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必修3生物高考备考研究
2011届必修3生物高考备考研究 具体分工 ①必修3常考点分布: 钟丽群(邝维煜纪念中学) ②必修3主干知识和教学策略: 梁丽华(市第47中学) ③必修3跨章节、跨模块的教学命题策略: 郭倩文(市第1中学)(前三章)、彭国华(市第75中学)(后三章) ④必修3易错点归纳、剖析: 陈小平(培英中学)(前三章)、黄 挺(从化中学)(后三章) 统稿:金建红(市第3中学) 同时感谢上一届的必修3备考研究小组成员:周铭霞、林敏贤、谢 旼、谢 凯、金建红 一、必修3常考点分布(近4年全国理综及广东卷考点分布及占分比例)(钟丽群) 表一:2007-2010年宁夏、山东、福建理综卷必修3考点分布及占分比例 年份 试卷名称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合计 比例 (占生物总分) 2007年 宁夏 1 水平衡的调节 6 24 26.7% 3 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 4 反射弧各部分的关系 6 5 群落演替 6 山东 2 血糖平衡的调节 4 12 16.4% 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 5 群落演替 4 2008年 宁夏 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6 27 30% 4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6 6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6 28(Ⅱ) 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 9 山东 3 体温调节 4 18 24.6% 14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2009年 宁夏 4 激素调节的实例、特点和具体应用 6 32 35.6% 5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方向 6 30 兴奋在神经纤维、神经元上的传导 9 32 种间关系、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 11 山东 3 生物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的分析 4 20 27.4% 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应用分析 4 5 利用免疫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6 种间关系 4 8 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的机制 4 2010年 宁夏、黑龙江、吉林、湖南 5 兴奋在神经纤维、神经元上的传导 6 32 35.6% 29 免疫调节的实例和应用 9 30 生长素的作用 9 31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种间关系和恢复力稳定性 8 山东 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 23 30.7 8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 4 26 神经调节、反射弧、体温调节、血糖平衡、水盐平衡 15 福建 1 细胞免疫的基础知识 6 22 27.5% 4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及其结构基础 6 26(Ⅱ) 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0 表二:2007-2010年广东卷必修3考点分布及占分比例 年份 章节 题号 主要考点 分值 合计 比例 (占全卷总分) 2007年(150分) 第2章 8 人脑的高级功能 2 21 合计: 55分,占36.7% 9 水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 2 1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 17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 24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特点 3 31 特异性免疫的应用 2 34 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 8 第3章 19 脱落酸的生理作用 2 5 26 生长素与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3 第4章 11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2 6 37(1)(4)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的演替 4 第5章 16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15 35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 37(2)(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第6章 14 生物多样性的种类 2 8 24 环境保护的措施 3 30 生态系统的保护 3 2008年(150分) 第1章 12 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联系 2 2 合计: 45分,占30% 第2章 13 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2 18 19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 20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2 28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3 29(1) 特异性免疫 1 34 下丘脑与垂体、内分泌腺在功能上的关系。 8 35 水平衡调节 8 第3章 11 植物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2 4 17 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 第4章 14 群落的种间关系 2 5 32(3)(4) 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3 第5章 15 生态系统的成分 2 11 18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 32(1)(2)(4)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7 第6章 16 生态环境的保护 2 5 27 环境污染 3 2009年(150分) 第1章 19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2 2 合计:55分,占36.7% 第2章 17 水平衡的调节 2 31 18 人体激素的作用特点、反馈调节 2 28 利用免疫学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3 29 体液免疫的过程 8 34 血糖平衡的调节 8 35 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相关知识 8 第3章 10 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 2 4 12 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实验分析 2 第4章 11 种群的空间特征 2 4 15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 2 第5章 14 食物网和食物链 2 12 16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 32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 第6章 13 臭氧层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2 2 2010年(100分) 第2章 6 利用免疫学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4 12 合计:30分,占30% 27(1)(2) 血糖平衡的调节 8 第4章 2 群落的种间关系 4 4 第5章 26(1)(2)(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4 14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必修3中的某些知识点在各地理综卷和广东高考卷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表三:必修3中常考的知识点: 章节 常考知识点 出现过的试卷 第1章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2007年全国理综卷II、2008年宁夏理综卷、2009年广东卷 第2章 兴奋在神经纤维、神经元、反射弧上的传导 2007- 2009年全国理综卷I、2007- 2010年宁夏理综卷、2007- 2009年广东卷、2010年山东理综卷、2010年全国理综卷I、2010年全国理综卷II 、2010年北京理综卷、2010年重庆理综卷 简述下丘脑与垂体、内分泌腺在功能上的关系,并阐明反馈调节机制。 