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高考倒计时第九天语文必考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高考倒计时第九天语文必考题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卷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中国文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绘画创作的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些绘画理论,将表现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两幅画作以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 B.中国文人画在具体画面处理中比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是因为后者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而前者还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C.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缘于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他们“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 D.集诗、书、画于一体的中国文入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其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以后,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B.中国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一方面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求,一方面又以拟人化手段将表现对象人格化,以追求作品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C.中国文人画家在处理具体画面虚实关系基础上,提出“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D.宋代米友仁、元代吴镇等中国文人画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考方式,是他们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学养上往往都有高造诣的体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含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晴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日,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合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有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勢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是歌手》已成为国内顶级的综艺节目,虽然参赛歌手基本以流行金曲和炫技高音为竞争手段,但这就是当今华语流行音乐的主流,因此丝毫无碍于吸引数量可观的大众观众。李健的出现,可以说打破了节目的惯常格局:他善于轻声吟唱,不会面红耳赤地升Key拔音;坚持民谣小调,不会投其所好地选择经典口水。这当然一方面会使自己在投票中面临风险,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出奇制胜。事实正好是后者,听惯了高门大嗓和熟烂旋律的观众被这种温婉细腻和柔美飘忽吸引打动了。形容李健如一股清风一点没错,他在主流音乐、大众舞台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将徘徊在边缘舞台的民谣支流引入其中。 李健承接了大陆民谣浪潮,然而不同于前辈历经沧桑般的回望青春、絮叨记忆,李健大部分时间是任凭岁月流走的,清澈和纯洁永远与他相伴相随。他无意于叙写完整的故事、描绘具体的人物,只在乎抽象的意念和情绪。和汪峰的歌词里总是频繁出现彷徨、失落、孤独等词汇一样,李健的歌里永远吟唱着爱、思念、向往、美好、圣洁、月光、星辰、白云、湖水、童年、年华,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时光怎样残忍,都被融化在他轻雾般的幻境之中。因此他的音乐一定是安静的、超脱的、婉转的,也只有这种反复的抚慰才能安放那些飘忽的情丝。李健具备娴熟的古典音乐基础,信手拈来的华丽乐章和悠扬的编曲伴奏,必然是易于大众接受的优美歌路。所以李健只是民谣传统的自然延续,并非先锋性和开创性的歌者。他的歌是一首首抒情诗,而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不可能只靠抒情就传诵千年。 《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李健的选曲基本没有跳脱以往的风格,只有一首《陀螺》是批判性反思性的歌曲,却依然被他的嗓音柔化软化,完全失去了原唱者万晓利的困惑感、失望感。但也正因为如此,李健才受到欢迎,综艺娱乐节目的观众期待的是即兴的陶醉和廉价的感动,而非多想一层的深刻。除了登上过春晚的《当你老了》和琼瑶苦情歌《在水一方》,李健在比赛中演唱的其他曲目都不是新歌,也都没有在大众层面真正流行过,哪怕原唱者有足够的名气、足够的金曲。 同时,太久的安静总会失之于平淡,这是李健最大的危险。他的歌永远飘在云端,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乍听时会觉得梦幻清爽,飘得久了就会缺氧头晕。而那时,也正是李健回归自己、回归往昔的时刻。 李健这一次文艺性的胜利是诗意想象的中产阶级和小资的胜利,真正的中产阶级和小资是不会满足于、甚至不屑于关注一档大众综艺娱乐节目推出的歌手的。而且当李健成为大众偶像时,便再也无法适用于小资和文艺青年们彰显独特品味、区别主流审美的本质需求了——我的李健不能是大家的李健,大家的李健不是我的李健。 1.下列关于李健音乐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健的音乐承继了大陆民谣的特点,但他摈弃了前辈历经沧桑般的回望青春、絮叨记忆,任凭岁月流走,清澈和纯洁永远与他相伴相随。 B.李健的音乐只在乎抽象的意念和情绪,不在乎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具体性,他的歌里永远吟唱着爱、思念、向往、美好、圣洁、月光、湖水、童年等。 C.李健音乐中吟唱的内容不像汪峰的音乐那样频繁出现彷徨、失落、孤独等词汇,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时光怎样残忍,都被融化在他轻雾般的幻境之中。 D.李健的古典音乐基础扎实,他能信手拈来华丽的乐章和悠扬的编曲伴奏,用反复的抚慰表达飘忽的情丝,其音乐显得安静、超脱而婉转。 2.下列对李健在《我是歌手》节目中获得观众认可原因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顺应了当今华语流行音乐的主流,基本以流行金曲和炫技高音为竞争手段,为该节目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大众观众。 B.坚持选唱民谣小调,表演时轻声吟唱不飙高音,温婉细腻而柔美飘忽,出奇制胜,打破了节目的惯常格局,让观众耳目一新。 C.在音乐处理上,即使是饱含着哲理的作品,李健也把它唱得很柔软,使之既保持原作的情调,又能带给观众即兴的陶醉和感动。 D.李健在比赛中演唱的作品都不是新歌,而是那些名气大的原唱者演唱的含金量高、但都没有在大众层面真正流行过的作品。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健将边缘化的民谣支流引入主流音乐、大众舞台,但他只是民谣传统的自然延续者,并非先锋性和开创性的歌者。 B.李健的音乐有很强的抒情性,这是他突围的利器,但仅凭这样的作品,他不可能在音乐的道路上长久受到观众的追捧。 C.李健最大的危险在于,长久的安静容易让观众产生平淡乏味之感。到那时,李健需重新回归自我、回归往昔。 D.李健的胜利是文艺性的胜利,是中产阶级和小资的胜利。因此,成为大众偶像是李健的荣耀,同时也是他的悲哀。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重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生活。 B.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倾向。 C.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C.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B."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C.