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7-1-21、《论语》六则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 (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练习回顾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7-1-22《世说新语》二则 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句意:你父亲在家吗?) (2)一词多义 ①为 何为不可(为:动词,做。) 正为此耳(为:介词,因为。) ②以 本所以疑(以:介词,与“所”组成固定句式,译为“……原因”。)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介词,译为“通过”。) ③相 相委而去(相:代词,译为“别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相:代词,译为“他”。) (3)古今异义 ①去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难道。相:做代词。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介词“以”,当“因为”讲的两个词。现代汉语中“可以”两字连用,只做能愿动词。) ③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 ④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4)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 ②倒装句: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为”前置。) 相弃邪(疑问句宾语“相”前置。) ③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 3.课文主旨 《期行》:“信”是立世之本,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船》: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4.练习回顾 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华歆开始的时候感到为难,而后来遇到紧急情况坚持两人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而当遇到紧急情况后想抛弃搭船人,改变当初的选择。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华优王劣。 7-1-23伤仲永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读pān。)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慢慢地。今义指稍微。) 复到舅家 (复: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众人: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3)词类活用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泯然众人矣 (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父异焉 (异: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父利其然 (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 2.练习回顾 方仲永过人之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变化:令作诗,不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变化的主要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故事中的道理:人的天赋即使较高,仍然需要努力地学习。因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不是不变的,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作者还指出即使是神童如果后天不学习,尚且变成普通人;普通人如果不学习,恐怕连一个平庸的普通人还不如呢!这说明作者非常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这对老师和家长如何珍惜孩子的天赋和后天的学习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3.作者的人才观: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4.拓展练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央,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韩诗外传》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比较一下本文中的孟母与《伤仲永》中仲永的父亲在教子上有什么不同? 解答: 1.写了两件事:孟母裂织,孟母买豚肉。2.记叙了孟母教子的两件事,说明教育子女应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并要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孟母懂得要教育子女,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必须以身作则。仲永的父亲则因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结果孟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孟子成了才,而方仲永则失去了良好的天赋而“泯然众人矣”。 7-1-24木兰诗 1.《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思想内容: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4.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5.木兰的形象: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 7-1-25诗五首 1.思想感情 《杂诗》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写离家人向来客询问家中的情况。问句结尾表达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 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 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差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3. 名句赏析 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哲理: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7-1-26卖油翁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2)一词多义 ①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②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③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射术。) ④而:释担而立(而:表顺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表转折。) 康肃笑而遗之(而:表修饰。)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句意:你怎么能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康肃笑而遗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句意: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汝亦知射乎(“射”:动词做名词,射术。句意:你也知道射术吗?) 2.人物形象: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以柔克刚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3.故事道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 7-1-27三峡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句意: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绝:断绝。) 绝 多生怪柏(绝:极,最。) (3)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或: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②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是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奔驰的快马,动词做名词。) ②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③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名词做状语。) 2.练习回顾 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叠障,隐天蔽日”是写山高峡深。 次写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复王命,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骑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这种对比烘托,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 再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态,不像夏日奔腾浑浊,自然“回清倒影”,“绝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是春冬之时,也一派生机,所以“良多趣味”。 