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揭阳市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 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2018年5月5日 ‎ ‎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用答题卷作答。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卷上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 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 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 ‎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茶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C.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D.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清明追思 吴国荣 千百年来,清明节从哀思的叙发,到形态的形成,又幻化成民族精神价值。在黄河流域,在长江两岸,不断地匡正,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弘扬。她是一幅热烈的世俗画,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熙熙攘攘、你来我往,表现着春的张力,寻找着生的希望。她是一首悠长的抒情诗,像徐志摩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神情恬然,心花绽放,仰慕着久远,追寻着缅想。她是一曲奔放的通俗歌,像无名氏的《黄土高坡》,气象生动、神情豪迈,思恋着远古,憧憬着未来。‎ 在儿时的记忆里,清明不仅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更多的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那时,草木吐绿,山花烂漫,菜花引蝶,桃花泛红,杏花斗艳,柳叶戏风,炊烟袅袅。小孩们戏耍着跟着族人,年轻的抬着祭品,大人们扛着铁锨,先祭已经弄不清多少辈份的祖坟,再祭曾祖、祖父母的坟。祭祀完毕,已经是大半上午,吃祭品是早已垂涎的事了。你争我抢,欢愉喜乐弥漫着整个全过程,珍藏为美好的记忆。‎ 人生如白驹过隙。长大后离开家乡,每当清明临近的时候,总有一缕浓浓的渴望夹杂着一丝淡淡的乡愁慢慢袭上心头,耳畔又仿佛有一种熟悉的乡音在远方轻轻地呼唤,让人无法拒绝而又欲罢不能。儿时的记忆不是越来越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了。并渐渐地使我有所顿悟,曾子所谓“慎终追远”,本意是要后人谨慎地为先人送终,并且长远地追思先人的恩德。鲁迅把自己的旧文汇编成册,命名为《坟》,并曾说过,他“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方面是为了埋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留恋。埋葬的是过去,留恋的是过去,但它们都属于生者的情感范畴。在我的感觉里,清明既是对祖先的一种祭奠,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既是对儿时的乡情的一种重复,也是对生命或文化的一种传递。因此,无论在哪里,清明时节,我总是要在心里进行默默的遥祭。‎ 现在,几十年工作的熏陶,使我在“知天命”‎ 之年,总愿对一些事情做文化的思考。毋须置疑,清明节当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之一,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也是召唤云游在外的人们归乡的情感源头和动力。在华夏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教义的基础上,儒家学派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学,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中国人所期望延续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性的生命,而且还是包括了社会性、文化性及道义性的生命。子孙在纪念先祖时,不仅是要追思其生物性的音容笑貌,还要缅怀其慈爱之心、善良之行和功德美名。并试图能实现父母或祖先在一生中不能实现的某些特殊愿望,或弥补他们某些重大而特殊的人生遗憾。清明节为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人士搭建了共同的伦理情感的诉求平台,不论是远在他乡,还是奔忙田间;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住曲陋小巷。于是,成就了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人文情怀、社会和谐、敦亲睦族及敬老行孝的品德风范。‎ 每逢清明之际,总有一些不朽的名字会在我们心头萦绕。我常常思考,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究竟应该怎样来衡量?人生旅途无论多么遥远,每个人迟早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尽头。然而,面对生命的终结,其实是不必忧虑的,因为“死亡是最伟大的平等”,正是在生存中才有了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进而才有了上善与否的区别。正是清明节弥合了这种分野,缩小了这种区别。因为祭奠本身就是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我看过好多的碑文,没有一个是否定祖先价值的,反而满篇都是歌功颂德,以及我们自己的遗憾。‎ ‎ ‎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作者用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清明的精神价值。‎ 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夹叙夹议是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叙述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清明的感受,讨论了清明的精神内涵,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C.作者认为清明是祭奠祖先,追忆先人功过得失的重要节日,它能弥合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缩小上善与否的区别。‎ D.作者文章对清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深刻揭示了清明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意义,富于思想性、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 ‎ ‎5.作者不同人生阶段,对清明的态度和感受怎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 ‎ ‎ ‎ ‎ ‎ ‎6.“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文本分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6分)‎ ‎ ‎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 严海建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又总是语焉不详。