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9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目专集答案圆
2012 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集答案 圆 八、圆 1.(北京模拟)在△ABC 中,分别以 AB、AC 为直径在△ABC 外作半圆 O1 和半圆 O2,其中 O1 和 O2 分别 为两个半圆的圆心.F 是边 BC 的中点,点 D 和点 E 分别为两个半圆圆弧的中点. (1)如图 1,连接 O1F,O1D,DF,O2F,O2E,EF,证明:△DO1F≌△FO2E; (2)如图 2,过点 A 分别作半圆 O1 和半圆 O2 的切线,交 BD 的延长线和 CE 的延长线于点 P 和点 Q,连 接 PQ,若∠ACB=90°,DB=5,CE=3,求线段 PQ 的长; (3)如图 3,过点 A 作半圆 O2 的切线,交 CE 的延长线于点 Q,过点 Q 作直线 FA 的垂线,交 BD 的延长 线于点 P,连接 PA.求证:PA 是半圆 O1 的切线. (1)证明:∵O1,O2,F 分别是 AB,AC,BC 边的中点 ∴O1F∥AC 且 O1F=AO2,O2F∥AB 且 O2F=AO1 ∴∠BO1F=∠BAC,∠CO2F=∠BAC ∴∠BO1F=∠CO2F ∵点 D 和点 E 分别为两个半圆圆弧的中点 ∴O1F=AO2=O2E,O2F=AO1=O1D,∠BO1D=90°,∠CO2E=90° ∴∠BO1D=∠∠CO2E,∴∠DO1F=∠FO2E ∴△DO1F≌△FO2E (2)解:延长 CA 至 G,使 AG=AQ,连接 BG、AE ∵点 E 是半圆 O2 圆弧的中点,∴AE=CE=3 ∵AC 为半圆 O2 的直径,∴∠AEC=90° ∴∠ACE=∠CAE=45°,AC=3 2 ∵AQ 是半圆 O2 的切线,∴CA⊥AQ,∴∠CAQ=90° ∴∠AQE=∠ACE=45°,∠GAQ=90°,∴AQ=AC=AG=3 2 同理:∠BAP=90°,AB=AP=5 2 ∴CG=6 2,∠GAB=∠QAP ∴△AQP≌△AGB,∴PQ=BG ∵∠ACB=90°,∴BC= AB 2-AC 2 =4 2 ∴BG= BC 2+GC 2 =2 26,∴PQ=2 26 (3)设直线 FA 与 PQ 的垂足为 M,过 C 作 CG⊥MF 于 G,过 B 作 BH⊥MF 于 H,连接 DH、AD、DM ∵F 是 BC 边的中点,∴S△ABF =S△ACF ,∴BH=CG 由(2)知,∠CAQ=90°,AC=AQ,∴∠2+∠3=90° A O1 CB O2 E D F 图 1 A O1 CB O2 E D F P Q 图 2 图 3 A O1 CB O2 E D F P Q A O1 CB O2 E D F A O1 CB O2 E D F P Q G ∵FM⊥PQ,∴∠2+∠1=90°,∴∠1=∠3 同理:∠2=∠4 ∴△AMQ≌△CGA,∴AM=CG,∴AM=BH 同(2)可证 AD=BD,∠ADB=∠ADP=90° ∴∠ADB=∠AHB=90°,∠ADP=∠AMP=90° ∴A、D、B、H 四点在以 AB 为直径的圆上 A、D、P、M 四点在以 AP 为直径的圆上 且∠DBH+∠DAH=180° ∴∠5=∠8,∠6=∠7 ∵∠DAM+∠DAH=180°,∴∠DBH=∠DAM ∴△DBH≌△DAM,∴∠5=∠9 ∴∠HDM=90°,∴∠5+∠7=90° ∴∠6+∠8=90°,∴∠PAB=90°,∴PA⊥AB 又 AB 是半圆 O1 的直径,∴PA 是半圆 O1 的切线 2.(上海)如图,在半径为 2 的扇形 AOB 中,∠AOB=90°,点 C 是AB ︵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 A、B 重合), OD⊥BC,OE⊥AC,垂足分别为 D、E. (1)当 BC=1 时,求线段 OD 的长; (2)在△DOE 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边?如果存在,请指出并求其长度;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设 BD=x,△DOE 的面积为 y,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解:(1)∵OD⊥BC,∴BD= 1 2 BC= 1 2 在 Rt△BOD 中,OD= OB 2-BD 2 = 15 2 (2)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边为 DE 连接 AB ∵OA=OB=2,∠AOB=90°,∴AB= OA 2+OB 2 =2 2 ∵OD⊥BC,OE⊥AC,∴D 是 BC 中点,E 是 AC 中点 ∴DE= 1 2 AB= 2 (3)连接 OC,过 D 作 DF⊥OE 于 F ∵OD=2,BD=x,∴OD= 4-x 2 ∵OA=OB=OC,OD⊥BC,OE⊥AC ∴∠1=∠2,∠3=∠4 ∵∠AOB=90°,∴∠DOE=45° 在 Rt△DOF 中,DF=OF= 4-x 2 2 在 Rt△DFE 中,EF= DE 2-DF 2 = 2-4-x 2 2 = 2 2 x A E C D O B A O1 CB O2 E D F P Q M G H 1 3 26 8 4 7 5 9 A E C D O B A E C D O B F ∴y= 1 2 OE·DF= 1 2 ( 4-x 2 2 + 2 2 x)· 4-x 2 2 即 y=4-x 2+x 4-x 2 4 (0<x< 2) 3.(上海模拟)如图,已知在△ABC 中,AB=15,AC=20,cotA=2,P 是边 AB 上的一个动点,⊙P 的 半径为定长.当点 P 与点 B 重合时,⊙P 恰好与边 AC 相切;当点 P 与点 B 不重合,且⊙P 与边 AC 相交 于点 M 和点 N 时,设 AP=x,MN=y. (1)求⊙P 的半径; (2)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 AP=6 5 时,试比较∠CPN 与∠A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解:(1)过 B 作 BD⊥AC 于 D ∵⊙P 与边 AC 相切,∴BD 是⊙P 的半径 ∵cotA=2,∴sinA= 5 5 又∵sinA= BD AB ,AB=15,∴BD=3 5 (2)过 P 作 PH⊥MN 于 H 则 PH= 5 5 x,PM=BD=3 5 ∴MH= PM 2-PH 2 = 45- 1 5 x2 ∴y=2MH=2 45- 1 5 x2 即 y= 2 5 1125-5x2 (3 5≤x<15) (3)当 AP=6 5 时,∠CPN=∠A 理由如下: 当 AP=6 5 时,PH=6,MH=3,AH=12,∴AM=9 ∵AC=20,MN=6,∴CN=5 ∵ AM MP = 9 3 5 =3 5 5 , PN CN =3 5 5 ,∴ AM MP = PN CN 又∵PM=PN,∴∠PMN=∠PNM ∴∠AMP=∠PNC,∴△AMP∽△PNC ∴∠CPN=∠A 4.(上海模拟)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ADC=90°,∠B=60°,AB=10,AD=4,⊙M 与∠BAD 的两边相切,点 N 在射线 AB 上,⊙N 与⊙M 是等圆,且两圆外切. (1)设 AN=x,⊙M 的半径为 y,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 (2)当 x 为何值时,⊙M 与 CD 相切? (3)直线 CD 被⊙M 所截得的弦与直线 BC 被⊙N 所截得的弦的长是否可能相等?如果能,求出符合要求 BA C N P M BA C N P M DH 的 x 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连接 AM、MN,设⊙M 与 AB 相切于点 E,连接 ME ∵⊙N 与⊙M 是等圆,且两圆外切 ∴在 Rt△MNE 中,MN=2ME,∴∠ANM=30° ∵AD∥BC,∠B=60°,∴∠BAD=120° ∵⊙M 与∠BAD 的两边相切 ∴∠NAM=60°,∴∠AMN=90° ∴在 Rt△AMN 中 AM= 1 2 AN= 1 2 x ∴ME=AM·sin60°= 3 4 x 即 y= 3 4 x(x >0) (2)设⊙M 分别与 AD、CD 相切于点 F、G,连接 MA、MF、MG 则 MF=FD=MG=y 且 AF=MF·cot60°= 3 3 y= 3 3 · 3 4 x= 1 4 x ∵AD=4,AF+FD=AD,∴ 1 4 x+ 3 4 x=4 ∴x=8( 3-1) (3)作 NH⊥BC 于点 H 若直线 CD 被⊙M 所截得的弦与直线 BC 被⊙N 所截得的弦的长相等,则弦心距 MG=NH ①当点 N 在线段 AB 上时 ∵AB=10,∴BN=10-x ∴FD=MG=NH=BN·sin60°= 3 2 (10-x) ∵AF= 1 4 x,AF+FD=AD,∴ 1 4 x+ 3 2 (10-x)=4 ∴x=104-12 3 11 ②当点 N 在 AB 延长线上时 则 FD=MG=NH=BN·sin60°= 3 2 (x-10) 1 4 x+ 3 2 (x-10)=4 ∴x=104+12 3 11 A M CB D N A M CB D N G F A M CB D N E A M C B D N H F G A M CB D N H F G ∴当 x=104-12 3 11 或 x=104+12 3 11 时,直线 CD 被⊙M 所截得的弦与直线 BC 被⊙N 所截得的弦的长相等 5.(上海模拟)已知:半圆 O 的半径 OA=4,P 是 OA 延长线上一点,过线段 OP 的中点 B 作 OP 的垂线 交半圆 O 于点 C,射线 PC 交半圆 O 于点 D,连接 OD. (1)当AC ︵ =CD ︵ 时,求弦 CD 的长; (2)设 PA=x,CD=y,求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3)设 CD 的中点为 E,射线 BE 与射线 OD 交于点 F,当 DF=1 时,求 tan∠P 的值. 解:(1)连接 OC 当AC ︵ =CD ︵ 时,∠POC=∠DOC ∵BC 垂直平分 OP,∴PC=OC=4 ∴∠P=∠POC=∠DOC ∴△DOC∽△DPO,∴ DO DP = CD DO 即 4 4+CD = CD 4 ,解得 CD=2 5-2 (2)作 OE⊥CD 于 E,则 CE=DE= 1 2 y ①当点 C 在AD ︵ 上时 ∵∠PBC=∠PEO=90°,∠P=∠P ∴△PBC∽△PEO,∴ PB PE = PC PO 即 x+4 2 4+ y 2 = 4 x+4 ,∴y= 1 4 x2+2x-4 显然,B 不与 A 重合,∴x<4 当 D 与 C 重合时,PC 是半圆 O 的切线 ∴PC⊥OC,∠PCO=90° 此时△PCO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OP= 2OC,即 x+4=4 2,x=4 2-4 ∵D 不与 C 重合,∴x>4 2-4 ∴4 2-4<x<4 BA OP C D A O 备用图 A O 备用图 BA OP C DE ∴y= 1 4 x2+2x-4(4 2-4<x<4) ②当点 C 在AD ︵ 外时 同理,△PBC∽△PEO,∴ PB PE = PC PO 即 x+4 2 4- y 2 = 4 x+4 ,∴y=- 1 4 x2-2x+4(0<x<4 2-4) (3)①当点 C 在AD ︵ 上时,过 D 作 DG∥OP 交 BF 于 G 则△DEG∽△PEB,△DEF∽△OBF ∴ DE PE = DG PB = DG OB = DF OF = 1 4+1 ∴ DE PE = 1 5 ,即 y 2 4+ y 2 = 1 5 ,解得 y 2 =1 ∴CE=1,PE=5,OE= 42-12 = 15 ∴tan∠P= OE PE = 15 5 ②当点 C 在AD ︵ 外时,过 D 作 DG∥OP 交 BE 于 G 则△DEG∽△PEB,△DFG∽△BFO ∴ DE PE = DG PB = DG OB = DF OF = 1 4-1 ∴ DE PE = 1 3 ,即 y 2 4- y 2 = 1 3 ,解得 y 2 =1 ∴CE=1,PE=3,OE= 42-12 = 15 ∴tan∠P= OE PE = 15 3 6.(上海模拟)在 Rt△ABC 中,∠C=90°,AC=6,sinB= 3 5 ,⊙B 的半径长为 1,⊙B 交边 BC 于点 P, 点 O 是边 AB 上的动点. (1)如图 1,将⊙B 绕点 P 旋转 180°得到⊙M,请判断⊙M 与直线 AB 的位置关系; (2)在(1)的条件下,当△OMP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 OA 的长; (3)如图 2,点 N 是边 BC 上的动点,如果以 NB 为半径的⊙N 和以 OA 为半径的⊙O 外切,设 NB=y, OA=x,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 BA OP C D E F G BA OP C D E BA OP C D E F G A B C P 图 1 A B C N 图 2 O 解:(1)在 Rt△ABC 中,∠C=90°,AC=6,sinB= 3 5 ∴AB=10,BC= AB 2-AC 2 = 102-62 =8 过点 M 作 MD⊥AB 于 D 在 Rt△MDB 中,∠MDB=90°,∴sinB= MD MB = 3 5 ∵MB=2,∴MD= 3 5 ×2= 6 5 >1 ∴⊙M 与直线 AB 相离 (2)∵MD= 6 5 >1=MP,∴OM >MP 若 OP=MP,易得∠MOB=90° ∴cosB= OB BM = BC AB = 8 10 ,∴OB= 8 5 ∴OA=10- 8 5 =42 5 若 OM=OP,过 O 作 OE⊥BC 于 E ∴cosB= EB OB = BC AB = 8 10 ,∴OB=15 8 ∴OA=10-15 8 =65 8 ∴当△OMP 是等腰三角形时,OA 的长为 42 5 或 65 8 (3)连接 ON,过 N 作 NF⊥AB 于 F 在 Rt△NFB 中,∠NFB=90°,sinB= 3 5 ,NB=y ∴NF= 3 5 y,BF= 4 5 y,∴OF=10-x- 4 5 y ∵⊙N 和⊙O 外切,∴ON=x+y 在 Rt△NFB 中,ON 2=OF 2+NF 2 ∴(x+y)2=(10-x- 4 5 y)2+( 3 5 y)2 ∴y=250-50x x+40 (0<x <5) 7.(上海模拟)如图,⊙O 的半径为 6,线段 AB 与⊙O 相交于点 C、D,AC=4,∠BOD=∠A,OB 与⊙ O 相交于点 E,设 OA=x,CD=y. (1)求 BD 的长; (2)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 (3)当 CE⊥OD 时,求 AO 的长. A B C P M O A B C P M O E A B C P M D A B C N O F A BDC E O 解:(1)∵OC=OD,∴∠OCD=∠ODC,∴∠OCA=∠ODB ∵∠BOD=∠A,∴△OBD∽△AOC,∴ BD OC = OD AC ∵OC=OD=6,AC=4,∴BD 6 = 6 4 ,∴BD=9 (2)∵△OBD∽△AOC,∴∠AOC=∠B 又∵∠A=∠A,∴△ACO∽△AOB,∴ AB AO = AO AC ∵AB=AC+CD+BD=y+13,∴ y+13 x = x 4 ∴y= 1 4 x2-13 ∵0<y<8,∴0< 1 4 x2-13<12,解得 2 13<x <10 ∴定义域为 2 13<x <10 (3)∵OC=OE,CE⊥OD.∴∠COD=∠BOD=∠A ∴∠AOD=180º-∠A-∠ODC=180º-∠COD-∠OCD=∠ADO ∴AD=AO,∴y+4=x,∴ 1 4 x2-13+4=x ∴x=2±2 10(舍去负值) ∴AO=2±2 10 8.(安徽某校自主招生)如图,△ABC 的内心为 I,过点 A 作直线 BI 的垂线,垂足为 H,且直线 AH 交 BC 于 F.设 D、E、G 分别为内切圆 I 与边 BC、CA、AB 的切点,求证: (1)AG=DF; (2)D、H、E 三点共线. 证明:(1)由题意 I 为△ABC 的内心,所以∠ABH=∠HBF ∵AF⊥BH,∴∠AHB=∠FHB=90º 又 BH=BH,∴△AHB≌△FHB,∴AB=BF 又由切线长定理,得 BG=BD ∴AG=DF (2)连接 DE、EH、AI、EI ∵∠AEI=∠AHI=90º,∴A、E、H、I 四点在以 AI 为直径的圆上 ∴∠AEH=∠AIB ∵I 为△ABC 的内心,∴∠AIB=90º+ 1 2 ∠C ∴∠AEH=90º+ 1 2 ∠C G E I A H FD CB G E I A H FD CB A BDC E O ∵CD=CE,∴∠DEC=180º-∠C 2 =90º- 1 2 ∠C ∴∠AEH+∠DEC=180º ∴D、H、E 三点共线 9.