最后是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观,其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山水到猿啼,写出了三峡特有的风貌,文字准确而简约。 7-1-28古文二则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亡何(“亡”通“无”,读wú。“不”的意思。句意:不久。) (2)古今异义 ①而翁知我(而:你,你的。今常用于连词。句意:你父亲把我当知己。) ②是年(是:这,代词。今常用于表判断。句意:这年。) ③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大概,表示推测。今常用于锅盖、盖房、盖图章等义。句意: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 ④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距离。今常用于从哪儿出发到哪里。几何:多少。今常用于几何学的简称。句意:周朝、宋朝相隔多少时间了?) ⑤此非常儿也(非常:不寻常。今常用作“十分”、“极”讲。句意: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3)词类活用 ①而翁知我(知:活用为意动,“以……为知”。) ②卒辇而致之(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车子运”。) ③日数千言不肯休(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4)一词多义 ①亡:亡何(亡:通“无”,不。句意:不久。) 其人亡(亡:死亡。) ②以:何以(以:凭借,介词。句意:凭什么。) 以千金(以:把,介词。句意:把千金……) 无以应(以:与“无”组成固定词,当“无法”讲。句意:无法回答。) ③几:几何(几:与“何”一起为“多少”的意思。) 几二千年矣(几:差不多。) ④何:何以(何:疑问代词,什么。) 几何(何:与“几”一起当“多少”讲。) 2.思想内容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通过记叙蔡勉旃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可见蔡勉旃是一个具有“重诺责,敦风义”的高尚品质的人。 《戴震难师》通过记述戴震这个尚处于启蒙时的儿童,用“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的事情”的问题来追问老师的事情,表现了戴震具有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练习回顾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克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赞成这种做法。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所以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产生。 4.相关链接 关于诚信的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7-1-29陌上桑 1.主要内容:《陌上桑》通过美丽无比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邀请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 2.名句鉴赏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诗句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捋髭须”、 “脱帽着帩头”、“忘其犁”、“忘其锄”,如此更突出了罗敷的美丽。 7-1-30诗五首 1.思想内容或名句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第一句以起兴开篇,点明时令,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挂念。第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想象,既饱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将相思情意托付同照两地的明月带给对方,又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真挚友情的深情歌咏,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佳句“曲径通幽处”,指幽深静谧的环境。成语“万籁俱寂”是本于“万籁此都寂”。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它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襟怀和人生精神,借写飞来峰表明自己的革新主张是高瞻远瞩的正确认识,所以敢于革新,敢于向保守势力冲击。 《望岳》:作者通过描写看到泰山巍峨的雄姿而引起的赞叹和遐想,表现了青年时代的抱负和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化用了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的意思,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下面的诗句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故乡与游子天各一方,但是明月既照游子,也照故乡。看到了明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的情怀。虽然古人、今人都看月,但严格地讲,看的不是“同一时”月。因为明月是常驻的,而人生却是飘忽不定的。既然如此,但愿人们生活得愉快(“当歌对酒”),让人生像“月光”那么永久常驻(“月光长照金樽里”)。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无限思念的情怀。诗人与远方的友人“相望不相闻”,虽可共赏明月,却不能相见共语。那么怎么办呢?“我愿化作一道光追随着月光,照到你的面前。”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7-2-21黔之驴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都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2. 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课文一共两段,第一段写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第二段写驴虎较量的过程及结果。 3.《黔之驴》的寓意 (1)从虎的角度:不被对方气势吓倒,或注意观察,知己知彼。 (2)从驴的角度: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4.成语:庞然大物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比喻就是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7-2-22陋室铭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 2.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思考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2-23爱莲说 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思考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3)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4)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5)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被人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7-2-24口技 1.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读zuò。) 2.一词多义 乳 妇抚儿乳 (乳:动词,吃奶) 绝 以为妙绝 (绝:副词,极) 儿含乳啼 (乳:名词,奶头) 群响毕绝 (绝:动词,尽、消失) 3.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 (会,恰逢。今义为聚集,见面,理解,集会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中间夹杂,间读jiàn。“中间”是方位名词“中”与动词“间”连用。力拉:拟声词。)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走,跑。今常用义为“行”。) 4.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擅长,形容词用作动词。) 妇抚儿乳 (乳,喂奶,名词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名词用作动词。) 5.三个场景 第二段:一家人由睡到醒的过程;第三段:由醒又睡的经过;第四段:失火,救火的经过。 6.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一场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7.全文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那么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又起什么作用? (1)反衬“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满”“无”点明人人如此。