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全国高考新课程卷试题分析与启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全国高考新课程卷试题分析与启示

备注:此论文于2015年4月已发表在《教学考试》(理论版2双月刊)杂志上。‎ ‎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试题分析与启示 ‎ 748200 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 何伟军 ‎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是新课标新增内容,是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深化.从2007年到至今已经走过整整八年的考试历程,研究它的命题规律,有助于把握命题动向,整体感知,有利于实施具体的备考计划,这成为高考备考独一无二的选择.纵观历年考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试题的综合分析 ‎1、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考点分析 ‎ 题型不变、第23题位置固定不变,文理同题不变,分值10分不变,命题本源是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是以直线、圆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仅以及椭圆的参数方程为背景,求曲线的交点坐标、点的轨迹的参数方程、弦长、取值范围等;考题涵盖《考纲》所涉及的知识点,现分析如下:‎ 直线方程 圆方程 椭圆方程参数 ‎ 考点分析 极坐标 参数 极坐标 参数 ‎2007‎ ‎∨‎ 以圆心在极轴和过极点垂直于极轴直线上的圆的极坐标方程为载体,化极坐标方程为直角坐标方程,并求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2008‎ ‎∨‎ ‎∨‎ 以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为载体,判断曲线,说明公共点的个数,并将两曲线“压扁”后交点与原来是否相同.‎ ‎2009‎ ‎∨‎ 以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为载体,化其为普通方程,并求圆上的定点与椭圆上动点的中点到已知直线距离的最小值.‎ ‎2010‎ ‎∨‎ ‎∨‎ 以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为载体,求两曲线交点坐标和P点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2011‎ ‎∨‎ ‎∨‎ 以圆的参数方程为载体,求满足条件另一动点的轨迹.求射线被圆所截的弦长.‎ ‎2012‎ ‎∨‎ ‎∨‎ 以椭圆参数方程和圆的极坐标方程为载体,求内接正方形顶点的直角坐标和距离平方和取值范围.‎ ‎2013‎ ‎∨‎ 以圆和射线的参数方程为载体,求动点的轨迹的参数方程;判断轨迹是否过原点.‎ ‎2014‎ ‎∨‎ ‎∨‎ 以圆心在极轴的圆的极坐标方程为依托,化极坐标方程为参数方程,并已知该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求切点.‎ ‎2、试题源于课本 ‎ 课本是什么?课本是数学知识结构的外在呈现,是高中教学的依据;课本是试题的基本来源;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中低档题的直接来源;是解题能力的生长点.集中考察八年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考题,分析对比,不难发现大多数试题的产生都是课本中的例习题、探究和思考为源题,在此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结果,如表2所示.‎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人教A版选修 P.15习题1.3第1(3)、4(3)题(以下简称P.15T1(3)、4(3))‎ P.24例2、P.26习题2.1T(4)、P.7例2、选修2—1P.48T6‎ P.24例2、P.26习题2.1T4(4)、P.38例1‎ P.39习题2.3T1、P.24例2‎ 人教A版 必修‚P.1294.2.2例2、P.132习题4.2A组T9、P.144复习参考题A组T4.‎ 必修‚P.127例1‎ 必修‚P.133B组T5(1)‎ 必修‚4.2P.127例1、P.128练习T4、P.132练习T1、4.2A组T5‎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人教A版选修 P.24例2、P.15习题1.3T2(1)(4)、P.12习题1.2T3‎ P.25例4(1)、P.13例1、P.10例2、P.12习题1.2T1‎ P.25例4(1)、P.35习题2.2T5‎ P.12探究、P.15T4(3)、P.24思考 人教A版 必修④P.89例6;必修④P.113习题2.5A组T1‎ 必修‚P.133T2‎ 必修‚P.96中点坐标公式;‎ 必修‚P.132A组T1‎ 二、命题方法再现 ‎ ‎ 由表1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表2所涉猎的课本题不难看出,大多数考题由课本题变化而来.课本习题为素材的变式题,通过变形、延伸与拓展来命制高考数学题.这些题目(1)选编源题,采用串并方式的仿制题;(2)精编源题,与三角函数巧结合,“题”高一筹;(3)改装源题条件,深层加工,力图创新;(4)课本源题做“引子”,传承精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下面我们将遴选高考真题,分别给予剖析.