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方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方法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考查要点]‎ ‎1.考查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 具体要求:(1)了解一些古诗文的基本常识,为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进而不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理解文言课文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篇目,并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3)能正确阅读和翻译文言课文及课外浅易文言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4).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2.考查重点 ‎(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 ‎(3)能分析概括文段的要点和中心。‎ ‎(4)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试题特点]‎ ‎1.常见题型 ‎(1)选择题;(2)填空题;(3)概括题;(4)简答题。‎ ‎2.命题特点 ‎(1)选择题,多用于考查对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理解、辨析。考查的容量较大,难度较低。(2)填空题,一是从文段中筛选出合乎题目要求的词语或句子填空,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3)概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既要求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又要求能作概括表述。(4)简答题,着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涉及的范围较广,难度相对较高。‎ ‎[难点解析」l 一、学习古代诗词,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塑造的鲜明开阔的竟境,给人以美的陶冶。‎ ‎2.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古代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以构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这些诗词的音乐美。‎ 二、学习文言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文言课文,重在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2.要能正确翻译文言课文的句、段、篇,翻译应该做好以下三点:(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努力做到"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3)注意翻译方法,概括起来五个字:“对”、“留”、“补”、“调”、“删”、“替”。“对”,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留”,即凡属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和朝代等专用名词,保留原样,不必翻译;“补”,即补出原文的省略部分;“调”,即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适当合理调整词序;“删”,有些虚词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义,可删去;“替”,古今意义。文言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词。‎ ‎3.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解释,去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正字的今义去理解和读音。‎ ‎4.古今词义的变化要注意以下规律:(1)词义的扩大。如"扛"、"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泛指较大的河流。现代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更广泛;(2)词义的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代一般仅指金子;(3)词义的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祖用的牲畜,现代指为正义的事业而死;(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地位低下,目光浅短,并非贬义。今义则指品行恶劣,十足的贬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 ‎5."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在阅读文言课文时,必须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确定词的释义,重点在理解和运用上。 ‎ ‎6.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这些句式,有利于透彻理解文意。主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等。‎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都未作要求,我们在复习中适当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增强阅读能力和拓宽解题思路,有利于今后的继续学习。‎ 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1。解释加点词语 食〔 〕长〔 〕 然〔 〕 皆 〔 〕‎ 故〔 〕遂〔 〕子〔 〕 走〔 〕‎ ‎2。翻译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⑸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兽见 之 皆走 ( ) 〈4〉辍耕之垄上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 ‎〈二〉‎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 ② 仕:做官。]‎ ‎1。解释加点词语 啖〔 〕 并 〔 〕 ‎ 或〔 〕 欲 〔 〕‎ ‎2。翻译句子 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⑵其人自护其短 ‎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 ‎〈三〉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 ) ②既反( ) ③奚亡之( ) ‎ ‎2.解释下面的"之"字。‎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 ) 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 ‎③何追者之众 ( ) ④亡之矣 ( )‎ ‎⑤奚亡之 ( ) ⑥吾不知所之 ( )‎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为 〔 〕 ‎ ‎4.补出省略的成分。 ‎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5。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 ────────────────────────。‎ ‎〈四〉 自相矛盾 ‎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誉之曰( ) ②以子之矛 ( ) ③或曰( ) ‎ ‎④何如 ( ) ⑤夫不可……( ) ⑥同世而立( )‎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 ‎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 ‎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五〉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学不可以已( )②取之于蓝 ( ) ③水为之( ) ‎ ‎④虽有槁暴 ( )⑤輮使之然 ( ) ⑥故木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③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今共谈(一起谈论) 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 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 ‎(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 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 ,后写 ,以 衬 ;从时间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层次极为分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 ‎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 ‎ ‎〈七〉 床头捉刀人 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魏武将见匈怒使 使崔季硅代 ‎ B. 