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短语结构类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短语结构类型

中考语文短语结构类型及判断窍门 短语结构类型 一、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1、类型 ‎ ⑴ 名+名 文化教育 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 ‎ ‎ ⑵ 动+动 调查研究 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 ‎ ‎⑶ 形+形 光辉灿烂 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 ‎ ‎ ⑷ 代+代 我和他 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 ‎⑸ 数量+数量 四面八方 千秋万代 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 例如: 工厂 农村 我 你 他 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⑴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 ‎⑵ 大小顺序:省、市、县 ‎ ‎⑶ 年龄顺序:老、中、青 ‎ ‎⑷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 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 ‎⑸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 金银铜铁 油盐酱醋 ‎3、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例如: 姐姐和我(名词+代词) 勤劳 勇敢 不怕苦(形+形+代)‎ 二、偏正短语 ‎1、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 ⑴ 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 ‎ ⑵ 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 ‎2、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新语法:统一为“的”。‎ 三、动宾短语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动词+宾语。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 例如: 消灭敌人 放下包袱 丢下它 发展生产 进行斗争 ‎       骗取信任 恢复平静 爱热闹 下决心 有幽默感 像珍珠 四、后补短语 A、动+补 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例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 、跑得快 、走的急 B、形+补 ‎ 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例如: 机灵得很 密得不透气    漂亮极了 六、主谓短语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结构形式:A名+动  B名+形  C代+动   D代+形 例如:觉悟提高 思想解放 阳光灿烂 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 ‎ 例如: 今天星期三 明天国庆节 他中等身材 七、复指短语 两部分组成,语法地位一样,所指内容相同,意义上有复指关系,结构上是同位关系,在句中做同一成分。‎ 例如:‎ 首都北京 厂长老王 华罗庚教授 他自己 咱们学生 母子二人 鲁迅先生 美丽这个词 春秋两季  封建统治阶级棗地主 我们每一个人 复指短语都是名词性的,中间一般不能加入虚词;加后意义有变化。‎ 例如:我们渔民,我们的渔民。一些复制短语中间可以加入指量短语,如:我们渔民,我们这些渔民。‎ 八、方位短语 由名词或动词加上方位词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时间。‎ 例如:‎ ‎ 井冈山上  月光下  他们之间(名词) ‎ ‎ 吃饭以前  改革中  回收之间(动词) ‎ ‎ 树林东边  操场上(处所) ‎ ‎ 六十分以下 三十岁以上(范围) ‎ ‎ 开会以前  一年以上 解放后棗(时间)‎ 九、量词短语 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上量词组成。‎ ‎ 1、数量短语:一个、二斤、四里、三次、一回、三只、一碗、两包 ‎ 2、指量短语:这种、那种、这堆、这次、那回。‎ 十、介宾短语 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 介加名、介加代、介加名词短语 例如:‎ ‎ 为人民(服务) 对群众(说) 从现在(起) 关于课堂纪律问题 ‎ ‎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 按规定(办理) 把大门(推开)‎ 十一、“的”字短语 定语用结构助词“的”名词短语,有很多可以省去后面的中心词,进而构成“的”字短语,它的性质和作用与其他名词短语相同。‎ 类型:‎ ‎ 1、名词+的 这本书是哥哥的。‎ ‎ 2、代词+的 这本书是我的。‎ ‎ 3、动词+的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的、穿的、用的好多了。‎ 在冰场上滑冰的是一位姑娘。‎ ‎ 4、形容词+的 红的是花、绿的是草 十二、“所”字短语 ‎“所”加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例如:‎ ‎ 所有 所想 所需要 所认识 所忆 所闻 所作 所图 ‎“所”字短语一般不独立使用。‎ 中考语法复习——单句 一、单句 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主谓句的具体类型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研究比较常见的主谓宾式和主谓式)‎ 例:我们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主谓宾式)他[非常]健康。(主谓式)‎ ‎(他的)病症消失了。(主谓式)‎ 注:主谓宾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这样,后面才有可能带宾语;主谓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但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 例;飞机! 站住! 哦! 呜!(我们这里不做研究)‎ 结构复杂的单句的分析:‎ 一个单句的各个成分都由词来充当,这个句子就简单;如果由复杂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单句就复杂了,它和复杂短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例:1、(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2、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二.划分句子成分 句子六种成分 : 主语、谓语、宾语;——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三种附属成分方法:‎ 划分句子成分一般先划出主、谓、宾; 然后再找出定、状、补。‎ 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定语:用在主语、宾语前面,起限定作用 状语:用在谓语前面,起修饰作用 补语:用在谓语后面,起补充作用 ‎“的”是定语的标志词 ‎“地”是状语的标志词 ‎“得”是补语的标志词 中考语文语法——复 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做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复句的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句。例如:‎ ‎(1) 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2)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借助起关联作用的词语(通常称为“关联词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句。