这八字既说明了宾客对这位名嗓京城的表演者的向往之情,又反衬出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寂的氛围,为下文千奇万状的声响埋下伏笔, (2) “伸颈”“侧目”说明观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微笑”表示观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3)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正坐”和“伸颈”侧目“对照”“少舒”和“正坐”写宾客由紧张而松了一口气, (4)写宾客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犹如身临火场一般,“先走”写出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这样正、侧描写相结合,就把口技者的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联系起来,突出表演口技的“善”。 7-2-25诗词五首 1.饮酒 主旨: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欣赏 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归复自然。 2.《次北固山下》 主旨:《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景诗。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欣赏 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小诗,赞美京城长安的早春景色。 4.《雁门太守行》 主旨: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全诗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5.《天净沙·秋思》 主旨:这是一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名句欣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写旅人,旅人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会想到故乡的人,眼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说了“断肠人在天涯”六个字,但蕴含着这许多的意思。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7-2-227包拯 1.一词多义 知 知天长县(主持,掌管) 之 杀而鬻之(代词,代牛) 亦知其名(知道)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代词,代杀牛者) 其 其人遂无以对(代词,代那个人) 闻者皆惮之(代词,代包拯) 亦知其名(代词,代包拯,译为他) 2.古今异义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不久。今常用于“寻找”“寻觅”等义) 迁殿中丞(迁:调动官职,指升官。今常用于“拆迁”“变迁”等义)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仅仅。今常用于“才干”“奇才”“才来”“才明白”等) 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到,往。今常用于“制造”“造化”等) 务敦厚(务:追求。今常用于“事务”“务必”等) 如布衣时(布衣:平民。今用于用布料做的衣服) 非吾子若孙也(若:和。今用于“好像”“如果”) 亲党皆绝之(党:亲族,亲戚。今用于“政党”“偏袒”等) 关节不到(关节:暗中行贿串通关系。今关节指“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或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 3.文章分析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 7-2-26强(jiàng)项令 1.故事情节 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紧接着写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7-2-28岳飞 1.多义字 调 亲为调药(tiáo) 之 饰名姝遗之(代岳飞) 每调军食(diào调集) 皆重铠以习之(表示对动作的强调,不译) 以 善以少击众(用) 飞何功之有(反问句,提前宾语的标志,不译) 立斩以徇(用来) 尝问用兵之术(的) 2.文章结构 课文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始到“天下太平矣”,写岳飞对亲(父母)上(皇帝)至孝至忠。第二层,从“师每休舍”到“阙一不可”,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其中,从“师每休舍”到“卒有疾”前,写岳飞治军“严”;从“座有疾”到“哭之而育其孤”、写岳飞治军“仁”;“有颁犒,均给军吏”,写岳飞治军“信”;“善以少击众”,写岳飞治军“勇”;从“凡有所举”到“猝遇敌不动”,写岳飞治军“智”。第三层,从“每调军食”到结束,写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3.主旨 《岳飞》通过记叙,从岳飞对父母、皇帝的至孝至忠,治军有方、关心将士的疾苦等三个方面的表现,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格。 7-2-29《列子》二则 1.多义字 衣 衣素衣(第一个“衣”穿) 使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假使) 解素衣(衣服) 只使坠(与“只”合为“即使”) 2.寓意 杞人忧天:现在用来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 杨布打狗:批评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的现象。 7-2-30诗词五首 1.思想内容 《迢迢牵牛星》: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春望》:诗人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西江月》: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2.名句理解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条浅浅的河流,就把牛郎织女隔开了。只能彼此含情地看着,而不能说上一句话。这里,诗人根据古代传说,把银河想象成一条河流。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继“城春草木深”的具体描绘,由泛览满城草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诗人淋漓尽致的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倾吐出来: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此句互文见义,因为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诗人的“感时”和“恨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这些描写有意避实就虚,通过想像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随山转,转眼就看不见你了,雪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真是情趣横生。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刘宗元)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3.*游恒山记(徐霞客) 24.*满井游记(袁宏道)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过故人庄(孟浩然) 游山西村(陆游)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李贺)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8-1-21.小石潭记 1.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2.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去:古,离开;今,前往)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段落归纳 (一)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4.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8-2-22.记承天寺夜游 1.词类活用:例句:念无与乐者 乐:名词用作动词,快乐,高兴。这里是游乐的意思。 2.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结构 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相影也),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 第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耳),以慨叹两人闲置的处境作结。 4.此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二人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8―1―23. *游恒山记 1.词类活用 穹碑森立 (森:名词做状语,像森林一样。) 台中像群仙 (像:名词用作动词,塑造。台中塑着群仙像。) 2.古今异义:策杖登岳 (岳:古义:这里指恒山。 今义:高大的山。) 3.通假字 还过岳殿东 通“环”,转,绕。 4.第①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②段详写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 第③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第④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5.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事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6.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的精神。 8-1-24. *满井游记 1.古今异义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古义:约束。 