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总复习训练及答案天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诗歌鉴赏总复习训练及答案天津

‎2008中考诗歌鉴赏总复习训练 七年级上册 山中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 ‎1、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对下列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者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纵使晴明无雨色”。‎ B.这首诗的题目为“山中留客”,就全诗内容看,“留客”的目的是欣赏山中美景。‎ C.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全诗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D.这首诗,诗人所写之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 ‎2、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3、A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诗人在诗中提到了与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哪些风俗?‎ ‎2、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 ‎3、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5、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答案:‎ ‎1、登高、饮酒、赏菊 ‎2、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3、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4、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5、C  ‎ ‎ ‎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 C.“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主要特点,请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进行品析。‎ ‎ 答: ‎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用工整的对偶句生动的描写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B.三、四句写远景,诗句意思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用流到天地之外去了,而两岸重重青山却看不到它的颜色。‎ C.五、六句则写近景,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描写和渲染了磅礴的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使诗人笔下的景色动了起来。‎ D.最后两句,借“山翁”这一典故,写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答案:‎ ‎ 1、D ‎ ‎2、B ‎ 3、“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4、这两句诗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江水流汹涌向天地之外奔腾而去,远山在水气中若有无,时隐时现。‎ ‎5、B 春日 〔宋〕汪藻 ‎ 一春略无十日睛①,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瞑客衣湿②,破梦午鸡啼一声。 ‎ ‎【注】①略无:全无;毫无。②茅茨:这里指茅屋。 ‎ ‎1.诗中“客衣湿”所呼应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划线的颈联为传诵佳句,请简要说明写得好的理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对尾联情景表现特点加以赏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 ‎1.首联(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 ‎2.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日桃花含苞欲放的神态,点染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 ‎3.要点:(1)动静结合。茅屋四周云烟迷漫,有湿衣访客到来,静中显动;一声鸡鸣惊醒了午睡的主人,以声衬静。(2)景中含情。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田园图景,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田园生活的闲适情怀。‎ ‎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2. 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 ‎3. 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 ‎4. 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 ‎5、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6、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答案:‎ ‎1. 天净沙;秋思 ‎ ‎2. 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 ‎3. 三;名词;苍凉、幽静 ‎ ‎4. 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 ‎5、C (“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 ‎6、C 七年级下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本诗情景交融,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试以第一段为例、判断每句依次使用的表达方式正确的一项;( )‎ A. 议论 描写 抒情 B. 抒情 议论 描写 C. 抒情 描写 议论 D. 描写 抒情 议论 ‎ ‎2. 重章叠唱是诗经的主要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黍离之悲”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 ‎4.下列有关诗经内容错误的是( )‎ A.《诗经》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B.《诗经》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比是打比方,兴,既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叙事。它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C.《黍离》选自《诗经·王风》‘王风‘就是东周王朝统治地区的诗歌。‎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夏商时期至春秋中叶大约有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5.下列有关《黍离》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各章诗句整齐划一,一章之内,又富于变化。诗人因景起兴,由景生情。他看到眼前生长在故国废墟上的离离禾苗,感慨万分。‎ B.叠字是《诗经》中常用的语言形式,本诗中用到‘离离‘’靡靡‘’摇摇‘’悠悠‘几个叠字,这些叠字声韵重复缓慢,尊定了本诗深沉庄重的整体基调。‎ C.《黍离》这首诗情景交融,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以第一章为例,前四句是描写,从描写自然景物到自己的步履迟迟,内心摇摇,由青青田野想到国之不存,引起内心的震颤和感概。为下边抒情议论铺垫。第三句则为抒情,强调别人的不理解。第四句为议论,通过叩问苍天,表达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 D.两千多年前,‘黍离‘之歌又一个周朝士大夫唱出,从此便获得了普遍而深远的认同,“黍离’一词也成为历代哀痛亡国战乱,表达故国之思的共同语。这正是‘黍离之悲’的文化内涵。‎ 答案:‎ ‎《黍离》 1.D 2.重章叠唱,在内容上用简单的变化了丰富的内涵,在形式上使得诗回旋反复,使读者的感情抑扬起伏,逐渐与诗人达到和谐共鸣。3.“黍离”哀痛亡国之乱,表达故国之思。‎ ‎4.D 5.C ‎ 八年级上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1、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使人无限的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使人抑制不住地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事业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中,“感时”与首联的 相照应;“恨别”与颈联的 相照应。 ‎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1.《春望》一诗中诗人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2.《春望》一诗中直接抒发诗人忧国思亲的句子是:——————————————。