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试题议论文阅读集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试题议论文阅读集锦

‎ 中考议论文阅读集锦 一、阅读《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一文,回答1-4题。(2014齐齐哈尔) (共8分)‎ 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 姚文辉 ‎ ①“最美司机”生命中最后1分16秒钟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一位网民评论: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时,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 ②2012年以来“正能量”这个词很流行,民间热捧,官方也在倡导。“最美司机”吴斌身上爆发出的这种“超乎想象的能量”,就是一种发挥到极致的“正能量”。‎ ‎ ⑦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近一两年以“正能量”感动国人的多是些小人物,除“最美司机”吴斌之外,还有拒收盲人车费的天津的哥马志刚、带着母亲去上班的浙江教师陈斌强【A】……这些感人的事例告诉我们,释放“正能量”没有门槛,与职业、身份、地位、财富无关。‎ ‎ ④吴斌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能够释放出“正能量”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完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吴斌表现的很勇敢,但吴斌的姐姐事后回忆说,她一直认为弟弟是个弱小的人,很多事情都要她这个姐姐来操办,她没想到关键时刻弟弟表现的像个“真正的男人”。‎ ‎ ⑤就人性而言,没有人天生就勇敢,在任何时候、碰到任何事情都能挺身而出,大多数人都是既懦弱又勇敢,有时懦弱,有时勇敢。换言之,每个人身上既有“负能量”,又有“正能量”。如果人人都输送“正能量”,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美好,反之则会显得灰暗。吴斌从姐姐眼中“弱小的人”变成“真正的男人”,这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期待,说明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是可以被激发的。昊斌的故事中,激发“正能量”的东西叫“敬业”——在危急时刻,吴斌的想法很简单:我是一名司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乘客的安全,这是我的职责。‎ ‎ ⑥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大力提倡“正能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潜规则盛行、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贪腐严重等,并且这种“负能量”传播速度很快,以至于许多人面对现实有一种无力感,将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归咎于大环境,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愿意在人性方面有所提升。殊不知人人都是“大环境”中的一部分,如果“大环境”总体为“负”,其中很可能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 ⑦很多人也许会想,世道如此“险恶”,我的“正能量”对改变社会、改变自身境遇能起多大作用?事实证明,小人物“正能量”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一点儿都不比“大人物”小。天津的哥马志刚拒收盲人车费,并表示“我并不伟大,我挣钱比你容易”,这一幕被下一位乘客看见了,该乘客下车时坚持多付费给他:“我也并不伟大,我挣钱比您也容易点儿,就希望您继续做好事吧!”——的哥的“正能量”是实现了无缝对接;浙江教师陈斌强言传身教,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孝顺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长成参天大树……‎ ‎ ⑧当然,强调激发人性中的“正能量”,并不是要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选择性忽略阴暗面。提倡“正能量”不能代替制度性反思——人性当然有其求善和向上的一面,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同时人性也有往下坠落的极大可能。这就提醒我们,在道德建设上,我们要通过褒扬道德模范激发人性中的“正能量”,但在制度构建上,永远要立足于防范人性中的“负能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个好的制度所能产生的正面效应,要远远超过依靠个人道德自觉所激发的“正能量”。‎ ‎ (摘自《春城晚报》,有改动)‎ ‎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2.请仿照第③段画线句给【A】处补写一个事例。 (2分)‎ ‎ 【A】处事例: ‎ ‎3.第⑦⑧两段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4.我们都是小人物,也在时刻传递着“正能量”,请说说你在生活中的做法。 (2分)‎ 答案:1、小人物也能传递“正能量”。或者“释放‘正能量’没有门槛,与职业、身份、地位、财富无关。”评分说明:(2分)概括准确得2分。‎ ‎2、示例:【A】:危急时刻单手托举女童10多分钟的广州“托举哥”周冲。评分说明:(2分)句式相同得1分,例子典型1分。‎ ‎3、不能调换。因为文章的论述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第7段侧重从“道德激发”‎ 方面论述的,第8段是从“制度构建”方面论述的,这样文章论述更全面、更周密、更严谨。评分说明:(2分)答出“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得1分,概括出7、8两段论述的内容得1分。‎ ‎4、示例:给陌生人让座;给同学讲习题;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主动捡拾垃圾等。评分说明:(2分)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二、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5题。(2014包头)(12分)‎ 读书关乎心灵 胡晓红 ‎ 近日见三五好友在网上发表读书照片,并附几句评价。对此我最初只匆匆一扫,觉得 朋友很勤奋,工作之余仍能把一些时间腾给读书,心中颇为赞赏。但是再关注他们读的 书,发现其中成功学著作、名人自传、励志书籍居多,赞赏之意便少了几分。‎ ‎ 成功学著作风靡,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自从它们诞生后,便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 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读过励志书的人,并未在阅读之后精神焕发,然后志存高远、悬梁刺 股、夜以继日。