例如:‎ ‎(1)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2)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关联词语主要是连词,还有一些副词(如“更”“也”“就”“都”等)和少数实词(如“一方面”“一会儿”等)。 ‎ 复句的分句间有一定的逻辑事理关系,根据分句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因果类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非因果类复句: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 ‎ 并列复句 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成,这些分句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并列复句常由分句直接组合而成。例如:‎ ‎(1)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3)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并列复句有时借助关联词语组合,常用的有“也”、“又”、“还”、“既……,又……” “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不是……,而是……”等。例如:‎ ‎(1) 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 ‎(2)(这个故事)人们大都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 ‎(3)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递进复句 递进复句有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一层。分句间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别”、“何况”、“不但(不仅、不止、不光)……,而且……(并且、也、还、甚至)……”、“尚且……,何况……”等。例如:‎ ‎(1) 我们既不应当因为出了点错误便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 ‎(2)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3)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你上课时不能说话,尤其是在老师讲课时。‎ ‎(5)你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何况别人呢 ?‎ 选择复句 选择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选择关系的分句组成。选择复句有两种,一种是有取舍的选择复句,表示对两种可能的情况有所取舍,常用“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关联词语。例如:‎ ‎(1) 文天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2) 与其现在后悔,不如当初好好去学。‎ 另一种是无取舍的选择复句,只提出几种可能的情况,常用“或者……”、“也许……,也许……”等关联词语,表示两种可能性是相容的,并不互相排斥;也常用“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等关联词语,表示两种可能性是不相容的,不能同时存在。例如:‎ ‎(1) 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2) 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 转折复句 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这类复句常用“虽然(尽管、固然)……,但是(可是、却)……”、“然而 ”、“不过” 等关联词语。例如:‎ ‎(1)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 ‎(2)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不同。‎ ‎(3)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4)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间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啊!‎ 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这类复句两个分句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常用“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关联词语。前一分句如果用“因为”,后一分句就不能用“因此”“因而”,以免字面重复。例如:‎ ‎(1) 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浪费时间就是耗费生命。‎ ‎(2)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1) 是“前因后果”:前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后一个分句说明结果;(2) 是“前果后因”:前一个分句说明情况,后一个分句补充说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另一种是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依据或前提推出的结论。一般用“既然……,就……”等关联词语来表示。例如:‎ 既然懂得了时间的可贵,就应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 ‎ 假设复句 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如”、“假若”、“倘使”、“要是”等,它们常和副词“就”“便”等配合使用。例如:‎ ‎(1) 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2)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3)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还有一种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并先退让一步,承认它为事实,后一个分句说出一个跟假设的情况不相应的结果。常用“即使(纵然、哪怕、就算)……,也……”的格式。例如:‎ 即使工作再困难些,他也不会退缩的。‎ 条件复句 条件复句一般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只有”“除非”等。它们常和副词“就”、“便”、“才”等配合使用。例如:‎ ‎(1) 只有靠自己观察,才能知道实际的情形。‎ ‎(2) 除非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他才会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还有一种条件复句,结果是不以条件为转移的,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常用“无论(不管、不论)——,都——”等关联词语表示。例如:‎ ‎(1)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2)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3)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时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 重点、难点精析。‎ 一、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分?‎ 判断的标准主要有如下几条:‎ ‎(一)句子内部前后互作句子成分,则为单句,否则就是复句。例:‎ ‎(1) 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这个句子第二个逗号之后部分已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不能据此认为全句是复句。仔细分析,后面这一部分是作“知道”的宾语,讲述“知道”的内容,所以全句应是单句。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因为句子长就认为它就是复句,而仍应作具体的分析才行。