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议论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议论文阅读

一、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 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 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 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 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 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 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 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 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 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 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 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 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 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 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 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 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 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 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 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 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 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 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 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 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 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 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 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 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 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 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 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 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 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 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 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 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 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 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B )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 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 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 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 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③不断求知,努 力提升自己。 二、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①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 ②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 就来了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 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 ③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 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 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 数”这个概念了。 ④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是简单的数理逻 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雪芹在 《红楼梦》中这样说:“羡中不足,好事多魔。”注意,他用的是“魔鬼” 的“魔”,不是“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 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 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 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⑤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 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 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就是负二呢?非也。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 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 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按照洪应明的说 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 易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 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完全相反。这样,我举的这 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4)+2=-2,从洪应明的角 度,则是:4+(-2)=2。 ⑥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 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对人生充满信心。 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这些鼓励的话、开心的 事,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应 该是:4+2=6。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人生 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事实上,人生的幸福 指数,永远是一个正数,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 大。 ⑦什么叫乐观主义?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于欢的人生看 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 待你。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不是生活选择 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 ⑧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 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 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B.第⑤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 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 恺等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 采。 D.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 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 2.下列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A ) A.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病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她感 到无助而迷茫,善良的沙利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无畏疾病。 B.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 他平静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C.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跑步上学,他不自暴自 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人”。 D.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也应该 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光。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1)人生是有缺憾的,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是客观存在的,我 们要坦然接受。(2)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我们要 乐观地面对,把它看成正数。 三、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 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 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 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 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 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 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 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 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 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 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 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 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 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 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 “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 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 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 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 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 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 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 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 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 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 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 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 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 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 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 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 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 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 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 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2.