(安徽某校自主招生)如图,扇形 OMN 的半径为 1,圆心角 90°,点 B 是MN ︵ 上一动点,BA⊥OM 于点 A,BC⊥ON 于点 C,点 D、E、F、G 分别是线段 OA、AB、BC、CO 的中点,GF 与 CE 相交于点 P,DE 与 AG 相交于点 Q. (1)求证:四边形 EPGQ 是平行四边形; (2)探索 OA 的长为何值时,四边形 EPGQ 是矩形; (3)试说明 3PQ 2+OA 2 是定值. (1)证明:∵∠AOC=90°,BA⊥OM,BC⊥ON ∴四边形 OABC 是矩形,∴AB∥OC,AB=OC ∵E、G 分别是 AB、CO 的中点 ∴AE∥GC,AE=GC ∴四边形 AECG 为平行四边形,∴CE∥AG 连接 OB ∵点 D、E、F、G 分别是线段 OA、AB、BC、CO 的中点 ∴GF∥OB,DE∥OB,∴PG∥EQ ∴四边形 EPGQ 是平行四边形 (2)当∠CED=90°时,□EPGQ 是矩形 此时∠AED+∠CEB=90° 又∵∠DAE=∠EBC=90°,∴∠AED=∠BCE ∴△AED∽△BCE,∴ AD BE = AE BC 设 OA=x,AB=y,则 x 2 y 2 = y 2 x ,得 y2=2x2 又 OA 2+AB 2=OB 2,即 x2+y2=12 ∴x2+2x2=1,解得 x= 3 3 ∴当 OA 的长为 3 3 时,四边形 EPGQ 是矩形 (3)连接 GE 交 PQ 于点 O′,则 O′P=O′Q,O′G=O′E 过 P 作 OC 的平行线分别交 BC、GE 于点 B′、A′ 由△PCF∽△PEG 得, PG PF = PE PC = GE FC =2 N O M BC G F D A Q E P N O M 备用图 N O M BC G F D A Q E P N O M BC G F D A Q E P N O M BC G F D A Q E P B′ A′ O′ ∴PA′= 2 3 A′B′= 1 3 AB,GA′= 1 3 GE= 1 3 OA ∴A′O′= 1 2 GE-GA′= 1 6 OA 在 Rt△PA′O′ 中,PO′ 2=PA′ 2+A′O′ 2,即 PQ 2 4 = AB 2 9 + OA 2 36 又 AB 2+OA 2=12,∴3PQ 2=AB 2+ 1 3 ∴3PQ 2+OA 2=AB 2+ 1 3 +OA 2=1+ 1 3 = 4 3 10.(浙江杭州)如图,AE 切⊙O 于点 E,AT 交⊙O 于点 M、N,线段 OE 交 AT 于点 C,OB⊥AT 于点 B, 已知∠EAT=30°,AE=3 3,MN=2 22. (1)求∠COB 的度数; (2)求⊙O 的半径 R; (3)点 F 在⊙O 上(FME ︵ 是劣弧),且 EF=5,将△OBC 经过平移、旋转和相似变换后,使它的两个顶 点分别与点 E、F 重合.在 EF 的同一侧,这样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你能在其中找出另一个顶点也在⊙O 上的三角形吗?请在图中画出这个三角形,并求出这个三角形与△OBC 的周长之比. 解:(1)∵AE 切⊙O 于点 E,∴OE⊥AE ∵OB⊥AT 于点 B,∴∠AEC=∠OBC=90° 又∵∠ACE=∠OCB,∴△ACE∽△OCB ∴∠COB=∠EAT=30° (2)在 Rt△AEC 中,CE=AE·tan30°=3 ∠OCB=∠ACE=60° 设 BC=x,则 OB= 3x,OC=2x 连接 ON,得( 3x)2+( 22 )2=(2x+3)2 解得 x=1 或 x=-13(舍去),∴x=1 ∴R=2x+3=5 (3)这样的三角形有 3 个 画直径 FG,连接 GE ∵EF=OE=OF=5,∴∠EFG=60°=∠BCO ∴△GEF 即为所要画出的三角形 ∵三种图形变换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即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变换前后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 又∵两个直角三角形斜边长 FG=2R=10,OC=2 ∴△GEF 与△OBC 的周长之比为 5 :1 A BC E F M O N T A BC E F M O N TG (B′) (C′) (O′) 11.(浙江台州)定义:P、Q 分别是两条线段 a 和 b 上任意一点,线段 PQ 长度的最小值...叫做线段..a.与线.. 段.b.的距离.... 已知 O(0,0),A(4,0),B(m,n),C(m+4,n)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点. (1)根据上述定义,当 m=2,n=2 时,如图 1,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是___________; 当 m=5,n=2 时,如图 2,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即线段 AB 长)为___________. (2)如图 3,若点 B 落在圆心为 A,半径为 2 的圆上,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记为 d,求 d 关于 m 的 函数解析式. (3)当 m 的值变化时,动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始终为 2,线段 BC 的中点为 M. ①求出点 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 ②点 D 的坐标为(0,2),m ≥0,n ≥0.作 MH⊥x 轴,垂足为 H,是否存在 m 的值使以 A,M,H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D 相似,若存在,求出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2 (2)当 4≤m≤6 时,显然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等于⊙A 半径,即 d=2 当 2≤m<4 时,作 BN⊥x 轴于点 N,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等于 BN 长 ∴d= 22-(4-m)2 = -m2+8m-12 ∴d 关于 m 的函数解析式为:d= -m2+8m-12 (2≤m<4) 2(4≤m≤6) (3)①由题意可知,由线段 PE,EFG,线段 GK,KNP 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就是点 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围 成的 AO B y x C (图 1) AO B y x C (图 2) AO y x (图 3) B C AO y x C (备用图 1) M AO y x (备用图 2) AO y x B C B C N AO y x CM EBP N F K G ∴点 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为: 2×π×2+2×2×4=16+4π ②∵m ≥0,n ≥0,∴点 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形成图形的是线段 M0E 和EF ︵ 易知△AOD 是两直角边为 1 :2 的直角三角形 若△AMH 与△AOD 相似,则 MH HA = 1 2 或 MH HA =2 当 2≤m+2<4 时,显然 M1H1>H1A,∴ M1H1 H1A =2 ∵M1H1=2,∴H1A=1,∴OH1=3 ∴m1=3-2=1 当 4≤m+2≤6 即 M2 在线段 CE 上时,同理可求 m2=5-2=3 当 6<m+2≤8 即 M3 在线段EF ︵ 上时,∵AH3≥2≥M3H3,∴ M3H3 H3A = 1 2 设 M3H3=x,则 AH3=2x,∴AH3=2x-2 又∵RH3=2,∴(2x-2)2+x2=22,∴x1= 8 5 ,x2=0(不合题意,舍去) ∴OH3=4+2x=36 5 ,∴m3=36 5 -2=26 5 综上可知,存在 m 的值使以 A,M,H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D 相似,相应 m 的值为 1,3,26 5 12.(浙江某校自主招生)已知矩形 ABCD 中,AB=2,AD=5,点 E 是 AD 边上一动点,连接 BE、CE, 以 BE 为直径作⊙O,交 BC 于点 F,过点 F 作 FH⊥CE 于 H,直线 FH 交⊙O 于点 G. (1)当直线 FH 与⊙O 相切时,求 AE 的长; (2)当 FH∥BE 时,求 FG 的长; (3)在点 E 运动过程中,△OFG 能否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能,求出此时 AE 的长;如果不能,说 明理由. 解:(1)连接 OF、EF ∵BE 是⊙O 的直径,∴∠BFE=90° 又∠A=∠ABF=90°,∴四边形 ABFE 为矩形 ∴AE=BF,∴DE=CF ∵FH 与⊙O 相切,∴OF⊥FH ∵FH⊥CE,∴OF∥CE ∵BO=OE,∴BF=CF ∴AE=DE= 1 2 AD= 5 2 (2)作 OM⊥FG 于 M,连接 OF ∵FH∥BE,∴∠BEC=∠FHC=90° B D B A C O F E H D B A C O F E H AO y x CM0 EB F M1 M2 M3 H3H2H1 R (D) x 易证△ABE∽△DEC,∴ AE DC = AB DE 即 AE 2 = 2 5-AE ,解得 AE=1 或 4 ①当 AE=1 时,BF=1,DE=CF=4 ∴BE= 5,CE=2 5,OF= 5 2 由△CFH∽△CBE,得 CH=8 5 5 ∴OM=EH=CE-CH=2 5 5 ,∴FM= OF 2-OM 2 =3 5 10 ∴FG=2FM=3 5 5 ②当 AE=4 时,BF=4,DE=CF=1 ∴BE=2 5,CE= 5,OG= 5 由△CFH∽△CBE,得 CH= 5 5 ∴OM=EH=CE-CH=4 5 5 ,∴FM= OG 2-OM 2 =3 5 5 ∴FG=2FM=6 5 5 (3)连接 EF,设 AE=x 则 EF=AB=2,BF=AE=x,CF=DE=5-x 若△O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FOG=90° ①当点 G 在点 F 上方时 连接 BG、EG,设 BG、EF 交于点 K,作 GM⊥EF 于 M 则∠FBG=∠FEG=45° ∴△BFK 和△EGK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KF=BF=x,EK=2-x,GM=KM= 1 2 EK=1- 1 2 x FM=x+1- 1 2 x=1+ 1 2 x ∵∠GFM=∠ECF=90°-∠FEC ∴Rt△GMF∽Rt△EFC,∴ GM FM = EF CF ∴ 1- 1 2 x 1+ 1 2 x = 2 5-x ,解得 x1=9- 57 2 ,x2=9+ 57 2 >5(舍去) ②当点 G 在点 F 下方时 连接 BG、EG,设 BC、EG 交于点 K,作 GM⊥BF 于 M 则∠GBF=∠GEF=45° ∴△BGK 和△EFK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KF=EF=2,EK=2 2 BK=x-2,GM=KM= 1 2 (x-2),FM=2+ 1 2 (x-2)= 1 2 (x+2) D B A C O F E H M G D B A C O F E H M G O D B A C H G E F M K D B A C H G E FK O M ∵∠MFG=∠HFC=∠FEC=90°-∠HCF ∴Rt△FMG∽Rt△EFC,∴ FM GM = EF CF ∴ 1 2 (x+2) 1 2 (x-2) = 2 5-x ,解得 x1=1+ 57 2 ,x2=1- 57 2 (舍去) 综上所述,△OFG 能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 AE 的长为 9- 57 2 或 1+ 57 2 13.(浙江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10,0)、B(6,8),点 P 是线段 OA 上一动点(不与点 A、 点 O 重合),以 PA 为半径的⊙P 与线段 AB 的另一个交点为 C,作 CD⊥OB 于 D(如图 1). (1)求证:CD 是⊙P 的切线; (2)当⊙P 与 OB 相切时,求⊙P 的半径; (3)在(2)的条件下,设⊙P 与 OB 相切于点 E,连接 PB 交 CD 于 F(如图 2). ①求 CF 的长; ②在线段 DE 上是否存在点 G 使∠GPF=45°?若存在,求出 EG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连接 PC,过 B 作 BN⊥x 轴于 N ∵PC=PA,∴∠1=∠2 ∵A(10,0),B(6,8),∴OA=10,BN=8,ON=6 在 Rt△OBN 中,OB= ON 2+BN 2 = 62+82 =10 ∴OA=OB,∴∠OBA=∠1 ∴∠OBA=∠2,∴PC∥OB ∵CD⊥OB,∴CD⊥PC ∴CD 是⊙P 的切线 (2)解:设⊙P 的半径为 r ∵⊙P 与 OB 相切于点 E,∴OB⊥PE ∴在 Rt△OPE 中,sin∠EOP= PE OP = r 10-r 在 Rt△OBN 中,sin∠BON= BN OB = 8 10 = 4 5 ∴ r 10-r = 4 5 ,解得 r= 40 9 AO P B D y x C 图 1 AO P B D y x C 图 2 E F AO P B D y x C N 1 2 AO P B D y x C E F N (3)①由(2)知 r= 40 9 ,∴OP=10- 40 9 = 50 9 ∴OE= OP 2-PE 2 = 10 3 ∵∠PCD=∠CDE=∠PED=90° ∴四边形 PCDE 是矩形 ∵PE=PC,∴矩形 PCDE 是正方形 ∴PE=DC= 40 9 ∴BD=OB-OE-DE=10- 10 3 - 40 9 = 20 9 ∵∠BFD=∠PFC,∠BDF=∠PCF=90° ∴△BDF∽△PCF,∴ DF CF = BD PC 即 40 9 -CF CF = 20 9 40 9 ,解得 CF= 80 27 ②存在 在 DE 延长线上截取 ET=CF ∵四边形 PCDE 是正方形 ∴∠PET=∠PCF=90°,PE=PC ∴△PET≌△PCF,∴∠4=∠3,PT=PF ∵∠CPE=90°,∠GPF=45° ∴∠GPE+∠3=45°,∴∠GPE+∠4=45° 即∠GPT=45°,∴∠GPT=∠GPF 又 PG=PG,∴△PGT≌△PGF ∴GF=GT=GE+ET=GE+CF 设 GE=a,则 DG= 40 9 -a,GF= 80 27 +a 又 DF=DC-CF= 40 9 - 80 27 = 40 27 在 Rt△DFG 中,DF 2+DG 2=GF 2 ∴( 40 27 )2+( 40 9 -a)2=( 80 27 +a)2,解得 a= 8 9 即 EG 的长为 8 9 14.(浙江模拟)如图,以△ABC 的边 BC 为弦,在点 A 的同侧画BC ︵ 交 AB 于 D,且∠BDC=90°+ 1 2 ∠A, 点 P 是BC ︵ 上的一个动点. (1)判定△AD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A=70°,当点 P 运动到∠PBA=∠PBC=15°时,求∠ACB 和∠ACP 的度数; (3)当点 P 在BC ︵ 运动时,过点 P 作直线 MN⊥AP,分别交 AB、AC 于点 M、N,是否存在这样的点 P, 使得△BMP 和△BPC 和△CPN 彼此相似?请说明理由. AO P B D y x C E F G T 3 4 解:(1)△ADC 是等腰三角形 ∵∠BDC=90°+ 1 2 ∠A ∴∠ADC=90°- 1 2 ∠A,∠ACD=90°+ 1 2 ∠A-∠A=90°- 1 2 ∠A ∴∠ACD=∠ADC,∴△ADC 是等腰三角形 (2)∵∠A=70°,∠PBA=∠PBC=15° ∴∠ACB=180°-70°-2×15°=80° ∵∠BPC=∠BDC=90°+ 1 2 ∠A=90°+ 1 2 ×70°=125° ∴∠PCB=180°-15°-125°=40° ∴∠ACP=∠ACB-∠PCB=80°-40°=40° (3)存在.