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测试阶段性测试题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模拟测试阶段性测试题12

阶段性测试题十二 (必修二 第四单元 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衡水)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  )‎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 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农业实现社会化对巩固社会主义的决定作用,进而可推知当时已经认识到旧有的生产形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C项符合材料。A项土地与农业社会化问题、D项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问题都未在材料中反映,排除。‎ ‎2.(2012·云浮)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解析】 由1956年提示可知,材料体现了三大改造,而户、职工、产值、从业人员、资本都是工商业的参照指标,所以应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012·临沂)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 A.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 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答案】 D ‎【解析】 在所有权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排除A、B两项。利益分配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施公私合营的方式,所以排除C项选D项。‎ ‎4.(2012·台州)下图是一张股票,这张股票的发行有利于(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公私合营”“一九五六年”判断,这施行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A、C两项;材料本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所以排除B项选D项。‎ ‎5.(2012·茂名)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A项是1953~1956年,C、D两项是1958年,排除A、C、D三项。结合“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可知选B项。‎ ‎6.(2012·南宁)《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在国内还有阶级存在,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虽然已经早被消灭,……私营工商业者的绝大部分虽然参加了公私合营。但是由于他们还拿定息,对工人阶级还有剥削关系,因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依然存在。”该材料最可能出自下列哪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 A.1950年 B.1953年 C.1957年 D.1966年 ‎【答案】 C ‎【解析】 由“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已经早被消灭”可知应是在三大改造后,排除A、B两项;由“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依然存在”可排除D项,所以选C项。‎ ‎7.(2012·绍兴)某中学生读了下图的漫画后得出几点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当时是政治挂帅的大跃进时期 B.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影响 C.表明计划经济追求产量和速度 D.当时的经济建设以农业为核心 ‎【答案】 D ‎【解析】 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现象,即盲目追求产量和速度,C项排除;这主要是“左”倾错误影响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外部原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建设以农业为核心,D项符合材料。‎ ‎8.(2012·龙岩一中)1958年2月《人民日报》指出:“不断的提高落后的指标和定额,使它适应于先进的指标,向先进的定额看齐,这是积极的平衡。”这一观点(  )‎ A.有利于经济平衡发展 B.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存在急躁冒进倾向 D.之后并未付诸实践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提高落后……使它适应……向先进的定额看齐”体现了不顾实际水平,盲目追求经济建设速度,这是冒进主义的体现,排除A、B两项。由“1958”‎ 可联系到当时大跃进盛行,排除D项,所以选C项。‎ ‎9.(2012·宁波)“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处应该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空白处的运动应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A、B两项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排除;大跃进是盲目追求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建设规律;人民公社是盲目追求公有化程度高,所以选D项。‎ ‎10.(2012·黄冈)日本内阁2011年2月14日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总值约为5.474万亿美元,低于中国同年的5.879万亿美元。中国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最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 ‎1978年,中国开始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此走上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路,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故选A项。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是A项的体现。‎ ‎11.(2012·潍坊)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是由于(  )‎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社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后,农村改变过去农业合作社的体制形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制度下,土地公有,产品分配实施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自己的政策,进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材料正是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后的体现,所以选B项。‎ ‎12.(2012·宁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 D ‎【解析】 ‎ 上述政策的变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所以选D项。‎ ‎13.(2012·西北师大附中)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建国后我国对农村土地政策不断调整,实质上是上层建筑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C项符合题意。其原因是农业、农民的重要性所致,目的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排除A、D两项;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属于“给农民土地”,排除B项,所以选C项。‎ ‎14.(2012·浙江四校联考)1992年,垂暮之年的邓小平,靠着自己的睿智和威望,将徘徊中的改革之舟推向一个新航程。这个“新航程”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C.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 A ‎【解析】 注意时间提示“1992”‎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B项是在80年代前后形成,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1982年十二大提出,所以排除B、C、D三项。‎ ‎15.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35年来是指1984年,这一年中国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A、B、C三项的时间分别是1980年、1992年、1988年。‎ ‎16.(2012·武汉)下表数据的变换表明(  )‎ 占工业总产 值和比重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80年 ‎0.02%‎ ‎0.48%‎ ‎1998年 ‎28.5%‎ ‎38.3%‎ ‎18.9%‎ ‎19.9%‎ A.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基本形成 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C.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D.公有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等工业形式可判断反映了多元化经济所有制,而不是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产业结构,排除B、C两项;由前两项所占比例之和可知D项也不正确,所以选A项。‎ ‎17.(2012·潍坊)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D.反眏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 C ‎【解析】 “邓及其同僚”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体制改变的是土地经营权,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排除A项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但仍然是以家为单位的个体化农业,不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18.(2012·襄阳)2011年10月8日,“天下第一村”江阴华西村举行建村50周年盛大庆典,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50余个国家的新闻媒体的500余名记者齐聚华西村,共同见证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走过的半个世界的辉煌。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在谈到中国模式时说:“它是一条渐进发展之路,这条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发展道路,它体现为一种循环渐进、摸索和积累的方式,并注重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这条渐进发展之路表现为(  )‎ ‎①由试点到全面推开 ‎②由农村到城市 ‎③由计划经济下的开放搞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④由经济体制改革再到政治体制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华西村的变化,从经济、政治、人民生活等方面,完整的体现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进而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 ‎19.(2012·盐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 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答案】 A ‎【解析】 1987年我国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为辅的体制,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C项;题干中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不能体现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 ‎20.