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说明文
上海市各区县2016届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说明文 杨浦区 普陀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 可再生的海洋能 ①大家应该知道波涛汹涌的大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所谓海洋能,狭义地来说是指海洋本身所蕴含的能量,这是一种几乎无穷无尽的可再生能源。 ②潮汐现象起因于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的天体运动。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水潮涨潮落的势能发电。潮汐能主要集中在狭窄的浅海、港湾和海峡,例如在加拿大芬地湾,潮差可达16米以上,在英国的塞坟河口和法国的朗斯河口,最大潮差可达15.2米和13.5米,我国的钱塘江最大潮差也有9米。 ③人类利用潮汐发电已有近百年历史,潮汐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最现实、技术最成熟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种。最常见的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是,在适当的地点建造一个大坝,涨潮时,海水从大海流入坝内水库,带动水轮机旋转发电;落潮时,海水流向大海,同样推动水轮机旋转发电。因此,潮汐发电所用的水轮机需要在正反两个方向的水流作用下均能同向旋转。 ④海浪是由风对海水的摩擦和推压引起的。因此,海浪发电实际上也是风能的另一种形式。海浪能的利用被称为“发明家的乐园”,现在全世界波浪能利用的机械设计数以千计,获得专利证书的也达数百件。英国把波浪发电研究放在新能源开发的首位,以投资多、技术领先而著称。 ⑤除了上述两种以外,海洋能还包括了海流能、盐差能等。但海流发电存在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全世界均无大规模海流发电的成效。淡水向盐水渗透形成的盐差能,目前处于实验室试验水平,离实际应用还有较长的路程。 ⑥海洋能的优点十分明显。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而且这种再生过程失十分迅速、短暂。海洋能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它既不会污染大气,也不会带来温室效应。然而,海洋能虽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好处,但它的获取也是十分困难的。 ⑦海洋能总量巨大,可面对海洋这个巨大水体,人们的活动能力(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说来极其渺小。而且,大尺度液体流动几乎总是“湍流”——具有不稳定和不规则的特性,海洋也不例外。 ⑧海洋能在空间上的存在也是不可移动的,它不可能像其它载能体一样,按人类希望的时间或空间来进行主管布局,海洋能的获取只可在水介质及沿岸的立体空间内进行。 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海洋能利用的障碍也在一点点被克服。有人说,海洋能将是21世纪的能源,我们期待这样的预言能够真正实现。 15、 第②段加点词“也有”在句子中的作用是: (2分) 16、 第④段划线句称“海洋能利用”为“发明家的乐园”是因为 (2分) 17、 海洋能的优点主要是: 、 、 。 人类获取海洋能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1) ;(2) ;(3) ;(9分) 18、 第②-⑤段介绍了四种不同类型海洋能,其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19、下列文字放在第几段末尾最合适?为什么?(3分) 20世纪70年代初,受石油危机影响,英国、日本、挪威等海洋能丰富的国家开始了海浪发电的开发研究。目前,一些适用性的海浪发电装置往往应用于航标灯和灯塔。 15、“也有”说明钱塘江最大潮差虽不及前面提及的,但也相当可观,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全世界海浪能利用的机械设计数以千计; 获得专利证书的也达数百项; 英国把海浪发电研究放在新能源开发的首位。 17、可再生;再生过程迅速而短暂;洁净。 (1)人们的活动能力相对海洋这个巨大水体是及其渺小的; (2)海洋具有不稳定、不规则的特性; (3)海洋能的获取只可在水介质沿岸的立体空间内进行。 (或:海洋能在空间上的存在是不可移动的,无法按人类希望的进行布局) 18、潮汐能利用历史悠久,技术最成熟,规模最大; 海浪能利用正处于发明的兴盛期; 海流能利用则存在关键技术问题,无大规模利用; 盐差能处于试验室试验水平。 介绍这四种海洋能,按照海洋能利用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排列,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9、第段,因为这段文字说明一些国家对海浪能的开发与应用, 与第段关于海浪能的说明内容相符,所以要放在第段末尾。 徐汇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①通常认为狮子、老虎、鲨鱼这些食物链顶端生物没有天敌,实际上它们都斗不过人类。而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这个星球的主宰,( )实际上我们也是猎物而已,( )蚊子确实以我们为食。②公元2015年,由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引起了全世界的热议与恐慌。这种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在人群中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在疫情最严重的巴西,2015年感染者多达150万人,新生儿小头症疑似病例激增至3894例。 ③伊蚊是蚊子族裔中有名的狠角色,其代表明星是埃及伊蚊。伊蚊喜欢白天猎食,地点通常在城市,主要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和淋巴丝虫病等疾病。 ④以登革热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登革热患者数目一直在显著上升,每年有5000万至5.28亿人感染,大约25000人死亡。登革热的流行区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潜在感染人口数量在25-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当然,你不要以为伊蚊传播的其他疾病就是小角色,比如你去查一下黄热病,就会发现历史上感染几十万几百万人并导致数万人死亡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此,伊蚊是货真价实的“职业杀手”。 ⑤另一个狠角色是按蚊,代表明星则是斯氏按蚊。按蚊喜欢夜晚出没,地点通常在郊区,传播的是大名鼎鼎的疟疾。疟疾病例每年达3-5千万,流行区域主要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南部,潜在感染人口数量在3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2015年为例,共有9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疟疾,报道的感染数量超过2140万,导致43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WHO在2016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毫不夸张地说,按蚊也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⑥既然蚊子与人类有如此大的血海深仇,为什么不彻底把它干掉?当然,对付蚊子不是没有办法,我们祖先最早不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武器——手掌嘛。不过,副作用是有点疼并且效率不高。当然人们也试过蚊香、引诱器和杀虫剂,但似乎都治标不治本。 ⑦难道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吗?当然有,比如近年来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研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蚊子的后代失去生存能力,最终达到种群“自毁”的目的。这种方法目前看来,效果不错。但“转基因”可能带来的变化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转基蚊是否会改变生态系统的构成,是否会对人类的繁衍生息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人们对于无法预知的未来总是充满忧虑…… 14、为第①段括号处选择最合适的选项( )(3分) A.那么 然而 B.所以 但是 C.然而 因为 D.不但 而且 15、第②段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其作用是 (3分) 16、文章将伊蚊和按蚊做了以下几方面比较: 、 、主要传播的疾病,以及疾病的流行区域、 。 17、下面句子放在文章第( )段和( )段之间最合适,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分) 每年因伊蚊、按蚊叮咬致死的人数约有七十多万。 18、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将蚊子拍死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灭蚊方法 B.蚊香、诱捕器、杀虫剂等对灭蚊子毫无效果 C.转基因蚊虽然能有效灭蚊但可能会带来不可知的灾难 D.作者认为用转基因技术灭蚊是有效的,应大力推广。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14. (3 分)C 15. (3分)用具体的数据(列数字)说明蚊子(伊蚊)带来寨卡病毒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之严重;也是用热议事件(人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蚊子的说明。 16. (6分,每空2分)猎食时间 猎食地点 致病数据 17. (4分)第⑤段和⑥段 答题要点:需理清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第③段紧接第②段介绍伊蚊。第⑤段 又承接上文介绍“另一个”按蚊。介绍了两种蚊子之后说明其共同造成的危害之大——致死人数,然后才有下文第⑥段灭蚊对策的说明。 18. (3 分)C 黄浦区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7分) 看电视与读书 ①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电视是一种活动图像化的教科书。从来没有一种教学活动能像电视这样,使受教育者如此自觉自愿而愉快轻松地主动接受。它还具有课堂分散、授课听课时间自由随意等诸多优点一一不过这可能只是极少数教育学家一厢情愿的说法。 ②时下的大多数电视节目也承担不起教科书的责任。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我们的电视节目完全没有知识性内容。问题是在那个小小的屏幕上,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使那些本已有限的知识信息,变得庞杂浮躁而空泛,似有若无。而事实上,真正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节目确 实也不多。【曱】 ③退一步说,即便电视中的知识很深刻很丰富很完美,然而它传达知识的方式还是带着先天不足,那就是不便于反复阅读,不便于记忆和理解,所以无法同书相提并论。【乙】 ④书在人的知识获取途径中具有无法取代的位置,然而如今电视却有了鹊巢鸠占的趋势。 电视如此强大,它差不多已经不费吹灰之力地搞垮了戏剧舞台,又在大规模地蚕食电影市场。 然而,戏剧、电影和电视同属娱乐文化,百花争鸣尚不必介意。 ⑤需要介意的是书。虽然电视还没能挤垮书籍市场,各地的出版社似乎都繁荣兴盛,薄的厚的成本大套的各种书都在出。统计资料表明,我们现在每年出的书,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多得多。