今义:不安。) 恶能无纪 (恶:古义:怎能。 今义:可恶。) 2.词类活用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茗,茶。这里是动词,煮茶;罍(léi),盛酒、水的器皿,这里是动词“举杯”。 蹇(jiǎn),驴。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3.第①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风沙天气。 第②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心情。 第③段是议论,表述自己能够有此闲情出游的原因。 4.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燕地寒冷,郊外田野万物复苏、山水草木鱼鸟等充满生机;从旧居京城,局促一室的孤寂困顿、百无聊赖写到游历于郊野春景,表达了作者如脱笼之鹄的无比欣喜的感情。 5.课文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 8-1-25.诗词五首 一、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①段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②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表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之态。 第③段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④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 2.过故人庄 首联平实、自然,然而情意深切绵长。 颔联“邀我”表达了朋友之间亲密的关系。 颈联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景中充溢着诗人激动喜悦之情。 尾联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 3.游山西村 第一、二句写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第三、四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 第七、八句是抒情。 4.渔家傲 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5.浣溪沙 上阕写清泉寺的风光,点出了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 下阕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二、过故人庄: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写于乾道三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渔家傲:通过对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的描写和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应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浣溪沙: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易老而叹息,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名句欣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前两句写自然环境,清闲愉悦。田家的风景,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使人一进村就感到亲切美好。后两句写与朋友的欢聚。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他所描绘的这种境界,贴近生活,能够引起人们许多关于农村的美好的回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啊。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用声色对将士们的感情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 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前句用反问句强调了诗人虽老犹少的精神状态,“门前”句以“溪水西流”作比衬,说明人生再少的可能性。“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却大声宣扬,谁说青春不能回复呢?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休将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是以黄鸡催时、白日催年作比来慨叹朱颜易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不要感慨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这种身处逆境仍然达观、进取的精神给我们许多启示。也是全诗的意旨所在。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第七单元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27.曹刿论战 《左传》 28.*干将莫邪(干宝) 29.*劳山道士(蒲松龄)30.诗词五首 观刈麦(白居易)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8-1-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乱其所为,乱,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2.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3.论证方式特点: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4.句式特点: 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8-1-27.曹刿论战 1.古今异义 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 今义:可能 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 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2.谋篇立意: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表现了曹刿的政治卓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3.层次结构 一(1)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二(2)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三(3)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写作特色:课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曹刿请见”说明他已成竹在胸,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他慧眼识统治者之鄙陋。下文则通过“鄙”与“远谋”的对比,衬托了曹刿的卓越才干。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对话,庄公前两次回答,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上,表现了他的“鄙”。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表现,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取胜,这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取胜后,庄公仍糊里糊涂,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进了科学而透辟的分析。因此可以说,全文运用了对比方法。 8-1-28. *干将莫邪 1.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成宝剑,反招杀身之祸;于将临死遗嘱尚未出世的儿子为他报仇。第二、三段交代故事的发展: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寻得父亲所藏宝剑。昼夜不忘为父报仇;楚王悬赏杀赤,赤躲进山中。遇到愿替他报仇的侠客,当即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宝剑交给侠客。第四段交代故事的结局:侠客不负重托,多方设计,豁出性命杀死楚王。 2.记叙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经过,表出了他的复仇心理及侠客的智勇和侠义心肠。 8-1-29. *劳山道士 记叙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到劳山师学习道家法术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的道理。 8-1-30.诗词五首 1.观刈麦: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赤壁: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 过零丁洋: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已亥杂诗: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山坡羊· 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 2.名句欣赏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是描绘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辛劳作的句子。夏天,在田野上,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背脊,被灼热的太阳光烘烤得油黑闪亮。