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中考思想品德复习资料
2012年重庆中考 九年级 思想品德考点知识 汇总 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落实“三大要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以“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抓好基础试题训练,搞好应试技巧培训。 三大要素:该得之处不要丢分,中间地段不要放分,不会之处也要得分。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一切为了自己的考试 坚持为了一切自己的考试 坚持自己为了一切的考试 坚持考试为了自己的一切 二、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教材回顾,定期检测,个别辅导。(3月上旬-----4月下旬) (二)第二轮:针对训练,热点追踪,强化提高。(5月上旬-----5月下旬) (三)第三轮:交叉涵盖,应试培训,全面综合。(6月上旬-----考试前) 附:1、第一轮复习大纲 2、常见应试技巧 附1 第一轮复习大纲 道德篇 专题一 自尊自强 孝敬父母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四课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专题二 诚实守信 宽容尊重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四课,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三节、第十课 专题三 明辨是非 公平正义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十课 专题四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节 专题五 特殊保护 义务教育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九课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法律篇 专题六 依法维护 人身权利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 专题七 依法维护 经济权利 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八课 专题八 尊重宪法 依法治国 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六课 国情国策篇 专题九 认清基本国情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第四课、第六课、第七课 专题十 明确小康奋斗目标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九课 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 专题十一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八课 专题十二 树立全球观念 立志报效祖国 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 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九课 附2 常见应试技巧 一、选择题的选择原则和要求 ①正向选择:答案本身说法错误的不选。 答案部分说法错误的不选。 答案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的不选。 答案本身正确但是与题干、设问角度无直接关系的不选。 答案本身因果关系倒置的不选。 答案本身与题干、设问意思重复的不选。 答案前后矛盾的不选。……… ②反向选择:答案本身的说法正确的不选。 答案本身错误但是与问题没有联系的不选。 ③组合选择:用排除法。凡是含有以排除的答案的组合选项不选。 ④其他选择:答案本身答非所问的不选。 答案本身说法中带有“只要……就”、“只有……才”、“如何如何就会一定就会怎样怎样”、“只要……一定”、“无论……一定”等关联词语时,需要仔细斟酌,可对可错。 二、主观题答题要求 1、为了准确的回答问题,所以尽量采取先看问题再读材料的办法,带着问题找答案。 2、要明确问题的考查角度及其范围,勾画出材料的关键词句。 3、要紧扣材料,并回归教材理论。 4、答案要分要点、有段落的组织书写,切忌一段式作答。一般几个问题,答案则需要几个段落或者几个要点。 5、字迹要工整,思路要清晰。切忌胡编乱造答案,甚至用材料本身来作为答案。 三、主观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类型A:“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哪些)道理”型问题。 答题步骤:①审题。先弄清楚设问的角度以及设问的限制范围。例如:从法律角度还是道德角度。 ②阅读材料。逐句分析主要意思,并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把关键词句与教材理论相联系、相对应,紧扣教材理论展开思考,找到材料所体现的教材理论依据。 ③组织答案。这一类型的题目只需要回答出教材理论及其相关说法即可,不需要展开论述。 类型B:“根据上述道理(运用上述道理)分析材料”型问题。 答题步骤:①必须紧跟上一问题所回答的理论,不能另起炉灶,重新找理论依据。 ②要逐一的使用上一个问题所体现的教材理论,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分析时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进行剖析,明确说明材料的说法违背了或者非常符合某一理论、某一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路线等。 ③组织答案。 Ⅰ、先阐述教材理论依据。Ⅱ、紧接着用材料的关键词句来说明其体现了、违背了或者符合了这一理论等。 类型C:“某某材料、某某说法是如何体现、如何坚持某某理论的” 答题步骤:只需要从材料中找出相关词句来论证它体现了某某理论就可以了。 中考主观试题解题技巧(详细) (一)“认识”型简答题 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方法:“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一一阐述道理一一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也可按“是什么一一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一一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对“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应提倡的精神) 为什么一一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怎么办一一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二)“启示”型题目 启示型的设问一般是“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题方法: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中先归纳出材料所反映的知识和道理,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三)“评析”型题目 评析型的题目一般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观点或某一行为作评析。 解题方法:回答此类题目一般是先判断(对、错或不全面);其次写出相应的依据(可以是一些法律规定,或教材的某些理论观点),再联系材料中的观点或行为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写出正确的观点或行为。 (四)“漫画”型题目 漫画以其画面活泼、寓意深远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漫画入题,已屡见不鲜。漫画入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以往人们认为严肃有余的政治试题显得活泼而富有人情味,给学生以清新、愉悦的感觉。 解题方法:要找准漫画与知识的链接点,必须做好“三看”。 (1)看标题。标题对揭示漫画的寓意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标题对理解漫画寓意也起导向和引领功能,特别是对一幅漫画可能表达多种意思的,更是有着提示和画龙点睛的功效。 看标题,往往能粗略地觉察到此漫画与教材上什么知识点相关联。 (2)看文字。漫画中的语言往往言简意赅,一字干金,它对正确领会漫画寓意很有帮助作用,它一般以画中人或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字数简约,但意味深长。对画中的语言文字,要用心琢磨,细心品味。 (3)看画面。漫画常用的手法是夸张,漫画的夸张之处即是漫画的弦外之音,往往也是漫画的真正寓意所在。所以,在观察漫画时,要认真观看漫画的画面,特别是看漫画的夸张之处 (五)“图表”型题目 近年来我们发现,以直观性强的图表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的习题、试题已经出现。图表,能简单明了地传递信息,能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理,能在图象变化中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表现形式上看,图表材料有表格、方框、梯状、线段、曲线、方拄等类型。 解题方法:首先要注意看图表的标题,一股来说标题直接反映了图表的内容; 其次要做到“三比”; (1)横向比。横向比就是把图表中的同一横栏的数字作比较。 (2)纵向比。就是把图表中同一纵向栏目的数字进行比较,看比较出来的数字有何变化。 (3)综合比。就是把横向比和纵向比的数字综合起来比较、考虑,概括出整个图表所反映出来的中心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到图表下面的注释。 六)“体现”型题目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解题方法: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七)“反映”型题目 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等。 解题方法: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八)“为什么”型题目专项练习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解题方法: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九)“怎么办”型题目专项练习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有时也会以提建议的形式出现。 解题方法:“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有时不告诉确定的主体,需要自己多角度地去思考回答。 (十)“意义”型题目专项练习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解题方法:“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还有对个人、国家、社会的意义。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2012年中考思想品德考试说明 一、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是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及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国内外重大时事。 二、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开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1.内容结构与比例 道德知识约20%左右,法律知识约30%左右,国情、国策知识约40%左右,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约10%左右。 2.题型结构与比例 选择题约40%左右,简单题约24%左右,分析说明题约24%左右,活动与探究题约12%左右。 四、考试内容 第一、道德知识 1.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和尊重,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习俗。 2.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3.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4.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培养正义感,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第二、法律知识 1.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健康的权利。 4.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5.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6.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7.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8.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9.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第三、国情、国策知识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5.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6.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2012年中考思想品德考点知识 第一部分:道德知识 考点一、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和尊重,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习俗。 【对应教材】八年级上第2、3、4、9课 七年级下第1课 【考点解读】 一.学会宽容 第九课P101—104 1、什么是宽容?P100-102 宽容指的是宽大有气量,原谅和不计较他人。P101 宽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P100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P102 2、为什么要宽容?P102-104 (1)人与人存在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彼此尊重个性。 (2)人非圣贤,人人都会犯错误,需要宽容对待。 (3)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 (4)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地宽容别人的过失,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级,一个人学会了宽容,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 (5)善于宽容,利人利己。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3、怎样做到宽容?P104 (1)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要善于吸收别人意见中的合理之处。 (2)既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又要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 (3)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变,麻木不仁。宽容是有原则的,不能盲目,要讲策略。对家人、同学、朋友,不能斤斤计较,而要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对“坏人”“恶人”决不能迁就,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宽容不等于纵容,不等于放弃原则。 (4)不仅要宽容他人,还要宽容自己,接纳自己,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既不挑剔和苛求自己,也不自惭形秽;既不妄自菲薄、全盘否定自己,也不妄自尊大。 (5)宽容要求我们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 二.学会尊重 第九课P105—113 (一)为什么要相互尊重? 1、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八上P109 虽然每个人的境遇和条件不同,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自己的某些优势,不是自傲的资本;自己的某些劣势,也不是自卑的理由。 (1)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 (2)在法律地位上,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3)在适用法律上,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2、尊重是公德之本: 八年级上第9课P100 七年级下第1课P10 尊重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3、人们需要相互尊重:(1)我们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有权得到别人的尊重。(2)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3)如果彼此缺乏起码的尊重,那么,交往就会产生严重障碍,失去平等、诚信、友善的交往氛围。(4)我们的自尊经常受到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我们当然也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无论是谁,尊重他人既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我们应尊重他人的原因) (二)怎样做到相互尊重? 1.尊重他人: (1)含义:尊重他人就是关注他人的尊严,既要从欣赏、鼓励、期望等角度善待对方,更要注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七年级(下)第1课P10) (2)要求:尊重他人要求我们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八下P112)具体而言:①在家庭生活中对父母既要亲近又要尊重;②在学校,既要尊敬师长又要相处融洽;③学会与同学、伙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协商合作;④以尊重的态度与不相识的人交往,注意礼让,不使用侮辱性语言;⑤在公共场所要意识到他人的在场,不做妨碍他人的事。⑥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九P43)。 (3)最基本的表现: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七下P15) (4)如何做到尊重他人?(七下P15) 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①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②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③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2.关爱弱势群体:P111 弱势群体是对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总称。如:残疾人、女性、老年人、未成年人。对待他们,我们首先应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其次应尽力帮助他们,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1)对待处境尴尬的人:不随意去打听别人的处境,也不传播相关信息,真诚地提供帮助。 (2)对待父母、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用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来回报他们的付出,就是最大的尊重。 (3)对待同学、朋友:尊重他人的隐私,不盛气凌人,不恃强凌弱,平等的待人。 (4)在与少数民族交往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要“入乡随俗”,不能违反民族禁忌,否则会伤害民族感情,妨碍交往,影响团结。(八上P88) (三)尊重父母、长辈 第二课 P21—27 1、如何正确认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P21 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2、如何化解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P23--25 (1)要走进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2)学会与父母沟通商量。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通过沟通,我们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家长的意见。 (3)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 3、与父母交往的艺术与技巧: P26--27 (1)赞赏父母,增进亲情; (2)认真聆听,获得教益; (3)帮助父母,用行动感动亲人; (4)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原谅,不必争个高下输赢不可。 4、学会理解父母: (1)父母同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见解是出于与自己不同的角度; (2)学习与父母沟通,愉快地接受父母意见中合理的东西; (3)在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时,能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意见是否有道理; (4)对于自己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尊重的态度与父母商量,并寻求父母的理解、帮助。 (四)尊重同学、朋友(第三课P31--38) 1、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共同特征 P31 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成为大家喜欢和信赖的人)。 2、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交友的益处有哪些?P32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3、交友的原则 P33--35 ①要学会给予与分担: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②要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人无完人,朋友难免有缺点;人各不同,朋友之间难免有分歧。欣赏他人、赞美他人,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就会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③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坦诚的,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 ④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慎交朋友。 4、男女同学之间积极交往的意义?P36--37 (1)男女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让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友谊; (2)可以增进我们对异性的了解,学习对方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 (4)可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增进自己的性别意识。 5、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应坚持什么原则?P38 (1)既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 (2)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把握分寸; (3)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我们要真诚待人,坦然大方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就一定能获得异性同学的尊重和友情。 (五)尊重老师 第四课P43--53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1、为什么要尊敬老师?P44 (1)老师无私地给我们传授知识。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教给我们思考的方法,让我们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老师的巨大力量还在于做出榜样,教我们做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起情感。老师启迪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国家的发展需要科技,科技的发展需要教育。老师在教育中付出,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教师职业是高尚的,全社会都在尊师重教,我们更应该尊敬我们的老师。 2、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何区别?P48 (1)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把老师看做权威,自己扮演“遵从者”的角色。(不对等)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3、主动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是什么?P50 主动沟通是师生交往的前提。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4、与老师沟通的具体方法 P51--53 (1)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原谅老师的错误,并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 (4)礼貌待师; (5)注意场合; (6)把握好分寸,平等决不意味着放肆。 (六)尊重社会 第九课P11 1、为什么要尊重社会? 尊重人,不仅仅限于尊重个体,还要尊重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我们对社会的尊重,也就是对他人的尊重。 2、如何做到尊重社会? 尊重社会就要遵守规则、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爱护公物、公共环境和设施、维护公共秩序,践行道德、遵纪守法等,这些是我们应当履行的义务,也是我们尊重社会的具体表现。 (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第九课P113 尊重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八)自尊与尊重他人的关系 1.自尊首先需要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为人所需要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同时,如果别人不仅能欣赏我们的长处,而且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陷,就会更加增强我们的自尊感。一个没有自尊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很难为社会作出贡献。(七下P5) 2.每个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为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七下P10)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七下P9) 3.人与人是平等的,尊重是你给他人最好的礼物。尊重他人就要意识到他人和自己一样需要尊重。每个人都要通过其他人的尊重、欣赏、鼓励、期望来感受自尊。因此,我们应当关注他人的尊严,要从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善待对方,更要注意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七下P10 P16) 考点二、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对应教材】九年级第一、二课 【考点解读 】 (一)责任与角色 1、责任的含义P5 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该做的某些事情。 2、责任的产生(来源) P6 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这种承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来源于:①对他人的承诺;②分配的任务; ③上级的任命;④职业的要求 ;⑤法律规定;⑥传统习俗;⑦公民身份;⑧道德原则等。 3、责任和角色的关系?P6-7 (1)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做与自己角色相匹配的事情,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 (2)随着所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责任。从纵向看,人的一生会不断变换角色;从横向看,人在不同场合扮演着不同角色。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多重角色,也负载着多种责任。 (3)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扮演的角色越多,承担的责任越多。 (4) 无论扮演何种角色,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是社会对我们每个人的基本要求。 (5) 只有尽到责任,才能扮演好角色,也才能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幸福生活。 (二)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P14 P16 1.承担责任的回报: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有有形的财富,但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 2.承担责任的代价: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在危急和危险时刻承担责任,还有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承担责任即履行义务,也就是要付出代价。 3.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三)不履行责任的后果P9 1.对自己: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同时,不履行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不利于自己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价值;不利于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走向成熟;不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信任和尊重等。 2.对社会:会导致效率低下,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会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影响社会进步;不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人生责任的基本内容: 人生责任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对自己负责,可概括为自爱、自尊、自律、自强;第二个维度是对他人负责,集中表现为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第三个维度是对社会负责。 2.青少年学生的责任(四个方面):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3.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P27-29 (l)思想上:培养做人的责任感,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2)行动上:①信守承诺,勇担过错。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当我们做错事时,敢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承担责任。自觉承担责任就是,A我要承担责任、愿意承担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B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反思中,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③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关爱他人和集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等。 (五)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责任 1.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l)当我们在为别人、为社会承担责任时,很多人也在为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P10 (2)承担责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我对他人负责,他人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只有每个人都应具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的生活。P11 (3)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学会负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P14 2.怎样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又应该承担的责任?P14-15 (l)在面临可以选择的责任时,要有勇气和信念,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一旦我们做出了选择,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2)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应积极乐观、全身心地投人,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3)有时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把事情做得出色。 3.怎样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关爱集体的表现有哪些?)P21 (l)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 (2)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 (3)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4)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4.怎样承担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P22-24 (l)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胸怀天下,关爱社会,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2)自觉维护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 (3)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 (4)肩负起铸造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5)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1.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或为什么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P24-25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是我们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2)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我们的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带动更多的人与我同行,有助于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 (4)关心社会就是关心自己。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休戚与共。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关注自己。 2.我们中学生应如何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l)思想上: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2)行动上:①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区,造福社会,为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更美好而努力。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③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学会对他人负责,共同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的领域和形式 (P25相关链接) 考点三、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 【对应教材】八年级上第1课和第10课 九年级第8课 【考点解读】 一.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八年级(上):第1课和第10课) 1、什么是诚信?P115 诚信,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浮,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究信用。“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或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 2、为什么要诚信?(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P116-117 九年级第8课P104 ①诚信是立身之本,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是融入社会取得别人信任的基础,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 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人基本准则。 ③诚实守信是交友之道、为人之道,既是尊重别人,又是尊重自己的一种方式。 ④“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只能骗人一时,无法欺人一世,不仅做不好事,更做不成大事。 3、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117 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即表现为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 4、不诚信的危害:P115-116 ①在交往中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②不讲诚信的人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一旦被识破,难以立足社会,害人害己。 5、诚信守则或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P120-121 诚信守则一:坚持实事求是。诚信的实质是实事求是,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 诚信守则二: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 诚信守则三: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诚信守则四:在情与法的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6、理解生活中诚信的复杂性:P121-123 (1)对诚信的理解要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一是诚实守信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隐私权,诚实并不意味着要说出全部真话,公布自己的全部秘密;二是诚实守信并不意味着哥们儿义气,在朋友犯错误时,要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同时,自己犯错误时,也要勇敢地承认错误。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应结合具体的情境做出诚信的正确选择。P121 (2)正确处理诚信与尊重他人隐私的关系: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往往相互关联且常常发生冲突。面对这一冲突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恪守诚信的品德,“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是人际交住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尊重他人隐私。尊重隐私是我们在交住中应有的品德。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P122 (3)正确处理诚信与谎言的关系: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但“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因为,生活环境是复杂的,在特定的交住情景中,有时需要我们隐瞒事情的某些真相,说些“善意的谎言”,但这并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而恰恰是维护对方利益的需要。P123 (4)诚信的核心是善:只要正确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出以公心、永不自欺,我们就能拥有诚信的智慧,做一个诚信的人。P123 7、怎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1)学会对自己诚实开始,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实事求是,不自欺,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把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诚信做人应从小事做起) (2)践约守信是诚实做人的核心。言而有信,既重视自己对别人许下的承诺,又不轻易许诺,从与伙伴、父母、老师的交往开始,努力兑现自己作出的每一项承诺。 (3)以义取信,明辨是非善恶,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拒绝抄袭、作弊和虚荣,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4)在意识到伙伴做错事时应当诚实地说"不",与伙伴一起做了错事时,不论伙伴是否承认他的错误,都应当承认自己那一部分错误。 (5)对人诚实,但又尊重他人隐私。 考点四、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培养正义感,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八年级下第9、10课 第二部分:法律知识 考点一、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应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八、九课和七年级下册第八课 【考点解读 】 (一)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七年级下册:第八课P103—P107) 1.未成年人的含义: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其合法权益经常受到非法侵害。 3.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保护未成年人设置的四道防线 (1)家庭保护 ①含义/要求: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的职责和抚养的义务,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②意义: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保护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2)学校保护 ①要求:学校保护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②内容: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③意义:未成年人有很长时间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的教职工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 (3)社会保护 ①含义/要求: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②内容: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 (4)司法保护 ① 含义/要求: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②措施:设立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益,做好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 (二)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七年级上册:第8-9课P82--97) 1.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2.辨别身边的诱惑,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1)面对领奖台的诱惑:要认识到我们渴望成功和荣誉,想得到鲜花和掌声,是很正常的心理,也是积极要求进步的表现。 (2)面对金钱的诱惑:关键在于要通过合法的手段、正当的途径去获取金钱。 (3)牢记迷恋上网的危害,文明上网:迷恋上网的危害有:①上网费用高昂,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又易养成不良习惯,由此染上恶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②长时间上网,造成身心疲劳、眼睛近视,严重影响学习;③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思想冲击较大,毒害较深。(或教材P83小字) (4)坚决抵制黄、赌、毒、邪教等不良诱惑: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应结合自己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坚决予以抵制。具体方法有:①避开诱因;②婉言谢绝,提高自制力;③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等。 3.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1)提高警惕、保护自己: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避免侵害的前提。①注意保护自己的私人信息,不随意泄露;②远离有危险或潜伏不安全因素的地段;③举止文明,衣着得体;④与陌生人交谈、见面时,要极其慎重,并采取防护措施。 (2)用智慧保护自己:①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要冷静,依靠自身智慧做出准确的判断,迅速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②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时,有能力将其制服要勇敢地同其搏斗;没有能力制服,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万不得已,也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后果进行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将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利益。 (3)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学习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的方法,防患于未然:如:在火场、遇电击、被蛇咬等意外险情的救助方法;遇雷雨天气自我保护的常识;意外受伤后的急救措施;外出的自我保护方法;各种情形下的安全防范措施等。 (4) 用法律保自己。