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青岛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青岛市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本题满分25分) (一)诗文默写与理解(本题满分13分) 1.根据提示默写。(10分) ⑴得道者多助, 。(《孟子》) 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⑶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⑷荡胸生层云, 。(《望岳》杜甫) ⑸ ,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⑹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苏轼) ⑺物是人非事事休, 。(《武陵春》李清照) ⑻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⑼江山代有才人出, 。(《论诗》赵翼) ⑽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 2.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描写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远处的南山悠然映入眼帘,表现了陶渊明辞官后的闲适心情。 B.《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两名,写诗人听到人们晚上唱起告别的歌曲,看到人们折柳相赠,不由得产生归隐田园的情思。 C.暮春时节,花儿凋零,燕子归来。面对此景,词人晏殊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句子,表达了自己伤春惜时之感。 D.宋代词人辛弃疾登高望远,看到江山雄伟壮丽,江水奔流不息,想到古代纵横驰骋的英雄人物,感慨万千,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 (二)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本题满分12分) 3.下面画线的语句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请加以修改。(2分) 一根稻草丢在大街上一文不值,绑在大白菜上就可以卖白菜的价格,绑在大闸蟹上又可以卖出大闸蟹的价格。想想这些,谁能否认位置不可以对价值产生影响呢? 修改后的句子: 4.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作答。(4分) 张明参加演讲比赛成绩不好,十分懊恼,在作文中向老师倾诉了烦闷。发下作文后,发现上面有老师的留言:“张明,老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便是如果我们摔倒了,却不知道是被哪一块石头绊倒的,这要比摔倒本身更让我闪懊恼啊!” 张明读后,准备给老师发一条信息,表达谢意,谈谈感想。请你替张明拟定这条信息。(含标点符号不超过60字) 老师, 5.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萤火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昆虫,即使你没有亲眼见过,也至少听说过它的名字。萤火虫的肚子顶端会发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是挂了一盏小灯。在宁静的夏夜,你经常会看到它们在草丛中游荡。 萤火虫长着三对短短的腿,它们利用这三对小短腿迈着碎步跑动。雄性萤火虫到了成虫时期,会长出鞘翅,就像其它甲虫一样。而雌虫则永远都保持着幼虫阶段的形态,无法享受飞翔的快乐。萤火虫有着色彩斑斓的外衣。它的身体呈棕栗色,胸部是柔和的粉红色,边缘则点缀着一些鲜艳的棕红色小斑点。 以上文字毛片法国作家的优秀科普著作《 》,“即使你没有亲眼见过,也至少听说过它的名字”一句中,“即使……,也……”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是 关系。“在宁静的夏夜,你经常会看到它们在草丛中游荡”一句中,“在宁静的夏夜”充当的句子成分是 ,“经常”的词性是 。“萤火虫有着色彩斑斓的外衣”一句中,“色彩斑斓”的短语结构类型是 。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包含比喻修辞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二、阅读(本题满分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 故事两则 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及达主所,鱼已枯毙。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飨③。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答曰:“欢甚。”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 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⑥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朱鲫: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 ③飨: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⑤筲斗(shāo dǒu)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筲斗,小水桶。⑥铛臼(chēng jiù):煮茶用具。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走送之 走:跑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 念:思念,怀念 C.手自烹进 手自:亲自用手 D.贵官执盏一拱曰 执:拿着,握着 7.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命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8.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B.山峦为晴雪所洗出 (《满井游记》)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D.