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古诗词默写专项训练含答案
2017年初中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 1.《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是: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3.《夜雨寄北》中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 4.贪污受贿者常常这样为自己的罪恶行为辩护:“常站河边难免跌于水中。”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5.《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深刻的哲理的诗句是: 7.《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8..夏天,满湖的荷花亭亭玉立,清香淡雅,令人心生敬重之感。请你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句子形容一下: 9.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院中月光月影的语句 10.《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11.《观沧海》一诗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千古名句是: 12.《出师表》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来形容 。 13.《爱莲说》中最能体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名句是 。 14.《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15.《游山西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 。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在《桃花源记》中,与以上两句诗意境相似的成语是 16. 《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 。 1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 。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 。 19.《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写居室环境的句子是: ;写与人交往的语句是: 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20.《爱莲说》中,点明主旨、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表明作用独爱莲的句子是: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21.《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22.《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23.《醉翁亭记》中的主旨是与民同乐;山间朝暮之景是: ;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 2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2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 26.文天祥被俘后以“ ”直抒胸臆,表达其崇高的生死观;苏轼身处逆境,也以“ ”来表达他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27.《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莺歌燕舞的景象的诗句是 ,表现西湖之春到处充满生机勃勃景象的诗句是 28.《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29.《泊秦淮》中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30.《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中表现作者对朋友的关心与同情的诗句是 31.《登飞来峰》中写景的诗句是 揭示了只有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的诗句是 32、《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 。 33.《马说》中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写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是 ;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 , 表现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4.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 ,表达美好祝愿的词句是 。 3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 36.《雁门太守行》中的千古名句是 37.《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38.《岳阳楼记》中写作者阐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是 全文抒发了作者的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3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夜雨屋漏情景的诗句是 写诗人穷困体验之深的句子是 诗人身处漏雨茅屋,还忧国忧民,发出了 的呼喊,诗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 4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诗人至老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 。诗中将现实和梦境巧妙地联系起来,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 41.龚自珍在《已亥杂诗》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句子是 42.《行路难》(其一)中用行为细节描写揭示内心悲愤的诗句是 。妙用典故的句子是 。 表达作者自强不息的信心和志向的句子是 43.《观刈麦》中揭示农家生活贫困原因的句子是 田间劳动辛苦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的诗句是 44.《渔家傲》中表现将军决心守边御敌的一句是 词中描绘塞外景致的名句是 45. 《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曹刿认为可以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4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孙子权狩猎的典故,表明自己的英武的词句是 抒发词人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词句是 47.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似的诗的作者是 。 48.《三国演义》 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4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50、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 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 。 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 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 。 5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 50、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5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 。 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52、杜甫的《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 《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53、 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54、陶渊明的《饮酒》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诗中,“ ”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 5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5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 57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5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59、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诗句: 60、 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 。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 ”字中; 后四句抒怀,一个“ ”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 6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 6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的呼喊。 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 63、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 。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6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 65、 白居易的《观刈麦》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 。 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 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 。 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句子是: 揭示农民变态心理的句子是: 。 66. 杜牧的《赤壁》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及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 67、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68.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69.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 .(主旨句) 70、 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 71、 杜牧的《泊秦淮》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72、 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 ;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 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 : 。 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 。 73、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 74、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 。 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75、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 。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 76、 李煜的《相见欢》 词中“ ”一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出自本文的成语: 77、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 ;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 ; 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78、 李白的《行路难》诗中以“ ”两句诗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 。 79、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抒发无尽感叹的诗句是 。 80、《岳阳楼记》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是“ , 。 览物而喜的句子是 , 。 《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 ;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是 ;形容景色是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 ;形容水势浩大的是: ;形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 ; 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 ;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 ;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写月光动景 ;写月影静景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 。 ,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话是 , 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 一、 理解记忆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2、 , 用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像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创造一个壮丽的、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冰雪世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 , 用夸张的手法展现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为送别渲染凝重压抑的气氛。 4、 展现一幅红白映衬的美丽雪景。 5、 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6、雪花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对象,写出两句咏雪的诗句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 8.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或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10.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二、赏析 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 ,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填2字)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4、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5、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答: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7、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 8、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答:①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②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二 泊秦淮(唐 杜牧) 一、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文学家,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所以号称“杜樊川”,著有《樊川诗集》,我们学过他的《赤壁》、《清明》、《江南春》。 二、内容理解: 1.诗人选择了哪些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物?答: 2.展开联想的想象,描写第一句诗所展现出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1、 作者在诗的首句中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答: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答: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答: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5.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有何好处?) 答: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7.最后两句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 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 9.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泊秦淮河时的景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 10.“商女”指的是什么人?答: 11、联系全诗,如何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寒”? 答: 12、诗中用一个“ ”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 ”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13、“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答: 1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答: 15、有人说诗的后两句讽刺了商女不知亡国之忧之耻,你同意吗?