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历史小高考填空式复习有横线供填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历史小高考填空式复习有横线供填

‎2014年江苏省历史小高考填空式复习大纲(含答案)‎ 目录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01‎ 第一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01‎ 第二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02‎ 第三讲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04‎ 专题2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05‎ 第一讲 农业和手工业......................................................................05‎ 第二讲 古代商业和古代经济政策............................................................06‎ 专题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07‎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07‎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09‎ 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文艺....................................................................10‎ 专题4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和发展.....................................................12‎ 第一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2‎ 第二讲 英国君主立宪的建立................................................................13‎ 第三讲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4‎ 第四讲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5‎ 专题5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6‎ 第一讲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16‎ 第二讲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17‎ 专题6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18‎ 第一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8‎ 第二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8‎ 第三讲 启蒙运动..........................................................................19‎ 专题7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20‎ 第一讲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20‎ 第二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1‎ 专题8 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22‎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巴黎公社..........................................................22‎ 第二讲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2 第三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23‎ 第四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4‎ 专题9 近代列强的侵华和中华民族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25‎ 第一讲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25‎ 第二讲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27‎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30‎ 第一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30‎ 第二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1‎ 第三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2‎ 专题11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34‎ 第一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34‎ 第二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4‎ 第三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35‎ 第四讲 毛泽东思想........................................................................36‎ 第五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36‎ 专题12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37‎ 第一讲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7‎ 第二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38‎ 第三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39‎ 专题13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40‎ 第一讲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40‎ 第二讲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体化)......................................................41‎ 第三讲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42‎ 专题14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43‎ 第一讲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43‎ 第二讲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45‎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46‎ 第一讲 中国政治近现代化——民主化........................................................46‎ 第二讲 祖国统一大业......................................................................47‎ 第三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48‎ 专题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9‎ 第一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49‎ 第二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50‎ 第三讲 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51‎ 第四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52‎ 专题17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53‎ 第一讲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53‎ 第二讲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4‎ 第三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54‎ 专题补充 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55‎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56‎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57‎ 第一讲 商鞅变法..........................................................................57‎ 第二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58‎ 第三讲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58‎ 第四讲 日本明治维新......................................................................59‎ 第五讲 戊戌变法..........................................................................59‎ 历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60‎ 第一讲 《大抗议书》与内战.................................................................60‎ 第二讲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60‎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 ,扩大 。‎ ‎(2)分封的对象和主体:‎ ‎①对象: (又称“同姓亲族”)、 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 ‎②主体: ‎ ‎(3)主要内容:‎ ‎①天子给诸侯授 、授 、授 ‎ ‎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A.权利:接受天子的分封,爵位 、分封 、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 B.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4)分封形成的等级(由高到低):天子—— —— ——士 ‎(5)特点:主要以 关系层层分封, 等级 ‎ ‎(6)影响:‎ ‎①西周:扩大了 ,巩固了 ‎ ‎②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争霸、混战,破坏了国家 ‎ ‎2、宗法制 ‎(1)目的:凝聚 ,防止 ,强化 ‎ ‎(2)主要内容:‎ 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 继承,为 宗;余子分封为 ,他们对天子来说是 宗,‎ 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 宗。诸侯、卿大夫、士比照天子类推。‎ ‎(3)核心和特点: 继承制 (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和 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和 。‎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上的体现。‎ 二、中国早期(指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主要以 分配政治权利,等级 。‎ ‎2、 权与 权相结合,具有 色彩。‎ ‎3、诸侯有相当大的 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 第二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秦朝建立和汉朝巩固 ‎△课标要求:‎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1、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独裁,专断,即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1、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 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 ‎ ‎2、过程:战国奠基 → 秦朝建立 → 汉朝巩固 → 唐朝完善 → 北宋加强 → 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 ‎(1)战国奠基 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 的理论;‎ 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 ,行 (2)秦朝建立: ①政治前提:秦灭六国,统一了 ‎ ‎ 皇帝制:皇帝 ,皇权 ,皇位 。‎ ‎②制度构成 制——中央行政制度 ‎ 制——地方行政制度 ‎ A. 三公九卿制:‎ ‎ 丞相:为百官之 ,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 事。‎ ‎△三公及其职责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 。‎ ‎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 △三公九卿都由 直接任免 ‎ △三公九卿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 ‎ 产生和推广:产生于 → 全面推行于 ‎ B.郡县制 特点:郡县长官由 直接任免 ‎ 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的控制,形成了 制度。‎ ‎△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郡县长官由 任免,有利于加强 和巩固 。‎ ‎(3)汉朝巩固:‎ ‎ ①背景:丞相 ;汉初实行 制,导致“七国之乱”,中央集权 ‎ ‎ 在中央:设中朝,重用身边亲信参与 ,削弱了 权,加强了 权 ‎②汉武帝 在地方 ‎ 实行 ,削弱了诸侯国,加强了 ‎ ‎ 设 ,监督诸侯王和郡县长官,加强了对地方的 (岳麓版教材)‎ 二、 隋唐完善和北宋加强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隋朝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 ‎1、三省及其职责:中书省, 诏令; 省,审核诏令;尚书省, 诏令 ‎2、特点和作用 ‎ 既分权,又牵制,削弱了 权,加强了 权;‎ ‎ 既分工,又协作,提高了 ‎ ‎3、根本目的和实质: 二、北宋加强:‎ ‎1、背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百余年。‎ ‎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 权 ‎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 权 ‎2、措施 ‎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权 ‎ 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 ,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禁军 ‎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派 任地方长官,设 负责监督 ‎ 设 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税收的大部分由 掌控 ‎3、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4、影响:改变了 的局面,加强了 ;为北宋埋下了 的祸根 三、元朝发展和明清强化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元朝发展:‎ ‎1、措施:在地方,实行 制度 ‎2、影响:便利了中央对 的管理, 加强了 , 巩固了 ,是 制的开端。