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佣人把鱼摆在盘中献给孙公子,公子很高兴,但没说话,让人拿酒烹鱼款待老佣人。 B.老佣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有礼节,对主人的责备很不满意,极力辩解,主人非常生气。 C.灵隐寺有位以茶闻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级的茶叶,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哪知这位贵官却不懂得茶叶的优劣。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2分) ⑵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5分) 烽火台的诉说 ① 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 (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2分) 无动于zhōng 释义: 12.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3分) 13.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4分) ⑴悄悄告诉: ⑵据《汉书》记载: 14. 第⑥段和第⑦段人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3分) 15.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8分) 老头子的固定电话 ①爸爸喜欢我叫他老头子。他经常搬出纪晓岚的名言: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经纶满腹之谓子。其实,他169cm的身高只能算是立地,万寿无疆不过是个愿望。至于满腹经纶,还是换成“满腹唠叨”比较好。 ②那天,我和我先生一起去看望他。老头子自己做了一桌菜,烫了一壶老酒。两杯酒下肚,话就来了。他先抱怨了水果越来越难吃,又评价说当前的国际局势真乱,而后谈到了家里的固定电话。他说:“也不知道是谁把咱们家的号码给卖了,天天有人打骚扰电话,什么地产公司啊,旅游公司啊,有时候早晨五点钟就打过来!” ③我说:“那就把固定电话断了吧。”老头子瞥了眼放在沙发旁的电话机,咂了咂嘴巴说:“还是留着吧,家里有个电话,才像一个家。” ④先生说:“老爸真是个念旧的人呢。” ⑤我先生是台南人,在上海做生意。老头子还算比较宽容地接纳了他。结婚前,老头子嘱咐他说:“我女儿在家很受爱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嫁过去,你不要欺负她。家务么摆个样子就好了,不要让她真做。”先生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也舍不得的。” ⑥婚礼之后回到上海,我给老头子放结婚录像,他看到我按台南的风俗跪拜给公婆奉茶那一段,眼泪忽然就下来了。我说:“这么大年纪了,哭什么呀?”没想到老头子跺着脚,抹着泪说:“我女儿哪里遭过这样的罪哦,那天我等了一夜都等不到你电话,就知道你嫁人后肯定受委屈了。” ⑦我觉得他有点矫情,又忽然有些感动。原来我出嫁那天,父亲竟然一夜未眠。 ⑧后来,我给老头子买了部有答录功能的电话机,老头子很是喜欢。他的自动回答,好像只录给我一个人。他说:“囡囡啊,是你伐?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⑨每次听到,我都会笑。 ⑩我怀孕后,老头子要接我回家养胎。他喜滋滋地整理出客房,买了新被褥。不过,第一胎,婆婆还是希望生在台南老家。为此,我和先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我给老头子打了电话,听着他的声音,满心委屈涌出来。可是讲给他有什么用呢?他也只能是一个人陪着乱操心。于是我说台南的空气很好,水果味道香甜,这里一切都好。 ⑪我们聊了很久,直到无话可聊。要挂电话时,他问:“那个……你还有什么话没说吧?”我说:“没。” ⑫一向快言快语的父亲听了,慢慢地说:“空气好,吃得好是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情好……我这几天都在家。如果你烦了闷了,就找我老头子说说话。” ⑬“哪有什么烦闷啊。”我连忙说。“没有更好。”老头子在电话那边笑了。但在电话挂断时,我听到话筒里传来一声轻轻的叹息。 ⑭女儿一岁的时候,我带着她回到上海。那天老头子一直在笑。喝了酒,话就多了。他拉着我先生说:“我跟你讲,你不要以为你在台湾,我就没办法了。你要再敢欺负我女儿,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当时先生听了哈哈大笑,回程的路上却有些不悦,诘问道:“咱们吵架的事,你和他说干什么?” ⑮“我从来没说过。”“那他为什么对我说这种话?”我靠在车窗上,有点懒得回答。我说:“等女儿长大,你或许会懂吧。” ⑯一年后,老头子突发急性肺栓塞去世。人走得很快,没什么痛苦,我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先生帮我办的后事,十分风光。老头子的那套房子,先生建议我把它卖掉,我没同意。先生说:“那把固定电话拆了吧,又没有人用。”我说:“先留着吧。” ⑰去年年底,因为种种积蓄已久的矛盾,我和先生的感情终于走到尽头。痛苦之余,我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离开他;我更舍不得的是女儿,不忍心让她吃苦;然而留在这个家里一直委屈自己,我又怎能甘心?…… ⑱除夕那天晚上,我翻来(fù) 去地睡不着,拨了那串熟悉的号码。铃声响了几声,就听到了老头子的声音传过来:“囡囡啊,是你伐?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儿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⑲这声音给我慰(jiè) ,让我冰冷的心一下子暖和起来。 ⑳老头子说得没错。家里有个固定电话,你至少还有一个家。 16.在括号内给相应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3分) 诘问( ) 翻来fù 去 慰jiè 17.文章围绕“老头子的固定电话”主要写了6件事,请结合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出其余的4件事。(4分) 段落 内容概括 ②—④ 事件①:父亲抱怨受到固话的骚扰,却不同意拆除它。 ⑥—⑦ 事件②:父亲没等到我新婚夜的电话,认为我受了委屈。 ⑧—⑨ 事件③ ⑩—⑬ 事件④ ⑯ 事件⑤ ⑱—⑲ 事件⑥ 18.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矫情”和“感动”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我觉得他有点矫情,又忽然有些感动。 ⑴矫情: ⑵感动: 19.