末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答: 16、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18、、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理解记忆 1、借古讽今,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子是: 2、唐诗人杜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的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乐不顾国难之句是 3、《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 4、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三 《赤壁》(唐 杜牧 )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答: 2、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的句子是: 3、 这两句诗用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借咏史表达生不逢时、抑郁不平的心境。 4、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5.“前朝”在这里是指 6.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答: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2分)(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给2分)以小见大, 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2分)(答出“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给2分) 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一、 内容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题目中“酬乐天”是什么意思?(1分) 答: 3、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答: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4、白居易称赞这首诗的颈联“神妙”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妙融为—体,景、情、理结合,请你任选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 答:(1)用“沉舟”和“病树”比喻遭貶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之情。 (2)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定会比現在更好。 (3)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5、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展现的画面是: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诗句的含义: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7、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答: 8、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简要分析。 答: 9.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前四句写的内容是什么?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答: 二、 理解记忆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2、 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 3、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4、诗歌首联 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5、 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物是人非的感慨。 6、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蕴含事物新陈代谢,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哲理,体现诗人豁达胸襟。 三、选择题 1、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的变幻无常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仁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3、 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 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 4、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心情酸楚而愤懑。 B.颔联用“烂柯人”之典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沉舟、病树”呼应了首联。 D.“长精种”即振作精神,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五 春望 (唐 杜甫) 一、赏析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__ _”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___”字写出了满目凄凉之景。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等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__ 5.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7.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答: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答: 9.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 10.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1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 13.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答: 14.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3分) 答: 1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1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7.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18.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1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0.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二、理解记忆 1、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或移情花鸟表达感时伤世之情),即 2、 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思家之苦。 3、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4、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5、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六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主题 :本文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一、内容理解 1.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 (体裁),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 抒写 。选自《全唐诗》,作者是 代诗人王湾。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 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乡书何处达”中的“书”是 的意思。(2分)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答: 6.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2分) 答: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 答: 8.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 9.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 10.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风正”, 。 11.你认为“潮平两岸阔”的 “阔”字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 1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答: 1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悬”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 14.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 16.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 17.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答: 1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 ,蕴含自然理趣。 19.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20.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2.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3.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2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6.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二、理解记忆 1. 表现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构图精美,意境开阔。 2. 一句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的自然规律中,蕴含“新旧更替,新事物蕴于旧事物中”的生活哲理,透露出诗人乐观积极的感情。 3.描写江河之景句是 表达时光匆匆之句是 表达思乡之愁句是 4. 诗中写时序更替,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 最能突出地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诗句是 诗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 运用对偶的两个名句是 、 运用设问的名句是 5.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7.诗中被誉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诗句是: 七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 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 10、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答: 11、 “ ”一句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有深刻哲理的诗句(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杜甫《登飞来峰》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 1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八 浣溪沙(宋 晏殊) 一、作者简介: 晏殊:宋代词人,字同叔,以写词著名,他的词多表现富贵、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讲究意境,语言凝练、自然。 二、主旨: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之情。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怀人伤时之情的作品。本词在创作上属于婉约派。 三、内容理解: 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2分) 答: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2分) 答: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2分) 答: 5.从季节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 黄昏时的 6.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誉为“天然奇偶”,试分析其妙处。 答: 8.“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理解记忆 1.晏殊的《浣溪沙》一诗是伤春感时之作。这首诗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们无力挽回的慨叹,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 2.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3.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4.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含蓄表达物是人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5.对仗工整、融情于景,表达词人对春色飘零和时光流逝的伤感,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的词句是 6.可以看出诗人过着富足闲适生活的诗句是: 九 观沧海(东汉 曹操) 一、 内容理解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称谓)。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诗中前八句写海,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2分) 答: 3.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分) 答: _ 4.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 5.“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 7.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 写,后四句是 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8. 两句虚写,运用想像,展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色,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9.“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10.这首诗的主旨是: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1.艺术手法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1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答: 二、诗句填空 1.《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描写大海的句子是 你知道抒发壮志的诗句还有杜甫《望岳》中的 2.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3.《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十 《关雎》(《诗经》)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3.美丽贤慧的姑娘总是能引起小伙子的爱慕,在《诗经》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表达出这样朴实纯洁的爱情 4.诗中形象抒发对心上人思念难眠的真挚感情的句子是 5.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这两句就是佐证。 6.《关雎》统领全文,运用起兴手法表达小伙子对心仪的姑娘热烈追求的诗句是 , 。 , 。表达小伙子朝思暮想不能成寐的诗句是 , 。 , 。 7.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 , 。” 8.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 ”。 9.《关雎》抒发了什么情感? 10.试分析一下,本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11.赏析;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2.《关雎》选自《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按音乐分类,编为“ ”、“ ”、“ ”三类。《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 ”。 《诗经》开创了我国 主义文学传统。 13.本诗围绕一个“ ”字,写一个小伙子对女子的 和 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 和求而得之的 。它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 和 的追求和愿望。 14.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感情发展由 ,到 ,再到 。 15.诗中的“ ”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 ” ,现今已成成语。 16.“ ”、“ ”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17.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 ,“所咏之词”指 。 18.《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答: 19. “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答: 20.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析说明。 