(2012·莱州)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 经济改变的硕果”等几个并列栏目。如果要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是(  )‎ A.思想解放的历程 B.重返联合国的风雨 C.世贸组织的接纳 D.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答案】 A ‎【解析】 “开放格局的形成”属于经济政策;“经济改变的硕果”属于经济影响;“一国两制的成就”属于政治方面;栏目中缺少思想方面内容,故选A项。‎ ‎21.(2012·吉林模拟)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下列流行语中,不属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C.摸着石头过河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 A ‎【解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流行的时期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光明日报》发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2.(2012·山东实验中学)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答案】 B ‎【解析】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表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初步确立,故A项不正确。C项是在2001年,D项是199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23.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副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答案】 B ‎【解析】 1988年农业的丰收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说明B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A项是在1958年,C项是在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D项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2012·衡水)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 A.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B.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C.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相接轨 ‎【答案】 B ‎【解析】 复关谈判是在1986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出国的看法,“中外文化交流”、“教育体制”未在材料中体现,所以排除A、C、D三项选B项。‎ ‎25.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答案】 D ‎【解析】 “经济主体地位上升”只能反映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排除A项;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于1992年后,与“1988年”这一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D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1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4分,共50分)‎ ‎26.(11分)(2012·厦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材料二 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 年份 GDP相对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28.20‎ ‎47.9‎ ‎23.9‎ ‎1995‎ ‎19.9‎ ‎47.2‎ ‎32.9‎ ‎2006‎ ‎11.7‎ ‎49.8‎ ‎39.4‎ ‎(资料来源: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5~1959‎ ‎4.4‎ ‎39‎ ‎56.6‎ ‎1965~1969‎ ‎3‎ ‎37.2‎ ‎59.8‎ ‎2.6‎ ‎32.8‎ ‎64.6‎ ‎1980~1984‎ ‎1999‎ ‎1.6‎ ‎24.7‎ ‎73.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编辑部等)‎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 升级的路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二,对比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3分)‎ ‎【答案】 (1)特点(或趋势):工业增幅大,农业生产下降;农轻重比例失调。(2分)‎ 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答“左倾”错误、苏联模式影响亦可给分)‎ ‎(2)趋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2分)‎ 原因: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分,任答两点即可)‎ ‎(3)问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应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3分)‎ ‎27.(12分)(2012·深圳)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任举一例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2分)‎ ‎(2)第三、四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制约因素。(5分)‎ ‎(3)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你如何评价这种模式?(2分)‎ ‎(4)该学者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3分)‎ ‎【答案】 (1)第一阶段史实: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史实: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权力分立等。(每答对一点给1分,满分不超过2分)‎ ‎(2)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2分)政治:政权的封建专制性强;政局动荡,战争频繁。(2分)外交:受列强控制,国际地位弱,缺乏民族独立发展的条件。(1分)‎ ‎(3)评价:计划经济模式曾经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因为长期实行,其自身的弊端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2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经营者和工人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活力;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促进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每答对一点给1分,满分不超过3分)‎ ‎28.(13分)(2012·南安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中国现代化之路”划分为三种模式,并制作了下表。‎ ‎“中国现代化之路”大事年表 阶段 时间 事件 西方资本主义先现代 化模式 第一阶段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5—1898年 维新运动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 ‎1915—1919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 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模式 第二阶段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材料五 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先后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性质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原发内生型……其现代化动力主要来自于内生的技术、经济和文化因素;后发外生型……其现代化动力首先来自于外生的原发现代化国家所施加的影响和压力。‎ ‎——华炳啸《试论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 现代化的首要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1分)‎ ‎(3)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表格中二、三阶段所对应的现代化模式。(2分)‎ ‎(4)结合材料四、五,比较英国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第一阶段的不同之处。运用19世纪中期的相关史实,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6分)‎ ‎【答案】 (1)变化: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或者:私有制成份比例逐渐减少,资本主义成份消失,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2分)‎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革”破坏了社会经济。(2分)‎ 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分)‎ ‎(3)第二阶段: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1分)第三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1分)‎ ‎(4)不同 英国:属于原发内生型,其动力主要来自国内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起步早,率先实现现代化。(2分)‎ 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其动力首先来自欧美先进国家的影响;起步晚,现代化进程曲折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进行,与追求民族独立相结合。(任答2点得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联系:初步实现现代化的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受此影响,中国洋务运动兴起,现代化启动。(2分)‎ ‎29.(14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 ‎——《白虎通·嫁娶》(东汉班固整理)‎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婚姻观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婚姻观念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2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依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妇女的社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项目 年代 ‎1949~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 ‎26.6‎ ‎28.8‎ ‎12.66‎ ‎15.6‎ 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 (1)观念:听从父母及媒人(或:父母包办婚姻)。(2分)‎ 基础:小农经济;儒家思想。(2分)‎ ‎(2)变化:由在家耕织,到外出打工;由听从父母丈夫之言到要求自由。(2分)‎ 影响: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有利于妇女的解放;有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社会风尚的近代化。(4分)‎ ‎(3)变化: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2分)‎ 原因:改革开放前,在国家建设中,重视政治生活(或: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