因为这些书讲述的,只是一个个他人成功的模式化故事,能起的作用大抵 是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我从心底认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 往也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真正能够起到励志作用的书并非成功学著作,也不以励志为直 接目的,而是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 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 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 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 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 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 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 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 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 人最可悲的是没有主心骨,寻不到自己。书籍在浸润心灵和感染精神后,最为重要的 功劳是教人成为自己。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也使他们的心境变得更为开阔,学会更加 尊重他人和环境,更加尊重自己。‎ ‎ 所谓成功的路径,并非励志书里说得那么单一,成功的真正定义,理应是在自身最喜 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 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心灵丰盈 了,意念坚定了,励志的路才会真正好走。‎ ‎ (略有改动)‎ ‎1.作者为何对好友读成功学著作少有赞赏之意?(3分)‎ ‎2.作者认为好书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好书的作用?(3分)‎ ‎4.作者认为成功的含义和条件各是什么?(2分)‎ ‎5.每年高考前夕,有的地方的高三考生,把课本和资料从楼上抛向天空,名日:“释放压 ‎ 力”。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2分)‎ 答案:1.(1)成功学著作只能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1分)‎ ‎(2)成功学著作并不能真正使阅读者精神焕发,志存高远。(1分)‎ ‎(3)为下文引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的观点作铺垫。(1分)‎ ‎2.(1)好书应当触动思想和心灵而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1分)‎ ‎(2)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1分)‎ ‎3.(1)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1分)‎ ‎(2)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1分)‎ ‎(3)好书促人自省自知,教人成为自己。(1分)‎ ‎(4)好书可使人心境开阔,学会尊重他人、环境和自己。(1分)‎ ‎(以上四点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4.(1)真正的成功是在自身最喜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1分)‎ ‎(2)走向这种成功的条件是心灵丰盈,意念坚定。(1分) ‎ ‎5.示例:肯定:可以理解,确实可以有一定的释放压力的作用。(1分)‎ ‎ 否定:不该如此。这分明是把读书当作了敲门砖。(1分)‎ ‎ 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关乎心灵的事需要坚持一生。(1分)‎ 三、议论文阅读(12分)(2014江汉油田、潜江……)‎ 豪气干云 陈鲁民 ‎①有个词语叫“豪气干云” ,形容豪气高到触碰到云的地步。倘举例说明,那就是荆轲吧,他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都知道,其实后边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更有气势,简言之就是“气贯长虹”。 ‎ ‎②做人贵有豪气。‎ ‎③有了豪气,襟怀、志向、胆识就有了立足之地。西汉人陈汤,素有大志,他给皇帝的战报中,汇报了消灭入侵匈奴人数后,加了一句千古名言:“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啥时候想起来都叫人热血沸腾。有了这样豪迈、雄壮、凛然的气势,国家就不可战胜,民族就不会受辱,秦时明月的皎洁,汉时雄关的巍峨,就会代代相传,中华子民就会永享安康。‎ ‎④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那时,秦桧正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好友劝其不该锋芒太露,担心秦桧报复。张孝祥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荡气回肠,足以告慰古今一切豪放之士。 ‎ ‎⑤有了豪气,就有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襟怀与壮志,就有了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 甲 ,就有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 乙 ,就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 丙 ……‎ ‎⑥豪气与大话有时很难分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是豪气,说了做不到,则为大话。钱钟书在清华放出豪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基本做到了,那些他认为有价值的值得看的书,扫荡了不止一遍,后来熟悉到哪本书放在哪一架,哪一格都清清楚楚。这,就是豪气。 ‎ ‎⑦个人要有豪气,才能活得有声有色;国家民族有豪气,才不被人欺负,领土、领海才不被人蚕食。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没有实力的豪气,如同纸上画饼,只是自欺欺人。