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中考生物(07 科学探究、生物基本特征)二轮专项练习
1 8.(1分)(2013•荆州)将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的银边天竺葵(叶的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作如下处理,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下叶片甲和叶片乙,经脱色、漂洗、滴加磺液和再漂洗后,观察叶片甲和叶片乙中①﹣﹣﹣④部分颜色的变化,其中,会变成蓝色的部分是 ② . 考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可知,本实验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是叶片甲的绿色部分①和非绿色部分②、叶片甲绿色部分的见光部分②和遮光部分③、叶片甲的绿色部分②和叶片甲的绿色部分④,变量分别是叶绿体、光、二氧化碳.装置中透明塑料袋内的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解答: 解:滴加碘液后,发现只有②处变成蓝色,说明在该处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①③④处均未变蓝色,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①②两处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比较②、③两处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比较②④两处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故答案为:② 点评: 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5.(4分)(2013•舟山)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 C. 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 D. 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 解:A、为了防止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逸出,因此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昆虫的数量越多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多,效果越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故不符合题意;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试管架固定而不是手握紧试管.故符合题意; D、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2.(2分)(2013•天津)“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的第一步,是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 储备光合作用的原料 B. 消耗叶片内的叶绿素 C. 提高光合作用的产量 D. 使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考点: 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1444826 分析: 本题考查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 解答: 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为了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淀粉,必须先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才能验证叶片内的淀粉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制造的.综上所述A、B、C、选项不符合题意,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较低. 3.(3分)(2013•舟山)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 A. 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 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C. 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D. 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实验的重复原则.为了减小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增加重复次数,反复验证实验结果. 解答: 解:如何减小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控制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多次实验,重复实验,反复探索,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实验设计的原则:单一变量、设置对照组、多次重复、科学合理. 23.(2分)(2013•天津)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初步设想,其中存在不合理之处,下列改进建议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土壤潮湿度 纸盒左半部 10只 明亮 干燥 纸盒右半部 10只 阴暗 湿润 A. 纸盒左右两侧各放1只鼠妇即可 B. 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湿润的土壤 C. 纸盒左右两侧均应设置明亮的条件 D. 纸盒左右两侧均应设置阴暗的条件 考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1444826 分析: 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大多为对照实验,这就要求实验中探究条件的变量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解答: 解: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光,因此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而表格中光照不同、土壤潮湿度也不同(干燥、湿润),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因此应该为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湿润的土壤,只有变量光不同. 故选B. 点评: 对照实验组的变量与探究的条件有关,必须要保持变量的唯一. 1.(1分)(2013•淄博)变黄的杨树叶能够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这说明( ) A. 杨树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B. 杨树能够繁殖和生长 C. 杨树能够进行呼吸 D. 杨树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考点: 生物的特征.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答: 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动物和人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因此,变黄的杨树叶能够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这说明杨树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故选:D.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知道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是:落叶. 9、(2013四川内江)同学们在初中生物课中做过许多实验。以下是洋洋同学对几个实验的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胚乳 B.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要用碘液染色 C.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程序为:一擦→二刮→三涂→四染 D.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可见红细胞在最小血管中呈单行通过 18.(1分)(2013•枣庄)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 大棚 甲 乙 丙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30℃ 20℃ 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 .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 .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3718684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变量的判断.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结合题意,据此解答. 解答: 解: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有某个条件引起的,采取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个条件即实验变量.由表可知,该实验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和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另一组是乙和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甲和丙有两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可见,选项C的实验分析是错误的. 故选:C. 点评: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此题的关键是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1分)(2013•威海)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有一些绿色颗粒.这些颗粒具有的下列特征不能作为它们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 A. 身体呈绿色 B. 有细胞结构 C. 能在水中游动 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考点: 生物的特征.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身体呈绿色不是生物的特征.故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故选:A.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2分)(2013•泰安)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试剂),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器材(试剂)的选用正确的是( ) A.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花的结构 B. 用碘液来检验是否存在淀粉 C. 用沸水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D. 用菜青虫成虫探究取食行为 考点: 生物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正确操作方法.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本题考查常用仪器及其正确操作方法.结合初中生物实验本题较易作答. 解答: 解:A、花的结构较大不需要放大很多就能观察因此可以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而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因此不能使用显微镜观察花的结构.故不不符合题意; B、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可以选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故符合题意; C、叶绿素能溶于酒精,不能溶于水,因此在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应将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进行脱色处理.故不符合题意. D、菜青虫成虫是菜粉蝶只吸食一点露水和花蜜,无法用用菜青虫成虫探究取食行为,我们一般用菜青虫幼虫期进行实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熟记实验中各种材料与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5.(2分)(2013•泰安)如图中的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E可表示有茎叶分化 B. F可表示有输导组织 C. P可表示分布在水中 D. 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 考点: 藻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苔鲜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蕨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孢子植物的特征.P是藻类和苔藓的共同特征,Q是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共同特征,E是藻类和蕨类的共同特征,F是苔藓和蕨类的共同特征,识图答题. 解答: 解:藻类植物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的,无根、茎、叶的分化,能产生孢子,靠孢子来繁殖后代;苔藓植物都是多细胞的,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生殖离不开水,因此适于生活在阴湿处;蕨类植物都是多细胞的,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蕨类植物也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也属于孢子植物;所以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都属于孢子植物. 故选:D 点评: 仔细分析三种植物的特点,结合分析选项和题意,应该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1.(2分)3月20日龙卷风携带冰雹袭击了广东东莞,造成8死2伤,为掌握龙卷风和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模拟实验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观察法 考点: 调查的基本方法. 分析: 此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模拟实验属于实验法,结合题意解答. 解答: 解: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为掌握旱暴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应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 模拟实验: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故选:C.