‎ ‎(2)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仍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此句猛一看,很像是并列复句,但仔细分析,“态度”之前的部分作后面部分的主语,即主干为“习惯,态度留有印象”。所以这个句子仍为单句。‎ ‎(二)一个主语若有好几个谓语,谓语之间用顿号隔开或无标点,则为单句;若用逗号隔开,则为复句。例:‎ ‎ (1) 母亲又送我一句格言,告诉了我一个真理。‎ 主语“母亲”后跟两个谓语,且用逗号隔开,所以是复句。‎ ‎(2) 小明在房间里又唱又跳。(单句)‎ ‎(三)关联词语连接的若是词或短语,则为单句(只要有一处是词或短语,则为单句);若连接的全是分句,则是复句。例:‎ ‎ (1)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词,因此此句是单句。‎ ‎(2) 只有我们去实践了,才能够检验这条理论是否正确。‎ ‎“只有…才…”连接的都是单句(分句),所以此句为复句。‎ 二、并列、递进、承接、选择的关系复句如何判断?‎ 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句中的关联词语。值得注意的是关联词语有时成对使用,有时却只用一半。另外有的句子没有关联词语,可试着加入,再据此来作判断。例:‎ ‎(1) 他做了,还不如不去做。‎ 关联词只用了一半,属选择复句。‎ ‎(2) 他学日语,学英语?‎ 无关联词语,可加入“是…还是…”或“不是…就是…”,可见是选择复句。‎ 先读下边几个句子:‎ ‎(1) “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 ‎(2) 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当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 ‎(3)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 ?‎ ‎(1) 是有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表示转折关系,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2) 是有四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各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结构上也只有一个层次。(3)则不同,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它的前两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又都表示因果关系,这样,整个句子在结构上形成了两个层次。像这样在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叫二重复句。‎ 一般复句扩展成二重复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种是单句加复句。复句中的前一个分句是单句,后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例如:‎ 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第二种是复句加单句。复句中的前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后一个分句是单句。例如:‎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第三种是复句加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分句又扩展成复句。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断了,‖还有深埋在底下的竹根。‎ 学会分析二重复句,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首先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个层次所在的地方,弄清楚前后分句的关系;然后分析第一层次的两个分句,如果是复句,再弄清它的两个分句的关系。分析要注意关联词语,这对判断复句的结构层次和分句间的关系很有帮助。‎ 分析二重复句可以采用符号法。第一层次,在分句之间用“︱”表示;第二层次,在分句之间用“‖”表示。分句间的关系在竖线上表明。例如:‎ ‎(1)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 ‎                               (假设)                      (并列)‎ ‎ 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            (假设)‎ ‎(1)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不少科学家认识了真理,‖并且坚持真理,|结果 ‎                                                    递进            因果 ‎ 被愚昧的统治者杀死、烧死,‖他们的学说、著作也被禁止、焚烧。‎ 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 ‎(1)定义法。 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2)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例子3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 例1:“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例2:“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这是教训。‎ 例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关联词: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例4:“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这个句子,“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如果看到有关联词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错了。但只要结合前两种方法去判断,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浅谈易混淆的几种复句类型 ‎    复句是大纲要求初中学生应基本掌握的语文知识,而辨别几种常见的复句类型又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来看,掌握了复句的基本知识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将会有不少的好处。‎ 其实常见的复句类型并不多,但学生在判断、运用时往往容易把以下几种混为一谈。‎ ‎       一、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这两种复句中的大部分句子容易区分,但也有容易混淆的情况。并列复句中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表述的类型(常用的关联词有“不是……而是……”,“是……不是……”),有学生易混同于选择复句中的一种没有取舍的情况(常用的关联词为“不是……就是……”)。例如“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不少学生在判断其类型时,将它说成是选择复句。如何辨别这两种情况的复句?首先可以从关联词入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两类复句的关联词进行比较(特别是比较其关联词的后部分),分析其异同点。其次,可从句子表达的意义上来区别。并列复句是为了鲜明地说明事情或事物的特点,意思往往是确定的;选择复句则列出两种不相容的可能,引人注意,意思是不确定的,要人们自己去确定取舍。‎ ‎       二、因果复句和并列复句。虽然这两种复句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因果复句中表推论因果关系的情况(常用“既然……就……”来表示),有些学生易混同于并列复句中的“既……又……”的情况。例如:“既然我们是学生,我们就要认真读好书。”这个复句本来是因果复句,但有些学生判断为并列复句。辨清这两种情况的方法有二:第一用换关联词法来判断,表推论的因果复句中的“既然……就……”可换成表一般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意思上不会有多大的变化;而并列复句却不能把“既……又……”换成“因为……所以……”;第二,用前后分句换位法来判断:前后分句不能换位的是因果复句,能换位意思不变的则是并列复句。