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1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14

‎2016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在不断地变化着.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煤的液化 C.石油的分馏 D.浓盐酸挥发 ‎2.为保证某些玻璃仪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常把玻璃的接触面处磨毛(也称磨砂),如图仪器不需要经过磨毛处理的是(  )‎ A.‎ 分液漏斗 ‎ B.‎ ‎ 滴瓶 ‎ C.‎ ‎ 锥形瓶 ‎ D.‎ ‎ 集气瓶 ‎3.氧循环和碳循环密不可分,其中属于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变化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如表是某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归纳,其中不完全正确的是(  )‎ A性质与用途 B化学与生活 铜有良好的导电性﹣﹣用于制成导线 氢氧化钙呈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冰箱内的异味 肥皂水显碱性﹣﹣涂抹蚊虫叮咬处减轻痛痒 C化学与材料 D物质的鉴别 水泥、玻璃﹣﹣非金属材料 合金、合成纤维﹣﹣有机合成材料 羊毛制品和纯棉制品﹣﹣分别燃烧闻气味 二氧化碳和氮气﹣﹣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A.A B.B C.C D.D ‎5.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 B.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组成元素和分子构成不同 C.NaOH溶于水温度升高,因为Na+、OH﹣扩散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放出的热量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因为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6.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大力发展公交及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事业,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 B.在农田里大量焚烧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以获得某些营养物质 C.实时对企业的排放进行监测,从源头上控制、减少排放大气污染源 D.研发易降解的塑料和生物农药 ‎7.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SiCl4)反应可制得高纯度的硅,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SiCl4Si+4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HCl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四氯化硅是由一个硅原子和四个氯原子构成 D.四氯化硅中硅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4:71‎ ‎8.下列对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子质量的大小主要是由质子和核外电子决定的 B.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原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断运动 D.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9.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将‎5g氯化钠完全溶解在‎95g水中,溶液的质量为‎100g B.‎2g氢气和‎8g氧气混合点燃,生成水的质量是‎9g C.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将‎5g铁和‎5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g ‎10.“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 A.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B.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C.检验一包白色粉末是食盐还是纯碱 D.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 ‎11.如图关于某反应微观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原子)(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发生改变 B.该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C.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也减少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乙、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4:1:2‎ ‎12.硒被誉为“抗癌大王”.根据如图提供的硒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硒属于金属元素 B.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g ‎13.要除去如表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方法不可行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方法 A CO2‎ CO 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 MnO2‎ 炭粉 在空气中灼烧 C KCl溶液 Ba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硫酸钠溶液,过滤 D FeSO4溶液 CuSO4溶液 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14.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采用薄层纸片作为传导体,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避免了传统电池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因而废旧的纸质电池可作为一般的废弃物加以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开发利用该电池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该电池反应中锌元素化合价升高 C.其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该电池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15.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50g物质a与‎50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00g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 ‎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6分)‎ ‎16.水和食品都是人类生存必需品,它们的安全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健康.‎ ‎(1)2015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此主题的做法正确的是______‎ A.任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B.加大农药的使用量,以减少害虫的危害 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D.自来水厂用液氯给饮用水消毒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可用______来区别硬水和软水;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净水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3)市面上部分白酒遭到塑化剂污染,长期接触塑化剂可引起血液、生殖系统损害.塑化剂(DMP)化学式为C10H10O4,DMP属于______(填有机物还是无机物).‎ ‎1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现有物质 ①氯化钠 ②铁 ③硝酸铵 ④水 ⑤可燃冰,请按要求填写:‎ 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______(填写序号),属于盐的是______(填写序号),属于单质的是______(填写化学式),③中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填写符号).‎ ‎18.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金属制品,利用其导热性的是______(填序号),A图中用到的合成材料是______;‎ ‎(2)铝制品比铁制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表面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铁制品易生锈,工业生产常用稀盐酸来除铁锈,写出除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9.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用A图所示装置净化黄泥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通过B图所示酸的性质实验,可认识到:虽然酸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不同的酸溶于水时解离出的______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 ‎(3)实验C是通过控制哪些因素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______.‎ ‎(4)通过实验D探究得出钢铁的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共同作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 ‎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3分)‎ ‎20.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获得一瓶纯净的氧气来直接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要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则发生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填导管接口字母):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如图G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装置中小试管外壁贴有4片试纸:其中两端的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中间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浸过并晒干.