答: 2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2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 十一 《蒹葭》(《诗经》)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5、 《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 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 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 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 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 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 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6、诗中以“ ”起兴,“ ”中的伊人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它既是美丽的女子,又指对理想的追求。 7、《蒹葭》统领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既交代时令、环境,渲染凄清惆怅气氛,又表达对意中人深深怀恋之情的诗句是 8、《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十二 《观刈麦》(唐 白居易) 一、 默写 1. 诗中 “ ”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诗中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苦的句子是“ ” 2.《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 3.《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 。 4.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的诗句是: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 6.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 7.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 8.白居易《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劳动人民艰辛的诗句是: 9.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 10.《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 家田输税尽 而抱子拾麦的句子是: 11.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 ”揭示农民赋税的繁重。 12.在白居易《观刈麦》中,白居易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民深深自责,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 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 13.诗中反映苛税繁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句子是 二、赏析 1、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2、【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3、【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谈谈你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理解。 答: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5、谈谈你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理解。 答: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6、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答: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早日粮食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7、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2)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4)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答: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答: “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10、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答:同意。“悲怜”是指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以同情。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自责是看到农民的悲惨生活想到自己“无功”而拿俸禄,深感惭愧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十三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一、默写 1、文天祥是 朝的爱国诗人,本诗体裁是 。 2、诗中能够表现诗人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 3、 巧妙利用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 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以死明志的决心,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也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7、诗中表现诗人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心,而使人感悟到其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思考的句子是 8、诗人回顾自己生平经历,即得到朝廷选拔和抗元斗争,暗示自己久经磨练,无所畏惧的诗句是 9、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遭际的艰难坎坷,以比喻的手法暗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变化;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抒发了诗人忧愤悲苦情感的诗句是 10、诗中以双关手法既说明诗人所历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情感的诗句是 二、赏析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2、“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 3、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示例一: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6、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3分) 答:从修辞手法入手,这两句诗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写出国家政治形势的动荡和个人的命运的凄惨无依,二者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二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 7、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国破家亡 的悲哀;借 惶恐滩 和 零丁洋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8、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答: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9、 诗歌颔联通过絮 或“风飘絮”和 萍 或“雨打萍” 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 忧虑不安(“惶恐零丁” 的心情。 10、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 、崇高的名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1、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 、崇高的名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3、 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2分) 答:舍生取义。(“为国而死”或“以死报国”均可) 14、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5、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16、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概括自己受命以来频繁的战斗生涯。 B.颔联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写,足见其爱国情操。 C.颈联写自己对逃亡生涯非常害怕,只怪自己生不逢时。 D.尾联表明作者的生死观,成为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力量。 1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从起兵抗元到被俘已经过了四年,这从诗中“干戈寥落四周星”可以看出来,包含了作者多少的辛酸和遗憾。 B.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方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句,这两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C.颔联以形象的夸张修辞手法表现宋朝国事危亡和个人身世坎坷,用“风飘絮”来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三字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这两句写出了国家的衰败和个人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D.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已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十四 《行路难》(唐 李白) 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吕尚 B 乘舟梦日边——伊尹 C 长风破浪——宗悫 2、停、投、拔、顾 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3、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高昂乐观思想感情。 4、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2分) 答:作者想到现实之路充满坎坷险阻,前途迷惘无所适从。因而内心愁苦。而对玉盘珍递也无法下咽。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用作毕业赠言,请说说理由。(2分) 答:此句用典,表达了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在告诫人们,即使人生处于低潮也不应该放弃理想、信念,只要坚持,机遇总会有的,理想终会有实现的时候。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局面?作用是什么?(2分) 答: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7、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阐明。(2分) 答: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对2个关键词给2分,分析对给1分) 8、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9、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的性格。 10、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11、 用比喻的方法道出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12、 表达对美好前景的热忱,表现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调子高昂乐观。这句诗常作励志之用 13、最能表现诗人李白抱负远大、执著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是: 14、运用对比诗人面对美酒佳肴无食欲、运用动词形象表现诗人心情茫然、苦闷、抑郁的诗句是 15、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的诗句是: 16、运用典故表现诗人信心和信念(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语句是: 17、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 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18、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 19、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表的诗句是: 20、诗中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受到君王重用的诗句是 十五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2.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3、诗中 一句以比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诗人崇高的人格道德境界,现在常用来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或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4.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2分) 答: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5.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 答: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意思对即可。2分 十六 《茅屋为秋凡所破歌》( 唐 杜甫) 一、赏析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的思想。 5、第①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 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 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7、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答: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8、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 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9、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 答: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0、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答: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二、默写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被子的两句是: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 4. 一饱蘸浓墨写景,渲染出阴沉昏暗的氛围,烘托诗人暗淡愁苦的心境。 5.诗中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与深沉情感。 十七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一、 内容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有,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豪放词人代表,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他和辛弃疾同是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合称苏辛。 2、本词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的弟弟苏辙。 3、上片开篇从词人问天开始,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4、下片第一句就将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然后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词人又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发出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理解性填空 1. 道尽世事无常之理,表达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2. 一句道尽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词中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词句(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4.词中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的句子是: 5. 反映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6. 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 7.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8. 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9.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10.