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调查法的方法步骤. 7.(2分)(2013•东营)试剂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不能很好地达到使用目的是( ) 实验名称 所用试剂 使用目的 A 观察酵母菌临时装片 碘液 染色 B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清水 溶解叶绿素 C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生理盐水 保持细胞形态 D 比较不回果疏中维生索C 的含量 高锰酸钾溶液 与维生素C反应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生物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正确操作方法.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临时装片的制作,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观察酵母菌临时装片;不染色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想要看的更清楚一些,就要用碘液染色.故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所用碘液的目的是染色.故不符合题意; B、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而清水不能溶解叶绿素.故符合题意; C、如果将取下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会吸水膨胀甚至涨破影响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是0.9%,故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所用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形状.故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C有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特性,因此常用该溶液来测定食物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及比较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养成熟练科学的实验操作习惯以及明确操作的目的. 5.(2分)(2013•东营)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麻雀、潮虫、虹蝴以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概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都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 B. 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 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都能生长繁殖 考点: 生物的特征.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在表现为多样性的同时也具有共性: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结合题意,据此解答. 解答: 解:生物在表现为多样性的同时也具有共性: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该选项的概述是错误的. B、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该选项的概述是正确的. C、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受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该选项的概述是正确的. D、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该选项的概述是正确的. 故选:A.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1.(0.5分)(2013•锦州)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 A. 生长现象 B.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繁殖 D. 呼吸 考点: 生物的特征.1444826 分析: 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表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应激性.如植物的叶具有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2.(1分)(2013•连云港)科学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关于“探究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探究的变量是金鱼的条数 B. 实验进行一次即可,不需要重复实验 C. 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烧杯中盛有清水的一组 D. 实验结论是烟草浸出液能加快金鱼的呼吸频率 考点: 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尝试探究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根据探究的环节和对照实验的要求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A、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在“探究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时,实验的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的不同.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除烟草浸出液的浓度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 C、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中烧杯中盛有清水的一组起对照作用. D、实验结论是烟草中存在着有害物质,当达到较高浓度时,会影响金鱼的呼吸,甚至可导致金鱼死亡. 故选C 点评: 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11.(2013湖南益阳)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下列哪一项相同(C) A.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B.观察鱼鳍的作用 C.森林资源的清查 D.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6. (2013湖南益阳)下表中有关生物的特征与生活实例搭配不当的是( B ) 生物的特征 生活实例 A 生活需要营养 兔吃草、猫吃老鼠 B 能进行呼吸 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C 需要排出体内废物 人体排尿 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 2. (2013湖南益阳)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B )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酒精 脱叶中叶绿素 B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清水 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C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碘液 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 D 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食醋和清水 配制模拟酸雨 3.(2分)(2013•娄底)曾记否?同学们刚刚走进生物学课堂,老师就带着你们去调查校园内的各种动物.下列有关调查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B. 调查要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 C. 抽样调查的结果比普查更准确 D. 调查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考点: 调查的基本方法. 分析: 此题考查调查的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解答: 解:调查的方法步骤: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调查的范围很大的,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综上所述,选项C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故选:C. 点评: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1.(1分)(2013•怀化)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小麦 B. 野人 C. 雪人 D. 水绵 考点: 生物的特征.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判断能力.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答: 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小麦、野人、水绵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雪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生物的特征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1分)(2013•怀化)银杏是植物中的活化石,如果想了解银杏树的形态结构,常用的科学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比较法 C. 调查法 D. 模拟实验法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 此题考的是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要了解银杏树的形态结构,主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观察法. 解答: 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想了解银杏树的形态结构可以用观察法,该选项符合题意. B、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记忆.所以想了解银杏树的形态结构不可以用比较法,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所以想了解银杏树的形态结构不可以用观察法,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模拟实验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取模拟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所以想了解银杏树的形态结构不可以用模拟实验法.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11.(2分)(2013•衡阳)在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中,为了减少计数时的误差,一般采用五点采样法.以下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119281 分析: 此题考查对五点取样法的理解.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解答: 解: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对于一个种群分布较均匀具良好的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如果正好在边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可见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评: 五点取样法使用于种群分布较均,匀具良好的代表性的调查对象. (2分)(2013•玉林)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特征的是( ) A. 植物落叶 B. H7N9病毒能繁殖后代 C. 含羞草受到碰触叶片会合拢 D. 钟乳石慢慢长大 考点: 生物的特征.119281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答: 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H7N9病毒能繁殖后代说明生物能繁殖;含羞草受到碰触叶片会合拢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钟乳石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盐慢慢堆积的结果,是自然现象.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钟乳石慢慢长不属于生物现象. 故选:D.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2.(2分)(2013•兰州)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首先要( ) A. 作出假设 B. 制定计划 C. 提出问题 D. 实施计划 考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119281 分析: 此题考查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行解答. 解答: 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选:C 点评: 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定要熟记,此题较为简单. 3.(2分)(2013•大庆)科学探究式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B. 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 C. 在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要修改实验数据 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D.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119281 分析: 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评价探究方案的能力.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 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因此,选项C的叙述是错误的. 故选:C. 点评: 探究实验的考查方式多样,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评价、修改、完善是命题的重要方面. 1.(2分)(2013•黑龙江)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病毒 B. 草履虫 C. 钟乳石 D. 柳树 考点: 生物的特征.119281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判断能力.