‎ ‎ 1.选编源题,采用串并方式的仿制题;‎ ‎ 1.1并联方式,重现源题 ‎ ‎ 案例1(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和的极坐标方程分别为.‎ ‎ (Ⅰ)把和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 (Ⅱ)求经过,交点的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 ‎ 解析: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轴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两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 ‎ ‎ (Ⅰ),,由得.所以.即为的直角坐标方程.‎ 同理为的直角坐标方程.‎ ‎ (Ⅱ)由解得.即,交于点和.过交点的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 源题:(1)把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 (2)已知圆,圆,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思考:考题第(Ⅰ)问是课本习题重现,剥去极坐标“外装”后,第(Ⅱ)问也是必修2所学内容,是课本源题的重现,背景熟悉,朴实无华,基本上是并联方式构成命题.‎ ‎ 2.2、串联方式,多层“拼接”、叠加 ‎ ‎ 案例2(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已知曲线C1:,曲线C2: ‎ ‎ (Ⅰ)指出C1,C2各是什么曲线,并说明C1与C2公共点的个数;‎ ‎ (Ⅱ)若把C1,C2上各点的纵坐标都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分别得到曲线,.写出 ‎,的参数方程.与公共点的个数和C1与C2公共点的个数是否相同?说明你的理由.‎ ‎ 解析:(Ⅰ)是圆,是直线.的普通方程为,圆心,半径.的普通方程为.因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所以与只有一个公共点.‎ ‎ (Ⅱ)压缩后的参数方程分别为 ‎:(为参数):(为参数)‎ 化为普通方程为::,:,‎ 联立消元得,其判别式,所以压缩后的直线与椭圆仍然只有一个公共点,和与公共点个数相同.‎ ‎ 源题:(1)把下列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说明它们各表示什么曲线:;‚(为参数)‎ ‎ (2)已知直线和圆心为的圆,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出它们交点坐标.‎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下列方程所对应的图形经过伸缩变换后的图形.;‚.‎ ‎(4)求直线和椭圆的交点坐标.‎ 思考:考题两问,考题其实由课本4道题稍加“包装”“拼接”叠加而成.若把源题(2)的直线方程和圆方程化为参数方程后就与考题相差无几.换言之,考题以参数方程“包装”,化为普通方程后,发现两题形异质同,‎ 而这正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和发源地.高考复习中单打一显然不能应对多层次组合的考题,串通教材为提高能力之为,只有平时扎实的基础才能从容不迫应对综合考题.‎ 2. 精编源题,与三角函数精巧结合,“题”高一筹 ‎2.1与三角交汇,主体结构和源题基本一致 ‎ 案例3:(2009年全国新课程卷Ⅱ)已知曲线C:(t为参数),C:(为参数).‎ ‎(Ⅰ)化C,C的方程为普通方程,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曲线;‎ ‎(Ⅱ)若C上的点P对应的参数为,Q为C上的动点,求中点到直线 ‎(为参数)距离的最小值.w.w.w.k.‎ ‎ 解析:(Ⅰ)为圆心是(,半径是1的圆.是以坐标原点为中心,焦点在轴上,长半轴长是8,短半轴长是3的椭圆.‎ ‎ (Ⅱ)当时,为直线,到的距离,从而当时,‎ ‎ 源题:(1)把下列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说明它们各表示什么曲线:(为参数);‚ (为参数);‎ ‎ (2)在椭圆上求一点,使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小,并求出最小距离.‎ ‎ 思考:考题设置两问,第(Ⅰ)课本习题类型,第(Ⅱ)中中点的坐标和课本和椭圆上的点 完全类似,主体结构和课本题基本一致,直接取材于课本,选编源题,与三角函数精巧结合,串通例习题的思想方法,“题”高一筹.‎ ‎2.2将源题抽象化、模型化,求解参数化 ‎ 案例4(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已知曲线的参数方程是(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坐标系,曲线的坐标系方程是,正方形的顶点都在上,且依逆时针次序排列,点的极坐标为 ‎ (Ⅰ)求点的直角坐标;‎ ‎ (Ⅱ)设为上任意一点,求的取值范围.‎ ‎ 解析:(Ⅰ)点的极坐标为 点的直角坐标为 ‎ (Ⅱ)设;则 (为参数)‎ ‎ 源题:(1)在图1-9中,用点分别表示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的位置.建立适当的极坐标系,写出各点的极坐标.‎ ‎ (2)已知点的极坐标分别为,求它们的直角坐标.