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D.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诚信总是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当代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命脉。作为一种德性伦理,中国传统诚信没有彼岸世界的上帝或神的终极关照,不依赖外在法制或契约的规制,也不是依靠后设利益的刺激,而主要靠个体德性的自觉和自律,靠行为者的自我担当;对诚信的评价也不是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而是依据行为者行动所体现的德性。但中国传统诚信伦理并不否认或排斥外在约束机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诚信的实现常常需要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如传统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关系一样,道德诚信一方面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道德诚信可以直接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周礼》中就有记载人们为规避失信,交易双方订立契约性文件“券书”,一旦失约,失约方就得按照约定赔偿,这可谓诚信制度化的早期雏形。 作为中国传统商帮的典型代表,晋商、徽商具有儒商的特色,堪称信义诚信在商业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是晋商、徽商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我们也应明晓晋商、徽商诚信伦理也需要强有力的外在支持。严明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商业诚信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商帮的诚信伦理也具有制度化倾向乃至直接成为制度。就规约诚信而言,晋商、徽商会将宗法、家训、族规等作为道德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以晋商祁县乔家为例,乔致庸制定了“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准酗酒”“六不准”家法,对家族成员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管教。 在浓郁的地域诚信文化的关照之下,晋商、徽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亦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来保障商帮活动的有序开展。如晋商开创性地创立了票号制度,建立了东家、票号员工、客户一体化的诚信网络,使得东家、掌柜、员工和普通商户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然,以现代文明法制理念来看,传统诚信制度也存在缺陷或不足:一是在国家法律制度方面,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缺乏宪法的根本保障,也没有保护自由原则、平等主体的民商法体系,因此,晋商、徽商无论是作为商帮团体还是个体企业,在与强权的政府打交道时,明显处于劣势与不利地位,不得不依附于政治势力和官僚集团。二是缺乏也不可能产生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三是缺乏建立在契约精神上的现代诚信制度。晋商、徽商还主要是以“人情信任心理和人情道德的自为调节功能”为主,缺乏独立于交易双方而且被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没有对交易活动进行仲裁、评价、监管及惩处的常设外部力量,更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运作和监管机制。制度化的缺陷是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西方制度化诚信逐步建立乃至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风云裂变的社会变局中,传统商帮必然摆脱不了与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时代断裂的命运而走向衰微。 (节选自《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沈永福 邹柔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诚信是一种德性伦理,主要依靠个体德性的自觉和自律,行为者的自我担当而存在。 B.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诚信伦理要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C.晋商、徽商是中国儒商的代表,凭借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商业诚信活动就能有序开展。 D.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使传统商帮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国传统诚信”,先后阐述了传统诚信的特征、诚信与制度的关系、诚信在中国传统商帮的具体表现以及诚信制度的缺陷或不足。 B.“社会诚信总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本文的立论前提,文章用较大篇幅阐释了中国传统诚信对于制度维系的诉求。 C.文章多次举引晋商、徽商的典型例证,说明中国传统商帮的诚信伦理具有制度化倾向,通俗且具有说服力。 D.文章结尾部分,从国家制度、产权制度、现代契约制度等多个层面,正反对比,中西对照,论述了传统诚信制度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诚信不依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来评价,不代表其否认或排斥外在约束机制。 B.传统道德诚信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甚至可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可见道德和制度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C.为严格约束和管教家族成员,乔致庸制定“六不准”家法。这“六不准”也是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 D.传统诚信制度的缺陷是多方面的,即便建立了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传统商帮也有可能走向衰微。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脉,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符号标识,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使用、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字,是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汉字是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更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有了汉字,才有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才有了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光辉灿烂的文化。目前,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但在汉字传承方面形势严峻。 国际文化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文化全球化,虽然文化全球化也有双向交流的性质,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平等的全球化,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单一性与弱势文化、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激烈。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全世界的政府交往、经济贸易、学术交流都用英语,而且互联网上的材料90%左右也是英文。相比而言,汉语使用人口虽占世界四分之一,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却与英语无法相比。