读南宋时期那些主战派诗人的豪言壮语,常觉心酸和无奈,国家积贫积弱,朝廷昏聩无能,根本没有实力与女真人的虎狼之师抗衡,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史为鉴,我们唯有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奋拼搏,富国强兵,才能不怒自威,不言自雄,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选自《演讲与口才》2014第12期,略有改动)‎ ‎1. 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2分)‎ ‎2. 研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3分)‎ 事 例 作 用 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 ‎(1)‎ ‎(2)‎ 有力地证明了“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 辛弃疾空怀报国志 ‎(3)‎ ‎ ‎ ‎3. 下面三个短语是从选文第⑤段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它们还原到文中的甲、乙、丙处。(3分)‎ 悲壮与不朽 从容与决绝 潇洒与自信 ‎4. 文章第⑥段是否离题?请简述理由。(2分)‎ 答案:1.做人贵在有豪气(个人、国家民族都必须有豪气) (2分)‎ ‎2. 示例:‎ ‎(1)解释什么是豪气干云。‎ ‎(2)张孝祥上疏昭雪岳飞,不怕报复。‎ ‎(3)有力地证明了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 ‎(3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3. 甲:潇洒与自信 乙:悲壮与不朽 丙:从容与决绝(3分;每空1分)‎ ‎4. 不离题。第⑥段论述有豪气应言行一致,深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深入)。(2分;论述内容和作用各1分;只答“不离题”不给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一4题。(10分)(2014南充)‎ 在阳光下看人 韩志金 ‎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 ②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时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一个有着明显长处和强项的人,也常有明显的短处和弱点。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 ④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能看出部属长处的人是非常幸福的。光自己一个人能干,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个卓越超群的人,也无法胜任所有的事情。唯有知人善任的管理者,才能完成超出一己之力的事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还要容其所短,特别是人的某些失误或过错。接受任务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任务完成得不够好,或偶尔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对于一些方法上的过失,要用宽容心来包容,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一出现失误就任意指责,简单处罚,接受任务者就会变得谨小慎微。畏葸不前,甚至会激化矛盾,影响工作。‎ ‎ 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 ‎ ‎2.本文第②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 ‎ ‎3.请写出本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 ‎ ‎4.结合本文所讲道理,谈谈如何看待自己或他人的长处和短处。(3分)‎ ‎ ‎ 答案:1.(2分)用人的正确态度是:从人的长处着眼,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2分,答出“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即可得全分)‎ ‎2.(3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事实论证)(1分)。作用:用典型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的道理(2分)。‎ ‎3.(2分)含义:有出类拔萃的才能的人,必然会遇到因不合时宜而招致的困境。或“一个有着明显长处和强项的人.也常有明显的短处和弱点。”(2分)‎ ‎4.(3分)言之成理即可。可从正确利用他人和自己的长处,避开短处的角度作答。也可从对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应该全面.长远地看的角度作答。(共3分,观点明确,正确1分,能围绕观点展开适当阐述1分.语言表达通顺得体1分。)‎ 五、阅读议论文,完成11-15题。(共13分)(2014常州)‎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 程杰 ‎①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源:学§科§网Z§X§X§K]‎ ‎②一、先秦——中国花卉文化的始发期。河南庙底沟桥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反映出我国先民对植物花朵的关注和喜爱,展示了我国花卉观赏文化源头的绵远与活泼。‎ ‎③但这一时期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远古先民以狩猎生活为主,舞蹈模仿动物,各类纹饰多以动物为题材,很少顾及植物。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植物的实用价值,《庄子》说“杜可食”,《离騒》言“餐秋菊”,《诗经》咏“参差荇菜,在若采之”,都是着眼于食用。对植物长势旺盛之美的特别青睐,是《诗经》中的普遍现象,这透露出一种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楚辞》常说到“兰”,也是佩兰、泽兰之类药用、香用植物。这是一个植物实用意义仍占绝对地位的时期,可称其为花卉植物的“物质实用时代”。‎ ‎④二、秦汉至盛唐——中国花卉文化的渐盛期。这一时期,花卉欣赏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咏花赋开始出现,如钟会《菊花赋》,汉乐府《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花卉引发情感,到东晋 ,产生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这样杰出的作品。隋唐时代,人们主要关注花卉的物色美感,欣赏色、香、味、形、姿等客观形象。通过鲜花盛开的华艳来体验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透过花开花落来感知时序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 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从欣赏心量上说,这是一个带有鲜明感性色彩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花色观赏时代”。