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不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还应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合法手段和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寻求法律帮助的方法和途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七年级下册:第八课P108--112) 1.维护权利的最有力武器是法律。 2.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主要有: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手段(途径):有诉讼手段和非诉讼手段。 (1)诉讼手段: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保障。 诉讼即打官司,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①刑事诉讼:是指由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刑事诉讼案件分为: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 ②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③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重要途径。 (2)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包括: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四)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七年级下册:第八课P113 七年级上册:第九课P96)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责任或义务。 2.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在与其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不能与其硬拼,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的将不法分子抓获。 3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当国家、集体、他人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也要加以维护。 4.面对歹徒行凶,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是: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 110 ”报警电话,或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 考点二、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对应教材】八年级下第六课 【考点解读 】 (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P58--60 1、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意义) (1)对社会来说,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当今社会正步人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终身受教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3)对个人来说,①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是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②教育能唤起人的潜能,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③教育能让人享受现代文明,获得成功,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因为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渡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力,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它活动中获得成功。④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 (二)维护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P60--66 1.什么是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2.什么是义务教育?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子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这里的“义务”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都要遵循并应尽的义务;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3.各方面应尽的职责 (l)国家:制定计划,认真组织落实;兴办学校,保证必备条件,筹措经费,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2)社会: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等。 (3)学校:及时组织学生人学;不得随意开除适龄学生或勒令其退学;禁止体罚学生;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和全面发展。 (4)家庭:使适龄子女按时入学;保证适龄子女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2)公益性:即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是与免费性联系在一起的。 (3)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包括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标准等。 5.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l)对于个人而言,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因此,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对于国家、民族而言,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国家兴衰,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因此,受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6.为什么青少年应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l)在我们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很不容易。 (2)父母辛勤劳动供子女读书也不容易。 (3)为了自己的发展,更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我们青少年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7.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履行的受教育的义务有哪些?(或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该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2)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 (3)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4)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8、如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调解、向有关部门反映、向媒体反映等)或诉讼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予以维护。 考点三、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健康的权利。 【对应教材】八年级下第三课 【考点解读 】 (一)公民的人身权利P24--25 1.地位:在公民权利(即人权)中,公民的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1)人格权: ①含义:人格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做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②地位:公民的基本权利。 ③分类:A物质性——生命健康权 B精神性——人身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 ④特点:人格权与生命相伴,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不可与人身分离。 ⑤意义:人格权是把自己与社会联结在一起并与他人发生各种联系与交往的前提。 (2)身份权:身份权是人们基于特定的身份而享有的人身权,包括荣誉权和亲属权(亲权、配偶权、监护权等)。 (二)生命健康权P26--32 1.含义: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组织、器官的完整、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的健康所享有的权利。 2.内容: 生命健康权包括:①生命权——公民第一位的重要人身权利。 ②健康权——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 3.地位:(为什么说“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 (1)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公民首要的、最根本的人身权利。 (2)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一旦失去,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 4.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1)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都为法律所不容,情节严重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依法进行自卫,有权请求法律保护,其他公民有权制止侵害行为。 (3)我国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有:《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5.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1)原因: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其生命健康较容易受到侵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2)措施:① 我国法律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② 禁止用工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己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劳动强度大的劳动。 6.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 (1)珍爱自己的生命与健康:①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②患病及时就医,力争早日恢复健康;③当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依法自卫或请求法律保护;④不得轻生或自残。 (2)除为正义而献身外,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得让与或抛弃。因为 ①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②人具有社会性,生命一旦诞生就具有社会责任。③轻生或自残等行为都与社会道义相悖,与法不合。 (3)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①权利与义务同在: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②如何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A.从情感道义上看:培养自己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乐于助人,当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B.从法律上看:遵纪守法,远离暴力,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即使大义灭亲也不允许),不得故意或过失造成他人受伤、生病。 7、公民行使健康权有哪些方式? (1)我们有权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焕发向上的精神; (2)有权在患病时及时医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 (3)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4)不得轻生或自残; (5)行使生命健康权时,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三)人身自由权P25 1.含义:人身自由权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2.地位:人身自由权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没有人身自由,其他的自由也难以享受。 3.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不受侵犯:法律赋予我们广泛的行动自由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类似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 4.人身自由权包括哪些内容? (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2)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 (3)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禁闭 (4)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拘禁 (四)生命健康权与人身自由权的异同 1.相同点:生命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均属于公民人格权的重要内容。 2.不同点:(1)内容不同: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人身自由权包含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和限制。(2)地位不同: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人身自由权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本保障。(3)侵权表现不同: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主要表现为非法伤害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主要表现为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和限制公民身体。 考点四、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对应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五课 【考点解读】 (一)人格尊严权P35 1.含义:人格尊严权是公民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表现为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2.地位: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3.内容: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其它人格权,如生命健康权、人自由权等,均从不同方面维护、保证人的尊严。 