‎ 二、明清强化: ‎ ‎ 背景:元朝丞相权势 ,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1、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措施:裁撤 和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 ‎ 影响:君主专制 ‎ ‎ 背景: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 ‎ ‎②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措施:设 ,军国大事均由 一人裁决 ‎ 影响:君主专制 ‎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 ‎①长期存在着两大矛盾: 与 的矛盾, 权与 权的矛盾 ‎②上述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 ‎ 地方权力不断 ,中央权力(集权)不断 ‎ ‎ 相权不断 ,君权不断 ,直至丞相 △个别例外的情况: 汉初实行 制;唐朝中期设 ;元朝以 省代替三省 ‎ 权力高度 ,皇权 ‎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权与 权相结合 ‎ 政治制度与 相结合, 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有利于国家的 和社会的 ‎ ‎①积极影响 有利于社会 的发展 ‎ 有利于民族 和 ‎ ‎ 容易出现决策 ,形成 和 ‎ ‎②消极影响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 和 的发展 ‎ 其副产品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 ,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以明朝中后期为界,上述影响:之前, 影响为主;之后, 影响为主。‎ ‎ ‎ 第三讲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 制(商周)→ 制(汉朝)→ 制(魏晋南北朝)→ 制(始于隋)‎ 时期 背景 选官制度 用官依据 影响 商周 主要以 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 制 ‎ ‎ 维护了 特权 两汉 汉武帝大力加强 ‎ ‎ 制 ‎ ‎ 打破了 特权 魏晋南北朝 ‎ 把持了中央和地方要职 ‎ 制 ‎ ‎ 压制了 ‎ 隋唐以后 世家大族 , 地主兴起 ‎ 制 ‎ ‎ 有利于人才 ‎ 二、科举制 ‎1、科举制的兴衰:‎ ‎①形成于 朝 ‎②完善于 ‎ ‎③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 , 禁锢了 思想, 阻碍了 的发展和 的进步。‎ ‎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把 、 与 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 ,提高官员 素质 ‎②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 , 大大加强了 。‎ 专题2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一讲 农业和手工业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的演变:‎ ‎①生产工具:刀耕火种 → 耒耜人耕 → ‎ ‎②经营方式: 耕作 → 农耕( 经营)‎ ‎③耕作技术:原始粗放(刀耕火种)→ ‎ ‎△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加强田间管理、改良和引进农作物品种等多种措施来实现。‎ ‎2、主要生产工具的演变:‎ ‎①材质:木、石、骨制农具 → 农具(数量很少) → 农具 ‎②铁犁牛耕:牛耕(春秋战国)→ 犁(西汉)→ 犁(唐)‎ ‎③灌溉工具: 车(曹魏)→ 车(唐)→ 高转筒车(宋)→ 风车(明清)‎ ‎3、小农经济(又称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生产和经营方式 ‎ , , 农耕( 经营)‎ 产业结构 农业(种植业)与家庭 业、 业相结合,以 为主 家庭分工和产品出路 ‎ , ‎ 其它方面 ‎ 、 、 ‎ 二、古代手工业 ‎1、经营形态及其特点: 经营形态 特点 官营手工业 生产不计 , 产品大都精美,但不进入 ‎ 私营手工业 私人自主经营, 产品进入 , 供 消费 家庭手工业 家庭 业产品主要用于 和 ‎ ‎2、变化:‎ ‎①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 垄断 ‎②汉武帝以后: 、 、 收归官办 ③明中叶前后: 手工业主导(前)→ 手工业主导并出现 萌芽 ‎④资本主义萌芽:‎ A.特点:存在 关系和从事 生产 B.发展缓慢的原因:君主专制 ; 占统治地位和 ;文化 ; ‎ ‎3、领先世界的行业:冶铁、制瓷、丝织 ‎①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两汉)→ (东汉杜诗)→ (南北朝)‎ ‎②制瓷: 瓷(东汉)→ 瓷(北朝)→ (唐)→ 瓷(元)→ (清)‎ ‎③丝织:设 室(西汉)→ 吸收 织法和图案风格(唐) → 吸收花鸟画 风格(宋)‎ ‎→ 设 局(明清)‎ ‎4、享誉世界:被称“ 国” (汉)→ 被称“ 大国”(唐)‎ 第二讲 古代商业和古代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商业:‎ ‎1、商业的发展 时间 商业发展状况 商朝 商朝人善于 ,故后世称经商者为商人 春秋战国 ‎ 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隋唐 集市发展起来, 和 相继问世 两宋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元朝 ‎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 大量进入市场, 发展较快,出现 商和 商等地域性商人群体 ‎2、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 宋朝时 空间 坊市分开 坊市界限 ‎ 时间 只有日市且按时开闭 时间限制 ‎ 管理 官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不再受 直接监管 ‎3、城市的发展 ‎①宋朝出现四大 名镇:汉口镇、朱仙镇、 镇、 镇 ‎② 、 成为南方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说 ‎ 西汉:开辟两条 唐朝:在广州设 ,专管外贸 ‎4、外贸的兴衰 ‎ 南宋: 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 元朝: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 明朝: 贸易, 厚往薄来, 倍偿其价 ‎ 清朝:海禁、闭关锁国, 外贸渐趋 5、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兴起较早, 时期空前繁荣 ‎ ‎② 贸和 贸全面发展 ‎③ (类似银行)、 (类似汇票)、 (纸币)的出现在世界上最早 ‎④对外贸易以 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大于 目的 ‎⑤历代政府实行 政策, 商业受 控制色彩较浓 ‎⑥明中期以后, 实行 和 政策, 外贸渐趋 二、古代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土地 制 → 制 → 封建土地 制 ‎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A. 的推广和 的发展——根本原因 B.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 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性 C.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以 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 ‎②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实行 和制定占地 ③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土地 制的存在 ‎2、重农抑商:‎ ‎(1)提出与发展:‎ ‎①商鞅变法:首倡“ ”‎ ‎②汉武帝时: 专卖,向工商业者加重 ‎ ‎③明清时期:继续实行 制度, 对民营商业加征 ‎ ‎(2)影响:‎ 影响 明中期前 ‎ 影响(促进农业发展, 巩固封建统治)为主 ‎ 明中期后 ‎ 影响(阻碍 和 发展)为主 ‎3、“海禁”与“闭关锁国”‎ ‎①实行“海禁”的原因:‎ 实行“海禁”的原因 明朝 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 ,危及统治 清朝 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 斗争 ‎②“闭关锁国”的危害:阻碍了 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 专题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 政治: 制 → 制 ‎1、背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 制 → 封建土地 制 ‎ 文化:“学在 ”→ 兴起,“学在 ”‎ ‎2、形成:代表不同阶层的学术派别,纷纷提出不同 ,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 ‎(二)诸子百家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派别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儒家 孔子 思想:核心是 ——仁者爱人;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 ”‎ 政治:为政以 ,爱惜民力(民本思想),反对 和任意 ‎ 教育:首创 学,主张“ ”,打破 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儒家创始人 尊为“至圣”‎ 孟子 施“ 政”;“ ”(民本思想);“性本 ”(人性论)‎ 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 荀子 以 服人;“ ”(民本思想);“性本 ”(人性论)‎ 道家 老子 世界的本原是“ ”;“ 而治”;万物不停运动,祸福依存、转化 道家创始人 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 的 法家 韩非子 以 治国,建立专制主义 制度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 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1、董仲舒创立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和抑制 ‎ ‎ 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 ,维护统治 ‎ 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 会的正统思想和主流 思想并处于独尊地位 ‎ 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实行 ‎ 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以 为选才授官标准 ‎ 兴办太学,以 经典为教科书,设博士为教官传播五经 ‎ 下令 设立学校——儒学开始在 处于独尊地位 二、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宋明理学 ‎1、主要派别及其主张和影响:‎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地位和影响 程朱 理学 程颢程颐 世界的本原: ,求理的方法: ‎ 南宋以后成为居 ‎ ‎ 地位的官方哲学 朱熹 天理就是 ,要求人们“存 ,灭 ”‎ 陆王 心学 陆九渊 ‎“ 即理也”, 就可得到理 强调道德修养 有积极的意义 王阳明 ‎“心外无 ”、“心外无 ”,去掉人欲,可“致良知”‎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的本源 外在的 ‎ 内在的 ‎ 求理的方法 ‎ ‎ ‎ ‎ ‎3、“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质:用 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 。‎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背景:封建专制制度 , 开始出现 ‎2、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观点和影响 思想家 思想观点 影响 李 贽 反对以 的是非为是非标准,强调人正当的 ‎ 反映了 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 ,“ 为主, 为客”, ‎ 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 作用 顾炎武 ‎“ ”‎ 开一代 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世界是 的,静止是 的,运动是 的 启示了近代人的 方法 ‎(二)儒家思想的兴衰 时间 发展演变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 形成 被 ‎ 其主张距社会变革 ,无助于实现 ‎ 秦朝 遭到 ‎ 遭 ‎ 儒生们非议 ,秦始皇“ ”‎ 西汉 新儒学 享“ ”‎ 新儒学适应了加强 和 的需要 魏晋至隋唐 有危机有发展 危机与发展并存 ‎ 和 盛行,三教相互影响 宋明 程朱理学 又“ ”‎ 适应了重建伦理纲常和加强 的需要 明清 批判继承 遭 ‎ 封建专制制度 , 开始出现 维新变法时期 赋予“新意”‎ 被 ‎ 康有为借助孔子 ,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 根据 新文化运动时期 受到抨击 已 ‎ 资产阶级激进派不能容忍袁世凯掀起的 逆流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发明( 前期)→ 改进(东汉 )‎ 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 的发展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 活字印刷术(北宋 )‎ 大大推动了 运动和 ‎ 火药: 开始用于军事 → 广泛用于军事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使封建城堡 ‎ 指南针:司南( )→ 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为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数学:东汉的《 》采用了十进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三、天文历法:‎ ‎1、《 》是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汉代的 是望远镜发明前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3、元代郭守敬编制的《 》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四、农书:北魏贾思勰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 五、医学:‎ ‎1、西汉的《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张仲景的《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明朝李时珍的《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文艺 ‎△课标要求:‎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3、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辉煌灿烂的文学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整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 的基础。