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专题突破练3 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朝和清朝前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专题突破练3 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朝和清朝前期

专题突破练3 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朝和清朝前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 ‎                ‎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时期,废除丞相,设置内阁,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明朝初年,浙江嘉兴水稻亩产563千克,有“粳稻之乡”之称;明中期以后,嘉兴成为种植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嘉兴种植结构的转变表明(  )‎ A.农业生产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化 B.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 C.太湖地区已失去经济重心地位 D.价值规律支配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农业的发展。从明初到明朝中期,农业生产方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故A项错误;当时我国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嘉兴地区的农业得以发展,并未说明失去经济重心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嘉兴由“粳稻之乡”到“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 ‎3.(2018山东济南一模)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材料主旨是王守仁所理解的“格物致知”,是规范行为以达到良知,实现高尚的道德,故A项正确;B项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王守仁推崇孔孟思想,故C项错误;王守仁否定个人私欲,故D项错误。‎ ‎4.《启祯野乘·徐文定传》中载,“(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这表明徐光启(  )‎ 5‎ A.强调精耕细作 B.主张发展水利事业 C.重视经世致用 D.致力于西学东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科技成就。精耕细作强调农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而材料突出徐光启的学习之路,故A项错误;材料中虽然提及发展水利,但这只是表象,其背后是重视发展可用的技术,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与西学东渐无关,故D项错误。‎ ‎5.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学东渐。1644年,欧洲已经诞生了近代科技,而中国的科技仍然属于古典科技,故A项错误;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同时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传,故C项错误;当时传入中国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不是西方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6.(2018四川内江一模)世情小说《金瓶梅》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广阔画面,它摆脱了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描写市井生活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其市民语言泼辣生动,对平常生活描写细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传统小说题材写作走向没落 B.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C.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的文化反映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材料强调了《金瓶梅》艺术风格的变化,突出了对市民生活的描写,故B项正确;《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代表作,但并不能判断其他小说流派的没落,故A项错误;封建专制统治和思想活跃是世情小说产生的客观背景,但不是主要推动因素,故C、D两项错误。‎ ‎7.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5‎ D.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材料中“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表明禅让制转变为王位世袭制,但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扩大相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论述了设置宰相等官职以弥补“天子之子不皆贤”的弊端,故选C项。晚清恢复宰相制度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8.(2018湖南郴州一模)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群臣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B项中“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错误;密折只是奏折上报的渠道之一,其他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 ‎9.清朝,康熙帝改变按人口征收丁税的传统做法,宣布推行“固定丁口,永不加税”的政策,雍正帝随后把固定的丁税并入土地税统一征收。上述政策(  )‎ A.放弃了丁税收入 B.引发了税制混乱 C.刺激了人口增长 D.解决了人地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赋税制度。无论是康熙帝还是雍正帝,都没有放弃丁税收入而只是固定丁税而已,故A项错误;清朝统一征收地丁银,使古代中国的税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规范,这有利于税制的统一而非混乱,故B项错误;固定丁税之后,广大民众不会再因为畏惧繁重的丁税而抑制生育,这必然会极大地刺激古代中国的人口增长,故C项正确;由于固定丁税并且统一征收地丁银和随之而来的人口剧增,人地矛盾必然会变得更加紧张和尖锐,有限的耕地愈发难以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故D项错误。‎ ‎10.(2018广东广州综测)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 ‎ B.白银大量外流 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 D.市民阶层兴起 答案:C 解析:‎ 5‎ 本题考查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的主旨是告诫社会各阶层不要用不合格的白银,这说明当时社会以假白银或劣质白银牟利的现象严重,这冲击了传统的先义后利的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商业活动,不涉及农业,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所涉及的社会阶层不符,故D项错误。‎ ‎11.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代表之一。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则购买土地,大兴土木。上述情况源于(  )‎ A.传统家族制度根深蒂固 B.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 C.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 D.经世致用思想渐成主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介绍了王氏商业致富后资金的流向,没有反映出传统家族制度,故A项错误;太原王氏“以官宦显”的途径不一定是买官鬻爵,因此不能得出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的结论,故B项错误;王氏商业致富后做官买地,是受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这体现出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故C项正确;王氏买官买地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12.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 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D.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清代乾隆末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据此判断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 ‎ ‎13.(2018湖北黄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5‎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 ‎——摘编自《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 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15分)‎ 参考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2)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价:封建政府调整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泰州学派开创大师王艮)、龙溪(王畿,他创立了浙中学派)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江右王学,是王学派别)为之纠正,故不致十分决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颜山农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何心隐是颜山农的弟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 参考答案:论题:泰州学派对王阳明心学的批判与发展。‎ 阐述: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强化,王阳明心学维护儒家纲常名教,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王阳明的学说因王艮、王畿而发扬光大,并有批判与发展,泰州学派的后人颜山农、何心隐进一步背离了儒家思想的教义和名教礼法的约束,成为“离经叛道”的李贽的思想渊源。‎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