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亚洲个别国家曾有意将汉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消息是否属实,说明汉字发明权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作为发明汉字的中国人,一旦汉字被其他国家作为非物质遗产申报,如何对得起自己的祖先和后人。 其次,国人对汉字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目前,在国人的心目中,汉语的地位没有英语重要,汉语学得好不好无关紧要,英语学好了可以拿学位和出国留学。现在中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一直到硕士博士毕业,前后长达二十几年。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过不了四六级,有的学校规定拿不到大学学位证或硕士博士学位证;参加工作后,英语不过关,不能晋升职称。而作为母语的汉语,没有这种高规格的待遇。正是这种制度和规则的导向作用,使得汉字和汉语的地位不断下降。 第三,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的遗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使用的普遍化,汉字书写由原来的毛笔与硬笔日益转变为键盘和拇指。一项针对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写字时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键盘化、拇指化,已经让人们体验不到汉字书写带来的愉悦,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代替了富有个性和温情的手写体。汉字书写水平的整体下降,带来的更多是对于汉字的隔膜与疏离。 第四,流行文化对汉字的冲击。目前网络流行语、时尚流行语、娱乐节目语言、广告语的泛滥造成大量对于汉字的更改与颠覆,使原本规范化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例如把“没有”写成“木有”、同学写成“童鞋”,妹子写成“妹纸”,悲剧写成“杯具”,“什么”写成“神马”,还有一些生造词,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至于为了书写方便而出现的难以认出的简化字更是比比皆是。这种对汉字的滥用与破坏使原本美丽的汉字变得丑陋。 今天汉字传承面临着内忧外患,提高对汉字传承的认识,激发国民对汉字的热爱,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摘编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没有话语权,以致汉语的影响力与英语无法相比。 B.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拿不了毕业证,不能晋升职称,这些是汉字和汉语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 C.文化全球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化,而汉字发明权的争夺其实是文化实力竞争的表征。 D.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毛笔与硬笔书写的汉字已被键盘和拇指替代,人们对汉字越来越疏离与隔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成就的背景下,从不同方面论证了汉字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 B.文章主体部分呈并列结构,从国际文化竞争、国人重视程度等方面审视汉字传承存在的诸多问题。 C.文章第四段用调查数据来论证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遗忘的现象,真实可信,有很强的说服力。 D.围绕汉字传承这一中心,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传承汉字文化、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提高对汉字传承的认识,重视汉字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汉字文化,就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B.从文化角度看,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 C.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影响力。 D.作为国家与民族符号标识的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因此,它的使用与传承意义重大。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詩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文学评论》2019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是模糊的。 D.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音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比照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象”的意义所在。 B.二三两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C.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D.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助于诗意的升华。 B.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C.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 D.只有“音象”与“诗象”在作品中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时间3月26日消息,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今天撰文指出,亚马逊在实体零售行业的野心正显现出来。据悉,除了实体店,亚马逊还计划开设类似苹果零售店的电器商店和便利店等。如果这些尝试取得成功,将对整个零售行业的运营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多年来,一想到亚马逊利用科技力量对他们进行碾压式攻击,传统零售商就感到害怕。但这场竞争主要是在亚马逊的本土市场——美国展开。可如今,全球零售商都感受到了亚马逊的直接威胁——该公司正在世界各地慢慢打造实体店网络。 多位知情人士向《纽约时报》透露,亚马逊还考虑创建实体店,销售家具和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购物者通常不愿在互联网上购买此类产品。这些商店还将充当一个展示平台,让购物者可以亲眼看到商品,下订单以后会直接送至他们家中。这些实体店不同于传统零售店——知情人士称,亚马逊考虑使用各种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技术,让顾客可以看到沙发、火炉和书柜摆放在家中的情景。与此同时,亚马逊还将实体店的地点设在顾客住宅附近,此举也有助于亚马逊进一步实现在数小时内将网络订单送货上门的目标。据称,亚马逊还打算创建类似于苹果零售店的电器商店。这些商店主要销售亚马逊自家设备和服务,比如Echo智能家居音箱和Prime Video流媒体服务。 贝佐斯2019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有零售商已经很好地满足了购物者的需要,亚马逊对进军实体零售市场不感兴趣。他说:“亚马逊想要做一些很独特的事情。如果我们发现独特的创意,我们也渴望开设实体店。”虽然亚马逊在网络零售行业取得了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种情况越来越清楚了,即人们也愿意亲自走进商店购物。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杂货。 在杂货领域——这是一个曾让亚马逊伤透脑筋的庞大产品类别——亚马逊开设了一家不需要收银员的便利店,而且还即将开设另外两家便利店,司机不需要离开车辆就能迅速提货,这三家商店全部位于西雅图。亚马逊还研究了另一个杂货店概念,可以为路过的顾客提供服务,充当仓储中心。 在实体零售店领域,印度可能是亚马逊考虑进入的另一个重要市场。亚马逊正偷偷计划在印度开设新的实体杂货店。印度的日用品市场规模庞大,目前主要由传统集市所主导,购物者必须穿梭于不同摊位中间,与商贩讨价还价,肉类也是露天摆放,而不是放在冰箱里冷冻。亚马逊曾承诺在这个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国家投入数十亿美元,知情人士透露,该计划在亚马逊公司内部代号为“珠穆朗玛峰项目”(Project Everest)。 在纽约大学莱昂纳多-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学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看来,亚马逊实体店扩张计划进展缓慢,恰恰说明实体零售是一个开拓难度极大的行业,这一点令他吃惊不已。