上阕问天,直接问天的句子是: 下阕问月,直接问月的句子是: 1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过渡的句子是 : 三、赏析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后世称誉本词是最好的一首中秋词,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这首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全词既充满着浪漫情怀,又抒发了现实感受,流露出诗人乐观旷达的情绪,后世的许多中秋不能团圆之人都愿意从这首词中寻得安慰。 5、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 答:“弄”字有“做出”之意,表明舞姿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表达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性格。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月亮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3分) 答:理解是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8、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世”的彷徨、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9、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了解。 答: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十八 望岳(唐 杜甫) 一、赏析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峻挺拔 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妙在何处? 答:“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写出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用得好,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__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2分) 答:_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__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2分) 答: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8.“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由远望到近望 10.诗歌围绕诗题中哪个字着笔,着重写了什么内容?(2分) 答:⑴诗歌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1分)着重写了望泰山的所见所感。(1分) 11.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 B.颔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C.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热情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2.理解正确的是( )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13.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14.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15.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16.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1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默写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 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5. 一句写出了泰山景色秀丽、山势雄峻高大。 6.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7.远处望岳抒写诗人初见泰山喜悦、惊叹、仰慕之情的句子是 8.近处望岳以明暗对比再现泰山高峻雄伟的诗句是 9.细处望岳抒写壮美山势激发诗人胸中浩然之气的诗句是 10.具有不怕困难、敢攀绝顶,俯视一切的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是 十九 《雁门太守行》(李贺)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或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2.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3.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 6.《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 二、赏析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黑云”暗喻什么?“压”字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黑云”暗喻敌军的嚣张气焰。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这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答: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向日之金光来显示守军的雄姿英发,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3.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并赏析 答: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答:“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 答:景象是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作用是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中“易水”二字让人联想到什么典故?“临易水”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易水”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 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8.简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妙处是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情感是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9.“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从 听觉 和 视觉 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 10.全诗按照时间描绘了敌兵压境、浴血奋战、夜袭敌营三幅画面,表现了守边将士 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的精神。 1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三: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 12.全诗采用了夸张 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1分) 13.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七言古诗)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爱国热情 。 14.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1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1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1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二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1.“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3分) 答: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暮春环境。__ 2.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三层意思?(选答两层)(2分) 答: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__ 3.请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2分) 答: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__ 4.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杨花,子规 5.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6.李白对朋友寄托满怀思念,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7.可看出被贬之地龙标极偏远的诗句是 8.借明月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与怀念之情的句子是: 二十一 《无题》( 唐 李商隐)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和杜牧齐名。他擅长写爱情诗,语言优美,风格独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艺术成就很高,我们学过他的《夜雨寄北》。 二、内容理解: 1、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认为作者是用一个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为什么? 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从“晓镜但愁云鬓改”中可以看出。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不一样,第一个“难”是困难,有难度之意,指求见不容易。第二个“难”是难过,痛苦之意,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 4、 描述“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画面,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感受。 答: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本来为离别而忧愁,面对此景,内心更加悲伤。 5、 本诗以“别”字统领全诗,“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表现是指:春天将逝。为实写:美好年华将逝。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千古名句,请任选角度(内容、写法、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等)进行赏析。 答: (1)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以“丝”喻“思”,以烛泪喻人泪,表明爱情的追求至死不渝和无尽的思念。 (2)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双关等修辞,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7、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写什么? 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变老,又担心男人在外夜读时会被寒气所侵。 8、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蓬山”和“青鸟”各指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蓬山”指对方的住处,“青鸟”指信使,表达强作安慰,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感情。 9、主旨: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有不忍分别,分别之后彼此思念的心情,表达了对至死不渝爱情的赞颂。 三、 理解记忆 1. 诗中 一句运用比喻,以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现常用来表达对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的赞颂。 2. 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常引用《无题》中的名句 3.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 4. 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意思的诗句是: 5.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 6. 李商隐的《无题》中寄托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6. 李商隐的《无题》中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 8.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二十二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__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__ 3.请发挥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所展示的画面。(2分) 几年后,诗人和妻子(朋友)终于重逢,在西窗前秉烛夜谈,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回忆当年在巴山雨夜的所见所感,倾诉浓浓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__ 4.“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实则精妙,试选任一角度作简要分析。 __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思念之情,从而更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团聚的期盼之情。__ 5.诗人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6.表现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7.《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 8.《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二十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一、 默写 1、诗中 一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能够做为送给即将远行的朋友的一句话。 2、(歌颂友谊,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的千古名句)(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句子是: 3、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 4、点明送别之地和游人将去之地的句子是: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9、同是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意境截然相反的诗句是: 10、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 ;虚写景物的诗句是 二、赏析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 ①“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②“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我们远在天涯也就好像尽在比邻一样。这种情感是豪迈的,一脱送别诗的伤感,表现出乐观豁达,成为送别诗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4、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 昂扬乐观,能给朋友安慰和鼓励 5、此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剐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隐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6、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游,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7、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8、《杜少府之任蜀州》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处。一个"望"字暗寓惜别之情。 B、 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既是惜别,又是宽慰,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大胸襟。 C、 颈联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哲理来送别好友,令友人倍感温暖与鼓舞。 D、 全诗语壮情深,表现了诗人宽阔胸襟、真挚友情及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 9、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这两句诗意以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所谓“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不能成立)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二十四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一、默写 1、《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 2、 选取早春富有代表性景物动态地表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 3、 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4、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直接描写禽鸟(莺燕报春)的优美诗句是 6、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7、表明观景处所的诗句是 8、以对偶、拟人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9、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直接描写动物或莺歌燕舞)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10、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11、写诗人完全陶醉,流连忘返的诗句是 12、(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 13、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 14、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15、诗中描写早春的名句是: 二 赏析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__”终。