个中缘由,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我们很难将他归类,很难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的志业与成就。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不看这个已经被定性的符号化的饶宗颐,而是追根溯源,勾画出一代鸿儒饶宗颐是如何炼成的,从中或可体认到饶宗颐不可复制性的渊源,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奇绝造就了饶宗颐的成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由此得来。‎ 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因缘的。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有些人大半辈子的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我确实比较幸运,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的。”‎ 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的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道路的重要基础。从其后来的治学风格中均可见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若安生立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而饶宗颐治学风格之养成多得益于其优越的外在环境,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这样的读书环境自非常人可及。而其后来学术上成就的取得也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1949年,饶宗颐为《潮州志》编辑事宜赴港,咨询资助人之一的潮商方继仁,由于方氏的资助,饶宗颐得以寓港不归,遂决定了此后大半生的学术际遇。当大陆政治运动屡起,批判斗争不断时,而饶宗颐得享“偷来的时间”,是为天时。而香港的开放也使饶宗颐能够与欧美汉学界互通声气,促进其学术研究,是为地利。饶宗颐早年从学得父辈师友提携甚多,到港后治敦煌学,方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此后饶宗颐刊布图籍,展览书画,开研讨会,建纪念馆,亦多承潮商财力的支持,此则为人和。‎ 饶宗颐的成就得益于外在的因缘,且此种因缘是多重的,是来自各方面的。饶宗颐的学问领域之宽广,学术视野之开阔,所见史料之广博可以说罕有人能比肩,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其外在因缘的多重性。但饶宗颐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在此多重外在因缘的影响下不失本我。饶宗颐一生所遇的名师益友不可胜数,其均能以自己既有的学问基础,有所因应,取他人所长,所以饶宗颐的学问都不是照着做的,而是接着做的,正如有学者评价的那样,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当然,除学问以外,饶宗颐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也是罕见的。饶宗颐集学问与艺术于一身,所以他的生命是充满自信的,是圆融的,是和谐的。在现代中国,一般知识人若是能做到学问上有为,往往因功利心过甚,而失之无趣,饶宗颐做到学问上的有为和生活上的有趣二者兼得,其实这正是儒者所追求的内在圆融。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是特殊的因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现象。追寻这些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将对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内容有增删)‎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人们总是语焉不详,个中原因可能在于其不可复制性。‎ B.幼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为饶宗颐后来走上治学道路,形成风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C.饶宗颐受潮商方继仁资助甚多,方氏曾斥巨资为其购入仅有的一套重要文献——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 D.饶宗颐遇到了众多名师益友,又能以自己的既有学问为基础,博采众长,在多个领域著述颇丰。‎ ‎ ‎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饶宗颐学问领域宽广,学术视野开阔,所见史料广博,很少有人企及,主要得益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缘”。‎ B.饶宗颐家学渊源深厚,自小好学多思,耽于想象,读书目的性强,从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C.追根溯源去探寻饶宗颐身上的各种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对于未来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D.饶宗颐生命充满自信,圆融和谐,所以他既能够学问成就卓著,而且艺术上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E.本文结构严谨,着重叙述了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取得成就的种种“因缘”及对待人生的态度。‎ ‎ ‎ ‎9.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饶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缘有哪些方面?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 ‎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題共4小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第进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 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为监察御史里行,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河决曹村。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未几狱成,始悔之。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险固,启豺狼心。”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诣上党对理,坐贬秩。元祐元年,召为户部郎中。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黄廉传》)‎ ‎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B.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C.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D.