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16
2014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16 知识纵横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 中国 西方 文人山水画 (1)魏晋:顾恺之,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 (2)隋唐:创制法度 (3)宋代:更加注重意境 (4)明清:艺术风貌不拘成法 浪漫主义 重感性轻理性,不满现实,追求幻想,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重色彩轻素描 现实主义 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通俗画 (1)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民间风情 (2)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印象画派 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做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现代主义 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阅卷归来话高考——非选择题获取高分方案 高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里的综合能力不仅是指知识上综合能力,也体现在掌控把握题的技巧上。拥有同样的知识储备,有的同学能用恰当的形式使其清晰完整的展示在阅卷老师眼前,让自己的所学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答题技巧。相反,有的同学却不能实现这种效果,造成自己所学知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结合这两年高考阅卷中考生出现的问题,和我参加高考评卷工作的经验,给高三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1.卷面要整洁,字体要整齐,层次要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评卷工作是一项任务很重的工作,除了要保证评卷质量外,评卷速度对评卷任务的完成有决定性的影响。笔者每天的阅卷工作量是1200-1500份,根本没有时间一字一句地斟酌每一份学生的答案,几乎是几秒钟一份试卷。在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只找答案中的关键词,有关键词的就给分,没有关键词答得再多也是零分。一些考生答得啰啰唆唆,拉拉杂杂,自然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你可能不太懂,阅卷老师再从中找不到关键得分点,这份试卷的得分就可想而知了。另外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洁,字迹工整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答案要点化。在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为了提高速度,一般只注重“关键词”的筛选。对学生所答文字只是“看”或“瞅”,而不是“读”或“念”。一般情况下,阅卷老师在将考生答案中的关键词筛选出来的同时,一只手就已经写出了考生该题的得分,下一份试卷接着又呈现在阅卷老师眼前了。所以,你的答案决不能像写作文那样,大段大段的一气呵成,下笔千言,不切要点。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如果某一问答案有几个要点,你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1)(2)(3)……①②③……或者abc……如试卷空间允许,最好能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沿左侧对齐,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 (2)合理使用答卷空间。有的同学写答案时习惯从所给空间的中间写起,到最后甚至写到扫描线范围之外。这样就使得部分答案不能被扫描,造成答案的语句不通顺,答案不完整。这样的试卷想给分都十分困难。由于空间不够,有的同学写到最后几行字越来越小,使得试卷十分难看,给阅卷老师十分不好的印象,以致阅卷老师给起分来也十分“苛刻”。所以,组织答案时,一下笔就应该尽量从左侧开始,把空间留在右侧,用不完可以空着;若检查时灵感再现,想起好的要点可以继续补充。 2.答出技巧与水平,让人满意,让自己多得分 解综合题的原则是:将问答题当成填空题来做,去掉关联词,剩下的都是史实性的关键词,因为很多同学试卷上爱写一些经典的废话(放在任何题中都适合的语句),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也不得分。做好综合题的技巧是:先看问题再读材料,整理材料,提炼有效信息,注意材料的出处(用来判断时间),切记所有材料都要使用,部分答案就包含在材料之中,要看分答题,详略适当,一般情况给分都是偶数,如2、4、6、8分等。不要照抄材料,古文翻译出来的“观点”字数要少于原始材料,要学会概括、归纳观点,史论一致。 3.按分作答,做到心中有数 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标有相应的分值,根据近几年的经验,文综试卷一般每个要点2分(不绝对)。但是,你必须清楚,你回答的要点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如果把你组织的答案看做数学上的“集合”那么这个“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点)”一定要多,尽可能使这个“集合”与标准答案的“集合”形成“交集”。其次,试题内容无论你会还是不会,一定要敢于回答。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错误部分不影响你正确部分的得分。何况,你认为错误答案的,说不定里面还包含“得分点”呢。评卷老师是来“给分”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不会因前面的错误而受到“株连”。其实评卷老师是“相当”宽容,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阅卷老师就会给分。 长效热点类——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研究,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价值实现;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高考命题关注社会现实,而科技创新和环境问题是新课改形势下时考时新的热点问题。 1. 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项目 阶段 原因 标志 产生阶段 (15-16世纪)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形成和发展 阶段(17-18 世纪中期) (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迅速发展阶段 (18世纪末- 19世纪中期) 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 系统化阶段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电的发明与应用,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2.用新史观看科技进步 史观 结论 文明史观 科技进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丰富和便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史观 科技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 3.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②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③新思想萌发。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中国近代化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甲午中日战争、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3)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的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中苏关系破裂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决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典例]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12年”。