当点 P 运动至CD ︵ 的中点时,△BMP 和△BPC 和△CPN 彼此相似 ∵P 是CD ︵ 的中点,∴∠ABP=∠CBP 设∠A=x°,∠ABP=∠CBP=y° 则∠ACB=180°-x-2y,∠PCB=180°-y-(90°+ 1 2 x)=90°-y- 1 2 x ∴∠ACP=∠ACB-∠PCB=180°-x-2y-(90°-y- 1 2 x)=90°-y- 1 2 x ∴∠PCB=∠ACP,∴PC 平分∠ACB ∴当点 P 运动至CD ︵ 的中点时,点 P 是△ABC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连接 AP,则 AP 平分∠BAC,∴∠BMP=∠CNP=90°+ 1 2 x=∠BPC ∴△BMP 和△BPC 和△CPN 彼此相似 15.(浙江模拟)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BC=4AD=4 2,∠B=45°.将直角三角板含 45° 角的顶点 E 放在边 BC 上移动(不与点 C 重合),一直角边始终经过点 A,斜边与 CD 交于点 F. (1)在点 E 移动过程中,当△ABE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 CF 的长; (2)在点 E 移动过程中,求△ADF 外接圆半径的最小值. 解:(1)∵BC=4AD=4 2,∴AD= 2 ∵等腰梯形 ABCD,∠B=45°,∴AB= 2× 1 2 (BC-AD)= 2 × 1 2 (4 2- 2)=3 ∵∠B=45°,∴∠BAE+∠AEB=135° ∵∠AEF=45°,∴∠CEF+∠AEB=135° B A C D 备用图 P B A C D P B A C DM N B C A E F D ∴∠BAE=∠CEF,又∠B=∠C ∴△BAE∽△CEF,∴ BE CF = AB EC ∴CF= EC AB ·BE= BC-BE AB ·BE= 4 2-BE 3 ·BE (1) 若 AE=BE,则∠AEB=90°,BE= 2 2 AB=3 2 2 ,代入(1)得 CF= 5 2 若 AB=AE,则∠BAE=90°,BE= 2AB=3 2,代入(1)得 CF=2 若 AB=BE,则 BE=3,代入(1)得 CF=4 2-3 (2)设△ADF 外接圆的圆心为 O ∵∠ADF=135°,∴∠AOF=90°,∴AF= 2r 当 AF 最小时,r 也最小;又当 CF 最大时,AF 最小 由(1)知 CF= 4 2-BE 3 ·BE=- 1 3 BE 2+ 4 2 3 BE=- 1 3 (BE-2 2)2+ 8 3 当 BE=2 2 即 E 为 BC 中点时,CF 最大,为 8 3 此时 DF=3- 8 3 = 1 3 作 FG⊥AD 于 G,则 FG=DG= 2 6 ,AG=AD+DG= 7 2 6 ∴AF 长的最小值为: AG 2+FG 2 = 5 3 ∴△ADF 外接圆半径的最小值为 2 2 AF= 5 2 6 16.(浙江模拟)已知直线 y=x-2 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 A、B,C 是 x 轴上异于 A 的一点,以 C 为圆 心的⊙C 过点 A,D 是⊙C 上的一点,如果以 A、B、C、D 为顶点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求 D 点的坐标. 解:由题意,得 A(2,0),B(0,-2) ∴OA=OB=2,AB=2 2 ①若 CD 是平行四边形的边,则 CA=CD=AB=2 2 ∴点 C 的坐标为(2+2 2,0)或(2-2 2,0) 当 C(2+2 2,0)时,点 D 的坐标为(4+2 2,2)或(2 2,-2) 当 C(2-2 2,0)时,点 D 的坐标为(4-2 2,2)或(-2 2,-2) ②若 CD 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设 AB、CD 相交于点 M 则 CA=CD=2CM B C A E F D B C A E F D G O AO B x y 1 1 A O B x y D C 而点 C 到直线 AB 的距离为 2 2 CA,所以 CM≥ 2 2 CA,即 CA≤ 2CM 故此时 A、B、C、D 四点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综上,若以 A、B、C、D 为顶点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 D 点的坐标为: 17.(浙江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8,0),以 OA 为直径在第一象限内作半圆 C,点 B 是该半圆周上一动点,连接 AB 并延长 AB 至点 D,使 DB=AB,连接 OB、DC 相交于点 E,过点 E 作 EF ⊥OA 于 F,连接 AE. (1)如果以点 A、C、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求点 E 的坐标; (2)如果以点 E、C、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求点 E 的坐标; (3)如果以点 E、C、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E 相似,求点 E 的坐标. 解:(1)由题意,∠OBA=90°,OC=CA=4,CD>CA ①若 DC=DA 作 DH⊥CA 于 H,则 CH=HA= 1 2 CA=2 ∵∠DHA=∠OBA=90°,∠DAH=∠OAB ∴△DHA∽△OBA,∴DA HA = OA BA 即 2BA 2 = 8 BA ,∴BA=2 2 ∴OB= OA 2-BA 2 =2 14,DC=DA=4 2,∴DH= DC 2-CH 2 =2 7 ∵EF⊥OA,∴△ECF∽△DCH ∴ EF CF = DH CH = 2 7 2 = 7 设 CF=x,则 EF= 7x ∵∠OFE=∠OBA=90°,∠EOF=∠AOB ∴△OEF∽△OAB,即 EF OF = AB OB ∴ 7x 4+x = 2 2 2 14 ,解得 x= 2 3 ∴OF=4+x=14 3 ,EF= 7x=2 7 3 A O B x y D C AO B x y D C AO B x y D C x y M O M C M F M A M E M B M D M x y M O M C M F M A M E M B M D M H M ∴E(14 3 ,2 7 3 ) ②若 CA=DA 则 BA= 1 2 DA= 1 2 CA=2,OB= OA 2-BA 2 =2 15 作 DH⊥CA 于 H,则△DHA∽△OBA ∴ DA HA = OA BA ,即 4 HA = 8 2 ,∴HA=1 ∴CH=3,DH= DA 2-HA 2 = 15 由△ECF∽△DCH,得 EF CF = DH CH = 15 3 设 CF=3x,则 EF= 15x 由△OEF∽△OAB,得 EF OF = AB OB ∴ 15x 4+3x = 2 2 15 ,解得 x= 1 3 ∴OF=4+3x=5,EF= 15x= 15 3 ∴E(5,15 3 ) (2)①当点 F 在 O、C 之间时 ∵∠ECF>∠BAO,∴要使△ECF 与△AOB 相似,只能∠ECF=∠AOB 此时△OCE 为等腰三角形,点 F 为 OC 中点,即 OF=2 过 B 作 BG∥DC 交 OA 于 G ∵DB=AB,∴CG=AG=2,∴OG=6 ∵BG∥DC,∴△OEC∽△OBG ∴ OE OB = OC OG = 4 6 = 2 3 设 OE=2x,则 OB=3x 由△OEF∽△OAB,得 OE OF = OA OB ∴ 2x 2 = 8 3x ,解得 x= 2 6 3 ∴OE=2x= 4 6 3 ,∴EF= OE 2-OF 2 =2 15 3 ∴E(2,2 15 3 ) ②当点 F 在 C、A 之间时 ∵∠ECF>∠BOA,∴要使△CEF 与△AOB 相似,只能∠ECF=∠OAB 此时 DC=DA 由(1)知,E(14 3 ,2 7 3 ) (3)①若∠FEC=∠BAE,则△EFC∽△ABE ∵OB 垂直平分 AD,∴AE=DE ∴∠D=∠BAE,∴∠FEC=∠D ∴∠ECF=∠DEB=∠OEC,∴OE=OC=4 过 B 作 BG∥DC 交 OA 于 G ∵DB=AB,∴CG=AG=2,∴OG=6 由△OEC∽△OBG,得 OB=OG=6 ∴BE=2,AB= OA 2-OB 2 =2 7 x y M O M C M F M A M E M B M D M H M x y M O M C M F M A M E M B M D M G M x y M O M C M F M A M E M B M D M H M 由△OEF∽△OAB,得 EF= 1 2 AB= 7,OF= 1 2 OB=3 ∴E(3,7) ②若∠ECF=∠EAB,则△CFE∽△ABE ∵∠D=∠EAB,∴∠ECF=∠D ∴CA=DA 由(1)知,此时 E(5,15 3 ) 18.(江苏南京)某玩具由一个圆形区域和一个扇形区域组成.如图,在⊙O1 和扇形 O2CD 中,⊙O1 与 O2C、 O2D 分别相切于点 A、B.已知∠CO2D=60°,E、F 是直线 O1O2 与⊙O1、扇形 O2CD 的两个交点,EF= 24 cm.设⊙O1 的半径为 x cm. (1)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扇形 O2CD 的半径; (2)若⊙O1 和扇形 O2CD 两个区域的制作成本分别为 0.45 元/cm2 和 0.06 元/cm2,当⊙O1 的半径为多少 时,该玩具的制作成本最小? 解:(1)连接 O1A ∵⊙O1 与 O2C、O2D 分别相切于点 A、B ∴O1A⊥O2C,O2E 平分∠CO2D ∴∠AO2O1= 1 2 ∠CO2D=30° 在 Rt△O1AO2 中,sin∠AO2O1= AO1 O1O2 ∴O1O2= AO1 sin∠AO2O1 = x sin30° = AO1 O1O2 =2x ∴FO2=EF-EO1-O1O2=24-3x,即扇形 O2CD 的半径为(24-3x)cm (2)设该玩具的制作成本为 y 元,则 y=0.45πx2+0.06×(360-60)×π×(24-3x)2 360 =0.9πx2-7.2πx+28.8π =0.9π(x-4)2+14.4π 所以当 x=4 时,y 的值最小. 答:当⊙O1 的半径为 4cm 时,该玩具的制作成本最小 19.(江苏南京)如图,A、B 为⊙O 上的两个定点,P 是⊙O 上的动点(P 不与 A、B 重合),我们称∠APB 是⊙O 上关于 A、B 的滑动角. (1)已知∠APB 是⊙O 上关于点 A、B 的滑动角. ①若 AB 是⊙O 的直径,则∠APB=___________° ; ②若⊙O 的半径是 1,AB= 2,求∠APB 的度数; (2)已知 O2 是⊙O1 外一点,以 O2 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1 相交于 A、B 两点,∠APB 是⊙O1 上关于点 A、 A B C FO2 D E O1 x y M O M C M F M A M E M B M D M G M A B C FO2 D E O1 B 的滑动角,直线 PA、PB 分别交⊙O2 于点 M、N(点 M 与点 A、点 N 与点 B 均不重合),连接 AN,试探 索∠APB 与∠MAN、∠ANB 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1)①90 ②如图,连接 AB、OA、OB 在△AOB 中,∵OA=OB=1,AB= 2 ∴OA 2+OB 2=AB 2,∴∠AOB=90° 当点 P 在优弧AB ︵ 上时,∠AP1B= 1 2 ∠AOB=45° 当点 P 在劣弧AB ︵ 上时,∠AP2B= 1 2 (360°-∠AOB)=135° (2)根据点 P 在⊙O1 上的位置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点 P 在⊙O2 外,且点 A 在点 P 与点 M 之间,点 B 在点 P 与点 N 之间,如图① ∵∠MAN=∠APB+∠ANB,∴∠APB=∠MAN-∠ANB 第二种情况:点 P 在⊙O2 外,且点 A 在点 P 与点 M 之间,点 N 在点 P 与点 B 之间,如图② ∵∠MAN=∠APB+∠ANB=∠APB+(180°-∠ANB) ∴∠APB=∠MAN+∠ANB-180° 第三种情况:点 P 在⊙O2 外,且点 M 在点 P 与点 A 之间,点 B 在点 P 与点 N 之间,如图③ ∵∠APB+∠ANB+∠MAN=180° ∴∠APB=180°-∠ANB-∠MAN 第四种情况:点 P 在⊙O2 内,如图④ ∠APB=∠MAN+∠ANB A B P O A B P1 O P2 A B P O2 ② N MO1 A B P O2 ① N M O1 A BP O2 ③ NMO1 A B P O2 ④ N M O1 20.(江苏泰州)如图,已知直线 l 与⊙O 相离,OA⊥l 于点 A,OA=5,OA 与⊙O 相交于点 P,AB 与⊙ O 相切于点 B,BP 的延长线交直线 l 于点 C. (1)试判断线段 AB 与 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 PC=2 5,求⊙O 的半径和线段 PB 的长; (3)若在⊙O 上存在点 Q,使△QAC 是以 AC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O 的半径 r 的取值范围. (1)AB=AC.理由如下: 连接 OB ∵AB 与⊙O 相切于点 B,OA⊥AC,∴∠OBA=∠OAC=90° ∴∠OBP+∠ABP=90°,∠ACP+∠APC=90° ∵OP=OB,∴∠OBP=∠OPB ∵∠OPB=∠APC,∴∠ABP=∠ACP ∴AB=AC (2)设⊙O 的半径为 r,则 OP=OB=r,PA=5-r ∴AB 2=OA 2-OB 2=52-r 2 AC 2=PC 2-PA 2=(2 5)2-(5-r)2 ∵AB=AC,∴52-r 2=(2 5)2-(5-r)2 解得 r=3 ∴AB= 52-32 =4,∴sin∠BOP= AB OA = 4 5 ,cos∠BOP= OB OA = 3 5 过 B 作 BD⊥OP 于 D 则 DB=OB·sin∠BOP=3× 4 5 =12 5 ,OD=OB·cos∠BOP=3× 3 5 = 9 5 ∴DP=OP-OD=3- 9 5 = 6 5 ∴PB= DB 2+DP 2 = 6 5 5 (3)作线段 AC 的垂直平分线 MN,作 OE⊥MN 则 OE= 1 2 AC= 1 2 AB= 1 2 52-r2 由题意,⊙O 与直线 MN 有交点 ∴OE≤r,即 1 2 52-r2 ≤r,∴r≥ 5 又∵直线 l 与⊙O 相离,∴r<5 ∴ 5≤r<5 C P O B A l O A l (备用图) C P O B A l D C P O B A l E M N 21.(江苏常州)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动点 P 在正比例函数 y=x 的图象上,点 P 的横坐标为 m (m>0).以点 P 为圆心, 5m 为半径的圆交 x 轴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侧),交 y 轴于 C、D 两 点(点 D 在点 C 的上方),点 E 为平行四边形 DOPE 的顶点(如图). (1)写出点 B、E 的坐标(用含 m 的代数式表示); (2)连接 DB、BE,设△BDE 的外接圆交 y 轴于点 Q(点 Q 异于点 D),连接 EQ、BQ.试问线段 BQ 与 线段 EQ 的长是否相等?为什么? (3)连接 BC,求∠DBC-∠DBE 的度数. 解:(1)B(3m,0),E(m,4m) (2)BQ 与 EQ 相等,理由如下: 易得 D(0,3m),作 EK⊥y 轴于 K 则得 OB=OD,EK=DK ∴△BOD 和△EK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EDB=90° ∴BE 为△EDB 外接圆的直径 ∴∠EQB=90°,∴∠QDB=∠QEB=45° ∴∠QBE=45°,∴∠QEB=∠QBE ∴BQ=EQ (3)由(2)知,△BDE 为直角三角形 易得 DE= 2m,BD=3 2m 在 Rt△BOC 中,BO=3CO=3m 在△BDE 和△BOC 中 ∠BDE=∠BOC=90°,且 DE BD = CO BO = 1 3 ∴△BDE∽△BOC,∴∠DBE=∠OBC ∴∠∠DBC-∠DBE=∠DBC-∠OBC=45° 22.