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话题作文发展等级之丰富解说示例及训练
2010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9) 话题作文发展等级之“丰富”解说示例及训练 一、材料丰富 【能力解说】 是指内容丰富,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标准。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应当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高考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 【策略解读】 1.要确立正确的写作观。中学阶段的写作往往是被动的过程,同学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指令,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感受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思想感情的自由发挥。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高考题不可能等你来了真情实感才给你出,并且出的题目正好符合你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这样:我们平时忙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回忆亲情,感受友谊,借作文之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认真地想一想那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醒的生活片断,这本身就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珍惜这一次一次的写作机会。 2.要重视平时的积累。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很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是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方面话题,如果在乎时阅读时就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有东西写了。平时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知识材料,构筑自己的知识仓库。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加以积累,即“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教育”、“我与哲学”、“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宇宙”等。 3.要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的角度分层思考;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分层角度思考。平时要练习自己多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关于“快乐”的话题,如果从多个角度思考,“快乐”的原因是很多的。战胜自己是不是快乐?拥有平静安宁的心境是不是快乐?坦然地面对苦难是不是快乐?坦然地面对荣誉是不是快乐?……如果能多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个文章的内容就非常丰富。 4.要学会恰当的使用材料。① 采用不同分类标准选择论据。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如果为了达到丰富就堆砌材料,会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要避免这个毛病,要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这样一排列,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论点,材料不是非常丰富吗?②采用点面组合方式交代材料。论据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罗列怎么办?点面组合方式是通常采用的最佳方案。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作“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如果将面上的一系列材料用一个排比句表达,那效果会更好。③采用假设方法补充所需材料。有时会碰上这种情况,在阐述事理过程中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这时借助假设方式可以信手拈来。有了正面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找到反面事实;只有现在的事例,借助假设方式可以推知未来可能产生的事实。假设的空间不受任何限制,这样补充所需的材料,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吗?④尽量选择一些新鲜、生动的论据,这些新鲜的论据也不一定非得从电视新闻里找,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只要没有被别人大量地重复过,给人的感觉都是新鲜的。 【例文解析】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沧桑看云 看云,就是解读生活。看那流云飘忽不定,苍穹底下立着小小的人影,每个人都在看云,每个人都在经历看得见摸不着的生活。 不同的人,看云看出不同的形状色彩;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答案。答案千姿百态,人对生活的追求不一,于是生活便因为答案的丰富而多姿多彩了! 生活,一个多大的概念?纵穿古今,横越中外。总之,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花木兰的人生字典有孝勇二字,这便是她对生活的答案,于是身披战袍的她终于演绎了一首感古动今的千古绝唱! 古今中外,那难以计数永卧沙场的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不言退缩,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答案就是:是军人,就要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生活便因此抹上了浓重的豪情壮志。 四百年前罗马鲜花广场上被熊熊烈火烧死的那个不屈的灵魂,毕生信守的人生答案便是坚持真理,几百年后的世人在仰望真理的同时,生活里又有了关于真理的动人色彩。 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在仕途不如人意的迷惘中,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得出了新的答案,于是在广阔山水中挥洒不羁情怀,挥毫成就一篇篇传世文章。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一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闪光历程,这也是他对生活惟一的答案,所以当他的骨灰撒向滚滚浪涛时,亿万人民痛哭失声,永远铭记这一伟大灵魂。 唐太宗的目光深远地看到了回纥的牙帐、吐蕃的城堡,他明白,统治的稳定首先要有民族的和睦:他的答案不同于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们。于是,皇城的大门打开了,迎来了高原的气息、苍山的风、洱海的浪、东北的大风雪。于是,这个封建君主的人生便以独特的姿态立于历史祠堂中。 不同的历史人物作出了不同的人生答案,演绎出的是一部丰富的历史。而生活的丰富与美好,还在于有差别的创造,当然,它也源于对事物不同的答案。一亩快要丰收的麦子,农人看到的是饱满的麦粒,凡高看到的是生命的激情,诗人看到的是色彩与海浪的组合……于是社会的物质大厦与精神大厦便拔地而起,生活便丰富坚实。 朋友,走过历史的烟云,你对生活有什么答案?你将如何面对现实?你将以什么姿态去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别忘了,我们正年轻,“看云”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寻找一个理性的答案,让我们追,让我们飞。生活要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自己的! 解析:这是一篇才情横溢的散文。考生纵穿历史,说解古今。通过自己独到、理性的目光,对不同历史人物的人生选择进行分析,从而传达出对主题的理解。文章中选用的材料相当丰富,看得出考生平时就是—个有心人,非常善于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赋予了文章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文章的语言相当流畅,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富于深意的句子。