以“__最爱湖东行不足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最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或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__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__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啄”两个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一个“争”字,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描绘出初春独有的风貌;一个“啄”字,写出燕子啄泥衔草,筑造新巢的情景,描绘了一幅充满欢愉之情的初春图画。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答: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阳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意近即可) 6、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是哪几个?并赏析: ⑴争、啄。(1分)⑵ —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 “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2分,言之成理即可) 7、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8、概括这首诗的内容。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初、早、新、渐、浅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钱塘湖初春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1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每点1分,共4分) 12、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对西湖美景喜爱)感情。尤其是“行不足。”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2 分) 13、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2 分) (1)“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或:“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 (2)“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或:“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意对即可,2分) 14、赏析名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人看到路畔野花似开未开,但看势头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地还不够深,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此句句对仗工整,写出了西湖初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渲染了清新明丽的气氛,给人以喜悦的感受。 15、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16、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7、"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 18、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19、【炼字炼词】 “几处”,早莺尚少,故曰几处──不多几处;“谁家”,哪一家,不是家家。“几处”“谁家”极有分寸地展现出初春景致。“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事物在发展变化。“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20、【艺术手法】 ①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②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③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21、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2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4、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初平”写钱塘湖水面平静,“云脚低”写白云低垂。 B.颔联写莺歌燕舞,呈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尾联“行不足”写出诗人对湖东的流连忘返。 D.全诗写出了钱塘湖早春美景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5、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指浙江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 B.本诗紧扣标题中的“行”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C颔联与颈联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描写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限春光喜悦的心情。 26、理解正确的是( ) A首联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钱塘湖水面尚浅,云幕低垂的美景。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生动描绘了莺歌燕舞的动态美,展示了春天的活力。 C颈联巧用“乱”“迷”“没”等字,真实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盛景景色。 D.尾联直抒胸臆,具体描绘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表达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7、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水面初平云脚低”表明春雨刚停。 B..“几处”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C “乱花”写出早春花开不多的特征。 D “行不足”说明诗人喜爱西湖美景。 28、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首联点明“春行”起点,勾出早春轮廓。 B..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孤山寺边的西湖美景。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29、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春行起点,描绘了从孤山寺远望所见的早春景致。 B.颔联“争”“啄”二字以禽鸟之乐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C.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及诗人的感受,给人以清新之感。 D.尾联“不足”二字最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0、 下列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钱塘湖的方位及江南春湖水态天容的美丽景色。 B.颔联充满动感之美,表现诗人左右寻声、仰视禽鸟的情态。 C.颈联写诗人俯察所见,描绘了草木茂盛、游人如织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体现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则余兴未阑。 二十五 使至塞上(唐 王维) 一、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著名诗人,其中诗画成就最高。苏轼称其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终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称“王孟”。晚年诚 奉佛,世人称“诗佛”。 二 、赏析 1.(2013曲靖中考)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2.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辉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3.这首诗从形式(格律)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押an韵。 4.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属国,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都护,燕然”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5.首联:写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6.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飘飞的蓬草。 7.首联中“单车”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人于定景之中流露失意情绪。 8.颔联中写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征蓬”“归雁”自比?谈谈你的理解(或说说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此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既是实写,又是比喻,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微难言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9.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2分)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这位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1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1分) 12.本诗的末尾写到“燕然”,暗用一个典故,这一典故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是赞扬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立功,二是暗示自己建功立业之心。 1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表现的画面。(2分)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圆圆的落日残红。__ 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_ 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一“大”一“长”一“直”一“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恰似几何图形的天地,大气浩瀚而沉寂壮美,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特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16.用自己的话,描绘颈联所展示的景象。 一望无际折茫茫的大漠之中,一缕青色的孤烟袅袅升起,直入蓝天;绵延的黄河上接天空,下流远方,通红的落日洒下余晖。 17.颈联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试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上加以赏析。 “大”写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写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四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18.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1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20.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2分) “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斑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共2分) 2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三、 理解记忆 1、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透露内心感情的句子是: 2、诗中与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 3、 写出两组有关描写边塞景象的诗句。 如: 4、 一句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壮美的大漠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6.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 7.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 8.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9.描画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 10.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1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二十六 《相见欢》(南唐 李煜) 1、词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言状的愁绪描绘出来的名句“剪不断,理还乱。” 2、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的诗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对下面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4、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3分) 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1分),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1分);“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1分)。 5、“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2分) “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1分);“理还乱”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1分)。 二十七 《饮酒》(东晋 陶渊明) 一、默写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2、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诗人居住地方非常安静): 。“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 3、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运用了设问的一句)的诗句是: 4、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5、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的句子是 6、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具体描写南山景象)的诗句是: 7、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8、 诗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 (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9、 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10、陶渊明《饮酒》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总结全篇)的诗句是 11、体现“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运用了顶真修辞;最能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高尚情致;展示出作者归隐田园的闲适,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诗中诗人与大自然物我合一,体现悠然自得心境)的句子 二、赏析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 2、“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心远地自偏 4、“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5、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6、诗中的“结庐”“日夕”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 “结庐”是 构筑房舍;“日夕”是傍晚; 7、“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8、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 和悠然 9、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3 分)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1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此中”指什么?“真意”指什么?包含怎样的意趣? 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就是隐居生活,“真意”指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意趣。