫩竹新出 竹影阴凉;雨洗竹净 风送竹香。 答案 形象 嫩竹新出 竹影阴凉 雨洗竹净 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 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 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 2.(2009 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后面的问题。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风紧云轻欲变秋。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谁家红袖凭江楼? 正是客心孤回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该题 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悠悠” 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主旨 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了主旨,“悠悠 的作用就很清楚了: 一写水面辽阔,二寓相思之深 二寓相思之深。 一写水面辽阔 二寓相思之深。 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 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 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 另一方面以景写情 烘托出 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 3.(2009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诗后面的题目。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诗后面的题目。 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系舟岳阳城下树。 卧闻岳阳城里钟 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云水苍茫失江路, 正见空江明月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水上人歌月下归。 夜深江月弄清辉 水上人歌月下归。‎ ‎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轻舟短楫去如飞。 一阕声长听不尽 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 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很容易找出诗中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很容易找出诗中写“月” 的三处,难点在于分析每处所写景物的作用 在分析写景作用时,考 难点在于分析每处所写景物的作用。 的三处 难点在于分析每处所写景物的作用。在分析写景作用时 考 生不能单纯地看写“ 的三处,而应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 而应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从整体 生不能单纯地看写“月”的三处 而应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 从整体 出发,进行赏析 进行赏析。 出发 进行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 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 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 表现作者人在旅途 只有明月为伴 的孤独;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出深夜 月弄清辉”的清幽画面,也 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出深夜“ 的孤独 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出深夜“月弄清辉”的清幽画面 也 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渔人伴着歌声匆匆归家 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渔人伴着歌声匆匆归家,带 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 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渔人伴着歌声匆匆归家 带 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 4.(2009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宋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苍茫旅眺情。 暝色蒹葭外 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新月带潮生。 残雪和雁断 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随树杪行。 天到水中尽 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 离家今几宿 厌听棹歌①声。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注】 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 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赏析本诗的颔联。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 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已经提示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已经提示从“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的角度赏析,答题时需要分析诗中的 答题时需要分析诗中的“ 与“情”的角度赏析 答题时需要分析诗中的“景”(重点是分析诗歌 重点是分析诗歌 中诗人所用的意象)是什么 蕴涵的“ 是什么,蕴涵的 是什么, 景 中诗人所用的意象 是什么 蕴涵的“情”是什么 “景”与“情”的关 系是什么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答案就容易得出了 解决了这些问题答案就容易得出了。 系是什么等问题 解决了这些问题答案就容易得出了。 答案:该诗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 该诗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答案 该诗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 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 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 “新”、潮“生”的凄迷景致 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 感。‎ ‎ 一、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技巧 ‎ (一)答题的要求 一 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就上面《过香积寺》一诗的鉴赏,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就上面《过香积寺》一诗的鉴赏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 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 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 用拟人化的手法 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 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 石头上流过的声音 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 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 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般自然美景的喜悦心情。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 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般自然美景的喜悦心情。解题的要求是 这首诗 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 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 赏析。 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 此答案只分析了“ 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 赏析。”但是 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 又没有结合 将 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 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然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然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请看下面的答案: 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 分别是“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答案一 分别是“危”和“青”字,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说明了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 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 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 突出了“ 香积寺的偏僻 无人知 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 突出了“危”字。而“薄暮 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体现了“ 安禅制毒龙” 在此环境下,来制 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 来制“毒龙”,突出了 在此环境下 来制“毒龙” 突出了 “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分析错,无意境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 分析错 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 分别是“ 答案二 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 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 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 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 景象 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 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 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炎凉 冷漠与无情。 突出世态炎凉、 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 突出世态炎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意境不准确。 分析欠准确 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 分别是“ 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 答案三 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 所闻、所感, 泉声咽危石 一个 泉声咽危石” 一个“ 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 所闻、所感 “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 泉声动听 突出了香积寺的静 泉声动听; “日色冷青松”, “冷”字用得精妙 显得青松苍劲、挺拔 从而更突出寺的 日色冷青松” 冷 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苍劲 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 显得青松苍劲、 日色冷青松 冷峻。 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分析欠准确。 无意境 分析欠准确。‎ ‎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 答案四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 园诗派,其特点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了一幅幽 其特点是“ 画中有诗” 园诗派 其特点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了一幅幽 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 全诗突出一个“ ”“冷 将泉声、 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 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 而 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同时照应前后联。 月色动静结合 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 不能架空分析。 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 诗歌鉴赏 应结合原诗的语言 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 言进行具体分析。 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 分别是“ 作者借景抒情,通过 通过“ 答案五 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 通过“咽”和“冷” 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 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 渴望一种清 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 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 安宁的生活。 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 没有分析的过程。 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没有诗眼的分析 只有分析的结果 没有分析的过程。‎ ‎ (二)答题的格式 二 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式 先观点后理由式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再陈述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 再陈述理由。请看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宿鸟归飞急。 长亭更短亭。 伫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 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 有人认为是“ 有人认为是“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 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 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请简要说明理由。 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 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游子思归乡 游子思归乡。 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 参考答案:(1)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 三至六句是 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 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 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 游子触景生情 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 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 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更添愁苦。 归乡无期 更添愁苦。 (2)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 思妇盼归人。 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 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 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 感叹相逢无期。 