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语文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语文)‎ ‎2009年新课程高考方案的颁布,对现今的教育和教学将带来一次极大的冲击和革命。客观接受,积极面对,有效尝试,平稳过渡,应该成为“新高考时代”学校教学的重心。‎ 一、带来的冲击 新课程高考实施意见颁布,无论对学科,还是对教育管理科评价,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首先,体现在学科教学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的高考“程序”和“内涵”发生了几乎根本性的颠覆,学科教学既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常规和考试传统不得不经受改革的洗礼。在考试大纲还没有公布前,学校、教师连最基本的考试形式都难以琢磨的情形下,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不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几乎全是在“黑暗中摸索”。‎ 其次,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选修模块的选定、走班形式的开展、师资合理的配备、以及家校关系的磨合等方面,集中在学校科学、严密的管理这一焦点上。课程是新的,考试是新的,管理同样也是新的,缺少了“参考性”,也就往往没有了“可控性”。‎ 最后,体现在对学业、考试评价上。学业是通过考试体现的,考试是以成绩论英雄的,新课程高考照样“以分定人”,但由于在模块的选定、考查的形式和层次的分类上有了很大的改动,学校不可能再采用传统的、常规的、一刀切的考核评价的机制,换言之,不可能再驾轻就熟。如何适应,如何革新,如何评价,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二、学科指导建议 ‎2009年高考语文以苏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为考试“基础”,以选修IA的《<论语>选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外国小说欣赏》为考试“延伸”,以IB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为“选修”,古今中外,广为覆盖。具体的教学(或者复习)过程中,针对这三大系列,应该各有侧重,简单地说:必修——突出“人文”;选修IA——强调“鉴赏”;选修IB——注重“配合”。也就是说,要像会考复习那样对必修和“必须选修”模块进行梳理、落实,要像高考复习那样利用IB选修模块进行拓展、深入。‎ 考虑到IB模块为2009年课程高考的亮点或者卖点,尤得注意。‎ ⅠB两个选修模块与高考语文有着相当高的关联度。现今高考语文(浙江卷)中,“古代诗文欣赏”占了很大的分值,约为30分(包括古代诗文名句默写),而“现代文阅读”中又以现当代散文居多,约为18分。从高考复习的角度看,ⅠB两个选修模块既可作为高考复习的外延拓展,而必修模块的复习同样可以使ⅠB两个选修模块的学习和复习落到实处,落在紧要处。‎ 值得重视的是,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考纲公布的情况下,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熟悉、落实省编的“学科指导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浙江省2009(及以后)高考的纲领性的重要的学科考试依据。‎ 三、相关的建议 ‎1.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的多开设IB选修课,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有最大可能的选择余地。这既符合学生“自我学习”的新课程要求,也为学校在高考中能取得实效开辟了多种渠道。还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置必要的课外阅读课、专题文学讲座等活动,让学生身处“现代语文”的氛围中。‎ ‎2.教师要针对必修、选修模块内容、形式、层次的不同,加强对学科内容的落实和研究,要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优势,做到“观念共享,资源共享,问题共享,诊疗共享”。要树立“语文”、“人文”、“美文”——即语言文字是基础、人文素养是发展、美文鉴赏是重头的语文教学“三文观”。‎ 另外,帮助、指导学生理性选课也是教师权威和能力的体现。‎ ‎3.对学生的选修的建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A.通过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B.通过本模块学习,初步把握古代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注重语感、展开想象、深入体验、力求领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C.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集中地阅读和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的优秀篇章,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吟诵涵泳,感悟深思,可以激发对现代诗文的浓厚兴趣,深化对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可以更熟练地运用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把握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由作家诗人个案或同类风格作品研究或不同风格作品等研究中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在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中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有助于发挥个性特长,充分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模块内容有助于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结合上述两个选修模块,应该做到:‎ ‎  (1) 认识到ⅠB两个选修模块不是“选择性”的,落实到其中一位学生,便是“必修”,所以要对这两个选修模块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在高考中只浓缩成一道题,从这个层面上说,“修”的重视程度得更高。‎ ‎  (2) 如果同高考的整体复习结合起来考虑,选择适合自己喜爱的擅长的一个模块,会更有针对性。相对而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学生更具亲和力。‎ ‎  (3)在学习方法上,建议通过对选修模块的学习进而回顾必修知识、或是将选修模块作为高考复习的落点。‎ ‎(4)重点掌握一些“欣赏”(鉴赏)的基本规则和专门用语,尝试着将欣赏跟写作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觉”。‎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数学)‎ 一、高中数学选修ⅠB模块(共2个模块)内容简介 ‎《数学史与不等式选讲》‎ ‎ 一、模块内容 ‎(一)模块概况 浙江省高中数学选修ⅠB模块《数学史与不等式选讲》由数学史选讲与不等式选讲二个专题组成.数学史是研究数学产生、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史,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数学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数学成果、重要的数学家人物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等因素.如数学各分支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数学教育,数学家列传,数学经典论著等.数学史选讲由若十一个讲座组成,这十一个讲座没有严格的逻辑体系,都是些中学生可接受的数学典故、数学史料、数学名题,此前本专题从未列入过中学数学课程,是首次进入课堂,我省根据课标精神,选择六个讲座构成数学史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是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不等式选讲是由大纲教材中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及新增的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组成,介绍了一些重要的不等式、数学归纳法及其简单应用,学习目标是进一步认识不等式,提高逻辑推理与不等式论证能力.‎ ‎(二)内容要点 ‎1.数学史选讲 ‎⑴早期算术与几何——计数与测量 ‎◆早期的算术与几何由古埃及的数学 ◆两河流域的数学 ◆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 ‎⑵古希腊数学 ‎◆古希腊数学由希腊数学的先行者 ◆毕达哥拉斯学派、欧几里德与《原本》 ◆数学之神——阿基米德 ‎⑶中国古代数学瑰宝 ‎◆《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 ◆《九章算术》 ◆大衍求一术 ◆中国古代数学家 ‎⑷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数与形的结合 ‎◆解析几何的产生由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 ◆笛卡儿坐标系 ◆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 ‎◆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 ‎⑸微积分的产生——划时代的成就、近代数学两巨星——欧拉与高斯 ‎◆微积分的诞生由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 ◆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⑹千古谜题 ‎◆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 ◆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 ◆伽罗瓦与群论 ‎◆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 ‎2.不等式选讲 ‎⑴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不等式 ◆绝对值不等式 ‎⑵证明不等式 ‎◆由比较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 ◆反证法与放缩法 ‎⑶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排序不等式 ‎⑷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二、学习意义 ‎1.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习数学史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人类数学文明的发展,阐述中外文明的交互影响,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数学的连续性和不断完整性.简言之,追溯数学的过去,了解数学的现在,预见数学的未来.通过学习可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2.不等式选讲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自然中的等量关系与不等量关系认识,明确相等是相对,不等才是绝对的.许多重要的不等式有深刻的数学意义和背景,通过学习学生可深刻理解不等式的实质,理解不等式证明的数学思想与使用策略,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提高对较复杂的不等式求解、证明、应用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与数学素养.‎ ‎《矩阵变换与极坐标参数方程》‎ 一、模块内容 ‎(一)模块概况 浙江省高中数学选修ⅠB模块《矩阵变换与极坐标参数方程》由矩阵与变换、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二个专题组成.矩阵是研究图形(向量)变换的基本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数学模型都可以用矩阵来表示.本专题将通过平面图形的变换讨论二阶方阵的乘法及性质、逆矩阵和矩阵的特征向量等概念,并以变换和映射的观点理解解线性方程组的意义,初步展示矩阵应用的广泛性.在过去的教学中该内容从未正式列入中学课程,但它作为从向量集合到向量集合的一种特殊的映射,构成几何变换的代数表示,已是现代数学中的基本表示工具,可培养学生从变换和映射观点理解二阶矩阵的简单性质与应用.学习目标了解二阶矩阵的概念、性质、运算及旋转变换、反射变换、伸缩变换、投影变换、切变变换的概念与矩阵表示,初步掌握矩阵与变换简单应用.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专题是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深化.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对于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只作简单了解.学习目标是掌握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曲线的多种表现形式,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要点 ‎1.矩阵与变换 ‎⑴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 ‎◆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 ◆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 ◆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⑵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 ‎◆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 ◆矩阵乘法的性质 ‎⑶逆变换与逆矩阵 ‎◆逆变换与逆矩阵 ◆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 ◆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⑷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 ‎◆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的应用 ‎2.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⑴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极坐标系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 ‎⑵参数方程 ‎◆曲线的参数方程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直线的参数方程 ◆渐开线与摆线 二、学习意义 ‎1.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矩阵表示,因而矩阵有着广泛的应用.本专题是从实例引入矩阵的概念和二阶矩阵的运算.由于映射是讨论两个集合之间对应关系的工具,一个集合到自身的映射称为这个集合的变换,在现实世界中变换是无处不在的.本专题从平面图形的变换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平面上点的变换以及几类常见变换对应的矩阵,进一步介绍了复合变换、逆变换与对应矩阵间的运算关系和应用.