2007年全国理综卷II、2008年全国理综卷I、2007- 2009年广东卷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水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 2008-2010年全国理综卷II、2007、2009年宁夏理综卷、2007-2008、2010年山东理综卷、2007- 2009年广东卷、2010年广东理综卷、2010年福建理综卷、2010年北京理综卷 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2007年全国理综卷I、2007- 2008年全国理综卷II、2007- 2009年广东卷、2010年广东理综卷、2010年福建理综卷 免疫学的应用 2009-2010年全国理综卷II、2009年山东理综卷、2007- 2009年广东卷、2010年宁夏理综卷 第3章 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 2010年宁夏理综卷、2010年全国理综卷I、2010年全国理综卷II、 2010年北京理综卷、2010年重庆理综卷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 2007年全国理综卷I、2008 年宁夏理综卷、2008年广东卷 其它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2008年全国理综卷I、2009-2010年全国理综卷II 第4章 描述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2008- 2009年全国理综卷I、2007、2009-2010年全国理综卷II、2007、2009-2010年宁夏理综卷、2009-2010年山东理综卷、2008-2009年广东卷、2010年广东理综卷、2010年福建理综卷、2010年重庆理综卷 阐明群落的演替 2007年宁夏理综卷、2007年山东理综卷、2008年广东卷、2010年全国理综卷II 第5章 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的所属的成份以及所处营养级 2008、2010年全国理综卷II、2007- 2009年广东卷、2010年全国理综卷I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009年全国理综卷I、2009年宁夏理综卷、2007年山东理综卷、2007- 2009年广东卷、2010年广东理综卷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007年山东理综卷、2008、 2009年广东卷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2008年宁夏理综卷、2008年山东理综卷、2007- 2009年广东卷、2010年北京理综卷 二、必修3的主干知识和教学策略(梁丽华) (一)必修3主干知识细目表 必修模块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编号 知识点内容 目标层次 3-1植物的激素调节 1 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 Ⅱ 2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Ⅰ 3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Ⅱ 4 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 Ⅰ 5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Ⅱ 6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Ⅱ 7 植物不同器官、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Ⅱ 8 植物激素的种类 、产生部位、作用 Ⅱ 9 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Ⅱ 10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Ⅱ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含义、优点、应用和负面影响 Ⅱ 3-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1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Ⅱ 13 反射的实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Ⅱ 14 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Ⅱ 15 兴奋的本质 Ⅱ 16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情况 Ⅱ 17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发生的变化 Ⅱ 18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对膜电位形成的作用 Ⅱ 19 “局部电流学说”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过程及特点 Ⅱ 20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结构组成 Ⅱ 21 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原理及特征 Ⅱ 22 人脑的基本结构 Ⅰ 23 人脑的高级功能 Ⅰ 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Ⅰ 25 体液调节的概念 Ⅱ 26 激素的概念 Ⅱ 27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的种类与功能 Ⅱ 28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及与垂体在功能上的关系 Ⅱ 29 脊椎动物激素分泌调节的实例,反馈调节机制 Ⅱ 30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Ⅱ 31 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Ⅱ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Ⅱ 33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Ⅱ 34 稳态的调节机制 Ⅱ 35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Ⅱ 36 体温恒定的调节 Ⅱ 37 水盐调节 Ⅱ 38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平衡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Ⅱ 39 糖尿病的成因及常见症状 Ⅱ 40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Ⅱ 41 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防线 Ⅱ 42 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及作用 Ⅱ 43 抗原和抗体 Ⅱ 44 体液免疫过程 Ⅱ 45 细胞免疫过程及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Ⅱ 46 免疫异常病 Ⅱ 47 免疫学的应用 Ⅱ 48 艾滋病的全称及与免疫的关系、艾滋病病原体及发病机理、症状,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Ⅱ 3-4种群和群落 49 种群的特征 Ⅰ 50 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Ⅰ 51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Ⅱ 52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Ⅱ 53 种群增长“J”型曲线的特点及产生的条件 Ⅱ 54 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特点、产生的条件及计算 Ⅱ 55 “K值”“K/2”的含义 Ⅱ 56 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Ⅱ 57 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Ⅱ 58 种群的空间特征 Ⅱ 59 群落的概念 Ⅱ 60 群落的物种组成 Ⅱ 61 生物的种间关系 Ⅱ 62 群落的空间结构 Ⅰ 63 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Ⅰ 64 初级演替与次级演替的区别 Ⅰ 65 初级演替的基本历程 Ⅰ 66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Ⅰ 67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意义 Ⅰ 3-5生态系统 68 生态系统的成分 Ⅰ 69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Ⅰ 70 营养级的含义 Ⅰ 71 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Ⅰ 72 分析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 Ⅰ 73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Ⅰ 7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Ⅱ 75 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Ⅱ 76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Ⅱ 77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的差异 Ⅱ 78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Ⅱ 79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循环的全球性 Ⅱ 80 生物富集作用 Ⅱ 81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Ⅱ 82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Ⅱ 83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Ⅱ 84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Ⅱ 