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波兰女孩多明尼卡?芭兰,一名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独自由伊斯坦布尔经乌兹别克和哈萨克,向东,穿越天山、黄土高原和沙漠来到北京,再经深圳、香港转往台湾。 她能在夜幕中一个人骑车进入沙漠,到达阳关;她能挨着饥渴爬上司马台长城的最高点;她能忍着病痛玩遍紫禁城;她甚至能寻找到天山尽头的小教堂去住宿…… 你是怎样认识多明尼卡?芭兰这一举动的?它引发你联想到些什么?请就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提示: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独自一人走过中国,试想,我们的学生敢做类似的事吗?本题相对适宜于写成议论文,作文时可由赞叹多明尼卡不同凡响的探索精神起笔,进而联系个人行为背后的鼓励探索、创新的教育思想,展开有力的对比论证,剖析中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弊端。 二、形象丰满 【能力解说】 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而言的。形象丰满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这样写人就会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状物就会栩栩如生,有层次感,有立体感,有丰富的内涵。 【策略解读】 一人一物一场面都可以是形象。形象丰满主要对人物而言,要能使人物从纸上站起来,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读者把文中的人物当作实有的人来看待,从而引起读者的浮想、遐思,爱憎分明。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丰富的精神世界,写出人物的复杂性,活泼地表现作品中的人物。 考生作文过程中常常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以贴标签的形式进行议论抒情而不是让写作对象自己来说话;二是以叙事代替描写,往往流于空泛、抽象,人物只留下一个影子,不能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三是即使抓住了人物的某一个特点来写,但没能把握主要特征,往往过于单一、平板,不能充分展示所写对象的变化和复杂性,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切的感受。 1.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要让形象丰满必须把握形象的特征以及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来传达什么思想感受。以形传神是连结“形”和“神”的桥梁,人物形象的丰满自然也离不开形貌逼真,而形貌逼真关键在于形神兼备。 2.尽可能多描写少叙述。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习作,不少同学总习惯以叙述代描写,以说明代描写,像一个讲解员,干巴巴地介绍人物,说明形象。这样的作文,形象自然乏味。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述同一事实,介绍同一对象,描写同叙述相比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我们尽可能采用描写手法,写好几件事,人物形象就会站起来。同样,用描写手法介绍一个物体,赋予物体人的情态,物体一定会活灵活现。例如,“一片树叶从枝头落下”,是叙述语,而“一片树叶绕树三匝,一步三回头,在树根脚下找到归宿”,则是描写抒情语,这就很有形象感,很有韵味。 特别要重视神情动作与个性化语言的描写。要让形象本身来说话。演员演戏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靠的是演员具体入微的神情动作和个性化的语言,而不是让演员站在幕后,只凭导演向观众介绍剧情;要想使文章形象丰满就必须让文章的形象本身说话,不能仅凭在行文时贴标签,“这是一位热情的人”,“那是一个冷漠的人”。这样的文章根本谈不上“形象丰满”。同时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时,要有一定的选择,决不是全盘记录,要选择最有意义的行动,既有思想性又能显示性格的行动,还能最有效的反映出人物性格的行动,这才最好。 3.全方位表现描写对象。人物形象是否丰满,与我们的表现角度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全方位思考,那么就有这样一些角度可以选择: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人物的外貌有什么特征?人物的动作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在什么地方?别人是如何看这个人的?如果能落实这些点,人物形象就会丰满起来。如果是状物,抓住了物体的特点,多角度感受,这物体就有了质感。 4.编故事串连几个细节。作文有故事情节,有精彩细节,人物就活了起来,形象就有立体感。近年来,那些获得满分的考场记叙文在此都有突出的表现。编织情节可采取误会法、巧合法、变形法等。细节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我们为何不试一试?即使是状物,也可采取拟人化方式,编织情节,描写细节,产生文学效果。 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在写作过程中深入感受、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丰富。 【例文解析】 话题:心灵的选择 选择生命的色彩 生命本没有色彩,但你的心灵会赋予它色彩。你的生命之色是什么?用心灵去细细选择,或绚烂,或清淡,或空灵,或凝重。 红 岳飞选择了红色,不是鲜艳的红,而是浓重带一丝悲凉,但他的心灵是艳红的,一生不变。当年的汤阴少年,一杆红缨,扫遍南北,历经三十功名尘与土的磨难,那红一丝没变。他用自己的生命洒下满江的红色,浓重的红。也曾在梦中直捣黄龙与君痛饮,醒来却是十二道金牌的班师令。无奈地离去,只留下夕阳晚霞映红天边,悲壮苍凉。心动了吗?用心灵选择。 白 不知屈原死时是否一身白衣。我想是吧,白是他的颜色。在那个斑驳陆离的时代,他是那样的清高。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白袖飘飘游于江畔。举世皆浊,而你独清,“终不能变心而从俗”。你是时代的先行者,看透政治黑暗,宁可粉身碎骨亦不肯同流合污。是呀,“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不甘与之俱黑的你选择了死亡,汨罗江的清流收纳了你,于是那白衣随着你高洁的灵魂徜徉在江上、天上。心动了吗?用心灵选择。 青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没有蓝的张扬却比蓝更空灵更忧郁,也更无奈。哦,是你吗?青莲居士?他们说你是最伟大的浪漫诗人,拥有无数妙怪的思想,奇特的行为。但我却看到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你与那杜姓兄弟拥有相同的感触,但你不羁的性格决定了你将成为“谪仙人”。“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千古天地间,总有一枝随风摇荡的青莲。心动了吗?用心灵选择。 黑 黑暗中你诞生,你觉醒,你战斗不休。伟大的鲁迅先生,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你忍受着“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苦痛。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寻找光明!你用战斗的文字唤醒愚昧的国人,撕破黑暗的统治。黑色决定了您凝重的性格,黑暗中永远亮着您点燃的那一盏灯。心动了吗?用心灵选择。 生命的色彩,红色的为国奋斗不计后果,白色的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青色的不羁与忧郁的艺术家气质,黑色的担负沉重压力的战士之心,多姿多彩,请你用心灵去细细选择。 解析:作者一开篇便画出了四幅图景:或绚烂,或清淡,或空灵,或凝重。接着以红、白、青、黑这四种主体色彩为小标题,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不同色彩,可谓意境深远。然后作者推出了岳飞、屈原、李白、鲁迅等典型形象,边叙边析,展示了这四个历史人物心灵的选择。岳飞鲜红的生命之色,是那样悲壮苍凉,今天中华大地上空回荡的爱国之歌中不正有他一个强烈的音符?屈原洁白的生命之色,是那样的高洁,“宁可粉身碎骨亦不肯同流合污”,今天中华传统美德中不正有他的精髓?李白青蓝的生命之色,是那样的充满了想像,充满了浪漫,今天中华灿烂文学的宝库中不正有他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黑色”的生命之色,是那样的凝重,今天中华民族之“魂”中不正有他的一面旗帜?作者在叙析这些丰满形象时,用语亦非常形象,如“一杆红缨,扫遍南北,历经三十功名尘与土的磨难,那红一丝没变”,“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寻找光明”,使文章的意境显得非常深远。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结束了。 ——环保主义者的警世通言 爷爷以打猎为生,爸爸以伐木为生,儿子以卖菜墩子为生,孙子以卖根雕为生。 ——一个家族的兴衰印证了环境的破坏 阅读上面《树的故事》,请就“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提示:这是一则颇为耐人寻味的超短文,富有哲理,发人深省。以简洁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始.我们的绿色家园也渐渐遭到破坏,“文明”也随之走向它的反面的演进过程。这则材料的主旨是不难把握的,但在写作这篇作文时应注意,不可泛化主旨,搞空洞说教,要选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体现文章主旨。可从自己的身边小事,或看到、听到的破坏或危害环境的事切入,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由材料所体现的话题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总之,只要体现、围绕“话题”即可。 话题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解说示例及训练 一、话题作文之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能力解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策略解读】 事物的本质是蕴含在事物的现象之中的,往往很难一眼看出;同时,其本质也有层次深浅或主次的区别,不易一下抓准。因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做出判断。 1.要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如果能开动脑筋,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2.掌握把握本质的一些方法。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同时,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如1995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在审题立意时,首先必须揭示出这一群鸟的本质特征: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否则,议论就无从谈起。在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也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再如,1997年高考大作文,要求把试题提供的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联系实际展开议论。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大多数青少年最赞赏“助人为乐”的品格,第二则材料讲的是不少人碰到别人有麻烦时会“悄悄走开”。粗看起来,这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截然相反,然而,透过现象作仔细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本质恰恰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不少人总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而当别人有困难时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 3.把握一些“理论武器”。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同时事物的本质往往也有个逐步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走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文体不同,把握本质的方法不同。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在文章中一般是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篇幅一般都比较短,但在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上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通过它可以深化叙事的内容,可以在篇末出现,也可以在文章中或是开头出现。通过它还可以让情感得以升华,无论是饱含哲理的抒情还是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还是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这些都能透过所叙内容揭示这些内容的本质意义。议论文中议论本身就必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才能“深刻透彻” 。因此具体要求为:议论文要有深刻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读者通过作者周密地论辩,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还要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作者所揭示的“本质”。 说到底,事物“本质”的核心是“人心”,即人们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追来追去,最后—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会现象,追来追去,一定能追赶到“公心”上。比如环境问题,似乎是与“私心”没什么联系,是人类的共性的问题,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草原为什么会衰退?是因为过度放牧?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越来越大的需求,是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如果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就很深刻了。 【例文解析】 话题:诚信(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似曾相识燕归来 正如现代人越来越远离了泥土的芳香森林的清爽,而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匆匆穿行一样,人们也似乎越来越远离了诚信。 不说大街上竖着的将产品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牌,也不说报纸上为博人一笑而恣意编造的花边新闻,就看看我们自己,戴着虚伪的面具,企图让自己像一条滑溜的鱼游弋于这个花花世界。为了金钱,可以抛弃诚信,于是“无奸不商”;为了荣誉,可以抛弃诚信,于是“卖友求荣”……诚信,难道真的那么不值钱吗?诚信之花在渐渐枯萎,似乎不久就要“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然而丢弃诚信,就真的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吗?当我们丢弃了诚信而赢来金钱,我们发现这些金钱赚来了一次再赚不来第二次,没有信誉的商人永远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当我们丢弃了诚信而赢来了荣誉,我们会发现这些荣誉单薄得不堪一击,还时时刺痛着我们的心灵;在虚伪的心灵的辐射下,再美的容颜也会憔悴、枯萎。没有了诚信,我们似乎能够得到一点,但其实呢?我们失去的更多!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诚信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诚信了。诚信是一种责任,就如当年的孔子怀着一颗诚心周游列国希望“入世”,那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诚信是一种理解,是真心地面对面时紧握的两手,是风中雨中两人共撑的一把伞……诚信永远是最好的交际手段。 诚信渐渐地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就如同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离开钢筋水泥大厦,重回自然的怀抱,去嗅一嗅泥土的芬芳,望一望天空的清朗,感受一下流水的凉爽,并拈起自己曾丢弃过的落花:“哦,它曾经那么美丽!” 于是我们惊喜地发现,身边处处都有了诚信:商场对自己的承诺样样都认真地履行,报纸通过舆论实事求是地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而我们,也摘下虚伪的面具——面具做得再漂亮也还是害怕面对诚信的镜子。丢弃了诚信,我们失去的太多,现在要重新找回来。伴随诚信回来的,有温馨的关爱,有甜蜜的希望,有纯真的友谊……汇成一条爱的清泉,流淌到曾经冷漠的世间,流淌到每个人的心里,激起一道道暖暖的涟漪…… 诚信,又回来了……不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希望你不再离去,就留在这个温暖如春的世界! 