五年前,加洛韦曾认为亚马逊到2019年可能会开设数百家实体店。 (编译/清辰)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马逊在实体零售行业的发展,将有可能对整个零售行业的运营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B.多年来,网络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利用科技力量,让全球零售商感到害怕不已。 C.亚马逊创建实体店,是因为部分产品购物者通常不愿在互联网上购买。 D.对亚马逊而言,开设实体店并非是初衷,然而满足了越来越多人走进商店购物的意愿。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迅猛发展的实体店网络,让亚马逊得以迅速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显示强大竞争力。 B.亚马逊实体店将可能使用各种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技术,让购物者亲眼看见商品摆放在家中的样子,从而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要。 C.为了进一步实现在数小时内将网络订单送货上门的目标,亚马逊将实体店的地点设在顾客住宅附近。 D.耗资达数十亿美元的“珠穆朗玛峰项目”将可能使印度成为亚马逊进入的第二大市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实体店网络,并计划开设类似苹果零售店的电器商店和便利店等,都体现了亚马逊在实体零售行业的野心。 B.贝佐斯2019年表示,亚马逊对进军实体零售市场不感兴趣和当时零售商已经很好地满足了购物者的需要有关。 C.杂货领域虽然曾让亚马逊伤透脑筋,且在西雅图只有一家售卖杂货的便利店,但亚马逊并未放弃对杂货领域的进军。 D.虽然在网络零售行业亚马逊取得了成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零售仍将被实体店所取代却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私是人的一种独有的生存特性,同时也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隐私蕴涵并体现了人的个性、人格、尊严、自由和价值维度。只要人有羞耻心、自尊心,只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个性,人就会维护自己的隐私。拥有隐私也是人与动物的又一区别。 私人生活空间是隐私寓居之所,也是隐私存在的条件和领域,隐私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隐秘的私人事务、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私人生活空间无论对于民主、自由与价值追求还是对于法制的构建都是必要的。关注隐私问题、重视隐私权的保护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隐私受到窥视和侵害,私人生活空间受到骚扰和挤压,人的尊严和权利就得不到保障。我国社会长期重整体轻个人,抹杀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性。隐私观念和隐私权意识是淡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私人生活空间范围内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隐私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维护隐私权是人维护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深层关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表现。 网络隐私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私人事物、活动和相关信息,网络隐私本身是一种新的隐私形式。在虚拟空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隐私被窥视和侵害的几率越来越大,社会后果也越来越严重。“网络隐私无隐私”,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极容易受到侵犯,隐私很容易遗失或被窃取。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实现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二元交叠。在网络中,人可以建立私人生活空间,同时与他人进行互动。从逻辑上讲,虚拟空间的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会公共空间在网络空间中清晰地分界得以实现。但是最安全的地方恰恰最危险,因为私人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界限清晰,一旦私人生活空间被人闯入,隐私就可能暴露得一览无余。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恰恰是极容易办到的事情。赵水忠在《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一书中全面地揭露了网络隐私泄露问题,一句话道出实质:“你浏览网络,网络也浏览你。” 网络在私人生活空间方面形成一个悖论——网络创造一部分私人空间就会丧失另一部分私人生活空间。“网络的发展有可能使我们的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隐私的侵犯日益成为显现和重要的社会问题。隐私作为人的重要权利,在虚拟空间中却可以被任意践踏,人的价值、尊严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设备在社会生活中将无所不在,收集和分析个人信息的能力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网络隐私问题体现着高科技的应用与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即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与技术之间的张力在不断加大。 (摘编自王治东《虚拟世界与私人生活空间——关于网络隐私的哲学文化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拥有隐私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因为隐私是人独有的生存特性,维护隐私是人的本能。 B.网络技术侵犯使用者的隐私,现代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 C.人类走向文明要求人们不断增强隐私意识,重视隐私权、维护隐私权、关注隐私问题。 D.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的二元交叠离不开网络,网络既是安全的地方,也存在危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分别从隐私维护的重要性、隐私观念淡薄的原因、隐私维护的迫切性等方面,阐释了维护隐私权的意义。 B.文章第三段分析了网络隐私受侵犯的原因,并引用赵水忠的话,论证了网络技术发展给隐私维护带来的挑战。 C.文章以隐私是人的生存特性和重要权利为立论前提,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维度论述了隐私泄露的危害。 D.文章运用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由介绍抽象概念到阐述具体事实,逐层递进分析,逻辑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的隐私意识和观念不是淡薄的,也没有缺失,那么有关隐私保护的问题就不会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B.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隐私的侵犯日益严重,这警示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监督、监管。 C.网络创造一部分私人空间就会丧失另一部分私人生活空间,可见,在虚拟空间中人们的隐私在被保护的同时也会被泄露。 D.网络隐私问题是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矛盾的突出表现,这要求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要注意维护人的尊严和主体利益。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言,“创造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但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人工智能的正向作用有目共睹,但它将使人类遭遇怎样的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是福是祸? 