(江苏扬州)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OABC 的顶点 O 在坐标原点,顶点 A、C 分别在 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且 OA=2,OC=1,矩形对角线 AC、OB 相交于点 E,过点 E 的直线与边 OA、BC 分别相交于点 G、H. (1)①直接写出点 E 的坐标:____________; ②求证:AG=CH; (2)如图 2,以 O 为圆心、OC 为半径画弧交 OA 于点 D,若直线 GH 与弧 CD 所在的圆相切于矩形内一 点 F,求直线 GH 的函数关系式; (3)在(2)的结论下,梯形 ABHG 的内部有一点 P,当⊙P 与 HG、GA、AB 都相切时,求⊙P 的半径. C B P O x D y E A C B P O x D y E A (备用图) C B P O x D y E A F K 解:(1)①(1,1 2 ) ②证明:在矩形 OABC 中,∵EA=EC,OA∥BC ∴∠GAE=∠HCE 又∵∠GEA=∠HEC,∴△AGE≌△CHE ∴AG=CH (2)连接 ED、OF、OB ∵D 为 OA 中点,E 为 OB 中点 ∴ED= 1 2 AB= 1 2 ,且 ED∥AB ∴∠EDO=∠BAO=90°,∴ED 切⊙O 于 D 又直线 GH 切⊙O 于 F,∴EF=ED= 1 2 又∵HC 是⊙O 的切线,∴HF=HC 设 AG=m,则 HC=HF=AG=m,OG=2-m 由(1)可知,EH=EG,∴EG= 1 2 +m,FG=1+m 在 Rt△OFG 中,OG 2=OF 2+FG 2 ∴(2-m)2=12+(1+m)2,解得 m= 1 3 ∴OG=2-m= 5 3 ,∴点 G 坐标为( 5 3 ,0) 设直线 GH 的函数关系式为 y=kx+b,将点 E(1,1 2 )、G(5 3 ,0)代入 得 1 2 =k+b 0= 5 3 k+b 解得 k=- 3 4 b= 5 4 ∴直线 GH 的函数关系式为 y=- 3 4 x+ 5 4 (3)连接 BG,作∠BAO 的平分线交 BC 于点 M,交 BG 于点 P 由(2)知,BH= 5 3 ,GH= 5 3 ,∴BH=GH,∴∠HBG=∠HGB ∵BC∥OA,∴∠HBG=∠AGB,∴∠HGB=∠AGB 即 GB 平分∠HGA,∴点 P 即为所求圆的圆心 ∵AM 平分∠BAO,∴∠BAM=45° B GO x H y E A C 图 1 B GO x H y E A C 图 2 F D B GO x H y E A C 备用图 F D B GO x H y E A C F D ∴MB=AB=1,∴MC=1,∴M(1,1) 设直线 AM 的函数关系式为 y=k1x+b1 则 0=2k1+b1 1=k1+b1 解得 k1=-1 b1=2 ∴y=-x+2 设直线 BG 的函数关系式为 y=k2x+b2 ∵B(2,1)、G( 5 3 ,0) ∴ 1=2k2+b2 0= 5 3 k2+b2 解得 k2=3 b1=-5 ∴y=3x-5 由 y=-x+2 y=3x-5 解得 x= 7 4 y= 1 4 ∴点 P 坐标为( 7 4 ,1 4 ) ∴⊙P 的半径为 1 4 23.(江苏连云港)如图,⊙O 的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 2,直线 y=x+b(b>0)与⊙O 交于 A,B 两 点,点 O 关于直线 y=x+b 的对称点为点 O′. (1)求证:四边形 OAO′B 是菱形; (2)当点 O′ 落在⊙O 上时,求 b 的值. (1)证明:∵点 O 与点 O′ 关于直线 y=x+b 对称 ∴直线 y=x+b 是线段 OO′ 的垂直平分线 ∴AO=AO′,BO=BO′ 又∵OA,OB 都是⊙O 的半径,∴OA=OB ∴AO=AO′=BO=BO′ ∴四边形 OAO′B 是菱形 (2)解:如图,连接 OO′ 交直线 y=x+b 于点 M 当点 O′ 落在⊙O 上时,有 OM= 1 2 OO′=1 ∵直线 y=x+b 与 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 N(-b,0)、P(0,b) ∴△ON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NP=45° 又∵OM=1,∴OP= 2,即 b= 2 B O x y A O′ B GO x H y E A C F D P M B O x y A O′ M N P 24.(江苏盐城)如图所示,AC⊥AB,AB=2 3,AC=2,点 D 是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 O 上一动点,DE⊥ CD 交直线 AB 于点 E,设∠DAB=α(0°<α <90°). (1)当α=18°时,求BD ︵ 的长; (2)当α=30°时,求线段 BE 的长; (3)若要使点 E 在线段 BA 的延长线上,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答案) 解:(1)连接 OD 在⊙O 中,∵α=18°,∴∠DOB=2α=36° ∵AB=2 3,∴BD ︵ 的长为 36π× 3 180 = 3π 5 (2)∵AB 为⊙O 的直径,∴∠ADB=90° ∵α=30°,AB=2 3,∴BD= 3,AD=AB·cos30°=3 ∵AC⊥AB,∴∠CAB=90°,∴∠CAD+α=90° ∵∠ADB=90°,∴α+∠B=90°,∴∠CAD=∠B ∵DE⊥CD,∴∠CDE=90°,∴∠CDA+∠ADE=90° ∵∠ADE+∠EDB=90°,∴∠CDA=∠EDB ∴△CDA∽△EDB,∴ AC BE = AD BD ∴ 2 BE = 3 3 ,∴BE=2 3 3 (3)60°<α<90° 提示:如图,当 E 与 A 重合时 ∵AB 是直径,AD⊥CD,∴∠ADB=∠ADC=90° ∴C、D、B 三点共线 在 Rt△ABC 中,AB=2 3,AC=2 ∴tan∠ABC= AC AB = 3 3 ,∴∠ABC=30° ∴α=∠DAB=90°-∠ABC=60° 当 E′ 在 BA 的延长线上时,有∠D′AB>∠DAB ∴α>60° 又∵0°<α<90°,∴60°<α<90° 25.(江苏宿迁)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DAB=∠ABC=90°,CD 与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相切于点 E, EF⊥AB 于点 F,EF 交 BD 于点 G.设 AD=a,BC=b. (1)求 CD 的长度(用 a、b 表示); (2)求 EG 的长度(用 a、b 表示); (3)试判断 EG 与 FG 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D O BA E C α C A BO D E F G D O BA E C α D O BAE′ C α D′ (E) 解:(1)∵∠DAB=90°,∴DA 为⊙O 的切线 又∵CD 为⊙O 的切线,∴DA=DE 同理,CE=CB 又∵AD=a,BC=b,∴CD=CE+ED=BC+AD=b+a=a+b (2)∵EF⊥AB,∴∠AFE=90° 又∵∠ABC=90°,∴∠AFE=∠ABC=90° ∴EF∥CB,∴△DGE∽△DBC ∴ EG CB = DE DC ,即 EG b = a a+b ∴EG= ab a+b (3)EG=FG 理由:∵△DGE∽△DBC,∴ DG DB = DE DC = a a+b ∴ DB DG = a+b a ,∴ DB DG -1= a+b a -1,即 BG DG = b a ∴ DG BG = a b ,∴ DG BG +1= a b +1,即 BD BG = a+b b ∴ BG BD = b a+b 由(2)同理可得,△BFG∽△BAD, ∴ FG AD = BG BD ,即 FG a = b a+b ,∴FG= ab a+b 又 EG= ab a+b ,∴EG=FG 26.(江苏模拟)用一块边长为 20cm 的正方形铁皮可以制成一个圆锥体模型,方法是在正方形铁皮上剪下 一个扇形和一个圆,使得扇形围成圆锥的侧面时,圆恰好是该圆锥的底面,为此设计了四种方案(如图所 示). (1)试说明方案一、方案四不可行; (2)判断方案二、方案三是否可行?如果可行,试求出当铁皮的利用率最大时圆锥的母线长及其底面圆 的半径;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解:(1)设圆的半径为 r 方案一:∵扇形的弧长=20× π 2 =10π,∴圆的半径应为 5cm 又∵r+ 2 r+20=20 2 ,∴r=(60-40 2)cm ∵60-40 2<5 ,∴方案一不可行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C A BO D E F G 方案四:∵扇形的弧长=20× π 3 =20 3 π,∴圆的半径应为 10 3 cm 又∵ 1 2 ×10×r+ 1 2 ×10 3×r+ 1 2 ×20×r= 1 2 ×10×10 3,∴r=(5 3-5)cm ∵10 3 <5 3-5,∴方案四不可行 (2)方案二、方案三可行 显然,方案二铁皮的利用率最大 设圆锥的母线长为 l cm,底面圆的半径为 r cm,则: r+ 2r+l= 2a ① 2πr=90πl 180 ② 由①②得:l=400 2-160 23 ,r=100 2-40 23 故所求圆锥的母线长为 400 2-160 23 ,底面圆的半径为 100 2-40 23 ····························10 分 27.(江苏模拟)某种规格小纸杯的侧面是由一半径为 18cm、圆心角是 60°的扇形 OAB 剪去一半径为 12cm 的同心圆扇形 OCD 所围成的(不计接缝). (1)求纸杯的底面半径和侧面积(结果保留π); (2)要制作这样的纸杯侧面,如果按照图 2 所示的方式剪裁(不允许有拼接),至少要用多大的矩形纸片? (3)如图 3,若在一张半径为 18cm 的圆形纸片上剪裁这样的纸杯侧面,最多能裁出多少个? 解:(1)设纸杯底面半径为 r 依题意,2πr=60×2π×12 360 ,∴r=2(cm) S 侧 =60×π 360 (OA 2-OB 2)= π 6 (182-122)=30π(cm2) (2)连接 AB,过 O 作 OE⊥CD,交弧 AB 于 F ∵OA=OB,∠AOB=60° ∴△AOB 是等边三角形,∴AB=OA=18 同理,△COD 也是等边三角形 ∴∠DCO=∠BAO,∴AB∥CD ∴AB 即为长方形的长 A C O B D 60° 图 2 A C O B D 60° 图 1 (1) (2) 图 3 A C O B D 60° F E ∵OC=12,OE⊥CD,∴CE=DE=6 ∴OE=6 3,∴EF=18-6 3 即所需矩形纸片的长至少为 18cm,宽至少为 18-6 3cm (3)∵扇形 OAB 的圆心角为 60° ∴在以 O 为圆心,18cm 为半径的大圆和以 12cm 为半径的小圆组成的圆环中可剪出 6 个圆环(即小纸杯 的侧面),如图 剩下的一个半径 12cm 的圆中可按照如下方法剪圆环: 作正六边形 DEFGHI,显然边长为 12cm,将 DE、FG、HI 两边延长,相交于点 A、B、C 以 A、B、C 为圆心,18cm 为半径画弧,三条弧相切于 DE、FG、HI 的中点,显然又可剪 3 个, 故最多可剪出 9 个纸杯的侧面 28.(江苏模拟)如图,⊙M 与 y 轴相切于点 C,与 x 轴交于点 A(2- 3,0)、点 B(2+ 3,0),D 是劣 弧AB ︵ 上一点,且AD ︵ = 1 2 BD ︵ (1)求⊙M 的半径; (2)P 是⊙M 上一个动点,如果以 P、A、D、B 为顶点的四边形 是梯形,求∠PAD 的度数. 解:(1)如图 1,作 ME⊥x 轴于 E,连接 MD ∵A(2- 3,0)、点 B(2+ 3,0) ∴E(2,0),AB=2 3,∴AE=BE= 3 即点 M 的横坐标为 2 ∵⊙M 与 y 轴相切于点 C ∴MC=2,即⊙M 的半径为 2 (2)连接 MA、MB,则 MA=MB=2 ∴在 Rt△MAE 中,∴∠AME=60° ∴∠AMB=120° ∵D 是劣弧AB ︵ 上一点,且AD ︵ = 1 2 BD ︵ ∴∠AMD=40° 若以 P、A、D、B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 ①当 PD∥BA 时,如图 2 则 ME⊥DP,∠DMP=2∠DME ∵∠AME=60°,∠AMD=40° ∴∠DME=20°,∴∠DMP=40° ∴∠PAD=20° A C E B D F G H I O A C B D A C D B M O y xE 图 1 A C D B M O y xE 图 2 P A C D B M O y x ②当 PA∥BD 时,如图 3 则∠PAD+∠ADB=180° ∵∠AMB=120°,∴∠ADB=120° ∴∠PAD=60° ③当 PB∥AD 时,如图 4 则∠PAD+∠APB=180° ∵∠AMB=120°,∴∠APB=60° ∴∠PAD=120° 29.(山东莱芜)已知:如图,在菱形 ABCD 中,AB=2 3,∠A=60°,以点 D 为圆心的⊙D 与边 AB 相切 于点 E. (1)求证:⊙D 与边 BC 也相切; (2)设⊙D 与 BD 相交于点 H,与边 CD 相交于点 F,连接 HF,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 (3)⊙D 上一动点 M 从点 F 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半周,当 S△HDF = 3S△MDF 时,求动点 M 经过的弧 长(结果保留π). (1)证明:连接 DE,过点 D 作 DN⊥BC 于 N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BD 平分∠ABC ∵边 AB 与⊙D 相切于点 E,∴DE⊥AB ∴DN=DE ∴⊙D 与边 BC 也相切 (2)解:∵四边形 ABCD 是菱形,∴AD=AB=2 3 ∵∠A=60°,∴DE=AD·sin60°=3 即⊙D 的半径是 3 又∵∠HDF= 1 2 ∠CDA=60°,DH=DF,∴△HDF 是等边三角形 过 H 作 HG⊥DF 于 G,则 HG=3×sin60°=3 3 2 ∴S△HDF = 1 2 ×3×3 3 2 =9 3 4 ,S 扇形 HDF =60×π×32 360 =3π 2 ∴S 阴影 =S 扇形 HDF - S△HDF =3π 2 - 9 3 4 =6π-9 3 4 (3)假设点 M 运动到点 M1 时,满足 S△HDF = 3S△M1DF 过点 M1 作 M1P⊥DF 于 P,则 9 3 4 = 3× 1 2 ×3×M1P ∴M1P= 3 2 ,∴∠FDM1=30° D C BA E M H F A C D B M O y xE 图 3 P A C D B M O y xE 图 4 P D C BA E M H F N G D C BA M1 H F M2 P 此时点 M 经过的弧长为:l1=30×π×3 180 = π 2 过点 M1 作 M1M2∥DF 交⊙D 于点 M2,则满足 S△HDF = 3S△M1DF = 3S△M2DF 此时∠FDM2=150°,点 M 经过的弧长为:l,2=150×π×3 180 =5π 2 综上所述,当 S△HDF = 3S△MDF 时,动点 M 经过的弧长为 π 2 或 5π 2 30.(山东日照)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1,0),点 M(4,4),直线 y=- 3 4 x+b 过点 M, 分别交 x 轴、y 轴于 B、C 两点,以点 A 为圆心,AM 为半径作⊙A. (1)⊙M 的半径为_________,b=_________; (2)判断直线 BC 与⊙A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 EF 切⊙A 于点 F,分别交线段 AB、BC 于点 G、E,且 FE⊥BC,求 FG EG 的值. (4)若点 P 在⊙A 上,点 Q 是 y 轴上一点且在点 C 下方,当△PQ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点 Q 的坐标. (1)5 7 (2)直线 BC 与⊙A 相切 理由如下: 对于 y=- 3 4 x+7,当 x=0 时,y=7;当 y=0 时,x=28 3 ∴B(28 3 ,0),C(0,7),∴OB=28 3 ,OC=7 连接 AM,过 M 作 MH⊥x 轴于 H 则 AH=3,BH=28 3 -4=16 3 ,MH=4 ∴ AH MH = MH BH = 3 4 又∠AHM=∠MHB=90°,∴△AMH∽△MBH ∴∠MAH=∠BMH ∵∠AMH+∠MAH=90°,∴∠AMH+∠BMH=90° 即 AM⊥BC ∴直线 BC 与⊙A 相切 BA M O x y C H C A B M O x y C A B M O x y 备用图 C A B M O x y 备用图 (3)连接 AM,AF ∵EF 切⊙A 于点 F,∴∠AFG=90° 又∵AM⊥BC,EF⊥BC,∴四边形 AFEM 是矩形 ∴∴EF=AM=5,AF∥BC ∴∠GAF=∠CBO ∴FG=AF·tan∠GAF=AF·tan∠CBO=5× 3 4 =15 4 ∴EG=EF-FG=5-15 4 = 5 4 ,∴ FG EG =3 (4)(0,0)或(0,2)或(0,-8)或(0,3- 41) 提示: ①当∠PQM=90°时,MQ=PQ ∵M(4,4),∴∠MOB=45° 由对称性知,M、P 两点关于 x 轴对称 ∴点 Q 与原点 O 重合 ∴Q(0,0) ②当∠PMQ=90°时,MQ=MP 作 MH⊥x 轴于 H,MG⊥y 轴于 G,则 MG=MH,∠GMH=90° ∴∠GMQ=∠HMP=90°-∠QMH ∴△MGQ≌△MHP,∴∠MHP=∠MGQ=90° ∴点 P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即点 P 是⊙A 与 x 轴正半轴的交点 ∴GQ=HP=5+1-4=2,∴QO=4-2=2 ∴Q(0,2) ③当∠MPQ=90°时,PM=PQ 设 P(m,n),Q(0,t),分两种情况: i)若点 P 在 y 轴右侧的⊙A 上 作 PG⊥y 轴于 G,MH⊥PG 于 H,则△PGQ≌△MHP,得: m-4=n-t ① 4-n=m ② (m-1)2+n 2=5 2 ③ 由②、③解得 m=5- 41 2 n=3+ 41 2 (舍去) m=5+ 41 2 n=3- 41 2 把 m=5+ 41 2 ,n=3- 41 2 代入①,得 t=3- 41 ∴Q(0,3- 41) ii)若点 P 在 y 轴左侧的⊙A 上,则: 4-m=n-t ④ 4-n=-m ⑤ (m-1)2+n 2=5 2 ⑥ 由⑤、⑥解得 m=1 n=5 (舍去) m=-4 n=0 把 m=-4,n=0 代入④,得 t=-8 A M O x y P Q G H A M O x y P H Q A M O x y PH Q G A M O x y P H Q G A M O x y P (Q) C A B M O x E y F G ∴Q(0,-8) 综上所述,点 Q 的坐标为(0,0)或(0,2)或(0,-8)或(0,3- 41) 31.