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答: 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草履虫、柳树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生物的特征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2分)(2013•常德)向日葵能向光生长,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是( ) A.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 B. 生物体有新陈代谢 C. 生物体能由小长大 D.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考点: 生物的特征.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答: 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的向光生长是植物对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说明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二、非选择题 9.(1分)(2013•梅州)观察、调查、分类、实验等式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属于 实验 法.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19281 分析: 考查的是探究实验的科学设计方法.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变量才行,而该生物小组探究地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光.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惟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解答: 解: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2、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分类: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4、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主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和干湿环境,就要设置以光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或设置以环境湿度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利用的是实验法. 故答案为:实验 点评: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变量才行. 38.(3分)(2013•黑龙江)以下是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记录,请根据表中内容回答问题: 试管 加入的物质 处理方法 检验方法 甲试管 馒头碎屑适量+2ml唾液 充分搅拌后放入37℃水10分钟 加2滴碘液 乙试管 馒头碎屑适量+2ml清水 充分搅拌后放入37℃水中10分钟 加2滴碘液 (1)甲试管与乙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 唾液(或唾液淀粉酶) . (2)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是 甲 试管,原因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了 麦芽糖 . 考点: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119281 分析: 通过分析表格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甲试管与乙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解答: 解:(1)甲试管与乙试管,是以加入的物质是否含有唾液(或唾液淀粉酶)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乙试管不加唾液,作为对照组,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甲试管中的馒头碎屑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乙试管中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没有被消化,遇碘变蓝; 故答案为:(1)唾液(或唾液淀粉酶) (2)甲 麦芽糖 点评: 找出实验中的变量和以该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是做好该类试题的关键. 40.(4分)(2013•黑龙江)根据“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回答问题: (1)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运走耗尽叶片中原有的 淀粉 .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后,光照几小时,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经 酒精 隔水加热脱色后,叶片由绿色变成 黄白 色. (3)经碘液检验后,叶片的见光部分变成蓝色,未见光部分没有变成蓝色,说明 光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考点: 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119281 分析: 此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要点:光是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 (2)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解答: 解: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1)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3)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未见光部分没有变成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故答案为:(1)淀粉;(2)酒精;黄白;(3)光. 点评: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很多中考试题的实验都是从这里改编而来的,常见的是解释某一实验现象,因此,我们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并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 41.(3分)(2013•黑龙江)某生物举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1)请你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 (2)实验中,分别为鼠提供 阴暗 和 明亮 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 考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119281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并通过解答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 解:(1)假设是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肯定或否定的设想.根据提出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可以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无影响.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所以就要设置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都相同的对照实验.对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就是设置了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组.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光照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无影响); (2)阴暗;明亮(或有光;无光). 点评: 设计探究实验,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惟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29.(5分)(2013•长沙)植物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同.有人把等量的紫罗兰叶分别放在封闭的、大小相同的1号和2号容器中,并将它们置于相同强度不同颜色的光照下,8h(小时)后分别对容器中的氧气进行检测,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温度(℃) 氧气增加量(mL) 1 紫罗兰 红 22 80 2 紫罗兰 黄 22 ﹣10 (1)该实验的变量是 光的颜色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容器大小、温度等条件相同的目的是 防止变量外因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由表中数据可知, 红 光条件下,紫罗兰光合作用更强.2号容器中,氧气不增反降的原因是在黄光条件下,紫罗兰 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 考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植物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同,设计对照时光的颜色是此实验中的变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对照试验的关键是变量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根据题干中的图表可知容器1和2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的颜色”,主要是探究光的颜色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由表中数据研究表明:植物对于红色光质最容易吸收;而2号容器中,对于黄光,植物基本不吸收,氧气不增反降的原因是在黄光条件下,紫罗兰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氧气的量降低. 故答案为:(1)光的颜色 控制变量 (2)红 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点评: 此题中光的颜色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涉及高中知识,对初中生应用有难度. 30.(5分)(2013•长沙)遗传学家孟德尔在做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中,把杂种高茎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某班50位同学,每人准备一枚1元的硬币,两人为一组通过抛掷硬币的方法模拟这一过程. (1)若1元硬币的正面代表控制高茎的基因A,则其反面代表控制矮茎的基因 a . 同组两名同学同时向空中抛掷硬币,统计硬币落地时,朝上一面的组合.若两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代表豌豆表现出的性状是 高茎 ;若两枚硬币都是反面朝上,代表豌豆的基因组成为 aa . (2)全班多次抛掷实验后统计两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接近 25% . (3)某组同学做了2次实验后,就得出实验结论.这种做法是否可取? 不可取 . 考点: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分析: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 解:(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因此硬币的正面、反面相当于相对性状.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若1元硬币的正面代表控制高茎的基因A,则其反面代表控制矮茎的基因a.同组两名同学同时向空中抛掷硬币,统计硬币落地时,朝上一面的组合.若两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代表豌豆的基因组成是AA,代表豌豆表现出的性状是高茎;若两枚硬币都是反面朝上,代表豌豆的基因组成为aa,代表豌豆表现出的性状是矮茎. (2)向空中抛掷硬币,两枚硬币其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符合遗传图解如图: 因此全班多次抛掷实验后统计两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AA)的可能性接近25% (3)实验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因此某组同学做了2次实验后,就得出实验结论.这种做法不可取,是因为实验次数太少具有偶然性. 故答案为:(1)a;高茎;aa; (2)25% (3)不可取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隐性以及探究实验的要求. 31.(5分)(2013•长沙)某研究小组对一数千人学校的学生进行校园环境满意度的调查.其中对校园绿化质量和空气质量调查问卷结果用多种方式统计如下: 调查项目 满意程度 绿化质量 空气质量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很满意 112 74.7 58 38.7 满意 32 21.3 72 48.0 不满意 6 4.0 20 13.3 (1)该研究小组采用的是 抽样调查法 (填“抽样调查法”或“普查法”).调查表明学生对绿化质量的满意率达到了 96 %, 高 (填“高”或“低”或“等”)于对空气质量的满意率. (2)图一中纵坐标y代表 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 . (3)请在图二中按图示要求补充完善学生对空气质量的问卷调查结果. 考点: 调查的基本方法;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分析: 此题资料分析题,一是考查资料分析的能力,读懂统计图表,二是考查的是对抽样调查的认识和绘制扇形统计图. 解答: 解:(1)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法和普查法,一般来说,对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由表可知,学生对绿化质量的满意率为96%,空气质量的满意率为86.7%.对绿化质量的满意率高于对空气质量的满意率. (2)由图1中可知,该图是学生对校园绿化质量调查问卷结果直方图,横坐标代表满意程度,纵坐标y代表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 (3)学生对校园空气质量调查问卷结果扇形图,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抽样调查法;96;高; (2)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 (3)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资料中的信息从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33.(5分)(2013•长沙)为探究某种物质对动物生活的影响,某同学将6条大小和活力相似的小鲫鱼随机均分到大小相同的A、B两个鱼缸中,分别加入1000毫升河水.先测出A、B两缸中小鲫鱼的呼吸频率即每分钟鳃盖开合的平均数,再向A缸中滴入10滴绿茶,同时向B缸中滴入10滴河水,一段时间后再分别观察记录小鲫鱼的呼吸频率.请回答: (1)该同学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绿茶对小鲫鱼的呼吸有影响吗 ?设计A、B两组实验的目的是 设置对照实验 . (2)请你预计A缸中滴加绿茶前后小鲫鱼呼吸频率可能的变化结果. ① 增大 ;② 不变 ;③ 减少 .