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矩阵的概念和运算,了解特征值、特征向量与线性变换、矩阵间的关系,并能利用矩阵表示和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用数学方法描述客观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神奇与奥妙.‎ ‎2.几何学主要是讨论图形的形状、性质和位置,如何刻画一个图形的位置?坐标系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坐标系的思想是现代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思想之一,它是联系几何与代数的桥梁,充分地反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坐标系,我们就可以把图形用代数的方法表示出来.在不同的坐标系中,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极坐标系中,学习用极坐标刻画点,可体会极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区别,并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体会在用方程刻画平面图形时选择不同坐标系的意义.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的动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可直接表示,那么得到的就是普通方程、,如果直接关系难以找到,可引入第三个量,而把、表示成的关系式,从而得到了、的间接关系,即参数方程,参数方程有很多优越性,它使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了圆锥曲线,许多难以用普通方程表示的曲线也得到表述,也让我们欣赏到奇异纷呈的优美曲线,如心脏线、螺线、玫瑰线、叶形线、平摆线、渐开线等,并体会到了参数的作用.通过坐标系和参数方程学习,可丰富处理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相对与绝对、运动与变化、分解和综合等思想方法,锤炼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进一步提高解决解析几何综合问题的能力,巩固已有的知识。‎ 二、新高考对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带来的影响 新高考的实施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课标新增知识储备不足,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在新课程的调研中,曾对选修ⅠB模块做了问卷调查:‎ 对教材的接受程度 熟练掌握 基本掌握 了解不多 不了解 数学史选讲 ‎9.2%‎ ‎12.3%‎ ‎76.5%‎ ‎2.0%‎ 不等式选讲 ‎38.3%‎ ‎56.2%‎ ‎5.3%‎ ‎0.1%‎ 矩阵与变换 ‎10.1%‎ ‎40.3%‎ ‎41.2%‎ ‎8.7%‎ 参数方程和极坐标 ‎37.6%‎ ‎53.3%‎ ‎4.1%‎ ‎2.0%‎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对课标新增的数学史选讲、矩阵与变换知识储备不足.大部分高中骨干教师的教龄都在十年以上,普遍感到所学的知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三、应对措施及教学建议 ‎1.重视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09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数学(文科/理科)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相应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范围.”“自选模块考试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相关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自主选修模块(IB)的范围.”‎ 省高中数学新课程调研小组曾对全省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指导意见》的有关情况做了问卷调查:‎ 省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情况 理解 了解 基本了解 不了解 所占比例 ‎10.2%‎ ‎30.6%‎ ‎44.9%‎ ‎14.3%‎ 省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的作用 很有帮助 有帮助 没影响 不清楚 所占比例 ‎14.3%‎ ‎57.1%‎ ‎14.3%‎ ‎14.3%‎ 教师备课时参考《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情况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不 所占比例 ‎30.6%‎ ‎43.1%‎ ‎24.3%‎ ‎2.0%‎ ‎ 从调研结果的结果来看,有不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翻阅课标,没有钻研学科指导意见,有的甚至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他们只是在一些教辅资料的指引下,凭着老经验备课、上课.希望教师们认真领会、研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希望教师们按照如图流程图进行日常教学. ‎ ‎2.面对新课程新高考,教师们应理解教学依据 面对新课程新高考,教师们要研究:‎ ‎⑴对传统内容,要研究在内容上的变化(增加、删除、量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目标,变化的科学性,对教学重新定位.不随意补充删除的内容,注重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⑵研究在教学目标上如何定位:如对新增内容,首先要关注的是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还要注意新增内容的难易程度.选修内容要突出主干知识;‎ ‎⑶面临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选修内容,教师们要不断学习.向教师们推荐三本有关数学史专著:《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汪晓勤,韩祥林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张维忠,汪晓勤等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中学数学简史》(徐品方,张红,宁锐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研究新课程试卷 ‎09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中指出:“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测试研究型能力.”在教学中可参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的新课程卷、具有前瞻性的上海市有关试卷中开放性、综合性题型,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这一类问题的指导.‎ 面对新课程新高考,不能把原来探索出来的好经验抛置一边,许多学校和教师长期摸索出来的做法,还是很有借鉴作用的.主要是我们如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单位时间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英语)‎ 一、新高考对高中英语学科教学带来的影响 新高考的实施将对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自选模块的开设与高考听力测试的恢复真正体现了《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课程总目标。尤其在语言技能的维度上,听力的加试显然对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新高考方案为高中英语教师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舞台。‎ 当然,恢复听力测试也在同时对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必须为听力测试的顺利实施提供播放设施、技术、音像资料等方面的支持。为此,在相关硬件建设方面,薄弱学校应及早考虑,早做准备;同时,也需要对英语自选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设置、日常英语学科教学评价方式、晨读(或晚读)的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其次,选修课的开设与听力的恢复更是对教师的现有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师不仅需要研究阅读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说写教学以及近年高考试题,更需要研究听的有效教学与PETS二级听力试题;教师不仅需要研究必修课内容的教学,更需要研究选修课内容的教学;教师不仅需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高考试题,更需要研究基于选修课内容的开放性试题与综合性试题;教学不仅需要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进一步充实与学科相关的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储备。而对学生来说,恢复听力测试以及加试自选综合更是对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全、更高的要求。‎ 二、实施对策及教学建议 ‎ (一)实施对策 ‎ 1、高度重视,早做准备。听力测试分值为30分,占总分的1/5。为此,各学校务必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听力,把听力教学作为日常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早采取措施,制定计划,迎接08年9月份的首次高考听力测试;‎ ‎ 2、 完善设施,确保听力测试的顺利实施。各校应进一步完善听力教学所必需的相关设施和设备,为日常听力教学及高考听力测试的顺利实施提供硬件保障,建议各校要抓紧抓好以下两件事情:一是为每个英语教师配备好录音机,以便进行日常听力训练;二是各校应进一步完善广播系统,以保证听力测试的效果;‎ ‎ 3、 配备资料,加强日常训练。因高二学生在9月份就要参加听力测试,且听力部分所占比分较大,为此,各普通高中应尽快加强听力的日常训练,安排统一的训练时间,并配备与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测试相关的训练资料、音像资料,以保证听力训练日常化、定期化。有条件学校也可以每周安排一节听力课进行专项训练;‎ ‎ 4、根据实际,灵活安排选修内容。到高二下为止,高二学生已修完模块1—7的全部内容,且选修8与选修9为顺序选修,因此,高三上学期各校可把英语选修ⅠB中的模块8作为常规教学内容进行处理,而选修9模块则可在学习选修8模块的的基础山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安排选修课或者将选修9中的有关单元内容整合在平常的高三语篇复习中进行教学;‎ ‎5、调整评价方式,保证测评方式与新高考同步。及时调整日常英语教学测评方式,一是听力测试要及时跟进,在平常的期中测试、期末测试或单元考试、模块考试中增加听力测试的内容;二是从高一、高二起增加对语篇开放性、综合性测试的内容,提高学生对这类题型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6、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关注对选修课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作业、选修课的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二)教学建议 ‎ 1、选修8—9模块教学建议 ‎ (1)因自选模块(选修8、选修9)的测试重在测试考生的研究型能力,即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测试题型将主要采用主观性、开放性、综合性题型。为此,在选修课过程中,一是要关注此类题型的练习,训练可参考广东省高考中的语法填空、山东省的阅读表达、湖南省的阅读短文简要回答问题等题型;二是在平常的学习中重视教师布置的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学习内容,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尽可能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去做一些具体事情;三是关注与选修教材中各单元话题相关的一些语篇的阅读、学习与拓展。‎ ‎(2)1—6模块的教学重点在于基础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7—9模块的教学重点则在于为高考做准备,这既是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专项训练及突破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应以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为总体目标。由此,每单元的课时及课型设计可主要为:阅读课、词汇语法课、复习及听说课、专题写作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单元测试或讲评课。‎ ‎(3)通读全书,善于结合实际需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 ‎2、听力教学 ‎ ‎(1)加强对听力教学及听力测试的研究。近阶段,各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要把研究听力教材内容的处理、听力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英语学科的教研重点。‎ ‎(2)因自选 模块(选修8、选修9)的测试重在测试考生的研究型能力,即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测试题型将主要采用主观性、开放性、综合性题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此类题型,在教学中要参考广东省高考中的语法填空、山东省的阅读表达、湖南省的阅读短文简要回答问题等题型,从高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对这一类问题的训练。‎ ‎(3)充分认识听力教学中听的基本技能目标:听大意和主题、抓关键词、预测下文内容、确定事物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判断语段深层含义、评价所听内容、听并执行指示语以及排除口音和背景音等干扰等,并将以上目标自觉体现在日常的教学目标设计中。‎ ‎(4)在听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听力策略的指导、训练与体验,逐步形成听力理解能力和听力策略。‎ ‎(5)避免“放音—做题—对答案”的单一教学形式,通过听前活动(情景介绍、看图讨论、问题讨论、学习生词、理解话题等)—听时活动(听主题大意、判断真伪、边听边做笔记、选择、填空、简答、连线配对、画图、判断、补全信息等)—听后活动(问题讨论、根据所听内容进行口头或笔头转述或续写、根据笔记写出梗概、根据所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等,把听与说、写等语言表达活动结合起来。‎ ‎(6)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对听力材料的难度作适当调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逐步完全,由单项听到综合听,使学生逐步适应。