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2016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 盐酸除锈 C. 冰雪融化 D. 蜡烛燃烧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C.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D. 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3.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食用霉变的花生 B. 合理摄入人体必需元素 C. 使用可降解塑料餐盒 D. 用灼烧法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 4.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纸张不可燃 B. 乙醇汽油属于混合物 C. 活性炭可以将硬水软化 D. 可用打火机检查天然气是否泄漏 5.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O2CO2+2H2O 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 C. X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 X属于有机化合物 6. 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准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A. 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B. p = 0.79p0 p'= p0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木炭低 C. 由图3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7. 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转化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丙是碳酸钠,乙是氢氧化钠,则丙是硝酸钠 B. 若甲、乙、丁都是氧化物,则丙一定是碳酸钙 C. 甲、乙、丙、丁之间的转化可以全部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 D. 若甲、乙、丙、丁均含有同一元素,且乙可用来灭火,则丙一定是单质碳 8. 某粗盐样品中除含有不溶性固体杂质外,可能还含有少量氯化镁、氯化钠、硫酸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 探究二:从滤液I中提取氯化钠固体(该探究中,微溶物不沉淀) 关于以上探究活动,有下列说法: ①试剂甲是碳酸钠溶液,试剂乙是氯化钡溶液 ②滤液I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氯化钙 ③若向探究二所得的白色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不溶解 ④往滤液4中加入适量的试剂丙时有中和反应发生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 28. (4分)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 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 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2) 由该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能供给呼吸,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 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9. (4分)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个盛有 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②中的上层清夜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填“是” “否”或“无法判断”); (2)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________(写名称或化学式); (3)将t1℃时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_______ 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夜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 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的固体 D. 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30.6分)有一包固体,可能含有镁粉、碳粉、氧化铜、氢氧化钠,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实验中生成白色滤渣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 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证据是_____________; (3) 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结束后,该兴趣小组将滤液C和滤液D都倒入废液缸,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夜E为蓝色,经检验,E中不含氯离子,则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 31. (6分)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加热,则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过程,并测定某样品中碳酸亚铁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 实验过程中,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A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A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实验测得装置A中固体质量减少了a g,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 g。 回答下列问题: (1) 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 (2) 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 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的依据是:装置B的质量增加且_______; (4) 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a______b(填“>”“=”或“<”); (5) 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_________装置(填“甲”“乙”或“丙”)。 32.(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胃药“碳酸氢钠”进行了探究,具体做法如下: I.取1片胃药研碎,加水完全溶解得到100 g溶液; II.配制100 g 0.365%的稀盐酸作为模拟胃酸; III.取上述一种溶液20 g于锥形瓶中,再将另一种溶液逐滴 加入锥形瓶内,反应后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钠属于___________(填“酸”、“碱”或“盐”); (2)步骤III中,当滴入另一种溶液的质量为10 g时,锥形瓶内物质恰好完 全反应(胃药中其它成份不参加反应)。请依据实验数据计算每片胃药 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2016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C A A B D B C D 二、 非选择题 28(4分)(1)8 得到 (2) 或 29(4分)(1)是 (2)KCl (3)50 (4)AD 30(6分)(1)KCl+AgNO3=AgCl↓+KNO3 (2) NaOH 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Cu(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 (3) (3)KCl、CuO、Mg (4) (4)Cu(NO3)2、KNO3、HNO3、Mg(NO3)2、 31(6分)(1)酒精灯(2)FeCO3 FeO + CO2 或 FeO + CO Fe + CO2 (3) C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4)< (5)乙 32(6分)(1)盐 (2)解:设每片胃药中NaHCO3的质量为x, 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84 36.5 x/5 10g×0.365% x = 0.42g 答:每片胃药中NaHCO3的质量为0.42g。 