‎ ‎       三、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这两种复句由于在某种情况下比较相似,所以很容易混为一谈。如(1)“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2)“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例(1)是假设复句,例(2)又是条件复句。可告诉学生从两方面来辨别这两种复句。第一,根据关联词来辨别:凡是前一分句中的关联词与“如果”意思一样的(如“假如”、“假若”、“若是”、“若要”等),则是假设复句;凡是前一分句的关联词与“只有”意思相近的(如“只要”、“除非”等),就是条件复句。第二,根据句子感情色彩来判断:假设复句往往带有假设的意味,主观色彩较浓;而条件复句常常是冷静地叙述情况,比较客观。‎ ‎       将易混淆的复句类型放在一起分析比较,学生往往容易掌握,从而比较准确地辨清复句的类型。‎ ‎ 中考语文---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 ‎ 标点的种类 ‎1、点号 句末点号 : 问号 、 句号 、 感叹号 ‎ 句中点号: 逗号 、 分号 、 顿号、 冒号 ‎2、标号 引号 、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专名号 ‎ 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 一、顿号 ‎ ‎ 表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 ‎ 注意:‎ ‎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 ‎ 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号 ‎ (口诀: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不要带上顿) ‎ ‎ ①他三十六七岁 ‎ ‎ 距这里二三里 ‎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 ②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2.约定俗成的词语不用顿号 ‎(口诀: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 ‎ 如:中小学生 省市领导 城乡交流 工农兵 调查研究 ‎ ‎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且连词要用在最后两并列者之间。(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如: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4.较长的并列成份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 如: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口诀:并列谓并列补,中间不要插进顿) ‎ ‎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补语)‎ ‎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补语)‎ ‎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谓语)‎ ‎6. 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如: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 ‎7.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为了分清层次,大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逗号 ‎ ‎(口诀: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如: 原子弹、 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 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8. 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要使用逗号。‎ 如: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啦,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用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 如: A、B、C和D ‎ ‎ 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如: 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 口诀 大并套小并, 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练习 下列句子顿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B.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懂得什么? C.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 D.你要好好学习英语、或者日语。‎ 二、逗号 ‎ 表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长些。‎ ‎1.    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1)主语较长的 ‎ ‎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2)强调主语 ‎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 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 (4)变式句(主谓倒装句)‎ ‎ 怎么啦,你?‎ ‎ (5)谓语是主谓短语 ‎ 自行车,我骑出去了。‎ ‎2. 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主谓短语作宾语,前边可有逗号。‎ ‎ 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 ‎3. 用在句首状语后 ‎ 眨眼间,他就把作业做完了。‎ ‎4. 用在独立语后 ‎①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注意:“据说”是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 ‎ ‎② 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的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插入语)‎ ‎③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语)‎ ‎5. 用在部分关联词语后(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只能用在后一个关联词的后面,如:‎ 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6. 用在后置定语前 ‎ 我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历过的。‎ ‎7.用介词“把”、“被”等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般不用逗号。‎ ‎ 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8.有些并列的宾语既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顿号。‎ ‎ 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练习 ‎1.下列句子逗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事。 B.我从小,随祖父在家读书,到小学就直接上了小学三年级。 C.“你为什么想到这儿来上学?”中间的老者盯着我,问。 D.