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名师解读高考之地理3新课程新高考新路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名师解读高考之地理3新课程新高考新路程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路程 ‎ 赵 丽 一、高考复习关键词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理解“自圆其说”的开放性命题,综合考查考生的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迁移转化、总结阐释的能力 ‎3.重点知识 重视“地理特征”类的思维模式 ‎4.答卷的规范性要求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历年考生在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2)基本原理、规律掌握得不牢固,不会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3)不善于阅读图表、数据等信息,审题时抓不住“关键词语”,不能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4)空间想象能力差,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 ‎(5)学科内、学科间知识的迁移能力差;‎ ‎(6)语言的组织、概括与表达能力较差,脱离材料胡编乱写,答题抓不住要点;‎ ‎(7)心理素质不稳定,遇到陌生题目不能冷静思考分析,盲目应付。‎ ‎5.应对措施:针对性的基础、提升、跟踪、强化、冲刺训练 ‎■特征、特点的描述 ‎■原因表述与分析 ‎■条件分析(有利、不利、限制、制约)‎ ‎■分布特点、分布规律 ‎■区位优势分析 ‎■产生的影响 ‎■主要措施、作用 ‎■解释……‎ ‎■列举 二、新课程背景下地理高考有效教学探讨 ‎1.影响复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2.高三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研究命题趋势,把握高考方向 研究学生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复习计划 高三教学安排和各阶段复习方法 ‎3.践行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 ‎2011年高考文综(全国课改卷)地理试题分析 继承了2010年新课程高考的要求,强调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考查,重点考查学生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在选修考试试题中,考查了浙江的自驾车旅游,夏季暴雨后的崩塌、滑坡自然灾害,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所考知识均属于主干,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具体情况是:‎ 试题体现了能力立意 试题通过文字资料和多种类型的地图给学生提供各种地理信息,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并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信息和设问之间建立联系,通过运用相关知识,完成思维过程,构建答题思路,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突出学科主干知识考查 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及区位选择、交通线的建设、气候特征、淡水资源等。‎ 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色 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是考查的主要内容,只有地图信息的正确提取,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自然部分偏少,人文比重较大,导致试题整体难度不大 试题简要命题意图分析及教学启示:‎ ‎1-2题 命题意图:结合生活实际,日本某汽车公司在地震前后中国的生产情况,进行设问,需要学生正确提取信息。‎ 解题思路:首先通过材料提取信息,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完成1题;思考灾害发生在日本,在中国的工厂为什么也被迫停产,缺少核心技术生产的零部件。‎ 答案:1、B ‎2、C 规律总结:要求学生紧扣信息进行答题。‎ ‎3-5题 命题意图:考查粮食生产。中国由大豆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增产措施。‎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巴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与经营,完成4题。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D选项正确。中国大豆质量下降,亟须加大科技投入,故选择A。‎ 答案:3、C ‎4、D ‎5、A 规律总结: 要求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解读,然后答题。‎ ‎6-8题 命题意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结合实际建坝选址,注意干扰项——池塘。‎ 解题思路:认真读图,细心推算,重点考察适宜坝址,特别注意坝高13米,设计不当,容易淹没聚落,难度不大。‎ 规律总结:注重审题。‎ ‎9-11题 命题意图:景观图的判断,联系生产实际,交通线的建设。‎ 解题思路:青藏铁路建设在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冬季河流结冰;为了防止沟谷洪水和泥沙对铁路的影响,要建设一些防护工程。‎ 规律总结:本组题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获得答案。‎ 必考题 ‎36题 命题意图:(1)本题考查地理定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淡水资源的影响。(2)河流汇入大海对盐度的影响。(3)就某一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阐述理由。‎ 解题思路:(1)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属于新加坡,根据给出的气候资料图,判定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结合材料,人口多,经济发达,河流短小等信息,分析淡水不足的原因。(2)根据材料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闸门能调控河流入海流量的信息,推断淡水和海水的多少,从而确定咸淡。(3)试题比较开放,但必需言之有理。‎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2)水坝修建前,水偏咸,原因是河流水流平缓,潮汐使河水和海水相混。水坝修建后,水偏淡,原因是闸门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使咸水逐渐变为淡水。(3)海水淡化。该国经济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设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规律总结:加强区域定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应用在答题中。‎ ‎37题 命题意图:(1)考查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学生宏观概括能力。(2)选择性表述区位优势条件,开放程度较大。试题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1)从图中分析空间分布,看图例,明显表示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进一步把突出的区域表达出来,如京津冀,长三角。(2)选择自己熟悉的区域或城市,说出优势条件。