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嘉定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4月份答案
2017年上海市嘉定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4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 1.(1分)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解答】解:(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放热、发光、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根据以上定义可知, A、司马光砸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烧赤壁,属于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杵磨成针,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同样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铝的元素符号是( ) A.Ag B.Al C.AL D.Cl 【解答】解:A、Ag是银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B、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其元素符号是Al,故选项正确. C、铝由两个字母组成,全是大写,故选项错误. D、Cl是氯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1分)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大理石 B.空气 C.矿泉水 D.氧气 【解答】解:A、大理石中含有碳酸钙和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中含有水、可溶性矿物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1分)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水和双氧水 C.金刚石和石墨 D.氧气和液氧 【解答】解: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 A、CO和CO2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故A错; B、水和双氧水分别是H2O和H2O2,都是化合物,而不是单质,故B错;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C元素形成的,又都是单质,符合概念,故C正确; D、液氧和氧气是O2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属于同一种物质,而不属于不同的单质,故D错; 故选C. 5.(1分)含有二氧化钛(TiO2)的混凝土或沥青可以净化空气,成为治理雾霾的新型材料.二氧化钛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元素显﹣2,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x,可知二氧化钛(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x+(﹣2)×2=0,则x=+4. 故选:D. 6.(1分)属于有机物的是( ) A.碳酸 B.干冰 C.甲烷 D.碳酸钙 【解答】解:A、碳酸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能把它看做无机物,故错误; B、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能把它看做无机物,故错误; C、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属于最简单的有机物,故正确; D、碳酸钙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能把它看做无机物,故错误; 故选C. 7.(1分)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豆油 B.蔗糖 C.面粉 D.泥土 【解答】解:A、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C、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泥土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1分)俗名与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烧碱﹣NaOH B.纯碱﹣Na2CO3 C.熟石灰﹣Ca(OH)2 D.胆矾﹣CuSO4 【解答】解: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OH,俗名与化学式能表示同一种物质.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俗名与化学式能表示同一种物质.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俗名与化学式能表示同一种物质. D、胆矾是五水合硫酸铜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uSO4•5H2O,俗名与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 故选:D. 9.(1分)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解答】解:A、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1分)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干燥CO2 B.收集O2 C.验证CO2性质 D.监控气体流速 【解答】解:A、酸性干燥剂可以干燥酸性气体CO2,故A不符合题意; B、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若用排水气法收集氧气,瓶内先装满水,氧气应该“短进长出”,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该实验验证了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故C不符合题意; D、气体流速越快,气泡冒出的速度也越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1分)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表示“4H”的图示是( ) A. B. C. D. 【解答】解:A、图示的微粒为两个分子,分子为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氢分子,可用符号2H2表示;故A不正确; B、图示的微粒为4个O原子,可用符号4O表示;故B不正确; C、图示的微粒为4个H原子,可用符号4H表示;故C正确; D、图示微粒为2个氢分子和2个氧分子,所表示的物质为混合物;故D不正确; 故选C. 12.(1分)反应3NO2+H2O→2HNO3+X,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N2 B.NO C.N2O3 D.N2O5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得,X的化学式中应含有N的个数为:3﹣2=1,应含有O的个数为:3×2+1﹣2×3=1,应含有H的个数为:2﹣2=0.故可判断X的化学式为:NO. 故选B. 13.(1分)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NaOH+H2SO4→NaSO4+H2O B.Fe+H2SO4→FeSO4+H2↑ C.2NaOH+CuSO4→Na2SO4+Cu(OH)2↓ D.2H2O 2 H2↑+O2↑ 【解答】解:A、该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错误; B、该反应书写正确,但是置换反应,错误; C、该反应书写正确且是复分解反应,正确; D、该反应书写正确,但是分解反应,错误; 故选C. 14.(1分)性质决定用途.有关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氢气用作高能燃料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解答】解:A、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错误; B、熟石灰具有碱性,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正确; C、氢气燃烧的热值大,可以用作高能燃料,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用于冶炼金属,正确; 故选A. 15.(1分)加热胆矾的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样 B.加料C.加热 D.熄灭 【解答】解:A、取用药品时,瓶塞不能正放在桌面上,故错误; B、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时,将试管横放,用纸槽将药品慢慢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使药品落到试管底部,故正确; C、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能接触灯芯,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试管炸裂,故错误;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故错误. 故选B. 16.(1分)用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过一段时间又回到持平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A.食盐和水 B.锌和稀硫酸 C.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D.碳酸钙和盐酸 【解答】解:A、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压强基本不变,不会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现象,故错. B、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压强增大,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现象,但不能恢复到原状,故错;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由于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现象,冷却到室温后又恢复到原状,故正确; D、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增大,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现象,但不能恢复到原状,故错; 故选C. 17.