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 三、分号 ‎ ‎ 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 ‎ 如: 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安祥;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 侵略者的诺言,骗不了人;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分号在复句中使用时注意以下两点 ‎1.在分号与句号之间,分号与分号之间至少有一个逗号。‎ ‎ 如: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 2. 在某些转折复句“但”前边可用分号。‎ ‎ 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财产,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 (用“,”也可)‎ ‎ (如果是复句形式充当句子的宾语,而宾语前头又用了冒号,那么分句内部也用分号)‎ ‎ 经验告诉我们: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种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练习 下列分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名者请携带户口簿;身份证;高中毕业证书;体检证明;两张二寸近期免冠照片。‎ B、主食和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室外活动量少,是形成肥胖的一种生活模式。‎ C、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养蚕、纺织、印染、刺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D、一根普通电话线,只能通三路电话;一条微波线路,可通十万路电话;而一条光缆线路,可以通一亿路电话。‎ 四、冒号 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点号。‎ ‎ 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 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这些(总结上文时相当于破折号)‎ ‎(口诀: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 ‎1. 冒号一般管到句末,不能管到句末则不能用冒号。‎ ‎  如: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冒号只能管到“作业到深夜”,再后面的不属于它管的范围)‎ ‎2.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发生变化)‎ ‎ 如: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如:‎ ‎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 ‎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5.冒号不能套用。‎ ‎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 ‎6.“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如:‎ ‎ ①他说,今天不回家了。 ‎ ‎ ② “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 ‎ ③ “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 ‎7.冒号还可表总结。如:‎ ‎  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练习 下面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B、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 ‎ C、按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女干部40岁以上不招聘,45岁以下不培养,50岁以上不提升重用。 ‎ D、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答案:B将冒号改为逗号,C将第一个冒号改为句号,D将冒号去掉或改为破折号。‎ 五、 破折号 ‎(1) 解释、说明前文 ‎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2)话题转换、转折 ‎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3)表说话的中断和延长 ‎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 “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4)表意思递进(紧承)‎ ‎   团结——批评——团结 ‎(5)表分项列举 ‎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6)用在副标题前。‎ ‎ 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 ——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7) 表示总结上文。‎ ‎ 例: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应注意的问题: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 a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 b括号之前之后都可以有点号,但破折号之后不能有点号。‎ c破折号与“是”“有”等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误区警示:‎ 破折号与“是”“有”“即”等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 如:专家们经分析认为,打捞俄潜艇,最可能被采用的方式便是混合打捞法——即先行封舱,将内水抽干增加潜艇自身浮力,再利用浮吊、浮筒来起浮沉艇。‎ 破折号和冒号用法不同:‎ (1) 从语句的前后意思看,破折号往往对前面的某一词的解释说明(例①、例②);而冒号的语言往往是对前面整个语句的分述(例⑥)、总述(例⑦)和解释说明(例⑧)。‎ ‎(2)从语句的前后形式看,破折号可以把注释部分删去,句子的中心内容或形式仍完整 ‎(例①);冒号的语言应该一直到句末,而且其语言绝对不可以省略(例⑤)。  (3)从语气上分析,破折号表示注释时,无需表示停顿或停顿的时间很短(例③、例④);而冒号有时比分号停顿的时间还要长。‎ ‎①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店铺和药店里。(《<呐喊>自序》) ②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包身工》) ③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 ‎④啊,紫藤花!……我怀念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宵风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⑤桂林的美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⑥《为了忘却的记念》共有三处用了典故:写柔石时想到了方孝孺;讲官厅“寻找”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清·钱彩著)高僧坐化的故事;第五段中提到了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形。 ⑦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祝福》) ⑧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 破折号的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和冒号中表示总说与分说的用法相混淆。请看下面的横线处填写正确的标点符号:‎ ‎(1)我国的四大发明 ——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2)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 —— 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3)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得高高的站着纺。 ‎ ‎1、看“总”与“分”的关系。“分”的部分是对“总”的部分作注释,应用破折号。‎ ‎2、凡是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如果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 ‎3、从语气上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六、感叹号 ‎ ‎1、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也用感叹号。‎ 例如:祥林嫂,你放着吧!‎ ‎2、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后也用感叹号。‎ 例如: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3、语气强烈的独词句、非主谓句和带有 强烈感情的感叹词,都可用叹号。‎ 例如: ①飞机!‎ ‎ ②啊呀!你走错了。‎ ‎4、在称呼语、应答词、象声词后面,及标语口号的末尾,如果带有强烈的感情,也都 用感叹号。‎ 注意 ‎ ‎(1)如果有成份倒置,感叹号用在句末。如:‎ ‎ 多美呀,秋天的北京!‎ ‎(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后一个用叹号,前一个用逗号。如:‎ ‎  啊,啊!又到春天了。‎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七、问号 ‎ 表示一句问话说完之后的停顿的点号 注意 ‎ ‎(1)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均用问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用逗号)‎ ‎ ①除了他能去,谁呢?你吗?你能去吗?‎ ‎ ②到底怎么办,(也可用?)去还是不去?‎ ‎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的出呢?‎ ‎(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 ①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 ②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 ‎(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  ①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  ②你就去吗,小栓的爹?‎ ‎(4)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  ①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  ②我不知道他家住哪里。‎ ‎  ③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 (5)反问句连用必须都有问号。‎ ‎ 口诀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练习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  B.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  C.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妹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  D.科学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八、括号 ‎ 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的标号。‎ ‎ 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1.  句内括号指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如: 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翻译的),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文译本。‎ 注意:‎ ‎(1)句内括号要紧贴被解释被补充的词语后。‎ ‎ 如:我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样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 ‎(2)括号内句末不用点号。‎ ‎(3)如果要在被解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点号放在括号后,如上例。‎ ‎2.  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未尾的点号后。‎ ‎(2)在任何情况下,括号前后不能同时有点号。 ‎ ‎ 口诀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九、引号 ‎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在标点符号中属于标号,作用有五点:‎ ‎ ①表示直接引用。‎ ‎ ②表示突出强调。‎ ‎ ③表示否定。‎ ‎ ④表示特定称谓。‎ ‎ ⑤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等。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标点符号之一。‎ 表文中引用等的标号 ‎ ‎1. 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 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如: 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2.夹引: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分两种情况。‎ ‎(1)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2)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 ‎  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 (3) 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  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  他看她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了?”‎ ‎(4)若引文连着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该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3、表示突出强调。‎ ‎ 例如: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4、表示讽刺和否定。‎ ‎ 例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 ‎ ‎5、表示特定称谓。‎ ‎ 例如:“芦柴棒”着急的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6、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7、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 ,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又要用双引号,依此类推 。‎ 练习 ‎1、下列引号的作用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张老师改作文,确实有“点石成金”的功夫! ‎ B.别有用心的人们强令吴吉昌去瓜园“立功赎罪”,永远不准他再进棉花地。 ‎ C.我看,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 D.在某些喜欢息事宁人的人看来,他们也许还算是“好人”‎ ‎[解析]BCD都是反语,A是强调。 答案:A ‎2、 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 B.据克鲁普斯卡娅说,列宁“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 ‎ C.