下面不能证明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 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C )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 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 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 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 定会赢得喝彩。 3.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 养自己的“静能量”。 含义:一个人想追求安静,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想安静就能 安静的。途径:(1)要学会追求安静;(2)要学会享受安静;(3)要心无旁 骛,处处历练。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 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 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 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用心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 看出哪是主哪是从。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 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 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 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 警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 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 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 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五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 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 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 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⑤引用论 证: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论述带有权威性,很有说服 力。 2.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 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 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3.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主要有四大特点:准确性(说理严密)、鲜明性(情感 分明)、概括性(语言简明)、生动性(有感染力)。所以,在分析议论 文语言特色时,应该有意识地从这四点思考。 【高频考点一】概括文章中心论点(主要观点) 【技法点拨】 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 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 论点 ,一般可以有分论点。——定义 2.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 棱两可。 ——特征 3.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章标题②文章开头③文章中间④ 文章结尾。——位置 4.辨识文章的中心论点须先统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进行——(明确的,概述的,标志词语的) A.有的文章的论点十分明确,可以直接找原话。 【看标题;看开头;看结尾】 B.有的文章的论点表述不很集中,可以根据分论点进行归纳概括, 归纳得出中心论点。 C.还可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应该”、“是”、 “总之”等表示判断或总结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总结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 道理?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①题目点明,②开头提出(事例引出/ 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③结尾总结,④文章中间。 (2)句式: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点,因为它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 看法。 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 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 ★★,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注意区分论题与论点 A论题是议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原因; B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内容所作出的明确的判断的句子,是作 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真题演练】 (一) 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在腐败黑暗的旧社会,老实人吃亏并不 奇怪,甚至是常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实人吃亏不再成 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老实的人可能会得意于一时,但最 终吃亏的还是他们。象鲁迅先生所说的谎话也会淹没他自己。假 象与谎话被拆穿的那天,说谎者何颜对人呢?有些阿谀奉承、投机 钻营的人,可能一时会受到某个上司的赏识,但他会永远春风得意 吗?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老实的人终归要为他的不老实付 出代价。总的来看,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 1.本段的论点是:老实人不吃亏 (二)信仰之光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 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 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 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 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 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 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 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 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 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 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 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 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 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 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 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 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 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 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 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 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 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 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高频考点二】议论文复习之论据 【考察题型】: 1.辨别论据的类型 2.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 (同记叙文题目,紧扣论点) 3.为文章再补充或选择一个恰当的论据 (根据论点选择) 【技法点拨】 1.文章开头事例或故事的作用: a.引出中心论点  b.充当论据 c.引出论题 d.引起读者的兴趣 2.如何补充事实论据: (1)列举所掌握的名人事例; (2)巧改有联系的名人事例(同一事例从不同角度叙述可证明不 同的观点);学课文的分析方法。 3.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 叙述事件(一般只要概括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结果),作 为事实论据,为议论服务。 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 点明所描写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起画龙点睛的 作用。 【总结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 A概括事实论据: 1.概括要准确、全面,避免漏缺。 2.要把论点中的关键性词语(有关证明论点的要素)写进概括的 事实论据内。 3.基本格式为:何人+(论点要素)+办何事+最终怎样。 B概括事实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1)先理清“谁”、“怎么样(做什么事)”、“结果如何”。(概括) (2)找出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或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或作者的观 点看法)。(找观点采用“瞻前顾后”法) (3)看是否有结构上的作用。 (4)事实论据在开头,还可以考虑以下作用:通过故事引出论点或 者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C补写论据: 公式是:某人+某事+结果 (1)补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观点。 (2)补写论据的语言要简明、概括、连贯。(注意例句形式、字 数、要求等。) (3)补写的论据一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还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 例,同时,表述事例要准确,千万不能胡编乱造,张冠李戴。(一般选用 名人事例,有时也可选用凡人事例) 答题思路: 依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论点;论据能证明论点;叙述和分析紧扣 论点。 答题格式: 按照“人物/事物+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具体事+结果” 的公式,最好是名人事例,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还要注意字 数简洁。 D论据能否调换顺序的答题方法: 判断论据间的关系:并列或递进 若并列关系,需联系前文所介绍的顺序 格式:所举的……论据符合由主到次/从古到今/对应前文所介绍 的顺序,所以不能随便调换。 若递进关系:需理清论据间存在的顺序,如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或时间顺序。 格式:所举的……论据是按照……的层层深入的顺序排列的,所 以不能随便调换。 答题指导: 在一篇议论文中,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 考虑一个顺序问题。谁先谁后,要遵照一定的规律,或从古到今,或 由主到次、或从小到大、或由浅到深、或层层递进、或先正后反、 或上下文一一对应等等。 E论据是否可以去掉答题指导: 1.首先分析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2.看论据论证的角度(多个论据)。古今中外、男女老幼、不同阶 层、不同领域、正反结合等。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力。 3.考虑上下文的照应。 