(陕西某校自主招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3,0),点 B(-2 3,1),连接 AB,将 线段 AB 向右平移,得到线段 A′B′,设 A′(t,0). (1)若在 y 轴上始终存在点 P,使得∠A′PB′=90°,求 t 的取值范围; (2)若在 y 轴上始终存在点 P,使得∠A′PB′=60°,求 t 的取值范围; (3)若在 y 轴上存在三个点 P,使得∠A′PB′=30°,求 t 的值. 解:(1)由 A(-3,0),B(-2,3),得 A′B′=AB=2,∠2=∠1=30° 当 A′B′ 在 y 轴左侧时,以 A′B′ 为直径作⊙C1 当⊙C1 与 y 轴相切于点 P 时,∠A′PB′=90° ∴C1A′=C1P= 1 2 A′B′=1,∴OA′=C1P-C1A′·cos30°=1- 3 2 ∴t1= 3 2 -1 当 A′B′ 在 y 轴右侧时,以 A′B′ 为直径作⊙C2 当⊙C2 与 y 轴相切于点 P 时,∠A′PB′=90° ∴C2A′=C2P= 1 2 A′B′=1,∴OA′=C2P+C2A′·cos30°=1+ 3 2 ∴t2= 3 2 +1 ∴t 的取值范围是: 3 2 -1≤t≤ 3 2 +1 (2)当 A′B′ 在 y 轴左侧时,以 A′B′ 为边在 A′B′ 上方作等边△A′B′D 作等边△A′B′D 的外接圆⊙C1 当⊙C1 与 y 轴相切于点 P 时,∠A′PB′=60° 易知此时 DA′⊥x 轴,∴C1P⊥DA′ ∴C1A′=C1P= 1 2 A′B′ cos30° =2 3 3 ,OA′= 1 2 C1P= 3 3 ∴t1=- 3 3 当 A′B′ 在 y 轴右侧时,以 A′B′ 为边在 A′B′ 下方作等边△A′B′D 作等边△A′B′D 的外接圆⊙C2 当⊙C2 与 y 轴相切于点 P 时,∠A′PB′=60° 易知此时 B′D⊥x 轴,∴C2P⊥B′D,点 C2 在 x 轴正半轴上,点 P 与原点 O 重合 O y xA B O y xA′ B′ C2 (P) D O y x C1 A′ B′ P D O y x C2 A′ B′ P O y x C1 A′ B′ P A B 21 ∴OA′= A′B′ cos30° =4 3 3 ∴t2=4 3 3 ∴t 的取值范围是:- 3 3 ≤t≤4 3 3 (3)以 A′B′ 为边分别在 A′B′ 上方和下方作等边△A′B′C1 和等边△A′B′C2,分别以 C1、C2 为圆心,A′B′ 长 为半径作⊙C1 和⊙C2 当 A′B′ 在 y 轴左侧时,若⊙C1 与 y 轴相交于点 P1、P2,⊙C2 与 y 轴相切于点 P3,则在 y 轴上存在三个点 P, 使得∠A′PB′=30° 易知此时 B′C2⊥x 轴,C2P3=C2A′=A′B′=2 ∴OA′=C2P3-C2A′·cos30°=2- 3 ∴t1= 3-2 当 A′B′ 在 y 轴右侧时,若⊙C1 与 y 轴相切于点 P1,⊙C2 与 y 轴相交于点 P2、P3,则在 y 轴上存在三个点 P, 使得∠A′PB′=30° 易知此时 B′C2⊥x 轴,OA′=C1P1=C1A′=A′B′=2 ∴t2=2 32.(陕西模拟)如图,直线 l1、l2 相交于点 O,∠l1Ol2=60°,长为 2 的线段 AB 在直线 l2 上从右向左移动, 点 P 是直线 l1 上一点,且∠APB=30°. (1)请在图中作出符合条件的点 P(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 (2)当 OA 的长为多少时,符合条件的点 P 有且只有一个?请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点 P 有三个的情况?若存在,求出 OA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l1l1 O y x C1 A′ B′ C2 P3 P2 P1 O y xA B C1 A′ B′ C2 P3 P2 P1 解:(1)如图(以 AB 为边在 x 轴上方作等边三角形 ABC,以 C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作圆,与直线 l1 有 两个交点 P1、P2,则 P1、P2 是符合条件的点) (2)当 A 在 O 的右侧,OA= 4 3 3 或 A 在 O 的左侧,OA= 4 3 3+2 时符合条件的点 P 有且只有一个 理由如下: 当直线 l1 与⊙C 相切于点 P,且 A 在 O 的右侧时,则∠APB=30° 连接 CP,过 A 作 AD⊥l1 于 D 则 AD=CP=2,∴OA= AD sin60° = 4 3 3 当直线 l1 与⊙C 相切于点 P,且 A 在 O 的左侧时,则∠APB=30° 连接 CP,过 B 作 BE⊥l1 于 E 则 BE=CP=2,∴OB= BE sin60° = 4 3 3 ∴OA= 4 3 3+2 (3)存在 当 A 在 O 的右侧,OA= 4 3 3-2 或 A 在 O 的左侧,OA= 4 3 3 时, 符合条件的点 P 有三个 当直线 l1 与⊙C1 相交于点 P1、P2,与⊙C2 相切于点 P3 时 连接 C2P3,过 O 作 OF⊥BC2 于 F 则 OF=C2P3=2,∴OB= BE sin60° = 4 3 3 ∴OA= 4 3 3-2 当直线 l1 与⊙C1 相切于点 P1,与⊙C2 相交于点 P2、P3 时 连接 C1P1,过 A 作 AG⊥l1 于 G 则 AG=C1P1=2,∴OA= AG sin60° = 4 3 3 A B C O P l1 l2 D A B C O P1 P2 l1 l2 A B O P l1 l2 C E l1 l2 C1 C2 P1P2 P3 G BA O l1 l2 C1 C2 P1 P2 P3 F BA O 33.(陕西模拟)已知⊙O 是△ABC 的外接圆,点 P 是⊙O 上的任意一点(不与 A、B、C 重合),⊙P 在 △ABC 的外部且与△ABC 相邻的一边相切,⊙P 称为△ABC 的“卫星圆”.过与 P 相邻的△ABC 的两个 顶点作⊙P 的切线交于 S,两切线和与⊙P 相切的一边组成的三角形称为△ABC 的“卫星三角形”(如图 1 中的△SAC). (1)如图 1,若△ABC 为等边三角形,⊙O 的半径为 r. ①∠S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无变化,求∠S 的大小,若有变化,说明变化趋势; ②当点 P 在劣弧 AC 上运动时,⊙P 与边 AC 相切于 D 点,设 AD=x,⊙P 的半径为 y,求 y 关于 x 的函数 关系式; (2)如图 2,若△ABC 中,AC=BC,∠C=120°,⊙O 的半径为 r,点 P 在优弧 AB 上,⊙P 与直线 AB 相切(切点不是 A、B),求“卫星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值. 解:(1)①∠S 的大小不变 连接 PA、PC ∵△ABC 为等边三角形,∴∠B=60° ∴∠APC=120° 在△APC 中,∠APC=180°-(∠PAC+∠PCA) =180°- 1 2 (∠SAC+∠SCA) =180°- 1 2 (180°-∠S) =90°+ 1 2 ∠S ∴90°+ 1 2 ∠S=120°,∴∠S=60° ∴∠S 的大小不变,始终等于 60° ②连接 OC、OP、PD,作 OM⊥AC 于 M,ON⊥PD 于 N 则四边形 OMDN 是矩形,∴DN=OM,ON=DM ∵△ABC 为等边三角形,∴∠OCM=30° ∴OM= 1 2 r,AM=CM= 3 2 r 当 x< 3 2 r 时,ON= 3 2 r-x,PN=y+ 1 2 r 在 Rt△ONP 中,ON 2+PN 2=OP 2 ∴( 3 2 r-x)2+(y+ 1 2 r)2=r 2 P B A C O S 图 1 D A C B O 图 2 P B A C O S D P B A C O S D M N P B A C O S D MN ∴y= -x2+ 3r+ 1 4 r2 - 1 2 r 当 3 2 r≤x< 3r 时,ON=x- 3 2 r,PN=y+ 1 2 r 同理可得 y= -x2+ 3r+ 1 4 r2 - 1 2 r 综上,y= -x2+ 3r+ 1 4 r2 - 1 2 r (2)当 P 点运动到优弧 AB 中点时,⊙P 的半径最大,从而“卫星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分别过点 A、B 作⊙P 的切线交于 S,则△SAB 是△ABC 的“卫星三角形” 连接 PA、PB、OA、OC,设 OC 与 AB 相交于点 D ∵AC=BC,∴OC⊥AB,AD=BD ∵∠ACB=120°,∴∠DAC=30°,∠ACD=60° ∵OA=OC,∴△OAC 是等边三角形 ∴∠OAD=30°,AD= 3 2 r,∴AB= 3r ∵∠ACB=120°,∴∠P=60°,△PAB 是等边三角形 ∵SA、AB 是⊙P 的切线,∴∠PAE=∠PAB=60° ∴∠SAB=60° 同理,∠SBA=60°,∴△SAB 是等边三角形 ∴S△SAB = 3 4 AB2=3 3 4 r2 即“卫星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为 3 3 4 r2 34.(江西)已知纸片⊙O 的半径为 2,如图 1,沿弦 AB 折叠操作. (1)如图 2,当折叠后的AB ︵ 经过圆心 O 时,求AB ︵ 的长; (2)如图 3,当弦 AB=2 时,求折叠后AB ︵ 所在圆的圆心 O′ 到弦 AB 的距离; (3)在图 1 中,再将纸片⊙O 沿弦 CD 折叠操作. ①如图 4,当 AB∥CD,折叠后的CD ︵ 与AB ︵ 所在圆外切于点 P 时,设点 O 到弦 AB、CD 的距离之和为 d,求 d 的值; ②如图 5,当 AB 与 CD 不平行,折叠后的CD ︵ 与AB ︵ 所在圆外切于点 P 时,设点 M 为 AB 的中点,点 N 为 CD 的中点.试探究四边形 OMP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 2 B A OO B A 图 1 图 3 O B A O′ A C B O P D S E O A B C D P A B D OP M C N 解:(1)如图 1,过点 O 作 OE⊥AB 交⊙O 于点 E,连接 OA、OB、AE、BE ∵点 E 与点 O 关于 AB 对称,∴△OAE、△OBE 为等边三角形 ∴∠OEA=∠OEB=60° ∴AB ︵ 的长为:120π×2 180 =4π 3 (2)如图 2,连接 O′A、O′B ∵AB ︵ 折叠前后所在的圆⊙O 与⊙O′ 是等圆 ∴O′A=O′B=OA=AB=2 ∴△AO′B 为等边三角形 ∴O′E=O′B·sin60°= 3 (3)①如图 3,当CPD ︵ 与APB ︵ 所在圆外切于点 P 时 过点 O 作 EF⊥AB 交AEB ︵ 于点 E,交CFD ︵ 于点 F ∵AB∥CD,∴EF 垂直平分 CD,且必过点 P 根据垂径定理及折叠,可知 PH= 1 2 PE,PG= 1 2 PF 又∵EF=4,∴点 O 到 AB、CD 的距离之和 d 为: d=PH+PG= 1 2 PE+ 1 2 PF= 1 2 (PE+PF)=2 ②如图 4,当 AB 与 CD 不平行时 四边形 OMPN 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如下: 设 O′、O″ 为APB ︵ 和CPD ︵ 所在圆的圆心 ∵O′ 与 O 关于 AB 对称,O″ 与 O 关于 CD 对称 ∴M 为 OO′ 的中点,N 为 OO″ 的中点 ∵CPD ︵ 与APB ︵ 所在圆外切,∴连心线 O′O″ 必过切点 P ∵CPD ︵ 与APB ︵ 所在圆与⊙O 都是等圆 ∴O′P=O″P=2 ∴PM= 1 2 OO″=ON,PM∥OO″,也即 PM∥ON ∴四边形 OMPN 是平行四边形 35.(江西南昌)已知纸片⊙O 的半径为 2,如图 1,沿弦 AB 折叠操作. (1)①折叠后的AB ︵ 所在圆的圆心为 O′ ,求 O′A 的长度; ②如图 2,当折叠后的AB ︵ 经过圆心 O 时,求AOB ︵ 的长度; ③如图 3,如图 3,当弦 AB=2 时,求圆心 O 到弦 AB 的距离; (2)在图 1 中,再将纸片⊙O 沿弦 CD 折叠操作. ①如图 4,当 AB∥CD,折叠后的AB ︵ 与CD ︵ 所在圆外切于点 P 时,设点 O 到弦 AB、CD 的距离之和 为 d,求 d 的值; O A B 图 3 C D P E H G F A B 图 4 D OP O′ O″ N M C 图 1 B A OE 图 2 O B A O′ E ②如图 5,当 AB 与 CD 不平行,折叠后的AB ︵ 与CD ︵ 所在圆外切于点 P 时,设点 M 为 AB 的中点,点 N 为 CD 的中点.试探究四边形 OMP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①∵折叠后的 AB ︵ 所在圆 O′ 与⊙O 是等圆 ∴O′A=OA=2 ②当AB ︵ 经过圆心 O 时,折叠后的AB ︵ 所在圆的圆心 O′ 在⊙O 上 如图 2,连接 O′A、OA、O′B、OB、O′O ∵△OO′A、△OO′B 为等边三角形 ∴∠AO′B=∠AO′O+∠BO′O=60°+60°=120° ∴AOB ︵ 的长度为:120π×2 180 =4π 3 ③如图 3,连接 OA、OB ∵OA=OB=AB=2,∴△AOB 为等边三角形 过点 O 作 OE⊥AB 于点 E ∴OE=OA·sin60°= 3 (2)①如图 4,当折叠后的AB ︵ 与CD ︵ 所在圆外切于点 P 时 过点 O 作 EF⊥AB 交 AB 于点 H,交AEB ︵ 于点 E,交 CD 于点 G,交CFD ︵ 于点 F 即点 E、H、P、O、G、F 在直径 EF 上 ∵AB∥CD,∴EF 垂直平分 AB 和 CD 根据垂径定理及折叠,可知 PH= 1 2 PE,PG= 1 2 PF 又∵EF=4,∴点 O 到 AB、CD 的距离之和 d 为: d=PH+PG= 1 2 PE+ 1 2 PF= 1 2 (PE+PF)=2 ②如图 5,当 AB 与 CD 不平行时 四边形 OMPN 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如下: 设 O′、O″ 为APB ︵ 和CPD ︵ 所在圆的圆心 ∵点 O′ 与点 O 关于 AB 对称,点 O″ 与点 O 关于 CD 对称 图 2 B A OO B A 图 1 图 3 O B A O A B 图 4 C D P A B 图 5 D OP M C N O A B 图 4 C D P E H G F A B D OP O′ O″ N M C 图 2 B A OO′ 图 3 O B A E ∴点 M 为 OO′ 的中点,点 N 为 OO″ 的中点 ∵折叠后的APB ︵ 与CPD ︵ 所在圆外切,∴连心线 O′O″ 必过切点 P ∵折叠后的APB ︵ 与CPD ︵ 所在圆与⊙O 是等圆 ∴O′P=O″P=2,∴PM= 1 2 OO″=ON,PM∥ON ∴四边形 OMPN 是平行四边形 36.