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一、语言文字应用 1.(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精神世界,除了好奇和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他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沓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以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蒙满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既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云变幻 匮乏 毗(bǐ)邻 B.记载(zǎi) 纷至沓来 更叠 C.边陲 东渐(jiān) 大相径庭 D.一如既往 盎(yàng)然 边缘 2.(3分)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宋词仿佛一朵芬芳绚丽的奇葩,它以 的风格,散发着迷人的馨香。千百年来,代代中国文人对宋词的品鉴、仿作,已成为他们的 ,凝聚着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现当代,有的诗人创作的旧体词堪称 ,甚至足以与古人的佳作比肩,只是宋词的时代已不可能复现。 A.①独树一帜 ②情趣 ③精致 B.①独具匠心 ②情趣 ⑨精品 C.①独具匠心 ②雅趣 ③精致 D.①独树一帜 ②雅趣 ③精品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4.(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李杜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创作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久为传诵的作品。 B.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他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C.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300余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D.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二、现代文阅读 5.(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1)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B.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三、文言文阅读 6.(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 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易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 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人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①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②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③后世已。 【注】①括:箭的末端。②秋驾:古代一种御马的技术。③观:显示,扬名。④博志:当是“抟志”传写之讹。“抟”通“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恶以必除 恶:憎恶 B.昼日讽诵习业 讽:讽刺 C.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 章:显扬 D.吾非爱道也 爱:吝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 与羸而不助五国也 B.今有宝剑良马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宁越,中牟之鄙人也 之二虫又何知 D.请以十五岁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墨翟、宁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通过日夜学习,最后分别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和谋士的代表人物。 B.“射”“御”均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习掌握的基本才能,和书、礼、诗、乐统称为“六艺”。 C.战国时期,武器的种类已经很丰富了,除了宝剑以外,还有弓箭、战车、钩长矛等等。这些兵器虽然也有铁制作的,但主要材质是青铜。 D.“布衣”,麻葛制成的粗布衣服。因古代平民穿马葛之类的织物,不能衣锦绣,所以“布衣”一词借指平民百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本文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 ②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③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四、诗歌阅读 7.(8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③,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 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都。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1)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时空纵览,为全词奠基昂扬豪迈的基调。 B.以问答的形式点题,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 C.“兴废”二字承上启下,意蕴丰富而悠远绵长。 D.词的下阙情与景交融,慷慨生悲,淡有余韵。 (2)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 (3)全词围绕一个“愁”字展开的,请具体分析其中的内涵。 五、默写 8.(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 (1)于嗟鸠兮, 。(《诗经•氓》)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奏论》) (3)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6)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现代文阅读 9.(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流年 (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 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喜上眉梢”。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黯然失色。 ⑦ 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母亲的哪些往事? (2)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第⑥⑦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对此加以分析。 (4)标题“流年”虽未在文中出现,但却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密切相关。