包含着淡泊闲逸、自由适性,人与自然融于一体的意趣。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们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是陶诗中的神来之笔,它描绘作者采菊动东篱时无意之中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融为一体,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包含哲理。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最能看出诗人的高尚情致,请你作简要赏析。 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最能见出诗人高尚的情致。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1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艺术形象及意境 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结伴归巢了,作者以飞鸟自喻,联想以飞鸟倦而知归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5从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两句可知这首诗写于秋天的傍晚。该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16、陶渊明《饮酒》诗是“既饮”之作,李白的《行路难》则是对酒停杯的“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抒情小诗。他对自己隐居生活表示满意,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和悠然自得的情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他渴望辅佐明君,建功立业。而理想无法实现,忿忿不平汉字气溢于言表,但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17、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风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 18、请从炼字角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1)“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2)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1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20、诗歌中五至八句描写了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19、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20、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2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2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指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清心淡泊,远离功名利禄,超然物外的情感。 C、本篇是《饮酒》组诗的第五首,写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内容与饮酒无关。 D、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2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5、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2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在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7、对《饮酒》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二十八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朝 张养浩) 一、 默写 1、 诗中揭示历史是不断发情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2、 诗中作者对以往历史作了深刻的概括,指出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最苦的都是老百姓(通过议论,画龙点睛;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名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的句子是 3、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揭露封建统治者罪恶;议论国家兴亡的名句;揭示中心的词句;立骨,既概括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本质,也寄寓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的句子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5、全曲起笔概写潼关的雄伟、险要,其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的句子分别是 6、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7、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这支小令的明显特点就是在写法上采用 8、引出“伤心秦汉”一语的词语是:西都 9、西都的昔日景象是:宫阙万间,今日所见则是:做了土。 10、描写景物的诗句是: 11、点题怀古的语句是: 12、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13、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 二、赏析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选择错误的一项( ) A、此曲是作者在赴任途中写的,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熔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B、此曲第一句写景,气势磅薄,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写出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C、第二句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焦土这事而产生深沉的感慨,最后得出结论,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此诗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3、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峰峦重叠,波涛怒吼的态势。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险要的地理地势。 C、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潼关山势突兀峥嵘,河水汹涌奔腾的美好的景象。 D、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重岩叠嶂、水流湍急的险要地理形势。 4、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5、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2分)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6、“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于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7、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运用比拟地修辞,既形象地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静态的群山以动态的生命和意志。(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运用比拟地修辞,既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分别从哪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答: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10、“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视觉、听觉角度。概括地写出了潼关内外的什么特点? 答:概括地写出了潼关内外地势险要的特点。 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受苦受难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1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最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历史上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广大人民始终逃脱不了苦难生活的境遇。 13、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两句议论,提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非常精辟 14、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答: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15、结尾的议论针对什么而发? 历代王朝兴亡更替。“宫阙万间”修了又毁,毁了又修,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16、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1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答: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18、主题 :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 二十九 〈〈破阵子〉〉( 南宋 辛弃疾 豪放派 风格是豪放雄壮 ) 1、 表现词人想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2、 抒发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情的语句是: 3、 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 4、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6、 词中写作者梦回疆场的诗句是 7、 词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是(表现征战前士气高昂、军威赫赫的雄壮场面的句子)是 8、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激烈战斗场面的是 9、抒发词人一生的事业与抱负,并发无尽感叹的句子是(显示想建功立业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 10、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1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 1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4、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15、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1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1分,意思对即可) 17、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每点1分,结合词句分析加1分,意思对即可) 1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2分) 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19、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0、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概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里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梦醒回到观实,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不由发出壮志难酬的慨叹。(意近即可) 三十 天净沙 秋思 一、 赏析 1、《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从曲的常识看,“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其作者是元朝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本曲的感情基调是:孤独、凄清、悲伤 2、“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2分)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_ 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3分)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 5、“小桥流水人家”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不同,这是否矛盾? “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不同,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 6、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 7、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8、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2分)答:萧瑟(萧索)、 荒凉 9、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孤寂愁苦,思念家乡。(2分,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10、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答: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1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2分)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1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2 分 ) 答:(1)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2) 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3) 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13、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困何而“断肠”? 答:这是一个羁旅在外、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了眼前悲凉、孤寂、冷清、毫无生气的秋景 14、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15、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借景抒情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断肠。 16、《天净沙》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请举出一例说明。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无处归宿,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17、短短一首28字小令便表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试分析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小令前四句写景,作者以密集的意象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中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统摄诸多意象,表现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旅人愁思。 18、名句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三组自然景物意象中,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 “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句话渲染了悲凉气氛,烘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今晚他将投宿何方呢? 20、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苍凉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__孤寂愁苦的情绪。 21、一切景语皆情语,前四句为写景句,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22、从语法角度看,前三句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 23、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前三句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用极具代表性的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24、全词虽然未直接写声,但通过作品中的“昏鸦”“流水”“西风”等,却使读者听到了画外之声。 25、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一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 遥,不知所向。