但是我们现在识字人的读书时间,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少得多,与看电视的时间是此消彼长。一多一少,表明了时代的大趋势。我以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理由很简单,就是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至少现在还不能。即使将来大家都上网读书,那也和上网看电视绝不能等同。 ⑥真正给我们知识的还是书,只有书。书是不可取代的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从来没有听说过哪里的学者专家、任何一位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靠看电视才成气候的。从 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⑦在电视无所不在的时代,我们还是要提倡读书,特别是青少年。成年人工作劳形家事劳心,8小时之外为求舒缓心神,少读一些就罢了,想看电视就看去吧。但是,对青少年而言,书就显得更为重要。【丙】孜孜以求吸取知识时,书是他们的美味面包;攀登学业高峰时,书是他们的登山手杖;遭遇风沙搭入迷途时,书是他们的指南针;获得成绩忘乎所以时,书是他们的清醒剂;陷入迷惘,生命之路不知所向时,书是方向舵、是罗盘仪。 ⑧所以,电视要看,不可多看;书一定要读,读得越多越好。 15、根据上下文,可以替换第④节加点词语“鹊巢鸠占”而使文意不变的一项是( )(3分) A.分庭抗礼 B.喧宾夺主 C.不相上下 D.独占鳌头 16、对上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电现作为活动图像化的教科书所具有的那些优势和特点。 B.作者认为大多数电视节目无法承担教科书的责任是因为知识有限、干扰过多。 C.作者坚定地认为书是不可取代的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且永远不会改变。 D.作者认为成年人的读书与看电视不必苛求,但青少年一定要少看电视多读书。 17、第⑤节画线句“一多一少,表明了时代的大趋势”,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时代的大趋势”具体内容是: (4分) 18、阅读以下补充材料:(3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过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下的电视节目,71%的受访者认为“大多不适合孩子观看”。可见,青少年过度沉浸在误乐化的环境中,对身心健康发展并无益处。 上述材料插入上文 处(从“甲” “乙” “丙”中任选一处)最合适,理由是: 。 19、作者认为“电视要看,不可多看;书一定要读,读得越多越好”特别是对青少年。结合第⑦节,说说书对青少年的作用有: (1) (2) (写出两点即可)(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7分) 15. (3 分)B 16. (3 分)C 17. (4分,分别明确“读书”与“看电视”时间的变化,各占2分)即便书越出越多,但人们 本该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看电视的时间却越来越多。 18. (3分)甲(1分)与第②节“时下的大多数电视节目也承担不起教科书的责任”这一 观点紧密关联;而且也证明了“真正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节目确实也不多”(2分) 19. (4分,每点2分)(1)求知时,能够从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2)开创事业时,从书 中能够得到需要的方法和策略,给予你保障和依靠;(3)遇到挫折困难时,书可以指 明方向“4)骄傲自满时,书能够起到提醒和告诫的作用;(5)迷失人生方向时,书 可以给予你力量,并且引导你追求梦想。(写出其中两点,意到即可) 闵行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一 18题(19分) 美丽的禁忌 国的青山绿水在哪儿?我想,答案是:在有禁忌的地方。 ②民间对树的尊崇和仰望,要等到草木图腾每相关禁^^成之后。植物有灵的说法,先秦有之。在华夏的犄角旮旯里,随处可闻“树精”、“树神”、“树怪”的传说。 ③我客居山东济宁时,窗外有条古槐路,街心有铁栏,护着一株数百岁的嶙峋老槐。每天清早,枝丫上都会新添一缕缕的红绸布,皆是夜里缠上的,用意不外乎祈福驱灾。这条路扩了许多回,树也从路边到了中央,可谁也不敢去伤它。 ,为让老树享怡孙之乐,整条路全补种了新槐。 ④从前,凡去一个村子,村口总会遇一棵沧桑大树,北方以槐、榆、柳居多。该树往往地位显赫、待遇优厚,一打听,保准跳出一大堆灵异故事。 ⑤相对于北方,南方乡民对树的感情和构思更丰富些,除“树精”“树怪”这些非凡个体,还把范围扩大到了族群:“风水林”。 ⑥广东鹤山雅瑶镇昆东村后的小冈上有一片“风水林”,相传是从南洋带回的种子。 该树叫格木,为亚热带珍贵树种,其大龄者已逾200岁,上世纪60年代,某造船厂许以两台拖拉机换这片木材,被村民一口拒绝。且不说经济实惠,在那个高音喇叭天天喊这喊那的年代,敢拒绝尔等要求,足见“风水林”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了。“风水林”,“青山绿水”的比例和稳定性大大提高了。从单株神树到成片的“风水林”,人的敬畏范围和禁忌力都在放大,受惠面积和获益程度也在增长。 ⑦ 较之汉族社会,少数民族的树神崇拜,情感上更天真,纪律上更严格,行动上更彻底。贵州的苗、侗两族,自古崇拜草木,在族人眼里,树等于神灵和福祉。每年春天,族人都要过“树秧节”,人人种苗造林,连未婚男女的信物也是一棵树苗。还有个风俗:谁家婴儿降生,全寨老小要齐力替之栽种100棵杉苗。 ⑧西双版纳,乃中国热带雨林最完整、面积最大之地,为什么呢?并非偏僻荒凉,而因这儿的居民有个共同的图腾:视树为衣食父母,为感恩示敬,将大片地势好、近水源的森林供为“神林”,在那儿,连花草禽兽也被视为精灵,不得侵扰。那里要求寂静与安详,不允许伐木、狩猎、开垦,不允许喧闹、泄秽、有猥亵之语,甚至不允许捡拾枯枝落果。整个西双版纳,那样的地方有600余处,近10万公顷,珍稀植物和药用植物200余种。不仅西双版纳,“神林”在滇桂川黔等其他部族也盛行。 ⑨中国最大的植物种子和基因库,寂静如初、仓储完好,靠的是“门神”,是“闲 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是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 ⑩害怕,有时候是美丽的。