解析:本文从负面现象“入”,从正面现象“出”,在现象的比照中现出要表达的“本质”,那就是“诚信”的“燕子”飞去又飞回对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也就在对于现象的描述中,寄寓了自己的感慨和议论,而正反对照的结构虽然简单,却便于展开思索,并使文章的观点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现象的勾勒颇为准确,且富有感受,浓于情意,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名利是帆,名利是墙,几多奋斗,几多沮丧。一个古老的哲理,一个常新的命题,世上没有不闻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假如人人都清心寡欲,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假如人人都利欲熏心,那又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请就“善待名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提示:话题材料以一段提示语,简洁而辩证地揭示了怎样看待名利的问题。我们若选写议论文,也应运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恰如其分地展开剖析,不能片面化、绝对化。当然,本题要写出新意与个性,还可在文体与写法上多动脑筋。比如,大胆想像,虚构一个“名利”飞上天空,到上帝跟前“喊冤”的故事。又如,将“名利”虚拟成被告,写一场“心灵的审判”的故事,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话题作文之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能力解说】“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原因” 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 【策略解读】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①追因问果,追本溯源。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拓深。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作者在论述中,要善于提出“为什么”,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 例:幸福不是金钱买来的。马克思是幸福者,但他的—生大多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苏州青年杜芸芸得到养母的十万元遗产,她把钱全部捐献给国家,却将幸福留在自己身边。所以,幸福不装在钱袋里,幸福属于那些创造新生活,为人民为祖国奋发努力的人。 例后推因的基本公式是“所以”“因此”“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等等。 ②运用反推,假设论证。反面假设是假定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负面结果,从而论述正面条件和结果的必要和正确。 例一:科学事业上的伟大成就,无不是经过艰苦努力,目标专一而取得的。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过程中,要在上百吨的废铀沥青矿石中提炼一点点镭。这是—项极其艰苦的劳动。中途,居里曾动摇过,然而,居里夫人却坚定地鼓励他干下去,终于取得了成功。试想,如果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目标专一的毅力,镭的发现不知要推迟到什么时候。 例二:人要有自知之明。三国时蜀汉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天下无敌,不听别人劝告,死搬书本知识,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敌军切断水源,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本人也因此而犯罪被杀。假如他能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听听别人的正确意见,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呢? 例一属正例反设,例二属反例正设。例后假设的基本公式是“假设”“如果”之类。 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必须抓准主要原因,包括区分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不同。比如学生语文科目的语言表达题被扣分了,就他而言这只有一个可能。而总结某次考试的教训时,内容就会很丰富,这是因为造成考试失误的原因有很多。有考试心态问题,还有知识积累问题,有平时训练问题,还有临场发挥问题,甚至还有生理问题,等等。而以上这些原因又不是简单地并列在一起的,是有他们自己的特定的规律的。我们就谈“平时训练不好”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吧,首先是目标不明确,因为目标不明确导致训练没有规律,因为训练没有规律导致训练效率低下,因为效率低下所以训练落实率更低,环环相扣,最终在考试成绩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发生转变。也就是说,某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原因,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是结果。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引起另一个,另一个再引起另外一个。某一个都有可能是原因也有可能是结果。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仔细分析,会发现“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就是比较复杂的。气候是通过森林来调节的,而森林又是由一棵棵树木组成的。同时,气候又反过来影响森林的生长状况,影响树木的生长。这样,“树木”、“森林”和“气候”三者之间就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辨证地看问题,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例文解析】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因为多彩,所以美丽 光是七色的,虹是多彩的,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有你的珍爱,我有我的钟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与“黑云翻墨未遮山”,都可以叫做美丽,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多彩所以美丽。 什么花最美丽?陶渊明爱菊,因其隐逸;周敦颐说出污泥而不染,非莲莫属;宗璞则在春的花园中独赏平凡的二月兰……而我认为百花争艳,方是最美。菊的傲然,莲的高洁,梅的坚毅……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这美丽的百花园。单调的重复不是永恒的美,如同一枝夕阳下微微垂着的紫罗兰,固然高贵优雅,但比起晨风中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的野花,则显得拘谨,缺乏生气。多彩象征着活力,美丽需要生命的鲜活与蓬勃,因此多彩才是美丽的。 一个树上掉下来的虫蛀果,牛顿看出万有引力,罗丹会说这是残缺的美,而阿基米德也许会高呼:“可以用它选定撬起地球的支点!”一个苹果,多彩的答案。多彩的答案,多彩的思维共同编织出绚丽夺目的科学繁荣。我们需要多彩,因为多彩带来美丽。 一万匹马,发出同一种声音,虽然壮美,但也将是最可怕的,最可悲的。世界万物本是丰富多彩的,你我只是其中一粒微小的沙粒,但只要睁开眼睛,说出你看到的真实世界,便是折射了世间一道美丽的光线。不必过于在意别人,不必害怕与众不同,勇敢地做第一万零一匹马,你就将为这世界添一种色彩,增一分美丽。如果每个人都能绘出属于自己的颜色,必会闪烁出万缕光辉,我们的世界才将真正成为一个美丽的世界。因为多彩构成美丽。 不管多彩是否纷乱,世间已有太多的生命在重复着同样的轨迹,黯淡了自身存在的意义。谁说花朵不能没有土壤?无土栽培的花儿开得更加艳丽。谁说生命不能没有阳光?漆黑的海沟深处仍有生物在游弋。同样的“重要”包含着太多的答案,因为这世界原本就是多姿多彩的。呵护属于自己的色彩,便是为世间添了一分美丽。因为你我的多彩,才有世界的灿烂。因为多彩,所以美丽。 解析:2000年的高考作文是宽泛的“话题作文” ,于是,不少考生在写作时便顺手接过“话题”,举几个常见的例子,简单地诠释一下“话题”,就算完成了作文。这样的文章切题是切题,但谈不上深刻。而本文的作者没有满足于现象罗列,平面铺叙,而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为多彩所以美丽。”