(青海西宁)如图(1),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一点,若直线 CD 与⊙O 相切于点 C,AD⊥CD, 垂足为 D. (1)求证:△ADC∽△ACB; (2)如果把直线 CD 向下平行移动,如图(2),直线 CD 交⊙O 于 C、G 两点,若题目中的其他条件不变, 且 AG=4,BG=3,求 tan∠DAC 的值. (1)证明:连接 OC ∵DC 与⊙O 相交于点 C,OC 是⊙O 的半径 ∴DC⊥OC 又∵AD⊥DC,∴∠ADC=∠DCO=90° ∴AD∥OC,∴∠2=∠3 ∵OA=OC,∴∠2=∠1,∴∠1=∠3 ∵AB 是⊙O 的直径,∠ACB=90° 在△ADC 与△ACB 中 ∵∠1=∠3,∠ACB=∠ADC=90° ∴△ADC∽△ACB (2)解:∵四边形 ABGC 是圆内接四边形 ∴∠B+∠ACG=180°,∴∠ACG+∠ACD=180° ∴∠B=∠ACD ∵∠AGB=∠ADC=90°,∴∠DAC=∠GAB 在 Rt△GAB 中,tan∠GAB= GB AG = 3 4 ∴tan∠DAC= 3 4 37.(内蒙古包头、乌兰察布)如图,已知 AB 为⊙O 的直径,过⊙O 上的点 C 的切线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 E,AD⊥EC 于点 D 且交⊙O 于点 F,连接 BC,CF,AC. (1)求证:BC=CF; (2)若 AD=6,DE=8,求 BE 的长; (3)求证:AF+2DF=AB. (1)证明:连接 OC,∵ED 切⊙O 于点 C,∴OC⊥ED ∵AD⊥EC,∴OC∥AD,∴∠OCA=∠CAD O C F E A B D O C A B D 图(2) G O C A B D 图(1) O C A B D G O C A B D 2 1 3 又∵OC=OA,∴∠OAC=∠OCA ∴∠OAC=∠CAD。∴BC ︵ =CF ︵ ,∴BC=CF (2)在 Rt△ADE 中,∵AD=6,DE=8 根据勾股定理得 AE=10 ∵OC∥AD,∴△EOC∽△EAD,∴ EO EA = OC AD 设⊙O 的半径为 r,∴OE=10-r ∴ 10-r 10 = r 6 ,∴r= 15 4 ∴BE=10-2r= 5 2 (3)证明:过点 C 作 CG⊥AB 于点 G ∵∠OAC=∠CAD,AD⊥EC,∴CG=CD 又∵AC=AC,∴Rt△AGC≌Rt△ADC ∴AG=AD 又∵BC=CF,∴Rt△CGB≌Rt△CDF,∴GB=DF ∵AG+GB=AB,∴AD+DF=AB ∴AF+2DF=AB 38.(黑龙江大庆)已知半径为 1cm 的圆,在下面三个图中 AC=10cm,AB=6cm,BC=8cm,在图 2 中 ∠ABC=90°. (1)如图 1,若将圆心由点 A 沿 A→C 方向运动到点 C,求圆扫过的区域面积; (2)如图 2,若将圆心由点 A 沿 A→B→C 方向运动到点 C,求圆扫过的区域面积; (3)如图 3,若将圆心由点 A 沿 A→B→C→A 方向运动回到点 A. 则Ⅰ)阴影部分面积为_____________;Ⅱ)圆扫过的区域面积为_____________. 解:(1)圆经过的区域可分为两个半圆和一个矩形,面积为 10×2+π×12=20+π (2)仿照(1)A 到 B 的过程中圆扫过的面积为 6×2+π×12=12+π B 到 C 的过程中圆扫过的面积为 8×2+π×12=16+π 圆中阴影部分被计算了两次 所以此圆经过的区域面积为 12+π+16+π-1-3π 4 =27+5π 4 (3)6;42+π B C 图 3 A A C 图 1 B C 图 2 A O C F E A B D G 39.(辽宁鞍山)如图,AB 是⊙O 的弦,AB=4,过圆心 O 的直线垂直 AB 于点 D,交⊙O 于点 C 和点 E, 连接 AC、BC、OB,cos∠ACB= 1 3 ,延长 OE 到点 F,使 EF=2OE. (1)求⊙O 的半径; (2)求证:BF 是⊙O 的切线. (1)解:∵CE 是⊙O 的直径,CE⊥AB ∴BD= 1 2 AB= 1 2 ×4=2,∠BOD=∠ACB ∵cos∠ACB= 1 3 ,∴在 Rt△BOD 中,cos∠BOD= OD OB = 1 3 设 OD=x ,则 OB=3x ∵OB 2=OD 2+BD 2,∴9x2=x2+22 解得:x1= 2 2 ,x2=- 2 2 (舍去) ∴OB=3x=3 2 2 ,即⊙O 的半径为 3 2 2 (2)证明:∵EF=2OE,OE=OB ∴OF=3OB,∴OB OF = 1 3 ∵ OD OB = 1 3 ,∴ OD OB = OB OF 又∵∠BOD=∠FOB,∴△BOD∽△FOB ∴∠OBF=∠ODB=90°,∴OB⊥BF ∵OB 为⊙O 的半径,BF 是⊙O 的切线 40.(四川成都)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 CD⊥AB 于 H,过 CD 延长线上一点 E 作⊙O 的切线交 AB 的延长线于 F,切点为 G,连接 AG 交 CD 于 K. (1)求证:KE=GE; (2)若 KG 2=KD·GE,试判断 AC 与 E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 sinE= 3 5 ,AK=2 5,求 FG 的长. 解:(1)连接 OG ∵EF 为⊙O 的切线,∴OG⊥EF ∴∠OGA+∠KGE=90° ∵CD⊥AB,∴∠OAG+∠HKA=90° ∵OA=OG,∴∠OGA=∠OAG ∴∠KGE=∠HKA,∴KE=GE (2)AC 与 EF 的位置关系是 AC∥EF 理由如下: 连接 DG O G D E AC B F H K O C F E A BD O G D E AC B F H K ∵KG 2=KD·GE=KD·KE,∴ KG KD = KE KG ∵∠DKG=∠GKE,∴△KDG∽△KGE ∴∠AGD=∠E 又∵在⊙O 中,∠AGD=∠ACD ∴∠E=∠ACD,∴AC∥EF (3)∵∠ACH=∠E,∴sin∠ACH=sinE= 3 5 在 Rt△ACH 中,设 AH=3t,则 AC=5t,CH=4t 由 AC∥EF,易得△ACK 是等腰三角形,CK=AC=5t ∴HK=CK-CH=t 在 Rt△AHK 中,由勾股定理得 AH 2+HK 2=AK 2 即(3t)2+t 2=(2 5)2,解得 t= 2 ∴AH=3 2,CA=CK=5 2 连接 BC 由△ACH∽△ABC,得 AC 2=AH·AB(或由射影定理得) ∴AB= AC 2 AH = (5 2 )2 3 2 =25 2 3 在 Rt△EFH 中,由 sinE= 3 5 可得 tanF= 4 3 在 Rt△OFG 中,tanF= OG FG = 4 3 ∴FG= 3 4 OG= 3 8 AB=25 2 8 41.(成都某校自主招生)如图,以△ABC 的 BC 边为直径作⊙O,分别交 AC、AB 于 E、F 两点,过 A 作 ⊙O 的切线,切点为 D,且点 E、F 为劣弧CD ︵ 的三等分点. (1)求证:AD∥BC; (2)求∠DAC 的大小. (1)证明:连接 BD、BE、OD、DF,设⊙O 的半径为 r,EC 长为 l ∵BC 是⊙O 的直径,∴BE⊥AC ∵E、F 为劣弧CD ︵ 的三等分点,∴∠ABE=∠CBE ∴△ABC 是等腰三角形,∴AB=BC=2r,AE=EC=l ∵E、F 为劣弧CD ︵ 的三等分点,∴DF=EC=l ∵AD、AC 分别是⊙O 的切线和割线 ∴AD 2=AE·AC,∴AD= 2l ∵∠ADF=∠ABD,∠DFA=∠BDA ∴△ADF∽ABD,∴ AD DF = AB BD ,得 BD= 2r ∴BD 2=OB 2+OD 2,∴∠BOD=90° ∵AD 是⊙O 的切线,∴∠ADO=90° B O A C E F D B O A C E F D ∴AD∥BC (2)解:∵∠BOD=90°,OB=OD,∴∠DBO=45° ∵∠DBF=∠FBE=∠EBC,AD∥BC ∴∠DAB=∠ABC=30° ∵AB=BC,∴∠BAC=75° ∴∠DAC=105° 42.(成都某校自主招生)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 B(-1- 3,0),C(1+ 3,0),△ABC 的内切圆 的圆心是 I(-1,1),求△ABC 的面积. 解:设⊙I 切 BC 边于点 D,连接 IB、IC、ID,则 ID=OD=1 ∵B(-1- 3,0),C(1+ 3,0),∴BD= 3,DC=2+ 3,BC=2+2 3 ∴tan∠IBD= ID BD = 1 3 = 3 3 ,∴∠IBD=30°,∴∠ABC=60° 过 I 作 IE∥AC,交 DC 于 E,则∠IED=∠ACB=2∠ICD ∴∠EIC=∠ECI,IE=EC 设 IE=x,则 EC=x,DE=2+ 3-x 在 Rt△IDE 中,IE 2=ID 2+DE 2 ∴x2=12+(2+ 3-x)2,解得 x=2 ∴∠IED=30°,∴∠ACB=30°,∴∠A=90° ∴AB= 1 2 BC,AC= 3 2 BC S△ABC = 1 2 AB·AC= 3 8 BC 2= 3 8 (2+2 3)2=3+2 3 43.(四川德阳)如图,已知点 C 是以 AB 为直径的⊙O 上一点,CH⊥AB 于点 H,过点 B 作⊙O 的切线交 直线 AC 于点 D,点 E 为 CH 的中点,连接 AE 并延长交 BD 于点 F,直线 CF 交 AB 的延长线于 G. (1)求证:FC=FB; (2)求证:CG 是⊙O 的切线; (3)若 FB=FE=2,求⊙O 的半径. (1)证明:连接 BC ∵AB 是⊙O 的直径,BD 是切线,∴BD⊥AB 又∵CH⊥AB,∴CH∥BD ∴△ACE∽△ADF,△AEH∽△AFB BA C H D E F GO C I OB x y A C I OB x y A D E ∴ CE DF = AE AF = EH FB ∵点 E 为 CH 的中点,∴CE=EH ∴DF=FB ∵AB 为⊙O 的直径,∴∠ACB=∠DCB=90° 在 Rt△BCD 中,F 是斜边 BD 的中点 ∴FC=FB (2)连接 OC ∵OB=OC,∴∠OCB=∠OBC ∵FC=FB,∴∠FBC=∠FCB ∵BD⊥AB,∴∠OBC+∠FBC=90° ∴∠OCB+∠FCB=90°,即∠OCG=90° ∵OC 是半径,∴CG 是⊙O 的切线 (3)过点 F 作 FK⊥CH 于点 K ∵FB=FC,FB=FE,∴FC=FE ∴CK=EK,∴CE=2EK ∵CE=EH,∴EH=2EK ∵FK⊥CH,AH⊥CH,∴FK∥AH ∴△AEH∽△FEK,∴ AE FE = EH EK =2 ∵FE=2,∴AE=2FE=4,∴AF=AE+FE=6 在 Rt△AFB 中,AB= AF 2-FB 2 = 62-22 =4 2 ∴⊙O 的半径为 2 2 44.(四川广安)如图,在△ABC 中,∠ABC=∠ACB,以 AC 为直径的⊙O 分别交 AB、BC 于点 M、N, 点 P 在 AB 的延长线上,且∠CAB=2∠BCP. (1)求证:直线 CP 是⊙O 的切线. (2)若 BC=2 5,sin∠BCP= 5 5 ,求点 B 到 AC 的距离. (3)在第(2)的条件下,求△ACP 的周长. (1)证明:连接 AN ∵∠ABC=∠ACB,∴且 AB=AC ∵AC 是⊙O 的直径,∴AN⊥BC ∴∠CAN=∠BAN,BN=CN ∵∠CAB=2∠BCP,∴∠CAN=∠BCP ∵∠CAN+∠ACN=90°,∴∠BCP+∠ACN=90° ∴CP 是⊙O 的切线 (2)解:过点 B 作 BD⊥AC 于点 D O N A C B M P BA C H D K F GO E 由(1)得 BN=CN= 1 2 BC= 5 ∵AN⊥BC,∴sin∠CAN= CN AC 又∵∠CAN=∠BCP,sin∠BCP= 5 5 ∴CN AC = 5 5 ,∴AC=5 在 Rt△CAN 中,AN= AC 2-CN 2 =2 5 在△CAN 和△CBD 中 ∠ANC=∠BDC=90° ∠ACN=∠BCD ∴△CAN∽△CBD ∴ AN BD = AC BC ,∴ 2 5 BD = 5 2 5 ,∴BD=4 即点 B 到 AC 的距离为 4 (3)在 Rt△BCD 中,CD= BC 2-BD 2 =2 ∴AD=AC-CD=5-2=3 ∵BD∥CP,∴ BD CP = AD AC ,∴ 4 CP = 3 5 ,∴CP=20 3 在 Rt△APC 中,AP= AC 2+CP 2 =25 3 因此,△ACP 的周长为:AC+CP+AP=20 45.(四川泸州)如图,△ABC 内接于⊙O,AB 是⊙O 的直径,C 是AD ︵ 的中点,弦 CE⊥AB 于点 H,连接 AD,分别交 CE、BC 于点 P、Q,连接 BD. (1)求证:P 是线段 AQ 的中点; (2)若⊙O 的半径为 5,AQ=15 2 ,求弦 CE 的长. (1)证明:∵AB 是⊙O 的直径,弦 CE⊥AB,∴AC ︵ =AE ︵ 又∵C 是AD ︵ 的中点,∴AC ︵ =CD ︵ ,∴AE ︵ =CD ︵ ∴∠ACP=∠CAP,∴PA=PC ∵AB 是⊙O 的直径,∴∠ACB=90° ∴∠PCO=90°-∠ACP,∠CQP=90°-∠CAP ∴∠PCQ=∠CQP,∴PC=PQ ∴PA=PQ,即 P 是 AQ 的中点 (2)解:∵AC ︵ =CD ︵ ,∴∠CAQ=∠ABC 又∵∠ACQ=∠BCA,∴△CAQ∽△CBA ∴ AC BC = AQ AB = 15 2 10 = 3 4 O Q A C B D E P H O N A C B M P D 在 Rt△ABC 中,tan∠ABC= AC BC = 3 4 又∵AB=10,∴AC=6,BC=8,根据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AC·BC=AB·CH,∴6×8=10CH,∴CH= 24 5 又 CH=HE,∴CE=2CH= 48 5 46.(四川宜宾)如图,⊙O1、⊙O2 相交于 P、Q 两点,其中⊙O1 的半径 r1=2,⊙O2 的半径 r2= 2.过 点 Q 作 CD⊥PQ,分别交⊙O1 和⊙O2 于点 C、D,连接 CP、DP,过点 Q 任作一直线 AB 交⊙O1 和⊙O2 于点 A、B,连接 AP、BP、AC、DB,且 AC 与 DB 的延长线交于点 E. (1)求证: PA PB = 2; (2)若 PQ=2,试求∠E 度数. (1)证明:∵CD⊥PQ,∴∠PQC=∠PQD=90° ∴PC、PD 分别是⊙O1、⊙O2 的直径 在⊙O1 中,∠PAB=∠PCD 在⊙O2 中,∠PBA=∠PDC ∴△PAB∽△PCD,∴ PA PB = PC PD = 2r1 r2 = 2 (2)解:在 Rt△PCQ 中,∵PC=2r1=4,PQ=2 ∴cos∠CPQ= PQ PC = 1 2 ,∴∠CPQ=60° ∵在 Rt△PDQ 中,PD=2r2=2 2,PQ=2 ∴sin∠PDQ= PQ PD = 2 2 ,∴∠PDQ=45° ∴∠CAQ=∠CPQ=60°,∠PBQ=∠PDQ=45° 又∵PD 是⊙O2 的直径,∴∠PBD=90° ∴∠ABE=90°-∠PBQ=45° 在△EAB 中,∴∠E=180°-∠CAQ-∠ABE=75° 47.(四川资阳)如图,在△ABC 中,AB=AC,∠A=30°,以 AB 为直径的⊙O 交 BC 于点 D,交 AC 于点 E,连接 DE,过点 B 作 BP∥DE,交⊙O 于点 P,连接 EP、CP、OP. (1)求证:BD=DC; (2)求∠BOP 的度数; (3)求证:CP 是⊙O 的切线. Q A C B D P E O2O1 A CB D O E P (1)证明:连接 AD ∵AB 是直径,∴∠ADB=90° ∵AB=AC,∴BD=DC (2)解:∵AD 是等腰三角形 ABC 底边上的中线 ∴∠BAD=∠CAD,∴BD ︵ =DE ︵ ∴BD=DE=DC,∴∠DEC=∠DCE ∵△ABC 中,AB=AC,∠A=30° ∴∠DCE=∠ABC= 1 2 (180°-30°)=75° ∴∠DEC=75°,∴∠EDC=180°-75°-75°=30° ∵BP∥DE,∴∠PBC=∠EDC=30° ∴∠ABP=∠ABC-∠PBC=75°-30°=45° ∵OB=OP,∴∠OBP=∠OPB=45° ∴∠BOP=90° (3)过点 C 作 CH⊥AB 于点 H 则∠BHC=∠BOP=90°,∴PO∥CH 在 Rt△AHC 中,∵∠HAC=30°,∴CH= 1 2 AC 又∵PO= 1 2 AB= 1 2 AC,∴PO=CH ∴四边形 CHOP 是平行四边形 又∵∠BOP=90°,∴四边形 CHOP 是矩形 ∴∠OPC=90°,∴CP 是⊙O 的切线 48.(四川某校自主招生)如图,等腰 Rt△ABC 的直角边 AB、AC 分别与⊙O 相切于点 E、D,AD= 3, DC=5,直线 FG 与 AC、BC 分别交于点 F、G,且∠CFG=60°. (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设点 C 到直线 FG 的距离为 d,当 1≤d ≤4 时,试判断直线 FG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1)连接 OD、OE 则 S 阴影 =S 正方形 AEOD - S 扇形 EOD =( 3 )2- 1 4 π( 3 )2=3- 3 4 π (2)设直线 FG 与⊙O 相切于点 K,连接 OF、OK ∵∠CFG=60°,∴∠DFK=120°,∴∠DFO=60° ∵OD=OE=AD= 3,∴DF=1 ∴CF=DC-DF=5-1=4 过点 C 作 CH⊥FG 于 H,则 CH=CF·sin60°=2 3 ∴当 1≤d <2 3 时,直线 FG 与⊙O 相离 当 d=2 3 时,直线 FG 与⊙O 相切 当 2 3<d ≤4 时,直线 FG 与⊙O 相交 CA B D E F G O A CB D O E P G H CA B D E F GH K O 49.