变革总是充满争议的。人类不断造物的漫漫历中,每一项变革性技术的问世,总会引发人们一轮又一轮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不是技术,而是由此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和伦理困境。这是必要的,它反映了人对自身性质、地位、价值的严肃思考。 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它的发展必须有伦理的介入和匡正。但是,对于技术,过度期待不可行,深度忧虑亦不可取。技术本身无善恶,这把双刃剑指何方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与之相比.当前人工智能仍很“稚嫩”,能理解人类的情感文化,拥有智慧、情商,会推理、“算计”的强人工智能尚只存在于银幕中的虚构世界里。如果因为前方可能存在危险,就停止向前探索的步伐.人类不可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元的今天,也无法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明天。 但是。现代科技的不可逆性,也警示我们不能随便拿人类的命运冒险。在人工智能的推进中要注入人文理性。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伦理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学术各界和社会公众都要积极参与其中。而为了防止技术被某些利益团体利用或造成新的社会不公.除了强调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遵守道德义务外,政府的管控、法律的约束不能缺位。要让技术的发展始终在一个社会开放的空间中进行,防止黑箱操作。 人类制造工具,而工具让我们走得更远。人工智能初显的应用前景令人欢欣鼓舞。它的长远化应用,将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爆点。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还是我国十九大报告部署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都反映出各国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毕竟,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谁抢占先机。谁就能获得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动权。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越向前发展,人类面临的伦理问题也会越尖锐。但是,技术应用有禁区。科学探索无止境。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相关伦理问题的思考研究,但未雨 绸缪的同时要避免过度敏感。播种善因、规避恶意,才是更加理性的作为。面对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接踵而来的问题、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把控好技术发展的方向让它造福人类、造福自然。 (摘编自马丽霞《AI①探索虽无止境,但应用有禁区》) 注:①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变革性技术带来的关于未知风险和伦理困境的争论是必要的,这反映了人对自身性质、地位、价值的严肃思考。 B.在银幕中的虚构世界里出现的强人工智能在目前尚不存在,但只要人工智能继续向前发展,强人工智能就会出现。 C.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要有伦理的介入和匡正,因为它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D.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制造的工具,所以无论它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会服务于人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享章第一段用霍金的话引出了论题“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使人类遭遇伦理困境”。 B.文章第五段通过举例,论述了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原因是谁抢占了人工智能的先机,谁就能获得主动权。 C.作者从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和现代科技的不可逆性两个方面分析得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有伦理的介人和匡正,还要注入人文理性。 D.文章围绕“人工智能”这个中心论题,开篇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本无善恶,所以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取决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B.人工智能将掌控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C.要防止人工智能的黑箱操作,除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要遵守道德义务外,政府的管控、法律的约束也不能缺位。 D.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伦理关系的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思考。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德理想是指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包括以下内容:一定社会阶级及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体系的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还不能为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 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涉及到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联系的一面。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广义上也包含着对即将到来的社会面貌的预见。以恩格斯的观点来看,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本来就是一回事,道德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这也就是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必然有部分重合。比如,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就不仅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而且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 当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之间也还存在着差异。其一是从内容上看,它们的着重点不同。如果说社会理想更加注重勾画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话,道德理想则注重勾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其二,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最初往往是以道德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得很清楚的科学理想的。在一种社会理想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制度未来的轮廓构想首先表现为一种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虽然就准确性、严谨性、论证性而言,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不能和科学的社会理想相比,但它能动员广大群众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变革社会的进步活动中。比如,社会主义理想就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以道德预测和理想的形式得到了首次表现。