【真题演练】 (一)尝试错误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 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 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 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 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 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 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 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 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 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 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 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 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 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 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 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 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 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 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 有急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 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 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2.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 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请敬畏规则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转,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 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 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 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 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 人,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转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 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 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 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 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 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 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 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 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 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 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 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 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 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 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 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 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 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 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 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 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 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 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 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 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 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 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 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 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3.概括第⑦段的内容,并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写了澳大利亚车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事,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 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作用:作为事实论据,与上文形成 对比。 【高频考点三】论证与结构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 问题。 二、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事例,具体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 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古语、俗语、谚语等),有力地论证 了……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3.对比论证:把……与……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增 强了说服力。 4.比喻论证: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观点,使论 述通俗易懂。 14.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 (2)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 傻儿子。 【技法点拨】 题型1:分析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辨析四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理解其作用,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模式:“用    法(   )地证明了    的观点”  【真题演练】 阅读《尝试错误》,完成下列题目: 1.第②③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作用:通过列举项羽失败和刘邦成功事例,具体突出了“在错误中 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第⑤段中引用古语“学书纸费,学医人费”和古谚“巧者不过习者 之门”有何作用?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和古谚,有力地论证了“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 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技法点拨】 题型2:分析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论证过程(思路) 1.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其结构形式分为横式与纵式两种。 横式结构又分为: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等; 纵式结构又分层进式、起承转合式等。 2.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思路): 具体步骤: 第一步:划分全文或某段的结构层次。 第二步:概括各个层次的意思。 第三步:用“首先”、“接着”、“最后”等连词把各层次的意思串联 起来。 论证思路常见的语言表述形式: 形式1:作者首先提出论点:“……”(或通过……引出论点);然后 用……事例或名言(或用……论证方法)论述(证)……;最后得出结 论: …… 形式2: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 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 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真题演练】 阅读《尝试错误》,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 首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接着用学书、学医两 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为 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高频考点四】赏析语言及词语句子理解 【中考常见的题型】: 1.指出加点的词语指代内容。 2.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或分析词语的作用。 3.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 4.补全文中空缺的词语或句子。 5.从表达方式或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语言特点和效果。 【技法点拨】 议论文的语言:生动 准确 严密 鲜明 (1)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2)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4)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答题格式: 1.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 表明       。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 密性。 2.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 表明       。删去后,语言太绝对,不切 实际(或变成什么意思了),因此不能删去。用“  ”一词体现了议 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或:不能+词语起修饰、强调、限制作用+词语在文中含义(扣住 论点和分论点)+去掉的后果+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说 明文语言的严密)。 【答题提醒】: 结合语境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一般从三个方面去品味: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严密。 2.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真题演练】 《努力创造机遇》 ①古时候,有个富人要出远门。出发前,他叫来三个仆人,分别给 了他们500两白银,让他们自行支配。富人走后,其中两个人用这些 钱进行投资经营,第三个人却把白银保存起来。后来,富人成了皇 帝。他找来三个仆人,询问500两白银的支配情况。第一个仆人在 原有基础上又挣了500两白银。皇帝说:做得好!你已证明了自己的 才能,我任命你为知府。第二个人也使其财富增加200两,于是被任 命为知县。而第三个仆人,当他把那原有的500两白银呈现给皇帝 时,皇帝将他赶了出去。 ②这个故事必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只有努力创造机遇,才有 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③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机遇,让生活得到改善。 确实,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收获多少,但可以决定自己去付出多少。 到底是满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现状,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它生长、 翻倍,也同样取决于你自己。 ④争取机遇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风险的挑战。当我们开始做一件 事情时,通常都不知道结果怎样,我们一些人在工作中怕犯错误,尽 量避免自己作决定,更愿意服从命令,导致工作缺乏创意,失去了机 遇。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在当今社会,大的突破往往是建立在合 作的基础之上。史蒂芬莱因史密斯博士是研究领导学的前沿专家, 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汇集集 体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去发现答案的。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 成规,而是靠集体智慧的创新来实现的,这就需要一个能找出答案 的团队。 ⑤利乐包是一个生产牛奶、果汁等液体包装盒的大公司,其2010 年的收益接近100亿欧元。1943年,当一个年轻的瑞典科学家看着 妻子把肉灌入肠衣的时候,不禁这样想:是否可以发明一个系统,将 所有液体用纸盒包装起来?他是一个有增值500两白银点子的科学 家,但他不是投资商。他的同伴化学家沃伦伯格、工程师哲朗德、 销售经理托鲁德,在长期的反复试验与失败后将这个点子转化成了 适应市场的产品。有了好点子,再有一批去做、去行动的人,利乐 包终于在全球取得成功。 ⑥很多人认为,成功需要天赋,更需要有好的机遇。其实不然,许 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梅兰芳挑战自我,练就了流动 如水的双眼,终成著名京剧大师;袁隆平敢于创新,培育了饱满如珠 的水稻,终成杂交水稻之父;      ,      ,       。 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抓住人生的每一个出发点, 把握住每时每刻,创造一个充实的自我,怀着火热的激情和成功的 喜悦走过漫漫人生路,尽情地拥抱生活,从而寻到生命的乐趣和意 义。 