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见鸟归而怀念游子 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 感叹相逢无期。 (3)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 传达了“一种 二者兼有。 传达了“ 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 相思,两处闲愁 的情思。 两处闲愁” 相思 两处闲愁”的情思。‎ ‎ 2.先分后总式 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例如,上面已读到的 过香积寺》 有一考 先分说后总说。 上面已读到的《 答题时 先分说后总说。例如 上面已读到的《过香积寺》,有一考 生这样作答:诗眼分别是 诗眼分别是“ 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 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 拦、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的幽暗 似乎 显得阴冷, 咽 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 显得阴冷 “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 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两字的妙 先分说)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 处。先分说 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结合全诗的意境 分析其妙处。再总说) 分析其妙处。再总说 ‎ 3.先总后分式 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先总说后分说。 答题时 先总说后分说。请看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烛花频剪欲三更。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月在梧桐缺处明。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 而无处不含“ 请从三、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 而无处不含 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 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 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 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先总 又写心境的孤寂。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 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 秋清、 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过渡巧妙 秋清、凉床、月影和梧桐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过渡巧妙,秋清 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后分说 后分说) 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 4.分点作答式 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 列出答案。 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答题时 分成几点 列出答案。请看高考天津卷中的诗歌鉴赏题 及其参考答案: 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西下峨眉峰。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如听万壑松。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秋云暗几重。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绿绮:古代名琴 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 高山流水”典故。 借用“ 【注】 ①绿绮 古代名琴。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 中山经》 丰山有九钟 霜降而鸣。 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③霜钟 《山海经 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 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的理解。 秋云暗几重”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 ‎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 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之中的状态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作家书意万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 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 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 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 张籍的《秋思》 并且举 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 张籍的 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 本题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 也算是一种提示。 设问指向明确。 出了王安石的评价 也算是一种提示。本题共两问 设问指向明确。第一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 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有些考生可能对 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 “细节”有点陌生 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 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 又开封” 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 又开封 “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感 问 析 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感?”问 得平常朴实,考生容易回答出来 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 考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 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 得平常朴实 考生容易回答出来 作者开封 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 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 千言万语, 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 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 以便再补写上 千言万语 唯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 意万重” 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 家书”的重视, 唯恐漏掉了一句 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 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 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 寻常的)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 寻常的 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 又 觉得有话要说,故 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 觉得有话要说 故“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 从而引起对家乡亲 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人深切思念 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 教师用书独具 ‎ (三)答题的角度 三 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 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题目开口面小,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题目开口面小 请看下题: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散入春风满洛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 折柳”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 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你是否同意“ 为什么?此题的开口面很 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 只要从“ 折柳” 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 只要从 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折柳 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可见“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题目开口面大, 题目开口面大 请看下题:阅读下文 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 试从一个角度切入 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 字。 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红烛昏罗帐。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鬓已星星也。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 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 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 解答此题 不要面面俱到 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 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 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 参考答案:(1)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 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 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 我,在时间上为顺叙 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 在 在时间上为顺叙 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 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 因此,词 而非旧我。 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 而非旧我。因此 词 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 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 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 中的三幅画 是紧密相连的 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 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 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 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 正表现出 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 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 又 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 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 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 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 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 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 一切皆空,万念俱灰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 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 一切皆空 万念俱灰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 虽然感到雨声的无 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情,而自己却已木然 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 以“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 而自己却已木然 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 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 听雨”的一生。 总结了他” 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 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 (2)从线索的角度看 这首词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 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 从线索的角度看 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 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 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 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 的岁月 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 它按时间顺序 由少年写到壮年 再写到老 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 而以“ 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 而以“听雨” 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 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 听雨” 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3)从组材的角度看 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度过 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 从组材的角度看 作者非常高明。 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 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 作者没 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 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 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 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 截 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 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 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 通过它们 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 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 教师用书独具 ‎ 古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思路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解题思路 一 诗歌主题的快速解题思路 方法1.