8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Ⅱ 86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Ⅱ 87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Ⅱ 88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Ⅱ 3-6生态环境的保护 89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Ⅰ 90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Ⅰ 9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及保护 Ⅰ 9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Ⅰ 9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 Ⅰ 94 生物技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 Ⅰ 95 可持续发展 Ⅰ 实 验 96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97 模拟尿糖的检测 98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99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00 探究水族箱(鱼缸)中群落的演变 (二)必修三主干知识重点强化记忆内容 1. 理解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P3 2.突触模式图P19; 3.血糖平衡调节模型;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P28; 5.水平衡调节;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特点列表P31,其关系有2句话P33); 7.神经调节中各级中枢示意图(下丘脑的重要功能)P20 8.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解P37 9.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列表 10.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与作用特点 11.植物激素的应用实例P54-55 12.种群的(数量)特征; 13.群落水平研究问题P71; 14.演替类型与实例P805 1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6.能量流动图P94-95; 17.物质循环模式图P101 18.信息传递的类型(例子)与生物防治区分P105-108 (三)教学策略 1、合理制定三轮复习的计划、目标与复习方式 第一阶段复习着眼于回顾。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要求适当降低起点、放慢速度,注意完善知识网络、夯实基础,不放过任何一个考点。建议讲练结合,以知识点配例题再变式训练的方式复习。 第二阶段复习着眼于提高。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要突出重点、突出主干。 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建议专题复习时模拟高考试题的题型、分值,限时40分钟进行适量 的实战训练。 第三阶段复习着眼于实战和回归基础。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高考。要求对着2010年考试说明上所列知识点一个个进行基础回归、熟悉题型,注意查漏补缺、调试心理,结合实战对学生强化审题、应试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2、根据必修三的特点,大量采用画或填过程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主干知识点的每一个细节。如: (1)植物的激素调节总复习图解 (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总复习图解 (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总复习图解 3、要重视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培养,具体目标是使学生能恰当应用每一个生物学名词、名称、术语、规律、原理等。 必修三内容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物学名词、名称、术语等特别多。老师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归纳列表,画概念图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辨别清楚这些名称、概念、术语的涵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应用,在考试时不出错。 如,必修三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 (1)调节机制与调节方式 (2)调节机制:反馈、负反馈、正反馈 (3)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4)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 (5)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7)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造血干细胞等 (8)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9)激素的分级调节里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10)反射与反射弧 (11)轴突、突触小体、突触 (12)生长素的产生与分布 (13)植物的向光性与背地性 (14)促果实发育与成熟的激素 (15)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 (16)种群密度的调查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实验 (17)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成分 (18)性激素与性外激素 (19)物理信息与行为信息 (20)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价值 三、跨章节、跨模块的教学命题策略的探讨 高考考纲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跨章节、跨模块的教学命题能体现其综合性。 (一) 第一~第三章跨章节、跨模块的教学命题策略的探讨(郭倩文) 1.选择题跨章节、跨模块命题的特点 (1)有的选择题题干文字简洁,只提及与一个教材实例相关的主干知识考点或情景,无跨章节、跨模块,但四个选项中通常有不同模块不同章节的内容,也能考查多角度综合思维能力。 如:(2010重庆卷)1.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 B.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肌糖元,其后是脂肪 C.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是ATP D.多食少动,糖类易转变成脂肪和必需氨基酸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对必修三血糖代谢中糖类的利用、转化和调节以及必修一呼吸作用等跨模块跨章节相关知识的理解。 如(2010年四川卷)4、某同学感冒发热39°C,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元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涉及体液调节和细胞呼吸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有的选择题题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新情景跨章节跨模块知识作为题干,选项也有跨章节跨模块内容,跨度较大,考查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增加考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如(2010年浙江卷)5.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答案:A 分析:本题借助裸鼠变异特点考查胸腺作用及免疫类型及过程,题干涉及必修二和必修三内容,是跨模块的,选项分别涉及到必修三免疫调节、必修一细胞癌变等知识。 如:(2010广东卷)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 全身出现性过敏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 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答案:A 分析:重症肌无力在人教版教材没有直接介绍,属于新信息,依据题可知重症肌无力应该属于自身免疫病,可见题干涉及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知识。 (3)题干和选项通过图文结合呈现,隐含跨章节跨模块的知识。 如(2010浙江卷)6. 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激素的作用和产生部位,还跨章节跨模块综合考查了必修一细胞分化和选修一植物的组织培养等专题知识。 2非选择题跨章节、跨模块命题特点 在高考题中,常会利用必修三中的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点,以此为中心,将与此相关的跨章节或跨模块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组成一道大题。