‎ ‎ (3)已知点,点在圆上运动,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思考:以椭圆的参数方程和圆的极坐标方程为载体,已知圆内接正方形的一个顶点的极坐标,求其它各顶点的坐标,此问与源题相似,将源题抽象化、模型化就是考题,将考题生活化、具体化就是源题,这是常见命题方法,该题目就是课本源题的深层次变形.第(2)问是将源题(3)中的圆改编为椭圆参数的方程后,从题干到设问就“酷似”考题.因此扎根教材,夯实基础策略永远不变.‎ ‎ 3.改装源题条件,深层加工,力图创新 ‎ 3.1 变更源题载体,构成形异质同题 ‎ 案例5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Ⅱ)已知直线C1(t为参数),C2(为参数).‎ ‎ (Ⅰ)当=时,求C1与C2的交点坐标;‎ ‎ (Ⅱ)过坐标原点作的垂线,垂足为,为中点,当变化时,求点的轨迹的参数方程,并指出它是什么曲线.‎ ‎ 解析:(Ⅰ)当时,的普通方程为,的普通方程为.联立方程组,解得与的交点为.‎ ‎ (Ⅱ)的普通方程为.A点坐标为,故当变化时,点轨迹的参数方程为: (为参数),点轨迹的普通方程为.故点轨迹是圆心为,半径为的圆.‎ ‎ 源题:(1)设直线经过点、倾斜角为.求直线的参数方程;‚求直线和圆的两个交点到点的距离的和与积.‎ ‎(2)求直线被圆截得的弦的长. ‎ ‎(3)已知是直角坐标原点,是抛物线上异于顶点的两动点,且并与相交于点,求点的轨迹方程.‎ ‎ 思考:两题有极大的相似性,第(Ⅰ)与课本题十分接近,如果把必修‚中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题目的普通方程用参数方程改装,就已经相差无几了.第(Ⅱ)问与源题(3)外形稍有不同,一个是以定圆与动直线为载体,求以过原点与动直线的垂线段的中点轨迹;一个是以定抛物线与动直线为载体,求过原点与动直线垂直时垂足的轨迹.两者都有垂直的情结,都是以动直线中参数为变量来表示点 的轨迹方程的,求解问题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试题所承载的知识、思想方法没变.‎ ‎ 3.2 多重组合,深层加工,交汇创新 ‎ ‎ 案例6(2011年全国新课标Ⅱ)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为上的动点,点满足,点的轨迹为曲线.‎ ‎ (Ⅰ)求的方程;‎ ‎ (Ⅱ)在以为极点,轴的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射线与的异于极点的交点为,与的异于极点的交点为,求.‎ ‎ 解析(Ⅰ)设,则由条件知.由于点在上,所以,从而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 (Ⅱ)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射线与的交点的极径为,射线与的交点的极径为.所以.‎ 源题:(1)圆的半径为2,是圆上的动点,是轴上的定点,是的中点.当点绕作匀速圆周运动时,求点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 (2)在极坐标系中,求适合下列条件的直线或圆的极坐标方程:过极点,倾斜角是的直线;‚圆心在,半径为的圆.‎ ‎ (3)在极坐标系中,已知两点,求两点间的距离.‎ ‎ 思考: 多重组合的痕迹从源题上可以看得出来,从源题的问题再设计和改动,并赋予向量进行条件的改装,第(I)问条件中点满足,与源题中是的中点高度吻合.求曲线的参数方程和求轨迹方程是类似的,即“建系、设点、列式、化简”.第(Ⅱ)问可在源题中找到“影子”‎ ‎,也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求极坐标系下的两点间的距离除了转化成直角坐标方程,在同一极角下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极经的差来计算.关键要掌握两种坐标系下的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3.3紧扣教材立意、创新,推陈出新 ‎ ‎ 案例7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已知动点都在曲线 (为参数上,对应参数分别为与,为的中点.‎ ‎ (Ⅰ)求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 (Ⅱ)将到坐标原点的距离表示为的函数,并判断的轨迹是否过坐标原点.‎ ‎ 解析:(Ⅰ)依题意有,‎ ‎ 因此.的轨迹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 (Ⅱ)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当时,,故的轨迹过坐标原点.‎ ‎ 源题:(1)经过抛物线的顶点任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和,以直线的斜率为参数,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2)圆的半径为2,是圆上的动点,是轴上的定点,是的中点.当点绕作匀速圆周运动时,求点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同案例6源题(1)相同.‎ 思考:两题外形基本一致,结构相同,紧扣教材立意,属于课本试题的多层改装.第(Ⅰ)问,是将源题中抛物线改为圆,并以圆的参数方程呈现,改为,并且以直线的斜率为参数,其实与直线的倾斜角有关,这样两题从本质也是相同的.第(Ⅱ)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转化为关于参变量的三角函数,精巧构思、与三角结合,天衣无缝,具有深度和“一箭双雕”功效,有力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同一源题,不同的“组装”,衍生不同题,辐射不同的考点的目的.‎ ‎4.