将制得的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缓缓流入小试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该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1.小明和他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上一次实验后忘记塞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怀疑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提出猜想】①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②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③该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实验验证】‎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变红 ‎______‎ ‎(2)‎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______‎ ‎【讨论】小明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1)(2)可推断,猜想②正确.而小张则认为猜想③也可能正确,理由是______.于是小王又选择了不同于上述实验(1)(2)中的试剂,设计了如下补充实验:‎ ‎(1)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______,静置、分层;‎ ‎(2)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______溶液,若有______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反之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 ‎【反思】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可能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 ‎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2.工业上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化验员要对每批次的纯碱产品进行检验.在实验室中取‎27g纯碱样品,平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到盛有‎100g稀盐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的质量为‎60g),每次充分反应后都进行称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纯碱样品的质量/g ‎5.4‎ ‎5.4‎ ‎5.4‎ ‎5.4‎ ‎5.4‎ 电子天平的示数/g ‎163.2‎ ‎166.4‎ ‎169.6‎ ‎175‎ ‎180.4‎ ‎(1)第一次加入纯碱样品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g.‎ ‎(2)计算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 ‎ ‎2016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在不断地变化着.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煤的液化 C.石油的分馏 D.浓盐酸挥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解:A、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氯化钠从海水中析出,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煤的液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石油的分馏过程中,只是通过沸点不同,把汽油、煤油等物质分离开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浓盐酸挥发过程中,只是氯化氢从盐酸中分离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 ‎ ‎2.为保证某些玻璃仪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常把玻璃的接触面处磨毛(也称磨砂),如图仪器不需要经过磨毛处理的是(  )‎ A.‎ 分液漏斗 B.‎ ‎ 滴瓶 C.‎ ‎ 锥形瓶 D.‎ ‎ 集气瓶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磨砂处理是让化学器具之间的接触面更光滑、接合更紧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储存化学药品的容器都要磨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液漏斗的活塞处必须接合紧密,需要进行磨砂处理,故选项正确.‎ B、滴瓶的滴管与瓶子之间必须接合紧密,需要进行磨砂处理,故选项正确.‎ C、锥形瓶常用作反应容器用,不需要磨砂,故选项错误.‎ D、集气瓶需要盖玻璃片 所以为防止气体溢出 需要在瓶口处进行磨砂处理,故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3.氧循环和碳循环密不可分,其中属于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变化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烧的常识等进行分析解答,自然界中由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唯一的方法是光合作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燃料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B、海水能吸收部分二氧化碳,但不能放出氧气,故选项错误;‎ C、动植物的呼吸,是将氧气在体内发生缓慢氧化释放出二氧化碳,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烧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4.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如表是某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归纳,其中不完全正确的是(  )‎ A性质与用途 B化学与生活 铜有良好的导电性﹣﹣用于制成导线 氢氧化钙呈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冰箱内的异味 肥皂水显碱性﹣﹣涂抹蚊虫叮咬处减轻痛痒 C化学与材料 D物质的鉴别 水泥、玻璃﹣﹣非金属材料 合金、合成纤维﹣﹣有机合成材料 羊毛制品和纯棉制品﹣﹣分别燃烧闻气味 二氧化碳和氮气﹣﹣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A.A B.B C.C D.D ‎【考点】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鉴别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铜的导电性和氢氧化钙碱性分析;‎ B、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和肥皂水呈碱性分析;‎ C、根据材料的类别分析;‎ D、根据物质的特性进行鉴别.‎ ‎【解答】解: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导线;氢氧化钙呈碱性,能与酸起中和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A完全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冰箱内的异味;肥皂水呈碱性,能减轻蚊虫叮咬后的痛痒,故B完全正确;‎ C、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C不完全正确;‎ D、羊毛制品和纯棉制品在灼烧时气味不同,可以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是氮气,故D完全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考查必是热点之一.‎ ‎ ‎ ‎5.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 B.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组成元素和分子构成不同 C.NaOH溶于水温度升高,因为Na+、OH﹣扩散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放出的热量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因为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是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和过氧化氢均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C、NaOH溶于水温度升高,因为Na+、OH﹣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6.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大力发展公交及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事业,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 B.在农田里大量焚烧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以获得某些营养物质 C.实时对企业的排放进行监测,从源头上控制、减少排放大气污染源 D.研发易降解的塑料和生物农药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白色污染与防治.‎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根据题意,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旨在保护环境,呵护绿色家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据此结合各选项的做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大力发展公交及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事业,缓解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问题,能够保护环境,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故不符合题意;‎ B、在农田里大量焚烧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不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故符合题意;‎ C、实时对企业的排气进行监测,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大气排放污染源,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故不符合题意;‎ D、研发易降解的塑料和生物农药,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热点之一,增强环保意识、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7.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SiCl4)反应可制得高纯度的硅,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SiCl4Si+4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HCl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四氯化硅是由一个硅原子和四个氯原子构成 D.