既毕,令间谍问 群响毕绝 C. 魏武将见匈奴使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 翻译: ‎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八〉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绮丽,以饰舆服( )‎ ‎(2)尝以(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 ‎(3)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 ‎〈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 ‎③自晓其义 ‎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十〉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④孰与昧行乎 ‎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十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e: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e: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 ②去之南都( )‎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 ‎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 ‎ ‎(十二)‎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唪。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挪而出③。‎ 注: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以啖肉故(缘故) B.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借)‎ C.意为异物也(意思) D.鼠度其无他技(估计)‎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A.束氏日市肉啖之 B.咸无所好 C.乃钻火烛之 D.南郭有士病鼠 E 但饥辄唪 F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 ‎(3)狸猫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 ‎(十三)‎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 ‎(十四)‎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①,军人有病疽②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③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注释①中山:国名。②疽:毒疮。③创:伤,伤口。‎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 ‎②将军于若子如是 ‎③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一句。‎ ‎3."伤者之母"为什么要"泣"?‎ ‎4.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 ‎(十五)‎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i):践踏。②策;通"册"。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以居 以君之力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忘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无人耶? 使子为使 ‎3.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冕)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人越城就养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服、帽子跟随在车子后面。‎ ‎5.翻译句子。‎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十六)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履: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的样子(陈浩:垂头丧气之貌)。④奉:捧。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食于路 ⑵以待饿者而食之 ‎⑶嗟,来食 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⑸以至于斯也 ⑹可去 ⑺其谢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来食 ‎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 ‎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 ‎(十七) 取义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①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乡:通"向"。‎ ‎(十八) 九方皋相马《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 子之年长矣。 子: 年:‎ B 伯乐对曰。 对:‎ C 三日而反。 反:‎ D 穆公不说。 说:‎ E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 弗:‎ F 伯乐喟然太息。 喟然: 太息:‎ G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遗:‎ H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至: 果:‎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 A 臣之子皆下才也 〔 〕 ‎ B 穆公见之 〔 〕 ‎ C 已得之矣 〔 〕 ‎ D 召伯乐而谓之曰 〔 〕 ‎ E 又何马之能知也 〔 〕 ‎ ‎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A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B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给本文分层并归纳层意。‎ ‎5.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十九)《论语》二则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欲居九夷⑧。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②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③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④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⑤隅:角。⑥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⑦复:再告。⑧九夷:东方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以〔 〕B则 〔 〕C欲〔 〕 D或〔 〕 ‎ E之〔 〕〔 〕〔 〕‎ ‎2.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不愤不启",一个是" "。‎ ‎3. 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 ‎4。 翻译下列句子 ‎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或曰:"陋,如之何?"