‎ ‎2、楚辞:屈原的《 》是其代表作,具有 风格 ‎3、汉赋:半诗半文,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是汉赋中的佳作 ‎4、唐诗:唐朝是诗歌的 时期, 、 、 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5、宋词:适应了 阶层扩大的需要, 、 是婉约派代表, 、 是豪放派代表 ‎6、元曲: 、 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7、明清小说:适应了 阶层扩大的需要,《 》《 》《西游记》《 》最著名 二、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书画 ‎(1)汉字 ‎ ‎ ‎ 演变脉络: → → → → ‎ ‎ 演变趋势:由 到 ‎ ‎(2)书法 ‎①阶段: 阶段(魏晋以前)→ 阶段(魏晋开始)‎ 楷书( 实用 价值最高)‎ ‎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②种类 ‎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各具特点 ‎ 草书( 价值极高):草书大家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 行书(兼有 和 价值): 、 、苏轼、赵孟頫、文征明等备受后人喜爱 ‎(3)中国画 ‎①起源(萌芽):远古时代,《鹳鱼石斧图》是其中杰作 ‎②走向成熟:战国帛画《人物 图》《人物 图》‎ ‎ 特点:注重 ,追求“ ”‎ ‎③中国画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其传世佳作,提出“ ”理论 成就 ‎ 隋唐时期: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 两宋: 画是当时画坛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 》‎ ‎ 元明清: 画成就最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 画 ‎2、戏曲 ‎①戏曲的发展: 的出现——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 明清时期, 流传甚广 ‎ ‎②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于 (徽汉合流)→ 成熟于 ,→ 期间走向四面八方(世界)‎ 专题4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地理因素 ‎ ‎ 山多、岛多——形成众多 的城邦 ‎1、产生条件 ‎ 地少而三面环海—— 业和 贸易发达 ‎ 政治因素: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 ‎ 经济因素: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有利于形成 、 、 的观念 奠基: 梭伦 改革 ‎ 废除 奴隶制 ‎ 按 划分公民等级,以打破 对政权的垄断 确立: 克里斯提尼 改革 ‎2、形成和发展 ‎ 以 部落代替 部落 ‎ 实行 放逐法,以打击反民主势力 顶峰: 伯利克里 改革 ‎ 取消担任高级官职的 资格 ‎ 发放 ,以鼓励中下层公民参政议政 ‎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 ‎3、主要内容 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监督执政官员 ‎ 法庭(岳麓版称“民众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 ‎ 一切公职向 开放,以 或 方式产生 ‎4、基本特点: 和 ‎5、影响 ‎ ‎ 进步性:促进了古希腊 的发展,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 ‎ ‎ 局限性:是少数人的民主, 、 、 没有政治权利 二、古代罗马法律 第二讲 英国君主立宪的建立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权利法案》的制定( 年,即光荣革命的第二年)‎ ‎①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 的权力,保证议会的 权、 权等权力。 ‎ ‎ 君主权力受到 严格制约 ‎②影响 议会权力不断扩大, 日益超过 权力, 国王 ‎ ‎ 标志着英国 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过程:‎ 内阁 光荣革命前 其成员由 挑选, 是国王的 和 ‎ 光荣革命后 ‎ 控制内阁,内阁承担 职责 ‎1721年后 ‎ 主持内阁会议, 退出内阁 ‎②标志:1721年, 实际上成为英国首位首相 ③内阁的组成:首相(内阁 )和各部大臣(内阁成员)‎ ‎△英国的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如何?‎ ‎ 以 制民主为基础(国家权中心在 )‎ ‎3、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以 为核心( 掌握国家实权)‎ ‎ 保留君主,但 △资产阶级代议制:就是资产阶级 制,因为议员代表 行使国家权力,包括议政、立法等。‎ 第三讲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一、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三大原则:‎ ‎1、联邦制原则:规定美国是 制国家,联邦权力大于 即各邦权力。‎ ‎2、分权 原则:三权 、互相 ‎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 产生 ‎△参议员:由各州 选出,每州 名,任期 年;众议员:由各州按 选出,任期 年 ‎△总统:由 间接选举产生, 是国家 、政府 和军队 , 对 负责, 每届任期 ‎ 年, 任期一般不超过 届 ‎△最高法院:大法官由 提名, 批准,终身任职 ‎△如何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①进步性:是第一部比较 的 宪法,体现了一定的 性 ‎②局限性:允许 制存在,存在 歧视,妇女没有 权利 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 权与地方 权相结合 三、美国总统制(又称总统共和制或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美国总统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异 国 家 元 首 国家元首 ‎ ‎ ‎ ‎ 产生方式 由 间接选举 ‎ ‎ 有无任期 ‎ 制 ‎ 制 有无实权 ‎ ‎ ‎ ‎ 政 府 首 脑 政府首脑 ‎ ‎ ‎ ‎ 产生方式 由 间接选举 由 担任 对谁负责 ‎ ‎ ‎ ‎ 与议会关系 总统无权解散 ,国会可以弹劾 ‎ 首相可以解散 ,议会也能罢免 ‎ 同 ‎①代表 利益, 维护其统治 ②有较广泛的 性和 性 第四讲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课标要求:‎ ‎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立法权属于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行政权由 掌握 ‎△参议员由 选举产生, 任期9年,参议院有权否决 的决议案。‎ ‎△众议员由成年 直接选出,任期4年 ‎△总统是国家 和军队最高 , 由 院和 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 年,可连选连任,经 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 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意义 ‎ 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 ‎ ‎ 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 皇帝:是国家 和军队 , 有权任免 、召集和解散 和决定 政策 ‎1、内容 宰相:主持 会议, 由 任命, 对 负责 ‎ 议会: 机构, 由 和 议会组成 ‎ 规定德意志帝国:是 制和 制国家 ‎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 议会和 批准 ‎2、评价 ‎ 进步性:确立君主立宪制,促进德国资本主义 发展,,很快跻身资本主义世界 之列 局限性:具有浓厚的 色彩,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和 。‎ 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德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异 国家元首 皇帝 :世袭,权力 而基本上不受议会 ‎ 总统:由参众两院 会议选出, 对 负责,权力 , 要受到 制约 政府首脑 宰相:由 任命,对 负责 ‎ 同上 议会 帝国议会法案必须得到 和 批准,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 议会的立法权不受 制约 是较彻底较完善的代议制 权力中心 皇帝 议会 同 ‎①实行资产阶级 制 ②国家元首有权任免 、解散 等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①体现了 精神,否定了 政体, 巩固了 的统治, 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调节、缓和社会 ,稳定社会 ,推动世界 进程。‎ ‎③无产阶级可以利用资产阶级代议制进行 斗争,维护自身 。‎ 专题5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讲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课标要求:‎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西欧 的发展和 的出现 ‎②直接原因: 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2、条件: 技术和 技术的进步 葡萄牙 ‎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3、过程 ‎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西班牙 ‎ 抵达美洲 ‎ 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 对欧洲:促进 解体和 发展 ‎4、影响 对殖民地:带来深重 和长期 对世界:从孤立走向一体, 世界市场 出现 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1、主要史实:‎ ‎(1)荷兰后来居上,成为“海上 ”——世界头号贸易强国(17世纪上半叶)‎ ‎①前提条件:摆脱西班牙国王统治,成为 国家 ‎②主要手段:建立 的贸易公司 ‎③结果:建立了遍布世界的 殖民帝国 ‎(2)英国更上层楼,成为“ 帝国 ”,成为海上 ( 18世纪下半期)‎ ‎①主要手段: 战争和 贸易 ‎②过程:通过商业战争,先后打败 、 和 A.打败西班牙“ 舰队”‎ ‎ 英国经常截击西班牙运送金银的船只 —→ ←— 西班牙派“无敌舰队”讨伐英国 B.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 )‎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 荷兰强烈反对《 航海条例 》‎ C.打败法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和新法兰西,‎ ‎2、影响 ‎1、对西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促进了 发展 2、对殖民地:造成巨大的 和长期的 ;带去了先进 和 ‎ ‎3、对世界:进一步拓展了 ,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 (工业革命之前)‎ ‎△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前,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而不是海外贸易?‎ 当时处还在 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 ,没有多少 需要销售到海外去。‎ 第三讲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 ‎1、原因: 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必要性 ‎ 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了 ‎ 资本:来自 掠夺、贩卖 、 贸易 ‎2、条件 技术:来自 时期的积累 可能性 ‎ 市场:来自 扩张和 运动 ‎ 劳动力:来自 运动 ‎3、成就:新动力:瓦特制成 蒸汽机;新交通工具: 和 ‎ ‎4、影响:‎ ‎①人类进入 时代 ② 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③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 ‎④ 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成为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⑤世界市场 形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成就:‎ ‎①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②内燃机的创制并应用于新的交通工具:汽车(1893);飞机(1903)。‎ ‎③新通讯工具出现:电话、电报 ‎④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工业、 工业、 工业、 工业等 ‎2、影响:人类进入“ 时代”; 组织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部门 ‎ ‎ ‎ ‎ 主要标志 ‎ 的发明和应用 ‎ 的发明和应用 进入时代 ‎ 时代 ‎ 时代 发源国家 发源于 ‎ ‎ 同时发生 发明国家 ‎ (多自 )‎ ‎ (来自 )‎ 发明基础 发明家的 ‎ 科学家的 ‎ ‎△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1、生产(经济)组织:‎ 生产(经济)组织 工业革命前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后 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垄断组织、跨国公司等 ‎2、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 ‎ (或 )形成 强占 ,掠夺 ‎ 工业革命后 ‎ 形成 ‎ 发展, 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 形成 ‎ 发展、新的 、 ‎ 工具出现 ‎△作业:《全品》作业手册·专题六·选择题 专题6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关注 ,强调人的 和人的 作用。‎ 第二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第三讲 启蒙运动 ‎△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探究:‎ ‎1、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 、建立资产阶级 、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 的高度,直截了当,不披任何 ,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更 、更 。‎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不同特点 特点 文艺复兴 以 为名,以 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宗教改革 以 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 。‎ 启蒙运动 以 为旗帜,主张“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以法治国”等,为未来社会设计了明确的 。‎ 专题7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第一讲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 ‎1、知识梳理:‎ ‎2、难点探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二、罗斯福新政 ‎1、知识梳理:‎ ‎2、重点探究:‎ ‎①罗斯福新政之“新”: (或 )全面干预经济 ‎②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和 ‎ ‎③兴办公共工程和实行“以工代赈”可以:扩大 市场;增加 ;刺激 ‎ 需求;稳定 ‎ 第二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干预经济 ‎①实践基础: ‎ ‎②经济理论: ‎ ‎③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实行 调控 ‎④实际成效:出现了经济发展的“ 时期”‎ ‎2、“混合经济”出现 ‎①原因: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国家出现“ ”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并伴有通货膨胀)‎ ‎②对策:适当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③结果:出现“ 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 制与 制并存的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 ,减少因 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保障个人和家庭的 ,保障经济 3、内容:医疗、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福利 ‎4、特点:覆盖面 , 人受惠多 ‎5、影响:‎ ‎ 利:对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弊:国家财政 , 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 ‎6、变化:80年代以后,适当缩小“福利国家”的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也称 业)的兴起 ‎①原因:科学技术的 ;社会生产力的 ;公众生活水平的 ;消费需求的 ‎ ‎②地位: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 的部门 ‎③作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 ;拓展了经济活动 ;增加了 ,扩大了 ,改善了资源 ‎ ‎2、“新经济”的出现 ‎①背景:二战后美国一大批 产业极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战后出现的新兴产业: 工业; 工业;半导体、宇航及激光工业 ‎②出现:20世纪 年代 ‎③“新经济”的概念:以 为基础,以 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专题8 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巴黎公社 ‎△课标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2)‎ ‎1、条件:‎ ‎①根本条件:经济危机使 日益暴露 ‎ ‎②理论来源:德国的 ;英国的 ;英法的 。