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天涯, 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26、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7、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B、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的九个独立的事物统一到二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二、默写 1、诗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2、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行驶图, 4、描绘秋景的句子是 5、《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曲中一字一词,一词一景,简约深细,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的句子是: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7、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8、《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同的两句诗是: 10、描写乡间秀美景色,常引用《天净沙·秋思》中的: 11、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的《秋词》通过“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描述,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三十一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翰愈) 1、韩愈, 唐 代文学家。字退之 ,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公 ”。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小雨、小草 3、这首诗写出了春雨细小 滋润 的特点; 4、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 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5、“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6.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答: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7、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8、诗的后两句议论,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结合诗的题目,设想一下韩愈作此诗的目的。 此诗送给张籍,是为了逗好友走出家门,感受一下早春气息。 8.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10、对“烟柳满皇都”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春 B.仲春 C.暮春 D.初夏 11、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 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 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 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1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三十二 《渔家傲》( 北宋 范仲淹) 一、 赏析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怎样的共同心理? 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2、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这两句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2分,大意相同即可) 4、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5、本文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 浊酒一杯家万里。 6、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8、 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9、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10、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1、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1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1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境,并说说表达效果。 在层峦叠峰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已闭门的孤城。 这一句暗示了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14、请你谈谈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这一句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征夫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15、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1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17、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各1分,满分3分) 1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19、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 20、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 2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上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了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23、上阕中哪一句点明时间地点?用一个什么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 “塞下秋来风景异” “异” 24、“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景中寄托作者怎样的情?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塞外秋景毫无留恋之意,思念家乡。 25、上阕写了哪些景,有何作用? 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6、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句子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27、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①词的上阕写景 边塞秋色(塞下秋景) ,“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 的特点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云、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②词的下片抒情 思乡之情 (征人之情)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8、《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接着写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打败匈奴勒石纪功、班师回朝,所以还没有回家的打算。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9、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30、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 “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1、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32、 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凉,意境开阔。 3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3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二、理解性默写 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 2、描写思乡和建功的矛盾心理,抒发爱国情怀;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抒写征人思乡、戍边报国的词句是 3、表现对将军和征夫产生同情和敬佩的句子是: 4、描写边城冷落荒凉景色的句子是: 这句是我们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名句 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6、 《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7、《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8、词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 9、描写边塞苍凉萧瑟景色,遍地肃杀、紧张森严的句子是 三十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 苏轼) 1、上阙:写出猎的壮观场面。 下阙:抒发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典故 (1)“孙郎”指孙权,借用他的典故用意是:以孙权自比,暗示自己也有当年孙权的英武气概。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魏尚的典故,其用意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3)“天狼”本义指星名,天狼星,在文中具体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分) 4、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句明确地把目标指向侵扰宋朝的辽和西夏,塑造了一个力挽雕弓射杀天狼的英雄形象,抒发了诗人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 5、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6、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7、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8、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2分) 答:“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9、 苏轼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江城子 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 10、“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显示抱负不凡。 1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1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挽弓劲射的英雄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这句话的理解(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13、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14、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 题目是: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聊”的意思是: 姑且 15、选择有误的一项是( ) A、“密州出猎”是词牌名,“江城子”是题目,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的作品,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B、词的上片描写了壮观的出猎场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片表现了诗人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C、这首诗由描写打猎场景引向抒发爱国豪情,把打猎习武与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爱国情操。 D、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虽然是一个文人,而且年纪不轻,但他仍然显示出十足的信心和力量,愿为国家边境安全效命疆场。 1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二、 默写 1、词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心不已的诗句是: 2、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借用典故表明作者希望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3、词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或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概或爱国豪情)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 5、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5、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答案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豁然开朗 16、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后遂无问津者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8、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0、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3、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2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8、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 3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7、断肠人在天涯 3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9、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3、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6、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8、曹操和刘备 4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0、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5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5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5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8、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恨 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2、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5、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家田输税尽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6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6、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6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8、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9、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1、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有滋味 77、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0、形容国泰民安的是政通人和;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是百废俱兴;形容景色是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气象万千;形容水势浩大的是:浩浩汤汤;形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心旷神怡; 2、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6、概括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7、写出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以物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以己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 ,“退”指处江湖之远 9、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于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2、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一、理解记忆 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诗句内容 1、咏雪,_送别。(填2字) 2、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4、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5、答: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6、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7、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8、答:①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②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二)泊秦淮 1. 