在这里,作者将“多彩”作因,“美丽”为果,从“因为多彩才是美丽的”“因为多彩带来美丽”“因为多彩构成美丽”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这就在原“话题”的基础上把认识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向“深刻透彻”迈进了。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学校里,有一位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去吻校外放牧场里的一头猪。” 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从那天起,他们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很高,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大猪吗?” 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放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一只特大特肥的猪。老师走近那头大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 要求:撇开这个老师的教育方法不谈,仅就其说到做到就让人为之注目。请就“诺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提示:可以以“诺言”为背景展开想像写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显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如说到就须做到,然后加以论证。写故事应能以点带面.即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论证应联系现实生活,尽量往深层次开掘。 三、话题作文之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能力解说】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主要指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等等。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后有回味的余地。 【策略解读】 1.观点要能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所谓“独特”,就是要使文章的观点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以,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必须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 2.观点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前提是所论述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读者对某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毫无兴趣,那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启发作用”的。怎样引起读者的关注呢?这就要求所论述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写作,必须迅速把作文试题的话题或命题,与反映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要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当今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当前存在的什么问题?这样,人们才会关心它,才会研究它,才有获得启发的前提。 3.观点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 4.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锢着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考生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与当今弘扬的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考生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如“弄斧必到班门”“名师未必出高徒”“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卷未必有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这一组全新的观点,带给人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 5.观点要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世界上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弄清一个事物产生的辽远而广阔的背景,那么就不难摸清这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若能理清与之联系着的事物,则透视这个事物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了。《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它告诉我们从与事物密切相关的某些细微迹象中,可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对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的正确估计,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睿智。 【例文解析】 话题:转折 转折 生活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更加渴望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看那边那个正在买彩票的男人,穿着和长相,都再普通不过,单位发的尼龙布口袋放在脚边,里面是今晚要吃的菜。男人又一次选了那组号码:自己的生日加妻子的生日加儿子的生日。我把镜头再次推向他:“先生,您中了吗?”男子擦了擦汗讪讪地说:“下次吧,下次一定会中。”我指了指手中的摄影机:“说好了,今天去您家做个访谈,您看……”“哦!好好好,来吧。”男人捡起兜子招呼我一起走。 男人说:“你不能理解,我需要一次转折,一次人生的转折!”他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锅铲,一滴油溅到我的胳膊上,很烫,像男人眼中对未来殷切的希望。我说:“您以前为什么不期待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以前……”男人把菜都盛在白瓷盘里,“哦,那时候太傻,总以为日复一日地干好工作就总会有起色,可是……哎!” 来到狭小的屋里,男人的妻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坐在小凳子上,一言不发,她始终是一言不发的,以前她可不是这样一个女人,她有着正常家庭主妇的聒噪和八卦,直到有一天,她那“同一战壕”里的“苦难姐妹”忽然中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从此便逃离了这个里弄,开始了新的生活,女人那天疯了一样的像男人那样重复着那个“姐妹”的话;“人生是需要转折的!不然就像咱们一样,苦熬一辈子都未必能出头呢!”然后,女人忽然沉默了,据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叫作失语症。 “从此我就开始买彩票,我和这个家也的确需要一个转折来过更好的生活。”男人说。 我把镜头定格在男人的双眼,问道:“买彩票等于您生活的转折?” 镜头里的是一种很坚定但也很盲目的眼神,我又问:“您只是想让这个家越过越好,一直以来都没有变过?”“没有啊!”男人说道。“那么,在您不知道有转折这么回事儿的时候,您……”我问。镜头里的眼神一下子很激动:“不知道的时候,我不是说了吗!整天傻干,工作工作工作!就是为了能让生活有起色啊!啥!可这个顶屁用!没有转折,这一切都顶个屁用!” 我重新调了一下镜头,问道:“您所谓的转折,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是如何来的?” 男人说道:“转折就是那个能让我们家一下子好起来,过上富裕生活的东西,它是怎么来的?呃……彩票……你说呢?” 镜头里的男人的身影苍老而无助,我问:“转折难道是我带来的?”男人眼神空洞,嗫嚅着什么,旁边是他那很沉默很沉默的妻子。我只有起身告辞,忽然门开了,一个男孩跑了进来,看到男人和女人,解嘲地笑了笑:“又犯病了。”既而转向我:“我都听见了,量变到了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谈不上转折,他们竟然不懂!” 我走了,摄影机里最后闪现的镜头是男孩无奈的脸庞,没想到竟以高中政治书上的话结束了这次访谈。 