‎ ‎③斗争需要——工人运动迫切需要 指导 ‎2、标志:《 》的发表(1848、2) 其主要内容: ①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 ‎②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 统治,建立 政权 ‎3、意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 的指导;促进工人运动 地发展 二、巴黎公社(1871、3)‎ ‎1、起因:临时政府屈服于德国,并要解散巴黎人民武装 ‎2、结果:建立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 政权)→ 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3、败因:当时资本主义处于 时期——根本原因;缺乏一个成熟的 政党的领导 ‎4、意义:是无产阶级 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 和 ‎ 必须把资产阶级的残余势力 ‎ ‎5、经验教训 必须建立广泛的 , 不能 ‎ ‎ 必须建立强有力的 ‎ 第二讲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课标要求: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 ‎1、原因:社会矛盾尖锐, 更加剧了矛盾 ‎2、结果:推翻了 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掌握实权的是 ‎ ‎3性质: ‎ 二、十月革命(1917、11、7,俄历10月25日)‎ ‎1、背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 , 社会矛盾 ‎ ‎2、纲领——《四月提纲》: 革命 → 革命 ‎3、导火线:临时政府镇压人民反战运动, 制造 事件 4、结果:推翻了 ,全部政权转归 ‎ ‎5、巩固政权的措施:颁布《 法令》:决定退出一战;颁布《 法令》:实行土地国有化 ‎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 ‎6、意义 在 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 ‎ 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 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的性质 ‎ 革命 ‎ 革命 推翻的政权 ‎ ‎ ‎ ‎ 建立的政权 两个政权并存,其中掌握实权的是 ‎ ‎ ‎ 第三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外敌人企图 ,新政权面临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 和 危机 内容 农业 实行 ‎ 实行 ‎ 工业 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 解除部分企业 ,允许 开办小企业,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可租给 经营 商业 取消 ‎ 允许 ‎ 分配 实行实物 制和劳动 制 废除实物 制,实行按 取酬 影响 保证了 胜利;引发了 和 危机 促进了经济的 ,巩固了 ‎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②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 企业的生产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①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包括 经济成分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 。‎ ‎②利用 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 二、斯大林经济模式(即 的计划经济体制):‎ ‎1、确立:斯大林在其领导地位确立后,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 ‎2、表现:优先发展 ;实行单一的 ;实行 的计划经济体制 ‎3、评价:‎ ‎①有过突出成就:‎ A.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工业产量居欧洲 、世界 B.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基础 ‎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 ,人民生活提高 ②存在严重弊端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 农民生产积极性 ‎ ‎ 长期执行计划性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 4、经验教训:‎ ‎①为了实现工业化和防御外来侵略,在一定时期内优先发展重工业是 的,但要注意适时 ,兼顾产业 发展以及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 ‎②当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及时进行 ,给企业以 力和 力。‎ 第四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 ‎2、内容:‎ ‎ 取消农产品 交售制, 实行收购制,提高 ‎ ‎①农业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 ‎ 大规模开垦 ,提倡种植 ‎ ‎②工业:废除 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的 ‎ ‎3、重点: 4、评价: 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没有从 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重点: ,注重发展 ,特别是 ‎ ‎ 恢复 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措施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 运用 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评价:没有突破 经济体制;与美国争霸,使苏联经济增长率 ‎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社会 ,经济 ,出现 局面 ‎2、重点:用 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承认了 经济的调节作用 减少 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性计划指标 ‎3、内容 ‎ 打破单一的 ,允许 存在 ‎ 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 和 ,并出现了与 合资的企业 ‎ 对集体和国营农场实行 制或建立 农场 ‎4、结果:‎①经济不断 滑坡 ,人民生活水平 继续下降 ,其原因 缺乏 决策和相应的 措施 ‎ 继续优先发展 ‎ ‎②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 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 ‎ ‎△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 和 ‎ ‎②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 出发, ,走适合 的发展道路 ‎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 性、 性和 性 ‎④改革必须关注 ,提高人民的 ‎ ‎⑤改革要有正确的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背离 △社会主义:空想→科学 理论→实践 理想→现实 一国胜利→多国胜利 辉煌→严重挫折→振兴 专题9 近代列强的侵华和中华民族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第一讲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英欲变华为其 和 ;直接原因:英国维护 走私 ‎ 抗击 ‎ 人民自发抗英, 在虎门壮烈牺牲 结果 中国战败,签定《 》及其附件等,涉及割地、赔款、开埠、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内容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 社会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中国腐朽和落后的封建制度根本不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手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英国为了扩大侵华权益, 提出 要求, 遭到拒绝 暴行 英法联军火烧 ‎ 结果 中国战败,签定《 条约》《 条约》等,涉及割地、赔款、开埠、公使驻京、贩卖华工等 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与鸦片战争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有何表现?‎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割地 ‎ ‎ ‎ 地方一区、东北 万平方公里 赔款 ‎ 万元(银元)‎ ‎ 万两白银 开埠 ‎5处: 以南沿海地区 ‎11处:全沿海、两岛、深入长江 ‎ 传教 沿海5处 ‎ 深入 ‎ 通航 外国舰船可到 各口岸 外国舰船可到 各口岸 其它 ‎ 驻京、贩卖 ‎ 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日本为了摆脱 ,实行 政策,乘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挑起了战争 暴行 ‎ 大屠杀 抗击 ‎ 与致远舰全体将士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 结果 中国战败,签定《 》,涉及割地、赔款、开埠、允许 、免收内地税等内容 影响 列强侵华开始以输出 为主,并掀起 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表现:‎ ‎①赔2亿, 超过两次鸦片战争 ②开4埠, 已深入长江上游 ③许设厂,严重危害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 ‎19C末中国兴起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列强借口 ,发动侵华战争 暴行 列强劫走 、 等皇家宫苑大量珍宝 抗击 ‎ 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 结果 中国战败,签定《 》,涉及赔款、拆毁炮台、驻军、设立“使馆界”、禁止 等 影响 清政府成为“ 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 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第二讲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一、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概述五四运动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 ‎1、准备: 思想武器:西方的 、 等学说 ‎①思想准备:传播 思想 重要阵地: 和日本 ‎ ‎ 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②组织准备: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③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 )‎ ‎2、经过:‎ ‎①爆发:武昌起义( 年10月10日)‎ ‎②高潮 ‎ 成立(1912、1、1,南京) ‎ 颁布《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 ‎ 体现的政体: 的共和政体 ‎ 直接目的:限制 的权力 ‎③结局: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3、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革命(性质)‎ ‎②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 ‎③建立了 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④推翻了 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⑤为中国 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4、不足:没有完成 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 社会的性质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 ‎ ‎2、阶段:‎ 前期(6月5日以前)‎ 后期(6月5日以后)‎ 运动中心 ‎ ‎ ‎ ‎ 斗争主力 ‎ ‎ ‎ ‎ 斗争形式 ‎ ‎ ‎ ‎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的 ;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 ;没有在“巴黎和约”上 ‎ ‎4、历史意义:‎ ‎①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的革命运动(性质)‎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喊出了许多口号,其中能集中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是“ , ”。 ②促进了 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 相结合,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 。‎ ‎③标志着中国 革命的开端,其依据: 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二、中共成立、国民革命、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一、中共成立 ‎1、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7、23,上海→嘉兴)‎ ‎ 确立了奋斗目标:推翻 政权,建立 专政,消灭 私有制 ‎2、内容 决定了中心工作:组织 阶级,领导 运动 ‎ 选举了中央机构——中央局, 为书记 ‎ “新”在政党: 政党 ‎3、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 “新”在指导思想: ‎ ‎ “新”在奋斗目标:建立 专政 一、国民革命 实现国共合作 ‎ 原因:中共深感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 ‎ ‎ 标志: 的召开(1924、1,广州)‎ ‎1、准备 成立国民政府(1925年,广州)‎ ‎ 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 基本消灭了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最终失败 3、结果 标志: 合流,国共合作 ‎ 原因 ‎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 ‎ ‎ 陈独秀坚持 错误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 ‎1、发动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建立 革命根据地,开创以 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的革命道路 ‎4、举行长征,进行战略转移:‎ ‎①原因 ‎ 根本原因: 错误的危害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 ‎ ‎②胜利标志: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 会师(1936、10)‎ ‎ 结束了 错误在中央的领导 ‎⑤召开遵义会议 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 的转折点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暴行:‎ ‎①制造南京大屠杀,被杀者达 万人(1937、12)‎ ‎②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 政策 ‎③成立731部队,研制 武器,用 做试验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①正面战场:‎ A.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军队 ‎ B.平津失陷后,国民政府组织了4次会战: 会战、 会战、 会战、 会战 ‎△徐州会战中取得 战役大捷( 指挥)‎ ‎②敌后战场:‎ A.八路军参加了太原会战,取得 战役大捷——中国军队首次大捷, 最能体现国共 ‎ B.1940年下半年, 指挥八路军进行了 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③国外战场:中国政府派远征军赴 作战 A.直接目的: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 ‎ B.