轻烟,淡月,寒水,细沙。 2. 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充满寒意的河水,笼罩着两岩沉寂的沙滩,很是凄冷孤寂,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 1、 两个“笼”字,将 轻烟、淡月、寒水、细沙等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__ 2、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__ 3、这两句采用了曲笔的写作手法,以台上轻唱的“商女”,来反衬台下依然沉迷酒色、不思教训的达官贵人的可怜和可悲,从反面着笔,更见讽刺的辛辣,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 4、__ 全诗通过讽刺那些不从陈后主亡国历史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__ 5、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的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6、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 反映了晚唐统治者沉迷于声色歌舞,醉生梦死的腐化生活而不顾国事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的忧虑。 8. 这两句运用了曲笔,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沉迷于声色歌舞,醉生梦死的腐化生活而不顾国事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的忧虑。 9.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泊秦淮河时的景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 10.“商女”指的是什么人?答: 11. “寒”字不仅点出季节,时值深秋或冬季,环境冷寂的特点,还透出诗人心中的悲凉 12. 笼 ” 近酒家 ” 13、承上启下的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14、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5、不同意。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所唱由听者而定,可见“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 16、示例: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7、D(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18、( .D ) 三、理解记忆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三)《赤壁》(唐 杜牧 ) 1、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 D ) 5.赤壁之战时期。 (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 以诗赠答(酬答)白居易 3、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6、 ①“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 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7、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8、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9.内容:被贬的时间、地点和被贬的生活。情感:长期被贬的委屈和愤懑。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4、“凄凉地”和“弃置身” 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5、“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选择题 1、(D )2、(C )3、 ( C) 4、( B ) ( 五 ) 一、赏析 1.__破__”“__深__” 2.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3.__示例:这两句诗将花、鸟人格化,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的凄凉,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亡国之悲、离别之悲。感时伤别,离愁别绪__ 5.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6.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7.安史之乱 8.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望”到的春景是:草、木、花、鸟。 9.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0.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1.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12.“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13.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14.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深沉感情。 15. 望 ” 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16.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17 D 18. D 19.B 20. D. 二、理解记忆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六 次北固山下 1、五言律诗 抒情 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 唐_ 2、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3、“停泊(停留)或者“到”“抵达” ” 书(书信,信件) 4、“生”“入”二字用拟人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或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__ 5、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 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6、“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 7、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②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③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8、示例: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9(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10、_两岸才显得宽阔 __帆才有悬空的态势__ 11、它写出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视野十分开阔的景象。 12.写的是江上顺风行舟,放眼可见江岸开阔、江水浩荡的阔大情景。若我身临其境,心胸开阔,有助于培养豁达高远的感情。 13.“阔”是潮平的结果,直抒胸臆,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江面广阔浩渺似乎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意已浓的景象。“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14.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赏析: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15.思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17.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借鸿雁传递家书,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_来表述原因 18.思念家乡 时光流逝(时序交替、季节变迁、新旧更迭等 19.颈联:__高兴、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 尾联:__淡淡的乡思愁绪__ 20、 C 21 D;22D; 23A; 24D ;25D; ;26 D; 二、理解记忆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 答案1、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2、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5、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7、“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8、千寻(见日升) 铺垫9、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1分)10、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 11、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作铺垫(蓄势),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1分)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主旨)。(1分)1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2、 D 八 答案 1、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的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__ 2、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__ 3、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4、_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从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整,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__ 5、春季 生活和心情。 6、 一曲新词酒一杯。小园香径独徘徊。 7、 夕阳、落花、归燕。 8、 透露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9、伤春惜时 三、理解记忆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是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6. 一曲新词酒一杯。小园香径独徘徊。 九 答案 1.《乐府诗集》 乐府诗。 曹操, 东汉末年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慷慨悲壮 2.__海水:澹澹;山岛:竦峙;树、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动荡。__ 3.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_诗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诗人开阔胸襟,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__ 4 (树木凋零)一阵萧瑟秋风吹过,呼呼作响,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万顷波涛,汹涌澎湃。翻卷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汹涌的大海,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5. 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6.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7.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 二、诗句填空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写, 是叙事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十 参考答案: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8、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9.抒发了男主人公求偶不得的痛苦,求而得之的喜悦 10、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比兴手法,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这是‘兴’的艺术手法。同时雎鸠相和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这是‘比’的艺术手法 11、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其动作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 12、诗经 风 雅 颂 赋、比、兴 现 实 13、求 思念 追求 焦 虑、喜悦、 美好婚姻 幸福生活 14、一见钟情 日夜思念 幻想结合 15、窈窕淑女 辗转反侧 16、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 17、雎鸠和荇菜 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18、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19、①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的勤劳;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20、比兴。如开头由关雎说起,引出君子追求淑女,这种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21.《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2.B 2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 十一1.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2.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3.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4.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十二)一、默写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4.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5.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11. 家田输税尽 6.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家田输税尽。 8.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9.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0. 家田输税尽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12.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3.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二、赏析 1、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2、【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3、【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 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5、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6、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早日粮食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8、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 “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10、同意。“悲怜”是指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以同情。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自责是看到农民的悲惨生活想到自己“无功”而拿俸禄,深感惭愧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1、( D ) (十三) 赏析 1、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儒家经典 。 3、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4、答:大 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示例一: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6、答:从修辞手法入手,这两句诗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写出国家政治形势的动荡和个人的命运的凄惨无依,二者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二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 7、 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8、答: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9.絮 萍 (“风飘絮”、“雨打萍”亦可) 忧虑不安(“惶恐零丁”亦可) 10、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表明作者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1、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2、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13、答:舍生取义。(“为国而死”或“以死报国”均可)(意思对即可) 14、 B 15、 A 16. C 17、 C 二、默写 1、南宋 七言律诗 2、(辛苦遭逢)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0、(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