从量变到质变,男人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他生命中的一次转折,只不过,与他期望的恰恰相反,沉迷于运气带来的转折,他已经由车间技术人员变成了下岗工人。 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而一个人经历的真正转折却是他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决心的背叛。 解析:由优秀的技工、聒噪的主妇到无业的游民、失语的患者,由摄影机里的音容到政治书上的话语,由尼龙布的口袋到锅铲上希望的油花,大时代的潮流,小人物的悲欢;成年人的木讷,小孩子的纯真;幸福的神话,赌博的人生,这些共同演绎出“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而一个人经历的真正转折却是他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决心的背叛”的中心,这一观点具有新颖性和启发意义。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秋天,葡萄熟了,高高的葡萄架下来了一只只馋嘴的狐狸。第一只狐狸在葡萄架下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重重地摔在地上,但它坚信“坚持就是胜利”,最终因体力衰竭而死。第二只狐狸具有林黛玉式的忧郁气质,它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找到一根藤条在葡萄架下自杀了。第三只是一只生性急躁的“张飞狐”,失败的耻辱让它怒火中烧继而破口大骂,结果这只骂街的狐狸被农民一锄头打死了。第四只狐狸是有名的乐天派,几次无功而返后,它咽下几口唾沫,自语道:“这一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酸葡萄。”于是它又唱着“鸡呀羊呀都到哪里去呀”的小曲走远了。第五只是一只精神脆弱的狐狸,几次失败使它的精神彻底分裂了,从此人们常可以见到一只蓬头垢面的狐狸,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在人生中有谁会不遭遇挫折和失败?这个故事会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就“面对失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提示: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中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太高只能给自己的人生平添遗憾。为此立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①目标的确定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②在生活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根据自己的优势,努力实现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③生活中要学会放弃,要敢于放弃。放弃不合适的目标,不是怯弱的表现,而是理智的抉择。④失败是人生中在所难免的。面对失败,要怀着一颗平常心。 话题作文发展等级之“有文采”解说示例及训练 一、用词贴切 就是要求我们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 【策略解读】 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更是让人着迷的,那么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应该生动形象,富有磁性和魅力。 写文章要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那一类词语,用词精当,鲜明生动,富于变化,增添文章的文采。最准确精当的词语一是靠积累巧借,如果平时有意识地准备些词语,则会在作文时词语生动。如:推崇毅力用磨穿铁砚,写时间之快用白驹过隙,述悲痛之极用泣血捶膺。若有意识地准备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成语、俗语,在行文中哪怕贴切地用上三两个就可能达到词语生动的目的。二是靠推敲锤炼。推敲锤炼,就是对意义相近的若干“词汇”进行大小、分寸间的细致比较和挑选。在语言表达中,使用一般的词语,可以凭借语言的基本功迅速解决,而关键的词语,则常常需要仔细斟酌,有时甚至必须反复推敲锤炼。 1.精心锤炼动词。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①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以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胖补满了。②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想乘机挤进来。③……一个小学生奔上来,一手按住自己头上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④他(指工人似的粗人)于是仿佛自己就像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上面几句都用了表示进出动作的动词,但是各人形体不同,心情不同所选用的动词就不同。“胖子”用“补”、“老妈子”用“挤”、“学生”用“钻”、“仿佛自己像犯了罪似的人用“退”和“溜”,这样不仅用词准确而且生动形象。 2.精心锤炼叠音词。运用叠音词,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使词语描述更形象,表情更细腻浓烈,增强语言的意境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如果说,仅仅把月光比作流水不算稀奇,那么一个“泻”字配上“静静地”这一叠音词,就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3.精心锤炼色彩词。色彩词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绘画美。如朱自清的《春》描绘春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连锁关系,写景物色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着春之生命舞动的美感,烘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诗如画,意境优美。 4.精心锤炼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能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美。成语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简洁,意义蕴丰,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成语的连用有时还可以有增强情势的效果。 掌握丰富的词汇是“运用”的先决条件,怎样运用?无非是对已掌握的词语进行辨析和选择,选择运用得准确,恰如其分,往往化腐朽为神奇,是做到生动有文采的第一步。如果用词不准确,那意味着与生动、有文采无缘。 【例文解析】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万紫千红总是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啊,只因身在山中,才高八斗的苏轼亦不识庐山之真面目;庐山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身处这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呢?无怪乎我们各人对世上事物的感觉都不同了。 学者出一题目,众人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高下难分…… 面对“开发西部”,各方献计献策,规划蓝图,各显神通…… 谈论辛弃疾诗词,或道用典精辟,或曰哲理深刻…… 评价加入“世贸”,或道机遇难得,或曰挑战严峻……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年年岁岁;关山冷月,敦煌清梦,岁岁年年。古往今来,千百年间,关于世间万物的争执辩论从未间断:或曰此长,或曰彼短,难以定夺。其实,在这些争论中,本来就难以断定孰是孰非。因为,在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答案原本就不是惟一的呀。恰如朱熹所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正如许许多多的问题一样,我们今后如何投身于祖国建设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天南海北,山东关西,何处不是我们祖国的土地?大漠戈壁,塞外江南,何处不是我们祖国的疆土?在时代的号角声中,让我们的热血沸腾,奔向各个岗位,投身于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吧! 我们奔向浩瀚的大海,艰苦奋斗。在“古来青史谁不见,今日功名胜古人”的豪言中,石油为我们而喷涌…… 我们奔向神秘的沙漠,奋勇开发。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语中,绿洲为我们而出现…… 我们奔向荒凉的戈壁,努力工作。