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 巧 一、必备知识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 简单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 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下面将高考常考的表达技巧以图表方式列出,以便考生对此有一个系统直观的理解。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等 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描写方式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点面结合 构思技巧: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 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 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比 喻 比喻,“ 以彼物喻此物也”。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 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 拟 (1)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 趣的表达效果。 3.夸 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 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 语言的感染力。 4.借 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 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5.双 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 种修辞手法叫作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解题指津] 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有学者将修辞手法分为三大类:①描绘组,如比喻、比 拟、夸张、摹绘(形、色、声)等;②布置组,如排比、对偶、顶真等;③表达组,如反问、双关、反语等。这 些修辞手法在语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做到见多识广。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在具体的诗作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或者说特殊的作用, 肯定是指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方面。 3.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 就了事了。 4.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套用”现象。如有的比喻又带有夸张,布置组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组的修辞手法 出现在同一诗句中等。 (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等。 1.衬 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 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 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2.对 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 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它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3.象 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4.渲 染 渲染原是国画中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即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5.比 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 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或营造氛围,或 兼有“比”的意味。 6.用 典 用典,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以抒情或表达主旨。 [解题指津] 1.在宏观把握全诗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去明确所考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定与抒发的主 要情感、凸显的诗作主旨密切相关。 2.即使命题者从局部设题,也应与诗歌主旨、诗歌所抒情感的主调联系起来考虑。 3.在赏析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有具体的论据作支撑,做到以理服人。 答题规范: 1.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 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植到其他对象(景、物、人、事)上,也就是所谓的“移情”。 ①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抒情方式,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 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 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③寓情于景 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与所写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的感情。 2.描写方式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 就是精雕细刻;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 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属于正面描写,“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 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 (3)动静结合 山川景物,有静态也有动态: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 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和动态包含了景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主要特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 却容易产生呆滞感;写动态,有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 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 读者如身临其境。 (5)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 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解题指津] 1.首先得明确“表达方式”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2.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 我们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 对象中最突出的方式来作答。 3.答题时,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诗句内容,并指出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答题规范: 1.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特点。 2.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3.简析该表达方式在人物塑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鉴赏诗歌构思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白居易在《新乐 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 效果。 3.抑 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 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4.借古讽今 诗人借助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思想情感的手法。 5.托物言志 诗(词)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 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解题指津] 1.用以命题的古代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在构思立意方面往往匠心独运,可以说,凡是散文所具 有的构思立意技巧,诗歌都具有。因此,不妨将我们熟知的散文构思立意技巧用于对诗歌的鉴赏。 2.针对构思立意技巧的试题,多从诗歌的局部设题,但我们回答问题时,绝不能在局部徘徊,而是应 放眼全篇,包括前后语境、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答题规范: 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2.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请简要赏析“XXXXXXX,XXXXXXX”的艺术效果。 2.这首诗的 X 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3.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4.作者在 X 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答题规范: 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塑造、意境营造、情感主旨表达的作用)。 【典例分析】 一、【2020 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1.B 2.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 生活场景。 3.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 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 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 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 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 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故选 B。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 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 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 温馨。 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 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 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 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 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 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 “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 感受。 二、【2020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 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 妙处。(★) 【答案】 1. 感伤 达观 2.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 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 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 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 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 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 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 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 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 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 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 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 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 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 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 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 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 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 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 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 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 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 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 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三、方法小结 (一)常见易混表现手法的区别 1.借代与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 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 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 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 “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 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 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 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主要区别: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 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拟人与拟物 拟人是指将人的习性、特点、行为、动作等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是把某一物体当作另一物来写,有两 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一是把物拟成另一物。 5.对偶与排比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 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 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6.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 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 要是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 7.渲染、烘托与衬托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 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 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 “次”对“主” 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 “主” 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 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 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 之深。 (二)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3 步骤” 步骤 1:定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步骤 2: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是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的。 步骤 3:析效果(作用)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