在备课过程中充分预设听力材料中的难点,通过将难度较大的听力材料改编成听写填空(挖空可以是词、短语或句子)、提问、填写表格等形式降低难度;或者在听时进行分块处理、分段处理甚至分句处理来降低难度。‎ ‎(7)将训练听力与平时的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多得到听的机会,以弥补由于缺乏英语环境而造成的英语交流机会少的问题。为此,除了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解释英语外,教师须尽可能用英语进行课文整体教学,将听、说、读、写贯穿着整个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听力水平。‎ ‎(8)抓好日常听写。听写是训练听力能力的一种好手段,学生既要能听懂又要能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必需要具备听力、拼写、词汇和句型结构等技能与知识。听写的方式可以是听写词语(组),也可以是填词,写句子、段落或课文改写、缩写等。书面表达的参考答案也可以作为听写的形式。‎ ‎(9)听力训练必须循序渐进。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①辨音练习阶段;②不需要记忆的辨别和选择阶段;③需要短暂记忆的辨别和选择阶段;④需要较长记忆的辨别和选择阶段。为此,教师应分阶段按不同要求训练学生,明确目标,内容的难度由浅入深,语速由慢到快,针对各阶段的目标和侧重点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物理)‎ 浙江将在2009年实行新高考方案,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读一本、二本、高职高专等不同大专院校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不同的模块学习,另外,在具体课程上,学生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对学校管理有很大的冲击.‎ ‎1、新高考方案对于高中师资结构是一个很大冲击,“自主选择”对学校传统的教学秩序是一大挑战,对学校教学秩序是个大考验,在自主选择权指导下的新高考必然会增加学生自主选课权,普通中学的师资、教室很可能跟不上,无力开设全部选修课程。‎ ‎2、新高考设置的自选科目很多,那么究竟选择开设哪几门课程?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3、很多考生可能都选自己学得比较好的科目,使有些科目考试人数相对集中,并且形成硬碰硬的局面,从而使竞争更加激烈,考生的心理压力也更大。  这些都是需要应对的问题。‎ ‎4、高校的招生也可能会对高中生的选课造成影响。“比如领军的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如果明显地偏向某几门课程,那就很可能在下一年的高中选课中造成一窝蜂的局面。”‎ ‎5、B模块选修课的教学及会考与A模块必修课复习教学的课时怎样安排才更为合理?‎ ‎6、走班开始时班主任如何安排?‎ ‎7、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带来更大的困难。‎ ‎8、学校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对高考新方案的应对之策 一、统一思想,准确解读2009年高考新方案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总会受到质疑和误解。2009年高考新方案已出台,但由于它对现行的高中教学管理体制、考核评价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上依据考试方案而制定的相关考试说明尚未出台,不可避免地还会带来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为此,统一思想认识,认真研读和积极宣传新高考方案应成为我们的首要工作。可以成立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2009高考方案研讨小组,认真学习新高考方案,分析利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坚持三个“有利”。‎ 要及时召开学生会、家长会,印发不同对象的“应会应知”的基本常识等形式广为宣传,澄清误解。及时向社会及家长发布有关新高考方案的信息以及对新方案的解读和对家长的要求等等,以求得家长的积极的配合。‎ 二、积极探索,主动应对。调整策略,力争全面发展 ‎1.调整课堂教学。2009高考方案是新的教学评价方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课程改革的助推器。因此,全面而深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才是应对新高考的最佳方案。要引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努力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一起品尝知识的甘甜,一起获得成功的喜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合作的能力;提倡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索ⅠB模块选修课和ⅠA模块课复习教学的方式。‎ ‎2.调整课时安排。依据新高考方案,在教学中要合理调整ⅠB 模块选修课的教学及会考与ⅠA模块课复习教学的课时安排等等。有意识有目标地增加学生的活动,通过邀请术有所攻的知名中学教师甚至大学教授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适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3.调整教学评价。高考改革也推进了学校评价机制的改革,要依据高考新方案,调整和制定考核方法和标准。控制学科考试次数,对老师的考核要实行“个人考核与捆绑考核”相结合,以促进相互协作、和谐竞争。‎ ‎4.调整作业布置。知识的巩固往往是借助于作业的布置、完成来体现的,在新高考方案的背景下,各学科作业量的合理性显得尤其重要。要建立作业布置统一监督机制,力求合理安排各学科的作业量。‎ ‎5.提升教师素养。新课改与新高考的实施,离不开教师水平的提升,也决定了教师不能旧瓶装新酒,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深度的思考。因此学校要通过参加培训、听讲座、观摩课、看录像等形式加强对教师“课改”理论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校本研修。‎ ‎6.提高教师要求。要求每一位教师多学习研究和反思。①加强对新教材系统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探讨;②每人开发一个章节内容的相关课件;③上好一节研讨课;④出一份测试卷。全体高三教师要认真学习考试大纲和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使老师明确教学方向。‎ 三、拓展内涵,追求办学效益最优化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全体师生思想与行动的集合体。为了取得2009年高考的成功,为了学校取得最大的绩效,每一位老师要 1.疏导学生心理。2.指导学习方法。3.搭建教师和学生施才平台。‎ 四、强化队伍管理 在高三的管理中,我始终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不再由知识的多寡而决定,而是受制于个人的意志、个性、心理、情绪、习惯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尤其在高三的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考成功的班级后面一定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走班开始时班主任的安排一定要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可以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确定班主任并配备若干助理班主任,使师生双方有更多的接触机会,老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学 科学习的情况,对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调整,进而不会对高三的学习埋下隐患。‎ 对物理教学和复习的建议 ‎2009年的高考是实施新课程的首次高考,所以09年的高考应该是继承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还具有新的特点,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会在考题中有所体现。所以在备考过程中,总的指导思想是如何做到“稳中求变”。‎ ‎1、加强学习、研讨、思考领会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明确方向。在调研中发现有不少老师没有认真学习教学指导意见,只顾按教科书进行教学,这是非常低效的一种教学。教学中要狠抓基础,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性的总结指导只有牢固地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才能促进相关能力的发展。‎ ‎2、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 按照课改的要求,学生学习方式一定要多元化,通常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还包括传统教学中为主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其中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特别倡导的。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操作上我觉得应注意这些问题:‎ ‎(1)合理选取探究的问题。我们要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但决不是把探究性学习看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 另外,是否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开展物理学习,取决于所学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当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丰富的“直接经验”的储备时,教学就没有必要采用“探究”的方式了,只要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可。当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缺乏直接经验的支持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探究”教学的设计,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并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再就是,对一些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得到终生受用的东西,这些内容也是值得探究的。‎ ‎(2)合理选取探究的侧重点。因为教学的总课时数是一定的,要想使每节探究课各方面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难度相当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思路进行。如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有以下几个难点:①控制变量法研究的思路和方法;②实验原理的理解;③实验器材的选取;④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⑤通过图象探究规律。在这个实验里,我们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对“控制变量法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及“实验器材的选取”的训练上。通过重点突破这两点来带动整个实验的完成。将描点、画图、数据处理放在其它课中去重点训练。每节课都有训练的侧重点,最后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可以得到全面发展的。‎ ‎(3)注重探究的层次性。如物理必修1中第二章,教材先安排第一二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规律,第三节由自由落体运动过渡到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样安排由特殊规律到一般性规律,符合高一新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更易接受。这正是新教材独具匠心之处。‎ ‎(4)在理论探究中,让学生重演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可以说是浓缩了的知识点。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教师就应该将它的形成过程重新“还原”,使浓缩的物理意义充分“稀释”。而物理规律反映的是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是压缩了的知识链。教学中我们不能急于把前人获得的结论直接端给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和推理过程,最后才得出结论。总之,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应该以浓缩的时空和必然的形式重演人类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启迪。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从而全方位地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在09年高考备考中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渗透重视并挖掘出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材中的习题的导向作用。‎ ‎3.合理处理好必须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教学和复习。‎ ‎4.加强以模块教学为核心的各个专项的备考适应性训练、一题多解,提高能力 过去,很多师生一直坚信题海战术,但从高考试题的设计以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战术显然不再合适,这就提醒老师要思考教与学的新思路。一题多解是培养能力的有效措施,平常做某道习题,不要满足于“会”做这道习题,而要努力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正是能力高的表现,也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体现,对于知识的系统化、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都大有好处。所以高三复习中,不要单纯追求做习题的数量,而更要重视质量,能把一个习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远胜于一知半解的记住大量习题的解题方法和具体结论。‎ ‎5.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科技前沿发展动态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崭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物理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物理知识进行立意命题,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训练,对一些联系实际的习题,不要只把它当作一道习题,而要把它作为联系实际的教材,看它与实际的具体情况是否相符、作了哪些简化、这些简化是否合理等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基本实验,但注意在内容和水平上要有拓展和提高 复习实验切忌“纸上谈”要做到“一明四会”:即明确目的,理解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会进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复习中可采用“一器多议”、“一器多用”或“一器多变”等方式,通过“导、问、议、变、练”等多种手段,切实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7.