‎ ‎⑤三、宋元明清——中国花卉文化的繁盛期。到宋代,花卉欣赏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一时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值得注意。‎ ‎⑥一是士大夫园林、园艺活动的兴盛。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歌咏了30个景致,其中11处属于花卉景点,清朝《扬州画舫录》记录丰富。二是花卉产业化和民众游赏风气的兴起。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可见当时赏花宴游之风的兴盛,到了宋代,有关花市的描写极为常见,洛阳牡丹、扬州芍药都在这一阶段名扬天下。三是各类花哉园世著述大量出现。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1388种,其中花卉类225种。这些记录全面、系统,构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深厚的学术积淀。四是文艺创作的极度繁荣。龚自珍用《病梅馆记》针砭时弊,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文人写意极为流行。‎ ‎⑦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意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人们更加关注不同花色品种的个性特征、风格神韵和观赏价值,追求花卉品格神韵与人的精神气质投合契应,并借以陶冶人的性情意趣,寄托人的品德情操。“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说法的出现,典型体现了这一审美趋向精神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花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完全成熟,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文化象征时代”。‎ ‎⑧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文化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三个阶段之间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是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正是如此悠久持续、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极其丰富灿烂的面貌。‎ ‎(材料出自《阅江学刊》2014年第1期)‎ ‎11.本文是一说明性的议论文,其主要观点是( )(2分)‎ A.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B.中国花卉文化的始终贯穿着一种关注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 C.中国花卉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陶冶性情意趣,寄托品德情操。‎ D.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 ‎12.请从论据使用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效果。(2分)‎ 答: ‎ ‎1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说明效果。(2分)‎ 答: ‎ ‎14.联系第④段具体语境,简析“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透露出的思想感情。(3分)‎ 答: ‎ ‎15.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请从下列两句中各挑邮2个词语加以简要分析。(4分)‎ ‎(1)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1388种。‎ 答: ‎ ‎(2)这一时期(先秦)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 答: ‎ 答案:11.D(2分)‎ ‎12.这一段事实论据(远古时代,关于“兰”等)、道理论据(引《诗经》及相关分析)综合使用,将先秦时代花卉文化自发、分散。远未进入普遍自觉阶段这一观点阐述得明明白白。(共2分。讲出一个论据1分,效果1分)‎ ‎13.这一段运用举例子、列数据、引用、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将宋元明清文化繁盛期的概况和基本特征交代得清清楚楚。(共2分。讲出两个说明方法1分,效果1分)‎ ‎14.落叶知秋,预告寒冬将临,柔条迎春,感知生命活力。诗句通过叶落枝生来感知季节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衰。(共3分)‎ ‎15.(1)“据……统计”,交代数据来源,准确可信。“见于著录”暗示原著已经失传;确数“1388”包含只存书名和书籍流传两种情况,说明毫不含糊,严谨准确。(2分)(2)“尚属”、“甚至”或“远未”连续使用,强调了先秦时代的花卉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普遍自觉”和“自发”对举,让读者对低水平、较高消灭的花卉欣赏状态有明明白白的理解。论述严谨,表意清晰。(2分)[来源:Zxxk.Com]‎ 六、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文后各题。(2014湖南娄底)‎ 大时代需要大担当 刘国贤 ‎ ①《后汉书•虞诩传》记载,东汉名将虞诩将赴任的朝歌一地,当时正发生叛乱,朋友闻讯后都为他的安危担心,纷纷劝他别去。虞诩却坦然笑答:“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危难时刻显身手,虞诩这种“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  ②担当需要勇气。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大会战,铁人王进喜率领的钻井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终于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这种时代担当,首先靠的就是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 ‎  ③担当需要正气。当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身边跟差提醒说,鸦片由来已久,且官商勾结,不可深查,与其得罪权贵和洋人,不如明哲保身,给自己留条退路。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现实生活中,有人遇到棘手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躲,遇事不敢担风险,守摊度日不作为。