一般来说,在一个大题中,每一个小题考查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章节,很少在一个小题中出现跨章节或跨模块的问题。题干常图文、图表结合呈现,有些还以实验情景呈现,通过小题的逐一设问,可以体现分析实际问题的层次性和多角度,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可作为中心点的知识点有: (1) 以“血糖调节”等为核心,进行跨模块知识的考察,如可以考查细胞结构和细胞代谢等知识。 如(10广东卷)27.(16分)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图11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_____分泌增多,促进了____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____分泌减少。 (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___ 、 ______和_____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只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______直接提供。 答案:(1)胰高血糖素 肝糖元 (2)B 胰岛素 (3)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ATP 如(2010全国卷Ⅱ)32.(9分)请回答: (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 **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 的过程。 (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于**** (葡萄糖浓度差、的分解)。 (1) (3)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880~1200 时,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 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 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 增多,此时收集尿液并加入班氏试剂,经加热后尿液颜色呈 。 (5)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是 。 答案:(9分)(1)载体 主动运输(2)葡萄糖浓度差(3)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4)尿量 砖红色(5)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以“免疫调节”为核心,可以跨模块跨章节考查体温调节、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实质,以及转录和翻译、基因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等知识。 如(2010新课标)29.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任何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____。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⑴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⑵抗原;⑶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⑷编码抗体的基因、红细胞 (3)以“神经调节”、“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等其中一个实例可以作为题干的核心点,跨章节综合考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义,还可跨模块考核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如(2010山东高考理综)25.为了更好的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应。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____ 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 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_____。 (2)试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传感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____兴奋,导致____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方式为_____。 (3)试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长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____导致了糖代谢一场。 (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推测脑内____区域被损伤,引起了_____缺乏。 答案:(1)单 神经递质(或乙酰胆碱) 与(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2)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 神经-体液(3)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增加 (4)下丘脑(神经) 垂体 抗利尿激素(或ADH) 如(2010安徽卷)30、(12分)⑴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等渗KCl、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 (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 。 ● ● C1 C2 抗体 大脑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肌肉 ⑵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C1、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 (填①~⑦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填①~⑦编号)。 ⑶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 ,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 。 答案:⑴A 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 ⑵ ④⑤⑥ ③②① ⑶抗原 浆细胞 分析本题考查有关神经细胞生活环境与神经冲动传递过程和有关免疫知识。 (4) 以 “探究生长素和其它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核心点的试题,常创设实验题情景作为题干,小题除要求自变量分析、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如何控制等实验设计考核外,其中实验原理的解释、描述实验现象、对图表数据的处理分析、对已有方案的评价与修正等考核可涉及跨章节跨模块的知识。还可以与选修一“植物的组织培养”、选修三“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专题知识跨章节跨模块综合考核。 如:(10北京卷)29.(20分)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试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进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溶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如图2。 请分析并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__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________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_______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___________。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__________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__________mm。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__________(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________。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__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 如实填写 (6)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__________。 答案:(1)调节;1 (2)①氧气;②均匀 (3)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切段中内源激素。(4)7.0;有;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5)C;重复实验 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的影响实验,同时考查考生从题干和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考点几乎每年都有考查。 