‎ C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 ‎( 二十)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远:高瞻远瞩。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④险躁:邪恶暴躁。⑤治性:陶冶性情。⑥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⑦接世:与社会连接。⑧行:操行。 ⑨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 A无以明志 B年与时驰 C意与日去 D遂成枯落 ‎2.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B、宋何罪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D、愿借子杀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B、卒中往往语 C、奉命于危难之间D、静以修身 ‎4.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一个是" "。 ‎ ‎5.翻译下列句子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6。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二一)《 训俭示康》司马光 参政鲁公①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②,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③。"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④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 ‎(注)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③觞(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⑥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真宗遣使急召之。 ‎ 使: ‎ ‎(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 ‎ 既: 实: 对: ‎ ‎(3)故就酒家觞之。‎ 故: 就: ‎ ‎(4)上以无隐,益重之。 ‎ 上: 以: 益:‎ ‎(5)所亲或规之。‎ 所亲: 或: ‎ ‎(6)公宜少从众。 ‎ 宜: 少: 从: ‎ ‎(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举: 患: ‎ ‎(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 顿: 致: 失所:‎ ‎(9)岂庸人所及哉! ‎ 及: ‎ ‎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 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 A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B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 D 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 E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G 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这段话的论点是( )。‎ A 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B 公宜少从众 C 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属什么类型的论据?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 ‎(二二)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日:“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泰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主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同"猝",突然。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本文亦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1) 相同点 ‎ ‎(2) 不同点 ‎ ‎(二三)‎ 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①欲缚之,自辩数,乃置②,不肯为通③。陈王出,遮道④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⑤!”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⑥,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⑦,言陈王故情⑧。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专)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此其所以败也。‎ 注: ①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长②置:放在一边,不理他③通:传达 ‎④遮道:拦路⑤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夥,多。颐,语气词。沉沉,深邃貌。⑥夥涉为王:形容一个人的突然富贵。⑦发舒:放肆。 ⑧ 故情:指陈涉贫困时情况。 ‎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已为王,王陈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③自辩数 ④或说陈王 ‎⑤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⑥由是无亲陈王者 ‎⑦此其所以败也 ‎2。翻译下列句子 ‎ 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 ‎3。文中 的“故情”在《陈涉世家》指的是哪件事?〔用《陈涉世家》中的原句回答〕‎ ‎4。陈涉少年时立下什么志向?〔用《陈涉世家》中的原句回答〕结果如何?最终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二四〉智子疑邻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 之父。‎ ‎1。解释文章加点的字 ‎⑴筑: ⑵将: ⑶亡: ⑷智;‎ ‎2。翻译下列句子 ‎ ‎⑴其邻人之父亦云 ‎⑵暮而果大亡其财 ‎⑶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 之父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 ‎ ‎〈二五〉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⒈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景公好弋 AhaoBhao ‎②诏吏杀之AzhaoBzhao ‎③使烛邹主鸟AzhuBzhu ‎④寡人闻命矣AyiByi ‎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使烛邹主鸟 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②而亡之 ‎ 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 ‎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 A查点 B计算 C 列举 ‎⒊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⒋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二六〉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 陆贽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憎爱,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将察其情,在审其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1. 为文中的字注音并解释 ‎①行:〔 〕 ②舍:〔 〕 ‎ ‎③好:〔 〕 ④恶:〔 〕 ‎ ‎2。下列各组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苟 B 孰 ‎ C 道 D情 ‎3。陆贽在文中对人的“才”与“行”作了这样的阐释: , 。因此他认为 , 。用人若能录长补短,则 , 。反之则 。