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熙宁,同“神宗”一样同是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B.里行,官名。唐代开始设置,宋沿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 C.中国,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D.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被王安石问及免役的事,用旧法对答。并上报神宗说新法不是不好,只是地方推行走样,让百姓深受其害。‎ B.黄廉恪尽职守,为官坚持原则。他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王中正任职的事,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C.黄廉办事灵活,生性宽厚仁慈。他在黄河曹村决口受灾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能根据灾民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使大量灾民存活下来。‎ D.黄廉认识精辟,理案效果欠佳。他对辽国人要求得到代北地区分析到位,因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加之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他而获罪贬官。‎ ‎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5分)‎ ‎ ‎ ‎ ‎ ‎ ‎ ‎(2)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5分)‎ ‎ ‎ ‎ ‎ ‎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 ‎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 ‎ ‎15.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 ‎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稀疏白发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伤时、忧国、念家的愁思之深。‎ ‎(2)荀子《劝学》中以车马为喻,来说明君子资质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在办公楼施工现场,满眼望去,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顺利完工,工人们两班轮换,不停施工。‎ WiFi发射器的辐射极小,且随距离不断减弱,一米外的辐射值就已微不足道。不过,还是建议将发射嚣放置在离床头1米范围之外,不用时尽量关闭电源。‎ 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影片《湄公河行动》取材于当时惊天动地的“10·5湄公河跨国大案”,故事环环相扣、扣人心弦。其中,一场警察扮成商人与毒枭之间过招的戏码看得人惊心动魄。‎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躁躏的悲惨历史,所有中华儿女对此刻骨铭心。‎ A. ‎ B. ‎ C. ‎ D.‎ ‎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经过了长时间激烈对垒之后,美国大选在当地时间11月8日决出最终结果,被精英围攻的特朗普终于打败希拉里,入主白宫。‎ 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 D.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 ‎ ‎19.下面是现代小诗《笋》的诗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春天里想来打听悄悄地 花开的消息拱出大地树绿的秘密 A. ‎ B.‎ C. ‎ D.‎ ‎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宁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长大了,为什么童年时期的记忆会慢慢记不起来了?科学家近日解释称,人在出生后,脑部记忆区域的细胞增长速度极快,令原有细胞连接中断,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员在测试中刺激成年老鼠记忆细胞增生,发现它们变得较健忘;而无法增生记忆细胞的小狗,__________________。儿童细胞连接不稳定,仅能记忆数周或数月的时间。相反__________________,其记忆能够被很好地储存。‎ ‎ ‎ ‎21.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几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推 荐 信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 特此推荐。‎ ‎××中学 ‎2018年3月19日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松竹梅,荷花菊花昙花,都是大自然中的常见植物。它们或因某种气节,或因某种品质,或因某种价值而令人们赞不绝口。‎ 请从中选择两三种植物来谈谈你对植物文化底蕴的认识。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2018年5月5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1.B(解析:陆羽撰写的《茶经》,其中的阐述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证。)‎ ‎2.C(解析: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曲解文意。)‎ ‎3.D(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说:“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没有说中国茶面临困境;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改变茶的外观不是中国茶传承的决定性因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C(解析:“因为祭奠本身就是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我看过好多的碑文,没有一个是否定祖先价值的,反而满篇都是歌功颂德,可见没有过。”‎ ‎)‎ ‎5.答:文章作者写了自己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儿时、长大后离家时,知天命之年(2分),不同的态度和感受:儿时的欢愉喜乐、美好,长大离家后浓浓的渴望和淡淡的乡愁,知天命之年的深刻思考。(3分)‎ ‎6.答:清明节经过不断变化,幻化成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是人们祭奠逝者、慰藉生者、维系强烈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让人们更好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之一。(3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了解民族发展历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3分,言之成理就可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C(解析:“方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可见)‎ ‎8.A、C(解析:B“读书目的性强”不符合原文意思;D颠倒因果关系;E.