最能体现:中国军队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军的 ‎ ‎3、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 的原因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它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是世界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参加 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确立 方针 ②参加重庆政协会议(1946、1),通过有利于 的政协决议 ‎ ‎2、解放战争的主要经过:‎ ‎①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对 和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的序幕: 挺进大别山 ‎③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战役、 战役、 战役(国民党主力 )‎ ‎④解放 (1949、4、23)——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国内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 社会的结束 ‎②中国开始了向 过渡的新时期 ‎③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 力量——国际意义 ‎△作业:《全品》作业手册:专题八选择题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注:民族工业就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一、自然经济:在列强的经济侵略下,逐渐 ,但仍占 地位 二、外资经济:入侵中国并不断扩大,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 的局面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主张:在 的前提下, 学习 4、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 招商局、 煤矿、 铁厂、 织布局 ‎△直接目的:解决军事工业 等困难,辅助军事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④创办近代教育:创办 和选派 出国 ‎6、结局: , 其依据: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7、影响:‎ ‎①诱导了中国 的产生和发展 ‎②标志着中国 的起步 ‎③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 作用 ‎④对本国的封建经济解体起了一定的 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生产条件:中国自然经济 ;外资经济的 ;洋务运动的 ‎ ‎2、主要分布: 地区 ‎3、主要企业:上海 机器厂、广东南海 缫丝厂、天津 机器磨坊、上海 机器碾米厂 ‎ 自然经济:在列强侵略下,逐渐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 ‎ 外资经济: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 对自然经济的解体有所推动 ‎ 洋务经济 对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抵制 ‎ 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地发展,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第二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状况:‎ 时间 状况 原因 ‎19世纪70年代前后 开始 ‎ ‎ 的刺激; 的诱导 甲午战争后—民国成立前 ‎ 发展 ‎ 大量输华,中国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 的限制 民国成立后—一战结束前 短暂 ‎ 辛亥革命扫除了 ;民国政府奖励 ; 的推动;‎ 民族资本家受 和 的驱动;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华 。‎ 一战结束后 迅速 ‎ 列强 ‎ 国民政府前期 发展 ‎ 国民政府开展 ”, 鼓励发展工业、 和 ‎ 抗日战争时期 日益 ‎ 日军疯狂 和 中国经济;国民政府实行 体制,官僚资本 ‎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 ‎ ‎ 商品充斥中国市场;官僚资本 ;苛捐杂税 ,通货膨胀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焕发 ‎ 三座大山 ;合理调整 ‎ 三大改造时期 融入 ‎ 运用 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 二、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称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外国 、本国 和 的三重挤压(其中 是最大障碍)‎ ‎2、民族资本主义先天 和后天 ‎ ‎①先天不足:缺乏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 ‎②后天畸形: 工业发展较快, 工业薄弱;主要分布在 地区。‎ 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 结构、 结构和社会生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 和 ,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 基础,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3、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断冲击瓦解着 思想, 为西方 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 、本国 和 ,难以独立发展。‎ 第三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近 代 衣 长袍马褂、布衣 西服、 装、 袍、裙子等 ‎ 食 中餐 吃西餐成为 人的一种时尚 住 中式建筑 出现 洋房和 的豪宅 俗 封建、落后、繁琐 断发易服、废止 、简约文明 ‎20世纪50—70年代 改革开放后 新 中 国 衣 色调、款式单一 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食 未解决温饱 到1987年,基本解决 问题 住 拥挤、简陋 ‎1995年, 城镇启动“ 工程”‎ 俗 勤俭节约奉献 休闲娱乐与 、卫生、 ‎ ‎△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服装: 和 ‎ ‎2、近代礼仪观念的革新:等级森严 →自由平等文明 ‎①见面礼:跪拜、作揖 → 、 ‎ ‎②称谓:大人、老爷 → 、 体现了 观念 ‎③婚姻:包办婚姻、烦琐婚礼 → 恋爱、 婚礼 ‎3、鸦片战争后,中国衣、食、住、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 思想文化的影响 ‎ ‎②维新派的倡导:维新派主张“ ”、“废止 ”, 并改革 制度 ‎③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 的色彩 ‎④民国政府的推动: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 和 等法令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进步:‎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铁路(1876年,英商建)‎ ‎ 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 (1881年)‎ ‎①铁路 ‎ 中国人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铁路 ‎ 民国以前,中国铁路修筑权被 控制;民国以后,虽收归国有, 但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结束了西北、西南无铁路的历史 ‎ “九五”末期,中国铁路总里程居亚洲 、世界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 ‎ ‎②公路 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 ‎ ‎ 新中国建立后,建立了 的公路网, 包括青藏高原 ‎ 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 控制了中国水运 ‎③水运 1872年 (洋务企业)建立——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打破了列强的 ‎ ‎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 1920年,中国开通首条空中航线: —— ‎ ‎④航空 建国初期,由于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 ‎ ‎2、通讯工具的进步 ‎ 中国第一个有线电报机房:19世纪70年代出现于 ,系 电报公司私自建立 ‎①电报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出现于 新中国成立后,无线电报发展迅速,广泛应用 ‎ 1875年, 招商局开通中国第一部电话 ‎ 20世纪初,清政府在 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②电话 旧中国电话发展非常缓慢, 到1949年, 普及率仅0.05%‎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中国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居世界 ‎ ‎3、影响:加快了生活的 ;提高了生活的 ;加快了信息的 ;提高了工作的 ‎ 三、大众传媒的进步 ‎ 报纸:1872年创办的 是中国近代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报刊业 ‎ 刊物:1884年创办的 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戊戌变法前后,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主要有《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等 ‎ 新中国成立后: 为主 —→ 各类报刊 ‎ ‎ 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 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 》‎ 电影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 ‎2、影视业 ‎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 ‎ 20C80年代中期以后,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 1958年, 电视台试播——中国电视业诞生 电视 改革开放后, 电视逐渐普及,03年观众达10.7亿 ‎ 电视机:黑白小电视 —→ 大屏幕高清晰彩电 —→ 液晶电视 ‎3、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 ‎ ‎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 年代末, 年代风靡全球 ‎ 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06年中国网民达1.23亿 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 ,增长了人们的 ,开阔了人们的 ‎ ‎4、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 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 ‎ 改变了人们的 、 、 、 等方式 专题11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一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 ‎ 林则徐:设立 译馆 ,编译外国书籍,成为近代中国 的第一人 ‎ 魏源:编撰《 海国图志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引导人们关注 世界 ‎ ‎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面临 内忧外患 的局势 ‎ 代表人物: 曾国藩 、 李鸿章 、 左宗棠 、张之洞 中体西用 内涵:以封建 为根本, 采用西方 科技 , 以挽救封建统治 ‎ 实践:开展洋务运动, 创办 近代 企业, 开设 新式 学堂 ‎ 影响:迈出了中国 近代化 历程的第一步 ‎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早期维新思想 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 ‎ ‎ 评价:为 兴起奠定了基础;未形成 理论,缺乏 ‎ 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90年 代维新思想 ‎ 康有为:著“两考”,把 与 相结合 ‎ 梁启超:著《变法通议》,用 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 严复:译 ,在 贡献巨大 ‎ 意义:起了 思想启蒙 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 第二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标要求: ‎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 背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尊孔复古 逆流 ‎ 兴起标志:1915年, 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 ‎ 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 ‎ 主要阵地:《 新青年 》‎ ‎ 代表人物: 陈独秀 、 李大钊 、胡适、鲁迅 ‎ 提倡 民主 与 科学 , 反对 专制 和 愚昧 ‎ ‎ 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 提倡 新道德 , 反对 旧道德 ‎ ‎ 提倡 新文学 ,反对 旧文学 ‎ ‎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 统治 地位 ‎ 影响 使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 年轻 人的思想得到 空前解放 ‎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有利条件 ‎ ‎ 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 绝对否定 或 绝对肯定 的倾向 ‎ ‎ 主流:宣传 (五四运动之前)→ 宣传 (五四运动之后)‎ ‎ 原因: 新文化运动 的促进; 十月革命 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标志:李大钊发表《 庶民 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等文章 ‎ 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 思想 基础 第三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前提):反对民族压迫,反对 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1、内容 民权主义(核心):推翻 ,建立 ‎ ‎ 民生主义(补充):平均 ——核定地价,原价归原主,增价归国家 ‎ 它是比较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代表了 的政治经济利益 ‎2、评价 它是 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 主张;没有彻底的 纲领;没有广泛的 基础 二、新三民主义 ‎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 ;对内反对 ,主张各民族 ‎ ‎1、内容 民权主义:民权为 所共有 民生主义:平均 ,节制 。