第④段中加点的“往往”与“就”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能。“就”在句子中突出了“冒险”与“机遇”的必然联系,“往往” 则指出“合作”对于“大的突破”的一般性的意义,互换后表意不符合 实际,不符合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 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1)标题揭示 (2)开头提出 (3)结尾归纳 (4)承上启下的句子 (5)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类型。 答题要点两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答题格式:这是……论据,……(概括内容),在文中起着证 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 点。) 3.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 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 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 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能够生动形象的证明作者的观点,使说理生动,让人 容易理解。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 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突出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或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 度。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 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 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 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 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 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 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 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 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答题格式:首先举了(引了)……例子(话)从正面证明了……的观 点,接着又引了(举了)……的话(例子)从反面证明了……观点,通过 对比论证,证明了……最后又通过比喻论证,证明了……从而有力 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5.议论文题目分析 (1)作用分析:①点明论点 ②交待论题 ③点明议论由头  ④⑤1、2、3 方法: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学会××,继 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2)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6.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 (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 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7.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8.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 (1)语言特点;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 文采等 (2)语体特点。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 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 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常用句式: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9.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 作手法等 (1)修辞: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 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 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 合(夹叙夹议);②以……论证方法为主。③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 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0.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 下面的答题规范格式。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 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 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 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8:“结尾的作用”回答。 11.议论文的全文(或段落)结构特点 总——分——总,总——分,分——总。议论文段落的作用:总领 全文,引领下文,过度,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12.启发思考类题目和补充论据 (1)启发思考类题目: ①观点必须符合主流思想意识。 ②把文章中心换个角度阐述一下即可。 ③注意联系实际题必须联系实际。 (2)补充论据 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②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 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 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应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1.全面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阅读技巧。 学习和复习议论文阅读时,首先要弄清记叙、说明和议论这三种 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握三种文体的根本区别。事实上,记叙文在记 叙、描写中常结合议论,议论文在议论中也需要必要的记叙甚至说 明,这导致不少考生混淆文体。下面再简要说明三种文体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以事(或:人、景、物)感人、以情动人”。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 知识的文章体裁。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知示人”。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针对客观事物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它最 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理服人”。通俗地说就是: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 据证明作者的观点,通过阐述观点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影响。 弄清了文体,就要树立文体意识,按照议论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和 技巧去阅读答题。阅读时,首先要注意整体感知,明确作者是针对 什么问题在议论(论题),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其依据是什么(论据); 还应进一步去揣摩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运用了哪 些方法来论证说理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结 构和顺序等)、语言特点等。 2.精选材料,进行议论文阅读的强化训练。 各地市中考试卷中的选文属于精挑细选、精心删改后的比较严 谨的议论文,因此最适合作为训练材料。考生应该将精选强化训练 的材料进行反复训练,掌握解答方法和规律。 3.关注时代热点,开阔阅读视野,提升自我认识。 对于时代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热点问题,如创新问题、发展问题、 环保问题、和谐问题等,语文性强、文化含量高的热点问题,成功 问题、责任问题、情操问题、习惯和态度问题等贴近中学生生活 的特征明显的热点问题,要特别予以关注。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 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在考试中遇到关于这类热点问题的文章, 不感到陌生、冷门,就能够以一种因为题材熟悉而自然轻松的心态 应考。在平时的阅读中无形中提升的认识,也能使答题的准确性得 到初步的保证。 闲暇时,可以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报纸杂 志上反映的此类热点问题的文章、评论予以关注,对一些时下流行 的文选类杂志上的此类选文时常留意阅读。在阅读时注意辨析关 于这些热点问题的主流观点和相对另类的认知,在辨析中形成正确 认知,提升自我。 一、人间有味是读书 王崇菊 (1)有人喜欢垂钓江边,享受那份心静如水;有人喜欢在旅途中行 走,享受如画的风景;有人喜欢在舞场起舞,享受那份欢畅和潇洒。 我独喜欢在书海中遨游,享受书籍带给我的宁静和快乐——在书中 总能遇到无限的美好和催我前行的动力。 (2)读书能够静心。纷扰的尘世,繁琐的事务,让人心焦躁不安。 若抱书在手,聆听作者的美妙故事,感受妙趣横生的语言,瞬间就可 驱散心头乌云。特别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 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语言,精美的编排结构,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 都记在脑中!想象着自己也化成一支神笔,写下万千文字,被同我一 样的读者喜欢。许多闲暇时间我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所以少了人 世纷纷扰扰的浸染,少了琐事纠纠结结的苦闷。 (3)读书能够开启智慧。培根在《谈读书》中这样论述:“读史使 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 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鲁迅的书让人学会深 刻和思考;周国平的书教会人辩证看问题;余秋雨的散文让人心胸 大气磅礴旷达辽远;丁立梅的文字使人温暖有情有义——不同的作 者传递不一样的感悟,带来不同的心灵震撼,在书海中,智慧被开启, 灵魂被升腾。 (4)读书是种享受。工作之余,我时常把自己交给书籍,像一尾鱼 自由自在地在书海中游弋。读到开心处就哈哈大笑,读到痛苦处就 眉头紧锁……“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过一本好书, 像交了一个益友”,每每读书,我总是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而不能自 拔,好像跟多年未见面的好友在一起交谈。有书为伴,真的是其乐 无穷啊! (5)读书能够美颜。一个人书读得多寡,从他(她)的外在就可以看 得出来。读书人的气质与众不同。一些容貌并不美丽的人,因为长 时间浸染在书海里,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气质风范,如很多老者,暮 年时仍然有异乎寻常的年轻容颜和吸引人的魅力,其秘诀就在于读 书很多,善于思考,善于修为。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 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 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读书的 营养价值高过许多化妆品的功效。103岁的杨绛就是最好的明 证——岁月只增加了她的年龄,她的容颜和气质却让人难忘和佩服, 温婉、淡定、从容成为她的代名词。 (6)书的世界干净,宁静,美好。读书的人会在书中遇到温暖,美丽, 温柔,真诚,真情。 (7)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交流;读一本好书就是用 一颗美好的灵魂滋养自己的灵魂;常读书,读好书,做幸福的人,享受 幸福的生活——人间有味是读书!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中心论点为“人间有味是读书”。作者采用了分层论述的方 法,层层论述了读书的作用,论证充分,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B.文章第(5)段举了103岁的杨绛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能 够美颜”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阐述问题。如第(3)段引用培根的名言,阐 述了“读书能够开启智慧”这个分论点。 D.读了本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读书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就 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 2.若将下面句子放入第(3)段破折号之前,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龙应台作品里的文字意义非凡,意蕴悠长,启人深思。 B.读雪小禅的散文,我们能够感受到雪小禅文字把人的意境盛放在 莲花瓣的禅意中。 C.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 里偷读《诗经》。 D.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侠客精神——一种大 仁、大义、大勇、大无畏的精神。 3.联系原文内容,说说读书的作用。你认为读书的作用还有哪些? 请再说两点。 通过本文内容,我们可以明白读书有静心、开启智慧、享受无穷乐 趣和美颜等作用。 我认为读书还可以使人知书达理,提升人的修 养;读书可以启发人的写作灵感等。 (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  二、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 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 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 讲规矩的确是人声的最高的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 , 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真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 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 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 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 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 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 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的是一 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 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 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 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 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 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 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 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试试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 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 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 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 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 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 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的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 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 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优”,自然能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有勇 气和智慧破除陈腐的旧规矩,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 为中国的新常态。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更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C ) 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D.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 作用。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 到的作用。 C.“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而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自然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3.第①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②③④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 为什么? 引用钱先生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并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不能。因 为这三段从个人到家庭到政府的角度,层层递进来论证中心论点。 三、独立苍茫自吟诗 黑 瑛 商品大潮中的弄潮儿不是诗人。虽然诗人也有“下海”的,但一旦 涌到了潮头浪尖上,也就再也不是诗人了。 诗人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甚至,还要耐得住折磨。你看,屈 子行吟泽畔,老杜衰病孤舟,历史从不在诗人的脚下铺上红地毯,诗 人在红地毯上也走不完自己的历史之路。 16世纪时,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喜欢养马,也喜欢“养”诗人,凭他当 皇帝的头脑和养马的经验,他认定:给诗人要喂点好的,但不能喂得 太肥,太肥就不中用了。诗人们自己似乎也颇了解自己身上的这种 缺点,19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给他一个诗人朋友的妻子写信说: 自从你给了他幸福,他就很少歌唱了,诗人是苦恼的夜莺,折磨他吧! 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 你看,皇帝这么说固可姑妄听之,诗人们自己这样说,就不免使人 感慨了。 当然,“折磨”诗人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应只是指爱情在诗 人心中的激荡。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可能使诗人们牵肠挂肚; 人事、时事、古今事,也会使诗人们反侧难平。如果这也可以叫作 “折磨”,人们倒是有理由相信:只有在这种“折磨”中诞生的诗,才有 可能焕发出血光火色般的辉煌! 只是,这也难为了诗人和想要成为诗人的人——谁让“诗”也要穷 而后工呢? 穷而后工,不只是生活的困穷,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园”,但还要在南山下种他的豆。 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做个诗人,那 你就误解了陶渊明,也误解了诗。 还有在中国古代诗坛坐头把交椅的杜甫,他那顶诗圣的桂冠也是 “穷”而后得的。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 可以做个诗人,你就误解了杜甫,也误解了诗。 为什么诗人总是为“穷”所纠缠?这事有些一言难尽。 诗,应该蕴含着、表现着人世间最真的、最纯的、最美的东西, 真正追求“诗”的诗人,也必然是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 最纯、最美的东西,为此,他就必须甘于在自己心田里保留一片超 脱于世俗之上的净土,也必须敢于为坚持这片净土而竭精尽瘁。这 样一来,诗人生涯中就难以避免与“穷”字打交道了。这倒不是诗人 天生“贱骨肉”,总愿自讨苦吃。 其实,诗人又何尝没有些怨气?苏轼有句云“平生文字为我累”,甚 至还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的话,你看,作诗吃了苦头,竟连“人文之 本”的文字也骂起来,可谓怨气冲天了。史家评论说,论器识、议论、 文章、政事,苏轼都是宰相之才。如果下点“韬晦”的功夫,不以诗文 张扬,也许不致“命穷”如此。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样,苏轼还能 是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诗人苏轼吗? 是什么使得诗人们虽“穷”而执着不已呢?这是由于诗人的心中有 一个世界。诗人心中的这个世界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 沧桑,却唯独没有装着“自己”。 正因为装那么多,诗人才“累”;正因为不顾自己,诗人才“穷”。但 是,也正因为要装那么多,诗人必须忘怀自己;正因为忘怀自己,诗人 才能“穷”而忘忧,“穷”而执着,“穷”而后工……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被困“绝粮”,弟子纷纷离去,一派穷途末路的 光景。这时,直性子的子路很想不通,他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 子想了想说:“君子固穷。”稍停,孔子又说:“小人,穷斯滥矣!”这里,孔 子是说的君子和小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说的是诗人中的君子和 小人,君子、小人中间的诗人。 “固穷”,穷而益坚也;“穷斯滥”,一穷便乱来也。 繁花乱眼身外事,独立苍茫自吟诗。“折磨”自己吧,谁要你愿意做 个诗人呢!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诗人要耐得住清苦与寂寞,那些涌到潮头浪尖上的“弄潮儿”,是做 不了诗人的。 B.“折磨”诗人能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仅是指爱情在诗人心 中的激荡,也指其他各种事,使诗人们牵肠挂肚。 C.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因 此他们乐于与“穷”字打交道。 D.诗人心中有一个世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虽“穷” 而执着不已。 2.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文章一开头,就以“大潮”作比喻,以极强的感染力渲染了时代通 病——在今天“商品第一”的现实面前,诗人们也难以免俗,已经失去 了诗人的品格。 B.苏轼一向被人们赞叹为胸襟开阔,豪放豁达,但本文中却详写到了 他的怨气与“韬晦”,视角独特,评价中肯,还原了苏轼“人”的特点。 C.诗歌“穷”而后工,其中“穷”不仅指诗人个人的生活处于艰难穷困 之中,更指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艰难动荡,诗人有太多不幸遭遇,难 以施展忧国忧民的抱负。 D.本文文笔清新,大气厚重。既有中国古代诗人的沉重背影,也有 国外诗人的独特感悟,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 3.结合全文内容回答,诗人为何总是为“穷”字所纠缠呢? (1)“穷”不仅是指诗人生活上的困穷,也指精神上的困苦或折磨。(2) 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因此 就他们甘于与“穷”字打交道。(3)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装着天下 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却唯独没有装着“自己”。 四、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 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 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 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 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 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 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 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 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 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 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 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 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 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 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 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 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 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 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②段用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 之师的例子,诠释了静气的“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的内涵。 B.第④段用杨利伟在飞船里手持操作棒200多次按电脑键盘零失误 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 C.第⑤段引用俗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和林语堂先生的话“读书 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论证了“越是博学的人,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 静”。 D.结尾画线的句子“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 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形象地论述了人行世间 静气的重要。 2.下面材料不能证明文中“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这个观 点的一项是( B ) A.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始悟大道,终开少林寺一脉。 B.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苦,踏遍祖国河山,查阅各种资料,誓不放弃,终 成大作《史记》。 C.“板凳甘坐十年冷”,袁隆平克服浮躁,一头扎进田间地头,静下心 来研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居里夫人抛弃浮华,与丈夫埋头实验,平心静气,终于在几百吨废 料垃圾中发现了“镭”这一放射性元素。 