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 此题以探究“绿茶对小鲫鱼的呼吸有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设计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 解答: 解:(1)提出问题:绿茶对小鲫鱼的呼吸有影响吗?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设计A、B两组实验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 (2)提出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假设绿茶对小鲫鱼的呼吸有影响,该实验的变量是绿茶,向A缸中滴入10滴绿茶为实验组,向B缸中滴入10滴河水为对照组.如果A缸中的小鲫鱼呼吸频率大于B缸中的小鲫鱼呼吸频率,说明绿茶对小鲫鱼的呼吸有促进作用;如果A缸中的小鲫鱼呼吸频率等于B缸中的小鲫鱼呼吸频率,说明绿茶对小鲫鱼的呼吸没有影响;如果A缸中的小鲫鱼呼吸频率小于B缸中的小鲫鱼呼吸频率,说明绿茶对小鲫鱼的呼吸有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1)绿茶对小鲫鱼的呼吸有影响吗; 设置对照实验. (2)增大;不变;减小. 点评: 科学探究考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变量的判断. 34.(5分)(2013•长沙)不少学校校园中有一种植物叫小叶女贞,白蜡虫吸食其汁液,可导致小叶女贞全株枯死.请分析回答: (1)白蜡虫吸食小叶女贞汁液,导致植物缺乏 营养 进而影响植物的 生长发育 ,所以枯死. (2)有人用大蒜汁和大蒜汁加煤油组合对白蜡虫若虫进行杀灭实验,结果如下表: 杀灭效果 单用大蒜汁 大蒜汁加煤油 第一只死亡时间(分钟) 4 2 全部死亡时间(分钟) 14 12 致死率(%) 100 100 白蜡虫的发育方式为 变态 发育.表中哪一种方法对其杀灭效果更好? 大蒜汁加煤油 ,这种方法与使用普通农药杀虫剂相比有何好处? 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合作用的概念. 分析: 此题是资料分析题,一是考查资料分析能力,二是考查了对变态发育和生物防治的意义的认识.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 解:(1)有题意可知,白蜡虫主要危害小叶女贞.白蜡虫的刺吸式口器从枝、叶中吸取营养会直接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发育,植株受害后,如防治不力,寄主树木就会大量落叶,甚至枯死. (2)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白蜡虫属于昆虫,雌虫一生只有卵、若虫、成虫三个虫胡,属不完全变态;雄虫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完全变态.由表可知,用大蒜汁加煤油组合方法对白蜡虫杀灭效果更好.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1)营养;生长发育; (2)变态;大蒜汁加煤油;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资料中的信息从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35.(5分)(2013•长沙)今年上半年,山东神农丹生姜事件再次敲响食品安全的警钟.无独有偶,有菜农在种土豆时,先在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高毒杀虫剂呋喃丹,生产出呋喃丹土豆.现给你提供正常土豆和呋喃丹土豆、生长发育状况相近的小白鼠若干,请设计实验探究呋喃丹土豆对人的健康是否产生影响. (1)将小白鼠 平均 分为A、B两组,A组每天饲喂一定量的正常土豆饲料,B组每天饲喂 等 量的 呋喃丹土豆 饲料,其他喂养条件都相同且适宜. (2)长时间观察记录两组小白鼠的生活状况.若两组小白鼠各方面均正常,则探究结论为呋喃丹土豆对 人的健康无影响 ;若B组小白鼠异常或病变率显著高于A组,则探究结论为呋喃丹土豆对 人的健康有害 .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 此题以探究“呋喃丹土豆对人的健康有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题的方法是,结合题意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 解:(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是探究呋喃丹土豆对人的健康有影响.实验变量是呋喃丹土豆,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呋喃丹土豆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将小白鼠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每天饲喂一定量的正常土豆饲料,B组每天饲喂等量的呋喃丹土豆饲料,其他喂养条件都相同且适宜. (2)将各方面均正常小白鼠平均分为A、B两组,形成以呋喃丹土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A组每天饲喂一定量的正常土豆饲料,为对照组.B组每天饲喂等量的呋喃丹土豆饲料,为实验组.说明呋喃丹土豆对人的健康有影响.若B组小白鼠异常或病变率显著高于A组,则得出结论为呋喃丹土豆对人的健康有害. 故答案为:(1)平均;等;呋喃丹土豆; (2)人的健康无影响;人的健康有害.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9.(10分)(2013•常德)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隐形杀手”,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家装饰品等.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有无影响,科研人员选取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并平均分为3组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右图所示.(注:醋酸铅是一种含铅化合物) 注射剂 剂 量 注射方法 检测方法 甲 ? kg体重 注射10mg 每3天皮下注射一次 每10天检测1次血红蛋白含量 乙 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丙 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请你回答.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 5%葡萄糖溶液 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铅(或醋酸铅) 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若此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符时,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 B . A.放弃该实验 B.如实记录,重新再做实验 C.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D.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3)根据右图,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由甲和乙曲线可知,铅 能 (能,不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越低 . 考点: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及其控制. 分析: 此题一是考查科学探究;二是考查识图作答.解此题从设置对照实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识图分析等方面切入. 解答: 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铅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实验变量是铅,所以甲组应注射5%葡萄糖溶液,乙组是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所以实验前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假设:铅(或醋酸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或铅(或醋酸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没有影响. (2)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3)①比较曲线坐标图可知:由甲和乙曲线可知,甲小白鼠体内无铅血红蛋白含量几乎不变,乙小白鼠体内含铅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说明铅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越低. 故答案为:(1)5%葡萄糖溶液; 铅(或醋酸铅) (2)B (3)①能 ②越低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掌握科学探究的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读图能力. 32.(5分)(2013•衡阳)下面是某科技活动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所进行的实验过程: 步骤一:配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先取四个烧杯分别加入20ml、30ml、40ml、50ml的蒸馏水,然后都加入等量的同种香烟烟丝浸泡1天,得到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滤液备用. 步骤二:取20只大小一致的成年水蚤分成5等份,分别移入清水及20ml、30ml、40ml、50ml的烟草浸出液中,5分钟后测量每只水蚤的心跳次数,分别重复3次. 步骤三:分别计算各组水蚤10秒心跳次数,其数据记录如表: 不同体积的蒸馏水配置的烟草浸出液 20ml 30ml 40ml 50ml 清水(对照) 10秒内心跳次数 42 39 36 35 33 请回答: (1)该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 (2)实验时,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首先应放在 清水 中观察,重复三次;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液中观察,重复三次,并记录数据. (3)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步骤三中同学们对所记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是 取平均值 . (4)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具有 促进 作用(促进/抑制). (5)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吸烟对生物体的健康有影响,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举例分析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因此:吸烟、等于慢性自杀!我们要提倡禁烟. . 考点: 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律的影响.119281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和原因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1)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的问题、假设和结论最好一致,根据在探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可提出问题: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实验时烟草浸出液中烟草的有害成分会留在水蚤体内,影响水蚤的心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用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必须先在清水中计数心率,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浪中计数水蚤的心率.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3)为减少实验的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要取平均值. (4)根据表中数据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由大变小,水蚤10秒内的心跳次数有42降低到35.表明烟草浸出液对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越大,则心率越高,说明促进作用越强. (5)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因此:吸烟、等于慢性自杀!我们要提倡禁烟. 故答案为:(1)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2)清水;(3)取平均值;(4)促进;(5)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因此:吸烟、等于慢性自杀!我们要提倡禁烟.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受图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9.(5分)(2013•娄底)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其实验记录如表: 装置 种子数 空气 水 温度 实验结果 A 30 充足 适量 2℃ 0粒萌发 B 30 充足 适量 20℃ 28粒萌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 (2)请为该小组作出相应的假设 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 (3)在这一实验中,变量是 温度 . (4)该实验中,设置B装置的目的是 对照 作用. (5)该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 适宜的温度 . 考点: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分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小组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A与B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解答: 解:(1)对比A与B的实验结果可知:只有温度不同,而影响了种子的萌发,因此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种子要想萌发必须满足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假设要针对提出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该探究可作出的假设是: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一种条件就是唯一实验变量;对比A与B的实验结果可知:只有温度不同,因此在这一实验中,变量是温度. (4)一般地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该实验中,设置B装置的目的是对照作用. (5)通过A、B对照,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该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故答案为:(1)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3)温度 (4)对照 (5)适宜的温度 点评: 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解答类似题时要注意. 33.