看背景 方法 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孤高几百寻。 天质自森森 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得地本虚心。 凌霄不屈己 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阳骄叶更阴。 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 明时思解愠 ① 愿斫五弦琴②。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政治清明的时代;愠 疾苦 怨愤。 五弦琴:桐木 疾苦、 【注】 ①明时 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疾苦、怨愤。②五弦琴 桐木 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 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 一面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唱“南风之熏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 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 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 了解了他 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 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生活的时代背景 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 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 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 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 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 以言志 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 尽管在变法中 他受到种种打击 但他志 存高远,正直不屈 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 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 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 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 存高远 正直不屈 经历的磨难越多 斗志越坚 为了天下苍生 不惜粉身碎 骨。‎ ‎ 方法2.看体裁 方法 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 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 赤壁怀古》 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 《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 该诗的主题是 壮志未 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 隔江犹唱《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 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情诗 然后把握其 情诗,然后把握其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 首先应将文体定位 情诗 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 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 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 当心亡国。 情感 讽谏唐朝统治者 贪图享乐 当心亡国。如果是叙事诗 则可从分 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 琵琶行》 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白居易的《 析人物形象入手 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 白居易的《琵琶行》, 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 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 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 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 首先 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 琵琶女 当年色艺双绝 后来沦落江 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 后来谪居江州。 湖;白居易 当年名满京城 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 白居易 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 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 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 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 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 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 奇人数 数奇,命运不好 的才子之悲。 奇(数奇 命运不好 的才子之悲。 数奇 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请 如果是哲理诗 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 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看下面这首诗: 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赚得行人错喜欢。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山放过一山拦。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 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 然后 哲理诗,然后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 首先应将文体定位 哲理诗 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 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 ‎ 就能较快地知道 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 在取 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 实为谈人生哲理 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 而应不断进取。 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得一定成绩时 万万不可自得自满 而应不断进取。‎ ‎ 方法3.看技法 方法 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例如: 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 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飞入寻常百姓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 朱雀桥”“乌衣巷” 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 此诗采用的写法 一为用典 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 王谢” 野草花”“夕阳斜” 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 野草花”“夕阳斜”,这些 王谢 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 这些 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 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 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 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 旧时的堂前燕 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 现 在只能飞入寻常的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 在只能飞入寻常的百姓家。从技法入手 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 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 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 方法4.看意象 方法4.看意象 4. 作品中所写之“ 所咏之“ 即为客观之“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 即为客观之 借景所抒 咏物所言之“ 即为主观之“ 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 咏物所言之 即为主观之 象 结合,就是 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 就是“ 结合 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 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 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是借助客观 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例如: 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 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 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但月夜、 茅檐人静 篷窗灯暗 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月夜、常啼 杜宇。 催成清泪 惊残①孤梦 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 况半 催成清泪,惊残 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又拣深枝飞去。 犹自不堪听,况半 杜宇。 世飘然羁旅? 世飘然羁旅 惊残:惊醒 惊醒。 故山:即家乡 即家乡。 【注】 ①惊残 惊醒。②故山 即家乡。‎ ‎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 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 阅读提示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 今陕西省 做四川宣抚 宋孝宗乾道八年 初 陆游在南郑 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 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 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 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使王炎的幕僚 积极参加抗金战争 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 即将收复 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 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 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 长安之际 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 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 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 借物寓言”之作。 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 是“借物寓言”之作。我们知 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 蜀王杜宇(即望帝 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 古代神话中 蜀王杜宇 即望帝 因被迫让 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 即望帝)因被迫让 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位给他的臣子 自己隐居山林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 联想到“杜鹃啼血” 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 何不归去” 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 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 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 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 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 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 联 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 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 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 报效国家, 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 可以联想到 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 报效国家 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但主和派当权 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 诗歌的阅读鉴赏 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以熟知诗歌意象为 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 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 方法5.看关键语言 方法 看关键语言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 标题、 例如,标题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 例如 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 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请看下面几首诗: 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词句 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作家书意万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 即可得知该诗表达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 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 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 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人间无数。 又岂在朝朝暮暮。 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 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 从本诗的结句 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 两 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又岂在朝朝暮暮。 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 鹧鸪天·西都 鹧鸪天 西都①作 朱敦儒 ② 我是清都山水郎, 疏狂。 我是清都山水郎, 天教懒慢带③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④,累奏留 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慵归去, 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⑤慵归去, 且插梅花醉洛阳。 且插梅花醉洛阳。 