在“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的誓言中,长城为我们而颔首…… 我们奔向巍峨的天山,潜心探索。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憧憬中,雪莲为我们摇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面对前贤志士的风流往事,面对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我们定将“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各个岗位上创下伟绩。 答案不是惟一的,道路不止一条,我们将恪守“万紫千红总是春”来从容面对五彩的世界,走上不同的道路投身于祖国建设! 呵,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析:本文以“万紫千红总是春”为题,文中两次点破,又以此为线,贯串全文,表达出作者的两层观点: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五彩缤纷”;作为青年学子的“我们”,为祖国作贡献的人生构式也是多姿多彩。结构严谨,一气呵成。作者用词精炼,善用整饬句式和排比段落,无雕琢锯凿之嫌,有大河奔涌之势,音韵铿锵,节奏和谐,颇有音乐美,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艺术功底。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二、句式灵活 句子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按结构分,有单句和复句;按功能分,有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等,此外,还有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是字句、肯定句、否定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等。所谓“句式灵活”,就是指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句式。一篇文章,一段话,选择句式,要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变换,综合使用,这样,能使语段更为和谐流畅,从而达到文采飞扬。 【策略解读】 写作时善于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率真地、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首先是率真而不做作的,一任情感抒发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需对偶时对偶,需排比时排比。其次是变化而不呆板,在文气的驱遣下,如行云流水,自然风成。再次是丰富而不单一。综合使用各种句式,既琅琅上口,音韵和谐,又铿锵有力,摇曳多姿。一句话,当表达进入了自由王国之时,再没有人会去单纯追求句式的变化,而是自由自在地随文而变,随情而生。 1.长、短、整、散句交错运用使文章有文采。在语言表达上,交错运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长句和短句相对而言。一般地说,长句字数多,结构较复杂,层次也较多,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读起来省力、易懂。整句与散句也各有长处。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而散句则结构相异,长短不一,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整、散根据需要交错使用,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灵活运用常式句与变式句。变式句是相对于常式句的句子形式,常式句就是按照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前因后果,先轻后重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变式句则是为突出表达某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某些成分的位置的句子。变式句能取得常式句所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变式句一般有下面几种:句子成分的倒装,正句和偏句倒装(如“虽然……但是”的倒装,“尽管……也”的倒装等)。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更好的表达情意。如孙犁的《荷花淀》写水生嫂的问话:“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写水生嫂的问话,不用常式句,而用主谓倒装的变式句,就更能突出她对丈夫的关切,情感表现力大大增强。 当然,如非特殊需要,尽量少用变式句。为了使句子生动,变式句偶尔用一用还可以,不能多用,毕竟我们说话和听话还是以常式句为主。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说法,变式句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确实能产生语言新鲜生动的效果,用不好,就会伤了自己。 总之,写文章时特意安排一些重要的句式,可以形成文章的一个特色。如前后句式的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设问句式可提出重要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蕴;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总之,要会安排有关句式为自己的文章服务。 【例文解析】 话题:心灵的选择 选 择 ——生命无悔 当滔滔洪水席卷了村庄,冲破了堤坝,夹带着泥沙四处肆虐,一张答卷飘然浮在水中央。有人削尖了脑袋往高处挤,往不堪重负的救生艇上跳,全然不顾身后老人的呼喊孩子的哭号,懦夫的软弱充斥着他的答卷;高建成,把自己的救生衣强套在战士的身上,含着一种平静的微笑消失在茫茫水天之间,生命的真诚辉煌了他的答案。 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卑微与崇高的区别,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滔滔洪水冲过,冲出了一条泾谓分明的分水岭:一边是被连动物都有的求生欲望驱使的前者,一边是拥有不朽的生命,在水中完成了人生的涅槃的后者。孰轻孰重,在作出选择的最初一刻已晓然。 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前者,因为生命确实很宝贵;但我们完全有理由颂扬后者,因为生命也有等级——虽然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人类本身并无尊卑之分。 也许,这样的生死抉择太残酷,但对于一些日常小事,又何尝没有不同的选择呢?许多人最推崇的品格是助人为乐,而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却选择默默走开;许多人希望舍己为人者处处可见,却大干损人利己之事;许多人呼唤见义勇为者,而当面对暴力时,自己却永远躲在人群后面……人生的剧场幕起幕落,时刻都在上演着各种戏剧;人生的舞台上永远都有小丑和英雄,变幻不定的只是背景。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活着,就不能玷污生命的尊严,辱没自己的名字。而对人生各种情景,我们要懂得选择,学会选择。就如ab剧一样,在人生的剧场里,我们所饰演的角色要能够留给观众印象,我们要以满腔的真诚投入生命的演出!这样,在走到幕落之时,我们才能无愧于心!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无法选择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选择增加生命的厚度,拓展生命的深度,让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选择中历炼,升华,让我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闪光! 勇敢地作出选择,适时地决定放弃,让青春绽放光彩,对心灵笑说无悔! 解析:本文写作上成功的地方之一便是在议事明理的过程中选用灵活多样的句式。第一,长句与短句结合。如第二段中,“滔滔洪水冲过,冲出了一条泾谓分明的分水岭:一边是被连动物都有的求生欲望驱使的前者,一边是拥有不朽的生命,在水中完成人生涅槃的后者。”这个句子长达61个字,鲜明地写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显得很有气势,很有力量。第五段开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句仅仅8个字,就写出了要正确选择,“让我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闪光”的寓意。第二,整句与散句结合。特别是整句的使用,使文章很耐看。如第四段中“许多人……”这一排比句,高度概括了“许多人”的不同选择,说明“人生的舞台上永远都有小丑和英雄”,从而阐述了正确选择的重要性。又如第五段中“懂得选择,学会选择”一句,便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第三,单句与复句结合。