注意审题,严格解题规范 审题包括阅读信息及获取信息、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平常要注意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审题时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对干扰因素的排除等,可通过专题课的形式有计划地加以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有序性,规范化解题。‎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化学)‎ 冲击 ‎1. 新高考方案对本学科的冲击 面对浙江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与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相比,不难发现,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新方案对化学学科的影响和冲击相对较小。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在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成绩基础上,按语、数、外总分划线录取,相对弱化了其他科目的作用,化学学科的地位在高考中的作用有所下降。而浙江省将在全科会考基础上分类测试、分层选拔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第三层为高职高专院校。‎ 第一、第二层次的招生中化学学科在高考中的作用没有大的变化。而为了充分引导学生重视技术课程的学习,同时为了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三层次考生将不设文综、理综考试。文综、理综所对应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任务,则由高中会考和学校考试承担。由于第三层次的院校招生不设综合学科的考试,从高二上学期化学会考结束后,相关学生将可以不选修化学了,因此,如果是生源欠佳的高中学校,学生报考第三层次院校比较多,会出现学生不重视化学等综合学科学习的情况,而化学等综合学科教师也会出现“没课上”的情况。在这一点上,重点高中生源优秀,报考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学生较多,对化学等综合学科的影响相对较小。‎ ‎2. 学校可能会出现的哪些变化 在学校管理方面,由于新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必将在传统的行政班基础上派生出教学班,只要容许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学班就必然存在,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班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随着“走班制”教学的逐渐实施,教学班的学生管理将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学生评价方面,新课程要求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生学业评价在新课程方案中有明确要求。以模块为单位进行学分认定,实行学分制管理,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模块学分认定的科学、公正和严谨。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这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采取何种方式评价、如何记录、如何体现成长记录的价值以及如何避免弄虚作假,这些都有待于探讨、研究和确定。‎ ‎3. 目前的评价教育制度观念有哪些可以反思。‎ 许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受“考试”、“补课”的折磨,其目的只有一个:上大学。而怎样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素养的公民,却往往被忽视,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评价的错误导向所致。‎ 教育的评价功能有多种,但主要表现为甄选功能和发展功能。人们对评价的甄选功能比较重视,通过它来体现教育的人才分配作用,而对评价的发展功能研究得不够,人们希望通过甄别选拔考试,对学习者按智力水平层层选拔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堆砌“象牙宝塔”。因此,学习者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由于评价的甄别功能被不恰当地提高,造成了我国中学教育围绕考试评价运作的情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满堂灌,作业满天飞,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的兴趣、生活追求和情感生活,用题海把学生训练成解题和应试的机器。所以,把升学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考试评价作为左右教育的指挥棒,对教育的制约和干扰作用十分明显。‎ 教育评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应从重视评价的甄选功能转变到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上来,让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让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教与学的进程,让评价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但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都应遵循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用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及时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 建议 ‎1.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实施新课程后的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建议:(1)因选课形成的教学班由任课教师处理与本课程学习相关的事宜,不需提交给其他人解决;(2)继续保留行政班,每个行政班设2个导师,每人负责若干个学生,主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3)学校成立学生辅导中心,配若干专职人员,负责“班会”、学生集体活动等专业化的教育活动,每个人负责2~3个单元(每个单元有3个行政班)。每年高一新生入学,还有高年级的“学长团”提供辅导。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免了班主任工作量过重的情况;二是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教育和服务;三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四是职责分明,各尽其责。‎ 选课后形成的教学班管理建议:高中新课程推行选课制后,教学班与行政班有所分离,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其教学管理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教学班的管理重心可放在学生选课的学习管理上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任课教师对教学班的管理负重大责任,除了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以外,还必须更加独立地对学生参加学习、教学班的上课纪律等进行管理,要指导教学班的班委会开展工作;要与各行政班的班主任加强联系,及时向他们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另外还要创造性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把班主任叫来了事。此外,学校还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学班的组建、教学班的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教学班与行政班关系的处理和协调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另外,对于推行选课制后学生可能出现的“空堂”‎ 情况,学校在作制度设计时也必须加以考虑。‎ ‎2. 对学校教研工作的建议 由于没有合适的复习资料,市面上可以供学生使用的复习资料几乎都是陈旧的内容,只是大致的按照课改教材的专题体系对以往的习题重新编排进行。其中,有相当多的陈、旧、难、偏、繁的习题,根本就没法使用。这样的资料无法体现课改精神,更谈不上与高考方案相匹配了。而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又没有过多的精力自己编写单元习题,尤其在没有考试说明的指导下就更加困难。因此,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合作备课、资源共享等途径解决问题,对于师资较弱的学校,也可以开展校际合作教研资源共享以解决存在困难。‎ 3. 对高一、高二本学科教学的建议,对高三复习教学的建议。‎ 在高一、高二本学科教学中,要把握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高中阶段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而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又很多,有效能的教师会把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与课程有关的教学或活动之上。他们所安排的教学活动,总是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因而可以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不至于无聊或是分心而打断学习。成功的老师能清楚而一致地表达其对学生的要求。这些教师不只会设法增加学生专注于课业的时间,也会花费大量时间以生动的方式讲解教学内容,并协助学生理解所学,进而将所学化为能活用的知识,在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比较少的看到学生自己在座位上做自己的功课,而比较多见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着有意义的交流。‎ 在高三的复习中,由于第一层次院校的招生中,要求自选模块,有60分的分值。那么对于这部分学生,在高三复习中,必考与选考内容复习是否采取同步?有的学校采取穿插在必考内容复习中一起讲解,这样违背了课改精神,不能因材施教。有的学校计划在必考内容复习结束后,再安排专门的复习选考内容。第二种做法可能更适合普通中学开展针对性地复习。‎ 此时的复习,有些老师认为仍然要依托于课本,认为课本仍是主要的复习资料。由于教材的编写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种版本有较大区别,对于有争议的、难以把握的知识,我个人觉得都要以考试说明为准。另外,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版本教材,均采用能突出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模块教学,而淡化了化学科的知识体系,如果完全依照教材复习,则不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考试说明的要求。‎ 所以,对于复习工作的开展,应该以本省的考试说明为准,不应该过分的依赖教材。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参照考试说明的体系,安排复习计划。‎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生物)‎ ‎1.新课程高考新方案的实施对高中生物学科的冲击:‎ 为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选拔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扩大高校的自主选择权;坚持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坚持有利于高校招生的公开、公正、透明,实现教育公平。浙江省特制定从2009年开始实行的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该方案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即在现有的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学科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文、理两大科类为主线,按考试科目和内容将测试和选拔分为三类: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测试研究型能力;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通用型知识和能力;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侧重测试技能型能力。‎ ‎1.1新高考方案对高中生物学科的影响 考试科目与内容 ‎(一)考试科目 ‎1、文、理科类考试科目 类别 考试科目 其他评价项目 第一层次 ‎(重点本科)‎ ‎3(语 数 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自选模块 综合素质评价 第二层次 ‎(一般本科)‎ ‎3(语 数 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综合素质评价 第三层次 ‎(专科及高职院校)‎ ‎3(语 数 外)+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综合素质评价 ‎2、艺术、体育类考试科目 类别 考试科目 其他评价项目 第一类 ‎(本科)‎ ‎3(语 数 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艺术专业/体育术科 综合素质评价 第二类 ‎(专科)‎ ‎3(语 数 外)+艺术专业/体育术科 综合素质评价 ‎(二)考试内容 综合考试内容:文科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的必修模块+选修1A的内容;‎ 理科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的必修模块+选修1A的内容。‎ 理科综合中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为:①生物必修模块:必修1、必修2、必修3。‎ ②生物选修1A: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自选模块考试内容(仅限于报考第一层次的学生):选自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自主选修模块(IB)的内容。每个模块编制1 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总分60分。