‎ ‎2、评价:成为 的政治基础和 (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影响 三民主义 未明确 ‎ 民权属于 ‎ 平均 ‎ ‎ 的指导思想和旗帜 新三民主义 明确 ‎ 为 所共有 平均地权,节制 ‎ ‎ 的政治基础, 的旗帜 第四讲 毛泽东思想 ‎△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 著作(观点)及其主要内容 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 、 、 等问题 ‎ ‎ 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创立了 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 ‎ ,解决了领导阶级、 革命目标 、革命前途等问题 发展和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 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 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重大问题 再发展 过渡时期 ‎《 》、《 》 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 ‎ 是马列主义和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特点 是中国共产党人 的结晶 ‎ ‎ 以 为基本原则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①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 ‎ ‎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 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③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 ,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 和 ‎ 第五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一、形成过程:‎ ‎1、酝酿:1978年关于 的大讨论,从“左”倾束缚和教条主义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开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 为中心和 的决策 ‎3、初步形成 ‎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 的社会主义”‎ ‎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4、成熟(正式形成):1992年初邓小平“ 谈话”‎ 二、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 阶段、计划和市场都是 等 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 ,被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专题12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一讲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美苏由盟友变成了 ‎ ‎①雅尔塔体系(形成于 ): 主导,奠定了两极格局的 ‎ ‎②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矛盾 ‎ ‎2、过程:‎ ‎①美国发动冷战:‎ ‎△冷战 ‎ 含义:美苏之间除 形式之外的一切对抗 实质:遏制 和 , 确立美国的 地位 A.舆论上:发表“ ”演说——拉开“冷战”序幕 B.政治上:出台“ ”——“冷战”正式开始 C.经济上:提出“ ”——扶植西欧,遏制苏联 D.军事上:成立 ——美国一极形成 ‎②苏联进行反击:‎ A.成立 (1949)——针对“马歇尔计划”‎ B.成立 (1955)——针对北约, 一极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 二、两极世界的对抗 ‎1、总体局势:全面 ,局部 2、两种对抗:‎ ‎①“冷战”:‎ A.原因:美苏 、人心 政治对抗:成立 ,分裂德国 →← 成立 ,封锁 ; 的分裂 B.表现 经济对抗:“马歇尔计划” →← 军事对抗:北约 →← ;古巴 危机 消极影响 ‎ 世界被分为 ,阻碍 和 ‎ C.影响 ‎ 严重威胁世界 与 ‎ 积极影响 ‎ 避免了新的 爆发 ‎ 孕育了世界 的力量 ‎②热战: 战争; 战争 第二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洲联合 ‎ 在两极格局下, 西欧意识到只有 , 才能保证其安全 ‎1、原因 西欧在对二战的反思中,认识到应该走 发展之路 ‎ ‎ 共同的地域使欧洲拥有 的文化遗产和心理 感 ‎2、关键: 两国实现和解,其原因: ‎ ‎ 欧洲 共同体(1951)‎ ‎3、过程 欧洲 共同体(1958) 共同体(1967)‎ ‎ 欧洲 共同体(1958)‎ ‎ 西欧国家经济实力 ,成为美国 ‎ ‎4、影响 美国霸主地位 ,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 ‎ ‎ 世界出现了 趋势 二、日本崛起 ‎1、原因:‎ 外因 ‎①美国推动日本进行 ——铲除 的社会经济基础 ‎②美国帮助日本恢复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给日本大批 加工定单)‎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是制裁和遏制,后来为什么要变成扶持呢?‎ 随着“冷战”的加剧, 美国要使日本成为亚洲反共的桥头堡 内因 ‎③日本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 立国”“ 第一”的口号 ‎ ‎④日本加强政府 ,重视 ‎ ‎ 80年代,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 大国, ‎ ‎2、影响 日本谋求 大国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挑战了美国 , 冲击着 格局 三、不结盟运动兴起 ‎1、目的:摆脱美苏的 ,维护自身的 2、标志: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3、政策:非 ,不 ‎ ‎4、影响:‎ ‎①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 ‎ ‎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 格局 四、中国振兴——成为世界政治舞台重要力量 ‎△本讲知识网络:‎ 欧洲联合——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世界多极化趋势 ‎→‎ 冲击两极格局 日本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不结盟运动兴起——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中国振兴——成为世界政治舞台重要力量 第三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瓦解 ‎1、东欧剧变 外因 ‎ 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影响 ‎①原因 帝国主义 战略的影响 ‎ 执政党的 和 ——内因 ‎②实质: 发生根本变化: → ‎ ‎2、苏联解体 内因 ‎ 模式的弊端——历史原因(根本原因)‎ ‎①原因 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错误——现实原因 帝国主义 战略的影响——外因 ‎②标志:“ ”的建立或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12)‎ ‎③实质: 的根本变化: → ‎ ‎④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 ‎ 二、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与 并存 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 多 ,多极化趋势 ‎ ‎1、美国——两极格局结束后唯一的 大国——“一 ”‎ ‎2、欧盟(1993年正式建立)——国际地位 ‎ ‎“多 强 ”‎ ‎3、日本——谋求 地位 ‎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 力量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5、中国——成为最大的 国家 ‎ 两极格局 解 ‎△本讲知识网络: 东欧剧变 ‎ 苏联解体——瓦解的标志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 美国——两极格局结束后唯一的 大国 ‎ 欧盟——国际地位 ‎ ‎ 多极化趋势加强 日本——力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 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 中国——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专题13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一讲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 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 ‎①背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A.西欧 ,以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为继 B.美国经济实力 ,企图建立以 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②内容:决定成立 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银行)‎ ‎2、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5年 和 成立 宗旨 主要任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稳定 ‎ 稳定 ,为成员国提供 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初期:致力于战后的 经济复兴 后来: 性的发展援助 为成员国提供 贷款和技术援助 ‎3、构成: + 银行 =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4、具体规定:‎ ‎①认缴资金:两个组织的资金都由 认缴,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②固定汇率:美元与 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它会员国的货币与 挂钩。‎ 标志着以 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 ‎ ‎5、影响 有利于维持世界货币体系的 ,为世界经济的 和 创造了条件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 和 地位 二、国际贸易体系 ‎1、背景: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 发展,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 性 ‎2、建立的标志: 年23国在日内瓦签署了《 与 总协定》(简称“ 总协定”)‎ ‎3、宗旨:降低 ,减少贸易 ,实现国际贸易 ‎ ‎4、影响:客观上创造了一个 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国际 体系 + 国际 体系 ‎2、支柱: 、 、 ‎ ‎3、影响:反映了世界经济向 化、 化方向发展;美国取得经济霸主地位,有利其 ‎ 四、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图示:‎ 第二讲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体化)‎ ‎△课标要求:‎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 ‎1、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的建立 ‎ 有相似的 ‎ ‎①原因 对近代战争的反思,激起对欧洲 的强烈愿望 ‎ 美苏以 为主战场的“冷战”,威胁着欧洲各国的 欧洲 共同体(1952)‎ ‎②过程 欧洲 共同体(1958) (1967)‎ 欧洲 共同体(1958)‎ ‎3、欧洲联盟(简称“ ”):合作领域最 ,一体化程度最 的区域经济集团 ‎①成立: 年 ‎②合作领域: 经济 、 、 等 ‎③经济一体化最高的表现: 年统一货币 正式问世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由 国家和 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1、成立: 年 ‎2、成员国: 、 、 ‎ ‎3、影响: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促进了三国经济发展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最 的区域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差异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 ‎1、成立: 年 ‎2、宗旨和目标:互相 ,共同 ,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的加入: 年 ‎4、影响:该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对其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中国加入的区域经济集团: 、 ‎ 第三讲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标要求:‎ 了解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 ‎ 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 新型 和 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1、原因 和各种 是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 ‎ 两极格局的 ,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 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出现雏形: 的开辟 得到拓展: ‎ ‎2、过程 基本形成: ‎ ‎ 最终形成: ‎ ‎ 不断加强: 签署; 经济集团出现; 组织成立 ‎3、影响——双刃剑: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原因 发达国家 最大 者 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 ‎ 发展中国家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处于 和 地位 经济基础 ,技术水平 ‎ ‎4、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地参与,趋 避 ‎ 二、最大的经济全球化组织—— (WTO): 年建立 ‎1、前身: ‎ ‎2、建立的原因:关贸总协定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 性的强制措施 ‎2、职能:促进各国市场的 ,调解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 ‎ ‎3、特点: 化, 化,是 全球化组织,被称为“ 联合国”‎ ‎4、影响: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 和经济的 ‎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促进了中国的 ,进一步完善了 经济体制 ‎2、中国企业面临更强的 、更大的 和 ‎ ‎3、促进世界经济的 ,有利于建立 的世界贸易体系 四、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阶段 时间 基本经济格局和趋势 原因 第一 阶段 战后初期—70年代 美国取得经济 地位 西欧唯 马首是瞻 西欧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 二战中,美国大发 ,而西欧普遍 ,战后,美国通过“ 计划”在使西欧经济恢复的同时,也控制了西欧。