分析:此题只考查了必修三植物激素的调节和必修三细胞呼吸作用等跨模块跨章节知识。以 “探究生长素和其它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核心点的试题,还可以与选修一“植物的组织培养”、选修三“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专题知识跨章节跨模块综合考核。 (5)新情景题知识跨度大。 新情景题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适当拓展思维角度,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常在题干中提供实验情景,在小题中增加跨章节跨模块的综合知识。 如(10北京卷)31.(14分)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为研究环境激素H对小鼠产生精子数的影响,用玉米油和环境激素H分别处理对照组和试验组雄性小鼠(每千克体重注射12.5ml,每天1次,连续21天,n=20)。实验结束后,对每只小鼠产生的精子计数。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对照组 实验组 1 2 注射物 玉米油 H(浓度100mg/L) H(浓度200mg/L) 精子数均值(* 个) 7.13 5.09 4.35 请分析并回答: (1)表中数据显示,环境激素H浓度增高,小鼠生成精子数___________。 小鼠脑中的____________调节____________释放的相关激素能刺激睾丸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并生成精子。精子是由睾丸中____________细胞(2n)经_________发育来的。 (2)正常雄鼠体内性激素浓度偏高会抑制脑中相关激素的释放,该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 (3)有的环境激素可造成精子染色体缺失,这是精子DNA分子发生__________和DNA片段___________所致。 (4)环境激素可沿着___________传递进入人体,被靶__________接受后干扰精子生成,从而使人的生育能力降低。 答案: ⑴减少 ⑵下丘脑;垂体精原;减数分裂 ⑶负反馈调节 ⑷断裂。丢失 ⑸食物链;细胞 分析:本题以考查了必修三和必修二的知识。 如(2010四川卷)30、(24分)回答下列I、Ⅱ两个小题 I. 某实验室通过手术获得下丘脑部分损毁却能存活的大鼠,进行了相关研究。 (1)实验一 按下表准备两组实验大鼠并作如下处理:向大鼠皮下注入等量的SRBC(山羊红细胞);7天后,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将适量脾细胞悬液与SRBC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然后检测SRBC破裂情况(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培养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OD值越大)。 组别 材料准备 数量(只) 培养液的OD值 甲 手术摧毁组(做手术并损毁丘脑前部) 12 0.20 乙 正常组(未做手术) 12 0.40 ①向大鼠皮下注入SRBC的目的是 。 ②脾细胞悬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悬液中含有 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称为 。③有人认为该实验还应增设一组;做手术却不损毁下丘脑。你认为有必要吗? 。 请说明理由: ④请为此实验拟定一个题目 。 (2)实验二 另取正常鼠和手术手损毁鼠多组,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然后测定大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正常鼠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请在图中绘出手术损毁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变化曲线。 ②将正常鼠从室温移至低温环境,其血糖浓度会升高,原因是 。 ③在适宜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手术损毁鼠的性腺萎缩,这是由于该大鼠下丘脑释放的 减少,使垂体释放的 降低所致。 答案:I:1、(1)抗原 (2)抗体 效应B细胞(3)有必要 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2、(1) (2)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 (二) 第四~第六章跨章节、跨模块的教学命题策略的探讨(彭国华) 总特点:多见章节内的综合命题,以必修3(后三章)跨其他模块命题较少见,章节内只考一个知识点的甚少。 一、模块内跨章节的综合 (1) 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涉及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的波动等 (10浙江卷)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2) 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0福建卷)26.II. 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日期(月—日) 6—l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l.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3) 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如种间关系、食物链、就地保护、抵抗力稳定性 (10四川卷)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 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4) 以生态工程为平台考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营养成分等 (10全国卷1)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5)以“生态系统稳定性”为核心,综合考查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恢复力稳定性、种间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出生率、死亡率、丰富度、样方法中的随机取样等各方面的知识。 (10新课标)31.(8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2010山东高考理综)8. 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0安徽理综)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10天津卷)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6) 以实验为载体(历年高考中较少见)考查了种群增长规律(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及种间关系的知识等 (10重庆卷)31.II.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 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 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 (7)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切入,综合考查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多样性价值的理解、改造环境的目的 (10北京卷)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10江苏卷)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10江苏卷)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二、跨模块的综合:往往以某共同或共有情景为题干,综合考查相关知识,题目多以必修3、1综合。 (10全国卷1)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10全国卷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 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0广东卷) 26.(16分)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 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2) 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1) 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2) 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三、模块内只考一个点的: (10广州卷)2.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10江苏卷)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2010山东高考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四、学生常错点归纳和分析 必修三1—3章常错点归纳分析 易错点一: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解不到位,以致做题时无法判断具体哪些物质、哪些代谢反应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 突破策略:关键是提醒学生识记血浆的化学成分: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约1%;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等,如O2、CO2、胰岛素等 以此来准确判断。