四氯化硅中硅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4:71‎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iCl4Si+4X,推测物质X的有关信息.‎ B、考虑置换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C、考虑分子的构成;‎ D、根据硅元素和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结合四氯化硅的化学式求算出硅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 ‎【解答】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iCl4Si+4X,反应前H原子个数为4个,Si原子个数为1个,Cl原子个数为4个;反应后Si原子个数为1个,故推测X中有1个H原子和1个Cl原子,为HCl.故正确;‎ B、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 C、一个四氯化硅分子是由一个硅原子和四个氯原子构成,故原说法错误;‎ D、四氯化硅中硅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28:(35.5×4)=14:71,故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置换反应的特点和发生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利用化学式的特点进行处理.‎ ‎ ‎ ‎8.下列对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子质量的大小主要是由质子和核外电子决定的 B.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原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断运动 D.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考虑;B、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考虑;C、根据原子的特点考虑;D、根据能移动分子、原子考虑.‎ ‎【解答】解: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原子质量的大小主要是由质子和中子,故A错;‎ B、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故B说法正确;‎ C、原子的特点:原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断运动,故C说法正确;‎ D、能移动分子、原子,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原子的构成,分子、原子的关系和区别.‎ ‎ ‎ ‎9.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将‎5g氯化钠完全溶解在‎95g水中,溶液的质量为‎100g B.‎2g氢气和‎8g氧气混合点燃,生成水的质量是‎9g C.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将‎5g铁和‎5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来解释化学反应,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解:A、‎5克氯化钠溶于‎95克水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A错误;‎ B、根据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可以知道:氢气和氧气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1:8,所以‎1g氢气只能和‎8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9g水,有‎1g氢气剩余,故正确;‎ C、镁条燃烧后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D、将‎5g铁和‎5g铜混合加热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和灵活运用这一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 ‎ ‎ ‎10.“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 A.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B.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C.检验一包白色粉末是食盐还是纯碱 D.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碱、盐的鉴别;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根据铁生锈的探究不用采用什么特殊材料,只要利用水与空气即可分析;‎ B、根据选择不同的溶质即可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析;‎ C、根据醋酸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D、根据天然气和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即可.‎ ‎【解答】解:A、铁生锈的探究不用采用什么特殊材料,只要利用水与空气即可,因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可以进行的实验,故A正确;‎ B、选择不同的溶质即可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因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可以进行的实验,故B错误;‎ C、醋酸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以用食醋检验一包白色粉末是食盐还是纯碱,故C正确;‎ D、天然气和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不能用燃烧的火柴检验,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化学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对生活中的化学要有较明确的认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难度不大.‎ ‎ ‎ ‎11.如图关于某反应微观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原子)(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发生改变 B.该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C.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也减少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乙、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4:1:2‎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A、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 B、根据物质类别的变化可以分析元素的变化;‎ C、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原子的变化、物质总质量的变化等;‎ D、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乙、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解答】解:由反应微观示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发生改变.故A说法正确;‎ B、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单质,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故B说法不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由于原子的种类、数目及质量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也不变,故C说法不正确;‎ D、由上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乙、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3:1:2.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2.硒被誉为“抗癌大王”.根据如图提供的硒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硒属于金属元素 B.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g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由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34=2+8+18+x,解得x=6.‎ A.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硒原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由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34=2+8+18+x,解得x=6,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3.要除去如表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方法不可行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方法 A CO2‎ CO 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 MnO2‎ 炭粉 在空气中灼烧 C KCl溶液 Ba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硫酸钠溶液,过滤 D FeSO4溶液 CuSO4溶液 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能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BaCl2溶液能与适量的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足量铁屑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4.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采用薄层纸片作为传导体,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避免了传统电池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因而废旧的纸质电池可作为一般的废弃物加以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开发利用该电池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该电池反应中锌元素化合价升高 C.其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该电池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纸质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B、根据锌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C、根据能量的转化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分析.