4.生命健康权与人格尊严权的区别:生命健康权是物质性人格权,在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人格尊严权是精神性人格权,在人格权中居于核心地位。 5.当人格尊严权受到侵犯时,应如何维权? 当人格尊严权受到侵犯时,我们应通过非诉讼和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1)与当事人交涉,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非诉讼手段)。(2)向有关部门反映,寻求帮助(非诉讼手段)。(3)向人民法院起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诉讼手段)。 (二)名誉权P35---39 1.名誉的含义及作用 P35--36 (1)含义: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社会评价综合起来构成一个人的名誉,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这种评价中。 (2)作用: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利益。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2.名誉权的含义及主要表现P38 (1)含义: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2)主要表现: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3.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表现及后果P38--39 (1)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2)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表现:侮辱、诽谤。①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②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 (3)侵犯名誉权的后果:①对他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是不尊重他人、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誉受损的侵权行为,践踏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使其社会评价降低,精神异常痛苦。 ②对自己: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也是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行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③对社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破坏社会道德、危害社会秩序,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肖像权P40--42 1.肖像P40 (1)含义: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2)表现方式:可以用绘画(自画像)、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各种方式再现某个人的音容笑貌。 (3)作用:肖像再现了个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肖像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2.肖像权P41--42 (1)含义:肖像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 (2)内容(表现):肖像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①公民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给自己画像、照相或录像等。 ②公民有权决定是否使用或如何使用自己的肖像,如挂在自己家里还是用于广告等。 ③公民有权使用自己的肖像获取报酬。 ④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获取报酬方面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 (3)侵权行为:①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如擅自将他人的肖像用作广告或杂志封面,或印在挂历上; ②恶意使用公民的肖像(如:恶意毁损、站污、丑化公民的肖像);③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都属于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注意:警方为抓捕犯罪嫌疑人而公布其照片,记者为进行新闻舆论监督而拍照,不属侵犯公民肖像权。 (4)如何维护自身的肖像权?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依法享有肖像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四)姓名权P42--44 1.姓名的含义、内容及作用: (1)含义、内容:姓名作为将人区分开来的文字符号,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 (2)作用(地位):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2.姓名权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2)表现:①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都有权自主决定自己起什么名字,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或笔名、艺名,有权按照规定变更姓名。②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3.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 (1)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如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自己的姓名等。 (2)盗用他人姓名。 (3)冒用他人姓名。 注意:盗用和冒用的最大区别在于,盗用一般不自称是被盗用姓名者,而冒用则一般自称是被冒用姓名者。 4.当姓名权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处理? (1)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2)被侵权者可以通过和解、调解或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获得利益的,受害人有权在获利范围内请求赔偿损失。 (2)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法律素质。 (五)隐私权P45—55 1.隐私P45--48 P51--52 (1)含义:隐私是指公民的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或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2)内容:隐私包括 ①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银行帐户和密码、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②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③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3)尊重、保护隐私的意义:①隐私决不是什么丑事、见不得人的事,保护隐私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②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尊重隐私体现出社会的人文关怀。保护隐私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尊重人的体现,是保证人格独立的要求,是人们自由舒畅、幸福生活的保证。③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P53 (4)我们要加强保护隐私的意识,但不能因此排斥正常的社会交往。如果需要,电话号码、通信地址等私人信息,可以告知自己信赖的人,有利于大家相互联系。 (5)如何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P51—52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就要:①树立隐私意识。A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破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观念;B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C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的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D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②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亲人、朋友、同学之间,常常分享一些个人秘密,这是基于彼此信任。我们承担起对隐私的责任与信誉,不但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 2.隐私权P48--55 (1)含义: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隐私权的真谛是私人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2)内容:隐私权包括 ①公民住宅不受侵犯;②个人信息保密;③个人通信内容保密。 (3)作用、意义:①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规划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②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③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道德的呼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4)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表现:①监听、监视、偷窥他人私生活;②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刺探他人的秘密;③道听途说传播他人隐私;④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 注意:A.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B.任何人都不得滥用隐私权(这是强调隐私权的界限)。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就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如:a财产状况的个人信息涉嫌来路不明,公安等执法机关有权搜集;b个人通信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就不再是个人隐私了。 (5)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隐私权? ①要增强法制观念: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②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如A认真选择倾诉对象;B上网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C保管好自己的信件、日记等含有个人隐私的物品。 ③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隐私。 ④要正确处理保护隐私与交流沟通的关系:保护隐私不是自我封闭,与世隔绝,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成长所需的理解和帮助。 考点五、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对应教材】八年级下第七课P67--84 【考点解读 】 公民的经济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经济权利是公民的重要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财产所有权P68--75 1.财产的分类:财产按归属分为:①个人所有财产,②集体所有财产,③国家所有财产。 2.公民的个人财产:(1)在我国,施工发现的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捡拾到的他人的遗失物、采用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不属于个人所有,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才属于个人所有财产。(2)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人、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畜生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3.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财产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财产归谁所有在法律上的表现,是一种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 这里的处分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事实上的处分如:吃掉、用掉等;法律上的处分如:赠、捐、卖等。(结合相关链接) 4.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1)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意义) ①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直接关系到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是实现公民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 ②切实保护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对于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激励其积累财富、创造财富(保障其专心致志地从事生产、工作和学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国家通过哪些手段来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法律武器) ①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国家审判机关依据民事法律,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往往采用责令侵权人将毁坏的财物恢复原状、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等方式,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依据民事法律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是最普遍的做法) ②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国家审判机关依据刑法,追究追究犯罪分子(侵权人)的刑事责任,通常采用判处侵犯财产的罪犯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刑罚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依据刑事法律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是最严厉,最有效的做法) 总之,我国制定、运用多种法律,采用各种不同方式,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3)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维护? 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是实施法律规定的其他各种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方式的前提。 ① 当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其所有权。 ② 当财产被他人非法占有拒不返还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强令不法占有人返还原物。 ③ 当财产受到不法侵害已经毁坏或者灭失时,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侵权人赔偿损失。 ④ 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违法实施没收财产的行政处罚,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撤销裁决,或予以行政赔偿,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 (或:维护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手段(1)非诉讼手段:①与当事人交涉,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原物,赔偿损失等;②向有关部门反映,寻求帮助;③通过新闻媒体监督等。(2)诉讼手段: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包括:①通过民事诉讼手段,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②通过刑事诉讼手段,要求审判机关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③通过行政诉讼手段,要求撤销违法行政处罚或予以行政赔偿等。) (二)财产继承权 P76--80 1.公民的个人财产是否都可以继承?为什么? 不是。因为公民在世时拥有的个人财产不是遗产,不能继承。只有当其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才可以继承。 2.继承权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 (1)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2)继承人和被继承人:①法律上将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称为继承人。②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被继承人。 (3)遗产及作为遗产必须具备的条件: 遗产:是指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作为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 ②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 ③ 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3.继承权的实现方式 依照我国继承法,继承方式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此外,还有遗赠。 (1)法定继承(我国现阶段多数继承采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 ①含义:法定继承是指既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人顺序,又由法律直接规定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的继承方式。 ②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其确立标准: A.法定继承人范围:包括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B.确立标准: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扶养关系。 ③ 法定继承的顺序: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2)遗嘱继承 ①含义:遗嘱继承是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其遗产的方式。 ②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③有效遗嘱必须具备的条件:被继承人所立的遗嘱必须是有效遗嘱,遗嘱继承才能成立。有效遗嘱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B立遗嘱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遗嘱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合法;C遗嘱继承人必须是法定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一人或数人。 ④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如果被继承人立有遗嘱,就首先按遗嘱继承方式继承。如果被继承人没有立遗嘱,就按法定继承方式继承。 (3)遗赠 ①含义:遗赠是指公民以溃嘱方式将其遗产中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或全部赠给国家、集体组织、社会团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个人。(或:公民将自己的财产待死后不留给亲属,而赠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获得遗嘱中指定的遗产,不属于遗嘱继承,而属于遗赠。受遗赠人获得遗赠的遗产,受我国法律保护。) 4.遗产分配的原则 我国继承法第十五条规定: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协商不成,可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或: 男女平等,均等分配,养老育幼、照顾病残,和睦团结、互谅互让、协商处理,权利义务一致。) 5.怎样解决继承权纠纷?(或: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除了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本着注重情义、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调解决继承问题。 (2)当继承权受到侵犯时,我们不能忍气吞声,要增强维权意识,要学会依靠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智力成果权P81--84 1.智力成果 (1)含义:智力成果主要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2)作用:人类智力成果能推动社会进步。 2.智力成果权 (1)含义: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是法律上确认和保护人们(包括公民和法人)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精神领域创造的“产品”所具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或: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在我国,智力成果权是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利的总称。) (2)智力成果权同时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内容: ①作为一种人身权利,智力成果权只有进行发明、创作的人才能享用; ②作为一种财产权利,当发明人、创作者的智力成果被采用或发表后,有获得报酬的权利。 (3)我国保护智力成果权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4)保护智力成果权的作用:(或:我国法律为什么要对智力成果权给予保护?) ①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 ②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发明创造以及其他创造性智力成果,更加突显其重要性。 ③给予创新成果以智力成果权保护,是对创新精神的最有效的鼓励。 ④为了激励人们创造无形财产,各个国家先后通过立法保护智力成果所有人的权利。 3.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 (1)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当然也不受年龄的限制。 (2)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而且对有特殊天赋或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还应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怎样保护智力成果权? (1)国家:鼓励创新,加强立法,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2)公民:①增强维权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的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3)未成年人: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时,可以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考点六、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对应教材】八年级下第八课P85--97 【考点解读 】 (一)消费与消费者P85--88 1.消费的两个方面 (1)物质消费:指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 (2)精神文化消费:如看电影、唱卡拉OK、旅游等。 2.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 (1)当我们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时,我们就是消费者。 (2)我们选择、购买商品就等于对市场上的商品及其经营者投票。对于经营者来说,顾客就是“上帝”,消费者决定着商品及其经营者能否被认可。 (3)在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中,经营者处于有利地位,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 3.消费者运动、保护消费者准则和消费者权益日 (1)消费者运动:个别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诈、坑害,使消费者遭受巨大损失,也使消费者觉醒起来,向不法经营者奋起反抗,以维护自身权益,争取社会公正。于是,消费者运动便应运而生,并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 (2)保护消费者准则:消费者运动引起联合国高度重视,于1985年通过《保护消费者准则》。 (3)消费者权益日: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正式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权益日”。我国于1985年成立“中国消费者协会”。 (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专项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P91 2.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从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来看:经营者处于有利地位,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还有个别经营者见利忘义,利用自己所处的有利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P87 (2)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义来看:消费者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充当最后购买和消费的角色。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P89 3.消费者应享有哪些权益?P90--91 ①安全权:人身、财产安全,是公民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卖给消费者的商品和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必须符合这一条件。 ②知情权(知悉权):消费者有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 ③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④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注意:要区别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强制交易既侵犯自主选择权,又侵犯公平交易权) ⑤此外,消费者还享有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等9项权利。 4.消费者应该履行哪些义务?P92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自觉维护市场序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消费者(“上帝”)。 (三)怎样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炼就一双“慧眼”P93--94 (1)学会在商品信息中进行比较、鉴别,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2)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如有关商品、服务、市场以及消费心理等。 (3)掌握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如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消费者维权途径等。 (4)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不法经营者进行斗争。 2.增强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P95 (1)在交易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保持应有的警惕,尽量不给不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防止侵权行为发生。 (2)在侵权行为发生以后,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不法经营者受到惩治。 3.明确维权途径P96 消费者的维权途径有:(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或:拨打12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6)向新闻媒体反映,让媒体对不法行为暴光。 (4.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方法:(1)不轻信广告宣传;(2)不盲从追随其他消费者;(3)从信誉高、服务好的正规商家购买商品;(4)向经营者索要消费凭证(发票)并注意保存。) 考点七、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对应教材】九年级第六课第二框P78--81 【考点解读】 (一)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宪法的地位及作用 (1)地位:宪法作为国家的总章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国家的根本大法。P80 (2)作用: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P78 2.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内容) (1)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P79 (2)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P79 (3)国家的根本任务: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P35 (4)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74 (5)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P91 (6)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P79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P81 表现在:(1)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即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 (2)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和最高行为准则。 