作为精神力量,它对当时人民群众和早期无产阶级自发斗争起了感奋作用,给社会的发展从道德上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它自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其三,一定的社会理想产生之后,只有被实践的人们所理解、接受,成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时,才会变成人们实践中的真实理想。如果一种社会理想没有转化为该阶级成员的道德理想,那么这种社会理想还停留在认识领域。道德理想使社会理想更接近于实践。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上革命阶级在斗争中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有浓厚的道德理想色彩和丰富的道德理想内容。 道德理想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暂时还不能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由此产生的普遍道德要求是否定剥削、否定不劳而获等。但是现实中还有更高的道德理想标准,如不计报酬、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准则具有规范的、现实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道德理想标准则具有崇高的、理想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人们行为道德价值大小的标准。在实践中,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准则,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理想标准。可以说,道德规范则是道德理想标准的前提和基础:道德理想标准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反映了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肖群忠《道德理想新探》) 1.下列关手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就是道徳理想,它主要指还不能被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遵照实行的比较高的道德要求。 B.道徳理想包含着一定社会阶级和它的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徳风尚的向往,它与一定阶级的社会理想相联系。 C.一定阶级会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等同于社会理想,它包含着对未来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预见。 D.恩格斯认为,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一回事,它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和社会理想完全吻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道徳理想的内涵,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了道德理想的两方面内容。 B.文章善用例证法来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如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例来阐述道徳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联系。 C.文章论述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时,辩证地分析了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D.道德理想标准高于道德规范准则,它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的性质,社会上多数人能接受“按劳取酬”却不能奉行“不计报酬”就证明了这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在内容上着重点不同,在形成过程上有先后之分,在实践途径上道德理想更接近于实践。 B.革命阶级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带有道德理想色彩,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就是证明。 C.既然空想社会主义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那么可以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有超前的科学预测,与科学社会主义重合度极高。 D.承认社会理想和道徳理想的联系,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前者代替后者;承认二者的差别,则要求人们注意发挥后者在实现前者中的作用。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真伪提供了新线索。2019年6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 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 C.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D.《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览"字写成"揽",是他为了避讳曾祖父王览而为之,这也佐证了《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的观点。 B.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 C.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 D.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 B.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 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享发展,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前提,没有发展,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这种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富有质量的发展。简而言之,没有“有质发展”就不会有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30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蔚为壮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却在“蛋糕”的公平公正分配、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因此,如何在确保“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化解分配领域的不公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差距,已迫在眉睫。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提升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确保发展惠及不同阶层、区域和城乡居民,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间翻一番;另一方面,要把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确保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平衡性。通过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制度安排,通过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确保所有群体、阶层和区域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又要注重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质量指标,还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毕其功于一时、一地、一役。