3.联系全文,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应该怎样“养静气”? 围绕“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 静气还要善养正气”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来谈即可。 五、宽容是一种美德 ①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们嘲 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 声。” ②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 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最起码也成了 你来我往的AA制的记账方式。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美德。 ③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对关 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长达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 后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 发明者。但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 地对曾激烈反对过自己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难, 我是很难把这个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 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④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 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 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便都蔚为文章。这 种宽容让人感动。 ⑤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科普勒未出名时,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天 体的小册子,被当时已久负盛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现。第谷在 繁忙当中,向科普勒发出邀请。科普勒前往布拉格的路上病倒了, 第谷得知消息后给他寄来了钱才使得他一家来到布拉格。但由于 妻子的缘故,他和第谷产生了误会,他毫无根据地谩骂了第谷一通 后不辞而去。但第谷觉得这个年轻人富有才华,便由秘书代笔写信 请回了科普勒,是第谷的胸怀感动了科普勒。合作不久,第谷就身 患重病。临终前,第谷将自己所有的资料和观察星辰的科学底稿都 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科普勒,科普勒后来根据这些资料和底稿整理出 来著名的《路德福天文表》。 ⑥这就是宽容!误解、谩骂、忘恩负义,都不去计较,并在临终之 前将一份最珍贵的信任托付给他。这种宽容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 海,包容了一切,便也化解了一切,裹携着你跟随着他一起浩浩荡荡 向前奔涌。宽容的最高境界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和给予,这种宽容 让人钦敬。 ⑦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和复杂,不尽如人意、不顺心、烦恼、忧 愁,甚至能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 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 ⑧我所说的宽容,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去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 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不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 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势利的粗糙世界变 得湿润一些。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什么都 要你死我活、勾心斗角。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给予对方,多 一份爱给予这个世界?即使我们一时不能做到像普鲁斯特一样成 为一泓深邃的湖,更难以做到如第谷一样成为一片宽广的海,我们 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 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多一份美好,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 些宽慰吗? ⑨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 好的通行证! 1.下列的说法,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不被人重视,代之以人们 之间的计较和苛刻。 B.最高境界的宽容——无私付出和给予,可以化解误解、谩骂、忘 恩负义,让人钦敬。 C.无论面对什么事情,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宽容待人,只要对方 开心,可以退让。 D.宽容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十分重要,宽容体谅他人,能让自己的心 里也多一些宽慰。 2.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普鲁斯特能成为“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这是因为贝索勒 宽容谦让。 B.宽容需要以真诚的心去包容和给予,而不是去对付、斤斤计较甚 至勾心斗角。 C.第谷因为科普勒写过关于天体的小册子,觉得对自己有利才邀请 他来布拉格。 D.科普勒和第谷产生误会后,第谷因为觉得他有才华,亲自写信请 回了科普勒。 3.文中列举普鲁斯特和第谷的事迹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回 答。 普鲁斯特的事迹论证了宽容应该是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 的态度,应该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第谷的事迹论证 了宽容应该是以宽阔的胸怀付出和给予,包容一切,化解一切。 六、战胜残缺 拥抱美丽 ①毋庸讳言,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在肢体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 而残缺本身总是令人遗憾的。不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残缺美”的 概念,这种独特的欣赏眼光,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 憾,与理想境界中的至美连缀在一起,启发人们从残缺中提炼出美 感,拓宽了人类的审美视野。 ②谈到“残缺美”,自然会想起卢浮宫里的著名雕塑“断臂的维纳 斯”。维纳斯的美从何而来?有人认为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 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有人认为来自暗示——你可以 把她的手臂想象成各种样式﹑姿态,故而美不胜收。 ③不过笔者却认为,维纳斯的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所 有:如果不是由于断臂后的维纳斯,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 体,圣洁的神态……她身上折射出的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尽 管此身已残,但维纳斯所承载的无瑕的艺术之美,却仍旧执着地展 现在世人面前,让这种美更加具有动人心魄的能量。所谓“残缺美”, 应该在此。 ④残奥会赛场上的各国运动员,没有谁因为残疾而放弃对生命的 热爱,他们以自己在不幸面前所拥有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战胜了残 缺带给人生的遗憾,拥抱了健康,展现了活力,诠释了精彩。这是又 一种美。 ⑤观看残疾人选手的比赛,是一种审美的经历。如果说他们身上 也散发出了一种“残缺美”,那么这种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也不是来 自人们对这种残缺的同情,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 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⑥与残疾人相比,健全人无疑是幸运的。然而,漫漫人生路,难免 道阻且长:考场上的失意,职场上的不顺,情场上的挫折……都可以 打碎人们对生活的完美想象。把酒问青天,又有几人从不残缺?残 缺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美。让我们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汲取力量 吧,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 始终不言弃,书写传奇! 1.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B ) A.维纳斯的美是来自其断臂后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 圣洁的神态。 B.维纳斯的美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 更显凄美。 C.残疾人选手身上散发出的“残缺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而是源于 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 大美。 D.健全人能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 生挑战,始终不言弃,也是一种残缺美。 2.下列对短文的理解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D ) A.作者认为残缺美有多种形式:“维纳斯”式的残缺美,残疾人战胜残 缺所诠释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健全人战胜人生中的 各种缺憾而产生的“残缺美”。 B.文中第③⑤两段中加点的两个“这种美”的含义完全不同。 C.第①段“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一句加点的“几 乎”一词,准确地表明了遗憾在人们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用词严密。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从三个方面层 层深入地阐述了“残缺美”的内涵。 3.选文②③段在论述维纳斯的例子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 作用? 运用了对比论证,证明“残缺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所有。 七、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 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 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所以,依黄山 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 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 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 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 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 是毒质”。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 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 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 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 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境况适如 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 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 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 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 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 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史上最重 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 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 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 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 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 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 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 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 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 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 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 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 的食粮。 