怕久了,入了骨,便成爱,上苍佑之,必使有所忌,有所敬,有所自缚和不为,如此,其身心才是安全、舒适的,像一盘有序、有逻辑和对手的棋。 14、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回答了“中国青山绿水在哪儿”?(6分) (1)北方汉族人为祈福祛灾而厚待沧桑大树,使得个别大树得以保全。 (2) (3) 15、第段空格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 B.甚至 C.然而 D.尽管 16、第段划线句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试分析。(4分) 17、第段以西双版纳为例,还运用了 说明方法,作用是 (3分) 18、第段中“如此”的此具体指 (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一 18题(19分) 14. (6分)(2)南方汉族人为保护“风水林”,大大提高了青山绿水的比例和稳定性 (3) 少数民族为保护共同的图腾——“神林”,形成了中国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15. (3 分)B 16. (4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北方汉族人对沧桑大树的敬畏和保护。 动词“跳”用得生动形象,与上文“植物有灵的说法,先秦有之”和“在华夏的犄角旮旯里,随处可闻‘树精’、‘树神’、‘树怪’的传说”相呼应。 17. (3分)列数字用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西双版纳神林范围之广,植物种类之多; 进而体现西双版纳居民的感恩示敬对神林保护的作用 18. (3分)上苍佑之,必使之有所忌,有所敬,有所自缚和不为 虹口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 空间站上的“菜园” 8月10日,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和谢尔•林德格伦成为在太空中种植的紫叶生菜的第一批“试吃者”,他们先把橄榄油和香醋倒在生菜叶子上调味,然后进行品尝,并大赞“味道好极了”。他们形容太空生菜的味道有着芝麻菜的香味。 在太空中种植蔬菜意义深远。首先有助于航天员解决饮食平衡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免疫力会下降,需要新鲜蔬菜来补充营养。其次,太空中种植蔬菜有助于调节空间站内二氧化碳的比例,辅助空气净化器过滤空间站内的异味。此外,太空中种植蔬菜还有助于研究太空种植的方法,以便于拓展延伸到其他果类植物的种植。 在空间站上种植蔬菜,并非易事,因为在太空不能给蔬菜浇水,而且在空间站上每隔1.5个小时就看到一次日出日落,阳光照射不足,同时又受到光照方向的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合作用大大降低。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轨道科技公司与肯尼迪航天中心合作开发了一些特殊装置。这些特殊装置被统称为“‘素食者’植物种植系统”。这种植物种植系统由一个个蔬菜“盒子”组成,这些“盒子”可以折叠也可以拉伸。这种植物种植系统的垫层由土壤和化肥组成,种子被置于垫层上。垫层底部设有特殊的灌溉系统。每个蔬菜“盒子”都安装红绿蓝三色的LED灯,保障蔬菜的光合作用,促进蔬菜成长。 针对这一事件,美国宇航局的评价是“这标志着空间站蔬菜培育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 功”。 目前,航天员 成功种植了紫叶生菜, 成功种植了西红柿。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还要尝试种植更多品种的蔬菜。可以预见,未来的空间站将有更丰富的蔬菜品种和其他果类植物。 14、第⑥段横线内适合填写的关联词是( )(2分) A.虽然 但是 B.即使 也 C.不仅 而且 D.如果 就 15、在太空中种植蔬菜的意义深远,其意义是: (1) (2) (3) (6分) 16、选文第③段和第④段能否调换顺序?简述理由。(5分) 17、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可随时随地吃到空间站的蔬菜。 B.盒子垫层底部的灌溉系统提供肥料。 C.太空蔬菜的生长完全依靠灯光照射 D.航天员将尝试种植更多品种的蔬菜。 18、 下列与第①段画线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空间站上的“菜园”。 B.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和谢尔•林德格伦成为在太空中种植的紫叶生菜的第一批“试吃者”。 C.每个蔬菜“盒子”都安装红绿蓝三色的LED灯,保障蔬菜的光合作用,促进蔬菜成长。 D.美国宇航局的评价是“这标志着空间站蔬菜培育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一)(18 分) 14. (2 分)C 15. (1)有助航天员解决饮食平衡问题(2分)(2)有助于调节空间站内二氧化碳的比例,改善空间站内空气质量(2分)(3)有助于研究太空种植的方法(2分) 16. 不能。(1分)因为第③段谈了太空种植蔬菜的困难,所以第④段紧接着提出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内容上承接(2分)。结构上,第③段承接第②段,因为第②段强调 太空种植蔬菜的意义深远,所以第③段才会介绍种植蔬菜遇到哪些困难,所以不能调换(2分)。 