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向更高阶形态迈进,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或城市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受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等非持续性发展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单纯地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从而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在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告别过于重视GDP的单向度发展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重视社会结构调整。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另一方面,重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不要有污染的GDP,坚持生态为先,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与环境优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保既有经济增长又有碧水蓝天。唯有如此,发展才会有效,才能共享。 (摘编自周小毛、何绍辉《把握共享发展要义的三个维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的增长都是富有质量的发展,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 B.当前,不仅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还要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公正分配,这样就能快速缩小城乡等三大差距。 C.因为缺乏发展动力,一些地区或城市陷入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D.不能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两个方面都重视才有利于共享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着“共享发展”这一话题,从发展的质量、发展中的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在第一段中把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比喻成“蛋糕”,将经济发展中的分配问题分析得浅显易懂。 C.文章在论证中几次提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增长,彰显了我国共享发展中发展速度至上的立场。 D.文章第三段在论述一些地区或城市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条理十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持续发展,共享社会资源才有可能;同样共享问题不解决好,也会影响发展。 B.共享发展要坚持以发展质量为核心,其发展质量指标具体体现在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方面。 C.解决了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经济就能更好地跨入更高阶形态。 D.只有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才是“有质发展”,才能共享。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庸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希望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反对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的霸权做法。 C.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维护人类共同价值的诉求,可实现人类整体的安全和进步。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因为世界文明主动接受且认可中国传统哲学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开头由“以往的全球观”引出一种全新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点阐述这一全球观是时代的要求。 B.材料中间部分紧承第一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C.材料中间三段的内容实质上解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是中国提出”和“怎么做”的问题。 D.整个材料按照“总分”的基本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最后一段从现实角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发动战争,这不符合“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认可,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也将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数千年文明始终保持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还可为今天全球的很多问题提供启示。 D.一旦强制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隐性地取消了彼此的平等地位,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D; 2.D; 3.B 解析:1.概念扩大,“中国画家”应为“中国文人画家”。 2.强加因果,中国文人画并非因其在世界绘画史上的地位而能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 3.“追求作品出神入化”是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 “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求” 的最终目的。 2.答案:1.C;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具体的语言和抽象的情感有很大差别,文字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 B项,“就没有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错误,原文“没完全描写出”; D项,“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自然碰的巧,并不是创作者不是刻意为之”错误,原文“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 2.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C项“逐层递进”错误,应该是“并列”。 点睛:分析文章的内容比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要仔细分析材料中的论证部分内容。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语言能够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深刻美”歪曲了《关雎》的含蓄美。 3.答案:1.A; 2.B; 3.D 解析:1.“摈弃了”和原文第二段首句“不同于”信息不一致,“任凭岁月流走”前缺少限定词“大部分时间”。 【考点】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A.该选项是《我是歌手》节目受欢迎的原因。 C.“保持原作的情调”表述不当,《陀螺》完全失去了原唱者万晓利的困惑感、失望感。 D.“都不是新歌”表述不当,原文有“除了登上过春晚的《当你老了》和琼瑶苦情歌《在水一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范围扩大,应该是“诗意想象的中产阶级和小资”;“悲哀”的说法于文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答案:1.C; 2.B; 3.D 解析:1.A原文在“潜移默化”前有“曹经”加以限制。 B“及其价值倾向”错。原文是说“和主流价值观”。 D“不外乎”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主要体现在”。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井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导找细微的差别。 