一个人如果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 一个作家了。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 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哪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 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 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 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一个人读书必须 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 (选自《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A ) A.作者认为,读书的嗜好和对食物的嗜好是一样,每个人读书都有 自己的个性选择。如果选择不当,书籍将成为毒品。 B.“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这句话可以说 明:好书是耐读的,重读它依然有新乐趣和新收获。 C.读书除了要选择和自己心灵相似的作家作品,还要浸润在文学情 人的怀抱中,那样才会从书籍中获得灵魂的食粮。 D.本文善用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形象有趣,浅显易懂,富 有幽默色彩。 2.下列不属于文章所谈到的关于“读书的艺术”内容的一项是 ( B ) A.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法。 B.读书要随性而读,不能过于功利。 C.要在古今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的作品来读。 D.读书须出其自然,只要有适宜读书的心境便读。 3.你如何看待作者说的“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知识 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示例: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最爱好的作家,那么,他与作家 之间便很容易在心灵上产生联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他在 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浸润在作家所创设的精神世界里,更容易从 书籍中吸收灵魂的粮食,从而真正达到读书成就自我的目标。(言 之成理即可) 八、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 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 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 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 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 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 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 《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 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 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 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 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 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 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 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 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 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 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 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 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 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 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 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 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 “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 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 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 《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 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 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 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 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1.对本文的中心中心论点叙述正确的是( D ) A. 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B. 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C.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D. 读书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2.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 B.第②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 得更加稳重”,句中加点词“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 例——“司马迁受宫 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 3.请简要的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选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 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接 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 益处;(把分论点逐条写出来也可以给分)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改书 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九、说知论智 王 蒙 ①什么是智慧?是“知识多”吗?不。知识多,是渊博,是活字典,未 必就是智慧。掉书袋(指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学贯中 西、文通古今的人,是学问大家,但未必是最好的智者。仅仅有一 种绝活,人们会称赞你心灵手巧,称呼你是能工巧匠,却不一定认为 你很有智慧。 ②今天,追求技巧、想走捷径成功的人越来越多。这又是“智慧” 吗?不,最多是心眼多,是投机取巧,是机灵鬼。智慧要求远见,要求 眼光,要求对于对象的整体性把握,要求不仅经得住一时一地一事 的考验,而且经得住较为长期与全面的检查。智慧要求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要求有所不为,有所作为,要求学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 意。 ③智慧,是指人的一种高级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 “智”强调的是知识与胆识,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估量、选择与 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 感受与理解掌控。 ④尽管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脱离 品质与境界。我们说到远见、大局、明辨、敏锐与周全,说到选择 与决策、承担与应变、淡定与冷静、正视与勇气,这都不是鼠目寸 光、私心杂念、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蝇营狗苟、妒贤嫉能、夸 张矫饰、胆小怕事、苟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相反,只有具有 远大的目光与胸怀的人,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品德的人,具有 求知好学、服膺真理性格的人才能做得到。 ⑤我还喜欢讲一句话:智慧是美丽的。智者会有更好的风度,更 宽阔的心胸,更从容的举止,更自如的挥洒,更多的包容与耐受,当然 也有更多的自信、自尊、自爱。 ⑥在中国古人那里,不常用智慧这个词,而喜用“知”。儒家讲得更 多的是“学”字,要人重视学习,重视切磋琢磨。老庄常常抨击或贬低 “知”,提倡厚朴,反对滥用智谋。老子讲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 若拙、大辩若讷,这些意思都与我们今天讲的“大智若愚”相通。真 正的大智是深藏的,是不那么张扬外露的。这也包含了警示人们不 要耍小聪明、不要一心投机取巧、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思。 ⑦大的智慧,不等于万事通,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某件小 事上可能冒傻气。比如牛顿,为了便于家里一大一小两只猫出入, 要求木匠在大门上凿出大小两个猫洞;因为着迷做实验,煮鸡蛋时 却心不在焉地把怀表放进了锅里。 ⑧怎么获得智慧?自然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弘扬民族 文化的益智精华,倾听时代高端与科学前沿的信息与呼唤。更重要 的是,面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有所实验、有所创新、有所尝试、有 所撷取、有所思索、有所发现、有所见解。智慧的依据是生活,是 世界,是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 1.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作者认为:智慧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是与品质、风度、 心胸密切联系的大智若愚的一种境界。 B.第⑧段“智慧的依据是生活,是世界,是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一 句中,“仅仅”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C.本文的主要思路是:先诠释什么是智慧和智者的表现,后谈怎样 获得智慧。 D.从第⑥段文字可知,作者支持老子的观点,反对儒家思想。 2.下列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B ) A.“智”包含了“知”,但知识多学问大的人一定不能称为有智慧的人。 B.“说知论智”中的“智”,不但涉及智力,还有“慧”这方面的悟性。 C.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大小就可以决定智慧的 高低。 D.在大门上开凿一大一小两洞以方便猫的进出,体现了牛顿极高的 智慧。 3.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举老子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大智慧是深藏不露的,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投机取巧) (2)某官员最近在回应网友对政府的批评时认为:“主人说公仆几句 话,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一回应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如果用本 文作者的观点,这位官员的智慧体现了哪些特质? ①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胸怀;②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的品质。 