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综卷地理高考题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文综卷地理高考题分析

凸显整体性思想下的区域综合分析 第(1)问,设问很清晰,就是从地貌、水文、气候三个角度作答即可。而这三个角度都必须跟山脉隆起有关,还必须对里海产生影响。通过地形变化对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问题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脚于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实现了学科原理与区域关联和更高层次的迁移、应用。这道题很考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突出地理综合思维。‎ 第(2)问,考察“淡水湖”这一概念,通常情况下我们见的淡水湖为外流湖。但是这次考的是封闭式的淡水湖,是内流湖。‎ 内流湖却是淡水湖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一定的困惑,但是只要是把握淡水湖的思维本质就可,从湖水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作答。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末次冰期晚期”,那肯定冰川融水量大,补给的多,蒸发的少。命题者其实考察了学生是否掌握地理概念中的本质和内涵。同样的考查方式,也可能出现在冷暖气团、寒暖流、人口比例与数量等内容上。‎ 第(3)问,怎么又变成“咸水湖”啦,这就是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重要的提示信息“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淡水湖时补给为冰川融水,现在为河流水,也就是说河流的汇入会携带盐分,盐分在此聚集,随着强烈的水分蒸发,盐分积累,盐度升高。这不仅要考察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述能力,还得有一定的理科常识。‎ 第(4)问,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前面分析了里海的变化,后面就用到黑海和地中海,真的是学以致用。以里海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为实证,引导考生根据板块运动的趋势,判断黑海和地中海可能发生的变化,旨在扩大考生视野,评价考生的地理思维创新能力。‎ 总结:‎ 近3年37题都是对纯自然地理简答题的考察.今年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突出地理综合思维。需要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该类试题难度适中,但是区分度较大。‎ 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综合思维的培养 围绕教学主题选择区域,引领学生识别区域位置、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从整体性的视角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关注某一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乃至整体特征的改变。尤其要关注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区域动态过程,解释区域特殊地理现象。‎ 其次要多运用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差异性和联系性的理解。‎ ‎2.地理的概念、原理一定要讲透,让学生理解的同时,还能灵活运用到解题当中。‎ 4‎ ‎2018年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察。整体考察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察湿地的形成条件,第2问考察了流域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变化,有一定难度。第3问考察了影响盐度的因素,第4问属于开放性的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答案】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点评】该题在题干中用“堰塞湖”作对比,给答题提供了思路,只需要对比堰塞湖的形成条件,反向推测即可。同时可结合区域地理学习中积累的当地地形知识加以佐证。关于气候的问题则是抓住材料中“积水较浅”这一关键词反推。‎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4‎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中“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是在问什么,其实就是在问谁大谁小。由河流变成湿地的过程是水量减少的过程,即蒸发量和降水量差值逐渐减小的过程。抓住题干中强调的“面积稳定”一词,从而最终确定蒸发量等于降水量。‎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点评】本题可参考“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作答。无论是河流水还是海水,蒸发量、降水量、河流注入量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破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4‎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