在诗行中,流露出诗人的同情之感,怜悯之情,我们看见诗人的心弦被这艰辛悲惨的景象震动了、战栗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悲壮激昂,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逃过这一关,但是人的生死的方式方法却各不相同,人怎样活?人怎样死?是贪恋生命而投降,还是保留气节而英勇无畏,让后人赞颂?当然诗人选择了后者。这两句名言流芳百世,感召后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表达的是一种昂扬向上、不甘隐退、奋斗到底的倔强精神。它说的是,落在地上的粉红花瓣绝不是无情的废物,它将化作春泥,以自己的养分孕育新的花朵、孕育新的春天。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得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是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或“无情”,但诗人把自己的身世和落花结合起来,使落花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而落花之情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去酿造新的彩色世界,新的春天。诗人借“落红”的自白表达了与黑暗势力抗争的不屈精神,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诗人不惜献身化为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润未来的花朵,这种精神令人赞叹。现在,人们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地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晚年又为培养青年接班人耗尽心血;也用来赞扬英雄模范人物献身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8-2-20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窥镜 (窥: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古义:照照镜子)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鉴赏品味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三问三答之后紧扣下文“思”字,由妻之私我,妾之畏我,客之有求于我悟出了受蔽的原因。因小见大。由家事想到国事,通过三比使齐威王连连称“善” ,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而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又带来了群臣吏民进谏的三变,终于使齐国战胜于朝廷,从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8-2-21周亚夫军细柳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东汉末年改为今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一词多义 1.军 驻军 周亚夫军细柳 2.以 任用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军队 上自劳军 用来 以备胡 3.及 和 至霸上及棘门军 4.之 到 已而之细柳 赶上 徐公何能及君也 的 不闻天子之诏 助词,无实意,补充音节 称善者久之 5.使 派遣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使臣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6.耳 语气词,可以译为“罢了” 若儿戏耳 耳朵 闻寡人之耳者 7.为 作为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8.被 bèi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 天子为动 p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军士吏被甲 9.持 拉 持满 10.骑qí骑马 将以下骑送迎 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jì“骑马的人,骑兵 (二)通假字 1.式,同轼,车前的横木 例句:改容式车 2.被,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例句:军士吏被甲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诏 下诏令 例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2.形容词作动词 锐 使……锐利 例句:锐兵刃 (四)古今异义 1.军 古义:驻军 今义:军队 例句:军霸上 2.先驱 古义:先行的卫队 今义:走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 例句:天子先驱至 3.节 古义:符节,古代使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今义: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例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句: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省略主语“文帝” 译文: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 (2)省略宾语 例句:天子为动 省略宾语“之” 译文:天子被他感动了 2.被动句 例句:天子为动 “为”表被动 译文:天子被他感动了 3.感叹句 例句:嗟乎,此真将军矣 嗟乎、矣,表感叹的语气词 译文: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 (六)文章结构 事情的起因(第一段),周亚夫驻军细柳的原因:匈奴大举入侵。对起因的介绍简洁明了。 事情的经过(第二段),文帝犒劳三军,在细柳感受到了周亚夫治军的严谨和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事情的结局(第三段),故事以文帝对三个军营的对比评价收尾。并给予周亚夫高度的称赞──“真将军”。 (七)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汉文帝巡营、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大将风度。 (八)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将文帝在霸上、棘门所遇到的情况和细柳驻军的情况作对比,以霸上、棘门来衬托细柳驻军的军纪严谨,周亚夫的治军有方。 2.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形象 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不是很多,“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面对皇帝,周亚夫表现的不卑不亢,毫无阿谀之态。同时,作者通过将霸上、棘门军和细柳军对比,描写细柳军的军纪这些侧面描写,有力的烘托了周亚夫的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使人物虽未出场,却已让人感受了军纪的严明和周亚夫在治军上的威严。 8-2-22古文二则 (一)一词多义 1.以 因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 表目的,来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任命 以逖为奋威将军 2.见 了解,知道 见往事耳 看见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而不恨矣(恨:遗憾) 3.更 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gèng更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于 向、对 言于睿 在 能谤讥于市朝 5.诚 假如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的确、实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之 的 晋室之乱 元北伐之志 代词,他们,指愿意收复中原的人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7.将 将领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统帅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二)古今异义 1.博士 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诚 古义:假如 今义:真诚的心意 例句: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三)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状语后置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军中多务”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蒙以军中多务辞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例句: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省略宾语“之”(祖逖) 译文: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祭酒 (2)省略主语 例句:击楫而誓曰 省略主语祖逖 译文:祖逖击打着船桨发誓说 (四)文中涉及的人称 1.卿: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亲切的第二人称。 2.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大兄:长兄,是对同辈中年长者的尊称。 (五)文中涉及的成语及典故 1.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将表传》:“士别: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是与人离开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3.