(1分)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尔”是表示物质质量的单位,一摩尔水的质量是18克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C.“摩尔质量”是表示物质的质量,水的摩尔质量是18克 D.“摩尔质量”就是物质的式量 【解答】解:A、“摩尔”是单位,故选项说法错误.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C、“摩尔质量”是表示单位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水的摩尔质量是18g/mol,故选项说法错误. D、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化学式量,单位是“g/mol”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8.(1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表中的不同试剂进行实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选项 所用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硫酸铜溶液 出现蓝色沉淀,则氢氧化钠过量 B 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则硫酸过量 C 锌粒 有气泡产生,则硫酸过量 D 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则氢氧化钠过量 A.A B.B C.C D.D 【解答】解:A、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出现蓝色沉淀,则氢氧化钠过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酸钠、稀硫酸均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滴加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硫酸过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锌粒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产生,则硫酸过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D、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溶液变红色,则氢氧化钠过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9.(1分)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① 证明变质 取少量溶液,滴加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 ② 确定成分 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③ 测定纯度 取一定量溶液,加入浓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 ④ 除去杂质 取溶液,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答】解:①证明变质即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根据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采取滴加盐酸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方法,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时,即可证明溶液中混有碳酸钠;故①正确; ②确定成分即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存在,采取加入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此时滴加酚酞变红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②不正确; ③测定纯度即测定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含量,采取加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使用固体氢氧化钠吸收放出的二氧化碳,通过称重测定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但由于氢氧化钠还能吸收水以及挥发的盐酸,因此所测得重量并非二氧化碳的质量;故③不正确; ④除去杂质即去除混合溶液中的碳酸钠,采取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全部转变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钙,过滤去碳酸钙沉淀即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故④正确; 故选D. 20.(1分)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A.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B.将铜片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 【解答】解:A、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时,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锌的质量不断减小,直至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将铜片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Cu+2AgNO3=Cu(NO3)2+2Ag, 64 216 由反应关系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不断增加,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质量不断增加,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而镁比锌活泼,和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锌快,先和稀盐酸完全反应,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不断减小,而二氧化锰质量不变,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20分) 21.(8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化学. ①水是生命之源,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加入氯气的作用是 杀菌消毒 ;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获得直饮水,其中活性炭起 吸附 作用;医疗中常用的生理盐水是0.9%的食盐水,用铂丝蘸取少量放在火焰上灼烧,可观察到火焰呈 黄 色. ②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N2 (填化学式);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SO2 (填化学式). ③尿素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化学式是CO(NH2)2,它由 4 种元素组成,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1 ,0.5mol尿素中约含有 6.02×1023 个N原子. 【解答】解:①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加入氯气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钠离子的焰色反应为黄色,故填:杀菌消毒;吸附;黄;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或是二氧化氮,故填:N2;SO2; ③尿素是由碳、氧、氢、氮四种元素组成的,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0.5mol尿素中约含有0.5mol×2×6.02×1023/mol=6.02×1023个氮原子,故填:4;3:1;6.02×1023. 22.(5分)氯化钠(NaCl) 和硝酸钾 (K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 温度(℃) 10 20 40 60 80 KNO3 20.9 31.6 63.9 110 169 NaCl 35.8 36 36.6 37.3 38.4 ①图1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甲 (填“甲”或“乙”). ②曲线上M点的含义是 t2oC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 ③要配制100g 10%的KNO3溶液,需要KNO3固体 10 g. ④t1oC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二种物质分别加水制成相应的饱和溶液,得到溶液质量较大的是 甲 .(填“甲”或“乙”) ⑤2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20℃,其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AC .(填字母编号) A.烧杯①中溶解的是KNO3,烧杯②中溶解的是NaCl B.烧杯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 D.若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解答】解: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在温度较低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较小,结合图中的两条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甲表示的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故答案为:甲; ②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表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M点的意义为:t2oC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故答案为:t2oC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③要配制100g 10%的KNO3溶液,需要KNO3固体的质量为100g×10%=10g; 故答案为:10; ④t1oC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因此等质量的甲和乙二种物质分别加水制成相应的饱和溶液,甲需要的水较多,得到溶液质量较大. 