‎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 ‎ ‎ 2.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 ‎ 答案:(一)1、D 2、 望 山河 草木和花鸟 3、国破 家书 4、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二)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三)1.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忧国思家的情怀。‎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 1、 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 。‎ 2、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 答案:1、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这些诗句表现出当时社会的真实境况。)‎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二)‎ 1. 这首诗的体裁是:——————诗。‎ 2. 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安史之乱时期。‎ 3. 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4. 本诗前四句纯粹是写景,看似与思念舍弟无关,能否删去不写?‎ ‎《月夜忆舍弟》1.五言律诗 2.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或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就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更亮,这样写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4.不能删去,以上四句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想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是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秦州杂诗(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1. 本诗诗人借景抒情的句子是:‎ 2. 本诗以 为背景,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答案: ‎ ‎《秦州杂诗》(其一)1.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2.诗人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移居(其二) 陶渊明 ‎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 B. 开头两句朴素自然,写出了和邻人相处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登高赋诗。‎ C.“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莫明其妙地舍弃这种生活。‎ D. 最后两句诗是说人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这也是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悟出的人生真谛。 ‎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说一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答案:1、A 2、表现了诗人摆脱尘俗后的欣喜与自得之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愉快,高兴,自在的心情。 ‎ 使至塞上 王维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 ‎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 ‎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 ‎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 ‎3.颈联的“直”和“圆”‎ 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答案:1、A 2、A 3、"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颔联中“随”和“入”两个动词用的很好,为什么?‎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现的图景 ‎3、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   答案:《渡荆门送别》1. 诗人以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刻画出长江磅礴气势,具有震撼力。2. 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即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明月映入水中,如飞下的天景,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3、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3分)‎ 登岳阳楼 陈与义 ‎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 尾联中“风霜”的含义?‎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 》1. 风霜明指自然景物,暗指社会现实,语义双关。‎ ‎2.抒发了作者辗转江湖,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老大伤悲的落寂情怀。‎ 八年级下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1、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画面:‎ ‎2)含义:‎ ‎3、第一联作者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 之情。‎ ‎4、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请问其中的哲理是什么?‎ ‎ ‎ ‎ ‎ ‎5、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根本转变 ,哪一联体现了这一转变( )‎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1、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 答:‎ ‎ 2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3、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 ‎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的和乐观的精神也给人以鼓舞。‎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 答案:(一)1、A    2、画面: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含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3、凄凉地 弃置身 被贬后的愤懑不平 ‎ 4、其中的哲理是:新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道路无限美好。 5、 C ‎(二)1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答题要点: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3、C  ‎ ‎4、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暗示贬谪时间太久。‎ ‎5、(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6.这两句诗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写作者见到“折戟”而引起“怀古之幽情”。‎ B、 第三句诗人评论赤壁之战成败的原因,选择了胜利者周瑜和战争的因素——东风。‎ C、 作者认为周瑜和东风这两个因素之间,周瑜应是主要的,因为是他指挥了赤壁之战。‎ D、 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作者以她们的被囚表示东吴的灭亡,这是借代的手法。‎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 ‎ ‎ ‎ ‎ 答案:1、c 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 分 )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1、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 分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 。‎ ‎ ‎ 水调歌头 苏轼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试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构思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1) ‎ ‎ ‎ ‎ ‎ ‎ ‎ ‎2) ‎ ‎ ‎ ‎ ‎ 答案:‎ ‎1、A ‎2、 A、艺术构思: 紧扣“中秋”,以月贯穿。这是一首借月抒怀的词。