1 【解析】 A.粮食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盐酸除锈是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冰雪融化是固态水转变成液态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答案】C 2 【解析】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正确; B.空气是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的,故B错误;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高锰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故C错误; D.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D错误; 【答案】A 3 【解析】 A.霉变的花生含有黄曲霉素,会危害人体健康,做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人体必需的元素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不利于健康,如人体缺碘或碘过量,都会患甲状腺肿大。需要合理摄入人体必需元素,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它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稳定性下降,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塑料。使用可降解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羊毛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燃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可以用灼烧法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4 A.纸张燃烧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故A错; B.乙醇汽油是由乙醇、汽油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物质,不能吸附可溶性物质,不能将硬水软化,故C错; D.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用打火机检查,天然气遇明火容易产生爆炸,故D错。 【答案】B 5【解析】A.根据X+2O2CO2+2H2O 可知,X中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化学式为CH4,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A错; 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故B错; C.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故C错; D.中含有碳元素,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故D正确。 【答案】D 6【解析】 A.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充分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压强会偏大,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A错误; B.红磷和木炭反应放出热量,集气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故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故B正确; C.P=0.79P0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物是固体,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导致压强减小; P’=P0 是因为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不变,压强不变,故C错误; D.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不变,压强不变,图3不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D错误; 【答案】B 7 【解析】 A.如果丙是碳酸钠,乙是氢氧化钠,若甲是硝酸钠则不能与氢氧化钠相互转化,故A不符合题意; B.若甲、乙、丁都是氧化物分别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则丙不是碳酸钙,可以是甲烷等有机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甲、乙、丙、丁之间的转化完全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例如甲是硫酸钠,乙是氢氧化钠,丙是碳酸钠,丁是氯化钠,故C符合题意; D.若甲、乙、丙、丁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且乙可用来灭火为二氧化碳,则丙不一定是单质碳,可以是甲烷等有机物,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8【解析】 粗盐中除了氯化钠外,可能还含有少量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操作1加足量水溶解得到固液混合物,说明杂质氯化钙与硫酸钠反应得到了微溶于水的硫酸钙,故滤液1中一定有氯化钠,硫酸钙,可能有氯化钙或硫酸钠。 ①试剂甲不可能是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与硫酸钙反应生成沉淀,不是无现象,故错误 ②滤液1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氯化钙,正确 ③若向探究二所得的白色滤渣一定是含碳酸钙沉淀,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溶解,故错误 ④在滤液4中加入适量的试剂丙为稀盐酸,滤液1中加了过量的氢氧化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故正确 故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D 28 (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圆圈内的数字为“8”,即质子数为8,;由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所以填得到; (2)由该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能供给呼吸,所以这种气体为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分解、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化学方程式任写一种即可: 29【解析】 (1)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上层清夜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了,达到饱和状态 (2)t1℃时,100g水中,烧杯中比烧杯中溶解的溶质多,即溶解度大,故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3)将 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50g×25g100g+25g=10g ,稀释成10%的溶液,得到溶液的质量:10g/10%=100g需加水100g-50g=50g (4)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多,溶剂的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 ②内上层清夜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正确 B.,烧杯①中溶液可能为饱和,也可能不饱和,蒸发一定量的水,不一定有固体析出,故错误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烧杯②中的固体继续溶解,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不一定有剩余固体,故错误 D.