17. (3 分)A 18. (2 分)D 闸北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甚至一些惜别远怀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 里“丙”,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 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的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支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 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的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4、根据上下文,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3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 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 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15、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 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是从 “折柳送别”的________、原因和_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古人“折柳赠 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为什么呢? 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8 分) 14. D(3 分) 15. (1)柳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2分)(2)柳树是消灾祈福的工具(2分) 16. (1) “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可表达惜别之意。(1分) (2)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可传达“春常在”的祝愿。(1分)(3)柳条插土就活,希望友人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1分) 17. 来历(来源)(1分)文化源头(1分)逻辑顺序(1分,有错别字扣1分) 18. 第④段(1分)。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有顽强的再生力这一特点 (2分),很好地解释了第④段的中国古代神话,棺材上的装饰以及灵车都与“柳”密切相关的原因。(2分) 松江区 奉贤区 崇明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 鸿门宴上的座次 ①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的故事中,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②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因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 ③在堂上,其座位是以朝南方向为尊。我们在古书上常见到“南面”、“北面”的说法,这和我们今天用来表示方向的南面、北面不同。古代的“南面”就是坐北朝南,即面朝南坐,其位为尊为上;“北面”就是坐南朝北,即面朝北坐,这相对“南面”就有些低下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师生在课堂上教学,老师面朝南坐,学生则面朝北聆听老师的教诲。二是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对君主称臣则为“北面”。 ④在室内,其座位则以朝东方向的为尊。古书上有“东家”、“西宾”的说法,即是就室内而言。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 。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我们今天口语里还常称客人为“西客”(并非“稀客”),就是由此而来。客人的座位在西,主人陪客的座位则在东了,所以把主人称为“东家”。 ⑤现在,我们再看“鸿门宴”上的座位次序,举行宴会当是在室内,而不能在堂上。项羽、项伯本是主人,可他们却占据了 A 尊贵之位,而客人刘邦却被安置在 B 座位上。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所以,我们说司马迁对“鸿门宴”上座次的描述绝非寻常之笔,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以上是就堂上和室内而言,如在车骑上则与此不同。车骑上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成语“虚左以待”,本意即为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以表示对人的尊敬。不过这里的“左”已泛指席位左边的位置,而不单单指车骑位置了。 ⑦另外,我国后代常用左右来代替东西,即由室内座位上的以西为上为尊,引申出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里的“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位在廉颇之上,也就是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此外,在官职调动上,还有“左迁”的说法。所谓“左迁”,就是贬官、降职。 ⑧我国古代的座次礼节虽然有着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因素,但总的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文明、礼貌的体现。 14、 下列与第①段“寻常之笔”中“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笔一划 B.点睛之笔 C.口诛笔伐 D.投笔从戎 16、联系上文,准确填写出项羽、项伯和刘邦的座位。(4分) A B 17、本文从 、 、 三方面说明座次的位置。 1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显示着他们的社会地位,表示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 B.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君主称臣为“北面”。 C.