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全中考语文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思路及模式
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四大文体: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戏剧、诗歌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3、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写人叙事的散文多按时间、空间顺序进行;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物,某种情为线索行文,议论文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 分类: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1)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体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 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 渲染主体活动的氛围 (2) 写人叙事散文 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3)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 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4)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5)托物言志散文(象征)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散文:第一步:从题目做起 第二步:抒情议论句或段落(除划线句以外) 第三步:起承接作用的句子:中心句(点题)、过渡句、总结句、描写(动----景物)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7、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8.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记叙文与小说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概括文章题: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读题目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切入点。 ▌析首尾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内容,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析议论抒情句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联系背景 有不少文章,只要了解它的产生背景,就可能深切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除了对作者和写作年代关注外,还要抓好文后的注释或说明性的文字。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不同文体不同的主旨 写人记叙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价值、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晤,思想认识程度深广,更富于理趣;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 文章主旨或中心: ①找中心句要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或者标题。 ②概括则如下: 答题格式:A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谁?+怎么样?),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 C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概括文章的内容: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1、 一句话概括事例(故事)或主要内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格式: 谁(在何时何地) + 干什么 + 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 + 怎么样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结构层次分析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 文章记叙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线索:(1)人物线索(2)物品线索 (3)事件线索(4)时间线索 (5)情感线索 (6) 地点 答题格式: 文章以……线索,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散文线索运用线索是以某个事物等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四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3、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类别 释 义 特 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先后顺序来写 叙事完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感染性,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A补充故事情节(时间,背景,引出对象)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B:与上文相照应 C: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者写什么做铺垫 D突出/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是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1)叙述人称 类别 特 点 第一人称 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 题目类: 【命题热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欧也妮·葛朗台》《岳桦》 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 3、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 4、以线索为题,如《药》《背影》 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 标题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表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等作用。 命题角度一: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类题点拨】 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指的就是文章中“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漏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本文要揭示的中心。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着眼于彰显文章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这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一种方向和趋势。不同体裁的文章,其主题的表现也不同。侧重记人的文章,一般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以显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的社会涵义。侧重叙事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侧重状物的文章,一般要注重揭示事物本身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情感和寓意。侧重抒情的文章,一般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考生在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该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印象。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用文章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精炼语言,整合答案,并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题干和原文保持一致。 命题角度二:为什么设这个标题 回答“为什么”类问题常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有关,即考查作者的“匠心用意”。这类题,在题干中一般是直接提问“为什么”。“匠心用意” 属于文章写作手法上的范畴,与作者的材料安排、行文构思、表现手法等有关。回答“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类题,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 【类题点拨】 解答“设这个标题的原因”这类题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或者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标题常常与文章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设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章结论性质或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蕴含的哲理美,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命题角度三:标题和内容的关系 标题和内容的关系,考查学生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难度较大。从阅读的整体性特征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答题时多从思路、从内容、从中心着手,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命题点,挖掘出命题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思维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类题点拨】 分析标题与内容的关系,属于整体概括题。 第一步,筛选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标题在文本中隐含的信息一一找出来,找出标题和文章内容的关系,这和理思路的方法一致。 第二步,提炼观点。分析筛选的句子,概括作者在文中隐含的观点,分析标题和文章观点的关系。多数文章的观点常常是层层递进,或一实一虚两层含意巧妙融合在一起。提炼分析时,一定深入思考,不要仅停留在标题含义的表层。 第三步,归纳中心。好的标题,往往具有双重的提示作用,既能高度概括文章基本内容,又能显示或突出文章的主旨,因此文章的题目,通常与文章主题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步,探究效果。标题与文章中心有着紧密的关系,标题能够提示文章的写作内容,还能够突出、深化、形象文章的中心。 命题角度四:更换标题好不好或哪一个合适 “好不好”一类的题属于鉴赏评价题,一般针对作品的语言出题,如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与评价。“这个标题好不好”就属于此类题。 【类题点拨】 “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这类题的解答要注意答题的严谨性,一般从确认、语言鉴赏、中心探究、比较阅读四个层面解答。 第一步,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好” 或“不好”,“行”或“不行”。 第二步,分析语言特点及风格。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第三步,联系文章中心。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 第四步,比较置换者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中心联系的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的合理与否上回答,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题目的作用(好处):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内容: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的变化、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结构: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 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吸引读者、激发兴趣 一语双关 品味文章题目的含义 A. 内容上(双关) B.主题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C.充当线索 D.设置悬念 E、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等方面进行品味。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总结内容,揭示主旨,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示例:(1)如象征性的文章题目,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 ,突出主题。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 1、表层含义: 也即标题的字面意思,同时它又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或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悬念)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 (3)、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等) (4)、与人物的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等) 命题角度五:给文章拟写标题 拟写标题侧重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做此类题目我们可以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全文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等。同时要做到紧扣文本,语言要言简意赅。 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 (三)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三是引出话题的作用。 四是照应开头或结尾,或与之对比。五是表达主旨,深化主题 总结: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往往是: 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 (四)、具体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一、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1、方法:联系词语或句子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 2、作用:(1)内容上:开篇点题、设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表达感情、表现人物的特点等(2)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情感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在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内容+作用),表达了 二、品味句子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五)行文段落类 (1) 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内容、效果三个角度入手)。 内容:有关主题、中心的都属于内容 结构:有关构思方面的属于内容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 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①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也可以交代相关背景 ②如果是描写性语句,就围绕“描写出事物的XXXX特点,或人物的XXXX心情、性格,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衬托(烘托)情感的作用。” 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2、 结构上: (一)开头的作用 结构上:①开篇点题、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②统领全文; ③首尾呼应,强化主旨; 内容上:④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 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埋下伏笔; (二)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③篇末点题,点明题旨; 内容上:深化中心(主题)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突出(强化)……,揭示(暗示)主题。并且呼应开头,还可以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受。 (三)中间的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开头 、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 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 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有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这里不展开分析。(①开篇点题 ;②为后文设伏笔;③作铺垫;④深化中心;⑤点明主旨(画龙点睛)⑥衬托;⑦渲染;⑧呼应、照应;⑨对比;⑩象征;⑾先抑后扬。 )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首句、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交代人物活动背景、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句——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句——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 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 (六)、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 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总之,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因为角度不同,说法也就有一定差异,对此,应注意区分 1.记叙文中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写景方面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写人叙事有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 此外还有联想、想象、对比、烘托(衬托)、伏笔、铺垫、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讽刺、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即象征)、夹叙夹议…… 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答题格式:本文采用了……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1、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用……事物象征……事物,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有对比就有衬托)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物质衬托首要的人或物质,突出首要的人或物质的特点、性格、思惟、感情等。衬托,同类物质衬托是“正衬”,相反物质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对比手法:……和……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3、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着重描写一个人或物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 4、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7、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9、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10、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11、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注:【象 征】 用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性、情感或社会意义,就叫做象征。由于象征手法运用时隐去了其原来的事物或某些显见的意义,使得我们在理解时感觉有些困难,但只要仔细思考,逐步深入还是会发现其象征意义的。 小说中用上了象征手法,就可以避开原先有所顾忌的事物或事理,因为采用了较曲折隐蔽的表现方法而能够大胆地,比较放手地进行叙述或描写。同时也正因为此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质,使文章更有意蕴。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和象征是不同的。它们表现在: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 三、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渲染、烘托”和“对比、衬托”的区别 【衬 托】 所谓衬托即把两类或同一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或对比或映衬,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可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 一、以环境衬托人物 二、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对 比】 作用:突出人物(对比物)的特点(性格、品质),起突出强化的作用,彰显主题。 一、环境的对比 二、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对比 三、主要人物的前后对比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 渲染和烘托 :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二) 描写手法: 人 物 描 写 直接描写 (正面) 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描是描绘 外貌描写 展示人物外部形象 交代人物,突出其特点,展示其性格品质 神态、动作描写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展示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语态,使刻画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 ①刻画人物的性格、爱好、追求; ②展示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 ③渲染时代氛围、地方特色;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题 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条件:1:特定时间2:特定地点(环境)3:人物活动 特点,1、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2、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场面描写即把活动的场面和情景有重点地具体地进行描写。关键是在场面描写中要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层次清晰,有条不紊(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 要以人物描写为主,场面为辅。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的。场面描写少不了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间接描写(侧面)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 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交代人物,突出其特点,展示其性格品质 作用: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借助事物形象(物象)烘托 借助环境烘托 作用:衬托、突出……的特点。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自然环境描写 (1)突出季节特征、事物的特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表现地域风光; (2) 渲染、营造、烘托某种氛围或气氛(缓和紧张等),烘托、映衬人物。。。形象或情感 (3)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 (4) 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或人物命运转变 (5) 暗示作品主题;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 社会环境描写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6)渲染、、、、、环境气氛(7)烘托/衬托人物。。。。。。形象、心情(8)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具体:社会背景:鲁迅的《孔乙己》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心情暗示 法国短篇小说大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景物描写。 A、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而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的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 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揭示性格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开头是警官奥楚蔑洛夫走过的市场: 只用寥寥数笔就真实地再现出沙皇统治的社会的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反映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这种社会环境正是产生迎合现实、阿谀逢迎的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土壤,而奥楚蔑洛夫的精神又维护了腐败黑暗的社会制度。因此,鞭挞奥楚蔑洛夫性格,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 反衬形象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清国留学生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态: 而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作者把少年闰土置于神异的图画中: 作者用自然景色之美来烘托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天人合一,使少年闰土这个形象在这个广阔而又鲜活的世界里活灵活现。 通过以上这些名篇佳作的分析,我们发现,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它与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也要学会在作文中巧妙而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 增加真实性(细节环境描写)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另外如莫言老师的《蛙》中的人物生活环境描写的细,因为莫言老师的《蛙》本身就属于现实小说,使人拥有了带入感,这个场景是通过固定画面构成的。《红高粱》中环境也是描写的非常之细。 渲染气氛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烘托心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反映性格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详细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推动情节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深化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钱。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七)语言赏析 角度:1、写作手法(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方式)2、词语(动词、形容词) 3、句式角度 4、语言特色 题型: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运用了……修辞手法, 表现了(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感情/心情。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一、修辞角度: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 (1)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语言特色赏析句子: 答题格式:本文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中的相干句子)”,它“……(适当地选入底下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轻轻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的意境,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要从下列语句入选择。必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语言赏析词库:形象活泼、清新柔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炼深刻、通俗易懂、音韵、节奏感强、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语言柔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等。 3、点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格式: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中心思想或人物性格)+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整体+句式+修辞+情感)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实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 句式鉴赏: 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七)、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释回答 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4)发挥联想、想象,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格式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用第一人称,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写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3)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尽量有文采。 (八)其它题型 1、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注意要全面,不要漏答; (3)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2、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重复出现的句子,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3、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 4、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从内容方面思考,标题与主题关系;结构上(设置悬念,线索);修辞 九、情节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 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类 型 特点、作用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欧·亨 利式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后发现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方 式 释 义 作 用 悬念法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⑤暗示故事的结局: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或人物命运转变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方式 作用 出人意料 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伤感 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伤感,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 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三)结构安排 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位置 作用 开头 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位置 作用 中间 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物→人 景→情 事→理 实→虚)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其作用是拓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 结尾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照应题目,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的作用 特殊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插入性内容(补叙或回忆性内容),主要起补充或解释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