鱼肉:《史记·项羽本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宰割的器具;鱼肉,受宰割者)后来比喻用暴力欺凌。 4.击楫中流:语出《资治通鉴》,表下决心要做之意。 (六)文章主旨 《孙权劝学》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以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说明了学习对一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主要作用。 《祖逖北伐》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质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8-2-23公输 (一)一词多义 1.为 wèi给、替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代词,指出将攻宋这件事 子墨子闻之 wéi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代词,指北方侮辱我的人 愿藉子杀之 作为、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 3.之 代词,指宋 宋无罪而攻之 是 为与此同类 的 宋之地 2.以 凭借 将以攻宋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 认为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用 以牒为械 4.起 出发、动身 起于齐 5.说 同“悦”,高兴 公输盘不说 起身 子墨子起,再拜 解释 请说之 6.见 jiàn会见 见公输盘 7.于 给(引出动作的对象)胡不见我于王 拜见 子墨子见王 在 今有人于此 xiàn引见 胡不见我于王 从 起于齐 8.类 条例、道理 不可谓知类 种类 为与此同类 (二)通假字 1.说,同悦,高兴 例句:公输盘不说 2.距,同拒,抵挡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三)古今异义 再 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例句:子墨子起,再拜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省略宾语 例句:将以攻宋 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译文:要凭借这些器械来攻打宋国。 (2)省略主语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省略主语楚王(墨子) 译文: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于是,墨子又去见公输盘)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例句:“宋何罪之有?”,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正常语序:宋有何罪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与公输盘演习攻防对垒,最终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六)主要内容 《公输》运用比喻说理的写法记叙了墨子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故事,表现了墨子机智勇敢和“非攻”(反对侵略)的思想。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用简短的语句可概括为:(1) 用道理说服公输盘;(2)墨子以理折服楚王;(3)墨子与公输盘进行攻守演练,凭实力取胜,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8-2-24诗词五首 《采薇》这是一首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士兵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选择的是诗的末章,也是全诗的最佳段。抒发士兵归途遇雪,忍饥受渴,从而抚今追昔,痛定思痛的悲伤情怀。诗味最浓。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诉衷情》这是一首抒写回顾作者当年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的词作。 ※《登京口北固亭有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朝天子·咏喇叭》采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在戏谑中寄予憎恨之情,在诙谐中寄寓了抨击之意。 【名句赏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昔我”四句,以春风拂动的柳丝来渲染依依别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归途的艰难和心情的黯淡,以景写情,含蓄深永,被后人誉为三百篇中最动人的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在归途中忧伤地想起:“当年我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在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下,他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挣扎着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更浓的远方……。“杨柳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态,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雨雪霏霏”一句写出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满天飞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压抑的心情。这两句写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朝天子·咏喇叭》 开篇的第一句,和散曲名相呼应,同时通过“曲儿小”和“腔儿大”作比,既照应了喇叭和唢呐的特点,又暗示了作品影射对象的特点,可谓一语双关。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开篇的这一对比,正道出了宦官的这一特征,把这些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8-2-25桃花源记 (一)古今异义 1.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新鲜、可口 2.交通 古义:互相通达 今义:道路 3.妻子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4.问讯 古义:询问消息 今义:询问 5.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间隔 古义:不来往 今义:隔开,隔断 7.无论 古义:不用说 今义:不管怎么样 8.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二)词类活用 1.欲穷其林。 穷:本义为“尽头”,此处意为“走到……的尽头”。名词作动词。 2.渔人甚异之。 异:奇怪,诧异。“异之”正确顺序为“以之为异”,“认为……很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3.处处志之 志:本义为“标志”,此处意为“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三)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例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四)特殊句式 1.武陵人捕鱼为业 谓语动词省略。“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以……为”意为“把……当作”,是古汉语中常用句式。 2.黄发垂髫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这里代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代指儿童。“黄发垂髫”,以两种事物的特征来代这两种事物,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句子的正确顺序应该是“问从所来”,意为“问他从哪里来”,“所”为宾语,指“哪里”,应放在动词“从”之后,此处为倒装语序。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判断句。“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后一句是对前一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这种判断句多用如下几种句式:“……者,……也”、“……,……也”、“……者,……”等。 (五)文章结构 故事回环跌宕,处处设疑,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全篇思路:发现桃花源──叙写桃花源──议论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先交代时间和事情的缘由,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后写渔人的“奇遇”和桃花源外的优美景色。 第二层(2~3自然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以及桃花源内的景象。作者先写桃花源入口狭窄,点明其因不易发现、人迹罕至,而长期与世隔绝。紧接着围绕桃花源的地势、房屋、田土、人物种作和衣着等,以生动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怡然自乐”的美好的生活图景。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倾注在描绘和记叙之中,以桃花源的美好境界来否定现实的黑暗社会。 第三层(4自然段),写寻访桃花源留下了虚无缥缈的结局。 (六)主题 这是一个平和、安宁的桃花源。