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

‎2019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 中考命题要点:‎ ‎①实验原理:η=‎ ‎②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其他器材: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等。‎ ‎③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有物重G、重物上升高度h、绳端拉力F、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④弹簧测力计拉动方式: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慢匀速上升,使拉力等于测力计的示数。‎ ‎⑤实验中要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是为了测量钩码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从而计算W有和W总。‎ ‎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A.同一滑轮组吊起数量不同的钩码,探究η与G物的关系。‎ B.用重力或数量不同的动滑轮吊起数量相同的钩码,探究η与G动的关系。‎ ‎⑦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轻,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 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还与提升重物的高度和速度无关。‎ ‎⑧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绳重和轮与轴间的摩擦、所提重物的重力、动滑轮的重。‎ ‎⑨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是:①减小动滑轮的重力;②增大所提重物的重力;③减小摩擦;④减小绳子的重力.‎ 典题欣赏:‎ ‎1.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步骤 如图所示为测量某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①实验时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2是用图   做的实验 ‎③实验序号3中的机械效率η=   ‎ 装置图 表格 实验序号 钩码重量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1.8‎ ‎0.3‎ ‎74%‎ ‎2‎ ‎8‎ ‎0.1‎ ‎3.1‎ ‎0.3‎ ‎86%‎ ‎3‎ ‎8‎ ‎0.1‎ ‎2.5‎ ‎0.4‎ 结论 通过比较   (填实验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问题讨论 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有同学认为应静止时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考虑到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2.小明同学按如图中所示a、b、c的顺序,对不同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了测量,来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序号 物重G/N 提升高h/m 测力计示数F/N 拉出绳长S/m 机械效率η(%)‎ a ‎2‎ ‎0.1‎ ‎0.9‎ ‎0.3‎ ‎74.1‎ b ‎3‎ ‎0.1‎ ‎1.2‎ c ‎3‎ ‎0.1‎ ‎0.9‎ ‎0.5‎ ‎66.7‎ ‎(1)在探究过程中对弹簧测力计读数操作,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A.沿竖直方向,拉着静止不动时读数 B.沿竖直方向,加速拉动过程中读数 C.任意方向,缓慢匀速拉动过程中读数 D.沿竖直方向,缓慢匀速拉动过程中读数 ‎(2)表中b组实验数据不完整,请结合图中具体情况分析并将数据补充完整。‎ ‎(3)为了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的绕法是否有关”,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图,请你根据实验目的画出乙图实验装置图。‎ ‎3.某小组同学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步骤有:‎ ‎(i)按照如图所示安装滑轮组,测钩码重力G并记钩码和绳端的位置 ‎(ii)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拉动绳端,使钩码上升,读出拉力F的值,并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 ‎(iii)记录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表格略);‎ ‎(iv)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 ‎(v)用动滑轮质量不同的两个滑轮组吊相同的钩码,分别测机械效率;‎ ‎(vi)分析测量结果,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回答以下问题:‎ ‎(1)除了如图所示器材和弹簧测力计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 ‎(2)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是η=   (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3)关于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该小组同学讨论后得到以下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填序号,可能不止一项正确)。‎ A.在相同情况下,摩擦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B.在相同情况下,摩擦越大,机械效率越大 C.忽略摩擦,定滑轮质量相同,则机械效率相同 D.忽略摩擦,动滑轮质量相同,则机械效率相同 E.忽略摩擦,动滑轮质量相同,所吊重物质量越大,则机械效率越大 F.忽略摩擦,动滑轮质量相同,所吊重物质量越大,则机械效率越小 ‎4.图甲是某学习小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示意图。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绳子自由端,将重为4.5N的物体从A位置提升到A′位置,同时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B位置上升到B′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你根据他们做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物体提升的高度是   cm,拉力是   N,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2)若在图甲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动滑轮,改为图丙所示的装置,提升同一物体,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小明同学做“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如图1所示,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次数 钩码的 重力G/N 钩码提升高度h/m 拉力 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0.1‎ ‎0.9‎ ‎0.3‎ ‎74%‎ ‎2‎ ‎4‎ ‎0.1‎ ‎1.6‎ ‎0.3‎ ‎83%‎ ‎3‎ ‎6‎ ‎0.1‎ ‎①‎ ‎0.3‎ ‎②‎ ‎(1)在实验过程中,应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三次实验时,拉力的大小如图2所示,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表格中编号①的数值是   ,②的数值是   ;‎ ‎(3)小明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了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汽车作为一种“机械”,提高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请你指出以下三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中,方法   是与本实验同理的。‎ 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 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 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 ‎(4)小明发现绳端移动的距离与钩码提升高度有固定的倍数关系,于是他认为钩码数量一定时,无论将钩码提升多高,都不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芳则认为: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同,有用功就不同,机械效率就变化了,你认为    的看法是正确的。‎ ‎6.如图甲是小红“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红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10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若每个物块重2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2)小红做完实验,通过和其他小组交流,了解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动滑轮重G动有关系,接着她改变动滑轮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乙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分析图象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N。‎ ‎7.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小强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没得前3组数据,用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测得笫4组数据,如下表:‎ 实验 次数 物重 G物/N 动滑轮重 G动/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m 动力 F/N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m 滑轮组的机 械效率η/%‎ ‎1‎ ‎1‎ ‎0.5‎ ‎0.1‎ ‎0.7‎ ‎0.3‎ ‎47.6‎ ‎2‎ ‎2‎ ‎0.5‎ ‎0.1‎ ‎1.1‎ ‎0.3‎ ‎60.6‎ ‎3‎ ‎4‎ ‎0.5‎ ‎0.1‎ ‎2‎ ‎0.3‎ ‎4‎ ‎4‎ ‎1‎ ‎0.1‎ ‎0.5‎ ‎50.0‎ ‎(1)根据表中前3次实验数据,画出甲图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在实验中,测量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   匀速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读出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由表中第   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 ‎(4)由表中第3、4组数据可知,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   有关,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克服摩擦所做的额外功   J。‎ ‎8.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下图:‎ 物理量 ‎1‎ ‎2‎ 钩码重G(N)‎ ‎4‎ ‎4‎ ‎6‎ 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绳端拉力F(N)‎ ‎1.8‎ ‎1.4‎ ‎2.4‎ 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5‎ ‎0.3‎ 机械效率η ‎74%‎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   ‎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 ‎(2)请将表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数据。(百分号前保留整数)‎ ‎(3)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4)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参考答案:‎ ‎1.②乙;③80%;1、2;越低;不正确;摩擦力。‎ ‎2. (1)D;(2)0.3;83.3;(3)如图。‎ ‎3. (1)绳子;(2);(3)ADE。‎ ‎4. (1)5.0; 2;75%;(2)变小。‎ ‎5. (1)匀速竖直;(2)2.3;87%;(3)一;(4)小明。‎ ‎6. (1)匀速;83.3%;(2)低;(3)3。‎ ‎7. (1)如图;‎ ‎(2)竖直;1.6;66.7%;(3)1、2、3;(4)动滑轮重; 0.15。‎ ‎8. (1)甲;乙;(2)57%;83%;(3)越多;越低;(4)增加物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