‎ ‎【解答】解:A、该电池避免了传统电池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开发利用该电池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正确;‎ B、该电池反应中锌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2价,故正确;‎ C、该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正确;‎ D、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反应物,质量减少,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越短题干,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 ‎ ‎15.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50g物质a与‎50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00g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相等则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据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D、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及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分析解答.‎ ‎【解答】解:A、不确定温度,无法变化b、c的溶解度大小,故错误;‎ B、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C、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的a,所以‎50g物质a与‎50g水充分混合后,还有‎25g的a剩余,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75g,故错误;‎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仍为饱和溶液,c溶解度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而降温后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c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6分)‎ ‎16.水和食品都是人类生存必需品,它们的安全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健康.‎ ‎(1)2015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此主题的做法正确的是 CD ‎ A.任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B.加大农药的使用量,以减少害虫的危害 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D.自来水厂用液氯给饮用水消毒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可用 肥皂水 来区别硬水和软水;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净水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6 .‎ ‎(3)市面上部分白酒遭到塑化剂污染,长期接触塑化剂可引起血液、生殖系统损害.塑化剂(DMP)化学式为C10H10O4,DMP属于 有机物 (填有机物还是无机物).‎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硬水与软水;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分类;空气与水.‎ ‎【分析】(1)根据水污染的途径进行解答;‎ ‎(2)根据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别硬水和软水以及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进行解答;‎ ‎(3)根据塑化剂(DMP)化学式为C10H10O4,可知塑化剂是含碳的化合物进行解答.‎ ‎【解答】解:‎ ‎(1)A.任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会造成水污染,故错误;‎ B.加大农药的使用量,能以减少昆虫的危害,但会造成水体污染,所以要合理使用,故错误;‎ C.使用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水体污染,所以要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故正确;‎ D.自来水厂用液氯给饮用水消毒,故正确;‎ 故填:CD;‎ ‎(2)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别硬水和软水,其中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泡沫较少的硬水;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知,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填:肥皂水;+6;‎ ‎(3)塑化剂(DMP)化学式为C10H10O4,可知塑化剂是含碳的化合物,所以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物.‎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水的污染与防治,了解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1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现有物质 ①氯化钠 ②铁 ③硝酸铵 ④水 ⑤可燃冰,请按要求填写:‎ 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 ④ (填写序号),属于盐的是 ①③ (填写序号),属于单质的是 Fe (填写化学式),③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NH4+ (填写符号).‎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属于盐,硝酸铵属于盐;铁是由铁元素组成,属于单质;硝酸铵中的阳离子是NH4+‎ 故答案为:④;①③;Fe;NH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 ‎ ‎18.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金属制品,利用其导热性的是 B (填序号),A图中用到的合成材料是 塑料 ;‎ ‎(2)铝制品比铁制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表面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Al+3O2=2Al2O3 ;‎ ‎(3)铁制品易生锈,工业生产常用稀盐酸来除铁锈,写出除锈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开放性简答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合成材料的概念分析;‎ ‎(2)根据铝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铝制水壶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2)铝制品比铁制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表面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l+3O2=2Al2O3;‎ ‎(3)铁制品易生锈,工业生产常用稀盐酸来除铁锈,则除锈的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 故答案为:‎ ‎(1)B; 塑料; (2)4Al+3O2=2Al2O3;(3)Fe2O3+6HCl=2FeCl3+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以及金属的防锈措施,难度较大.‎ ‎ ‎ ‎19.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用A图所示装置净化黄泥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2)通过B图所示酸的性质实验,可认识到:虽然酸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不同的酸溶于水时解离出的 酸根阴离子 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 ‎(3)实验C是通过控制哪些因素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是否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是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 .‎ ‎(4)通过实验D探究得出钢铁的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 氧气和水蒸气 共同作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1)过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酸类因为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阳离子相同,有形同的化学性质,又因为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阴离子或酸根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 ‎(3)根据燃烧的条件和实验中的现象分析;‎ ‎(4)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解答.‎ ‎【解答】解:(1)过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酸类因为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阳离子相同,有形同的化学性质,又因为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阴离子或酸根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 ‎(3)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图示中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达到着火点,并且与空气接触;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是否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可燃物是否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 ‎(4)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引流 (2)酸根阴离子 (3)可燃物是否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是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4)氧气和水蒸气 ‎【点评】正确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是要具备完备的化学知识,并且要了解各种实验的特点.‎ ‎ ‎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3分)‎ ‎20.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 分液漏斗 .