‎ 答案:(1)东部多,西部少,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2)举例如: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水平高,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条件,吸引制造企业作出选择。‎ 规律总结:认真读图,正确表达,选择自己熟悉的区域分析区位优势。‎ 选考题 ‎42-44‎ 命题意图:作为选修教材内容出现在选考题里,知识覆盖率较低,重点考查考生对选修教材核心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试题难度较低。‎ 解题思路:42、根据经纬网确定为浙江,从图例判断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距离杭州近。43、注意提取信息,区域扩展,开挖山坡,暴雨导致崩塌、滑坡。44、呈现材料是表格,细心判读,找到变化,回答不利影响。‎ 答案:42、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距客源地近,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相通,客源地经济发达,私家车多,出游率高。‎ ‎43、黄土垂直节理发育;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和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导致黄土滑坡。‎ ‎44、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等。‎ 规律总结:新课标高考模式中,选考题难度不大,考生容易做答,但回答完整条理的不多;说明考生对选修部分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应引起重视,加强核心知识的学习,从而更有效地适应新课标下的高考。其中考查的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判读、气候、河流、地质作用、陆地自然资源、农业区位、工业区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地质灾害成因、湿地生态环境效益,所有考查的知识点都是主干知识点,地理试题没有出现超出考纲的偏题、怪题。 另外地理特色十分显著,图形图标共8幅,一个表格。全面需要考生对相关图像所反映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后才能对涉及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再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对地理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学科特征明显。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新课标力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高考命题中体现较明显。‎ ‎【例】(14分)由于资源和经济、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全球各国都需要实施资源调配的策略。分析下面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位于美国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面积约41.1万平方千米,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州。‎ 材料二:下图是加利福尼亚州水系及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 ‎(1)读图,从水系特征分析加利福尼亚州东中西三部分地形格局;从调水工程分析中部地势特征(4分)。‎ ‎(2)影响加利福尼亚州河流与水系形成的自然因子有    (2分)。‎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E.板块碰撞 F.板块张裂 ‎(3)试分析加利福尼亚州水资源空间差异的状况及原因(4分)。‎ ‎(4)试分析近三十多年来加利福尼亚州吸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人口大州的原因(4分)。‎ ‎4.2012年高考地理突破及技巧提高 高考地理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学生高考是否获胜。根据文科学生实际,老师帮助学生提升成绩的主要措施有:1.考试大纲再研读;2.高层次回归教材牢固基础;3.易错疑惑常清理;4.典型问题再回顾;5.重难热点再梳理;6.答题模式再总结;7.地理术语再规范;8.典型习题提能力。‎ 首先梳理地理三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高考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考查。自然地理涉及的知识,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规律和原理较多,而且知识间内在的网络体系庞杂。近年高考试题中的较难试题主要是涉及该部分的内容,成为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就是五个方面,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通常高考容易考的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气候。自然地理的核心要素是地形和气候,除此以外还有各类等值线的判读等。‎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旨,重点突出区位判读能力考查,着重阐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等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协调人地矛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在高考迎考复习中,应重视特别突破分析类问题的得分瓶颈。‎ 地理高考试题当中,地理高考中区域地理的考查是一大重点。有很多试题是以世界或中国的某一区域为背景,围绕某一具体的地理区域或地理现象,多角度考查必备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全国及各地考卷都把区域地理作为命题的材料和切入点,而且都占有较大的分值。在高三地理复习备考过程中务必要把区域地理定位技巧教会学生,掌握到位。‎ 教学过程中仔细思考以下问题的有效教学 ‎1、地理计算部分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为主,主要涉及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及地图比例尺的换算,相对高度和坡度的估算。时区与区时,经度与地方时的换算。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根据气温递减率求算某一高度的大气温度。根据地表温度递减率或表层海水递减率求某一地层温度或表层海水的大致温度。人口知识的各种换算。人口就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农业产值结构、出口贸易结构等相类似的换算。某流域常年平均径流量的计算。人均耕地、人均粮食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类似的计算。例如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内容随着试题灵活度的加大及区分度的提高,高考偏向于比较抽象的方式来考查。同学们应以光照图的判读为基础,很好地掌握昼夜长短变化及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动态分析基本技巧、掌握季节的划分并分析对应的自然现象。‎ ‎3、等值线图的判读一般与地理主干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式、形状变化等考查地理事项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等。