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古代车骑上的座次安排。 D.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所以座次在廉颇之左。 19、 简要分析下列句中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座次的讲究?(4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史记·陈涉世家》 (一)(20 分) 15. B(3 分) 16. A:坐西朝东B:坐南朝北(每格2分,共4分) 17. 堂上室内坐骑上(每格2分,共6分) 18. D(3 分) 19. 符合(1分)。句中的“闾左”指贫民(1分),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 分),与本文第⑦段介绍的“以左为下为卑”相符(1分)。(共4分) 长宁—金山区 静安—青浦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8分) 留青竹刻(有删改) ①“江南”自古以来,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生命的概念,在这一文化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意象,那就是竹。在江南地区保留至今的上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都与竹有关。常州的留青竹刻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 A 以竹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材,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B 鲁班削竹为雀,可见当时已有竹刻。 C 竹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时间在明中朝,至清代出现了“翻黄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流派。 D ③“留青竹刻”也称为“皮雕”是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竹皮上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 ④一件上好的留青竹刻,竹刻材料选用3年左右的毛竹为佳,采集时间以严冬为上,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竹青层变为淡淡的米黄色,洁净细腻,近似琥珀或比琥珀更雅致。竹肌贴近竹青的薄薄的一层则变为赭色,作为底色与米黄色的竹青相互映衬,和谐自然。竹肌历时越久颜色越深,图纹部分的竹青却淡雅如初,脂润如玉,越显古雅隽美。 ⑤留青竹刻是特有的一门雕刻艺术,它与玉石雕、象牙雕、米雕相比,具有简朴、品高、雅致的艺术特色。 ⑥“简朴”主要指处理方法的朴素简洁,竹材价廉易得,我国有丰富的竹材资源可供采用。竹刻艺术品完成后,不须敷色、上漆,有自然之趣。 ⑦“品高”体现在竹刻艺术之高和创作难度之高。留青竹刻之难为竹刻艺术之首,毛竹表皮的厚度一般只有0.1毫米,相当于一张办公用纸,但在竹刻师手中却是片“宽阔” 的写意空间。最绝的是,表现山水、花鸟作品中深浅过渡,也得在竹子皮0.1毫米的范围内,刻成不同的薄厚。留青竹刻还力求“一刀到位”,从线条的完整、流畅,到整幅画面的神韵,均取决于此。如果力道中断,两刀刻一条线,就会明显凌乱。 ⑧《古玩指南》有“竹刻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之说。留青竹刻可以演绎名家书法,再现花鸟鱼虫的灵动,甚至还能表现云雾山水的朦胧,被誉为艺苑中的兰花、水仙,其气质、情趣自成一色。 14、文章第一段提到“竹“的形象与文化密切相关。除了竹以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出现过哪一个富有文化意味的植物形象?请按要求填写以下表格。 植物形象 材料篇目 文化含义 竹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象征清正坚韧的品格 (1) (2) (3) 15、请在第二段ABCD四个位置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处填入下面这句话,并说明理由。(4分)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彩漆龙纹竹勺“,纯熟地使用了透雕和浮雕两种技法,这是现存最早的竹刻出土文物。 选择: 理由: 16、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说明方法,它直接说明了____ ___, 结合上下文又说明了 (4分) 17、请联系全文内容概括留青竹刻的雅致体现在:(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8、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江南“自古就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生命概念。 B.留青竹刻的出现标志着竹刻终于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C.刘青竹刻用来打底的竹肌,其色泽会随时间产生变化。 D.留青竹刻的简朴主要表现为原材料的物美价廉。 (一)阅读下文,完成14一18题(18分) 14.示例:(1)莲(1分)(2)《爱莲说》(1分)(3)象征洁身自好的(君子)品格(1分) 15. 选择:C(1分)理由:这段文字是按时间顺序(1分)说明了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1分),这句话所举的例子是西汉时期的,处在春秋战国和明中期之间(1分),所以 应选C处。 16. 列数字作比较(1分,需两个都对)毛竹表皮之薄(1分)留青竹刻创作的难度 之高/留青竹刻所需技艺的高超(2分留青竹刻”1分,“难度高”或“技艺高超”1 分) 17. (1)(留青竹刻的)竹青层经特殊工艺处理,色泽古雅隽美。(2分) ⑵(留青竹刻)呈现出与书画作品一样的(清新)气质和情趣。(2分) 18. C(3 分) 宝山—嘉定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