(5分)(2013•娄底)同学们,你们学习了发酵技术后,想动手做一下发酵吗?请按下面要求去做一做: 【材料用具】:面粉、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 【方法步骤】 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 ②在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花开. 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拌匀,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 ④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小时. ⑤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蒸30分钟. ⑥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鲜酵母中含有酵母菌,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有成形的细胞核 . (2)方法步骤①的作用是 减少杂菌的污染 . (3)方法步骤④中面团放在温暖地方的目的是 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 (4)蒸熟的发糕暄软多孔,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二氧化碳 气体遇热膨胀造成的. (5)如果某同学将和好的面团放到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进行发酵,结果蒸出的发糕有酒味,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在无氧的情况下,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了酒精 .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蒸馒头、做面包要用到酵母菌,思考答题. 解答: 解:(1)酵母菌属于真菌,与细菌最大的区别是有真正的细胞核,而细菌无真正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 (2)步骤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的作用是减少杂菌的污染. (3)由上可知,步骤④中面团放在温暖地方的目的是酵母菌需要适宜的温度,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并进行充分发酵. (4)在适宜的温度下,酵母菌会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遇热膨胀,使得面团暄软多孔. (5)密闭的保温装置中无氧,在此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把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因此会有酒味. 故答案为:(1)有成形的细胞核; (2)减少杂菌的污染; (3)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4)二氧化碳; (5)在无氧的情况下,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了酒精.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蒸馒头、做面包的原理及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7分)(2013湖南益阳)一到春季,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过程如下: 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新鲜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 ① 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 ② 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两组实验构成对照实验,其中的实验组是 ;他们探究的问题 是: 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 如果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新鲜和低温(0℃以下),则B与C也构成对照实验,该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是 ;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 。 (3) 右图表示两种真菌的直立状态的菌丝, 图中A和B代表的菌丝状态所对应的真菌分别是 ;上述实验的发霉现象 是图A中菌丝顶端的 散落在食品表面并大量繁殖导致的。 (4)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 。 31.(7分) (1)A 水分 (2) 不发霉 适宜的温度 (3)青霉菌和曲霉菌 孢子 (4)迁入其它大熊猫基地 (5)克隆技术(或人工受精等) 33.(2013湖南益阳)(7分)2013年1月中旬,美国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流感疫情已蔓延到了47个州,流感疫苗告急…… 。某科学家为检验新研制的流感疫苗的效能,进行了下面的动物实验。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步骤: ①分组:将品种相同、大小一样的健康小白鼠40只,平均分为A、B两组。 ②处理:A组:不注射流感疫苗,20天后注射流感病毒; B组: ,20天后注射流感病毒; (2)结果预测:若B组比A组发病率 ,则说明该流感疫苗具有免疫效能。 (3)回答问题: ①上述实验中,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误差,该实验还要进行 实验。为了测定该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实验的改进可采用增加 的方法。再观察接种不同浓度疫苗小白鼠患病的情况。 ②接种疫苗能引起生物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的类型属于 免疫; ③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是预防传染病流行三个措施中的 。 ④针对爆发性的流感,请为学校怎样预防流感提出你的建议(答对一点即可)。 答案:33.(7分)(1)②注射流感疫苗 (2)低 (3)① 重复实验 实验组数 ② 计划(特异性) ③ 保护易感人群 ④ 如室内外消毒、加强体育锻炼、减少大型聚会等(答对一点即可) 23.(9分)(2013•株洲)如图1是草原生态系统中鹰抓鼠的画面,据图回答问题. (1)鹰和鼠的身体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 (2)小鼠长成大鼠的生命现象叫 生长 ;鹰产卵的生命现象叫 生殖 . (3)鹰生鹰,鼠生鼠,这种生命现象叫 遗传 ;一窝小鼠里有白色的和黑色的,这种生命现象叫 变异 . (4)如图2是孙悟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概念图,但不小心撕掉了一部分,请你将撕掉的部分补充完整. 考点: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的特征;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分析: 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答: 解: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所以(1)鹰和鼠的身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小鼠长成大鼠的生命现象叫生长;鹰产卵的生命现象叫生殖. (3)鹰生鹰,鼠生鼠,属于遗传现象;一窝小鼠里有白色的和黑色的,属于变异现象. (4)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植物,消费者是动物.所以答案如下图. 故答案为: (1)细胞. (2)生长;生殖. (3)遗传;变异. (4)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55.(7分)(2013•无锡)1.小伟同学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请你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用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 清水 ,这样做的目的是 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 (2)通常情况下,使用 低 (填“高”或填“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3)观察中发现,血液快速地由视野的左边向右边流,这是 动脉 血管. (4)在继续观察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血管A,B,C,它们各是什么血管? A是 静脉 血管;B是 毛细 血管;C是 动脉 血管. 考点: 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识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2)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以及识别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不需要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因此用低倍镜即可. (3)因为显微镜是成倒像的,所以他在视野中看到血液由左向右流动,其真实的流动方向是由右向左,而血流速度较快,说明小伟找到的是一条动脉. (4)[B]血管中的红细胞成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 [C]血管的血液有主干流向分支是动脉血管,[A]血液有分支流向主干是静脉血管. 故答案为:(1)清水;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2)低 (3)动脉 (4)静脉;毛细;动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概念理解,是中档题, 56.(5分)(2013•无锡)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同学在2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再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好氧的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 表 (填“表”或填“底”)层吸取.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目的是 C A.刺激草履虫 B.给草履虫供氧 C.连通两个液滴 D.杀死草履虫 (3)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破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 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 有利 (填“有利”或填“有害”)刺激. 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 有害 (填“有利”或填“有害”)刺激. (4)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反射活动吗? 不是 . 考点: 观察草履虫. 分析: 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叫做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解答: 解:(1)好氧的草履虫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吸取氧气,培养液的表层含氧丰富,此处聚集着大量的草履虫,因此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过程中,常常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取材.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因此在实验中要将该物质放在培养液的一边,并连通载玻片上的两个液滴,通过观察草履虫对该物质的反应(是躲避该物质还是趋向该物质)来判断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还是有害. (3)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放置该物质,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草履虫趋向该物质),而1号载玻片液滴中的草履虫无此反应,则说明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草履虫逃避该物质),而1号载玻片液滴中的草履虫无此反应,则说明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害刺激;若左右两侧液滴中草履虫运动趋势不明显(既不趋向也不逃避),则说明该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既无利也无害. (4)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体内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草履虫无法进行反射活动,只能有应激性. 故答案为:(1)表 (2)C (3)①有利 ②有害 (4)不是 点评: 知道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草履虫、向日葵没有神经系统,草履虫逃避食盐的刺激、向日葵的花盘总转向太阳,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应激性. 33.(8分)(2013•锦州)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关问题,李明选择一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以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将该实验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你的方案利用了天竺葵的哪项生理活动? 呼吸作用 (2)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B,利用 酒精 进行脱色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 (3)叶片A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证明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叶片A绿色部分和叶片B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证明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若将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叶片A、B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比较,可以证明 光合作用需要光 . (4)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分是通过其体内的 导管 运输的,运输水分所需要的动力来自于叶片进行 蒸腾作用 所产生的拉力. 