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是全文的总起,提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湘西的吊脚楼和竹子,文章的描述也由此展开。 B.第②③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作者把吊脚楼比喻成一个思想者,在岁月的凝望中,又包含了过去的沧桑、母亲的乐观、新生的希望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厚重的。 D.第⑥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第⑦段描写了母亲征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E.第⑧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七、语言表达 10.(4分)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 , 。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11.(3分)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 建在的津塔成为天津新的地表示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断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技术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在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答: 。 12.(5分)2015年年底,一则异国见闻刷爆微信朋友圈:为帮助流浪汉度过寒冬,伊朗多地居民发起“爱心墙”活动,把不需要的衣物挂在街边墙壁上,让有需要者自行取走,使得一面面冰冷的墙壁变成了分享爱心的渠道。国内许多城市也很快出现了“爱心墙”,并经媒体报道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 请你为“爱心墙”点赞,要求写出“爱心墙”的特点及产生轰动效应的原因,文字在100字左右。 八、写作 1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些人不懂感恩,有些人不懂奉献爱心,有些人悲观烦恼,有些人胸无大志,有些人逃避现实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让我们痛苦不堪,甚至有的人始抱怨命运、抱怨社会的不公。其实,与其说是这些外界因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倒不如说是我们的内心少了一份淡然,少了一份平静,毕竟生活中,还有一种“花”为你飘香。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以“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为题目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应用 1.(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精神世界,除了好奇和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他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沓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以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蒙满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既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云变幻 匮乏 毗(bǐ)邻 B.记载(zǎi) 纷至沓来 更叠 C.边陲 东渐(jiān) 大相径庭 D.一如既往 盎(yàng)然 边缘 【考点】11:字音;12:字形.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该题考查字音,高考能力层级为A.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毗邻”中“毗”应读作“pí”; B.“更叠”中“叠”应写作“迭”; C.正确; D.“盎然”中“盎”应读作“àng”。 故选:C。 【点评】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形近字的区分:在平时学习中要观察偏旁,有些可以通过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偏旁、意义和读音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同音字,这是都是使用中经常混淆的字,要正确书写这些汉字,就要做到平时多留心,书写时仔细体会它们的差别。 2.(3分)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宋词仿佛一朵芬芳绚丽的奇葩,它以 的风格,散发着迷人的馨香。千百年来,代代中国文人对宋词的品鉴、仿作,已成为他们的 ,凝聚着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现当代,有的诗人创作的旧体词堪称 ,甚至足以与古人的佳作比肩,只是宋词的时代已不可能复现。 A.①独树一帜 ②情趣 ③精致 B.①独具匠心 ②情趣 ⑨精品 C.①独具匠心 ②雅趣 ③精致 D.①独树一帜 ②雅趣 ③精品 【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考查辨析词义,辨析是对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用法的区分,关键还是要掌握字、词的基本用法。 【解答】①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与“风格”搭配,应用“独树一帜”。 ②情趣: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雅趣:高雅的意趣。在“对宋词的品鉴、仿作”“独特的美学追求”等语境中,用“雅趣”更佳。 ③ 精致:精巧细致,为形容词;精品:精心制作的上乘物品或作品,为名词。前面的中心词是“旧体词”,后文又有“古人佳作”,应用名词“精品”。 故选:D。 【点评】答题技巧: (1)词义轻重不同: 有些同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变速这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称奇 称道)的事。(2006年山东卷) 析:“称道”是称述,称赞;“称奇”是称赞奇妙。“称奇”比“称道”语义重。这里用“称奇”。 (2)范围大小不同: 有些同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例:“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目前 日前)仍在修复当中。(2006年江西卷)析:“目前”指说话的时候,“日前”指几天前。这里指直到说话的时候“仍在修复当中”,因此用“目前”。 (3)适用对象不同: 有些同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例:今年1月1日,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馈赠 捐赠)的历史画上了句号。(2006年江西卷)析:“馈赠”是赠送(礼品),“捐赠”是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这里“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是赠送物品给政府,因此用“捐赠”。 (4)语体色彩不同: 有些同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例: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该 本)病。(2006年江西卷)析:“该”是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本”是指自己方面的,多用于口语。