电灯和无线电报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1912年时已经使 用,故B项正确,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故②错误。“泰坦尼克”号客轮从英国到美国的航线不经过地中海,故排除③。 [答案] B [命题者说]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是这一类高考题的突出特点,且这样的题目有增加的趋势。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题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呈现,其考查的落脚点还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所以应者的一个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针对训练] 1.电视剧《神话》是一部“穿越”题材电视剧,让历史人物蒙毅大将军和公主穿越古今。目前,人类有望实现“穿越时空”梦想的科学依据主要是( ) A.相对论 B.量子论 C.牛顿力学 D.太阳中心论 解析: 选A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比方说处于光速的高速运转情况下,人类可以实现时空的穿越。 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请判断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 A.文艺复兴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解析: 选C “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说明电的发明和新通讯手段的运用使世界之间联系密切;再结合“最早应出现”这一时间限定,综合起来看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3.右图是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如今,书中的许多警告一一出现,这再次证明( ) A.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B.只有靠科技征服灾难 C.灾难主要在春天出现 D.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解析:选D 《寂静的春天》是1962年在美国问世的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科技发展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有一些已成事实,证明了科技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主题相反,C项说法不科学,答案为D。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 A.牛顿创立经典力学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相对论 解析:选A 解答本题注意时间限定:17世纪,而B、C、D三项则发生在18世纪-20世纪之间,不属于该时间范围。 2.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 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进化论思想的作用。解题关键是对两段材料的理解,应为进化论思想的作用,特别是从严复可作出判断,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3. 1831年,22岁的达尔文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了“贝格尔”号,随船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贝格尔”号所走的路线与麦哲伦环球航行相同 B.“贝格尔”号以内燃机为驱动进行远洋航行 C.自然选择构成了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础 D.达尔文的行动是文艺复兴关注“人”的直接产物 解析:选C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观察图中路线可知A项错误;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所以B项错误;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与达尔文生活的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 4.以生产方式的标准来划分,人类文明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阶段。其中空格处应是( ) →→→ A.铁器文明 B.电气文明 C.工业文明 D.游牧文明 解析:选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发展过程。 5.1931年10月18日凌晨,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下葬时,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美国各地( ) A.熄灭电灯一分钟 B.轮船鸣笛三分钟 C.教堂敲钟84下 D.齐奏《英雄交响曲》 解析:选A 电灯属于爱迪生的发明,轮船是富尔顿发明的,《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作品。 6.阅读下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速度的数据表,它深刻地揭示出( ) 时代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时代 生产力发展的平均速度 每万年提 高1%~2% 每百年提 高4% 每年提 高3%左右 每年提高 10%左右 A.人类文明分成四个阶段 B.社会生产力匀速上升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生产力发展存在平均速度 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本题也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论断。 7.《全球通史》写道:“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材料叙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情景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情景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描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8.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解析:选B 联系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可得出答案为B。 9.“迷惘的一代”一语源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小说写的是一战后,一群流落法国的美国年轻人,由于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空虚、苦恼和忧郁,对社会不满,对前途失望,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由此可以看出《太阳照常升起》属于下列哪一文学流派(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魔幻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选D 从材料中“对社会不满,对前途失望,只能在沉沦中度日”可知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危机,因此《太阳照常升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10.1876年春天,阳光明媚,某画家背着画夹到野外写生,在同一个地点,同一处景物,同一个角度,画出的三幅作品景物色彩却不一样,呈现出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及新鲜感,你认为他的画应该属于何种流派( ) A.文人山水画派 B.印象画派 C.现代画派 D.风俗画派 解析:选B 材料反映该画派追求“光”与“色”。印象主义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景物进行描绘,形成了不同的效果。 11.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解析:选B 根据图片的艺术特点判断是毕加索的作品,由此可推断选B。 12.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学者前来演讲。