十、千万别折腾汉字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 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 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 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 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 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 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 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 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 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 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 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 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 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 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 一个“土”字写成了“麤”,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 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 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 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 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 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 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 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 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 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 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 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 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 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 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见过台湾 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 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 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 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 “迂老夫子”。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 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 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 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 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 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 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 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 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 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1.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B ) A.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B.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C.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2.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 有据的批驳。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千万别折腾汉字。 C.“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 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一句中“简”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 的简洁美,而不是专指简化字。 D.第⑦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与题目遥相呼应。 3.请简要分析第③~⑤段的论证思路。 第③到第⑤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了“讨论汉 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一分论点。 十一、留点空白 刘书全 ①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 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②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 人留下三分宽恕,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是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 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 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 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 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 允许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但是,一切都将过去,唯有真理 永存,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 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 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③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 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 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当你烦恼 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 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 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低头,停止不前。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 小路,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就会变小路为宽广大道。 ④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若是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就会无怨 无忧,知足常乐。其实,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 足;生活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会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 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必眼馋他人常吃山珍 海味;自己有自行车骑,又能锻炼身体,就不必眼馋他人有小汽车接 送……人世间的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名人就有凡 人,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获得一份甜蜜的果 实,且俭朴的生活,会更贴近生活的本质,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至于迷 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为此,何不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求得安 宁,活得开心、快乐一点呢? ⑤人生一世,对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 考其细节,给人给已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留更多的灵气,才会快乐、 幸福度过一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综合全文,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目前正在开展的 “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和谐社会”等活动具有启发作用。 B.第②段提到了人与人在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处世哲学意思相近。 C.第④段中提到的“光怪陆离的表面”是指一个人一旦玩物丧志、 不思进取,就会整天沉湎于花天酒地、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而不能自 拔。 D.全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说理辩证,蕴含哲理,表现了作者宽广的 胸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染力较强。 2.下面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人与人在交往中应为他人、给自己留点空 白。 B.第②③段论述为什么要为他人留点空白的道理。 C.第④段联系现实生活的实例,论述为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的好处。 D.第⑤段总结全文,指出要给人给己留空白和余地,才会快乐、幸 福。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认为“人生一世”,有哪些事情“不需要刻 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请作简要分析。 能结合文章中心,从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态度作适当分析即可。如: 人生一世,对有些事情,譬如像个人的功名利禄、恩怨得失就不必 刻意面对,过分追求。同样道理,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一些偏见或看 法也不需要费心和介意,因为凡事只要心地坦荡、尽心尽力、问心 无愧,就能够笑面人生,快乐幸福。 十二、童年都去哪儿了 【案例回放】 A.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让一位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 背装”学扭臀。接着主持人问小女孩:“你在幼儿园里有没有交上男 朋友啊?”…… B.在一则儿童食品电视广告中,一个小男孩学着古代皇帝的样子, 一边背着手踱步,一边用极其成人化的口吻说:“吃方块酥,享皇帝福, 我是小皇帝!” C.某市新华书店,一本名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的书堂而皇 之地摆在儿童读物柜台,其中充斥着暴力、色情、惊悚等不堪入目 的内容。 【调查统计】 儿童对电视广告的反应调查 【网友声音】 @小黄蜂:在这个泛娱乐时代,儿童难以摆脱“被看”的命运,成为 大众逗乐的工具。大众有一种畸形的癖好,他们愿意观看儿童对成 人的戏仿,这种不伦不类的娱乐性场面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得意。 @胡桃夹子: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负面危害不仅仅是让孩子在 语言使用上出现早熟,更加严重的危害是使孩子由于语言的影响进 一步发展成为思想早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大人”。 @没枝叶的树:许多家长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 急躁的拔苗助长的心态里,儿童的天性被摧折了,发展的基础断裂 了,像被拔过苗的庄稼那样逐步枯萎。 【专家看法】 陈沉(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真人秀节目或者娱乐 节目并不是要排斥儿童的参与,而应该确保正确的参与形式和评价 标准,越不符合儿童身份年龄的表演内容,越是能得到肯定和追捧 这一标准应该被终止。 陈志雄(心理咨询师):儿童成人化倾向同时受到家庭、学校以及 社会的影响。人的健康心理成长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的,如果直 接跳开某个成长阶段的活动和经历,很可能给孩子的心智带来不可 逆转的空缺与伤害。 姚倩(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中大量的色情、暴力、恐怖 的内容,使儿童仅仅坐在电脑前便打开了进入成人世界的大门,在 情感经历上便越来越早熟,缩短了由儿童走向成人化的时间。 张雪梅(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在成人化的网络游戏 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孩子们互相打杀,可能会把虚拟世界里的一些 仇恨带到生活中来,实施一些报复行为或者说伤害行为,最终导致 违法犯罪这种现象的发生。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作者):正是现代传媒影响才使童年 过早“消逝”。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 曲成“伪成人”,实在令人痛心和尴尬。 1.下列关于童年过早“消逝”原因的概述,与以上材料不相符的一项 是( C ) A.大众对儿童戏仿成人的畸形癖好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急躁心态。 B.电视广告中儿童的成人化语言容易被儿童模仿。 C.儿童阅读成人化源于对成人世界的好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网络世界里成人化的内容,使儿童容易在情感经历上越来越早熟。 2.下列关于儿童过早“成人化”的危害表述,与以上材料不相符的一 项是( D ) A.容易引起孩子语言、情感、思想的早熟。 B.可能给孩子的心智带来不可逆转的空缺与伤害;容易导致违法犯 罪现象的发生。 C.儿童的天性被摧折,发展的基础断裂。 D.学校的过度教育与超前教育其实是拔苗助长。 3.针对【专家看法】中尼尔·波兹曼的观点,请你站在儿童的立场, 发表不同的观点,阐述相应的理由。 示例:现代传媒不一定使童年过早“消逝”。因为它可以让儿童看到 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反而可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求 知欲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