没有叙述饶宗颐对待人生的态度,无中生有。)‎ ‎9.答:饶先生一生取得巨大成就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内缘: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强烈的问题意识,且读书全凭兴趣,做学问不失本我,全无功利性(2分)。外缘: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2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19分 ‎10.B(解析: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日:“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11.A(解析:熙宁是年号,神宗是庙号。)‎ ‎12.D(解析:原因错误,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没有贬官;中正嫁罪于转饷,而未转嫁给黄廉。)‎ ‎13.(1)朝廷立法的本意统一,但是各地推行时各不相同,所以法令实行,却让百姓疲惫(深受其害),陛下无法完全察觉到。(评分细则:5分。关键词“一”“病”“察”各1分,句意2分。字词落实,句子通顺,即可。)‎ ‎(2)私人抵押的牛要给他们钱,养活那些被抛弃在路上的男女孩子,年轻力壮的灾民则以工代赈,共救活25万灾民。(评分细则:5分。关键词“质”“役”“活”各1分,句意2分。字词落实,句子通顺,即可。)‎ ‎【参考译文】‎ 黄廉,字夷仲。考中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职。熙宁初年时,有人将他举荐给王安石。王安石跟他对话,问及免役法的事情,黄廉根据旧的法律来回答,答得很详尽。王安石说:“这个人肯定能办理新法的事情”于是向神宗皇帝报告,皇帝下诏询问关于新法的时事要务,黄廉回答说:“陛下的本意是要方便百姓,新法不是不好,只是任用的官吏不得其人。朝廷立法的本意统一,但是各地推行时各不相同,所以法令实行,却让百姓疲惫(深受其害),陛下无法完全察觉到。所以河北地区发生水灾,河南、山东、山西发生旱灾,而淮南、浙江发生蝗灾、江南地区发生瘟疫,陛下也无法一一知道。”于是皇帝任命黄廉为司农丞,去赈济济东道地区。回来后向皇帝报告情况,很合皇帝的心意,提拔他为利州路的转运判官,兼任司农丞。‎ 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到俞充勾结宦官王中正而担任宰相的属员,并且说王中正担任正使一类的官职权柄太重。皇帝回答说:“人才是不分种类的,就看上位者使用人才的能力如何。”黄廉回答道:“虽然道理如此,臣忧虑的是这样助长了不好的风气。”‎ 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了,黄廉接受诏命安抚京东地区的灾情,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距离粮仓太远,无法到来的灾民,分别派遣官吏送去。又选择地势高亢的地方给灾民居住,灾民经过关卡不征税,外地转运商人征收粮食冲抵赋税,出钱购买耕牛,收养被遗弃在道路上的男女孩子,年轻力壮的灾民则以工代赈,如此共有25万灾民存活下来。‎ 相州的冤案发生时,邓温伯、上官均都上书陈述冤情,以致因此贬官,皇帝让黄廉审理这个案件,却最终没能纠正这个冤案。没过多久,案件判决,才开始后悔。后来加官集质校理,并负责提举检点河东地区的司法刑狱。‎ 辽国人要求得到雁门关附近的代北地区,黄连说道:“按分水岭划分边界,让中国失去了险要的地形,反而让契丹人起了狼子野心。”‎ 后来契丹人果然吞并了两国边界的缓冲地带,一直到了雁门关下,地方百姓对此深以为憾。王中正征发西军,往往征调两倍的人数,负责后勤的转运使又在这个人数上,征调更多的人,黄廉说道:“对百姓的盘剥也太过分了!难道就不怕伤到自己的根本吗?”黄廉随即上奏说:“军队一定不会有战功,怎么用什么方法来妥善处理后事呢?”不久,大军溃败回来,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给负责后勤转运粮饷的人。黄廉被派到上党负责共同审理此事。最终因此获罪贬官。‎ 元祐元年,将他召回担任户部郎中。第二年,又升任尚书省左司郎中,又调任起居郎、集贤殿修撰官、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评定他过往附会蔡确制造冤狱的罪行,贬官陕西都转运使,并担任给事中,在任上过世,终年五十九岁。‎ ‎(二)(11分)‎ ‎14.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解析:B项,“借景抒情”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分析错误。“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是马的叫声,都含有悲凉的情味)‎ ‎15.流露出相逢时的喜悦。相同际遇的人终于在“十年”“‎ 移家”“白首”“征战”后相逢。(2分)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2分)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之情充溢诗句之中。(2分)‎ ‎(三)(5分)‎ ‎16.(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题2分,(2)题3分,共5分,有错、漏,则该题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C(解析: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微不足道:足,值得;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与此句语境不合,此处宜用“微乎其微”,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此处用错对象。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与此句语境不合。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18.A(解析:B成分残缺,句尾加“的需求”;C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在矛盾;D句式杂糅)‎ ‎19.B(解析:从意象、意境、连贯等角度考虑。起句不能突兀,打听的顺序应是先树后花。‎ ‎20.导致无法记起儿童时期片段(2分)记忆力则较好(2分)成人大脑细胞连接稳定(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参考答案:“你校”改为“贵校”,“显著”改为“优秀”,“荣任”改为“担任”,“大作”改为“作品”,“垂爱”改为“垂青”。‎ 评分细则:5分。每处指出来并修改正确计1分;若指出来没修改正确,该处不得分。答案只要指出来并修改正确,即可。‎ ‎(此题考查语言是否得体。做题时要关注用语是否符合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是否符合情景需要,谦敬辞使用是否恰当等方面。为表示对该大学的尊重,“你校”应改为“‎ 贵校”,“成绩显著”不搭配,应改为“成绩优秀”,“大作”往往表示别人的作品,这里是说自己推荐的学生的文章。用“作品”即可,“垂爱”指上对下赏识爱护,与语境不符。)‎ 四、写作(60分)‎ ‎22.(60分)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一等(20—16)二等(15—11)三等(10—6)四等(5—0)基 础 等 级 ‎40‎ 分内 容 ‎20‎ 分 ‎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语 言 ‎20‎ 分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发 展 等 级 ‎20分 分 ‎ 特 征 ‎20‎ 分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