演讲题目包括:“拜伦的诗歌创作”“雪莱与《西风颂》”等。此外,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贝多芬的交响曲”。下列最适合这次文艺活动主题的是( )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现代主义的艺术 解析:选C 拜伦、雪莱和贝多芬的作品都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故最适合这次文艺活动主题的是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以及思想启蒙之后,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建立起来。达尔文的时代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蒙昧,提倡科学的前一阶段,在思想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而青年时的远游,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引发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搜搜百科《达尔文进化论》 材料二 严复《天演论》的特点在于它不是赫胥黎原书的忠实译本,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根据事实,“取便发挥”的“达旨”。这本书所以能起巨大影响,原因也在这里,它对外国思想的介绍翻译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力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的需要。 《天演论》用自然科学的许多事实,证明了生物界物竞天择、进化无已的客观规律,以达尔文主义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给了当时中国人以振聋发聩的启蒙影响和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立即作了当时正涌现的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派的重要的精神食粮,煽起他们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走上革命道路。固然这主要由于社会阶级斗争形势所决定,而《天演论》在思想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李泽厚《论严复》 材料三 它(达尔文主义)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在政治上,这一时期正是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他们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和在自然界一样,最强有力者是得胜者,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生存斗争”中获胜。在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俗的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他们论证说,他们应得到幸福和成功,因为他们已证明自己较无能的穷人更“适合”,而且,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是“生存斗争”的一部分。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条件。(8分) (2)据材料二归纳概括严复《天演论》的特点。(4分) (3)结合材料二、三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问论述产生的条件时,可以依据材料得到思想和现实条件,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到政治、经济和科学条件;第(2)问的特点在材料中体现得比较清晰,直接摘记即可;第(3)问在回答时要注意从地域上分中西方,对西方的影响又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来归纳。 答案:(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达尔文青年时的远游实践,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生物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如细胞学说、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2)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性的翻译;力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的需要。 (3)对中国:给当时中国人以启蒙影响,激起国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 对西方:政治上,顺应了德国统一和民族主义的需要;经济上,适应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需求;被用来为西方殖民扩张作辩护。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嫦娥奔月”的神话,只能表明人类对大地与月球之间的一种朦胧关系,寄托了人类向往太空的精神幻想。当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才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展开对太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动力、天文观察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天体中的一颗一颗行星的发现又为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带来了希望。 材料二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材料三 由现代科学理论知道,当年原始的黑色火药制成火箭,尽管可以升空,但绝不能冲出大气层,原因很简单,它的效力太低,远远达不到最低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说,没有高效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问世,那么想实现宇宙飞行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多级火箭飞行原理提出、液体火箭发明和应用使得现代火箭技术得以提高。 材料四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以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美国急起直追,1969年“阿波罗—11”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人类对太空研究的科学理论已经形成,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在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有了哪些新的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原因。(10分) (3)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第(1)问,抓住关键信息“当18世纪时”,结合这一时间信息包含的政治、思想、经济等因素分析。第(2)问,解答本问应紧紧抓住“太空历程”这一主题,选择切题的史实非常关键。第(3)问,从航天事业对人类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 答案:(1)①经济发展日益加快;②人文精神不断发展;③科学家对自然世界提出了新的认识;④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和自由;⑤新型的政治制度在欧洲建立。(任答其中4条) (2)发展:①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②验证科学理论的应用由火药火箭到现代火箭技术;③人类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由梦想到现实。 原因:①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③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④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 (3)①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②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