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A.句式杂糅,“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中,包含“是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和“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这两种句子结构,只能保留其中一种结构; B.重复赘余,“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重复赘余,“必需品”包含“必不可少”的意思,删去“必不可少”; C.不合逻辑,“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不合逻辑,删去“和引导”; D.正确; 故选:D。 【点评】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所谓句式杂糅,就是只有两个或两个义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历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通过对近几年来一些试卷中此类试题的梳理,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式杂糅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类: 1.表对象。对于……上 2.表决定。以……即可 3.表事由。借口……为名 4.表构成。由(包括、分)……组成 5.表意愿。本着……为原则 6.表被动。被(受)……所 7.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 8.表目的。旨在以……为目的 9.表范围。大多以……为主 10.表依靠。靠的是……取得的。 11.表时间。长达……之久 12.表限制。超过……以上 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 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 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 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 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 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 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 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4.(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李杜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创作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久为传诵的作品。 B.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他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C.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300余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D.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考点】2E:文学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C.“英国”错误,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故选:C。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二、现代文阅读 5.(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1)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C A.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B.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说法片面,“摄影文学”仅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之一,见原文第二段“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B.表述虽正确,但不是“文学的泛化”的含义,说的是优秀作品的内涵;D.说的是“文学”,见原文第三段“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2)B.由原文第四自然段中“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可知选项错误。 (3)D.“它们”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是“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意味”。 答案: (1)C (2)B (3)D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言文阅读 6.(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 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易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 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人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①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②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③后世已。 【注】①括:箭的末端。②秋驾:古代一种御马的技术。③观:显示,扬名。④博志:当是“抟志”传写之讹。“抟”通“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所恶以必除 恶:憎恶 B.昼日讽诵习业 讽:讽刺 C.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 章:显扬 D.吾非爱道也 爱:吝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 与羸而不助五国也 B.今有宝剑良马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宁越,中牟之鄙人也 之二虫又何知 D.请以十五岁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孔子、墨翟、宁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通过日夜学习,最后分别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和谋士的代表人物。 B.“射”“御”均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习掌握的基本才能,和书、礼、诗、乐统称为“六艺”。 C.战国时期,武器的种类已经很丰富了,除了宝剑以外,还有弓箭、战车、钩长矛等等。这些兵器虽然也有铁制作的,但主要材质是青铜。 D.“布衣”,麻葛制成的粗布衣服。因古代平民穿马葛之类的织物,不能衣锦绣,所以“布衣”一词借指平民百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本文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 ②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③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B.