(湖南长沙)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半径分别为 m、n(0<m <n)的两圆⊙O1 和⊙O2 相交于 P, Q 两点,且点 P(4,1),两圆同时与两坐标轴相切,⊙O1 与 x 轴、y 轴分别切于点 M、N,⊙O2 与 x 轴、 y 轴分别切于点 R、H. (1)求两圆的圆心 O1、O2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2)求两圆的圆心 O1、O2 之间的距离 d; (3)令四边形 PO1QO2 的面积为 S1,四边形 RMO1O2 的面积为 S2.试探究:是否存在一条经过 P、Q 两点、 开口向下,且在 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 |S1-S2| 2d 的抛物线?若存在,请求出此抛物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1)由题意,O1(m,m),O2(n,n) 设 O1、O2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 y=kx+b ∴ mk+b=m nk+b=n 解得 k=1 b=0 ∴所求直线的解析式为 y=x (2)连接 O1P,∵O1(m,m),P(4,1) ∴O1P 2=(m-4)2+(m-1)2=2m 2-10m+17 又 O1P 为⊙O1 的半径,即 O1P=m ∴O1P 2=m2,即 2m2-10m+17=m 2 ∴m 2-10m+17=0 同理可得:n2-10n+17=0 ∴m、n 是一元二次方程 x 2-10x+17=0 的两个根 ∴m+n=10,mn=17 ∵O1(m,m),O2(n,n) ∴d 2=(m-n)2+(m-n)2=2(m-n)2 =2(m+n)2-8mn=2×10 2-8×17 =64 ∴d=8 (3)连接 PQ 由相交两圆的性质,可知 P、Q 两点关于直线 O1O2 对称 ∴PQ⊥O1O2 ∵P(4,1),直线 O1O2 解析式为 y=x,∴Q(1,4) ∴PQ= (4-1)2+(1-4)2 =3 2 M H O1 R N P O2 Q y x M H O1 R N P O2 Q y x ∴S1= 1 2 PQ·O1O2= 1 2 ×3 2×8=12 2 又 S2= 1 2 (O1M+O2R)·MR= 1 2 (m+n)(n-m) = 1 2 (m+n) (m+n)2-4mn = 1 2 ×10× 102-4×17 =20 2 ∴|S1-S2| 2d =|12 2-20 2| 2×8 =1,即抛物线在 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 1 假设存在这样的抛物线,其解析式为 y=ax2+bx+c ∵抛物线过点 P(4,1),Q(1,4) ∴ 16a+4b+c=1 a+b+c=4 解得 b=-(5a+1) c=4a+5 ∴抛物线解析式为 y=ax2-(5a+1)x+4a+5 令 y=0,得 ax2-(5a+1)x+4a+5 设两根为 x1,x2,则有:x1+x2=5a+1 a ,x1x2=4a+5 a ∵抛物线在 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 1,即|x1-x2|=1 ∴(x1-x2 )2=1,∴(x1+x2 )2-4x1x2=1 即(5a+1 a )2-4(4a+5 a )=1,化简得:8a 2-10a+1=0 设两根为 a1,a2,则有:a1+a2=10 8 ,a1a2= 1 8 ∴a1>0,a2>0,这与抛物线开口向下(即 a <0)矛盾 ∴不存在这样的抛物线 50.(湖南怀化)如图,已知 AB 是⊙O 的弦,OB=4,∠OBC=30°,点 C 是弦 AB 上任意一点(不与点 A、 B 重合),连接 CO 并延长 CO 交⊙O 于点 D,连接 AD、DB. (1)当∠ADC=18° 时,求∠DOB 的度数; (2)若 AC=2 3,求证△ACD∽△OCB. (1)解:连接 AO,则∠OAC=∠OBC=30°,∠OAD=∠ADC=18° ∴∠DAC=30°+18°=48° ∴ ∠DOB=2∠DAC=96° (2)证明:过点 O 作 AB 的垂线,垂足为 G 在 Rt△OGB 中,OB=4,∠OBC=30° ∴OG=2,GB=2 3 ∵AC=2 3,∴点 C 与 G 重合 ∴∠ACD=∠BCO=90°,OC=2,CD=2+4=6 ∴ AC OC = 3= CD CB ,∴△ACD∽△OCB A C B D O A C B D O G 51.(湖南湘潭)如图,在⊙O 上位于直径 AB 的异侧有定点 C 和动点 P,AC= 1 2 AB,点 P 在半圆弧 AB 上运动(不与 A、B 两点重合),过点 C 作直线 PB 的垂线 CD 交 PB 于 D 点. (1)如图 1,求证:△PCD∽△ABC; (2)当点 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PCD≌△ABC?请在图 2 中画出△PCD 并说明理由; (3)如图 3,当点 P 运动到 CP⊥AB 时,求∠BCD 的度数. (1)证明:∵AB 是⊙O 的直径,∴∠ACB=90° ∵PD⊥CD,∴∠D=90° ∴∠D=∠ACB 又∵∠A=∠P,∴△PCD∽△ABC (2)解:当点 P 运动到 CP 经过圆心时,△PCD≌△ABC 理由如下: 如图,∵AB、PC 是⊙O 的直径,∴AB=PC ∵△PCD∽△ABC,∴△PCD≌△ABC (3)解:∵∠ACB=90°,AC= 1 2 AB,∴∠ABC=30° ∵△PCD∽△ABC,∴∠PCD=∠ABC=30° ∵CP⊥AB,AB 是⊙O 的直径,∴AC ︵ =AP ︵ ∴∠ACP=∠ABC=30° ∴∠BCD=∠ACB-∠ACP-∠PCD=90°-30°-30°=30° 52.(湖南张家界)如图,⊙O 的直径 AB=4,C 为圆周上一点,AC=2,过点 C 作⊙O 的切线 DC,点 P 为优弧CBA ︵ 上一动点(不与 A、C 重合). (1)求∠APC 与∠ACD 的度数; (2)当点 P 移动到CB ︵ 的中点时,证明:四边形 ACPO 是菱形; (3)P 点移动到什么位置时,由点 A、P、C 三点构成的三角形与 △ABC 全等,请说明理由. 解:(1)∵AC=2,OA=OB=OC= 1 2 AB=2 ∴AC=OA=OC,∴△ACO 为等边三角形 ∴∠AOC=∠ACO=∠OAC=60° ∴∠APC= 1 2 ∠AOC=30° 又∵DC 与⊙O 相切于点 C,∴OC⊥DC,∴∠DCO=90° ∴∠ACD=∠DCO-∠ACO=90°-60°=30° A C BO 图 2 A C B D O P 图 1 A C BO 图 3 P D E A C BO D P A C BO P (D) A C BO D P (2)∵AB 为直径,∠AOC=60°,∴∠COB=120° 当点 P 移动到 CB 的中点时,∠COP=∠POB=60° ∴△COP 为等边三角形, ∴AC=CP=OA=OP, ∴四边形 ACPO 为菱形 (3)当点 P 与 B 重合时,△ABC 与△APC 重合,∴△ABC≌△APC 当点 P 继续运动到 CP 经过圆心时,也有△ABC≌△CPA 理由如下: ∵AB、CP 都为⊙O 的直径,∴∠CAP=∠ACB=90° 在 Rt△ABC 和 Rt△CPA 中 AB=CP AC=AC ∴Rt△ABC≌Rt△CPA 53.(湖北鄂州)如图,梯形 ABCD 是等腰梯形,且 AD∥BC,O 是腰 CD 的中点,以 CD 长为直径作圆, 交 BC 于 E,过 E 作 EH⊥AB 于 H. (1)求证:OE∥AB; (2)若 EH= 1 2 CD,求证:AB 是⊙O 的切线; (3)若 BE=4BH,求 BH CE 的值. (1)证明:∵等腰梯形 ABCD,∴∠B=∠C 又 OE=OC ∴∠1=∠C ∴∠1=∠B,∴OE∥AB (2)过 O 作 OG⊥AB 于 G ∵EH⊥AB,∴OG∥EH 又 OE∥AB,∴四边形 OGHE 是平行四边形 ∴EH=OG 又 EH= 1 2 CD,∴OG= 1 2 CD ∵CD 为⊙O 直径,∴OG 是⊙O 半径 又 OG⊥AB,∴AB 是⊙O 的切线 (3)连接 DE,∵DC 为直径,∴∠DEC=90° 设 BH=x,∵BE=4BH,∴BE=4x 在 Rt△BHE 中,由勾股定理得 EH= (4x)2-x2= 15x 又 EH= 1 2 CD,∴CD=2 15x ∵∠B=∠C,∴Rt△BEH∽Rt△CDE ∴ BH CE = BE CD = 4x 2 15x = 2 15 15 54.(湖北恩施)如图,AB 是⊙O 的弦,D 为半径 OA 的中点,过 D 作 CD⊥OA 交弦 AB 于点 E,交⊙O 于点 F,且 CE=CB. (1)求证:BC 是⊙O 的切线; A CB O D H E A C O D E F A CB O D H E G 1 (2)连接 AF,BF,求∠ABF 的度数; (3)如果 CD=15,BE=10,sinA= 5 13 ,求⊙O 的半径. (1)证明:连接 OB ∵OB=OA,CE=CB,∴∠A=∠OBA,∠CEB=∠ABC 又∵CD⊥OA,∴∠A+∠AED=∠A+∠CEB=90° ∴∠OBA+∠ABC=90°,∴OB⊥BC ∴BC 是⊙O 的切线 (2)连接 OF ∵DA=DO,CD⊥OA,∴AF=OF △OAF 是等边三角形,∴∠AOF=60° ∴∠ABF= 1 2 ∠AOF=30° (3)过点 C 作 CG⊥BE 于点 G, ∵CE=CB,∴EG= 1 2 BE=5 又 Rt△ADE∽Rt△CGE,∴sin∠ECG=sinA= 5 13 ∴CE= EG sin∠ECG =13,∴CG= CE 2-EG 2 =12 又 CD=15,CE=13,∴DE=2 由 Rt△ADE∽Rt△CGE,得 AD CG = DE GE ∴AD= DE GE ·CG=24 5 ∴⊙O 的半径为 2AD=48 5 55.(湖北十堰)如图 1,⊙O 是△ABC 的外接圆,AB 是直径,OD∥AC,且∠CBD=∠BAC,OD 交⊙O 于点 E. (1)求证:BD 是⊙O 的切线. (2)若点 E 为线段 OD 的中点,证明:以 O、A、C、E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3)作 CF⊥AB 于点 F,连接 AD 交 CF 于点 G(如图 2).求 FG FC 的值. (1)证明:∵AB 是⊙O 直径,∴∠BCA=90° ∴∠ABC+∠BAC=90° 又∠CBD=∠BAC,∴∠ABC+∠CBD=90° A C B O D E 图 1 A C B O D E 图 2 F G O D E CF B A O D E CF B A G O D E CF B A ∴∠ABD=90° 又点 B 在⊙O 上,∴BD 为⊙O 的切线. (2)连接 CE、OC ∵OB=OE=ED,∴OD=2OB 又∵∠OBD=90°,∴∠ODB=30°,∠BOE=60° 又 AC∥OD,∴∠OAC=60° 又 OA=OC,∴AC=OA=OE ∴AC∥OE 且 AC=OE,∴四边形 OACE 是平行四边形 又 OA=OE,∴四边形 OACE 是菱形 (3)∵CF⊥AB,∴∠AFC=∠OBD=90° 又 AC∥OD,∴∠CAF=∠DOB ∴△AFC∽△OBD,∴ FG BD = AF AB ∴ FG FC = OB AB = 1 2 56.(湖北襄阳)如图,PB 为⊙O 的切线,B 为切点,直线 PO 交⊙于点 E,F,过点 B 作 PO 的垂线 BA, 垂足为点 D,交⊙O 于点 A,延长 AO 与⊙O 交于点 C,连接 BC,AF. (1)求证:直线 PA 为⊙O 的切线; (2)试探究线段 EF,OD,OP 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若 BC=6,tan∠F= 1 2 ,求 cos∠ACB 的值和线段 PE 的长. (1)证明:连接 OB ∵PB 是⊙O 的切线,∴∠PBO=90° ∵OA=OB,BA⊥PO 于 D,∴AD=BD,∠POA=∠POB 又∵PO=PO,∴△PAO≌△PBO ∴∠PAO=∠PBO=90°,∴直线 PA 为⊙O 的切线 (2)EF 2=4OD·OP 证明:∵∠PAO=∠PDA=90° ∴∠OAD+∠AOD=90°,∠OPA+∠AOP=90° ∴∠OAD=∠OPA,∴△OAD∽△OPA ∴ OD OA = OA OP ,即 OA 2=OD·OP 又∵EF=2OA,∴EF 2=4OD·OP (3)∵OA=OC,AD=BD,BC=6,∴OD= 1 2 BC=3 设 AD=x,∵tan∠F= AD FD = 1 2 ,∴FD=2x,OA=OF=2x-3 在 Rt△AOD 中,由勾股定理,得(2x-3)2=x2+32 解得 x1=4,x2=0(不合题意,舍去) ∴AD=4,OA=2x-3=5 ∵AC 是⊙O 直径,∴∠ABC=90° A C B O D E PF A C B O D E PF 又∵AC=2OA=10,BC=6,∴cos∠ACB= BC AC = 6 10 = 3 5 ∵OA 2=OD·OP,∴3(PE+5)=25,∴PE=10 3 57.(湖北某校自主招生)已知扇形 AOB 的半径为 6,圆心角为 90°,E 是半径 OA 上一点,F 是AB ︵ 上一 点.将扇形 AOB 沿 EF 对折,使得折叠后的图形恰好与半径 OB 相切于点 G. (1)若 OE=4,求折痕 EF 的长; (2)若 G 是 OB 中点,求 OE 和折痕 EF 的长; (3)点 E 可移动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解:(1)设折叠后的圆弧所在圆心为 O′,连接 O′E、O′O、O′G、O′F,O′O、O′G 分别交 EF 于 M、N 则 EF 垂直平分 O′O,∠1=∠2,OF=O′G=6,O′G⊥OB ∴O′E=OE=4,O′N=ON ∵∠AOB=90°,∴O′G∥AO,∴∠3=∠1 又∵∠3=∠4,∴∠2=∠4 ∴O′N=O′E=4,∴ON=4,NG=2 ∴∠5=60°,四边形 OEO′N 是菱形 ∴∠4=60°,△O′EN 是等边三角形 ∴EM= 1 2 O′E=2,O′M= 3EM=2 3 在 Rt△O′MF 中,MF= O′F 2-O′M 2 = 6 2-(2 3)2 =2 6 ∴EF=EM+MF=2+2 6 (2)若 G 是 OB 中点,则 OG=BG=3 设 OE=x,则 O′N=x,NG=6-x 在 Rt△O′MF 中,OG 2+NG 2=O′N 2 ∴32+(6-x)2=x2,解得 x=15 4 即 OE 的长为 15 4 过 E 作 EH⊥O′G 与 H,则 GH=OE=15 4 ∴O′H=O′G-GH=6-15 4 = 9 4 ,NH=O′N-O′H=15 4 - 9 4 = 3 2 在 Rt△O′EH 中,EH= O′E 2-O′H 2 =3 在 Rt△EHN 中,EN= EH 2+NH 2 = 3 2 5 ∴EM=MN= 1 2 EN= 3 4 5 由△O′MN∽O′GO,得 O′M=2MN= 3 2 5 O G B F A O′ E M N 1 2 34 5 O G B F A O′ E H N M O BA E F (G) (O′) O G B F A E ∴MF= O′F 2-O′M 2 = 3 2 11 ∴EF=EM+MF= 3 4 5+ 3 2 11 (3)①当 G 与 O 重合时,OE 最小 此时 O′O⊥OB 且 O′O=OA=6,∴O′ 与 A 重合 ∴E 是 OA 中点,OE= 1 2 OA=3 ②当 E 与 A 重合时,F、G 均与 B 重合,OE 最大 此时 OE=6 ∴点 E 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 3 证明如下: 将扇形 AOB 沿 AB 对折(即 E 与 A 重合,F、G 均与 B 重合),连接 O′A、O′B 则∠O′BA=∠OBA=45°,∴∠O′BO=90° ∴OB 与折叠后的圆弧相切 58.(湖北某校自主招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的坐标为(2,0),以点 A 为圆心,2 为半径 的⊙A 与 x 轴交于 O、B 两点,OC 为弦,∠AOC=60°,P 是 x 轴上的一动点,直线 CP 交⊙A 于点 Q,连 接 OQ、AQ. (1)当△OCQ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点 P 的坐标; (2)当△APQ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OCQ 的度数. 