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2012.9)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1.简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讲述历史事件的方法:从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主要经过、结果、影响或作用或意义来叙述) (1)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2)意义: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3.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1)思想: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向外国学习,制夷就是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兴盛。 (2)影响: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河。 4.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漩涡;②经济上:五口通商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社会性质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社会矛盾上: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⑤思想上:一些知识分子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⑥革命任务上: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侵略史实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大规模出兵。英法联军相继攻陷大沽、天津, 10月,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认识:①落后就会挨打;②战争破坏了人类文明;③国家: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④个人: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等。 2.简述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l50多万平方千米。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舰身严重倾斜。邓世昌毅然下令,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日舰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精神:反抗外敌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即《马关条约》的影响: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中国人民强烈反抗。义和团运动先后在山东,直隶等地广泛开展起来。经过:(原因)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拼凑了2000多人的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一路烧杀,于8月攻人北京。八国联军在北京到处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2.为什么《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因为: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使清政府在经济上受制于洋人;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便于列强监视中国人民的活动;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辛丑条约》签订后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补充:1.列表比较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 战争名称 时间 原因(或背景) 结果 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 (中、英) 1840 —1842年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中国禁烟 英军占领香港岛,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 1856 -1860年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签订《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 (光绪帝时) 1894 -1895年 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偷袭清军运兵船。 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 1900 -1901年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活动 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表归纳19世纪与列强签订三大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 1842年 1895年 1901年 战争 鸦片战争(中英)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主要内容 P5 P18 P22 影响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3.归纳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事件。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②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③太平军抗击洋枪队;④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⑤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等。 4.中国战败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武器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挡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5.战败教训和启示、感想: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6、中国是怎么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向西方学习的几件大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历史事件 口号 领导阶级 向西方学习 性质 时间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地主阶级 学技术 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百日维新 救亡图存 资产阶级改良派 学制度(君主立宪制) 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898年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制度 (民主共和制) 是一场反帝反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 新文化 运动 民主、科学 爱国知识分子 学思想 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1915年开始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学技术) 1.简述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物、旗号、目的和措施。 (1)时间:l9世纪60—90年代(2)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3)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 (5)洋务运动中的内容、措施(或开展的活动):前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建新式陆海军;后期:创办民用工业。 2.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军事工业:l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2)民用工业:李鸿章先后创办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3)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补充: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它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没有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 失败表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学制度) 1.了解“公车上书”: 导火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1)内容:①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②政治上: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③训练新式陆海军;④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2)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一次爱国自救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1)思想: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行变法维新。译述《天演论》 (2)影响: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第8课 辛亥革命(学制度)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②l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③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旗帜;④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911年10月l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起义军经过一夜血战,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这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性质: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质。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吗?观点一:既有成功一面,又有失败一面。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并没有从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学思想) 1.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阵地、旗号和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的地位和作用。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2)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3)旗号:“民主”“科学”,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攻击,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 2.知道鲁迅、胡适等人的主要成就。 主要内容 影响 代表人物 主要贡献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 在中国最先宣传马克思主义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 创作《狂人日记》,树立起新文学的典范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五四运动) 1.简述五四运动开始时间、导火线、口号、经过、结果和意义。 (1)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口号:“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经过:①运动分两个阶段:前期北京学生,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②后期是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 (5)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什么是五四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1)精神: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核心精神);追求进步、民主和科学的伟大精神等。 (2)如何发扬五四精神:我们要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追求进步、民主,为国家无私奉献。 3.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3)主要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4)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④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5)意义: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新”体现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领导阶级;新的革命前途)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北伐战争)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建议下,在黄埔岛上创办“为黄埔军校”。 (2)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知道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1)时间和主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 (2)目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股军阀势力。 (3)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吴佩孚,然后挥师向东,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 (4)先头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被誉为“铁军” (5)结果:攻克武昌,占领湖南、湖北;连克九江、南昌,歼灭孙传芳主力;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7)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②正确的战略方针;③人民群众的支持;④北伐军的英勇奋战等。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随后,国民党在各地“清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指的是井冈山根据地) 1.知道南昌起义。(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1)史实: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2.简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创建:①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损失严重。毛泽东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②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2)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简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原因、时间、主要经过和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精神。 (1)原因: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②王明的左倾错误;③战略转移。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经过:①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②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共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红军长征路线: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5)长征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等。 (6)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1)史实:1931年9月18日夜,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次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身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敌手;全国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艰难的局部抗战开始。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1)原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中共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3)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3. 补充:蒋介石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为什么中共还主张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处死蒋介石,中国有可能陷入内战,让日本有机可趁,因此,应该从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知道聂耳等人的主要成就。当我们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1)成就:《义勇军进行曲》。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 。 (2)感受:了解中国民众的抗战心声;感受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1)史实: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着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万人以上,这就是南京大屠杀。 (2)认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暴露了日本法西斯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补充:面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要好好学习,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苏…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主要在敌后战场,而国民党则从正面战场抗击日军。 1.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1)台儿庄战役:1、国民党正面战场—台儿庄血战(李宗仁);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2)共产党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彭德怀),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第一次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战役,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精神:中国军队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坚决捍卫国家主权,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知道徐悲鸿、冼星海、侯德榜等人的主要成就和共同精神。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徐悲鸿—画马;侯德榜—“侯氏制碱法” 共同精神:热爱祖国,积极投身民族救亡运动;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等。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时间:1945年4月 (2)地点:延安 (3)主要内容:①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③通过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④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4)意义: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认识或结论:中国共产党能够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调整自己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说明中共是一个伟大的党,正确的党。我们要好好学习,拥护党的领导,立志做一名党员。 2.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想一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给我们哪些启示? (1)意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2)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支持等。 (3)启示:国共合作则民族振兴;国共分裂则民族衰败;我们要谋求两党合作,促进国家统一等。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1.知道重庆谈判。 (1)蒋介石的目的: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2)毛泽东的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3)经过和结果: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但是,对于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定。(4)《双十协定》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1)努力:①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②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③签订《双十协定》。④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 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西北野战队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经过五个月的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24课 国民党政治的崩溃 1. 列表比较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目的: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时间 战役 名称 作战部队 指挥员 作战方针 歼灭和改编敌军 战果 1948.9-11 辽沈 战役 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关门打狗 47万人 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1948.11—1949.1 淮海 战役 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集中兵力 顽强攻击 55万人 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平津 战役 华北解放军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52万人 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2.列表识记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目标与作用 目 标 作 用 挺进大别山 (1947.8) 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反攻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三大战役 (1948.9) 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1949.4) 消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解放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3.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谈谈你的感想。 (1)原因:①重庆谈判,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取得了民心;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利益,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地作战方针和方法,英勇善战;③蒋介石倒行逆施,激起国统区人民的反对,民主运动不断高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2)感想: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必须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否则就会衰亡(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