‎ ‎(2)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若要获得一瓶纯净的氧气来直接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 BC (填字母).‎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要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则发生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填导管接口字母):CO2→ d → e → b → c → a ‎ ‎(4)利用如图G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装置中小试管外壁贴有4片试纸:其中两端的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中间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浸过并晒干.将制得的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缓缓流入小试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中间的干燥试纸无变化,两端的湿润试纸由下而上依次变红 ,该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据常用仪器回答;‎ ‎(2)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3)根据该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固+液,常温,并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方法解答,要得到纯净干燥的气体应该先除杂再干燥,以排除干扰;‎ ‎(4)根据现象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要获得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装置BC;‎ ‎(3)要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应该先除杂再干燥,即先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吸收氯化氢杂质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为了除杂彻底,导气管的连接顺序是“长进短出”,故连接顺序是:debca;‎ ‎(4)酸性溶液可使石蕊试液变红,根据题意:装置中小试管外壁贴有4片试纸:其中两端的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中间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浸过并晒干.将制得的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缓缓流入小试管内,将会观察到:干燥试纸无变化,湿润试纸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下边的先变红,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石蕊变红,故干燥的试纸未变色,润湿的试纸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2)2H2O22H2O+O2↑;BC;(3)debca;(4)中间的干燥试纸无变化,两端的湿润试纸由下而上依次变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点评】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装置选取方法、制取气体的注意事项等知识才能结合题意正确解答.‎ ‎ ‎ ‎21.小明和他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上一次实验后忘记塞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怀疑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提出猜想】①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②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③该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实验验证】‎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变红 ‎ 溶液显碱性 ‎ ‎(2)‎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 溶液中存在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 ‎ ‎【讨论】小明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1)(2)可推断,猜想②正确.而小张则认为猜想③也可能正确,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于是小王又选择了不同于上述实验(1)(2)中的试剂,设计了如下补充实验:‎ ‎(1)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 BaCl2(CaCl2等)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 ,静置、分层;‎ ‎(2)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 CuSO4(CuCl2等) 溶液,若有 蓝色沉淀 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反之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 ‎【反思】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可能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NaOH+CO2=Na2CO3+H2O .‎ ‎【考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实验验证】(1)酚酞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可以据此解答;‎ ‎(2)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其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可以据此解答;‎ ‎【讨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1)加入氯化钡溶液可以除去碳酸钠,可以据此解答;‎ ‎(2)氢氧化钠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同时生成 硫酸钠,可依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由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的缘故,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实验验证】(1)酚酞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 ‎(2)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其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讨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且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若氢氧化钠全部变成碳酸钠,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1)加入氯化钡溶液可以除去碳酸钠,当不再产生沉淀时,说明碳酸钠已被全部消耗掉;‎ ‎(2)氢氧化钠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同时生成硫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Na2SO4+Cu(OH)2↓;‎ ‎【反思】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由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实验验证】(1)溶液显碱性;‎ ‎(2)溶液中存在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 ‎【讨 论】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BaCl2 (CaCl2等)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CuSO4(CuCl2等); 蓝色沉淀;‎ ‎【反 思】2NaOH+CO2=Na2CO3+H2O.‎ ‎【点评】熟练掌握氢氧化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知道氢氧化钠的变质的原因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记住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 ‎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2.工业上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化验员要对每批次的纯碱产品进行检验.在实验室中取‎27g纯碱样品,平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到盛有‎100g稀盐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的质量为‎60g),每次充分反应后都进行称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纯碱样品的质量/g ‎5.4‎ ‎5.4‎ ‎5.4‎ ‎5.4‎ ‎5.4‎ 电子天平的示数/g ‎163.2‎ ‎166.4‎ ‎169.6‎ ‎175‎ ‎180.4‎ ‎(1)第一次加入纯碱样品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2.2 ‎g.‎ ‎(2)计算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前后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的差,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完全反应后所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由碳酸钠质量与样品质量比计算样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第一次加入纯碱样品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00g+‎60g+‎5.4g﹣‎163.2g=‎‎2.2g ‎(2)第三次加入纯碱样品充分反应后与‎100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5.4g×3+‎100g+‎60g﹣‎169.6g=‎‎6.6g 设前三次加入的纯碱样品中共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 ‎106 44‎ X ‎‎6.6g x=‎15.9g ‎ 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8.1%‎ 答案:‎ ‎(1)2.2‎ ‎(2)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8.1%.‎ ‎【点评】根据第三次实验数据加入稀盐酸后剩余物质质量不再改变可知得,此时所加入的稀盐酸不再反应,碳酸钠完全反应,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总质量可由质量守恒定律求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