第⑫段中的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表达很形象,情感很丰富。请认真品味,任选其一加以品析。(4分) 一向快言快语的父亲听了,慢慢地说:“空气好,吃得好是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情好……我这几天都在家。如果你烦了闷了,就找我老头子说说话。” 20.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3分) 三、写作(本题满分50分) 21.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⑴命题作文 请以“身边风景也动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⑵半命题作文 “赢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博得、取得”的意思。在现实与历史中,有的人凭辛勤付出赢得个人的成功;有的人以品质高尚赢得别人的尊重;有的人甘于寂寞,埋头苦干,最终赢得了历史的肯定;…… 请以“赢得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可以填写“成功、尊重、肯定、喝彩、信任”等等;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参考答案: 1.⑴失道者寡助 ⑵窈窕淑女 ⑶念天地之悠悠 ⑷决眦入归鸟 ⑸春蚕到死丝方尽⑹门前流水尚能西 ⑺欲语泪先流 ⑻枯藤老树昏鸦 ⑼各领风骚数百年 ⑽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B 3.想想这些,谁能否认位置可以对价值产生影响呢? 4.略。 5.昆虫记 假设 状语 副词 主谓短语 萤火虫的肚子顶端会发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是挂了一盏小灯 6.B 7.C 8.D 9.A 10.答案示例:⑴从前有位朋友赠送红鲫鱼给孙禹年公子。⑵老佣人回来后,主人问他:“公子收到鱼,很高兴吗?” 11.衷(1分) 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说出大意即可,1分) 12.答案示例:(大约)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通信方式消失。 13.答案示例:⑴“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1分)。⑵“据《汉书》记载”说明烽火一天传递千余里的说法是有据可查的(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1分)。 14.答案示例:不能。因为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1分),第⑦段解释其原因(1分),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1分),所以不能调换。 15.答案示例1: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1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1分)。这亲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答案示例2:文中引用吴均的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分),(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在古代烽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1分)。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jié 覆 藉 17.答案示例:事件③:父亲用我买的答录电话为我录音。事件④:我和先生争吵后,父亲在电话中感到我受了委屈。事件⑤:父亲去世后,我不同意拆除固定电话。事件⑥ :除夕夜,父亲的电话录音暖和了我的心。 18.答案示例:⑴矫情:年老的父亲看到录像中我跪拜给公婆奉茶,心疼得跺脚、落泪;这些表现与他的年龄不符,显得有些夸张。(2分)⑵感动:我出嫁那天父亲一直没有等到我的电话,以为我受了委屈,一夜未眠;他对我的牵挂和疼爱让我心生感动。(2分) 19.答案示例1:“慢慢”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此时说话的情形,与“一向快言快语”形成对比(2分);表现出父亲说话时父亲的情感,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担心、牵挂和疼爱等情感(2分)。 答案示例2:画线句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父亲欲方又止的情形,他感受到了“我”受了委屈,却不愿直接说出(2分);表现子网父亲说话时复杂的情感,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担心、牵挂和疼爱等情感(2分)。 20.答案示例:结构上:收束全文,与题目(或“第③段”)照应。(1分,答出一点即可) 内容上:深化中心,赞美细腻而深沉的父爱,表达了“我”对家的珍惜和对父亲的思念、感激之情。(2分)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个朋友给孙禹年公子送红鲫鱼,他家中没有聪明的仆人,就找一个老仆人去了。到了孙家门前,老仆人泼掉了水,拿出鱼来,向孙家要了一个盘子装上去送。等到了孙公子住处,焦已经干死了。公子笑笑没说话,让拿酒犒劳那老仆,就把那焦做熟了让他吃。回去之后,主人问他:“孙公子得到那焦,高兴吗?”老仆回答说:“高兴得很。”主人又问:“你怎么知道?”老仆说:“公子见到鱼便高兴得脸上带着笑容,立刻赏我酒喝,并且烹了几条用来犒赏我。”主人听了很吃惊,自己想想所赠的东西并不粗劣,哪里至于烹熟了赏赐给下人呢!就责备那老仆说:“一定是你愚蠢无礼,所以公子转而把气出在我身上。”那老仆挥舞着手极力辩解说:“我本来没见识,拙笨,因以您不把我当人。到了公子门前,我小心翼翼,还怕用水筲不文雅,恭敬地向他们要了一个盘子出来,一条一条均匀地摆好了送上去的,有什么不周到的呢?”主人骂了他一顿,把他解雇了。 灵隐寺某和尚,因为茶出了名。他煎茶捣茶用的铛和臼都很精良。然而他所藏的茶叶有好几等,总是看客人身分贵贱来烹煮献上。其中最上等的,不是贵客或者懂得品茶的人,一次也没拿出来过。有一天,有一位贵官来了,那和尚行礼拜见,态度十分恭谨,拿出上好茶叶亲自沏好奉献上去,希望得到称赞。贵官沉默不语,和尚感到疑惑不解。他又用最上等的茶叶沏好了进奉给贵官。快喝光了,那贵官却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忍不住了,向贵官鞠了一躬说:“茶怎么样?”那贵官端起茶碗来拱手说:“很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