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 清都: 【注】 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传说中天帝 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懒慢带,一作“ 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懒慢带,一作“支 付与” 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 玉楼金阙: 付与”。④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⑤玉楼金阙: 指汴京的宫殿。 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 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 蔑视权贵。 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蔑视权贵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 蔑视权贵。‎ ‎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方法1.要牢固 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 要牢固、 词法, 方法 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 词法 句法,修辞手段 表现手法。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 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句法 修辞手段 表现手法。下面 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 法。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寄托,借助 客观事物;言 表达 表达;志 志向 志愿,思想 情感,哲 志向,志愿 思想,情感 托,寄托 借助 物,客观事物 言,表达 志,志向 志愿 思想 情感 哲 寄托 借助;物 客观事物 等等。 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理,等等。简单地说 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等等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 情感。例如: 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远看方知出处高。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终归大海作波涛。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 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 不畏艰辛, 此诗借写瀑布 ‎ 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应志存高远 不畏艰辛 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 (2)用典 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语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语句来表达思想情感 这就叫 作用典,例如 例如: 作用典 例如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环佩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郡王昏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王昭君因郡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 王昭君因郡王昏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 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 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 也只能演出“ ”“环佩空归月夜魂 尽管国色天香 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 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 如君王昏庸 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 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 人生悲剧 抒发了怨恨之情 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 生悲剧。 生悲剧。‎ ‎ (3)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否情景交融 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 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比如马致远的《秋思》 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 重要标志。借景抒情 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比如马致远的《秋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 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句句是写景 句句又是抒情 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既是写景 也是抒情。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 也是抒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 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 韶华易逝,平添多愁 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 平添多愁。 “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 韶华易逝 平添多愁。“不 尽长江滚滚来” 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 飞逝的时光、 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 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 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 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 (4)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是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 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是间接抒情。例如: 就是间接抒情。例如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通过写景来抒发 隔叶黄鹂空好音”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 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 情感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 这 就是间接抒情。 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直接抒情 就是直接抒情。 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 (5)衬托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 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称正衬 利用事物的对立 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如: 称反衬。 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危樯独夜舟。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涌大江流。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官应老病休。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天地一沙鸥。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的壮阔景象,来衬托 月涌大江流” 来衬托“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 来衬托“细 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所营造的冷寂、孤独的艺术氛围。 危樯独夜舟” 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冷寂、孤独的艺术氛围。‎ ‎ (6)虚写和实写 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 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 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虚写 不是写眼前的实景 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 恰好与之 相反。例如: 相反。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留恋处,兰舟催发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竟无语凝噎。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更与何人说! 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写的都是眼前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上片除“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 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 是实写; 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实景、实事 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 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 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 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 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虚写 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 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 淋漓 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7)对比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相互比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 较。运用对比 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揭示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给人以深刻印象。 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 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 相得益彰 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适 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 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 揭露深刻。 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 形象鲜明 揭露深刻。 方法2.通过强化训练 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方法 通过强化训练 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方法3.鉴赏技法时 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 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 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 方法 鉴赏技法时 如果没有规定角度 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 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有 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采取此项解题策略 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 又有 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数里入云峰。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深山何处钟。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日色冷青松。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①。 安禅,佛家语 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世俗欲念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毒龙 世俗欲念。 【注】 ①安禅 佛家语 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 毒龙 世俗欲念。‎ ‎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 诗眼” 所谓“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 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 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 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请看下面的答卷: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 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 喧闹的泉声 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遇“危石”而哽咽 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 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 悠远的冷清气氛。 烘托出幽静、 “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 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 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 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作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 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 因为“ 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 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 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 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 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 以动写静 突出禅寺之静 生动而传神地写 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 形象而生动; 冷 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 出泉流过高石时 水声急变 形象而生动 “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 的色调,更突出香积寺环境的清幽 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 更突出香积寺环境的清幽、 的色调 更突出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 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 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 一“冷”字表现出来。(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 处。)‎ ‎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页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273页 对应学生用书第 ‎ 点击进入word版基础过关演练 ‎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