‎ 第二 阶段 ‎70年代—80年代后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 ‎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 世界经济向 方向演变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 和 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第三 阶段 ‎80年代末以来 世界经济呈现区域 化 和全球 化趋势,形成 美、日、西欧 局面 ‎ 和 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 ‎ 专题14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 第一讲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课标要求:‎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知道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意义 贡献 ‎ 物理学:发现 定律 伽利略奠基 ‎ 天文学:证明 的正确 影响 ‎ 开创了重 和重 的近代科学 经典力学 ‎ 为 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 标志:1687年, 牛顿发表《 》‎ ‎ 牛顿创立 特点:以 为基础, 以 为表达形式 ‎ 影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 意义 ‎ 创立:20世纪初, 创立, 包括 相对论和 相对论 相对论 ‎ 内涵:时空会随物体 的变化而变化, 出现 效应 原因 ‎ 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 时空观, 揭示了时空的 性 ‎ 量子 力学建立,对世界的认识开 始由 宏观 世界深入到 微观 世界 ‎ 诞生:1900年 提出量子假说 ‎ 发展 量子论 爱因斯坦提出 的量子理论 ‎ ‎ 玻尔提出 的量子理论 ‎ 影响: + =现代物理学基础——改变认识 和 ‎ 二、破解生命起源之迷 ‎△课标要求: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 表现 ‎ ‎ 宣扬 创造一切即神创说 教会的禁锢 ‎ 指责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 ” ‎ ‎ 影响:使生物学研究 文艺复兴以后基督教神学 背景 革命和 革命使人们思想更加解放 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 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提出:19世纪初 , 法国生物学家 内容 提出生物从 向 发展进化的观点 ‎ 提出“ ”和“ ”原则 ‎ 创立:1859年发表《 》‎ 内容 ‎ 生物进化过程:由 到 、由 到 达尔文的进化论 生物进化原理: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选择 影响 ‎ 改变了大多数人对自然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 的看法 ‎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说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①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异 ③人们所处阶级立场的不同 三、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课标要求: ‎ ‎1、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器技术的应用等为例, 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以网络技术为例, 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条件 ‎ 英国 取得胜利——政治前提 ‎ 生产中有了许多 ——科技基础 蒸汽时代 ‎ 标志: 的广泛使用(19世纪三四十年代 ‎ 解决了工业发展的 , 使人类进入 时代 ‎ 影响 改变了工业 , 形成许多 城市, 促进了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使世界各地联系 电气革命 奠基:法拉第发现 现象, 为发电机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 生产和生活有了更好的 , 人类进入 时代 影响 ‎ 资产阶级实力 ,开始确立对 的统治 ‎ 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组织开始形成 ‎ 世界各地联系 ,世界市场 信息技术 发展:电脑( 年)→网络( 年)→全球互联网(20C 年代)‎ 积极 ‎ 加快了 步伐, 扩大了 互联网的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 、 、 方式 ‎ 消极: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 影响 第二讲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 ‎ 一、文学的繁荣 ‎△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 ‎ 二、美术的辉煌 ‎△课标要求: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 三、音乐与影视艺术 ‎△课标要求:‎ ‎1、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2、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一讲 中国政治近现代化——民主化 ‎△课标要求:‎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5、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已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专题中系统复习过,略)‎ ‎1、前提:反侵略、求独立、争民主的斗争 维新变法运动——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2、历程 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大突破 国共斗争——民主与独裁的反复较量 二、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1、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 ‎①建立新中国——为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 和奠定了 ‎ ‎②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全国人大之前,代行了 职权;之后,成为 组织 ‎③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一届全国人大确立)—— 政治制度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确立;1984年, 颁布《 自治法》 三大基本制度 ‎⑤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⑥政党关系:“ ”(1956)→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 2、法制化(法律制度建设):‎ ‎①制定《共同纲领》——在国家宪法诞生之前起了 的作用 ‎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第一部 类型宪法,体现了 和 原则 ‎③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④形成以 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建设趋于 化、 化,为 奠定了基础 ‎⑤1989、1998年先后颁布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了基层组织的 选举 ‎⑥1989、1999年先后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 有了法律依据 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 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⑧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了 ‎ ‎△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①要实现近现代化,必须实现民族 ‎ ‎②要实现近现代化,必须坚持 ‎ ‎③要实现近现代化,必须解放 ,更新 ④要实现近现代化,必须实施 ‎ 战略 ‎⑤要实现近现代化,必须 治国和严格 第二讲 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领土丧失(国际问题)‎ ‎1、澳门问题的由来: 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 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 → 国家 ( 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 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谈话, 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2、基本内涵 ‎ 一个中国(前提): ‎ 两种制度 ‎ 大陆: 港、澳、台: ‎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 ,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 , 而港澳问题是 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 中国国力 ——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 中国国际地位 ‎ ‎ 有关方针政策 ‎ 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 范例 ‎ ‎2、香港回归(1997、7、1)‎ ‎3、澳门回归(1999、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 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 ,两岸交流日益 ‎ ‎3、会谈 ‎ 汪辜会谈, 达成“九二共识”: 原则 ‎ 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谈,坚持 ‎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 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 ‎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 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 。‎ 第三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述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 ‎ ‎1、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 的外交关系,而在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 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形象概括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清除列强在华 和 ,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 “一边倒”: 倒向 一边 ‎3、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 ‎①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冲破了美国的 ‎ ‎②1953年,提出“ ”五项基本原则 ‎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 ‎③1954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 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④1955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 方针, 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二、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1年, 26届联大 美国 ‎2、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国际地位 ,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 ‎ ‎①原因:中美共同要求 ‎ 美国与苏联 的需要 中国 ‎ 对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和对付苏联 有利 ‎ 对解决 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2)过程:兵乓外交(1971、4)→ 基辛格访华(1971、7)→ 尼克松访华(1972)→ 中美建交(1979)‎ ‎(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 ‎ ‎3、中日关系正常化 ‎4、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僵局被打破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外交政策目标的调整 ‎①原因:经济建设需要一个 的国际环境 ‎②目标:反对 ,维护 ‎ ‎2、主要外交活动和成就 ‎①积极开展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专题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一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底完成,为 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 A.重点:重工业 B.结果和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 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基础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实质:生产资料 制 → 生产资料 制 B.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我国进入 社会 ‎△“一五计划“的特点: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变革)同时 ‎ ‎2、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事例 表现 中共八大 对主要 和主要 的分析是正确的 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 ;1965年调整任务 并取得重大成就 ‎1971年周恩来恢复调整经济 ‎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局面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呈现 状态 ‎(2)探索失误:‎ 事例 错误和危害 ‎1958年总路线 宣传中片面强调“ ”,忽视客观 规律 大跃进运动 夸大人的 作用, 违背客观 规律, 导致经济 , 比例失调, 生态环境 ‎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片面提高 程度, 违背 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 ‎ 文化大革命 极“左”,以 为纲, 背离工作 ,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 ‎(3)经验教训:‎ ‎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 ‎②经济建设必须从 出发, 遵循客观 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 发展水平 第二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1、内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 ‎2、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过于 , 分配 严重 ‎②变化 ‎ 经营方式: 经营 → 自主经营 ‎ 分配方式: → 农户自负 ③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 和 ‎ ‎ 使农民获得了 和 的自主权 ‎④意义 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 弊端 ‎ 调动了农民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 为中心环节 ‎①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 力和 力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 ,搞活企业 ‎②内容 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 为主体,多种 并存 分配制度:以 为主,多种 并存 ‎③影响:企业有了 机制, 增强了 , 经济快速发展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南方谈话, 提出理论:要搞好社会主义 经济 ‎①过程 十四大, 确立目标:建立社会主义 体制 ‎ 十五大, 完善理论: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 共同发展 ‎②意义:便于与世界经济 ,扩大 ;有利于增强企业 力和 力,促进现代化建设 第三讲 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 一、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以前 土地改革以后 土地所有权(制)‎ ‎ 土地所有制(私有)‎ ‎ 土地所有制(私有)‎ 土地经营(使用)权 ‎ 经营(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 经营自己的土地 分配方式(制度)‎ 存在封建 剥削 农民自负 ,没有 ‎ ‎2、农业合作化(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以前 农业合作化以后 土地所有权(制)‎ ‎ 个体所有(私有)‎ 农业合作社 所有(公有)‎ 土地经营(使用)权 ‎ 经营(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 ‎ 经营(农业合作社集体经营)‎ 分配方式(制度)‎ 农民 ‎ ‎ ‎ ‎3、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化以前 人民公社化以后 土地所有权(制)‎ ‎ 所有 集体所有(公有化程度有所 )‎ 土地经营(使用)权 集体经营 集体经营 分配方式(制度)‎ ‎ ‎ ‎ ‎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土地所有权(制)‎ 集体所有 集体所有 土地经营(使用)权 ‎ 经营 ‎ 经营 分配方式(制度)‎ ‎ ‎ 农户 ‎ 二、建国以来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建国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 第四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过程——先后建立:‎ ‎1、经济特区: 、 、 、 、 ‎ ‎△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政策和 管理方法 ‎△新旧中国的对外开放有何不同?