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应用了 、 等论证方法,文中 关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属于 论证。从结构层次角度看,本文的结构为 式。‎ ‎〈二七〉‎ 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时,负笈② 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克④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⑥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 ② 笈:书籍 ③ 庵:草屋 ④克:挤。榨 ⑤蒿:蒿草 ⑥静衣:干净的衣服 ‎⒈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负笈 不远险阻 〔 背着 〕 B。题其衣裳〔 写 〕‎ C。临终诫曰〔 最后 〕 D。更以静衣易之〔 更换〕‎ ‎⒉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 〔 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夫人好学,虽死犹存〔还,仍然〕‎ ‎⒊ 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4。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任末认为,好学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必要前提,是一个人生命价值 的体现。‎ B。任末负笈求学,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为墨,映星望月,题衣记事,静衣更易,这些事例都表现了他的群奋好学精神。‎ C。任末用“行尸走肉”来鞭挞那些不学习、庸碌无为的人,给“不学者”敲响了警钟。‎ D。任末之所以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勤奋学习,是因为他具有终生一心向学的精神。‎ ‎〈二八〉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①。夫子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⑤,吾夫又死焉⑥,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⑦。”夫子曰:“小子识之⑧,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等于说在墓前哭的妇人②式: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孔子扶轼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③壹似重有忧者:壹,实在、的确。重,重叠。④而:乃⑤昔者,吾舅死于虎:昔者,从前。舅,指丈夫的父亲⑥焉:“于虎”⑦无苛政:没暴政⑧小子识之:老师叫学生可称小子。这里指子路。识〔zhi〕,记住。‎ ‎〈二九〉《世说新语》三则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耶?”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有二子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钟毓、钟会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三零〉幽默笔记三则 语助 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字说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爹和娘,恰是九个。”‎ 放火三日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三一〉 短信三篇 与荀彧追伤郭嘉书 曹操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疾困与吴主笺 周瑜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自表后主 诸葛亮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三二〉‎ 掩耳盗钟 《孟子》‎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揠苗助长  《孟子》‎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三〉主仆对 《广笑府》‎ 主人待仆甚薄,衣食常不周。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蝉也。”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仆曰:“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 ‎〈三四〉刘备敕刘禅遗迢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天,年已六十有余,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哥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之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知。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三五〉‎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渧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六〉老马识途 ‎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2分)(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三七〉 《曾子杀彘》 ‎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八〉 细柳营 ‎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2003年武汉)‎ 荀巨伯远看友人疚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于速去!巨伯曰:"远柬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苟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3分)‎ 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3分)‎ 吾今死矣,子速去! ‎ 答:‎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4分)‎ ‎〈四零〉‎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资治通鉴》)‎ 注:累迁:多次升官。昌邑:地名。茂才:秀才。‎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王密为( )昌邑令 ②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2.翻译句子。(2分)‎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一〉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 ‎(2)今也则亡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 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四二〉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 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以剌刀攫其首 攫:      ‎ ‎(2)蛇竟死  竟:       ‎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 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 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 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三〉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2、 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 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四四〉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可办粗饭几日        ‎ ‎(2)何必图好吃好着        ‎ ‎(3)莫待无时思有时        ‎ ‎2、 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4、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四五〉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 ‎(2)募能出之者。        ‎ ‎(3)徐去其土。         ‎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 ‎2、 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 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四六〉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 ‎1)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 ‎2) 使侄录之。 ( ) ‎ ‎3) 侄罔然而止。 ( ) ‎ ‎4) 执所书问曰:…… ( ) ‎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 ‎ ‎1) 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 ‎3、 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 ‎ ‎〈四七〉‎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 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 ‎ 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日:“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⑩,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 (《晏子春秋·内篇第五》) ‎ ‎【注】①牟:地名,在山东。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越石父怒而请绝(绝交) ‎ B.今兔子于患(祸害) ‎ C.省行者不引其过(过去) ‎ D.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背)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晏子使人应之曰 良因异之 常习诵读之 ‎ B.息于途侧者 不求闻达于诸侯 ‎ C.吾以子为忘 以我酌油知之 ‎ D.今又不辞而入 而吾以捕蛇独存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 ‎(l)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 ‎(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 ‎4.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 ‎(2002年杭州市中考题) ‎ ‎〈四八〉‎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四九〉《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五零〉‎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一〉‎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2)故人来,方与之食( )‎ ‎(3)恐其自食其言也( ) (4)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虚词“之”的用法 A.(吴)起不食待之。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 ‎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 ‎〈五二〉‎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①,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②,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③。方北面而持其驾④,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⑤?’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⑥。’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⑦。’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⑧。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扬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人。②衣焦:衣裳皱缩不平。申:同“伸”,伸展。③大行:大路。④方北面:朝北方。将其驾:用手持着缰绳,驾着车。⑤奚为:为什么。⑥吾用多:我的路费多。⑦御者:马夫。⑧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要取信于天下,使众望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中道而反(2)恃王国之大 ‎(3)犹至楚而北行(4)举欲信于天下 ‎2.选出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 )(2分)‎ A.我欲之楚B.此非楚之路也C.小大之狱D.王之动愈数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 ‎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文言短文的内容。(不超过20字)(2分)‎ ‎〈五三〉‎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五四〉‎ 吕文穆公① ( 蒙正 ) 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 “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注释: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的谥号。②孝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1.选出与“其弟伺间从容言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昔贤之所难也B、怅恨久之 C、属予作文以记之D、寡助之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B、闻者叹服 C、牺牲玉帛 D、庶竭驽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 ‎4.在作者看来,倡廉拒贿应该做到哪两点?(4分)‎ 答(1) ‎ ‎ (2) ‎ ‎〈五五〉‎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 ‎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自古而然(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2分)‎ A、武仲以能属文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1分)‎ ‎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3分)‎ ‎〈五六〉‎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衣缁衣而反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衣素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 ‎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七〉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 ‎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 ‎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 ‎〈五八〉‎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解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马焉。苟(义为:假如)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1.【甲】段文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的《 》,他的文集称为《 》,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人是( )‎ A.欧阳修 B.曾巩 C.范仲淹 D.