怕承担责任,怕影响个人名节,怕丢乌纱帽。表面上一个“怕”字,实际上是“私”字作怪,缺少勇于担当的正气。‎ ‎  ④担当需要能力。《水浒传》里的洪教头,连喊几个“来!来!来!”结果被人家轻松打倒;《三国演义》中的马谡,敢立军令状守街亭,却因纸上谈兵、刚愎自用失了街亭,丢了性命。没有能力的担当,样子做得再足,终究只是花架子。‎ ‎  ⑤大时代需要大担当,大担当方有大作为。今天,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给我们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但是,敢于担当绝不是停留在嘴边,而是落到踏踏实实的行动上。只有这样,个人的担当才会真正推动集体事业的进步,个人的梦想才能融入更多人的梦想! (选自《解放军报》2014年4月8日)‎ ‎17.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 答: ‎ ‎18.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 答: ‎ ‎19.请简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 答: ‎ ‎20.选文第⑤段加点词语“只有这样”中的“只有”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 答: ‎ 答案:17.大时代需要大担当。(2分,答“大时代需要大担当,大担当方有大作为”也可)‎ ‎18.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1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担当需要正气”‎ 的观点(1分),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19.先提出观点(1分),再列举事例阐明(论证)观点(1分),最后强调能力在担当中的重要性(1分)。‎ ‎20.不能删。“只有”突出强调了敢于担当要落到踏踏实实的行动上(1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分)。(只答“不能删”不计分)‎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11分)(2014四川雅安)‎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卢新宁 ‎①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 ‎②跟你们一样,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梦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④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⑤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事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⑥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大学会不会像有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⑦我有一位多年前毕业的同事,在谈到社会、时代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需要的适应,而是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的一张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⑧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⑨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谢谢大家!‎ ‎(时间:2012年7月1日;地点:北京大学;卢新宁,女,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本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12年07月06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 ‎16.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⑥段中“粉碎机”这个词语是指具有否定、解构能力的怀疑心态。‎ B、⑦段中作者引用了同事的话,“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这里的“适应”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坚守”就是坚持正确的东西,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等。‎ C、从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演讲稿;本文议题比较严肃,但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活泼,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D、在演讲中,演讲者以学姐的身份,真情投入,联系自己和在座同学的学习生活,对比当今和过去,深刻地分析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特点,精辟论述了北大中文系学生最需要的思想品质,这对我们也很有启示。‎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8.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照片上的那群知识分子?阅读⑦段,结合文章简要回答。(4分)‎ ‎19.读了这篇文章,你思想上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3分)‎ 答案:16.B(这里的“适应”不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而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17.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或我们更需要信仰)(“信仰”也可答为“理想”)(2分)‎ ‎18.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我们更需要信仰”)(1分);西南联大时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物质匮乏,生活困窘(1分),但是他们有坚定地信仰(理想)(1分),(胸怀天下,追求学问,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他们值得我们学习。(1分)(意对即可)‎ ‎19.(学生应紧紧围绕信仰、骨气、理想等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若偏离这个方向又言之有理,可给1分。)