考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1444826 分析: 该同学设置的实验装置可以形成三组对照实验: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以叶绿体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的绿色部分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若将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的绿色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 解答: 解:(1)为了去除实验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尽. (2)为去除叶片内叶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对叶片进行光照后,要把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叶片变成黄白色. (3)实验结果是叶片A的绿色部分变蓝色,说明该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比较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比较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的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可知: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若将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叶片B不见光,比较叶片A、B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可知:光合作用需要光. (4)导管的作用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在植物体内,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主要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 故答案为:(1)将该实验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呼吸作用 (2)酒精 (3)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光 (4)导管 蒸腾作用 点评: 实验中所用的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这样塑料袋内的叶片所处的环境中就没有二氧化碳了. 34.(5分)(2013•锦州)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毫升唾液 A 2毫升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2ml清水 ,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有促进作用,应选用 1和3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1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 . (4)若“加入碘液”步骤放在“保温”前,1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能是 先变蓝,后褪色 . 考点: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1444826 分析: 探究实验中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3号试管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存在单一变量,据此答题. 解答: 解:(1)1与2若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唾液;1试管中有2ml唾液,为保证变量的惟一性,2试管中要加入2ml清水. (2)1试管加入的是馒头碎屑,且与唾液充分混合;这一过程模拟的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3试管加入的是馒头块,且不进行搅拌,馒头块中的淀粉只有少部分能被唾液淀粉酶消化,加入碘液后变蓝.1号试管中的淀粉由于与唾液充分混合,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3)1试管加入的是馒头碎屑,且与唾液充分混合,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4)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环境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如果在保温前滴加碘液,1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成麦芽糖,遇碘会变蓝,保温后,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然后蓝色褪去. 故答案为:(1)2ml清水;(2)1和3;(3)1;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变成了麦芽糖;(4)先变蓝,后褪色. 点评: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能将食物切断、撕裂、磨碎,且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32.(8分)(2013•滨州)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同期孵化的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20是蝌蚪,平均分成A,B两组;②A组每天饲喂5克饲料和少量甲状腺激素,B组每天只饲喂5克蝌蚪饲料,不添加甲状腺激素,其余条件保持相同;③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要素 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 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 尾脱落的平均时间(天) 尾脱落时的平均身长(cm) A组 4 7 26 0.75 B组 5 9 37 1.3 (1)从实验设计可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吗? . (2)实验中A组和B组的水量、蝌蚪的数量及大小等条件都必须保持相同的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 ;B组的作用是 作对照 . (3)根据实验结果,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 (4)实验中选用蝌蚪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青蛙的发育属于 变态发育 . (5)如果该小组同学要进一步探究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再选择 10 只同种、同一批的小蝌蚪,将其 甲状腺 切除,其余条件应与 B 组相同(填“A”或“B”).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3718684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时从确定实验变量,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从实验设计可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吗? (2)设置对照实验的关键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看出实验结果与变量的对应性.实验中A缸和B缸的水量、蝌蚪的数量及大小等条件都必须保持相同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A组中放入了甲状腺激素,为实验组;B组中没有加入甲状腺激素,为对照组. (3)根据实验现象观察结果A缸蝌蚪比B缸蝌蚪发育快,得出的结论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实验中选用蝌蚪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叫变态发育. (5)如果该小组同学要进一步探究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实验方案设计:将选择10只同一批的小蝌蚪,切除蝌蚪的甲状腺,发现蝌蚪发育停止,不能发育成成蛙,说明蝌蚪发育成成蛙与甲状腺有关.做实验时,要求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它的量应相同,其余条件应与B组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吗? (2)控制单一变量;作对照; (3)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变态发育; (5)10;甲状腺;B. 点评: 理解掌握科学探究过程是解此题的关键.科学探究是生物学习、考试的重点. 26.(5分)(2013•德州)据研究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植物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的X运输到叶片,能控制气孔的开闭,以调节植物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从植株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4叶片,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清水和三种不同浓度的X培养液中,以分析叶片中X物质浓度与气孔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一段时间后可以测得有关数据. (1)以上方案有一处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来并改正; (2)方案完善后,经过试验测得如下表所示的有关数据.你认为此试验结果是否支持上述推测? 是 分组 测量指标 清水 三种培养液X物质相对浓度 5×10﹣5 5×10﹣4 5×10﹣3 叶片中X的相对浓度 气孔相对开放程度 0 100% 2.47 54% 2.97 43% 9.28 27% (3)由表格信息可以推测:随着培养液中X的浓度增大,气孔开放程度降低, 二氧化碳 吸收量减少,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4)植物的任何一项生命活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这充分体现了 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的生物学观点.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1444826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依据相关知识回答. 解答: 解:(1)实验中用了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4叶片,每组只有1片叶,数量较少,具有较大的偶然性不够科学,因此应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若干,平均分成四组进行实验. (2)通过试验测得表中所示的数据可知:叶片中X的相对浓度增高则气孔相对开放程度百分比下降,进一步支持了推测:根部合成的某种化学物质X运输到叶片,能控制气孔的开闭,以调节植物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 (3)由表格信息在清水中叶片气孔相对开放程度为100%,培养液相对浓度增大,气孔相对开放程度降低,因此可以推测:随着培养液中X的浓度增大,气孔开放程度降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4)根除了支持植物体外,能给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茎除了支持植物体外,茎中木质部的导管能够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韧皮部的筛管能够将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供给其它组织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叶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利于植株的生长,因此植物的任何一项生命活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体现了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故答案为:(1)实验材料(或样本)太少;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若干,平均分成四组 (2)是 (3)二氧化碳 (4)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点评: 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5.(14分)(2013•济宁)入春以来,一种叫H7N9新亚型禽流感病毒,不仅给我国养禽业带来巨大灾难,而且该病毒能使人致病、致死.各地由于防控措施得力,已控制了H7N9的进一步蔓延.请据此回答: (1)经初步研究,H7N9的寄主是家禽、鸟类或人,据此判断,它应属于 动物 病毒. (2)不少地方焚烧或活埋病鸡,此措施属于 控制传染源 . (3)H7N9疫苗尚未研究成功.某地现有一批H1N1禽流感疫苗,该地能否用H1N1疫苗来预防H7N9禽流感呢? 请你帮忙完善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①取健康小白鼠若干只,平均分为两组,如图所示: ②在甲组体内注射 H1N1疫苗 ;乙组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③一段时间后,分别给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感染H7N9的活禽提取液,然后观察两组小白鼠健康状况. [预测结果] 甲组小白鼠 患病 ,乙组小白鼠 患病 .(填患病或不患病) [实验结论] H1N1疫苗 不能 预防H7N9禽流感.其原因是注射H1N1疫苗获得的免疫属 特异性 免疫.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病毒的分类与噬菌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分析: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H7N9禽流感的病原体、传染病的分类及预防措施,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解答: 解:(1)根据寄生生物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H7N9禽流感的寄生主是禽鸟或人,它属于动物病毒.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是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指的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由上可知,“焚烧或活埋病鸡”属于控制传染源. (3)[实验步骤] ②要验证能否用H1N1疫苗来预防H7N9禽流感,就要把分成两组的小白鼠,一组注射H1N1疫苗,一组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预测结果] 因为两组小白鼠体内都没有H7N9的抗体,所以分别给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感染H7N9的活禽提取液,两组小白鼠都会得病. [实验结论] 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注射H1N1疫苗获得的免疫属特异性免疫,只能预防H1N1禽流感,不能预防H7N9禽流感. 故答案为:(1)动物. (2)控制传染源. (3)H1N1疫苗; 患病; 患病;不能;特异性. 点评: 本题首先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然后根据设置的实验再次考查课本知识,提高了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29.