“讽”解释为“讽刺”有误,应解释为“背诵”。句子翻译为:白天背诵经典研习学业。 (2)A.第一个“与”,连词,和;第二个“与”,动词,结交,亲附; B.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表比较,比; 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指示代词,这; D.两句里“以”都是介词,用。 (3)B.“和书、礼、诗、乐统称为“'六艺'”表述有误,“六艺”中没有“诗”,另外还有一艺是“数”。 (4)根据句意断句。“矫弓操矢而往”是说他拿着弓箭前去,要连在一起表意才完整,应在“往”后才能断句,排除BC;虚词“矣”后应断句,“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大意是箭一射出去,白猿就应声坠落,不可能在“发之”后就断句,排除D,选A项。这段话翻译为:养由基拿着弓箭去了。还没开弓,实际上就把白猿射中了,箭一射出去,白猿就应声坠落。由此看来,养由基具有在射中目标以前就能从精神上把它射中的技艺。 (5)C.“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分析有误,这里没有将这些人进行对比,没有使用对比论证,都是正面的例子。 (6)①“俗主”,平庸的君主;“大务”,大事;“所以”,……的原因。句子翻译为:平庸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有了大事却不能消除妨害它的因素,这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 ②“矢”,箭;“不过二里”,(射程)不超过二里;“百舍”,(走到)几百里以外;“不止”,脚步不停。句子翻译为:箭的速度很快,射程却不超过二里,因为它飞一段就停了下来;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以外,因为脚步不停。 ③“害”,妨碍;“所以”,……的原因;“观后世”,扬名后世。句子翻译为:上述两位士人,可以称得上是能学习了,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妨碍他们了,这正是他们扬名后世的原因啊! 答案: (1)B (2)D (3)B (4)A (5)C (6)①平庸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有了大事却不能消除妨害它的因素,这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 ②箭的速度很快,射程却不超过二里,因为它飞一段就停了下来;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以外,因为脚步不停。 ③上述两位士人,可以称得上是能学习了,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妨碍他们了,这正是他们扬名后世的原因啊! 参考译文: 先王有了大事,就要消除妨害它的因素,所以他所要求的一定能得到,他所憎恶的一定能除掉,这是功成名立的原因。平庸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有了大事却不能消除妨害它的因素,这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能不能消除妨害事务的因素,这是贤和不肖截然不同的原因。 孔丘、墨翟、宁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他们考虑天下所有事务,认为没有比先王道术更重要的,所以就日夜学习。有利于学习的事没有不做的,有不利于学习的事都不肯做。据说孔丘、墨翟白天背诵经典研习学业,夜里就亲眼见到了文王和周公,当面向他们请教。他们用心如此精深,还有什么做不到?还有什么办不成?所以说:“精心习熟,鬼将告知。”并不是真的有鬼神告知,是因为精心习熟啊!假如有宝剑良马,人们一定会把玩起来不知满足,观赏起来不觉疲倦。而对于嘉言懿行,却稍加尝试就不再钻研实行。这样做,还想使自身平安,名声显扬,不是太困难了吗? 宁越是中牟的草野之民,苦于耕作的辛劳,对他的友人说:“怎样做才能免除这种痛苦呢?”他的友人说:“做什么也比不上学习。学习三十年就可以显达了。”宁越说:“让我用十五年来实现。别人休息,我不敢休息;别人睡觉,我不敢睡觉。”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箭的速度很快,射程却不超过二里,因为它飞一段就停了下来。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如果凭宁越的才干,又长久不停地努力,他成为诸侯的老师,难道不正应该吗? 养由基和尹儒都是精通技艺的人。楚国朝廷中曾有一个白色的神猿,楚国善射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射中,楚王就请养由基来射它。养由基拿着弓箭去了。还没开弓,实际上就把白猿射中了,箭一射出去,白猿就应声坠落。由此看来,养由基具有在射中目标以前就能从精神上把它射中的技艺。尹儒学习驾车,学了三年仍无所得,为此很苦恼。夜里做梦,梦见从老师那里学习秋驾的技艺。第二天去拜见老师。老师看见他,就说:“我从前并不是吝惜技艺舍不得教你,是怕你还不可教授。今天我将教给你秋驾的方法。”尹儒转身后退几步,向北再拜说:“这种技艺我昨天夜里在梦中已经学了。”他先向老师叙述自己所梦到的,梦到的正是秋驾的技艺。以上述两位士人,可算是能学习了,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妨害他们了,这正是他们扬名后世的原因啊!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四、诗歌阅读 7.(8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③,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 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都。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1)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开头时空纵览,为全词奠基昂扬豪迈的基调。 B.以问答的形式点题,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 C.“兴废”二字承上启下,意蕴丰富而悠远绵长。 D.词的下阙情与景交融,慷慨生悲,淡有余韵。 (2)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 (3)全词围绕一个“愁”字展开的,请具体分析其中的内涵。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该题考直学生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帽诗敬表达的思想情感。 (3)该题考直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解答】(1)A.“昂扬豪迈的基调”错误。抓住词上片尾句“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可知有叹昔胜今意之伤感。下片尾句“徙倚霸风里,落日伴人愁”可知是抒发愁情。 (2)本题要求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这两句是上片的结尾句,从内容上看,这句是对上片怀古内容的总结,感叹昔胜今衰。同时,又引发下片对如今情景的伤感之情。结构上承上启下。 (3)本题要求分析“愁”的内涵。题干强调全词是围绕“愁”字展开的,考生分析该字内涵时,要立足全词,不能局限于一句处。上片中“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写昔盛今真的伤感和愁情)下片中“书生报国无地”写自己壮志来酬的愁情。“空白九分头”写自己年华空老之愁。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徒倚霸风里,落日伴人愁”写自己忧伤国事,江山残破之愁。 答案: (1)A (2) ①结构:承上启下,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引出下片的伤今。 ②内容: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由此联想到人世沧桑、朝代兴废,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 (3)夕盛今衰的感慨;年华空老,壮志未酬;忧伤国事,江山残破。 