课本源题做“引子”,传承精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 例8(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半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 ‎ (Ⅰ)求C的参数方程;‎ ‎ (Ⅱ)设点D在C上,C在D处的切线与直线垂直,根据(Ⅰ)中你得到的参数方程,确定D的坐标.‎ ‎ 解析:(Ⅰ)的普通方程为可得的参数方程(为参数,)‎ ‎ (Ⅱ)设.由(Ⅰ)知是以为圆心,1为半径的上半圆.因为在点处的切线与垂直,所以直线与的斜率相同.‎ ‎ . 故的直角坐标为,即 ‎ 源题:(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求半径为,圆心坐标为的圆的极坐标方程.‎ ‎ (2)把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 (3)把圆化为参数方程.‎ ‎ (4)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有公共点,求出公共点的坐标. ‎ ‎ 思考:考题源于教材“探究”“思考”的问题中,串通教材改编,第(Ⅱ)问结合必修2的内容,用切线、垂直、合情推理,精巧构思,拾级而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明确参数是该圆的离心角,离心角的正切值就是等于,即,抓住这一关键.研究教材,抓住知识要点,挖掘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目标.‎ 二、备考启示 ‎1、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重视回归课本 我们应认真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考多难”、“怎么考”这三个问题.对比《考纲》研究直线、圆、椭圆的极坐标方程和参数方程与应用;研究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有如下特征:极坐标与直角坐标、参数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是属于课本最基本的内容,只变其形不变其质,万变不离其宗.题目以“极参”‎ 包装,考查点的轨迹、直线与圆、椭圆位置关系的量.与必修2中直线与圆珠联璧合,通常可化为普通方程解决.选修课本与必修相比少了练习题、B组题,总复习参考题,由此选修课本中的习题很珍贵,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习题教学中,要突破照本宣科和就题论题的教学模式,越是到复习的后期,我们教师就越要有“花招”,以“大显身手”,充分以课本例习题为题根,引导学生分析、整合、拓展、创新进行新的构建,进行“一题多变”训练,同时链接高考,剖析同根同源查证.我们必须带着“考纲”回归课本,特别是考纲上与往年不同的地方,近几年没有考到的点,一定要重点复习,做到不遗漏,扎实的基础是智取的法宝.‎ ‎ 2、注重交汇综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内跨章节知识交汇问题常常是命题的高频考点,直线、圆、椭圆的极坐标方程只是在两种坐标系下“数”的“外现”,而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是同一动点轨迹“数”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两种表达.由于参数方程中常常以角为参数,极坐标方程中的极角,这为命题者提供丰富资源与联系,往往与三角函数问题交汇、融合,成为考查能力的“佳品”,象2009年第Ⅱ问,2010年第Ⅱ问,2012年第Ⅱ问,均与三角函数的最值有关,一石击二鸟.高考复习回归课本时要有意将必修2中《直线与圆方程》一章的例习题以极限或参数“包装”后,重新审视新情景下所设置的问题有如何作答,教师的功夫花在组合、加工课本题,使其与高考题充分的“逼真”.领会课本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揭示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的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就是高效备考.‎ ‎3、强化训练,志在必得 ‎ 仔细研究试题不都是课本原题,都是重组、加工和改造的创新题,没有一年是“拼盘式”、原题复制式的,而是命题专家精心由浅入深,层次递进,智慧与灵感撞击的佳题,似曾相识,比较“眼熟”,有亲切感,考生没有心理压力.此题虽然属于中档题,是属于送分题,是志在必得的夺分题,但对能力要求并不低.高考复习要强化落实,不能只是“刀光剑影”“雨过地皮湿”“匆匆而过”要渗透下去.要查找盲区,夯实基础,重视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数学大师陈省升先生说:“做数学要做得很熟练,要多做,要反复做,要做很长时间,你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你就可以创新了.灵感完全是苦功的结果,要不灵感不会来.”数学解答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否则基础分是不能轻易拿到手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第2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必修‚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第3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