故答案为:甲; ⑤A、据图可以看出,20℃时①中溶解的固体少,是硝酸钾,② 中溶解的固体多,是氯化钠,所以A正确; B、由图示可知有不溶物的是硝酸钾,已经达到饱和,全部溶解的是氯化钠溶液,全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所以B错误; C、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加入溶剂也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所以C正确; D、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用升高温度的方法,这样就会把不溶解的硝酸钾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所以D错误. 故选AC. 23.(7分)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已知它们可能由Na2SO4、NaCl、Na2CO3、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如下: 试回答: ①白色沉淀A的化学式为 BaCO3 ,无色气体D的化学式为 CO2 . 写出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BaCl2=BaCO3↓+2NaCl . ②由上述实验记录推断:原固体一定含有 Na2CO3 ,一定不含有 CuSO4Na2SO4 . ③无色溶液B中含有的溶质是 BaCl2、NaCl . 【解答】解:固体加水溶解,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得到的是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由于硫酸铜的水溶液是蓝色的,故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铜;得到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或是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白色的沉淀加入硝酸全部溶解并产生气体,说明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钡,也就说明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钠,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钡,一定含有碳酸钠,氯化钠无法确定,据此逐个完成题目; ①白色沉淀A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无色气体是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填:BaCO3;CO2;Na2CO3+BaCl2=BaCO3↓+2NaCl; ②由上述实验记录可以推断出:原固体一定含有碳酸钠,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和硫酸钠,故填:Na2CO3;CuSO4 Na2SO4; ③无色溶液B中含有的溶质是剩余的氯化钡和生成的氯化钠,故填:BaCl2、NaCl. 三、简答题:(共20分) 24.(5分)①我们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得到氧气.如: A.分解过氧化氢 B.电解水 C.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 D.分离液态 空气 ②实验室制取较少量二氧化碳气体,且能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和停止,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B (填字母序号),当关闭开关使反应停止,则盐酸将被压回 长颈漏斗 (填仪器的名称) ③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若要得到0.5mol氧气,则需要分解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为 1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④若用E装置收集生成的氧气,气体应从 c (选填“c”或“d”)端导入. 【解答】解:①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是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空气; ②实验室制取较少量二氧化碳气体,且能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和停止,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当关闭开关使反应停止,则盐酸将被压回长颈漏斗;故答案为:B;长颈漏斗; ③设需要分解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为x, 2H2O22H2O+O2↑ 2 1 x 0.5mol x=1mol;答:需要分解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为1mol; 故答案为:1mol; ④若用E装置收集生成的氧气,气体应从长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c; 25.(4分)工业上用CaSO4、NH3、CO2制备硫酸铵晶体(NH4)2SO4,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硫酸铵在农业生产上的一种用途是做 氮 肥,它属于 盐 (填“酸”、“碱”或“盐”). ②操作①中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漏斗和 玻璃棒 ; ③从滤液中得到硫酸铵晶体(操作②)有如下步骤(a.过滤 b.加热浓缩 c.冷却结晶)正确操作顺序是 bca . 【解答】解: ①硫酸铵,由于是含氮化合物,所以在农业生产上的一种用途是做氮肥(但是现在一般不用,一是因为其水溶液显酸性,造成土壤酸化,二是造成土壤板结),它是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②操作①是难溶性物质和溶液分离的操作,为过滤,在过滤操作中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漏斗和 玻璃棒; ③从滤液中得到硫酸铵晶体(操作②),由于硫酸铵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得到其晶体先是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出晶体,所以步骤为 bca. 故答案为: ①氮;盐; ②玻璃棒; ③b c a. 26.(4分)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关闭K2,打开K1、K3,当D中出现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的现象时,可确定C中充满CO2. ②C中充满CO2后,关闭K1,打开K2,将注射器中5mL浓NaOH溶液推入C中,观察到D中液体 倒流入C中 ,说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 . ③小组同学发现此实验有不足,请你指出一处,写出改进方案 A中浓盐酸改成稀盐酸 . 【解答】解:①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当观察到装置D中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可确定装置C收集满CO2;故填: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减小,会观察到液体回流的现象;故填:倒流入C中;2NaOH+CO2═Na2CO3+H2O; ③该实验使用的是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容易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对实验造成干扰,故需要将浓盐酸改成稀盐酸,故填:A中浓盐酸改成稀盐酸. 27.(7分)金属材料在国防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改装前的“辽宁舰”锈迹斑斑,工业生产中常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②为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比铁活动性强的金属.小明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两个实验: Ⅰ.实验1中,小明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合理,理由是 用的酸不同 . Ⅱ.通过实验2,可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CuSO4=Cu+FeSO4 . ③某电镀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CuSO4、ZnSO4、FeSO4,为减少水污染及节约成本,回收重要物质硫酸锌及有关金属,设计如下所示流程. 根据上述流程图判断该回收流程中:固体A的成分是 锌、铁、铜 ; 含铁元素的物质(污水除外)有 ABC (填字母序号A、B、C、D). 【解答】解:①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②Ⅰ.实验1中,小明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 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合理,理由是用的酸不同,因此无法确定金属活动性强弱. 故填:用的酸不同. Ⅱ.通过实验2,可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Cu+FeSO4. 故填:Fe+CuSO4=Cu+FeSO4. ③甲物质是锌,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因此固体A中含有锌、铁和铜,滤液B是硫酸锌溶液; 乙是稀硫酸,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滤液C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锌和过量硫酸,加入锌时,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因此D是铁; 根据上述流程图判断该回收流程中,固体A的成分是锌、铁、铜; 含铁元素的物质(污水除外)有ABC. 故填:锌、铁、铜;AB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