现在高考新情境、新角度的等值线(如等雪期线、等物候线、等径流系数等)考查在高考试题中越来越突出,分析这类问题同学们应明白的技巧是牢固掌握每一个新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等值线图,其判读方法都基本一样,一般是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弯曲形状等特点,判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变化等特点。等值线图的考查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等值线数值的判读;二是等值线变化原因的探究;三是实际应用。‎ ‎【例】下图是某地区河流封冻日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处等值线向高纬凸出,B处等值线与纬线平行,有关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A处海拔高,气温高 ②A处海拔低,气温高 ③B处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④B处受海陆因素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C、D两处成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的是主要原因是 A.光照充足,雨量丰富 B.人均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 C.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D.土壤肥沃,单产高 ‎(3)甲、乙两地最可能的数值是 A.甲为160、乙为140 B.甲为140、乙为160‎ C.甲这180、乙为120 D.甲为160、乙为120‎ ‎【解析】(1)根据A处封冻线向北(高值)凸出,可知其封冻期比两侧短,说明其温度较高;B处等值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其受纬度因素的影响。故选B。‎ ‎(2)解答该题先要定位准确,C为三江平原,D为松嫩平原,再联系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知识解答。故选B。‎ ‎(3)甲乙两处都位于平原地区,由于甲位置偏北,相对的封冻期较长,乙的封冻期较短。但它们为闭合等值线,分布在140和160之间,因此其数值最大为160,最小为140。故选A。‎ ‎4、天气及气候部分的复习应注意两点:①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气候变化、风向;②注意热点新闻为切入点考查某地的气候并进行成因和现象的分析。‎ 气候重难点问题分析 关于气候方面中,主要涉及的考点难点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特征的比较和描述 关于任何气候的描述或比较,主要关键点抓住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①气候形成的主导因子 气候形成的因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由纬度位置影响的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二是大气环流(是气压带、风带控制或交替控制下,还是季风环流等的大气运动的影响降水和气温);三是下垫面(水陆的差异、海拔的差异、植被的差异、洋流、反射率的差异等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四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影响。‎ ‎②掌握主要分布规律,注重关键点为:纬度范围;大陆东岸、西岸还是内陆地区。‎ ‎③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在掌握了一般规律之后,对于特殊地区的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掌握要联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因此这往往成为难点中的难点)。‎ ‎【例】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地区最典型,除一般原因外,其特殊的位置和地形:赤道附近,向东形成的喇叭形开口的地形,使其东南信风、东北信风深入后受到阻挡形成降雨,加剧了湿热环境的形成。而在非洲几内亚湾,热带雨林气候的范围可延伸到北纬10度左右,主要是由于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了地形雨。‎ 其他四处特殊位置——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然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丰富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定 ‎①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 无论给的资料是文字材料、表格资料,还是曲线、柱状图,都要具体分析出相关月(1、7月)的气温值、气温年变化,年降水量及年降水量变化。‎ 特殊性:日本为季风气候,其西部沿海地区(日本海沿岸)冬季降水较多。‎ ‎②根据地理位置、景观等判断 如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的大陆东岸为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根据主要的植被、动物、土壤,甚至主要农作物等,也可以反过来推定是哪种气候。‎ ‎(4)气候与人类活动影响关系的分析 具体为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农业、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旅游等方面的利用。‎ 核心: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因素 影响 举例 热量 作物种类、分布和复种指数 喜温耐热:水稻、玉米、棉花 喜凉耐寒:小麦、青稞、甜菜 光照 作物种类和产量 植物90~95%干物质来自光合作用 喜光作物:棉花、玉米 降水 作物个体形态、分布和产量 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无水源灌溉就不能发展种植业 我国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 此外,在掌握相应的成因、规律外,注意如何对气象灾害(寒潮、台风、暴雨、大风、沙尘暴)和大气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的趋利避害,即了解危害是什么,如何预防,有哪些措施等。‎ 这些内容,往往要结合具体的区域的气候特点,具体考虑。‎ 注意易混淆的难点内容:‎ ‎①概念上的——气候要素和气候因子 气候要素是指用来描述气候特征的若干方面,主要有:气温、降水、光照、云量、风等。‎ 气候因子是指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②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二轮复习中的难点)‎ 热带草原与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5、陆地水循环与洋流部分 ‎①河流的补给特点及成因分析。‎ ‎②不同水体的季节性判读。‎ ‎③世界洋流主要是密度流的分布、洋流对局地气候的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 难点: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阅读技巧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具体判读步骤如下:‎ ‎(1)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纵坐标中流量的数据(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弯曲的变化幅度,可以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例】简要分析河流流量与沿线地理环境的关系:‎ ‎6、关注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的过快增长问题,如何取得这两者的平衡成为高考的新动向。高考可能会以文字或图表形式来考查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等知识点,以柱状图来考查中国人口的性别并分析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办法。