‎ 自主选修模块(IB)中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为: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报名、填报志愿与录取工作 ‎(一)报名:社会化报名为主,学校报名为辅,由学生自主选择报名方式。学生在报名时确定报考科类和考试类别,各类别可以兼报。‎ ‎(二)划定分数线:分类分批划线。根据当年招生计划数和考生的考试成绩,按不同类别考试科目组合计算总分,逐类逐批划定分数线,在上一批录取结束后,划定下一批分数线。‎ ‎(三)填报志愿:分类分批进行。在上一批录取结束后,填报下一批志愿。‎ ‎(四)录取:在每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按照有关规定,根据考生分数和志愿投档,由学校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 上述高考新方案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较大的区别,报考第一层次的学生在生物学科的考核内容上有必修1、2、3共3个模块、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如果该类学生在18个自主选修模块(IB)中选择生物的两个模块,则其还要自主选修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与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这样该类学生要学完生物共6个模块的内容。当然该类学生在自主选修模块(IB)中也可以只选修生物的1个模块或不选修生物的任何模块。报考第二层次的学生在生物学科的考核内容上有必修1、2、3共3个模块外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报考第三层次的学生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就都不用进行生物选修教材内容的学习了。但是由于新方案中考生可以兼报3+综合+自选模块或3+综合或3+技术,届时将逐类逐批划定分数线、填报志愿、择优录取。也就是说报考第一层次并不影响后面几个层次的录取与招生,这样,大多数家长与学生是不会放弃报考第一层次的,那么大多数学生就要从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自主选修模块(IB)中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比较好的6个模块进行选修。新方案将体现“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有个性地发展”的思路,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与问题。‎ ‎1.2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校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目前高考只有两个选择:文科或理科。新高考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报考“一本”、“二本”、“高职”等不同院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难度不同的模块或具体课程进行学习。而此前,我省已在高中增设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选修课分为“选修ⅠA”和“选修ⅠB”,其中“选修ⅠA”是根据学生选文科或理科开设;“选修ⅠB”中,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个科目各为学生提供两个知识模块,共18个模块,任学生选择。但学生至少选择6个模块,以完成12个学分。“自主选择”对学校传统的教学秩序是一大考验。在自主选择权指导下的新高考方案必然会增加学生自主选课权,‎ 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接下来的两个学期里合理、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模块。比如擅长语文的学生可以语文的两个模块都选,如果文科生喜欢理科的也可以选相应的理科模块,但前提是选择6个模块成绩要理想。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到时候一些普通中学的师资、教室很可能跟不上,无力开设全部选修课程。新高考方案设置的自选科目很多,未必每个中学都能全部开全,那么究竟选择开设哪几门课程?或者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自主选修模块(IB)中有些模块年段里选修的学生很少,那么这些选修模块究竟要不要开设呢?又如在高三阶段既要进行总复习的教学,又要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学校里的师资力量如何分配?最后还有可能很多考生都选自己学得比较好的科目,使有些科目考试人数相对集中,并且形成‘硬碰硬’的局面,从而使竞争更加激烈,考生的心理压力也更大。这些可能都是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校里会出现的新情况。以高中生物的选修教材为例,自主选修模块(IB)中共有2个模块,分别是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与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其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共有16个学生课题与研究,涉及到多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如:植物组织培养、传统发酵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蛋白质电泳技术以及DNA扩增(PCR)技术等。这些技术如果光靠理论讲解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必须要实验室中利用相应的实验设备,通过实验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但是,当前中学生物实验室的条件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技术条件。假如最后真的开设生物的两个模块选修课,那么在高三阶段既要开设正常的高中生物复习课,又要同时开设两个模块的自主选修课,学校里生物教师的数量就可能缺乏了。‎ ‎1.3新高考方案的优点及对目前教育观念、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 新课程的推行使得高考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的标志之一就是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使得高考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回到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上。” “选择权”是高考改革的主方向,这也正是新课改的精神。新高考方案实行“模块式”的方案,让读一本、二本、高职等不同大专院校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不同的模块学习,另外,在具体课程上,学生可能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其次,高考的另一目的仍然是为一个老生重谈的问题:减负。通过选择性的课程、选择性的考试,让学生减轻负担。 新的高考方案必然会引起目前的教学评价制度、教育观念等发生变化,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由精英转向大众,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厚基础”和“宽口径”,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逐步由原来的学科过细、专业过多向学科综合、科际整合的方向发展,尤其在大学起始阶段,淡化专业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贯通和融合已成发展趋势。因此,高考不仅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文化素质的考查,而且还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为高校选拔那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学生。拓宽高考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范围,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应努力改进的方向之一。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个性。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高考竞争的重点已由原来能否上大学转移到了上什么样的大学。新课程下的高考改革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区分能力、考出素质,以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特质。高考新方案中的题型或科目的设置应在坚持统一与公平的基础上,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让考试变成每个人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过程,赋予考试人性化的意义。第三,有利于高考的公平、有效,即高考改革应有利于高考制度自身的完善。公平性是高考制度得以坚持与完善的生命线,但公平总是相对的,对公平性的追求,不能超越时代的制约。高考能够提供的是机会平等,而不是过程平等与实质平等。明白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高考与高考公平,才能不断完善高考制度。我们要在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过程平等与实质平等的基础上,追求高考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另外,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是否定高考,而是继续改进、完善高考。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必须实现有机结合、平稳过渡,高考政策或方案一经公布就不能轻易修改,以维护高考的公正性、稳定性与有效性。因此,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公正、有效,还应被赋予坚持与稳定的内涵。新高考方案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和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三位于一体。“三位一体”中,会考将作为分类测试的基础,会考成绩显示在学生最后的电子档案中,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之一。高校可以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设置11门高中会考成绩等第的具体要求,还可以作为自主招生重要依据。其次是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即保持目前的3(语文、数学、外语)+文/理综合不变,分三类进行测试。重点高校3+文/理综合+试选修课ⅠA的6个模块(由学生在9个学科18个模块中自主选择),一般普通本科3+文/理综合,高职高专科3+技术(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体育(艺术)本科3+文/理综合+术科成绩,专科3+术科成绩。高校录取时分重点高校、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分别公布分数线,分批进行志愿填报。最后是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目前采用的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将改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6个模块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其中前两个模块以评语方式进行定性描述,后四个模块由学校进行等级考核,省教育厅以区市和县(市)为单位,确定A等(优秀)比例有严格的上限要求。‎ 基于上述新高考方案的特点,当前“树立全面发展、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科学地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制订选课方案,进行有选择地学习”等教学理念应该成为接下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2.新课程高考新方案实施后对学校教学管理及学科教学的一些建议 ‎2.1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选课、走班、学分制……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对目前已步入高二下学期的学生来说,本学期开始的选课将是他们完成学业和跨入大学前至关重要的一步 ‎。模块化、选课制、走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组织过程,需要进行人员、场地、教学资源的动态管理,合理调配,科学协调。学生选课是高中新课改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一个难点和突破口。在2009年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如何设置选修课程?如何指导学生选课?如何设立学生选课的若干配套制度?选课在具体的实践中又遇上了哪些困扰?这些都是学校平常的教学管理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刘宝剑主任指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和核心价值就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认为新课程在结构设计上,为课程的选择打下了基础,新课程在制度建设上,为课程的选择性提供了保障,新课程在实施组织上,为课程的选择性创新了策略。同时他也对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的工作要求如下:1.制订学校的课程方案,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确保学生学习任务的全面完成。2.成立由校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等组成的选课指导委员会。3.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选课机制,包括制订学生选课的课程清单、建立导师制和选课规程等。4.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课程政策、选课的目的、供选课程的简介、选课的规程和方法以及与选课相关的表格等。5.实施选课指导。下面以高中生物的选课为例,谈谈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首先,应该向学生说明新高考方案的特点及生物选修教材的内容与特点。目前浙江省教育厅安排生物会考在高二学年结束时进行,三个选修模块只能在高三学年开始时进行选课。由于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报考第一、二层次必须要考核的内容,而且原本心里打算报考第三层次的学生也可能会先报考第一、二层次。因此,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绝大多数理科学生都要选修的模块,所以我们可以考虑进入高三时首先开设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课程。