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一轮复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一轮复习学案

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学案(送别诗)‎ ‎ ‎ 一、 什么是送别诗:‎ ‎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尤其以赠友送别诗最为典型和常见。‎ ‎【“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 ‎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学过的送别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 二、 送别诗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酒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2)、长亭、短亭、劳劳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月落、暮钟、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 3、把握诗人情感特点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 (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 ‎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酒抒情,见《世纪金榜》 ③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④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⑤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 ‎ ⑥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四、 鉴赏示例 ‎ ‎【鉴赏示例1】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衣: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 【鉴赏示例2】 ‎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鉴赏示例3】 ‎ ‎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1、这是一曲言情之作,与一般送别抒情曲相比较有何特色?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加以说明。‎ 答:从内容上,这首散曲虽然与一般送别抒情曲一样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意和对好友“保重将息”的叮咛,但没有那种缠绵悱恻的悲伤与愁绪,而是以一句“鹏程万里”来激励对方,从而体现一种昂扬向上、充满自信的送别情调。‎ 从表现手法看,此曲主要以行为、心理、语言描写来表现主题。一般的送别诗多是“借景抒情”,即通过典型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主人公的悲伤情感。而本曲没有常见的“离别之景”的描绘,偏重于送别时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来表达此曲主题。【注意一二句的比喻,后三句的对比】‎ 五、实战演练 送杜十四之江南 ‎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 。‎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 。 ‎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 ‎ ‎ 。‎ ‎4、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 ‎ ‎ 。‎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5、“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 ‎6、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 ‎ ‎ 。‎ 初三语文诗歌复习学案(行旅诗)‎ 设计人:孟小梅 审核人:丁建军 一、什么叫行旅诗:‎ 行旅诗即羁旅诗,古人或者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 二、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 ‎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③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第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 (2)挖掘关键信息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标题中的“怀归”就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 (3)留心诗中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之情。‎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①“望月怀远” ②“鸿雁传书” ③“折柳送别” ④“杜鹃啼血”等。‎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的创作手法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鉴赏示例:‎ 夜到渔家 ‎【唐】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注释:①张籍仕终国子司业故称。②宋人刘攽《中山诗话》评张籍诗说“张籍乐府词,清丽深婉,五言律诗亦平淡可爱,至七言诗,则质多文少。”‎ ‎ 【赏析】‎ 首联描画渔家的住舍环境,首句扣题中的“渔家”一词,交代了投宿地点;同时点出了诗人行途所经之处。“潮水入柴扉”,承上句的“在江口”三字,交代渔家住所的位置。屋舍濒临江口,便于打鱼;江潮直逼柴门,可见地处低洼,居住条件很差。同时,这句也表明时值涨潮,正是渔家忙碌劳作的光景。‎ 颈联叙述“行客”投宿的情景。“欲投宿”表明天色已晚,行客一天劳顿,疲乏不堪,正巴望着能早点借宿歇脚。驻足柴门外,举目四望,一派萧索、静寂的景象。久扣柴扉不闻应,陋舍阒无一人,饥肠辘辘,腰酸脚软的“行客”不免平添多少失望。一“欲”一“犹”,两相照应,将“行客”渴盼投宿而不得的焦急、迫切的心情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 颔联写“行客”急切找寻渔家主人的情景。这一联对仗工稳,由前文的叙事转笔写景,遥呼首句的“在江口”与“潮水入”两句,衔接连贯。它描绘了江口渔村的萧疏、散淡的景象。你看,碧竹深深,浓荫匝地,村路弯弯,时隐时现,更显出几分幽眇曲折;月上高天,清光流泻,空明澄澈,因而可见江面上稀稀疏疏的钓船。“钓船稀”表明渔家将归,“行客”原本失望的心陡然燃起了希望,先前的焦躁又为期待所取代了。这两句写景,突出渔村的静谧;但静中有动,充满生气,那就是人的劳动——渔家的辛苦劳作,使自然显示出充盈的生命力!‎ 尾联写“行客”等来渔家主人的欣喜的情景。他伫立于凄清落寞的江畔,翘首以待主人的归来。看,远远的江波上,一叶扁舟正向江边驶近,那渔家正在寻找泊靠的沙岸,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这大概就是他要投宿的那家渔舍的主人吧!于是,“行客”此时的心情顿然爽朗、舒畅起来了。这两句写的是动景,表现了莫名的喜悦。结句,着一“动”字,使全篇为之鲜活,境界亦为之开阔。‎ ‎【思考题】‎ ‎1.简要分析“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运用了对比手法,把行客夜到渔家而主人未归的焦急、无奈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诗歌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表达了主人盼望渔人归来的急切心情以及看到渔人归来后的喜悦。颈联首句写行客因急切地盼望渔人归来而遥望竹林深处的村路,含蓄地表达了“行客”的焦急心情。等待已久,天色已晚,钓船渐稀,远远望去,沙堤之上,春风吹拂,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忽然闪现出,行客喜出望外。‎ 四、实战演练:‎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赏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 ‎ ‎ ‎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 ‎ ‎ ‎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诗中“日暮客愁新”的“客愁”因何而起?‎ ‎ ‎ ‎4、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 ‎ ‎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再宿武关 ‎ 温庭筠 李  涉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6、 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 ‎ ‎ ‎ ‎7、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 ‎ ‎ ‎ 送别诗答案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4、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5、“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6、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行旅诗答案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赏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诗中“日暮客愁新”的“客愁”因何而起?‎ 答:因日暮泊船而起。‎ ‎4、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寂寞之中寻求到一点慰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再宿武关 ‎ 温庭筠 李  涉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6、 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7、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