‎ ‎7、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地表景观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需要很好地把握以下几点:‎ ‎①读会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关注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大气成分的改变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局部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改变等。‎ ‎③关注以气候的考查为切入点。‎ ‎8、区位问题的考查 ‎①关注农业本身及其产生背景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可能会成为高考命题的新动向之一。关注某一区域为背景来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②工业地域类型的考查又对区域知识考查向现实模拟变化,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评价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命题趋向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容。‎ ‎9、建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使复习有章可循 所谓区域地理知识模型,即区域地理知识所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可以归纳总结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有很多同学感到知识杂乱无章,翻开书本什么都会,合上书本什么也回忆不出来。实际上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就是没有建立知识模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商业贸易、城市与人口等方面;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即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每一个区域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可以把区域地理的有关知识归纳为这四个方面,在头脑中建立了这样的知识模型,就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再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当然要把每一个地区的具体知识纳入到这个知识模型中去记忆才行,不能只是记住了这个模型本身,那样是没有用的。知识模型可以用下述表格方式建立。‎ 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气温),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一般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所以记住了一个地区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断该地区的气候;而气候和地形因素又影响该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甚至交通与城市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又有一定的联系;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又影响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建立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加深记忆、提高能力的好办法。‎ ‎【例】复习中国区域时,首先根据知识模型完成教材内容的复习整理。其次,依地形单元划分对三大自然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和水资源特征对工农业经济的影响,最后绘制出“知识联系图”,并将“知识联系图”加入到上面的知识模型当中。‎ 从历年高考综合题区域地理知识点分布可以看出,区域地理的考查大部分是以区域地图的形式出现,另有一部分以气候资料图表、地形剖面图等形式出现,但考查通过信息分析提取有效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命题思路是一致的。所以区域定位能力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地理区域定位能力的培养一般是建立“脑图”,具体方法是选取重要的经纬线(赤道、回归线、本初子午线、日界线、东西半球界线等,一般至少选取10条左右的经纬线),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经纬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时间联系。同时在地图上记忆反映区域特征的海陆轮廓、河流湖泊分布、地形地势、国界轮廓、省区轮廓等要素。注意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世界地理考查的地图是大范围的小比例尺地图,而中国地理的考查可能是细致的大比例尺地图。所以在复习时也要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即世界区域要宏观把握、中国区域要细致深入。在面对此种试题时首先看是否有经纬网来确定大致地区,同时根据海陆分布、河流湖泊、地形地势、国界轮廓、省区轮廓等结合所学知识来准确定位。例如中国各区域可用下图划分为10个地区来记忆。‎ 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要通过综合的思维过程,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区域地理特征,往往能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例如,中国地理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比较;西北内陆地区和东部季风地区的比较;世界地理中,英国和日本的比较等。因此要思考如何通过列表对比、观察对比、类比归纳、发散演绎、因果联系等方式获得这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来获得不同区域的典型特征,例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南方地区的“暖湿”等。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正确分析和把握这种典型的地域性,由地域性引伸出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这对化解区域地理的某些教学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密切关注区域中的地理热点问题 社会问题、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这些方面的热点问题,从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对这些问题作出诠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热点而热点。近几年的高考强调隐性渗透区域热点,一般是以某个区域热点或热点问题为背景或知识切入点,考查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基本能力。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区域或热点问题为背景,深挖有关的地理主干知识。但大都以考查地形特征、内外力作用、河流开发、环境保护、工农业区位、气候这些地理主干知识为落脚点。区域地理复习方法我们可以归纳为“建模型、重联系、准定位、勤比较、抓热点”。‎ 主讲教师:赵丽 陕西西北大学附中 高级教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