将温度升高到 t2摄氏度,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溶解度相同,烧杯②中固体全部溶解,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正确 30(1)固体中只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钾能溶于水,所以加足量的水过滤后得到的滤液A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钾;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铜能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而向滤液A中加过量的硝酸铜溶液后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A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钾;由于硝酸铜溶液是过量的,所以溶液B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氯化钾;而向滤液B中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滤渣乙,溶液B中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只有氯化钾,所以白色滤渣乙为硝酸银和氯化钾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2)固体中只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钾能溶于水,所以加足量的水过滤后得到的滤液A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钾;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铜能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而向滤液A中加过量的硝酸铜溶液后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A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故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氢氧化钠,证据是:向滤液A中加过量的硝酸铜溶液后无明显现象 (3)固体中只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钾能溶于水,所以加足量的水过滤后得到的滤液A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钾;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铜能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而向滤液A中加过量的硝酸铜溶液后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A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钾;由于硝酸铜溶液是过量的,所以溶液B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氯化钾;而向滤液B中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滤渣乙,溶液B中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只有氯化钾,所以固体中一定有:氯化钾。 固体中不溶于水的有:镁粉、碳粉、氧化铜,所以加足量的水过滤后得到的滤渣甲中可能含有:镁粉、碳粉、氧化铜,向滤渣甲中加过量的稀盐酸,碳粉不与稀盐酸反应,而镁粉、氧化铜和稀盐酸混合后,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硫酸铜,而镁和硫酸铜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所以滤渣丙中可能含有:碳粉、铜;将滤渣丙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生成固体残留物,而碳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会全部转化二氧化碳气体而没有固体剩余,所以滤渣丙中一定有:铜;因此固体中一定有:镁粉、氧化铜 故填:氯化钾、镁粉、氧化铜 (4)固体中只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钾能溶于水,所以加足量的水过滤后得到的滤液A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钾;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铜能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而向滤液A中加过量的硝酸铜溶液后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A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钾;由于硝酸铜溶液是过量的,所以溶液B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氯化钾;而向滤液B中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滤渣乙,溶液B中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只有氯化钾,所以溶液B中一定有:硝酸铜、氯化钾;而向滤液B中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后,发生反应: ,由于硝酸银溶液时一定量的,所以滤液C中一定含有:硝酸铜、硝酸钾,可能含有氯化钾或硝酸银(二者只能有一种)。 固体中不溶于水的有:镁粉、碳粉、氧化铜,所以加足量的水过滤后得到的滤渣甲中可能含有:镁粉、碳粉、氧化铜,向滤渣甲中加过量的稀盐酸,碳粉不与稀盐酸反应,而镁粉、氧化铜和稀盐酸混合后,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硫酸铜,而镁和硫酸铜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所以滤渣丙中可能含有:碳粉、铜;将滤渣丙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生成固体残留物,而碳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会全部转化二氧化碳气体而没有固体剩余,所以滤渣丙中一定有:铜;则滤渣甲中一定有:镁粉和氧化铜;所以向滤渣甲中加过量的稀盐酸,滤液D中一定有:氯化镁,盐酸,可能有氯化铜 将滤液C和滤液D都倒入废液缸,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E为蓝色,经检验,E中不含氯离子,因此E只能是硝酸盐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C中一定有硝酸银,则滤液C成分为:硝酸铜、硝酸银、硝酸钾;硝酸钾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因此E中一定有:硝酸钾;因为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氯化镁和盐酸一定和硝酸银反应,则一定会生成可溶的:硝酸镁和硝酸;因此E中一定有:硝酸镁和硝酸;因为上层清液E为蓝色说明溶液中一定有,所以E中一定有硝酸铜。因此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钾、硝酸镁、硝酸、硝酸铜 31【解析】 (1)仪器的名称是酒精灯. (2)装置A中一氧化碳隔绝了空气,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O3 FeO + CO2 (3)装置B的质量增加且装置C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 (4)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考虑到装置中存在一氧化碳,会与碳酸亚铁分解生成的氧化亚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导致二氧化碳的质量比预期更多,故a<b (5)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空气。应选择排水法收集,短管进,长管出,故装置乙正确。 【答案】 【解析】 (1)知识点: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指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对定义的理解是答对此题的关键。碳酸氢钠电离产生的是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故属于盐; (2)由曲线可知:pH值逐渐变小,故滴加的溶液为稀盐酸,则锥形瓶中的溶液是配制好的胃药溶液;步骤III中,当滴稀盐酸的质量为10g时,锥形瓶内物质恰好完全反应(胃药中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稀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设每片胃药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则参与反应的胃药中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5。 解:设每片胃药中NaHCO3的质量为x, 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84 36.5 x/5 10g×0.365% x = 0.42g 故每片胃药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0.42g。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