‎ 八、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2014-2015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 ‎“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 李昌禹 ①  一毕业就面临的“就业难”“高房价”“裸婚”等现实难题,确实让当代青年背负了太重的负担。‎ ‎ ②于是,有人重弹“出身论”的老调:“出生决定出路”“拼搏不如拼爹”;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甚至有人抛出“长相论”:“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这竟然引得无数网友跟风,大呼“中枪”,呼喊着“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 ③青春,本该是热血拼搏、永不服输的,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年轻是冲锋陷阵的资本。然而,一些言论却劝诱年轻人早早缴械投降,或者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岂不 是咄咄怪事!‎ ‎ ④如果依靠拼爹,陈嘉庚自可守着父亲的米店过着舒适惬意的生活,陈景润大可在战乱 年代托父亲关系谋一份在邮局的稳定差事……[来%源~&:中*教@网]‎ ‎ ⑤如果依赖拼爹,身为保安的甘相伟恐怕只能躺在床上做做北大梦,棉纺厂工人张艺谋 也许只能在下班后落寞地艳羡别人拍的电影……‎ ‎ ⑥但因为这些人有梦想,不甘心,敢拼搏,所以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 ⑦总有年轻人抱怨自己没有资本、没有关系、没有机遇,却不愿反思自己是否把时间都 浪费在看肥皂剧、刷没有营养的微博、在淘宝“血拼”或者通宵打游戏上。没有一个富爸爸并[来#^&源*:@中教网]‎ 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此为借口,丢了拼搏的勇气和斗志。‎ ‎ ⑧“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顶住风吹雨打,忍住腰酸背痛,‎ 不断攀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受苦的时候,往往也是能力、功力提升最快的时候。“练武不练功,到老一身空”,像扎马步这样的基本功,练起来最苦,也最能锻炼人。这种苦,中老年人吃不消,只有年轻人能做到,所以,“苦”中,蕴含着对年轻人来说最独特的价值和机遇。‎ ‎⑨话说回来,其实说到“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不光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拼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女花父母的钱,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发展,在哪个国家都合乎情理。但俗话说“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易于懈怠,如果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一旦失去了荫庇,“其亡也忽 焉”。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道理就在此。“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奋斗,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 ⑩“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 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12.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13.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 ‎ ‎14.请分析第⑧段的论证思路。(4分)[来*源:zzs@tep^.&~com]‎ ‎ ‎ ‎ 15.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⑥一⑨段的哪一段最合适?并简述理[中国教育出版网*~@#%]‎ 由。(3分)‎ ‎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说:“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 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中@国%教#&育出版*网]‎ ‎ ‎ 答案:12.只要有梦想,敢拼搏,就能活出与众不同的人生。(或:要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2分;照抄题目、原文,不是概括的,0分) ‎ ‎13.举例论证;(1分)列举确切的事实,有力的论证了“只要有梦想,敢拼搏,就能活出与众不同的人生”的观点。(2分)‎ ‎ 14.首先提出分论点,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敢于迎难而上;接着通过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论证困难与成功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论述吃苦是年轻人能力提升最快的方式;最后得出“苦”(拼搏)中,蕴含着人生的价值和机遇的结论。(4分,1点1分)‎ ‎ 15.放在第⑦段。(1分)因为俞敏洪的话是讲自己并没有什么社会关系,靠自己的拼搏成功的;和第⑦段年轻人的抱怨形成对比,有力的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九、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完成13——18题(14分)(2014-2015安阳月考)‎ 晒晒鱼网又何妨 ‎ ‎①中国有许多内涵丰富,设喻生动,寓含着深刻哲理的俗谚成语,读后当发人深思;但也有一些 贬偏激,扬 失当的,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 ‎ ‎②就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吧。它与“一曝十寒”同义,都是贬损那些工作与学习时常中断,不能持之以恒,以至一事无成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所言极是。但反过来想想,天天打鱼,从不晒网,又当如何呢?且不说人的体力能否坚持下去,就是网,也会因长期浸泡得不到晾晒而霉烂。没有网,又怎么能打鱼?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能调节人的体力,又能延长网的寿命,有利于更长期、更大量地打到鱼,这岂不是一种科学的生产方法? ‎ ‎③既然人们常用谚语来比喻学习和工作上的情况,那不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学习与工作是否需要“晒网”。