(8分)(2013•聊城)下面是有关人体健康的相关资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聊城市2012年死亡原因监测结果(部分) 死因 人数 死因排序 心脑血管疾病 23520 1 肿瘤 6424 2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693 5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483 7 材料二:疾病及部分原因 疾病 部分原因 肺癌 吸烟、空气污染等 糖尿病 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 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 材料三:我市各中小学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落实“阳光体育1小时”,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组织学生开张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1)材料一中所列举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都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常被称为 现代文明 病. (2)监测结果显示,肺癌位居肿瘤的首位.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预防肺癌应做到 不吸烟、减少空气污染 . (3)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传染病,从计划免疫的角度看,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是 接种疫苗 ;从健康的生活习惯角度看,中小学生应做到 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 . (4)营养过剩易引起“富贵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和肥胖症),你认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做到 作息有规律、保证均衡营养、一日三餐按时就餐、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 (5)由材料三可以看出:健康的内涵应包括 身体 健康、 心理 健康和良好的 社会适应 状态.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关于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性疾病,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的,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它们对健康的影响已经超过传染病. (2)吸烟、空气污染等时造成肺癌的主要原因,所以预防肺癌应做到不吸烟、减少空气污染等. (3)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可以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从健康的生活习惯角度看,中小学生应做到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 (4)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作息有规律、保证均衡营养、一日三餐按时就餐、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要减少营养过剩易引起“富贵性疾病”,可以选择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作息有规律、保证均衡营养、一日三餐按时就餐、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5)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故答案为:(1)现代文明. (2)不吸烟、减少空气污染. (3)接种疫苗;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 (4)作息有规律、保证均衡营养、一日三餐按时就餐、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5)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点评: 此题属于资料分析题,解答时从资料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得出答案. 31.(8分)(2013•聊城)某初中生物兴趣小组在做了“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实验后,提出了“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是否一样多”的问题,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取3片背面有格线(如图甲所示)、正面涂有凡士林的载玻片,分别放在标1﹣3号的培养皿中,盖上培养皿盖. 第二步; 第1位同学携带1号实验器具到树林,第2位同学携带2号实验器具到公路带,第3位同学携带3号实验器具到教室外阳台,并约定同一时间打开培养皿盖,20分钟后盖上培养皿盖,带回实验室. 第三步:用显微镜观察玻片并计数测算尘埃数量. (1)根据以上实验方案,你认为该探究实验做出的实验假设是 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多 . (2)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检测的环境不同 .在实验的第二步中,设计了“约定同一时间打开培养皿盖,20分钟后盖上培养皿盖,带回实验室”,其目的是 控制变量 . (3)该探究实验采用了“五点取样法”测算尘埃粒子数,请你用笔在图甲中划出所要观察和计量尘埃数的区域. (4)图乙是根据测算数据绘制的柱状图,由此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 不同 . (5)该实验在三个不同的环境只放了一套实验器具,你认为这样是否科学? 不是,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 (6)该实验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车辆能污染空气”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源于把 1、2 号实验视为对照试验.根据这一结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 鼓励少乘车,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多植树造林. . 考点: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测定不同环境中的尘埃粒子含量.解答时可以从采集、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数的方法和对照实验的特点要求方面来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科学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步骤.假设是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探究的问题:“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是否一样多”?他们作出的实验假设是: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多.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即检测的环境不同.在实验的第二步中,设计了“约定同一时间打开培养皿盖,20分钟后盖上培养皿盖,带回实验室”,其目的是 控制变量. (3)采集的粒子太小,计数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进行,在显微镜计数时,通常采取五点取样法进行抽样检测.五点取样法,是在测量范围内选取五个有代表性的点.例如首先选取图中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点,然后从中心点到四个角连线的中点作为四个点,共五个点,观察每个点的尘埃粒子数,算出平均值,这就代表了图内测量范围内的平均尘埃粒子数. 因此正确的五点取样法是. (4)图乙是他们在不同环境中测量的空气尘埃粒子数量的统计结果.以中可以看出,不同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不同,公路旁的柱形图最高,空气中尘埃粒子最多,树林里的柱形图最低,空气中尘埃粒子最少. 沙尘时因此在沙尘的天气状况下,最多. (5)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多组和重复组,多测几次然后取平均值.因此如果只在某处放置一片特制载玻片来收集尘埃,这种做法不准确,这样做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6)该实验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车辆能污染空气”的结论,从结论看出实验的变量是环境不同,公路旁汽车多、绿色植物少,空气中尘埃粒子最多;树林里的汽车少、绿色植物多,空气中尘埃粒子少.因此这一结论的得出源于把1、2号实验视为对照试验.根据这一结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鼓励少乘车,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多植树造林. 做故答案为: (1)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多; (2)检测的环境不同;控制变量; (3) (4)不同 (5)不是(否、不、不准);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类似答案均可) (6)鼓励少乘车,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多植树造林.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测算不同环境中空气的尘埃粒子数以及探究实验的要求.提高学生接受图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6.(5分)(2013•威海)“知了、知了…”,这是仲夏时节经常可以听到的声音.“蝉鸣林愈静”,在平常的日子里,知了那柔和的鸣叫声会使人的心情格外平和.但今天不同,烈日当头,天气异常地炎热,知了发出的鸣叫声也异常地密集而响亮,令人心烦,是不是天气越热,鸣叫的知了越多呢? (1)上述问题的假设是 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气温有关) . (2)如果要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是否成立,首先需要选取实验用的知了.选取的知了应该是雄性还是雌性? 雄性 .你的理由是 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 . (3)要得到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应采用的实验方案是 D A、观察一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是否鸣叫 B、统计多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鸣叫的只数 C、观察一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是否鸣叫 D、统计多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 (4)若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折线图如图所示,则根据该折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鸣叫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 . 根据本题的结果,还可以提出包含一组变量的问题是 鸣叫知了的只数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吗?) .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 此题以探究“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设计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 解答: 解:(1)作出假设: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气温有关).提出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2)该实验目的是探究“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实验变量是温度,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温度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选取的知了的性别、个体大小、数量等都应该相同,知了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将数量相等、大小相同的雄性知了分为两组,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 (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要得到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应统计多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选项D符合题意. (4)分析实验结果绘制的折线图,得出的结论是:鸣叫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 (5)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根据本题的结果,还可以提出的问题是:鸣叫知了的只数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吗?) 故答案为:(1)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气温有关); (2)雄性;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 (3)D; (4)鸣叫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 (5)鸣叫知了的只数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吗?)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0.(5分)(2013•淄博)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在图甲所示的“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B是 接种 过程.若D中的菌落为细菌菌落,其形态特点是 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 (2)在做膝跳反射实验(图乙)时,李明和王刚合作完成.李明坐在椅子上,左腿 自然 地搭在右腿上;在李明注视下,王刚用手掌内侧边缘迅速叩击他的左腿膝盖下面的韧带,膝跳反射 会 (填“会”或“不会”)出现.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脊髓 中. 考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膝跳反射实验.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以及膝跳反射实验,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将配制好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 ③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④恒温培养.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细菌菌落的特点: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呈白色.真菌的菌落一般比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呈现红、褐、绿、黑、褐、黄等颜色.如果出现的菌落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可判断这是细菌的菌落. (2)膝跳反射实验的操作步骤:① 每两位同学一组,两人轮换进行实验.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这条腿上.