2.B项说“正反论证”错,文章没有进行反面论证。 3.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与“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思不一样,前者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未然,后者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强调的是一种已然。 5.答案:1.A; 2.D; 3.C 解析:1.B.绝对化倾向 C.张冠李戴 D.论据与论点不符。 2.“正反对照,中西对比”无中生有。 3.“相互促进、相互转化”错。 6.答案:1.C; 2.D; 3.A 解析:1.A.“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没有话语权”有误; B“这些是汉字和汉语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有误; D.“已被键盘和拇指替代”有误 2.“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误 3.“只要就能”有误 7.答案:1.D; 2.D; 3.A 解析:1.A项,强加因果。 B项,“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的说法不当。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记录历史”是要“消除双向误解”和“有意或无意带来的扭曲”。 C项,“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第七段,物品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但即使借助诗意的想象、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也只是“也许可以”了解过去,了解他人,并不能消除对历史的扭曲。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D项,“前后对比”理解错误。 3.A项,因果倒置。正是因为“现在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才要借助物品来解读历史。 8.答案:1.D; 2.C; 3.D 解析:1.A项,对文中“与之相对”一句理解有误,原文没有强调“音象”和“诗象”的依存关系; B项,“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只是唐代“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C项,原文说的是“此时音乐产生的 ‘音象’可能是模糊的”。 2.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徒诗是有音乐性的。 3.原文上下两句非条件关系。 9.答案:1.B; 2.B; 3.D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偷换概念,原文是“传统零售商”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原文是“该公司正在全球慢慢打造”而非“迅猛发展”, C“为了”强加条件, D,“第二大市场”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被取代的事情。 10.答案:1.C; 2.D; 3.A 解析:1.A“维护隐私是人的本能”说法欠妥, B“现代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说法绝对, D“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的二元交叠离不开网络”说法欠妥 2.没有比喻论证 3.假设欠妥 11.答案:1.A; 2.B; 3.B 解析:1.B“只要人工智能继续向前发展,强人工智能就会出现”,太过绝对。 C“它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原文是“它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D“无论它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会服务于人类”,于文无据。 2.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的是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 3.“人工智能将掌控人类未来的生活”,于文无据。 12.答案:1.B; 2.A; 3.C 解析:1.A项,从第一段看,道德理想还包括一定社会阶级及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 C项,“等同于”表述错误,原文为“主要是指”; D项,“完全吻合”错,原文第二段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必然有部分重合”。 2.“递进式结构”错,运用的是并列式结构。 3.“可以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有超前的科学预测”分析有误。 13.答案:1.C; 2.D; 3.B 解析:1.A.原文为“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选项中少了“几乎”,表达不准确。B.“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不正确。郭沫若是从当时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推断的,这是一条新的考证线索。D.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选文中未提及,属“无中生有”。 2.本文只是一篇介绍“《兰亭集序》真伪之谜”的文章,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也不是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只是客观介绍而已,也谈不上具有“论证雄辩有力”的效果 3.A.原因不充分,推理不正确。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表达不准确,应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字体”也不准确,原文是说“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D.只有高崧墓志不能证明后面的观点,还应包括“在南京周边发现的三十块左右墓碑,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东晋墓碑”等一些考古发现 14.答案:1.D; 2.C; 3.C 解析:1.A项,无中生有,“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的增长都是富有质量的发展”不准确,原文只肯定了保持中高速增长工,但没有信息表明这种增长是“富有质量的发展”; B项,表意不明,原文并没信息表明“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公正分配”,“就能快速缩小城乡等三大差距”; C项,颠倒了因果,“缺乏发展动力”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2.C项,“彰显了我国共享发展中发展速度至上的立场”错,文章的立场是“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富有质量的发展。” 3.C项,错在“经济就能更好地跨入更高阶形态”,把“解决了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这个必要条件当作了充分条件。 15.答案:1.A; 2.D; 3.B 解析:1.B项,“只反对”缩小范围,据第2段的意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是对种族中心主义的整体反对而不是反对其中的某种做法; C项,“可实现人类整体的安全和进步”犯了未然与已然关系的错误,据原文第一段“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和原文最后一句话“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说“可实现”有点过于武断; D项,因果不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关系方面的原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而不是“世界文明主动接受且认可”。 2.“总分”不正确,应是“总分总”,“必要性”应为“可行性”,第1段提出问题,第2-4段分析问题,第5段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可行性,是前面分析完后的结论,属于总结问题。 3.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的超越,并不是取代,而且“种族中心主义”是否消失跟很多因素有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