我们知道,金属机件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转,就会因“疲劳”而断裂,更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过于疲劳时,若不适当休息,就不能恢复功能,提高效率。学习与工作老是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可见,学习、工作不能排斥休息。“晒网”,就是为了保护鱼网,以利于多打鱼;休息,是为了调节大脑和体力,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工作,收“事半功倍”之效。 ‎ ‎④古今中外,许多在事业上有伟大建树的人其实也并不总是夜以继日的;适当的休息、娱乐正是他们更有成效的工作的开端,只不过他们“晒网”的方式各有特点罢了。大文豪鲁迅惯于夜深人静之时秉烛而书,但他下午是必须睡觉以消除疲劳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常常在较长时间的写作之余,写几首小诗自娱,或演算几道数学题调节头脑。东晋文学家嵇康读书之余爱鼓琴;不少当代科学家们都喜欢在余暇时间养养花。至于革命领袖们喜欢钓鱼,爱好桥牌,擅长弹琴……我们听到的还少吗? ‎ ‎⑤古人说得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工作学习与休息,也是一张一弛。“弛”是为了“张”;没有“弛”,又何来“张”?为了多打鱼,打好鱼,又何妨经常晒晒“网”呢? ‎ ‎13、联系上下文,在下列词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2分) ‎ ‎ 但也有一些 贬偏激,扬 失当的,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 ‎ ‎14、第②段加点的“这个意义”指的是: (2分) ‎ ‎15、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中,“晒网”比喻的是 ;“打鱼”比喻的是 ;“鱼网”比喻的是 (3分)‎ ‎16、本文的论点是: (2分)‎ ‎17、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18、第①段中说,我国许多俗谚成语,“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请另举一例作这样的辩证分析。如: ,原指: ;今则可用以表示: (3分)‎ 答案:13、褒 抑 14、贬指那些工作与学习时常中断,不能持之以恒,以至一事无成者 15、休息 学习、工作 大脑和体力 16、要调节好工作、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或:“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工作应保证必要的休息”、“工作学习与休息,是一张一弛的关系”) 17、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18、“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有好处 “开卷未必有益” ‎ 十、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共12分)(2014河南中考调研卷一)‎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⑴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⑵“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⑶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⑷“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⑸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⑹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⑺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 发展的必修课”。‎ ⑻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13.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3分)‎ ‎ ‎ ‎14.第③段中作者说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局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4分)‎ ‎ ‎ ‎15.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 ‎ ‎16.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为镜,自戒自省。(2分)‎ 答案:13.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3分,如答“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或“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也可。)‎ ‎14.在国外,每个人的文明程度都影响着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当出国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时,个人的文明程度在国际上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会更大。(4分)‎ ‎15.举例论证,具体有说服力的论述了不文明现象远涉重洋的原因(“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共3分,论证方法1分,观点2分。)‎ ‎16.答案示例:在公共场合大专长喧哗时;在旅游景点知扔垃圾时。(2分,每点1分,其他合乎题意者也可)‎ 让人,乃众妙之门 ‎ 辽宁沈阳市中考题)‎ ‎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 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让人,乃众妙之门。‎ ‎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13分)‎ ‎2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2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 2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 (1)是可忍,孰不可忍?‎ ‎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三) (20分)‎ ‎21.C ‎2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2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2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