村中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作者在这里,贯注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的愿望,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8-2-26岳阳楼记 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2.写法精讲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2-27醉翁亭记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全文层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第1段),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第2段),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第3段),最后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其中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写山间朝暮的不同景色,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写的;写四季的不同景色,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写宴饮欢乐的场面,是按由外而内的顺序写的。 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如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秀美的环境;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清幽的环境;用“翼然临于泉上”着力表现醉翁亭外观的特点。而写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写醉翁亭四周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达纵情山水的意趣。写滁州官吏与民同乐的图景,则着力描绘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描绘太守醉酒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从而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等推行“庆历新政” 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先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再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早晚不同,四季各异,乐亦无穷,余韵不绝。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引,“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只因乐在其中。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主旨。 2.写法精讲 骈散结合,体现韵律美。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骈偶句,作者控驭自如,出于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全文21个“也”字,25个“而”字,灵活运用,让文章有诗意又带有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8-2-28湖心亭看雪 (一)重点难点讲解 (1) 写湖心亭景色的句子:“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透出了由湖心亭观雪之壮观景色,“两三粒”映出了天地之浩瀚。 (2) 点明主旨的句子: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课文结构分析 (1) 层次结构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然后作者将笔峰一转,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2) 中心思想 通过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山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对故国往事怀恋的淡淡愁绪。 (三)写法精讲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 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8-2-29诗词五首 ※《归园田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辛勤劳作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园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自食其力,以保持高洁人格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终南别业》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渔家傲》 作为婉约派词人的李清照,她这首词写的是梦境,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词中别具一格的杰作。通过梦境,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老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最后表示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寻求幸福。 《长相思》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 文言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9-1-20秋水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1.通假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2.活用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9-1-21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列子,列御寇,战国,道家学派。《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寓言。 二.重点字词 1.通假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 聪明 始一反焉 反—返 返回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没有 2.特殊句式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3.古今词义 (1)虽我之死(即使)(2)何苦而不平(愁) (4)而山不加增(更加) 三.写法特色 神话结尾。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愚公反驳。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移山困难。路途遥远,工具简陋,山大且高,人手不足。 四.人物形象 愚公:有远见 有毅力 智叟:鼠目寸光 五.道理: 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9-1-22扁鹊见蔡桓公 一. 文学常识 韩非 法家学派《韩非子》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 齐—剂 说—悦 汤—烫 还—旋 2. 故:特意 索:寻找 属:管,掌管 3.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成语:讳疾忌医 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四.道理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五.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9-1-23捕蛇者说 一. 文学常识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二.重点字词 实词总结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 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 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超过。“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 毒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生 ①活,使——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虚词总结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中心思想: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四.写作特色 (一)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 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9-1-24诗词五首 一.谋篇立意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二.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对仗句,对仗工整。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又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以及沉溺于歌舞升平境界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谐音的方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的道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