此外还要识记一些典型的代谢反应的实质,如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食物的消化、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细胞呼吸等。 针对性训练1:下列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反应或存在的物质是 ①葡萄糖分解成CO2、水 ②抗体与抗原反应 ③淋巴因子 ④神经递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针对性训练2:下列反应中哪些是发生在内环境中? ①酸性或碱性物质与缓冲物质反应 ②神经递质作用于受体 ③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④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 ⑤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⑥淋巴因子作用于T淋巴细胞 ⑦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 答案:①②③⑥⑦ 针对性训练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B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易错点二:不能全面理解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交换的途径。 解析:由于对初中的生物学知识的遗忘,高中教材对人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的结构也没再重复介绍。许多学生对人体如何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在物质如何发生联系,学生很容易出现混乱,遇到相关的综合试题就理不清头绪,容易出错。 突破策略:充分挖掘教材插图所包含的信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 1、 结合教材第3页,图1-1,重温人体循环系统的相关知识。并做归纳: 归纳1:内环境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 浆 组 织 液 淋 巴 组织细胞 归纳2:人体血液循环过程: 左心房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主 动 脉 中小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中小静脉 上下腔静脉 氧气、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代谢废物 肺动脉 肺静脉 肺泡毛细血管 肺 泡 氧气 二氧化碳 2、结合教材第8页图1-4,讲解人体四大系统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并做归纳。 体外 循 环 系 统 营养物质、水 组织细胞 CO2、水 其它代谢产物 CO2 水 呼吸 系统 O2 O2 皮肤 汗腺 汗液 食物 消化 系统 消化 吸收 食物残渣 泌尿 系统 尿液 重吸收 归纳3:组织细胞、内环境、外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针对性训练1:教材第6页,课后联系题,拓展题。 右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内环境与A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 内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①表示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②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作用。 (4)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针对性训练2: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1)图中虚线内的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 三者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DE 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钠离子、氯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 (4)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而二氧化碳的排出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 答案: (1)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内环境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4)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易错点三: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理不清,无法体液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的特点。 突破策略:教师直接讲解辨析: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与神经调节比较,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需通过体液运输。 易错点四:不能准确把握免疫调节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特点。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涉及的免疫细胞的种类比较多,这些细胞的来源和功能有相同部分也有截然不同的方面,学生在理解上很容易出现混乱,解题时就漏洞百出。 突破策略: 1、结合必修3教材37页,图2-15,图2-16,详细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以及在个环节中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 2、通过设计表格全面归纳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体 (能识别抗原,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不能识别抗原)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特异性识别抗原;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化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 3、教师还要着重提醒最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几个点: (1)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了作用,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浆细胞:唯一能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但不能识别抗原 (3)分泌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而不是效应T细胞。 针对性训练1:下列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浆细胞 ⑥效应T细胞 A.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答案:A 针对性训练2:下列有关淋巴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各种淋巴细胞的产生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B.B细胞和T细胞的来源相同,但成熟的场所不同,作用不同 C.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是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直接产生抗体。 答案D 易错点五:误以为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直接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学生都知道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比初次免疫快而且多,因为有记忆细胞在发挥作用。此外,必修3教材37页,对记忆细胞的描述:“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很多学生就误以为记忆细胞可以直接合成分泌抗体。 突破策略:向学生解释,记忆细胞是增殖产生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而不是记忆细胞直接产生抗体。 易错点六:不能全面理解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以及两种激素分泌的调节途径。 解析:许多学生对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识记不全,遇到相关问题容易出现漏答现象,并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这两种激素本身分泌的调节途径混淆,答题时容易出现答非所问。 