4.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P79 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它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章构成。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P79--81 1.从内容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2.从关系看: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3.从法律效力看: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4.从作用来看: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5.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三)树立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尊严P80 1.思想上:树立宪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2.行动上:(1)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等相关知识;(2)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3)大力宣传宪法,积极与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四)宪法与公民关系(或:为什么要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宪法是全体公民最高行为准则。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公民守法首先要遵守宪法,如果不遵守宪法就意味着其他法律得不到真正的实施。在整个法制教育中,宪法教育居于重要的核心和统率地位。所以,每个公民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都应该首先增强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树立宪法观念,大力宣传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考点八(包括在一中) 考点九、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对应教材】九年级第六课第三框P82--86 【考点解读】 1、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 (1)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因为没有监督的权利会导致腐败。 (2)监督是广泛的、多渠道的、包括党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法律监督(我国法律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3)有效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依法办事、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政府取信于民,使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发扬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公民的政治权利 (1)含义: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P82 (2)内容: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包括: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③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监督权。 3.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表现 对于中学生来说,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主要是行使批评、建议等监督权。 4.行使批评、建议等监督权的表现(内容)P82 (1)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改善环境、整顿秩序、维护治安等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 (2)对于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举报; (3)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5.行使批评、建议等监督权的渠道(途径)P83 (1)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人大常委会反映。 (2)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3)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发挥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 6.公民行使批评、建议等监督权的意义 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等监督权,(1)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2)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办事效率、决策水平;(3)有利于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尽到对国家的责任。 7.怎样正确行使批评、建议等监督权?P84 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内容和形式都要合法:(1)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2)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8.中学生要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 (1)我们中学生要有国家主人的公民意识,关心国家和社区的事情,有公民的责任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 (2)行使监督权,需要调查实情,需要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需要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如当面反映、打电话、发信、发电子邮件、向人民代表反映、通过媒体反映、投诉、举报等,但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9.维护国家安全P85--86 1.国家安全的含义: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2.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1)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2)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3)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3.公民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1)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2)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 (3)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 第三部分:国情国策知识 考点一、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B ) 【对应教材】 九年级第三课、第七课、第九课 【考点解读】 (一)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身边的变化 (1)国家的巨大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表现在:①青藏铁路建成通车;②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③香港、奥门回归祖国;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⑤“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取得成功;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⑦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位;⑧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20.1%)仅次于美国(27%);⑨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⑩2009年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 (2)人民日常生活的变化: ①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住房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合理,交通工具更加快捷,医疗条件的改善…… ②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用于文化生活的消费不断增长,学业进修,技术培训,上网浏览,休闲娱乐,旅游观光…… ③政治生活日益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参与本地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政治生活。 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都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第七课P89 第九课P113) 2.共和国六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P32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快速发展,文化事业走向繁荣,民主法制不断完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3.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P35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35 (2)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⑤全国各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⑥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 4.要清醒认识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P33 P36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国家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1)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3)我们应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否则就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应对风险与挑战,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我国的基本国情P34 1.当代中国(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3.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经济建设的起点低,基础太差.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2)现实原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止时间: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算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我们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绝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P35 1.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国家的根本任务: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P36 1.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含义(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地位(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沦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利学发展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可得出哪些结论?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什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二、 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应教材】九年级第三、四、六、七课 【考点解读】 (一)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三课P37-- 1.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和根本出发点P37 (1)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和核心内容P37 (1)具体内容: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核心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①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②关系:A.“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它们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B.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P38 (1)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上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2)重要性(意义、原因): ①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P38 (1)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意义(作用、原因、重要地位):①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5.坚持改革开放 P38--39 P47--49 (1)坚持对内改革 ①改革的实质(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通过改革,在各个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④改革的目标: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 (2)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P47--49 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因(必要性): A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变得更加开放。