‎ 旧中国 新中国 前提 丧失 , 开放 坚持 , 开放 基础 屈辱、不 ‎ ‎ ‎ 结果 经济发展 , 国力 ‎ 促进经济发展, 国力 ‎ ‎2、沿海开放城市:共 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 三角洲、 三角洲、 地区、 地区 ‎ ‎4、沿江开放港口城市——以开发开放 为龙头 ‎ ‎ 成为上海新的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成为沿江开放城市的 ‎ ‎ 成为20C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 和 ‎ ‎5、沿边开放城镇 ‎ ‎6、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二、格局:全 、多 、宽 、有 、点线面结合 三、意义: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 趋势;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专题17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 第一讲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 ‎ ‎ 第二讲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2、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 ‎ 第三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 ‎ ‎△新中国的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文革”之前:各类教育初具规模 → 造就大批建设人才 ‎“文革”期间:教育遭受严重破坏 → 人才断层,损失巨大 国运兴衰, 系于 ‎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迅速 → 成就巨大,举世瞩目 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 一、中国近代化 ‎1、主要内容:‎ ‎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市场化 ‎②政治近代化:民主化、法制化 ‎③思想文化近代化:科学化、理性化 ‎2、中国近代化的三项使命及其相互关系 ‎①经济上:工业化——富强(近代化的 )‎ ‎②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近代化的 前提,也是 前提)‎ ‎③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近代化的 前提,也是 前提)‎ ‎3、发展历程: ‎ ‎①经济近代化 A.起步: 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B.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初步发展 → 进一步发展 → 迅速萧条 → 发展较快 ‎ ‎→ 日益萎缩 → 陷入绝境 → 焕发生机 → 并入国有 ‎②政治近代化:‎ A. 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 B. 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大突破: ‎ ‎③思想文化近代化:‎ A.地主阶级:学习西方 和教育, 为体, 为用 ‎ 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 学说和中国 思想相结合,主张实行 ‎ B.资产阶级 革命派:把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发展为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 ‎ ‎ 激进派:提倡 和 ,发动新文化运动,摇了封建统治的 基础 C.无产阶级:传播 并逐步与中国 实际相结合,取得 革命的胜利 ‎4、主要障碍:外国 的阻挠和破坏;②中国 统治的阻碍; 的压制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经济现代化——工业化:‎ ‎①实施“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的 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 基础 ‎②中共八大确定:落后的 国 → 先进的 国 ‎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行“ ”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 ‎ ‎2、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先后面临过哪些问题(或者说“抉择”)?‎ ‎①学不学? ②学什么? ③怎样学?‎ ‎△在面对上述三大问题的过程中,先后相应地出现了哪些变化?‎ 一、变化一:不学 → 学 ‎1、不学:‎ ‎①突出表现: ‎ ‎②根本原因: 占统治地位 ‎2、学:‎ ‎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其开眼看世界的表现:‎ 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设立译馆, 组织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②近代中国放眼世界的另一先行者: ,其重要著作及其思想主张:《海国图志》, ‎ ‎③从不学到学的原因: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 ”的迷梦 二、变化二:学科技 → 学制度 → 学思想 ‎1、主张只学西方科技不学西方制度的派别: 派和 派 ‎2、两派如此主张的原因:他们同属于 阶级,他们学习西方科技的目的是维护 制度。‎ ‎3、从只学科技到同时学习制度的原因:‎ ‎①洋务运动的 ——直接原因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根本原因 ‎4、学制度的变化: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5、两种制度(政体)主张者的异同:‎ 主张君主立宪者 主张民主共和者 异 政治派别 ‎ 派 ‎ 派 政治途径 ‎ ( )‎ ‎ ( )‎ ‎ 同 阶级属性 ‎ ‎ 政体性质 以 为基础的 政体 ‎6、从学制度到学思想的原因:‎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对民主思想的宣传 ,没有 批判甚至没有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7、学思想的变化:学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 学无产阶级政治学说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①君主立宪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 ‎ ‎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 三、变化三:教条主义地学 → 实事求是地学 ‎1、教条主义地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表现 时期 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发动以 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 实行 的政治经济体制 ‎2、实事求是地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成果:‎ 时期 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开创了 的革命道路;形成了 ‎ 新中国成立后 开创了 建设道路;形成了 ‎ 四、近现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1、我们应该学习一切民族的 文化成果,切不可 , 。‎ ‎2、学习外国,应该结合 ,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切不可照抄照搬 。‎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讲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 ‎1、各国改革:齐国“ ”,鲁国“ ”,楚国 变法,魏国 变法,秦国 变法 ‎2、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转型: 制 → 制 二、措施 ‎1、经济:废除 制,确立土地 制;奖励 ;统一 。 ‎2、政治:废分封,行 制;实行 法;制定秦律,轻罪 罚。 ‎3、军事:废除 制,奖励 。 4、文化:“燔 而明法令” 三、特点:以 形式进行社会变革,实行最 ,措施最 ,实行最 ,影响最 。‎ 四、性质: 阶级的改革 ‎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 制 五、作用 政治上:从法律上废除了 制,开始建立 制度 为秦 奠定了基础 ‎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 ‎ 第二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北魏统一 , 出现 趋势;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 二、措施 ‎ 改宗主督护制为 制,直属州郡。 ‎ 1、创立新制 制定 制的定期考核制度,整顿吏治。 ‎ 实行 制和 制,抑制土地兼并。 2、迁都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 3、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倡导使用 、 、 、 、提倡与汉族通婚。‎ ‎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 和 ‎ 三、作用 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 ‎ ‎ 促进了民族的 与 ,为 奠定了基础 第三讲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政治上: 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 一、背景 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 的发展——根本原因 ‎ 军事上: (又译作“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直接原因 二、措施:农奴在法律上获得 ;农民可以获得一块 ,但必须向地主交纳 ‎ 三、评价 ‎1、进步性: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 性质的改革,是俄国 的转折点 ‎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 残余;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 ‎ 第四讲 日本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四民不平等,国内阶级矛盾 , 政策和西方列强入侵使民族危机严重。‎ 一、背景 土地所有制和 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运动推翻德川幕府,建立 政府。 政治: ;实行“ ”;颁布《 》,建立近代天皇制。‎ 二、措施 经济: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 ; ,发展资本主义。 文化:倡导“ ”;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三、作用:‎ ‎1、进步性: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 国家;加速了日本 经济的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2、局限性:主张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第五讲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 (直接原因)‎ 一、历史根源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 舞台(根本原因)‎ ‎ 西方 思想传入,19世纪60年代早期 思想产生(思想基础)‎ ‎2、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 ‎①政治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特点:托 改制,将西方 政治学说和中国 相结合 ‎3百日维新的措施及其影响:‎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治 准许官民 ;裁汰 。‎ 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 经济 鼓励发展 等 有利于中国 的发展 文化 废八股;办学堂;准许民间办报等。‎ 有利于西方 和 在中国传播 军事 按 武装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利于抵抗 ‎ ‎3、结果: 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除 等保留外,新政一概废除。 ‎4、失败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 ‎ ‎5、影响:是 的爱国运动;是 的社会变革;是一次 潮流,起了 作用。‎ ‎6、启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是 的,不可能 。‎ 历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一讲 《大抗议书》与内战 ‎△课标要求:‎ ‎1、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2、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一、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背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形成 ‎2、兴起:1628年递交《 》,要求从 、 、军事上限制君权。 3、高潮:1641年通过《 》,列举国王 ,要求经济 。导致内战爆发。 4、结果:王权失败,查理一世被处死。‎ 二、共和与专制的较量 ‎1、1649年,内战结束,建立 国。 ‎2、1653年,克伦威尔掌权,建立 政体。 ‎3、1660年, 王朝复辟,反攻倒算。 4、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5、1689年,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代议制政体形成 ‎①确立:1689年《 》的颁布,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 。 ‎②完善: 制的形成, 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 第二讲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课标要求:‎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一、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1、背景:‎ ‎①欧洲 思想在北美的传播,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北美殖民地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杰斐逊等;‎ ‎③和解幻想彻底破灭,独立战争爆发。 ‎2、内容: 与 不可侵犯;主权在 ;人民 权利。 ‎3、意义:‎ ‎①宣告美国诞生;‎ ‎②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 的原则,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 ”。‎ ‎③推动了欧美、亚洲、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运动。 ‎4、、局限性:没有谴责 的内容;有政治参与权的公民约占美国总人口的 。‎ 二、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1789年)‎ ‎1、核心内容:资产阶级对 的要求和 治国的主张,强调国家最高权力来自 。‎ ‎2、基本人权: 、 、 和 ‎ ‎3、评价:‎ ‎①它是法国大革命的 性文件,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 制度和封建 制度。‎ ‎②它比《独立宣言》规定的人权更 更 ,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更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