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全面归纳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教师强调这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并就这细节再做梳理,通过点面结合来落实该知识点 归纳1:血糖平衡调节 归纳2: A、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糖类转化成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成糖类。 B、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 C、两者的主要靶器官都是肝脏。 归纳3: A、胰岛素分泌的调节途径:副交感神经调节、血糖浓度调节、胰高血糖素的调节(促进) B、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途径:副交感神经调节、血糖浓度调节、胰岛素的调节(抑制) 针对性训练: 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图解,其中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请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通过②过程使a激素分泌增加,a激素是____________,⑦过程表示a激素对肌肉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⑨表示a激素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②过程有两条调节途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胰岛素 促进合成肌糖原 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 (2)胰高血糖素 肝脏 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上升。 (3)血糖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引起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易错点七:无法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准确应用于实践。 解析:很多学生都知道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但是无法正确判断具体实践中哪些现象体现了两重性。 突破策略: 1、重申两重性的含义:低浓度生长素可促进细胞生长(伸长),高浓度生长素能抑制细胞生长。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解释跟生长素有关的几个典型的现象: 植物向光性:单侧光照射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少。由于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背光侧的这个生长素浓度属于低浓度,能促进生长,所以背光的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而引起向光弯曲。只体现了促进生长。 茎的背地性: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近地侧)比上部(远地侧)的分布多。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生长素浓度属于低浓度,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只体现了促进生长。 根的向地性:重力作用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其中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表现出向地性。同时体现了促进和抑制生长,即两重性。 顶端优势: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同时体现了促进和抑制生长,即两重性。 除草剂:利用双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低,而单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单子叶作物中除去双子叶杂草。只体现了抑制生长。 针对性训练:(双选题)下列自然现象能体现出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是( ) A、植物的向光性 B、茎的背地性 C、根的向地性 D、顶端优势 答案:CD 易错点八:对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 解析:学生对其他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只是死记硬背,不懂得梳理归类,容易出现概念混乱,难以系统掌握。 突破策略: 1、 指导学生书熟记教材54也图3-9的内容。 2、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所学知识对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进行梳理归类: 表现为协同关系的激素: A. 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B、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C、促进果实成熟:乙烯、脱落酸 D、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表现为拮抗关系的激素: A、器官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 B、种子萌发: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C、果实叶片衰老:脱落酸促进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叶片衰老。 3.、强调提醒:各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针对性训练:将休眠状态的糖槭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图示糖槭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1)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起促进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落酸 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 (2)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3)细胞内基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针对性训练2: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有一明显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实成熟前由小长大,主要是通过 和 过程实现,此时哪些激素的浓度较高? 。这些激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2)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哪些? 。这些激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3)果实发育中各种激素动态变化说明了什么? 。 答案: (1)细胞分裂 细胞生长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的浓度较高 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 (2)乙烯和脱落酸 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在果实发育的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或“在果实发育到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协调共同起作用”) 必修3 第4—6章常错点例题分析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1、(07广东卷,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的种子散步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课本主要讲述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在必修3课本第63页小字部分介绍了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C选项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2、(09广东卷,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从以上两道题目可以看出,种群特征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查内容也比较细,如空间特征的考查,要求我们复习的时候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不要忽略课本的每个知识点。 3、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解析:选C。 通过图表形式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及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解这类题目关键要理解三种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的特点和种群数量发展趋势 4、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方形地块为样方 C 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 D、样方内各年龄植物均需统计 5、请将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式,加答下列问题: (1)选取样方关健是做到 取样,方法常用的有 法和 法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划定的调查地段大小不同。