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语文中考模拟题及答案2
莱西市二○一六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本次考试,祝你答题成功! 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5道小题。其中,第1—7小题为“语言积累及运用”;第8—24小题为“阅读”;第25小题为“写作”。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其中,选择题要求用2B铅笔正确涂写在“客观题答题区”。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本题满分27分】 (一)诗文默写与理解【本题满分13分】 1.根据提示默写。(10分) ①开轩面场圃, 。 (《过故人庄》) ② ,上有黄鹂深树鸣。 (《滁州西涧》) ③晨兴理荒秽, 。 (《归园田居》) ④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海内存知己,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 。 (《无题》) ⑦ ,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 ⑧塞下秋来风景异, 。 (《渔家傲 秋思》) 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送东阳马生序》) ⑩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 (《鱼我所欲也》) 2.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B.杜甫的《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文天祥巧用拟人手法,把个人遭遇与国 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D.李白的《送友人》一诗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既点出告别的地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二)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本题满分14分】 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4分) 漫步钟灵敏秀的扬州,你可以见到wèi蓝如洗的天空、绿意àng然的大地,可以领略到底yùn深厚的文化、淳朴和谐的风情。 wèi àng 蓝 意 绿 然 底 厚 深 yùn ( ) 朴 淳朴 4.下面画线的语句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请加以修改。(2分) 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饮食卫生工作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从事肠道疾病研究多年,在国内医学界很有影响的王建教授,他将用生动的案例告诉大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做法并非没有问题,只要及时纠正,才能获得健康。 修改后的句子: 5.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为宣传交通安全,阻劝中国试马路行为,课余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志愿者在繁华街道的路口充当文明小使者,提醒来往的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制止不文明过马路行为。 作为志愿者,你该如何得体的劝说闯红灯的行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4分) 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他于死地。他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他 ,拖着绵软的双腿站起身来,扶着墙壁,想在房间里走走。在母亲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屋外是冰雪初融的早春天气了。 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他一眼。 “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他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说。 母亲惊诧的看了他一眼:“你在那儿跟谁说话?” “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6.阅读上面文字,联系整部作品,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 )(2分) A.“他”是保尔,本文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 B.“他”是阿廖沙,本文选自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童年》。 C.“他”是贝多芬,本文选自《巨人传》,作者罗曼 罗兰是20世纪享誉世界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D.“他”是恩利科,本文选自《爱的教育》,这是意大利作家 德•亚米契斯,为九至十三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7.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在母亲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一句的主干是:他望着道路。 B. “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一句中,“闪闪发亮”充当的句子成分是谓语。 C. “久久地”是形容词;“只是”是副词。 D. “神气活现地站着”是后补短语;“扶着墙壁”是后补短语。 二、阅读【本题满分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云兴霞蔚 好像 B.恒自梢至根 一直 C.尤善丹青 擅长 D.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流传、传说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D.箬篷覆之 《核舟记》 10.下列各项与“以为有仓生以来未之有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B. 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两则》 C. 细若蚊足 《核舟记》 D.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谢安认为顾恺之的画艺天下无双。 B.顾恺之引叶自蔽的做法是“痴”的表现。 C.顾恺之尤其擅长画人物,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D.顾恺之画艺、才气俱佳,稍稍有点迷信。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2)以为求之必得。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6分】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4.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5.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2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1分】 阅读《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6.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3分) 17.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18.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2分) 19.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四)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4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 ,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⑪他摇了摇头。 ⑫主持人又说:“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⑬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沭浴着温暖的阳光……” ⑭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 ⑮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 20.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4分) 21.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22.第④段写到了女孩的哥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一人物的出现在文中的具体作用。(2分) 23.请筒析第(15)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24.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 三、写作【本题满分50分】 25.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题目:藏在心底的 要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2)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成长的路上,我们会经历很多,那些美丽的风景,那份亲人的关爱,那次失败的体验......都会给我们生活的启迪和成长的力量。 请以“我在 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2016年莱西市初中学业复习考试 语文答题纸 客观题答题区(须用2B 铅笔填涂) 2.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主观题答题区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本题满分27分】 (一 )诗文默写与鉴赏【本题满分13分】 1.请将下面的诗歌补写完整。(10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得分 阅卷人 复核人 (二) 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本题满分14分】 3. wèi àng 蓝 意 绿 然 底 厚 深 yùn ( ) 朴 淳朴 4. 修改后的句子: 5. 二、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 12. (1) (2)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6分】 13. 14. 15.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1分】 16. 17. 18. 19. (四)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4分】 20. 21. 22. 23. 24. 三、25.写作【本题满分50分】 200 400 600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 (一)诗文默写与理解 1.(1)把酒话桑麻(2)独幽草涧边生(3)带月荷锄归(4)夜阑卧听风吹雨(5)天涯若比邻(6)蜡炬成灰泪始干(7)鸡声茅店月(8)衡阳雁去无留意(9)余因得遍观群书(10)贤者能勿丧耳 2.C (二)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 3.蔚 盎 蕴 chún 4.要点:把“只要”改为“只有” 5.答案示例:你好!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红灯停,绿灯行”,我们不能为了图一时之快,而不顾及行人和自身的安危。请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好吗?(意思对即可。内容为购买原因及意义)。 6. A 7.D 二、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8.B 9.A 10.C 11.D 12.(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每句2分,意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13、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4、举例论证,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15、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文章第3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3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4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 (三)现代文阅读。 16.①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②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③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17.不能。第⑥段说明现代人大脑主要分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 18.①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并加入自己的创新;②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19.示例一:如第⑤段说明人类脑量的变化时,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 示例二:如第⑥段说明人类大脑主要分区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燕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 20.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的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因为自卑与嫉妒,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却不记恨,还来不及向她道歉。(有“后悔、自责、遗憾、歉意、伤感”等的意思,答对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22.为主持人的出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23.交代文中那封信的来历;为文章画上完整的句号;使文章产生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24.真善美是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动力;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品德;要学会珍藏美好,传递爱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