等选修3课程结束后,再介绍生物选修1、2的内容特点及作用,在学生正确理解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其次,学生在进行自主选择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①年段里无人选修;②部分学生选择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③部分学生选择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④部分学生选择生物选修1与生物选修2。我们可以同时开设两门选修课程,也可以先开设必修1的课程然后开设必修2的课程。由于每个选修模块需要18个课时进行教学活动,建议学校里要同时开设两门选修课程,并且每周要排在不同的节次,要安排至少两位生物教师各负责一门选修课程的授课活动。这样,在高三上学期既要安排教师负责正常的高中生物复习课,同时还要安排教师负责两门生物选修课。所以,高三生物教师数量以及高三学生生物周课时数都将增加。最后,开设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课程时对生物实验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校里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配置相应的实验室器材与设备,同时还要让教师去参加专业的实验操作培训。‎ ‎2.2对高中生物学科教学、高三复习迎考的建议 对于学科教学来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探讨新课程的三种教学机制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模式。(一)基础学科必修课程的分层教学。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件易事。新课程大多学科课程目标极高,这些目标在以往高中各科教学课程目标重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生物学科的教学要以思维培养为中心,以展示问题背景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守住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肯定不行。生物教学在坚持“起点适度、强化能力、分层辅导、即时反馈”的教学策略基础上,不仅讲问题、讲过程、讲方法、还要讲背景、讲运用、讲文化,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乐于表达,真正创建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三个转变——变知识讲授为知识建构、变教案执行为学程设计、变课堂操练为主动探究,都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四个“度”:即教学组织的和谐度、教学设计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参与度、课程资源的新颖度。(二)基础学科拓展探究活动的分组教学。探究活动分两个方面:第一,学科内的拓展探究学习。生物学科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教学进度,指导学生组织开展课题拓展探究活动。第二,综合课题拓展探究学习。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课题探究活动。拓展探究课程必须显示下列特点:学生拓展探究学习课题生成源于课堂、源于生活。拓展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下,确定研究问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延展课堂教学的内容,纵深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拓展探究学习过程的自主探究性。探究活动学习过程是开放的,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拓展探究学习活动实施具有规范性。学校为让拓展探究学习活动课程化,形成了“设计选择课题题目——课题方案设计——课题实施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评价”的流程探究学习操作规范。(三)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分类教学。生物学科选修1、2、3课程设置我们将认真根据下列原则进行探究:第一,新高考的考试要求;第二,学生学习的兴趣特长;第三,学校的教学资源;第四,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可以按下列步骤稳妥实施:第一,在高二学生中实行普遍的选课意向调查;第二,根据上述原则指定关于生物选修1、2、3的课程设置方案;第三,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探讨生物选修1、2、3模块选修课程教学的最佳方案。在目前的情况下,学生在高二一学年中要完成生物必修1、2、3模块的内容,然后参加学年末的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理科学生在高三一学年既要完成选修1、2、3模块的内容,同时又要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生物学知识的复习内容,而且两方面又要同时进行,要不然只靠高三一学年的时间远远不够。这样,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很重的。所以,我认为能不能在高一学年就开设生物必修课程,完成生物必修1、2的模块内容,在高二上学期完成必修3模块的内容后参加省高中证书会考。在高二下学期完成生物选修1、2、3模块的内容,高三一学年完成高中生物学知识的总复习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有利学生更加充分牢固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思想政治)‎ 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主要成绩与问题 ‎(一)主要成绩 ‎1.教师理念逐步转变。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政治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科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初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 ‎2.校本教研得到重视并取得初步成效。新课程实施以来,各校加强了备课组、教研组建设,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互相交流、学习,主动探索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规律,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 ‎3.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关注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甚至积累的学科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思想政治新课程需要的是有现代感、文化感、学者型的教师。目前,教师有加强学习的意识,但缺少学习的时间和动力;教师有学生主体的意识,但缺乏活泼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有研究的欲望,但忙于工作而缺少及时深刻的反思。‎ ‎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尽管不断培训,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在教学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形式主义严重,热闹多、门道多,但实效性不高;课堂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支撑,还未能完全改变“笨教”、“笨学”的状态。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基本处于粗放型,对学生的要求千篇一律,缺少有效的指导。‎ ‎3.学校对政治学科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学校只重视高考年段的政治课教学,而对高一、高二尤其是理科班的教学(个别的学校也有理科班一星期只开一节的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学校对政治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不科学;有的学校在安排上课时间上也不甚合理。‎ ‎4.教学资料配套系列不到位。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教学资料(教辅、网站、课件、教学用书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新课程要求相距甚远,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政治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教材内容,还必须了解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路线,而学校给政治教师时政资料的配备明显不足。‎ ‎5.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严重滞后。‎ 二、几点建议 新高考方案的公布,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利好是其基本面。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保证必修课的正常开设,提高课堂实效和会考成绩 ‎1.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现设四个必修模块,它们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根据教育部和省编学科指导意见,这四个模块需均衡开设,即分别在高一、高二的四个学期按序进行教学。所以,各高中首先应严格按要求开设必修课的四个模块,且必须保证每星期2节课的教学时间(尤其是理科班不得少开课时)。‎ ‎2.根据新高考方案,报考Ⅰ类的考生在录取时会考成绩将作参考依据,而现实的情况可能是只有报考ⅡⅢ类水平的考生也会有相当的人去报考Ⅰ类,这在客观上会促使理科学生也重视该学科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考不仅具有水平测试的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考的录取。所以,学校应重视政治课教学,力求提高会考成绩。‎ ‎(二)科学指导学生选课,提高高考成绩 ‎1.文综政治高考除了必修四个模块外,还包括选修ⅠA《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内容,所以,对于文科考生而言,ⅠA其实是选修中的必修。这一选修模块要求在高二第二学期开设(这样高二文科在该学期要同时开设必修和选修)。‎ ‎2.思想政治IB选修为《经济学常识》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具体分析与建议如下:‎ 模块名称 选修2《经济学常识》、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内容分析 ‎1.选修2《经济学常识》‎ 该模块由五个专题构成,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主要介绍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等内容(只要求掌握其中的部分内容)。‎ 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有选择地了解一些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与观点,评析这些理论建树对当时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历程,懂得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该模块由六个专题构成,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线索展开,主要介绍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事权利和义务、信守合同与违约、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家庭与婚姻及法律救济等内容(只要求掌握其中的部分内容)。‎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联系必然要出现许多新变化,生活中的摩擦、矛盾和纠纷也会日益增多。人们在几乎每一个生活领域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法律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准绳,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与语、数、外或文综、理综高考 内容的 关联程度 ‎《经济学常识》也是文综高考必修1《经济生活》内容的拓展。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性以及不断完善它的重要意义。 ‎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贯穿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与文综高考内容必修2《政治生活》以及必修4《生活与哲学》有较密切的联系。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进一步加深理解权利与义务都是统一的、相互结合的,从而树立公民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的观念。‎ 学生选修 建 议 建议有志报考经济、金融和法律类等的考生选修上述两门课程。‎ ‎(三)重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和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保证开足开好学科课时,特别要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合理安排工作量(一般周课时应为12-14节)和科学计算工作量(政治教师虽然周备课数不多,但由于要联系现实,备课的量很大)。二是要给政治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资料。各高中至少要给每个政治组订有《半月谈》、《时事资料》,最好给每位政治老师订高中《时事》(以上三种资料均为中宣部编)。三是要加快建立起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很关键的。另外,能提供必要的学习交流机会。‎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历史)‎ 一、新高考方案带来的冲击 ‎1.学科层面 历史学科将进向两极化方向发展,对于Ⅲ类学生来说,高考不要求,对其制约因素主要是会考,历史学科势必向边缘化方向发展。而对于Ⅰ、Ⅱ类,特别是Ⅰ类学生来说,由于历史学科入门相对容易,得分不确定性比较低,容易获得保底分数。再加上学科趣味性较强,选修与必修关系紧密(从目前的历史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是历史的纲,而选修模块是历史的目,选修模块的学习对于从具体的角度理解历史有非常大的帮助,选修内容常常会成为历史的命题点),特别是选修ⅠA与必修,ⅠB《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与必修和选修ⅠA的内容有相当的联系的事实,使历史学科学习成本降低。这些因素不但将吸引部分Ⅰ类学生选修历史学科,而且历史学科将成为文科的重要支撑点。‎ ‎2.管理层面 一是学生选择权与选择机会增加与学校、教师指导水平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一些Ⅲ类学生报考Ⅰ类学校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如学生同时选修一学科的两个模块带来教学时间难以安排的问题。