“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 ‎ D.近一二十年来,高技术一词越来越流行。近几年来,人们又越来越经常地提到数字化、信息化时代。 ‎ ‎[解析] A项说话人在引文的中间,“说”之后应为逗号。B项引文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外,因为引文是句子中的一部分。D项“高技术”“数字化”“信息化”要加引号表示强调,两引号中间的顿号去掉。答案:C ‎ ‎ 口诀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十、省略号 ‎1、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 ‎2、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3、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的省略。‎ ‎4、表示静默或思考。‎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6、表示语言的中断。‎ ‎7、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8、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故其后不再加“等”。‎ ‎9、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若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或诗行可以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 ① 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如:‎ 中国新闻史上无法抹去这些名字: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等等,他们伴随着我们走过贫穷,走过幼稚,走过光荣.这句话去掉省略号或去掉“等等”.‎ ‎ ②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一共六个圆点。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或诗行,可以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③注意省略号前后标点的使用。一般来说,在省略号的前面,如果句子的意思已经表达完了,说明这个句子已经是个完整的句子,那么应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点号 如:‎ ‎“真是人民的法庭啊!……”她感动地说。‎ ‎④如果省略号前面的句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原则上不加标点。如:‎ 老汉抓起扁担,提起水桶,走上台阶……‎ ‎5.并列的词语三个以上才能用省略号 如:‎ 李白、杜甫……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本句应去掉省略号或再加一个人名.‎ ‎6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言的中断,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断断续续,余声未尽,而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 如: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鲁大海…… 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你胡说!‎ 十一、书名号 ‎ 主要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1、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面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例如:《读<石钟山记>有感》‎ ‎3、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 例如:《荀子·劝学》‎ 十二、对话中的标点 1、老师说:“今天很冷,大家多穿些衣服。”‎ ‎2、 “今天很冷,”老师说,“大家多穿些衣服。”‎ ‎3、 “今天很冷,大家多穿些衣服。”老师说。‎ ‎4、  老师抬起头,看了看大家,(:)“今天很冷,大家多穿些衣服。” ‎ 十三、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叹号、问号不能用在句子成分之间,其语气停顿相当于句号。如:‎ ‎ 我呀,还得再活上一阵子呀!‎ ‎2.省略号不能和“等”同时用。‎ ‎3.书名号容易忽视。如:资本论不是很长吗?你不也要读吗? ‎ ‎4.破折号与省略号的区别:‎ 破折号表声音延长,省略号表说话断断续续。如:“我……不行……了,请……你……”‎ ‎ 5.省略号后一般不能再用点号。‎ ‎ 6. 复指成分之间不能用逗号或顿号,如果用只能用破折号。如: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十四、书写位置 ‎1、问号、句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 顿号,书写时紧挨文字,放在文字的右边偏下,并占一个字格。‎ ‎2、引号、括号、书名号都用在文字前后,并占一个字格。这三种标号的前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边可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放在一行开头。‎ ‎3、省略号、破折号书写时都放在字格中部,占两字格。可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也可出现 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拆散使用,即不能有前行末尾占一格,后行开头占一格的情况。‎ ‎4、间隔号、连接号放在被间隔或连接的字词中间,书写时占一字格,处于格中部。连接号在连接汉语拼音时占半个字的位置,而在公路、铁路等交通部门标志运行起讫点时,占两个字格。‎ 例:①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区。‎ ‎ ②T1北京—长沙 ‎5、着重号和专名号放在文字的下边,不单独占格。‎ 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 ‎ 例: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标点符号运用中的十大误区 一、概数中间加顿号。‎ ‎ 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如:‎ ‎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二、非疑问句用问号。‎ ‎ 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号,而不应该用问号。如:‎ ‎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1994年全国高考题)‎ 三、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 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用逗号。如:‎ ‎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四、“某某说”后标点不明。‎ ‎ “某某说”引领直接引语时,放在引用话之前,后面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后面用逗号;放在引用话之后,后面用句号。如:‎ ‎ “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白求恩大夫说:“我要立刻做手术。‎ 五、倒装成分之间用句末点号。‎ ‎ 倒装句虽然有句子成分的倒置,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全句只能用一个句末点号,倒装成分之间应用逗号。如:‎ ‎ 怎么了?你。‎ ‎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 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跃进!沿着前进的道路。‎ 六、标点与功能相同的文字并用。‎ ‎ 1.省略号与“等” ”等等”并用。省略号和“等” “等等”都可表示列举的省略,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如:‎ ‎ 一起去的有十七八个人,有我姐姐、 表哥、 表妹、 同学……等。