②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侧的边缘,迅速叩击一下受试同学上面的那条腿膝盖下面的韧带.同时观察到这条腿有突然向前伸出的反应即膝跳反射. 在做膝跳反射实验(图乙)时,李明和王刚合作完成.李明坐在椅子上,左腿 自然地搭在右腿上;在李明注视下,王刚用手掌内侧边缘迅速叩击他的左腿膝盖下面的韧带,膝跳反射会出现.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 故答案为: (1)接种;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2)自然;会;脊髓.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1.(5分)(2013•淄博)王红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所示),用来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实验材料与烧杯、温度计、吸水纸、标签、清水、黄豆种子(适宜萌发)等.请根据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一:如果比较B和C,所探究的问题是 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吗? .如果A和B都不萌发,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说明水分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原因是 A和B结果相同 . (2)实验二:设置D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对照作用 .由实验二可知实验一的装置必须放在 常温 环境下. 考点: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分析: 本题考查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种子萌发需要的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与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在对照试验时应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 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1)实验一:B中水把种子淹没,种子与空气不接触,缺少空气;C种子与空气接触有空气.比较B和C,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空气,通过B瓶萌发还是C瓶萌发,可以探究空气是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因此比较B和C所探究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吗?如果A和C都不萌发,二者结果相同,表明有水的种子C不能萌发,无水的种子A也不能萌发,因此不能说明水分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2)生物探究实验一般都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设置D装置的目的是进行对照.D和E,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D和E探究的是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故由实验二可知实验一的装置必须放在常温环境下. 故答案为:(1)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吗?;不能;A和B结果相同; (2)对照作用;常温. 点评: 牢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注意:A和D作为对照组,变量是空气而不是水. 31.(6分)(2013•天津)某同学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两小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 ②将馒头碎屑A与2毫升唾液放入甲试管中充分拌匀;将馒头碎屑B与2毫升清水放入乙试管中充分搅拌(如图) ③将两只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④10分钟后,同时取出两只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请根据上述过程分析回答: (1)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可以看到 甲 试管中不变蓝,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对哪种营养物质具有消化作用? 淀粉 (2)乙试管在实验中起 对照 作用. 考点: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1444826 分析: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分析该同学的实验设置可知:甲、乙两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解答: 解:(1)滴加碘液后甲、乙两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甲试管不变蓝,原因是甲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了;乙试管变蓝色,原因是乙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分解. (2)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因此该同学设置的对照实验中,乙试管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1)甲;淀粉 (2)对照 点评: 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9.(8分)(2013•舟山)近来饮用水的卫生与安全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饮水机放出的冷水和热水中的细菌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究. 【取样】他们讲不同品牌的10桶饮用水编号为1至10,分别安装在经过消毒后的10台同型号饮水机上,每天用采样瓶在同一时间对饮水机的冷水河热水进行采样(每次采样前采样瓶均消毒). 实验小组对采样的方案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方案一:每天用采样瓶按编号顺序只对一台饮水机的冷、热水采样 方案二:每天用采样瓶对十台饮水机的冷、热水采样 以上两种方案,你认为方案 二 的设计较合理. 【培养】按正确方案采样后,配制培养基对各水样进行细菌培养,由于细菌的营养方式为 异养 ,所以培养基中除了琼脂、水、无机盐外,还必须含有多种有机物. 【结果】培养后统计各培养基中的菌落数,并计算出每毫升水中的细菌数.如图是对某一品牌桶装水的部分研究结果,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天内冷水和热水中的细菌数变化不大,5天后冷水中的细菌数明显增加 . 【应用】相关部门规定桶装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为每毫升水中的细菌总数≤50个,通过上述探究,请你对该品牌桶装饮用水的饮用要求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该品牌饮用水应该在开封5天内或加热后饮用 . 考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关注食品安全. 分析: 此题是资料分析题,考查的是资料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 解: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方案一:每天用采样瓶按编号顺序只对一台饮水机的冷、热水采样.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误差,方案二:每天用采样瓶对十台饮水机的冷、热水采样.该方案的设计较合理. 除少数细菌外,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由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5天内冷水和热水中的细菌数变化不大,5天后冷水中的细菌数明显增加. 根据相关部门规定桶装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为每毫升水中的细菌总数≤50个,和实验得出的结论,5天内冷水和热水中的细菌数变化不大,5天后冷水中的细菌数明显增加.对该品牌桶装饮用水的饮用要求的建议是:该品牌饮用水应该在开封5天内或加热后饮用. 故答案为:二;异养; 5天内冷水和热水中的细菌数变化不大,5天后冷水中的细菌数明显增加;该品牌饮用水应该在开封5天内或加热后饮用.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资料中的信息从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8.(8分)(2013•台州)听长辈说制作生伴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吗? [查阅资料] 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且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 步骤一:淀粉碘溶液配制:取1克淀粉,加入100毫升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毫升碘酒溶液; 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 步骤三: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A、B两溶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现象记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 蓝色不消褪 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 蓝色褪去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 A、B .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 (2)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 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 (3)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 蓝色不消褪 . (4)请指出该实验存在的缺陷: 样本过于单一;没有重复实验等 . 考点: 探究维生素C的含量. 分析: 此题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黄瓜能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C.利用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进行探究.由于是对比实验,作为对比实验时一定注意控制好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不变的量不一样时,就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解答: 解:(1)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 选项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维生素含量受到影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属于我们要研究的结果,这个数据结果恰好是我们所要的实验结果,所以滴入液体体积的不同不影响实验的结果;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也不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对实验没有影响. (2)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3)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实验现象蓝色褪去,说明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在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实验中,由于黄瓜能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C,因此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蓝色不消褪. (4)该实验应多设几组进行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同时多选取几种样品进行实验,这样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该实验存在的缺陷是没有重复实验;选取的样本过于单一等. 故答案为:(1)A、B (2)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加快反应速度、混合均匀) (3)蓝色不消褪 (4)样本过于单一;没有重复实验等 点评: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3分)(2013•荆州)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初中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也放在无菌条件下.实验过程中,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温润.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应作出的假设是 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具有分解作用 . (2)这组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细菌 . (3)按照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 乙组的树叶会腐烂,甚至会消失 .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 分析该实验的实验设计可知:甲、乙两组以细菌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解答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解答: 解:(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可知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具有分解作用吗?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的假设是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具有分解作用(或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具有分解作用). (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变量就是所要探究的因素,根据做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实验可知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 (3)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以及枯枝落叶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乙组的树叶上接种了细菌,因此一段时间后树叶会腐烂. 故答案为: (1)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具有分解作用 (2)细菌 (3)乙组的树叶会腐烂,甚至会消失. 点评: 探究实验,遵循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认真分析,逐一解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