上片借月起兴,下片对月怀人,中间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月亮圆缺、月光共照,构思缜密,曲折尽情。将关于月的美丽传说、李白的咏月诗融入诗句,与作者的豪放感情结合起来,想象奇妙,意境高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 B、作者人生态度:作者与弟弟苏辙别离几年,时值中秋,触动怀念之情,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使作者产生出世与入世、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但最终归于面对现实,热爱人生,表现他乐观旷达的个性。 ‎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 ‎ ‎ ‎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 ‎ ‎ ‎ ‎ ‎ 答案:‎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2、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 ‎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参考答案:‎ ‎1.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2.“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 3、. 抒发了作者退隐避世高洁无意官场的情怀。‎ ‎(二)(1)下面是对饮酒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 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用得极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映入眼帘之意。‎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答:  ‎ ‎(3)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 4)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 ) 的心境。‎ ‎(5)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特点。  (6)“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 ‎(二)(1)B 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也背离了作者淡泊名利、陶冶于自然的本性。‎ ‎(2)答: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3)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 4 )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 ‎(5)、“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6、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 ‎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1、诗中采用“ ”和“ ”两个典故(限填四字)表达自己有为于当时的理 想。‎ ‎2、诗中名句“ , ”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答案: 1、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均可)‎ ‎(二)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答: ‎ ‎ ‎ ‎2、作者内心是怎样充满矛盾的? 答: ‎ ‎ ‎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里写什么?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表明了什么心情? 答: ‎ ‎ ‎ ‎4.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借用历史典故来写有什么作用?‎ 答: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1.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 答: ‎ ‎ ‎ ‎ ‎ ‎3.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怎样理解?‎ 答: ‎ ‎ ‎ ‎4.第一段中用了哪些动词?描写了什么情状?‎ 答: ‎ ‎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 答: ‎ ‎ ‎ ‎6、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答: ‎ ‎ ‎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答: ‎ ‎ ‎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答: ‎ ‎ ‎ ‎3.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答: ‎ ‎ ‎ 说说画线的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 ‎ ‎ ‎ ‎ ‎ ‎《行路难》参考答案:‎ ‎1.这首诗抒写了因世路艰险、功业难建而产生的苦闷心情,但诗人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作者希望能像姜太公、伊尹那样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虽然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却不愿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 这里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参考答案:‎ ‎1.A ‎2.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3.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卷我屋上三重茅”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4. “卷”、“飞”、“渡”、“洒”、“挂 ”、“飘转”等动词细致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痛苦的心弦。‎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 答: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6、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答:这里表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这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考答案:‎ ‎1.(l)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 ‎(2)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4.(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量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伐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借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5.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 ‎ 己亥杂诗 龚自珍 ‎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答: ‎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答: ‎ ‎ ‎ ‎3.作者拿   自况,表达了                        。‎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答: ‎ ‎ ‎ ‎《己亥杂诗》参考答案:‎ ‎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落红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 九年级上 ‎.‎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一)1.上片描写____________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下片纵论__________,抒发_____________.‎ ‎2.望字统摄实景与______字统摄的虚景呼应.此字领起哪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句诗句写的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上片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 ‎ ‎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全诗中的作用?哪个字写出英雄间激烈地斗争?‎ ‎ ‎ ‎3.评价历史人物,诗中哪个字道出作者的情感?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 ‎ 答案:‎ ‎1.北国雪景 祖国山河的壮丽 历代英雄 诗人的抱负 2.看 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有理即可 ‎1.