‎ ‎2. 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并用。破折号和“即”“就是”‎ 等词语都可表示解释说明,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如:‎ ‎ 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就是“巾外之界”。‎ ‎ 该句就犯了破折号与“就是”同时使用的错误,应将破折号或“就是”删去。‎ 七、标点功用混淆。‎ ‎ 每一种标点都有其独特的功用,如果混淆了它们各自的功用,就会导致使用的错误。如:‎ ‎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 ‎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八、加引范围不清。‎ ‎ 使用引号,首先必须搞清加引的范围,既不能多引,也不能少引。如:‎ ‎ 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给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 当大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一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出现于天宇。‎ 九、停顿长短不当。‎ ‎ 点号可根据表示停顿的长短分为不同的级: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逗号、顿号。一个句子内部用上了不同级的几种点号,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其表意的层次来。如果停顿的长短不当,就会破坏句子内部的层次。如:‎ ‎ 我校是XXX捐资百万美元,跨省办起的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 ‎ 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平方米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 十、标号与点号错位 ‎ 1.引号与句末点号的位置。 ‎ ‎(1) 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 ‎(2 ) 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面。‎ ‎2.括号与点号的位置。 ‎ ‎(1)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词语的,这种括号叫句内括号,被句内括号注释的语句,它的后边如果要用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之后, ‎ ‎(2)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应放在句末的点号之后。 ‎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常见失误 ‎(1)非疑问句用问号: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解析】“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故不能用句号。‎ ‎(2) 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解析】 这是一个倒装句,“我的小姑奶奶”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未,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 ‎(3) 分句之间用顿号: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解析】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联合词组。凡是联合词组,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4) 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解析】“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第二层次应改用逗号。‎ ‎(5) 连词前面用顿号: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解析】“或”是连词。在不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 概数用顿号: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解析】“十七八岁”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年龄。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因为概数无须停顿;一加顿号便成了“十七”和“八”并列了。这不符合表述原意。‎ ‎(7) 集合词语用顿号: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解析】“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中、小学生”,“大、专院校”,“指、战员”,“司、乘人员”这些词语中的顿号都是不该用的。‎ ‎(8) 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解析】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9) 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解析】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10) 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毛泽东有两句诗: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1) 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解析】“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 ”是同位词组,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王、程作“三位女杰”的说明词语。‎ ‎(12) 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解析】“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 引语中 “某某说,”后用冒号:“大桥就要通车了, ”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 “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解析】凡是在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 这“某某说 ”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提示下文。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 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①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②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解析】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在引号内还是在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上句李白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句末点号则应放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凡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 ‎(15) 不是书名用书名号:《丽达公寓》即日发售。‎ ‎【解析】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丽达公寓”,是商品房的名称,是不能用书名号的。不能为了突出某一表述对象,便滥用书名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