二是学生进一步分化对学科教学的冲击。如对Ⅲ类学生学科会考所产生的冲击,如对Ⅲ类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性所产生的冲击,如对学校德育工作所产生的冲击。三是新课程要求与学校课程资源相对欠缺的矛盾,ⅠB模块的课程资源欠缺更加严重。如图书馆资源的更新、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的培训等,特别对一类重点中学来说,由于学生选课多元化,师资、资料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四是学校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利益冲突将更严重,走班制带来的教学班与行政班矛盾也将进一步显现。‎ ‎3.评价反思 一是会考的评价地位与高考相比过低,如有些学校会考比高考评价尺度过高,奖金过低,受奖面过小,影响力不强。二是中期评价仍以统考分数为唯一依据,不能把过程评价量化成师生考核依据,已经在做的,也是区分度过低,随意性过强。目前的过程性评价只体现在课堂教学比武等项目,对教学影响力度低面积小。三是反馈性评价过少,反馈性评价对文科,特别是历史学科更重要,如我们改卷匆匆忙忙踩点得分,不顾及命题意图与学生的答题思想,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缺乏必要的课后指导,作业随意性强等等。‎ 二、历史学科指导 ‎1.要厘清历史新课程各个模块的特点,总体把握历史教材。‎ 历史新课程在文明史观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形成主流价值观。其一共由必修3个模块选修4个模块,共7个模块构成。三册必修内容是按政治、经济和文化分类,把通史整合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这三册必修为高一学段内容。IA由《中国历史人物评说》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个模块构成,前者设置六个单元,提供孙中山等中外政治、经济、思想上有突出贡献的22位人物,供学生探讨。后者则以六个单元介绍了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世界形势。IB由《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两个模块构成,前者列入的内容有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和近代现代欧洲文明及古代中国著名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后者列入的内容则有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等古今中外9个改革案例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要求学生理清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纵横架构,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的改革。 ‎ ‎2.要厘清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必修首先涉及到会考,高一历史教学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既要严格按照省教研室编写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行教学,做到不加深少拓展,确保进度,又要灵活落实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能一味按会考条纲开展教学活动,甚至把阅读内容全部删除,切断历史,盲目加快速度,大量时间来炒冷饭式复习。选修部分则要在教学指导意见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联系必修部分,特别是其阅读内容部分,运用学科研究性学习等手段,进行适当地挖深拓展。‎ ‎3.厘清历史学科与3(语数外)及理化生的关系。‎ 这里关键是要保证学生历史学习的时间,特别是课后学习的时间。历史是所有高中学科与初中学科衔接最不好,学生基础也不好,特别在高一教学中,需要适当的课余时间。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基本在夹缝中生存,时间基本上化在数理化和英语等学科上。这些时间主要通过布置大量作业盲目加课时实现。学生在大量的课务和作业的挤压面前很难有效学习,对历史这样的学科教学很是不利,最终影响到整个学习状态与高考成绩。要改变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改变观念,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最重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要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时间,这对基础差的学生更适用。同时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督促的关系。‎ 三、选修IB内容介绍 ‎1.《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选修6)‎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目前中国所拥有的世界遗产数(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已占世界第三位,由于我国现代化事业中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潮方兴未艾。学习《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课程能加深了解和认识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所具有的无法估量的价值,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传承至今而成为不朽遗产的,是经数千年历史长河冲刷而积淀的文化精髓。了解、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有助于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有助于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国际间经济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有利于保障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认识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能加深理解我们传承的文明和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与自然融合的统一体,进一步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是不可忘却的历史与教训,它在历史上所造成的毁灭文明、灭绝人性的后果是后人难以想象的,这些特殊历史遗留物是震撼人心的见证与警示。通过学习,我们能从这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关心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进一步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进一步确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1.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2.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5.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6.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 (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4)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7.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8.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9.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1)‎ 了解或认识历史上这些重大改革发生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理清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纵横架构,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将改革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作出价值判断,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体会“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深刻含义,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中国真正的自主、自强。当代中国的改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其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汲取历史上这些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与文明成果,体会“改革也能解放生产力”的科学价值,认识改革对于促进历史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8.日本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强,任何学科都有历史,历史也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的内容。历史选修IB模块,尤其是文化遗产的模块,综合性很强,与其他学科关联程度很强。对于了解语文和英语科很多外文经典名篇的历史背景有重要作用,对有些内容的学习有直接关联,如与英语学科的“戏剧、考古等话题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的关联度就很大。不少文化遗产的建筑成就与数学(尤其是几何学)、物理学(尤其是力学)关系密切,常常可以成为这些内容学习的问题情景。‎ 选修IB模块与政治、地理学科的关联更密切,如文化遗产模块与地理选修中的《旅游地理》模块,就象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学习中可以直到相互印证、促进理解的作用。选修模块与政治学科的关系也很紧密,如其中的改革模块对于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法律常识有例证意义,文化遗产模块中涉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等本身就是政治学科相关知识点的具体化。‎ 四、相关建议 ‎1.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1)要正确合理是引导学生选课,开出开好ⅠB课程。要通过与教研员联系和发动教师研究,了解各学科ⅠB模块和相应学科的必修、ⅠA的关系,结合学校师资配备和会考、高考要求,向学生正确介绍本校开设各ⅠB模块的优缺点,供学生选择,开出开好ⅠB课程。‎ ‎2)要加强师资培养和课程资源建设。集体备课活动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齐心协力建立起教学资源库,如课件库、试题库;二是要把情景设置、材料准备和问题设计的改善作用备课的核心内容;三是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师阅读,以点带面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备课组至少要有一个教师对历史必修与选修的教材都比较熟悉。‎ ‎3)我们要有稳妥方法,保障适当的文科学习时间。比如在改变盲目增加课时的现状是可以这样做:规定一星期有四节物理课,但其中两节要通过降低其课时补贴的方法引导他不去上课而是去坐班管理,这样不但使教师与学生都有一个自主研究的时间,为45分钟效益提供了基础,而且厘清了结构工资与岗位责任制、考试奖励政策这种量与质的关系,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2.对学科教学的建议 ‎1)要按年级合理定位教学内容。因为新高考方案给各学科复习提供了整块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把整块的时间用于知识的纵横联系与拓展。而高一则严格按教学指导意见实施,高二则在高一基础上适当联系拓展。‎ ‎2)要发挥备课组力量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省市各级新课程培训机会和近年各地高考题编制课件库、试题库,有效提高课堂效益。按本校学生实际,开展会考与高考的相关性研究,利用好省编作业本与会考导引等资料,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要多参加培训、加强校际联系,处理好各模块专题之间的关系、专题与单位课的关系、历史的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特别是要逐章逐节地解决好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3)按照教学规律进行历史教学。目前,历史考前背背的情况仍很普遍。实际上考前背一背不是优秀学习品质养成的途径,而且在新课程考试中成功机率也不高,应当促使教师摒弃这种功利化教学方式。同时,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进行历史教学,尤其是处理好史实、史论的关系,处理好历史结论与历史学科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3.对选修IB模块的选课建议 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根据学校历史教师情况。历史教师对于选修模块各有擅长和爱好,选课中要根据所在学校历史教师的情况,选择本校历史教师的强项。‎ ‎2).根据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对改革模块和文化遗产模块的不同爱好,选择学习模块。如有些学生擅长理性分析历史问题,选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比较适合,而那些更擅长感性地欣赏、对话的学生选择《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可能有优势。‎ ‎3).根据高考的现实需要。要选择比较容易获得保底分数的模块,同时也要注意所选的IB模块内容与必修内容关联度大,与其他高考科目关联度大,那么这些选修模块的学习与其他内容的学习就可以相互促进,从而加大高考复习的有效性。例如,《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模块与历史必修模块的关联度较大,选择这一模块对于学生有机整合选修和必修模块、提高复习效率很有意义;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与地理学科《旅游地理》直接相关,选择这一模块对于形成学科综合能力,整合政史地学科的学习,甚至整合外语、语文、物理、数学等学科有促进作用。‎ ‎4)要结合本校硬件设备。一般而言,《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一模块教学中要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材料,对多媒体设备的要求较高,如果学校这方面条件不佳,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习效率。‎ ‎5)要考虑自己将来的专业趋向。大学准备学什么专业?毕业后对哪些工作感兴趣?在考虑选课时也应成为一项依据。