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过渡 3.惜 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梦 江 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突出哪个字?其妙处在哪?‎ ‎——————————————————————————‎ ‎2.哪句是全诗的感情转折?‎ ‎——————————————————‎ ‎3.全诗的最高潮是那句?‎ ‎————————————————————‎ 答案:1、独 此句既无色泽,有无音响,却意味深长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用得传神。 2、过尽千帆皆不是 3、肠断白蘋洲 ‎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摄的背景是?‎ ‎ 2.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B、此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C、此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情绪。‎ ‎3.请写出一句表现北国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限本届中考范围)‎ ‎——————————————————————————‎ ‎(二)‎ ‎1.词的下片哪句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 ‎2.词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着笔,从词中找到对应的词句 ‎——————————————————————————‎ ‎3.你最欣赏哪句?说说理由。‎ ‎(三)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 ‎ ‎ ‎ ‎ ‎(四)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答: ‎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 答: ‎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 (五)(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 ‎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 ‎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 ‎ ‎ ‎ 答案:(一)1.雁支 边声 长烟 落日 孤城 2.C ‎ ‎ 3.沁园春 白雪歌 ‎(二)1. 将军白发征夫泪。 2.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 浊酒一杯家万里 3.言之有理即可 (三)1、B 2、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四)1、睡觉(2分)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3、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五)(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 ‎1.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与本词风格不同的一项(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C、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D、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2.全诗的点睛之笔是 ‎ ‎ ‎(二)‎ ‎ 1.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 ‎————————————————————————‎ ‎ 2.对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此词上片着重写打猎平冈,下片是抒慷慨报国之情,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B、“千骑卷平冈”句中“千骑”是约数,极眼言其多。‎ C、“卷”字精妙地勾勒出千百猎手遍野的威武气势。‎ D、下片作者以冯唐自比,表达其渴望得到宋王朝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三)1、上阕中表现作者潇洒豪放的一个词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这个特点的? ‎ ‎ ‎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作者以 自喻,表达了自己 ‎ 的壮志。‎ ‎3、有人说,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请试举一例简析其粗犷、豪放的特点。‎ ‎ ‎ ‎(四)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2分) ‎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一)1、C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二)1、擎 卷 挽 射 2、D ‎(三)1、这个词是“狂”,分别从神情举止、外貌、出猎的场面等几方面去答。‎ ‎ 2、魏尚 企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 ‎ 3、略(举例准确,分析恰当即可)‎ ‎(四)参考答案 ‎ ‎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 狩猎);下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1.交代季节特征的诗句是哪句?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2.词中哪句道出“日晚倦梳头”的原因?并分析一下词句的妙处。‎ ‎——————————————————————————— (二)1.下片诗人用轻灵跳跃的笔触,展现了自身瞬息变化的复杂心灵。哪两句宕开,不在痛陈愁苦,却意欲写春。‎ ‎————————————————————————————2.结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词。请写出一句你熟悉的咏愁名句,试点评佳处。‎ ‎(三) 1、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 ‎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 ‎ ‎ ‎ ‎3.对这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答案:(一)1. 风住尘香花已尽 暮春时节,风雨催花乱红飘坠的凄清愁苦2.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欲说无语,是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千言万语,欲说无人只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无限哀愁。‎ ‎(二)1.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夸张、比喻入手点评) (三)答案: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间、夸张),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3、C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一)‎ ‎1.三国故事“刘备跃马渡剡溪”所骑宝马是?这里写马是侧面描写,意在何处?‎ ‎ ‎ ‎ 2.对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此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 B、“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醉酒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卫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 D、“了却君王天下事”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 ‎(二)‎ ‎1.选择有误的一项( )‎ ‎.A、上片写军旅生活,下片写战斗场面。‎ B、表现战斗激烈的句子是“.沙场秋点兵.”‎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反映了作者最高理想。‎ D、“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借代。‎ ‎2.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答案:1.的卢 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2.D ‎ 1.B 2.理由充分即可 九年级下册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雎》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著名诗篇,生动地表现了少年追求姑娘而不得的焦虑心情,请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是( )‎ A.开始兴比自然,成双成队的幸福的水鸟自由自在,极容易与持久求爱的艰难反照。‎ B.‘荇菜’的‘左右’漂流和以‘采’、‘芼‘来象征姑娘们难于琢磨的心。‎ C.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的激情。‎ D.