苏辙 ‎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1)骈死( ) (2)食马者( ) (3)槽枥( )( )‎ ‎(4)冀北( ) (5)辄( ) (6)苟无良( )‎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2%)‎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以五十步笑百步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3)伯乐虽善知马( ) (4)不为虚语( )‎ ‎5.选出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然后有千里马(这样以后) B.马之千里者(助词,无义)‎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D.其真无马耶?(其实)‎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虽鸡犬不得宁焉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C.骈死于槽枥之间 至于负者歌于途 D.解之者曰 吾欲之南海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C.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 D.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1)安能空其群邪?(2)策之不以其道(3)亲贤臣 (4)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5)见白书,乃钻火烛之(6)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 A.(1)(6) B.(2)(5) C.(3)(6) D.(4)(5)‎ ‎9.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2%)‎ A.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B.鸣之而不解其意--听马的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 ‎10.翻译: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 ‎ ‎ ‎11.简答下列问题:(6%)(2001宁波)‎ ‎(1)【甲】文中,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怎样的人?‎ ‎(2)【甲】文表面上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作者在文中强调了 人才和 人才的重要性。‎ ‎(3)【乙】文中,加点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是什么?‎ ‎12.【甲】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从正面阐述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3%)‎ ‎13.【甲】文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说明理由。(4%)‎ ‎〈五九〉《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邻舍有烛而不逮(达到) B.邑人大姓(大户人家)‎ ‎ C.主人怪而问衡(奇怪)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读了这则故事以后你有何感想?请把它写出来。(100字左右)‎ ‎〈六零〉《铁杵磨针》‎ 唐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文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未成,弃去(离开) B.逢老媪方磨铁杵(正在)‎ ‎ C.还卒业(返回) D.太白感其意(感动)‎ ‎2.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错误的一项是( )。‎ ‎ A.问之,曰:"欲作针。"(老媪) B.学而时习之(学习)‎ ‎ C.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杜处士) D.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此正午牡丹也)‎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状语后置句)B.问之,曰:"欲作针。"(省略句)‎ ‎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 D.彼不我恩也(省略句)‎ ‎〈六一〉《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 A.比三日立市 比肩继踵而在 B.人莫之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C.愿子还 大府召是儿,幼愿耳 D.去而顾之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子还而视之(huán) B.臣请献一朝之贾(ɡǔ)‎ ‎ C.臣请献一朝之贾(zhāo) 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ǐng)‎ ‎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 ‎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 ‎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 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六二〉《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于君何如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多多而益善耳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 C.此乃信之所以 乃不知有汉 D.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2.下列通假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上常从容 常通尝,曾经 B.诸将能不 不通否,坏 ‎ C.何为为我禽 禽通擒,擒获 D.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通尽,完 ‎3.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论各位将领的才能,他们的看法有些差别。‎ ‎ B.韩信的内心深处其实是认为自己的统兵才能要高过刘邦。‎ ‎ C."上笑曰"中的"笑",其实是冷笑,既表现了刘邦对韩信的回答的不满,也是在嘲笑韩信虽有统兵之能,却也不得不臣服于自己。 ‎ D.韩信最后的自圆其说,一方面是无可奈何的承认自己确实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刘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随机应变的机智,避免了刘邦对自己的不满和猜忌。‎ ‎〈六三〉《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1.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某恶鼠(讨厌) B.率不食鼠(于是)‎ ‎ C.鼠以故益暴(更加) D.遂不复蓄猫(就)‎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 鼠以故益暴。‎ ‎ A.因为 B.因此 ‎ C.凭借 D.用来 ‎3.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 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 A.把……当作 B.以之为 ‎ C.认为 D.当作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 例句:厌以腥膏 ‎ A.楚人以晏子短 B.孔子云:何陋之有 ‎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5.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某人家中被老鼠严重破坏,于是养了一只猫,本想让猫来制止老鼠的猖獗。‎ ‎ B.某人对这只猫充满了希望,于是大鱼大肉的供养它,还给它很好的环境居住。‎ ‎ C.猫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反而不愿意捕鼠了。 ‎ D.某人最终认为是天下没有好猫,其实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他没有想到过于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 ‎〈六四〉‎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 ‎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 ‎ (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 ‎ (2)a 或问“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 ‎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 ‎ ‎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 ‎〈六五〉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六〉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 简注:‎ 平:通“评”,评判,断定。   