‎ 基于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高中地理)‎ 一、新课程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共有6个必修学分(3个模块)和14个选修学分(7个选修模块)。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实施意见》和《2009年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高考文科综合涉及的考试内容包括3个必修模块和2个选修模块(《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同时,高考任选模块考试中涉及《自然灾害与防治》和《旅游地理》。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的负担与现行高考相比有明显的增加,主要反映在高一必修模块的教学上,把以住高一至高三三年教学的主要内容压缩在一年内完成,使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负荷增大。到高二、高三实施选修模块教学时,由于浙江省缩减了部分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教与学的负担显得相对较轻,但考虑到浙江省义务教学段开设的是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学生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人教版等共有4册教材)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作为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考试题不可能不涉及相关区域内容(因学科考试大纲未出,具体要求还不清楚),离开区域空间,相关试题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高二选择文科的学生必须补修相应的《区域地理》知识,这无疑又增添了相应的教学负担。‎ ‎(二)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近两年对我市地理教学的调研,我们发现我市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相对紧缺,有的学校教师的周任课达18节以上,“疲劳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师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领着课堂大部分时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意识相当薄弱,其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3.教师课程意识比较淡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相对缺乏。不少教师仍以“教材为本”,缺乏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4.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考虑较少,对《课程标准》和《省教学指导意见》的关注度不够,凭经验增加教学内容域加深教学深度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地理新课程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一)探索测试学科基本素养的命题方向 ‎1.基本目标: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考查现代公民必要的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和学科的基本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要求,全面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2. 内容取向:地理课程是兼有科学与社会的综合性特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内容选择的趋势看,显现出基于自然地理基础的人文倾向,在试题内容选择和命题指向上,突出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知识领域的“地理问题”的考查。关注地理领域的基本问题,重视基础性;关注地理热点,显现时代性;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地理的有用性。‎ 3. 试题结构: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包括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和新颖性、问题设计和答案制定的多维性等。‎ ‎(二)强化考查学科能力的命题导向 考题的能力导向,一直是高考命题特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也是高考选拔优质考生的内在要求。从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中,能力考核的导向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今后的高考命题在这方面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学生的学习能力构成,包括一般学习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作为人才选拔性的学科考试,主要侧重对学科学习能力的考核。人文学科考试共同强调突出以下四方面的学习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作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重视对一般学习能力的检测,是高考试题的基本要求之一。此外,就不同的学科而言,命题还需要重视对学科学习能力的考查。从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向看,地理学科的考试命题估计会在问题设计的区域性、信息呈现的图象化和问题分析的综合性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1.问题设计的区域性。区域的空间感知和研究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对生活有用、与时代相关、和社会相关的重大地理问题都与区域紧密联系,高考命题将重点关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现实问题。‎ ‎2.试题呈现的图像化。图像系统是地理学科独特的“语言”,图像的阅读、分析、理解是地理基本能力之一。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传达出一个强烈信息,图像系统的创设和运用日益显示出地理试题的鲜明特色。今后试题命制中“图像化”特征将更突出,图像设计力求体现新颖性。‎ ‎3.问题分析的综合性。命题注重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突现地理问题的人文价值,在选题上,将注意人地关系的联系和组合,围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设问。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多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坚持选拔性考试的基本要求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保持足够的区分度,从高考的功能出发,试题总体难度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在强调学科基础性要求、凸现能力导向和人文倾向的同时,坚持传承基础上创新,逐步增加试题的选择性和开放度。‎ ‎1.增加适度的选择性。高考对知识点检测不是扫描检阅,而是抽样检测,选择性主要是为考生提供自主空间,体现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修的模块选做考题,如上海、山东等省市的做法是“超量给题,限量答题”。‎ ‎2.增加有限的开放度。开放度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试题情景的创设具有创新性,不直接取自教材;二是试题的问题设置具有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三是主观题答案编制具有灵活性。‎ ‎(四)首批课改实验省(区)地理命题的突出亮点 ‎1.遵循课标,体现高于教材的命题策略。课改区在命题素材的选取上,遵循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的原则,选取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文本表述之外的材料,创设了"新"的问题情景。试题也采取了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表述方式,保证了高考试题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2.提高试题可选择性和开放性。"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课改区在试题中出现了选做部分的试题。山东高考地理选做部分共有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分值为10分。要求每位考生在不得出现学科零选择的前提下从中任意选做3道题目。在试题的设问和参考答案设置上开放性有明显的提高。‎ ‎3.彰显地方性特色。课改区更注重试题的地方性,山东、广东的试题选材都选用了本省的素材作为命题的材料。例如,山东卷第3 9 题的第(3)、(4)小题,就是以山东省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为情景,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内容。‎ 三、对学校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1.学校应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的课程设置,为学校配备足够的地理教师,建立一支稳定、合理的师资队伍,保证课程的正常开设和教师正常的工作量。‎ ‎2.正确处理好文科综合考试要求规定的相关教学内容。(1)重视必修模块的教学。地理必修Ⅰ、Ⅱ、Ⅲ是每个高中学生完成学业必须修学的内容,也将是高考命题的最重要“落脚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足够的重视。但在高一的新课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会考与高考”的关系,考虑到学业考试与选拔考试的差异,不倡导“一步到位”的教学处理对策。但到高二学生分科分层明确之后,必修模块教学内容的复习应加以强化,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宽与加深,特别应注意与初中地理与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灵活处理1A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1A选修模块的《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与必修教学内容的关联度较大,同时《省教学指导意见》对教学内容又作出了的大的调整,教学处理时应重点把握好其核心的主干知识教学,如《城乡规划》中的“城乡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城镇总体布局”等,《环境保护》中的“主要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主要环境问题形成与防治”等。‎ 做好《区域地理》补修。与其它学科不同,初中地理中的相关《区域地理》教学内容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是以往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基于浙江省的初中学生没有学习过《区域地理》的现状,意愿报考本科以上的文科考生必须补修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补修时应把主要精力定位于“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把握”上。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适当关注浙江的乡土地理背景。‎ 2. 根据选修模块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状况,指导学生选择好1B选修模块的学习。‎ 模块名称 特点分析 选修建议 ‎《旅游地理》‎ ‎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学习兴趣较大;②与必修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很密切,知识结构基本上自成一体;③与区域地理知识关系密切,学习时需要有良好的区域地理基础;④相关试题往往综合性较大,但难度较小。‎ 比较适合于文科学生选修。‎ ‎《自然灾害与防治》‎ ‎①属于自然地理分支课程,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联系密切,原理性较强;②与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关联性很强,是对必修教材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③学习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④相关试题综合性强,思维量大,往往侧重于理性思考,解答时需要较强推理分析能力。‎ 比较适合于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生选修。‎ ‎4.加强校本教研,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和《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学校教研(备课)组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把准复习教学的方向。《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系统地阐述了地理新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了地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一步细化,是教学实施和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 ‎(2)研究教材,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以教材为蓝本,关注教学内容的六个“点”: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处理好地理事实与原理的关系、深度与广度的关系。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现行教材的特点是模块化,教学内容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必修模块之间、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相关度和重复性,复习教学时应强加相关知识内容的整合,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减轻教学负提,提高教学实效。‎ ‎(3)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关注新课程理念下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在新情境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多角度分析评价事像的能力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