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 ,而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地段应划得 (3)若对面积为此6000m2的地块进行调查,设10个样方调查的结果是某植物个体数依次为12、18、16、16、13、15、11、13、13、,则所调查的某植物种群密度为 答案:(1)随机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2) 大一些 小一些 (3) 12.7株/m2 解析:关于样方法考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点,如取样原则—随机取样;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计算公式—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6、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头。 A. 30 B. 32 C. 64 D. 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答案:(1)D (2)BC 解析:标志重捕法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一些注意问题:(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注意事项: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4)计算公式:N:M=n:m,N=M×n/m(式中: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样中标记个体数;N,样地中个体的总数)。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考点中“J”型曲线、“S”型曲线的变化规律及原因;“S”型曲线的增长率;酵母菌的记数及种群数量变化都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 1、(09广东理基)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 均为负值。 2、(09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值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 考点三 群落的结构 1、下列关于丰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课本一个比较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属于熟记内容。 2、(2009全国卷II)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 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之间属于互利共生。菜粉蝶幼虫取食叶片,而蜜蜂则是酿蜜;噬菌体与细菌属于寄生关系。 3、(09辽宁、宁夏理卷,3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 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 考点四 群落的演替 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解析:演替过程,类型,特点,常见演替类型都是考察的重点,光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无论对于植物和动物来说都很重要。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所以应是四个营养级 2、反硝化细菌,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 反硝化细菌营养来源是土壤中的有机物,所以是分解者。固氮的蓝藻可以光合作用是生产者,圆褐固氮菌生活在土壤中,利用土壤中废弃的有机物生活是分解者,固氮的根瘤菌吸收活体植物的营养是消费者。所以固氮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3、(2009广东生物)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 1、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若虎鲸的体重增加1kg,至少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 A.1kg B.10kg C.125kg D.1000kg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之间。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1、若一食物网中,已知最高营养级增重为N:① 求最多需第一营养级多少时,按最长食物链,最低传递效率计算;② 求至少消耗下一营养级多少时,按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效率计算。2、若一食物网中,已知第一营养级质量:①求最高营养级最多获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效率计算。② 求最高营养级最少获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长食物链,最低传递效率计算。 拓展: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_______kJ。 答案:500 500 2、食物链中摄入量和同化量的区别?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泄物中的能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活动所需的能量 3、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煤和石油的燃烧 解析:必修3 P101 图5—11 碳循环模式图考察内容很多,如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返回大气—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C在无机自然界的存在形式—CO2 等 拓展1 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生理作用是(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②④ 拓展2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 ) A. 食物中的碳 B.大气CO2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第6章 生态环境保护 考点一 全球性生态问题 1、(09广东卷)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2、(08广东卷)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3、(07广东卷)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 有效的途径是: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从近三年的广东高考题可以看出,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常见考点,也是基础较弱学生比较容易拿分的一个考点。而恰恰又被他们所忽略,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夯实基础,强调熟记,注重课本相关内容是解决的途径。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07广东卷)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Ⅰ、Ⅱ、Ⅲ分别表示遗传(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图Ⅰ说明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C.图Ⅱ反映出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地生存 D.图Ⅲ反映出的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小气候特点 2、(06年江苏)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狩猎和买卖 3、(07全国卷)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 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 )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 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 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 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 解析:生物多样性定义和保护措施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个知识点。注意不要从人类自身角度出发,比如第3题有些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很容易错选B或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