诗歌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得快乐满意但过于侈靡,辗转反侧但过于哀伤。‎ ‎2..对下列词语中诗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而且貌美。‎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专指贵族。‎ C.“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张的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3.下列有关《关雎》认识和理解错误的是( )‎ A.《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它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防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后人所认同的。‎ B.《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 C.《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梳女,君子好逑。写男主人公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来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她一个难忘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D.诗的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女的深切思念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之实现的愿望终于实现,他终于可以与日夜思慕的姑娘在一起生活。‎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关雎》一诗可看作思爱情诗,它着重于叙事,我们可以从诗中清晰地看到了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一条线索。‎ B.本诗采用双声叠韵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任务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这些显得活泼逼真、声请并茂。‎ C.全诗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篇。意即纯净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匹配。下文写采荇女的活动,比喻淑女难求,因此‘淑女’是全诗的中心。‎ D.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起兴。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队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男子的一片情思。‎ 答案:‎ ‎《关雎》1.D 2.A 3.D 4.C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是《诗经》中写景佳作之一,请选出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写了对所爱慕的人深切思念,表现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心情。‎ B.二、三段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C.这种清秋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惆怅。‎ D.《蒹葭》三章结构相同,采用反复咏唱之法平行推进地书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心情。‎ ‎2.《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 ‎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全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容写景、抒情一炉。‎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和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C.《蒹葭》采用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结构形式,使这首诗意蕴洪深、多姿多彩。如主人公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主人公左右求索的焦急心情;主人公与恋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境界;主人公想象中追求到的喜悦心情等等。‎ D.《蒹葭》除了含蓄、朦胧美的特点外,它还具有音乐美,该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4.联想《诗经》的表现手法,结合《蒹葭》内容对作品进行赏析。 ‎ ‎ ‎ ‎ ‎ ‎ ‎ 答案:《兼葭》1.D 2.作者是借景抒情。作者以蒹葭起义,先描绘出一副清秋河边萧条的图画,来渲染自己寻人未得迷茫失落的凄婉之情。‎ ‎3.C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蒹葭》突出的是起兴手法的运用。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给人一种苍凉、朦胧之感。从而自然引出下文伊人的身影若隐若现,抒写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思慕伊人的心境。‎ 现代诗歌鉴赏练习 ‎(一)阅读《理想》的有关诗句,回答问题:‎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十艮, ‎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 ‎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1、对下面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罪人新生”两句运用排比句式,从同义反复的角度强调了理想对曾犯有错误甚至有罪人的重大作用。   ‎ B、说“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的意思是:谁都可以拥有理想,只要你渴望、追求就行了。‎ C、“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诗人用“甜”修饰“果”,是强调理想的两种结果:要么收获(甜果),要么牺牲(苦果)。‎ D、“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曾经追求理想并取得一定成功的人满足目前、不思进取的现状。‎ ‎2、全诗以“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结束,象征着____________ _。‎ 答案:1、C(只是强调理想的美好) 2、祖国社会为我实践理想创造了十分优良环境。‎ ‎(二)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天上的街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街灯,“明星”、“明星”“街灯”四个词语,使天上、地下、街灯、明星交汇在一起,渲染了一种缥缈、热闹的气氛。‎ B.明白如水,但却诗请画意,描写了寂静夜晚的自然景物。‎ C.词句工整、词语重叠,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D.由现实的“街灯”、“天上的明星”两者入手,通过两者相似之处进行联想,为下文写“天上的街市”作铺垫。2.作者由街灯联想到_____,又由_____联想到_____,进想像到_____,再由_____想像到_____和_____。‎ ‎3.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改变它?‎ 答案:1.A 2.明星 明星、街灯 天上的街市 街市 街市上的物品 牛郎 织女自由幸福美满的生活。‎ ‎3.传说中牛郎织女受分离之苦,诗中却享相聚之欢,作者改变原情节,是为了表现对追求理想幸福生活的信心。 ‎ ‎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略 ‎1、对诗中词语运用于描写方法的评价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残损的手掌”这是实指,是对真实情况的描绘,使中的意思是说,山河破碎,手掌也残损了。作者借此来抒发对日寇侵华的愤恨。‎ B“摸索”,意为多方探求、寻找。这个词用得准确形象,含义深刻,它既照应诗的标题与上句“用残损的手掌”,又开启了下面的思路,为写长城内外、大江上下作了铺垫。‎ C“灰烬”“血和泥”,这是正面描写。直接怒斥日寇烧、杀、抢、掠的罪行;新禾成了蓬蒿,岭南的荔枝花憔悴,南海的渔船只有苦水,对这些景物的细致描写,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罪行。‎ D“那辽远的一角”指的是抗日根据地,在诗人眼中,只有那才最“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诗人对解放区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描写正体现了诗人的进步倾向。‎ ‎2、“太阳”和“春”比喻什么?他们的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点是什么?‎ ‎ 。‎ ‎3、像牲口一样蝼蚁一样的修辞手法是 他们在语境中意蕴是 。 ‎ 答案:1、 A ‎ ‎ 2、比喻解放区 共同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生。‎ ‎ 3、比喻 沦陷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命没有尊严,没有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