译文: 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赏析: 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完全统一。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点评】该题考直鉴觉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其物其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点出该字有无修辞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大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 五、默写 8.(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诗经•氓》)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贾谊《过奏论》) (3)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6)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考点】12:字形;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解答】(1)无食桑葚(重点字:葚)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重点字:卒) (3)舟遥遥以轻飏(重点字:遥、飏) (4)栗深林兮惊层巅(重点字:栗、巅) (5)岁暮阴阳催短景(重点字:暮) (6)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尊、酹) 【点评】氓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六、现代文阅读 9.(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流年 (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 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喜上眉梢”。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黯然失色。 ⑦ 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母亲的哪些往事? (2)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第⑥⑦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对此加以分析。 (4)标题“流年”虽未在文中出现,但却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密切相关。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A.第①段是全文的总起,提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湘西的吊脚楼和竹子,文章的描述也由此展开。 B.第②③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作者把吊脚楼比喻成一个思想者,在岁月的凝望中,又包含了过去的沧桑、母亲的乐观、新生的希望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厚重的。 D.第⑥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第⑦ 段描写了母亲征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E.第⑧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把握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3)此题考查把握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作品的情感态度、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该题侧重考查的是文章的标题的作用,关于文章为何运用“流年”一词作为标题,应当从主旨的表达和文章内容的展现等方面考虑。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解答】(1)解答类似题目,应按照叙述顺序,从前到后加以概括即可。在概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第3段中“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第4段中“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第6段“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第7段中“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这些句子都是关键句子,结合这些句子进行整合即可。 (2)“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中“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等叠词,使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生动写出了笋的生命色彩,突出面对美好事物时内心的欢愉。 (3)两段都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第⑥段侧重从爱美的角度赞美母亲,第⑦段是从母亲爱劳作的角度。解答类似题目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揣摩。 (4)“流年”虽未在文中出现,但却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息息相关。在岁月的流转中,母亲种上了竹子,建起了吊脚楼,美化了窗子和门,用她的乐观与勤劳将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而她自己却越来越苍老。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暗含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依恋,它不会因为“流年”而淡漠,反而越来越清晰。同时,作者的家的变迁也是时代的变迁,“流年”也能以小见大,反映我们这个时代越变越好,表达作者对家国的热爱与祝福。 (5)A.“揭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湘西吊脚楼和竹子”错误,在第1段中并没有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湘西的吊脚楼和竹子;D.“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错误,第六段只是表达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答案: (1)①母亲在翠竹丛中的吊家楼生活、歌唱;②母亲在宽敞、明亮的吊脚楼里安度晚年;③母亲请来木匠美化吊脚楼;④母亲在吊脚楼里辛勤劳作。 (2)将新笋比作诗歌,又将笋尖比作鸟嘴,独特新奇,运用叠词,音韵和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的生命活力,衬托了母亲和妹妹面对新笋(新生事物)、面对生机的快乐愉悦的心情。 (3)第⑥段将母亲比喻成写手,将窗子和门雕刻上花纹,使他们充满生气和艺术气息,表达了对母亲热爱生活的赞美。第⑦段将母亲比喻成乡村音乐演奏家,她劳作的工具就成了一个个乐器,而她的劳作也成了舞蹈,表达了对母亲辛勤劳作的赞美。 (4)“流年”的意思为“流逝的岁月,年华”。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到了光阴的变迁,岁月的流转;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母亲永恒的爱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祝福,其中都与光阴流逝有关,因而这篇文章运用“流年”做了标题。 (5)AD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 (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七、语言表达 10.(4分)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 与屈子上下求索 , 与杜牧晚坐枫林 。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考点】28: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选取古代诗人,同时联系其代表作中的代表词语,组合成符合语境的句子. 【解答】与屈子上下求索,与杜牧晚坐枫林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考生在补写句子要求符合句子的语境,和前后文浑然一体. 11.(3分)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 建在的津塔成为天津新的地表示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断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技术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在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答: 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 【考点】85:提炼语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一句话新闻要求高度概括,只要将主要的人、事交代清楚即可,时间性较强的动态新闻则应交代时间。提炼时不必拘泥于新闻要素是否齐全,只要求两个必备因素﹣﹣ 人物或单位、事件,用语一般较直白、简洁,有时可运用比喻、借代、双关、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 【解答】材料共分为两层,材料的第一句话引入话题,语段的核心话题是天津新地标津塔,第二句话交代其设计理念,第三句话交代其象征意义,第四句话交代建筑相关数据,第五句话交代其外形设计。这几句话都是从不同角度介绍津塔,津塔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材料的第二层是交代事件,建筑将在在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概括时应将两层都概括在内,交代清楚对象和事件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 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12.(5分)2015年年底,一则异国见闻刷爆微信朋友圈:为帮助流浪汉度过寒冬,伊朗多地居民发起“爱心墙”活动,把不需要的衣物挂在街边墙壁上,让有需要者自行取走,使得一面面冰冷的墙壁变成了分享爱心的渠道。国内许多城市也很快出现了“爱心墙”,并经媒体报道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 请你为“爱心墙”点赞,要求写出“爱心墙”的特点及产生轰动效应的原因,文字在100字左右。 【考点】81:综合读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衔接、简明、得体的能力。 【解答】“爱心墙”的特点可以结合“一面面冰冷的墙壁变成了分享爱心的渠道”进行概括,产生轰动效应的原因可以结合“把不需要的衣物挂在街边墙壁上,让有需要者自行取走”进行概括。 答案: “爱心墙”确有与众不同的独特善行魅力:捐助者皆为自觉自愿,受助者除了随意挑选自己中意的衣物,还避免了与捐助者碰面的尴尬,自尊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爱心墙”所带来的新闻轰动,在于其方式创新,体现了助人之道的人性温暖。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八、写作 1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些人不懂感恩,有些人不懂奉献爱心,有些人悲观烦恼,有些人胸无大志,有些人逃避现实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让我们痛苦不堪,甚至有的人始抱怨命运、抱怨社会的不公。其实,与其说是这些外界因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倒不如说是我们的内心少了一份淡然,少了一份平静,毕竟生活中,还有一种“花”为你飘香。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以“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为题目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点】93:命题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命题作文。在写作的时候,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命题的主要内容,结合命题所给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材料引导与提示的是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抱怨,最主要的因素是生活改变自己,少了一份平静的生活态度,再结合命题中的“花”可以很好的理解,这里的“花”是有一种象征性的意味,突出生命中的那些令人感动、温馨的瞬间。给人一种生命的悸动感,具体写作的时候需要学生准确细致选取材料,内容要完整,中心要明确。 【解答】 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 小街的一端,弥漫着一股奇香,乘着晚风轻轻地飘荡。腹中的馋虫实在经受不住诱惑,于是不及清点,随手抓上几枚散乱的硬币,便心急火燎地冲向那香味盛开的地方。 这是个卖煎饼的小摊。油迹斑斑的小车支起一个褪了色的浅蓝布篷,五花八门的食材、作料被整齐地安置在左边的木盘里,右边的那口平底大锅便是它们相会的华丽舞池了。车前早围过来一群天真的孩童,手里紧捏着妈妈给的硬币,明亮的眼珠早被锅面上将熟的美味直直勾住,几个年龄特小的竟偷偷地咽起了口水。烙煎饼的大伯身量不长,体型微瘦,小小的眼睛透射出一股精明透顶的光,响亮的山东口音让人感受到一种如火的热情。在给每个客人递上煎饼的同时,他总呵呵一笑,细眼睛眯成一条缝,似乎中了百万大奖。 我的手欢快地在口袋里跳舞,奏响一曲清脆、香甜的钢镚儿乐。那些平日里随手扔下的零钱,今日总算集结起来派点用场了。或许是等得焦躁又无聊,竟让我萌生了一个怪念:将这些硬币分家,1元的且取出,余下的1角、5角的小鱼小虾或可凑出两份煎饼钱。数了两遍,清清楚楚,分毫不差。 前面的几个孩子都如愿以偿地散去,总算轮上我了,我有些不耐烦起来:“来两份煎饼,快点!”他只顾忙着手中的活计,头也不抬就爽朗地蹦出两个字:“好嘞!”脆得像平湖上炸响的爆竹。 当我递去钱时,煎饼大伯只顾埋头切葱,手也不伸,只随口一句﹣﹣撂罐儿里。这让我颇有些不满:怎么可以无视我的钱呢?嫌钱碎?碎钱也是钱哪!我可不管,于是小心地把钱又数上一遍,整齐地排在他的案板边,唯恐他以此挑出些是非让我难堪。 我试探道:“你就不打算清点一下?不怕我‘短斤少两’?”他一边照顾着手中的食物,一边若无其事地抬头打量了我一眼,可爱地挤出一句:“小生意而已,谁高兴错我?”说罢,用一干净木条,将我辛辛苦苦数了三遍的“鱼虾”们哗啦一声扫入罐子,然后摇了摇头,呵呵一笑,又埋头娴熟地做起煎饼来。 面粉、鸡蛋、火腿、香菜、葱花、甜酱,在那双黝黑的手下,轻而易举就变为一个完美的组合。当我看见那盆略略浑浊的食用油时,不禁心生疑惑:“你这油……别是地沟油吧?有事你可要负责的!”大伯把手在围裙上揩揩,拿油纸包了煎饼递与我,咧嘴笑道:“孩子,我做煎饼十多年了,赚的钱就像这用的油,看似不体面,但都干干净净,心里踏实。假使你不信,可以不买的。做人得实诚啊。”他的眼神那么诚挚,话语那么率真,笑容那么自然。 咬上一口煎饼,温热携着馨香从唇齿直达心间。哦,这令人回味的街头飘香,永远保鲜在我纯美的记忆里。 记住,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 【点评】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8 6:28:59;用户:qgjyuser10030;邮箱:qgjyuser10030.21957750;学号:2198503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