文中多处运用了复句,使语言很严谨,如第四段便是由一个并列复句组成,这个并列复句的两个分句又各是一个因果复句,读起来很有哲理。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请以“幸福品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好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 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目前在西方流行一句话:“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西方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个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请就“我的感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提示:结合材料,此题可写老师的教诲之情、父母的养育之恩,但要力求有新意。另外,联系材料来看,果实感谢的不仅是“光照日晒”的温情,而且还有“风吹雨打”的残忍。因此,选择挫折、逆境、困苦等“敌手”作为感谢的对象,或许能写出新意。 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词句的意思。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广义的修辞包括炼词、炼句等许多问题;狭义的修辞是指运用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策略解读】 1.修辞手段使表达富有文采。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使语言骈散结合,形象鲜明,气韵流畅。音调铿锵有力,这就是有文采;有文采往往可以使文章产生一种思辩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或者使文章具有内在的气势,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例如1996年高考作文片断:“面对着无言的伤口,我们不仅想到风波亭上的岳武穆,德胜门边的袁督师,菜市口前的六君子,我们还会想到邓拓、吴晗、老舍、彭大将军,想到我们民族首屈一指的人物的历史悲剧!面对这无血的创面,我们不仅想到王安石变法废弃的奏折,莫高窟内断头的佛像,民族工业残破的厂房,我们还会想到被推倒的古长城,被污染的清江水,被喝掉的教育款……想到我们民族的坎坷历程!一只残手,简直就是我们民族一切苦难和艰辛的耻辱碑刻!”这段文字作者选用了十几个事例,在运用语言表述这些事例时,于遣词造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作者将这些事例分成两大组,用近似于对偶的形式,并列推出,给人以凝重悲怆之感;每一大组中又分别以五六个句子构成的排比组成,一气呵成,气势逼人;最后一句以借喻作结,鲜明冷峻,振聋发聩。正因为语言有文采,所以所叙事例尽管比较平常,却仍能表现出勃勃生机,使赖以证明的观点得到有力的张扬。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一节文字描写可谓生动形象之极。字句之间平仄调配得体,声凋变化有致,选词回环使用,从而收到了抑扬顿挫、委婉动听的艺术效果。研究这段文字神韵兼具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凡是能够形象地、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情绪,给人以美感的语言就是有文采的语言。 2.力求铺排取势。表达能力强的考生在写作中,最好侧重排比,兼容对偶、比喻、拟人、引用等其他修辞,从而获得充沛畅达的气势。排比可以各式各样,有短语的排比,也有单句、复句的排比,还有段落的排比,交错使用能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铺排”要讲究对事物、事理的“立体透视”,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认知和剖析,避免单调重复。 3.注意修辞新颖。作文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气势贯通,音韵和谐,显得文采飞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花:“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句连用了通感等修辞手法,新颖灵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描绘了荷花的情态,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4.注重情理美感。修辞,要合乎事物的情理、民族的习惯,要有审美情趣。汉族说“姑娘像花”,藏族说“姑娘像初升的太阳”,蒙古族说“姑娘像小羊羔”,都蕴含着各民族的愿望,都富有美感。如果我们说“美丽的姑娘像狗尾巴草”,那是不是有恶心的感觉? 判定是否“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主要有两方面依据:①从量上看,整篇作文是否多次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②从质上看,这些修辞手法是否恰当、精彩,是否有助于表情达意。如果全文仅使用一次精彩修辞,那算不上“善于使用”,因为每人都有灵感突现的时候;同样,如果各种修辞手法贯穿始终,但大多庸俗、无聊、蹩脚,那更不属于“善于使用”。只有作文达到了一定的“量”和高品位的“质”,才当之无愧于“善于使用修辞手法”。 【例文解析】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冬日小语 如果说春天是一种全新的开始,那么冬季何尝不是一种孕育? 时序更迭,四季循环。生命多像四季一样,需要从一种状态飞跃到另一种状态。四季自多情温柔的春天开始,然后由妩媚的夏进入成熟的秋,最后是金色的秋度向冰冷的冬。对于冬,人们是厌恶的。他们说冬的荒凉、冬的寂寞、冬的寒冷、冬的无情。 我问:在你的眼中,冬是什么? 别忘了在寒冷的季节去田野走一走,此时田野呈现他的胸膛,金黄沉甸的麦稻不再在清风中舞动,四下更没有了虫鸣蛙叫,此时的田野倒像进入了一种禅境。而农夫们正在堆肥,将一车车的希望注入这贫瘠的土地,在土地中酝酿来年的新梦。而凛冽的北风仍这样呼呼地吹着。可是朋友,你可感受到在这冰冷季节后的那团炽热的火焰了吗? 我问:在你的眼里,冬代表着什么? 在冬季,有些动物将去冬眠,但冬眠不是死亡,而是以一种静默的姿态在蕴藏能量,好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重新奋斗。在冬季,花木脱去一身绚丽与繁华,留着枯败的枝叶。但枯败不是腐朽,它们只是在孕育,孕育燕子回时那一声破土而出的兴奋。你在这样的季节,在孕育着什么,沉思着什么?难道仅仅是荒凉,是寂寞,是寒冷,是无情? 我问:在你的眼里,冬象征着什么? 现代人时常空虚,他们不是忘了去工作,而是忘了工作后去沉思。生命本来是需要不停地飞跃与完善,因此,生命一样需要沉思。而冬季不正是一个沉思的季节吗? 智慧的诗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问:在你的眼里,冬意味着什么? 是啊,我们是青春的一群。我们有狂热的追求,有高尚的理想,有不怕失败的信念。可还缺什么?我说:我们还缺少在冬日之中的这份沉思。 我不知道在你的眼里冬是否还是荒凉的,或是无情的。但我深深地明白,冬是什么,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意味什么。 我说:有雪花纷飞的日子,是沉思生命的日子,是孕育希望的日子。 解析:读了这篇《冬日小语》,我们总觉得文章不仅语言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子骈散错落,富有节奏感,而且好像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理,修辞手法上也不限于考纲上提到的那几种,因此,读来让人觉得余香满口,兴味盎然。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现实中屡遭挫折的约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他来到了天堂。一位天使给了他一个水瓶,让他收集花草上的露珠。约翰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很辛勤地劳作。但一个月后,小小的水瓶还没装满。约翰非常失望,他找到了天使,说:“难道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说完,就将水瓶倾倒了出去。 天使微笑着,往下面一指,说:“你看看下边吧!”瓶中水已化作了漫天甘霖,正纷纷扬扬地洒向人间。 生命的容量是不确定的,全在于你对生命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请就“生命的容量和对生命的态度”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提示:话题的前后内容存在着辩证关系,生命的容量丰厚就可能产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对生命的态度又影响着生命的容量。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