拊:拍。 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1.用“/”给文中化线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是( ) 已( )‎ ‎3.文中哪句话表现出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 ‎4.依据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 ‎〈六七〉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察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 ) 道之( )‎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八〉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词语。‎ 仰( ) 赢( )‎ ‎3.由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六九〉蝜 蝂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柳河东集·蝜蝂传》‎ 简注:‎ 蝜蝂:(f” bƒn)一种黑颜色的小虫。卬(‚ng):抬头向上,踬仆:音至铺跌倒。‎ ‎1.解释词语:‎ 善负小虫也(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2.从哪里可以看出蝜蝂贪得无厌?(用文中句子回答)‎ ‎3.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 ‎ ‎ ‎ ‎ ‎ ‎ ‎ ‎ ‎ ‎ 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练习答案 一、1。吃,做首领当长官,正确的对的,都,所以,就,你,跑 ‎ ‎2。⑴天帝派我做百兽之长,掌管各种野兽⑵你如果认为我说的话不确实⑶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正确的,因此就让狐狸在前面走,自己跟在后面走⑷老虎不知道百兽是怕自己而跑开,认为是怕狐狸⑸现在你吃了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 ‎3。⑴不译(主谓之间)⑵它,指狐狸⑶它,指老虎和狐狸⑷到,往 ‎4。狐假虎威。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被狐假虎威的人所欺骗蒙蔽。5。同上 ‎6。狗仗人势、仗势欺人、依仗权势 二、1。吃,一起,有的人,想要 ‎2。⑴有个北方人,生来就没见过菱角 ‎⑵那个人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 ‎⑶我不是不知道吃菱角要去壳,连壳一起吃,想要用来清凉解热⑷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3。讽刺了不懂装懂的人 三、歧路亡羊 ‎1.①丢失②已经③为什么,怎么 ‎2。①结构助词,的 ② 代词,羊③倒装句的标志④往 ‎3。①“亡”通“无”,丢失②何追者之众,追者何众 ‎4.邻人 杨子 ‎ ‎5.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6.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四、1。①称赞②用③有的人④怎么样⑤句首发语词⑥存在 ‎2。①×②√③√④×‎ ‎3。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五、1。①停止②从③变成④即使⑤这样⑥所以,受到 ‎2。①青色从蓝中提取却比蓝色更青②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失 ‎3。“知”通“智”,智慧 六、1。A2。江南,静,动,动,静,晓雾,夕日 ‎3。描绘群鸟欢叫的和悦画面,“乱鸣”以动衬静,突出江南山水的清丽自然 ‎4。“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 ‎5。锦鳞游泳 七、1。D2。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 ‎3。因为他觉得自己外行丑陋,其貌不扬,害怕不能震服匈奴来的使者 ‎4。因为匈奴使者只是说所谓“魏王”外貌不同寻常,却看出曹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不能容忍这样睿智的人存在 ‎5。过人的气质和才能,极度自私和猜疑的个性 八、1。①都用尽,用来②曾经把,左右③比得上 ‎2。⑴①击珊瑚②展珊瑚⑵枝柯扶疏,铺垫⑶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⑷傲慢,又胸有成竹 ‎⑸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九、‎ ‎1.①收获②同“现”,显露③明白 ‎ ‎2.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3.心到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 十、师旷问学 ‎1、①向②怎么③明亮④同……一样 ‎2、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3、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4、达到劝说的目的,"善哉!"‎ ‎5、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十一、1。C2。成为孤儿,离开3。终于精通“六经”的要旨,慷慨地立下为天下抱负的大志 ‎4。范仲淹少年时勤奋好学及少有大志 十二、1。C2。A每天,买B。都C。祸害,患D。只要,就E。很久,估计 ‎3。以啖肉故(生活过于安逸,不愁生计)‎ 十三、1。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 ‎2。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 ‎3.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十四、1。①作为,递进②对你的儿子象这样③因此 ‎2。将军象这样关心你的孩子。你为何还哭泣?‎ ‎3。有将死4。爱护士兵,受士兵爱戴 十五、1。CD2。D3。C4。CD5。勤奋好学,孝敬父母 十六、1。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只⑤这⑥离开⑦道歉 ‎2。⑴喂!来吃!⑵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⑶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3。《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十八、1。A你,年纪B回答C“返”回来D“悦”高兴E还,不F长叹的样子,叹息G忽略H到,果真2。A的B九方皋C千里马D伯乐E不译(主谓之间)3。A我有一个同我一起扛东西打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对于马的认识不在我之下,大王可以召见他B。失败啊,你所推荐的寻求千里马的人,却连马的颜色都分不清楚,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的才能呢?5。抓住事物的本质 十九、1。A用B那么C想要D有的人E补充音节,陋室,提宾标志2。举一反三3。刘禹锡《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4。A举一个例子如果不能明白三个例子,那么就不用再学了B有的人说:“简陋的屋子,该怎么办?”C孔子说:“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1。用来,年纪,消磨,终于最终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3。A用宁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 的品德。B学习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是要靠学习培养的,不学习不能拓展学问,没有远大的志向也学不好C只是一味地守在自己的家里,又会有什么作为呢 二一、1。①使者②已经,实际(实情),回答③所以,靠近④皇上,认为,更加⑤‎ 亲近的人,有时⑥应该,少数,跟从⑦全,愁⑧习惯,导致,没有存生之道⑨达到2。BDG,ACEF ‎3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4。C5。事例 二三、1。①已经,称王,国号②老朋友,曾经,这件事,到③辩解④有的人(旁人)⑤许多,都⑥因此,亲近⑦它,这件事2。楚国人叫多为夥,所以天下传闻,贫穷的人成为王,从陈涉开始3。