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B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以事实表明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②如何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A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 B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C既要始终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又要打开国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D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 ;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3)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P38 (4)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及其根本原因 ①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A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P39 ②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35 6.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P39--40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7.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P40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8.为什么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P40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压倒一切。(关系) (2)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74---75 (1)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方式(途径)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广大人民行使权力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们代表大会,即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监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均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③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它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国家权力机构体系。 ④和其他中央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B.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如: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并接受它监督。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P41--42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域,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含义)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主动参与政治生活P82--86 (1)我们作为国家的主人,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 (2)我们可以依法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不同形式行使建议监督权。当然,不论我们采取哪种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都应该而且必须是合法的。 (3)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政治义务。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三)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P88--95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P88--89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90--93 (1)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确立依据 ①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经济制度。 ②确立依据: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因为,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公有制经济 ①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A.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B.地位: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C.作用: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唱主角、发挥着主体作用。 ②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A.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它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B.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因为,在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C.作用: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③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A.含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也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 B.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 C.作用:在我国,集体经济广泛存在于城乡各行各业中,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3)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P91 ①内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②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可以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增加社会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促进经济增长。 ④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和政策: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4)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 ②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P93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此外,还确立并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照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②其他分配方式:就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确定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依据:我国分配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决定了分配方式中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又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落实分配制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分配中,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注意维护社会公平,防止收人差距悬殊,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四)共同富裕 P93--94 1.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地位) (2)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均等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必然存在先富与后富、富裕程度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 (3)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途径) (4)国家采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积极支持、帮助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当前国家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1)调整产业结构。(2)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3)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5)青藏铁路全线通车。(6)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等。 (五)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P94--95 1.如何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国家和社会:①提出“四个尊重”方针,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②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个人: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创业? (1)需要国家和社会通过政策和法律为个人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2)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考点三、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对应教材】九年级第四课 【考点解读】 (一)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成就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科技成就与差距(我国的科技国情或科技发展状况)P59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如航天、电子、生物工程等已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标志性科技成就。 (2)差距: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 教育成就与差距 我国普及并实施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人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大量涌现。(成就)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 (二)科教兴国战略 1.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1)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为什么我国要加快科技发展?)P58--60 ①科技的重要性:A.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如“三次科技革命”。B.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我国科技现状:A.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局部领先、整体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B.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快科技发展,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C.把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必须重视发展教育(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P60----61 ①从国际竞争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②从国家发展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有13亿多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③从个人发展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 3.如何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 1.国家:(1)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人。 (3)加强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4)鼓励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2.青少年:(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3)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P62 (1)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①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三)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P62 1.为什么要倡导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2)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4)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的能力。 2.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1)要勇于质疑,敢为人先,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 (2)要求真务实,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力争有所发明,有所发现。 (3)要勤学善思,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4)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考点四.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九年级第4课p46 考点五.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九年级第3课p41 第五课p63 第8课p100 考点六.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九年级第9课,第10课p10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