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1分)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1分)下列燃料,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 3.(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蜡烛 C.铁丝 D.红磷 4.(1分)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 A.Na B.Al C.Cu D.Ag 5.(1分)下列符号中,能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 A.2O B.2CO2 C.2O2 D.2H2O2 6.(1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浓硫酸做干燥剂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氮气用作保护气 7.(1分)下列物质敞口放置,质量会减轻的是( ) A.浓盐酸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食盐 8.(1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进入久未使用的煤矿矿坑前做烛火实验 9.(1分)下列数据是一些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液体肥皂 B.胡萝卜 C.蕃茄汁 D.柠檬汁 10.(1分)下列物质,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是( ) A.Na B.CO2 C.Al(OH)3 D.Fe2O3 11.(1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中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B.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 C.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12.(1分)下列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B. 证明溶液呈酸性 C. 探究金属具有导热性 D.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33分,每空1分)【生活现象解释】 13.(4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13﹣A或13﹣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13﹣A计分。 13﹣A 13﹣B (1)蒸馒头时,在发酵的面团中加入纯碱能中和酸味,纯碱的化学式为 。 (2)干冰易升华,可用于 。 (1)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生石灰的化学式为 。 (2)氢氧化钠易潮解,可用于 。 14.(2分)压汽蒸馏能大大提高热功效率,节约能源。利用压气蒸馏的方法淡化海水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压缩机内,发生变化的是 。 15.(4分)鱼是很多人喜欢的观赏动物,鱼缸养鱼有门道。 (1)鱼缸中一般安装有循环水泵,能将鱼缸里的水抽到放有膨松棉的净化槽中,其净化原理是 。 (2)自来水常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所以自来水不宜直接用来养鱼,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 。 (3)为保证鱼的正常生活,鱼缸需要增氧。 ①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增氧剂,其增氧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②过氧化钙(CaO2)与水反应在缓慢释放氧气的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物质。该白色固体不可能是 。 A.CaCO3 B.Ca(OH)2 C.CaO 【科普阅读理解】 16.(8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1799年,伏特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锡板浸在盐水里,发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块电池﹣﹣伏打电堆。1836年,英国的丹尼尔对“伏特电堆”进行了改良,制成了如图1所示的Zn﹣Cu电池。 Zn﹣Cu电池几经变化,演变成现在的多种电池。其中用量最大是普通干电池,其结构如图2所示。普通干电池电压随使用时间而下降,直至报废,所以也称为一次性电池。 给电池以反向电流,使电池电压回升,能反复使用的电池为“蓄电池”,铅酸蓄电池充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bSO₄+ =PbO₂+Pb+ 2H₂SO₄.纯电动汽车使用的就是各种蓄电池,其使用寿命与充电次数相关,2﹣6年不等,靠充电桩直接供电。2018年,我国的电力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火电主要以燃煤为主。 燃料电池又称“连续电池“,即只要活性物质连续地注入,就能不断地进行放电的一类电池,专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如图4)。氢燃料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靠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电能。 电池的生产原料中含有汞、铅、镍等重金属,处理不当会造成污染。 依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干电池使用的金属材料有 。 (2)Zn﹣Cu电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请补全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PbSO₄+ =PbO₂+Pb+2H₂SO₄。 (4)氢燃料电池中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关于这一举措,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纯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要想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改善环境,还必须减少火力发电 C.各种蓄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D.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 【生产实际分析】烟道气无害化处理是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措施.回答17-18题. 17.(3分)烟道脱硫的工艺不仅能消除SO2,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CaSO4•2H2O)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主要物质转化关系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反应③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更好的脱硫应使用石灰石粉末 b.反应②为复分解反应,有CO2生成 c.脱硫后的烟气对环境无害 18.(2分)烟道气中的CO2经“捕捉”可用于甲醇(CH3OH)。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2)用该方法生产16吨甲醇,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19.(4分)依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由此得出燃烧的结论是 。 (3)C中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 。 (4)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0.(3分)小明要配制16%的食盐水用于选种,进行了下图所示的操作。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有 (请具体说明至少一点)。 (2)操作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通过上述过程所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6%。 21.(2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K,向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的CO2,B中无明显现象。该过程能否证明CO2与NaOH反应,说明理由。 。 (2)将注射器中的盐酸推入A中,B中石灰水变浑浊,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科学探究】 22.(6分)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 I:将足量的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钾三种物质分别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 探究 II: 实验 ① ② ③ 现象 固体溶解, 形成紫红色溶液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探究 III:探究过程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 I中,溶解过程放出热量的物质是 。 (2)对探究 II中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需要做的对比是 。分析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 (3)探究 III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通过该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答一点即可)。 (4)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想通过探究,比较食盐和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探究方案应该是 。 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1分)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由此可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课本知识考查了学生对身边化学常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学习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2.(1分)下列燃料,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 【分析】根据化石燃料的分类进行分析。 【解答】解: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酒精可以人工制造,不属于化石燃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石燃料,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3.(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蜡烛 C.铁丝 D.红磷 【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 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4.(1分)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 A.Na B.Al C.Cu D.Ag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钠、铝、铜、银四种金属中钠的位置最靠前,故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钠。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强弱,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1分)下列符号中,能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 A.2O B.2CO2 C.2O2 D.2H2O2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2个氧分子就是在氧气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2, A、表示的是2个氧原子,错误; B、表示的是2个二氧化碳分子,错误; C、表示的是2个氧分子,正确; D、表示的是2个过氧化氢分子,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6.(1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浓硫酸做干燥剂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氮气用作保护气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解答】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浓硫酸做干燥剂是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粉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氧气、浓硫酸、铁粉、氮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1分)下列物质敞口放置,质量会减轻的是( ) A.浓盐酸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食盐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正确。 B、NaOH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的水分发生潮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其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D、食盐敞口瓶久置于空气中,质量基本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酸、碱、盐、生石灰的性质、在空气中的质量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1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进入久未使用的煤矿矿坑前做烛火实验 【分析】A.根据电器的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室内火灾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C.根据油锅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应该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或其他方法,不能用水。故错误; B.打开所有门窗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故错误; C.盖上锅盖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而灭火,故正确; D.进入煤矿井前,不能做灯火实验,因为煤矿井中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错误。 故选:C。 【点评】通过做本题可知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来灭火,容易使电器生锈而不能正常工作。 9.(1分)下列数据是一些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液体肥皂 B.胡萝卜 C.蕃茄汁 D.柠檬汁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液体肥皂的pH大于7,呈碱性,故A正确; B、胡萝卜汁的pH小于7,呈酸性,故B错误; C、番茄汁的pH小于7,呈酸性,故C错误; D、柠檬汁的pH小于7,呈酸性,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10.(1分)下列物质,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是( ) A.Na B.CO2 C.Al(OH)3 D.Fe2O3 【分析】盐酸能和钠、氢氧化铝、氧化铁反应,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解答】解:A、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气; B、二氧化碳不能和盐酸反应; C、盐酸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 D、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1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中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B.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 C.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分析】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极生成氧气,负极生成氢气,体积比为1:2,实验表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分析。 【解答】解:A、a连接的是电源正极是氧气,A错误; B、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B错误; C、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C错误;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对水通电实验的现象、结论的考查,难度不大。 12.(1分)下列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B. 证明溶液呈酸性 C. 探究金属具有导热性 D.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C、根据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蜡烛受热脱落,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不能证明溶液呈酸性,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蜡烛受热脱落,可探究金属具有导热性,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相互刻划,铜片的表面有明显的划痕,可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非选择题(共33分,每空1分)【生活现象解释】 13.(4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13﹣A或13﹣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13﹣A计分。 13﹣A 13﹣B (1)蒸馒头时,在发酵的面团中加入纯碱能中和酸味,纯碱的化学式为 Na2CO3 。 (2)干冰易升华,可用于 人工降雨 。 (1)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生石灰的化学式为 CaO 。 (2)氢氧化钠易潮解,可用于 做干燥剂 。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化学式的书写进行分析。 【解答】解:A(1)蒸馒头时,在发酵的面团中加入纯碱能中和酸味,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 (2)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 B(1)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生石灰的化学式为CaO。 (2)氢氧化钠易潮解,可用于做干燥剂。 故答为:A(1)Na2CO3;人工降雨;B(2)CaO;做干燥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14.(2分)压汽蒸馏能大大提高热功效率,节约能源。利用压气蒸馏的方法淡化海水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压缩机内,发生变化的是 水分子之间的空隙 。 【分析】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随着温度、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解:(1)蒸发器中水变成水蒸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压缩机内,水蒸气变成水,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故填:物理;水分子之间的空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4分)鱼是很多人喜欢的观赏动物,鱼缸养鱼有门道。 (1)鱼缸中一般安装有循环水泵,能将鱼缸里的水抽到放有膨松棉的净化槽中,其净化原理是 过滤 。 (2)自来水常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所以自来水不宜直接用来养鱼,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 ClO2 。 (3)为保证鱼的正常生活,鱼缸需要增氧。 ①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增氧剂,其增氧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H2O2═2H2O+O2↑ 。 ②过氧化钙(CaO2)与水反应在缓慢释放氧气的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物质。该白色固体不可能是 A 。 A.CaCO3 B.Ca(OH)2 C.CaO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1)鱼缸中一般安装有循环水泵,能将鱼缸里的水抽到放有膨松棉的净化槽中,其净化原理是过滤,通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 故填:过滤。 (2)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 (3)①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增氧剂,其增氧原理是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2═2H2O+O2↑。 ②该白色固体不可能是碳酸钙,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碳元素。 A.CaCO3 B.Ca(OH)2 C.CaO 故填:过滤;ClO2;2H2O2═2H2O+O2↑;A。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科普阅读理解】 16.(8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1799年,伏特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锡板浸在盐水里,发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块电池﹣﹣伏打电堆。1836年,英国的丹尼尔对“伏特电堆”进行了改良,制成了如图1所示的Zn﹣Cu电池。 Zn﹣Cu电池几经变化,演变成现在的多种电池。其中用量最大是普通干电池,其结构如图2所示。普通干电池电压随使用时间而下降,直至报废,所以也称为一次性电池。 给电池以反向电流,使电池电压回升,能反复使用的电池为“蓄电池”,铅酸蓄电池充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bSO₄+ 2H2O =PbO₂+Pb+2H₂SO₄.纯电动汽车使用的就是各种蓄电池,其使用寿命与充电次数相关,2﹣6年不等,靠充电桩直接供电。2018年,我国的电力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火电主要以燃煤为主。 燃料电池又称“连续电池“,即只要活性物质连续地注入,就能不断地进行放电的一类电池,专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如图4)。氢燃料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靠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电能。 电池的生产原料中含有汞、铅、镍等重金属,处理不当会造成污染。 依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干电池使用的金属材料有 铜帽、锌筒 。 (2)Zn﹣Cu电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 (3)请补全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PbSO₄+ 2H2O =PbO₂+Pb+2H₂SO₄。 (4)氢燃料电池中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 。 (5)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关于这一举措,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使用纯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要想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改善环境,还必须减少火力发电 C.各种蓄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D.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 【分析】(1)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5)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以及所学化学知识来分析。 【解答】解:(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与合金,所以铜帽、锌筒属于金属材料;故填:铜帽、锌筒; (2)由题干信息可知,Zn﹣Cu电池中发生反应是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填:Zn+H2SO4=ZnSO4+H2↑;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铅原子、2个硫原子、8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铅原子、2个硫原子、10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所以方框处添加的内容是2H2O;故填:2H2O; (4)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故填:2H2+O22H2O; (5)A.使用纯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正确; B.要想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改善环境,还必须减少火力发电,正确; C.各种蓄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正确; D.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正确。 故选:ABCD。 【点评】此题关于化学电源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的问题,解答时,必须熟知化学电源的应用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生产实际分析】烟道气无害化处理是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措施.回答17-18题. 17.(3分)烟道脱硫的工艺不仅能消除SO2,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CaSO4•2H2O)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主要物质转化关系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 (2)反应③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O、S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为更好的脱硫应使用石灰石粉末 b.反应②为复分解反应,有CO2生成 c.脱硫后的烟气对环境无害 【分析】(1)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2)根据化合价原则分析元素的化合价; (3)a.根据增大接触面积能加快反应的速率分析; b.根据反应的特点和升恒无分析; c.根据烟气中含有烟尘等分析。 【解答】解:(1)由转化关系可知,反应①是二氧化硫与水化合生成了亚硫酸,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2)由转化关系可知,反应③为2CaSO3+O2=2CaSO4,氧元素由0价变为﹣2价,硫元素由+4价变为+6价,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O、S。 (3)a.为更好的脱硫应使用石灰石粉末,增大了接触面积能加快反应的速率,故a正确; b.由转化关系可知,反应②为碳酸钙和亚硫酸反应会生成亚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故b正确; c.脱硫后的烟气中含有烟尘等,对环境无害,故c错误。 故答为:(1)化合反应;(2)O、S;(3)ab。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料脱硫的原理等,题中难度中等,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为该题的易错点和难点。注意流程分析和设计方法和理解是解答的关键。 18.(2分)烟道气中的CO2经“捕捉”可用于甲醇(CH3OH)。