尝与人佣耕,苟富贵无相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四、1。修建,将要,丢失,称赞2。①他邻居的父亲也这样说②到了晚上果然丢了很多东西③这家的人很称赞他的孩子,却怀疑他的邻居3。如果不尊重事实,而用亲蔬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五、2。ABC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二六、1。德行,忽视,喜欢,憎恶2。B3。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则天下无不弃之士4。人之才行,自昔罕全;举例,道理;举例;总分 二七、1。C2。C3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②草屋光线太暗,就点燃一缕缕的麻蒿来照明4。C 三六、老马识途 ‎1、B 2、B 三七、曾子杀彘 ‎1.D("只是")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三 八、细柳营 ‎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 三九、1.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2.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 ‎3.被苟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四零、1。作为;送2。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3。严于律己 四一、颜回好学 ‎1、司马迁  纪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①蚤通早 ②亡通无 ‎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 ‎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四二、螳螂捕蛇1、D2、①抓住,钳制②最后,到底3、可是仔细地察看也完全看不到什么东西。4、B 四三、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①雨后或雪后转晴②一会儿③通"披"‎ ‎2、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闲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啊。‎ ‎3、因为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更为重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四四、勉谕儿辈 ‎1、①用来做成②衣着,衣服③不要 ‎2、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返回困难。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4、在今天,我们仍要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 四五、打捞铁牛 ‎1、①将近②使……出③慢慢地④填满,充实 ‎2、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四六、草书大王 ‎1、1)喜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 ‎2、1)“之”指“他”;2)“其”指代“他”、“他的”;3)“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4)“余”指代“我”。‎ ‎3、张丞相 四七、第1题要求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正误判断。根据语境,选项A中的“绝”应是辞去,离开的意思;选项C中的“过”应是过失的意思,故第1题的答案是:AC。第2题要求对文言文虚词作比较,选取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项。其中选项A中前一句中的“之”代指“越石父”,后一句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选项B两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选项C中前一个“以”是以为的意思,后一句中的“以”是“凭”的意思;选项D中前句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后句中的“而”是转接连词。故本题的答案是:B。 ‎ 四八、1.AC2.AB3.C4.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四九、范仲淹罢宴 ‎1.怃然 亟令询之 彻宴席 厚赒给之(2分。只要答到“怃然”即可得满分;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得1分。)‎ ‎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2分。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1分。如学生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可得1分,如有充分理由亦可得2分。)‎ 五零、1.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1分)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1分)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2分)2。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一、1。①派,使②才③害怕,担心④讲信用,守信 2 。D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暮,傍晚,天黑;食,吃饭)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 五二、1。反同返,返回;依仗;向北;信义2。A3。这几个条件越好,但离开楚国就越远了4。南辕北辙 五三、1。给;哭;直同值,价值;殴打2。A3。我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等卖柴得钱这样以后才有饭吃4。宫市对人民的欺诈和压迫 五四、1。C2。C3。他的弟弟找个机会很平静地对他说了这件事4。寡好;不为物所累 五五、1。这样;轻视;少;弊端,祸患2。B3。各以所长,相轻所短。4。家中有破扫把,却把他当做千金看待;比喻将自己不好的东西视为珍宝。‎ 五六、1。D2。C3。先前你穿白色的衣服来,而你现在穿黑色的衣服来,它怎么会认得,难道要怪他不认识你吗?4。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 五七、滥竿充数 ‎1、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或不会吹竿的读书人);为了生存。‎ ‎2、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失察。‎ ‎3、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4、答案略 五八、1。韩愈,《韩昌黎文集》,C 2。答案略3。D4。一样;食同饲,喂养;擅长;是5。D6。D7。C 五九、1。C2。D3。C 六零、1。D2。B3。D 六一、1。D2。D4。D5。A 六二、1。D2。A3。B 六三、1。B2。A3。C4。C5。A 六四、.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2(1)影响;穿着(或通“披”); (2)意思;情趣。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六五 、楚人学舟 ‎1.(1)慢;(2)看。‎ ‎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六六、《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1.……计/……也/……盟/……败/……跌/……帝/……是/‎ ‎2.①此,这样。 ②停止。‎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4.忠于刘氏父子,决心兴复汉室,有智有勇。‎ 六七、《穿井得一人》‎ ‎1.……道之/……宋君/宋君……丁氏/丁氏对曰/‎ ‎2.到,等到。 传说。‎ ‎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六八、《诸葛亮,言家事》‎ ‎1.……度/……食/……官/……生/‎ ‎2.①依赖 ②充盈 ‎3.尽心为国 ,不谋私等。‎ ‎4.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 六九、《蝜蝂》‎ ‎1.负:背 苟:如果 故:原来 ‎2.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3.①做事切忌贪得无厌,否则会葬送自己的性命。‎ ‎②做事要有一个度,不要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 ‎③讽刺了那些不顾一切向上爬的人。(那种贪得无厌自不量力的人)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