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D 。 (2)用该方法生产16吨甲醇,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22吨 。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解答】解:由微观粒子的反应过程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1)由方程式和物质的组成可知,属于氧化物的是:CO2、H2O; (2)设需要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3H2CH3OH+H2O; 44 32 x 16吨 解得:x=22吨 故答为:(1)AD;(2)22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模型图的意义、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19.(4分)依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K2MnO4+MnO2+O2↑ 。 (2)B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由此得出燃烧的结论是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 (3)C中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 集气瓶内水面升至“1”处 。 (4)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蜡烛从上到下依次熄灭 。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3)根据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氧气,当氧气进入试管中时,白磷燃烧,因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3)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因为空气中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因此实验结束后水位会上升到“1”处; (4)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蜡烛从上到下依次熄灭; 故答案为:(1)2KMnO4K2MnO4+MnO2+O2↑;(2)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3)集气瓶内水面升至“1”处;(4)蜡烛从上到下依次熄灭;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一些物质的性质的应用及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是中学常考题型。 20.(3分)小明要配制16%的食盐水用于选种,进行了下图所示的操作。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有 试剂瓶塞没倒放 (请具体说明至少一点)。 (2)操作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加速溶解 。 (3)通过上述过程所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于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6%。 【分析】(1)根据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2)根据玻璃棒的作用分析; (3)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进行分析。 【解答】解:(1)图①操作中瓶塞没有倒放;称量食盐时,将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2)操作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3)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即15g=氯化钠质量+1g,得到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14g,溶质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故答案为:(1)试剂瓶塞没倒放(或称量时砝码与药品放反); (2)搅拌,加速食盐溶解; (3)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属于基础题,明确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1.(2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K,向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的CO2,B中无明显现象。该过程能否证明CO2与NaOH反应,说明理由。 不能,NaOH溶液中有水,水能溶解CO2并与之发生反应 。 (2)将注射器中的盐酸推入A中,B中石灰水变浑浊,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打开K,向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的CO2,B中无明显现象,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也可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能证明CO2与NaOH反应。 (2)将注射器中的盐酸推入A中,B中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A中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不能,NaOH溶液中有水,水能溶解CO2并与之发生反应; (2)Na2CO3+2HCl=2NaCl+H2O+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能与酸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科学探究】 22.(6分)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 I:将足量的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钾三种物质分别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 探究 II: 实验 ① ② ③ 现象 固体溶解, 形成紫红色溶液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探究 III:探究过程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 I中,溶解过程放出热量的物质是 碳酸钠 。 (2)对探究 II中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需要做的对比是 将①③、②③分别对比 。分析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其他条件相同时,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汽油中强 。 (3)探究 III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BDE 。通过该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答一点即可)。 (4)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想通过探究,比较食盐和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探究方案应该是 20oC时,各取100g水于两只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氯化铵/食盐,至不再溶解,称量两溶液的质量,溶液质量越大,该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 【分析】(1)根据图1所示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图1 可知,碳酸钠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2)要探究溶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着,需要将将①③、②③分别对比;通过分析探究 II中的现象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汽油中强; (3)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属于饱和溶液的是BDE;由D中未溶解的固体通过升高温度使之溶解可知: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 (4)要比较食盐和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要指明一定的温度,否则没有意义,可采取的方案为:20oC时,各取100g水于两只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氯化铵/食盐,至不再溶解,称量两溶液的质量,溶液质量越大,该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故答案为: (1)碳酸钠 (2)将①③、②③分别对比;其他条件相同时,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汽油中强; (3)BDE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20oC时,各取100g水于两只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氯化铵/食盐,至不再溶解,称量两溶液的质量,溶液质量越大,该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要控制溶质相同、溶剂不同、其它条件相同,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5/15 13:38:42;用户:cycaiyan;邮箱:cycaiyan@126.com;学号:270237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