解:(1)∵AC=AO,∠AOC=60°,∴△AOC 是等边三角形 ①若 OC 为腰,则 OA 垂直平分 CQ ∴OP= 1 2 OA=1,∴P(1,0) ②若 OC 为底 i)当点 P 在直径 OB 上时 过 C 作 CM⊥OA 于 M,则∠OCM=30° ∵∠OQC= 1 2 ∠OAC=30°,∴∠OCQ= 1 2 (180°-30°)=75° ∴∠PCM=75°-30°=45°,∴△PC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M=CM= 3 2 OC= 3 ∴OP=OM+PM=1+ 3,∴P(1+ 3,0) ii)当点 P 在 BO 的延长线上时,则 AQ 垂直平分 OC ∴∠QOC=∠QCO= 1 2 ∠OAQ=15° ∴∠CPO=∠AOC-∠QCO=60°-15°=45° 过 C 作 CM⊥OA 于 M,则∠OCM=30° O BA O′ (E) (F) (G)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 P Q y M A B C O xP Q y M A B C O xP Q y 则△PC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M=CM= 3 2 OC= 3 ∴OP=PM-OM= 3-1,∴P(1- 3,0) (2)设∠OCQ=x,显然 AP≠AQ ①若 PQ=AQ i)当点 P 在 BO 的延长线上时 则∠ACQ=60°+x,∠QPA=∠QAP=60°-x ∠AQC=2∠QPA=120°-2x ∵AC=AQ,∴∠ACQ=∠AQC ∴60°+x=120°-2x,∴x=20° ii)当点 P 在直径 OB 上时 则∠ACQ=∠AQC=60°-x ∴∠QPA=∠QAP= 1 2 [180°-(60°-x)]=60°+ 1 2 x 又∵∠QPA=∠CPO=180°-(60°+x)=120°-x ∴60°+ 1 2 x=120°-x,∴x=40° iii)当点 P 在 OB 的延长线上时 则∠AQC=∠ACQ=x-60° ∠QPA= 1 2 ∠AQC= 1 2 x-30° ∵∠OCQ+∠COA+∠QPA=180° ∴x+60°+ 1 2 x-30°=180°,∴x=100° ②若 PA=PQ i)当点 P 在 O、A 之间时 则∠PAQ=∠PQA=∠PCA=60°-x ∠PAQ=2∠OCQ=2x ∴60°-x=2x,∴x=20° ii)当点 P 在 A、B 之间时 则∠PAQ=∠PQA=∠PCA=x-60° ∠PAQ=∠AOQ+∠AQO ∵∠OCQ+∠COQ+∠CQO=180° ∴x+60°+2(x-60°)=180°,∴x=80° 59.(湖北模拟)如图,在△ABC 中,AB=AC,且⊙O 内切于△ABC,D、E、F 是切点,CF 交⊙O 于 G, EG 延长线交 BC 于 M,AG 交⊙O 于 K. (1)求证:△MCG∽△MEC; (2)若 EM⊥BC,求 cos∠FAK 的值. (1)证明:连接 EF ∵AE、AF 是⊙O 的切线,E、F 为切点,∴AE=AF 又 AB=AC,∴ AF AB = AE AC O B F A CD M G E K O B F A CD M G E K 1 2 3 O B F A CD M G E K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 P Q y ∴EF∥BC,∴∠1=∠2 ∵∠1=∠3,∴∠2=∠3 又∠CME 为公共角,∴△MCG∽△MEC (2)解:∵△MCG∽△MEC,∴ MC MG = ME MC ∴MC 2=MG·ME ∵⊙O 切 BC 于点 D,∴MD 2=MG·ME ∴MC 2=MD 2,∴MC=MD ∴MC= 1 2 CD= 1 2 CE 又 EM⊥CD,∴在 Rt△EMC 中,∠3=30°,∠ECM=60° 又 AB=AC,∴△ABC 为等边三角形 ∴D、E、F 为三边中点,且 CF⊥AB 设 CM=a,则 AF=CD=2a,AC=4a,CF=2 3a,CG=2 3 3 a ∴FG=CF-CG=2 3a-2 3 3 a=4 3 3 a ∴在 Rt△AFG 中,AG= AF 2+FG 2 =2 21 3 a ∴cos∠FAK= AF AG = 2a 2 21 3 a = 21 7 60.(湖北模拟)已知矩形 ABCD 中,半径为 r 的两个等圆⊙O1、⊙O2 外切,且⊙O1 与边 AB、BC 相切, ⊙O2 与边 BC 相切.点 E 是边 CD 上一点,将△ADE 沿 AE 翻折得△AD′E,AD′ 恰好与⊙O2 相切于点 D′.若 AD=3,折痕 AE 的长为 10. (1)求 r 的值; (2)求证:矩形 ABCD 为正方形. (1)解:过点 D′ 作 AD 的平行线,分别交 AB、CD 于点 F、G 则四边形 AFGD 是矩形,∴FG=AD=3 ∵AD=3,AE= 10,∴AD′=AD=3 D′E=DE= 10-9 =1 ∵∠AD′E=∠D=90°,∴∠AD′F+∠ED′G=90° ∵∠AD′F+∠D′AF=90°,∴∠D′AF=∠ED′G ∴Rt△AD′F∽Rt△D′EG,∴ D′F EG = AD′ D′E =3 设 EG=x,则 D′F=3x,D′G=3-3x 在 Rt△D′EG 中,D′G 2+EG 2=D′E 2 ∴(3-3x)2+x 2=1,解得 x=1(舍去)或 x= 4 5 D B A C O1 E O2 D′ D B A C O1 E O2 D′ F GH K ∴D′F=3x=12 5 ,D′G=3-3x= 3 5 连接 O2D′,作 O2H⊥FG 于 H ∵AD′ 与⊙O2 相切于点 D′,∠AD′O2=90° ∵∠AD′E=90°,∴O2、D′、E 三点共线 ∴△D′O2H∽△D′EG,∴ D′H D′G = O2H EG = D′O2 D′E 即 D′H 3 5 = O2H 4 5 = r 1 ,∴D′H= 3 5 r,O2H= 4 5 r 连接 O2O1 并延长交 AB 于 K,则四边形 FKO2H 是矩形 ∴FK=O2H= 4 5 r,FH=O2K=3r ∵FH+D′H=D′F,∴3r+ 3 5 r=12 5 ,∴r= 2 3 (2)证明:∵CD=DE+EG+GC=1+ 4 5 + 4 5 × 2 3 + 2 3 =3 AD=3,∴AD=CD ∴矩形 ABCD 为正方形 61.(湖北模拟)如图,已知直角坐标系中,O 是坐标原点,点 A、B 的坐标分别为(4,0)、(0,2),P 是△AOB 外接圆上的一点,且∠AOP=45°. (1)求点 P 的坐标; (2)若点 P 在第一象限,连接 BP、AP,在 BP 上任取一点 E,连接 AE.将线段 AE 绕 A 点顺时针旋转 90°到 AF,连接 BF 交 AP 于点 G,当 E 在线段 BP 上运动时,(不与 B、P 重合),求 BE PG 的值; (3)若点 P 在第一象限,点 Q 是弧 AP 上一动点(不与 A、P 重合),连接 PQ、AQ、BQ,求 BQ-AQ PQ 的 值. 解:(1)连接 PA、PB,过 P 作 PM⊥x 轴于 M ∵∠AOB=90°,∴AB 是△AOB 外接圆的直径,∴∠APB=90° 在 Rt△AOB 中,OA=4,OB=2,由勾股定理,得 AB=2 5 ∵∠AOP=45°,∴OP 平分∠AOB ∴ PA ︵ =PB ︵ ,∴PA=PB ∴△P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A= 2 2 AB= 10 在 Rt△POM 中,∠POM=45°,∴PM=OM O P1 A B x y M P2 O A B x y O A B x y 备用图 O A B x y 备用图 设 PM=OM=x,则 AM=4-x 在 Rt△PMA 中,x2+(4-x)2=( 10)2,解得 x1=3,x2=1 当 x=3 时,点 P 在第一象限,∴P1(3,3) 当 x=1 时,点 P 在第四象限,∴P2(1,-1) (2)过 F 作 FH⊥PA,则△AFH≌△EAP ∴AH=EP,FH=AP=BP ∵∠FGH=∠BGP,∴Rt△FGH≌Rt△BGP ∴PG=GH= 1 2 PH ∵PA=PB,AH=EP,∴PH=BE,∴PG= 1 2 BE ∴ BE PG =2 (3)在 BQ 上取点 C,使∠CPQ=90°,连接 PC 由(1)知,△P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AB=45°,∴∠PQB=45° ∴△PQ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Q= 2PQ,∠PCQ=45° ∴∠PCB=135° ∵AB 是△AOB 外接圆的直径,∴∠AQB=90° 又∠PQB=45°,∴∠PQA=135° ∴∠PCB=∠PQA 又∠PBC=∠PAQ,PB=PA ∴△PBC≌△PAQ,∴BC=AQ ∵BC+CQ=BQ,∴AQ+ 2PQ=BQ ∴BQ-AQ PQ = 2 62.(广东深圳)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l:y=-2x+b(b≥0)的位置随 b 的不同取值而变 化. (1)已知⊙M 的圆心坐标为(4,2),半径为 2. 当 b=____________时,直线 l:y=-2x+b(b≥0)经过圆心 M; 当 b=____________时,直线 l:y=-2x+b(b≥0)与⊙M 相切; (2)若把⊙M 换成矩形 ABCD,如图 2,其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0)、B(6,0)、C(6,2).设 直线 l 扫过矩形 ABCD 的面积为 S,当 b 由小到大变化时,请求出 S 与 b 的函数关系式. (1)b=10 提示:把 M(4,2)代入 y=-2x+b,得 2=-2×4+b,∴b=10 b=10±2 5 O P A B x y E G F H O l:y=-2x+b A x y 图 2 CD BO l:y=-2x+b M x y 图 1 O P A B x y Q C 提示:设直线 y=-2x+b(b≥0)与⊙M 相切于点 P(x0,y0) 则 y0=-2x0+b (x0-4)2+(y 0-2)2=22 消去 y0 并整理得 5x0 2-4bx0+b2-4b+16=0 ∴△=(-4b)2-4×5×(b2-4b+16)=0 即 b2-20b+80=0,解得 b=10±2 5 (2)当直线 y=-2x+b(b≥0)过点 A(2,0)时 0=-2×2+b,∴b=4 当直线 y=-2x+b(b≥0)过点 D(2,2)时 2=-2×2+b,∴b=6 当直线 y=-2x+b(b≥0)过点 B(6,0)时 0=-2×6+b,∴b=12 当直线 y=-2x+b(b≥0)过点 C(6,2)时 2=-2×6+b,∴b=14 ①当 0≤b≤4 时,S=0 ②当 4<b≤6 时,设直线 y=-2x+b 与 AB 边交于点 E,与 AD 边交于点 F 则点 E( b 2 ,0),F(2,b-4) ∴S=S△AEF = 1 2 AE·AF= 1 2 ( b 2 -2)(b-4) = 1 4 b2-2b+4 ③当 6<b≤12 时,设直线 y=-2x+b 与 AB 边交于点 E,与 DC 边交于点 F 则 E( b 2 ,0),F( b 2 -1,2) ∴S=S 梯形 AEFD = 1 2 ( b 2 -3+ b 2 -2)·2=b-5 ④当 12<b≤14 时,设直线 y=-2x+b 与 BC 边交于点 E,与 DC 边交于点 F 则点 E(6,b-12),F( b 2 -1,2) ∴S=S 矩形 ABCD - S△CEF =4×2- 1 2 (14 -b)(7 - b 2 ) =- 1 4 b2+7b-41 ⑤当 b >14 时,S=S 矩形 ABCD =8 综上所述,S 与 b 的函数关系式为: S= 0(0≤b≤4) 1 4 b2-2b+4(4<b≤6) b-5(6<b≤12) - 1 4 b2+7b-41(12<b≤14) 8(b >14) 63.(广东佛山) (1)按语句作图并回答: O A x y CD BE F O A x y CD BE F O A x y CD B E F 作线段 AC(AC=4),以 A 为圆心,a 为半径作圆,再以 C 为圆心,b 为半径作圆(a<4,b<4,圆 A 与圆 C 交于 B、D 两点),连接 AB、BC、CD、DA. 若能作出满足要求的四边形 ABCD,则 a、b 应满足什么条件? (2)若 a=2,b=3,求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1)解:作图(如图所示) a、b 应满足的条件是 a+b>4 (2)解:连接 BD 交 AC 于点 E ∵AD=AB,CD=CB,AC=AC ∴△ADC≌△ABC,∴∠DAC=∠BAC ∴AC⊥BD 设 AE=x,则 CE=4-x 在 Rt△ADE 中,DE 2=22-x2 在 Rt△CDE 中,DE 2=32-(4-x)2 ∴22-x 2=32-(4-x)2,解得 x=11 8 ∴DE= 22-x2 =3 15 8 ∴S 四边形 ABCD = 1 2 AC·BD=AC·DE=4× 3 15 8 =3 15 2 64.(广东珠海)已知,AB 是⊙O 的直径,点 P 在弧 AB 上(不含点 A、B),把△AOP 沿 OP 对折,点 A 的对应点 C 恰好落在⊙O 上. (1)当 P、C 都在 AB 上方时(如图 1),判断 PO 与 BC 的位置关系(只回答结果); (2)当 P 在 AB 上方而 C 在 AB 下方时(如图 2),(1)中结论还成立吗?证明你的结论; (3)当 P、C 都在 AB 上方时(如图 3),过 C 点作 CD⊥直线 AP 于 D,且 CD 是⊙O 的切线,证明:AB =4PD. 解:(1)PO∥BC (2)PO∥BC 成立 证明:由对折,得∠APO=∠CPO ∵AO=PO,∴∠APO=∠A ∵弧 PB=弧 PB,∴∠A=∠PCB ∴∠CPO=∠PCB,∴PO∥BC (3)∵CD 是⊙O 的切线,∴OC⊥CD 又 CD⊥AP,∴∠OCD=∠CDP=90° ∴OC∥AP,∴∠CPD=∠OCP C OA B P 图 1 C OA B P 图 2 C OA B C 图 3 D P A B D CE 由对折,得∠A=∠OCP,∴∠CPD=∠A 又∠A=∠OPA,∠OPC=∠OCP,∠APD 是平角 ∴∠CPD=∠CPO=∠OPA=60°,∴CP=OP= 1 2 AB 在 Rt△CPD 中,PD=CP·cos60°= 1 2 CP= 1 4 AB ∴AB=4PD 65.(广西桂林)如图,等圆⊙O1 和⊙O2 相交于 A、B 两点,⊙O1 经过⊙O2 的圆心,顺次连接 A、O1、B、O2. (1)求证:四边形 AO1BO2 是菱形; (2)过直径 AC 的端点 C 作⊙O1 的切线 CE 交 AB 的延长线于 E,连接 CO2 交 AE 于 D,求证:CE=2DO2; (3)在(2)的条件下,若 S△AO2D =1,求 S△O2DB 的值. 证明:(1)∵⊙O1 与⊙O2 是等圆 ∴O1A=O1B=O2A=O2B ∴四边形 AO1BO2 是菱形 (2)∵四边形 AO1BO2 是菱形,∴∠O1AB=∠O2AB ∵CE 是⊙O1 的切线,AC 是⊙O1 的直径 ∴∠ACE=∠AO2C=90°,∴△ACE∽△AO2D ∴ EC DO2 = AC AO2 =2,即 CE=2DO2 (3)∵四边形 AO1BO2 是菱形,∴AC∥O2B ∴△ACD∽△BO2D, AD BD = AC BO2 =2,∴AD=2BD ∵S△AO2D =1,∴S△O2DB = 1 2 66.(广西贵港)如图,Rt△ABC 的内切圆⊙O 与 AB、BC、CA 分别相切于点 D、E、F,且∠ACB=90°, AB=5,BC=3.点 P 在射线 AC 上运动,过点 P 作 PH⊥AB,垂足为 H. (1)直接写出线段 AC、AD 及⊙O 半径的长; (2)设 PH=x,PC=y,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 (3)当 PH 与⊙O 相切时,求相应的 y 值. 解:(1)AC=4,AD=3,r=1 (2)∵∠A=∠A,∠AHP=∠ACB=900 D O1 A B E C O2 D BHA P F C O ∴△APH∽△ABC,∴ AP AB = PH BC 即 AP 5 = x 3 ,∴AP= 5 3 x 当点 P 在 AC 上时,PC=AC-AP 即 y=4- 5 3 x(0<x ≤ 12 5 ) 当点 P 在 AC 延长线上时,PC=AP-AC 即 y= 5 3 x-4(x > 12 5 ) (3)当点 P 在 AC 上且 PH 与⊙O 相切于 M 时 如图,连接 OM、OD,可得正方形 OMHD ∴HD=r=1,AH=AD-HD=3-1=2 由△APH∽△ABC 得: PH BC = AH AC 即 PH 3 = 2 4 ,∴x=PH= 3 2 ∴y=4- 5 3 x= 3 2 当点 P 在 AC 延长线上且 PH 与⊙O 相切于 M 时 如图,连接 OM、OD,可得正方形 OMHD ∴HD=r=1,AH=AD+HD=3+1=4 由△APH∽△ABC 得: PH BC = AH AC 即 PH 3 = 4 4 ,∴x=PH=3 ∴y= 5 3 x-4=1 67.(广西贺州)如图,P 为⊙O 外一点,PA、PB 为⊙O 的切线,A、B 为切点,AC 为⊙O 的直径,PO 交⊙O 于点 E. (1)试判断∠APB 与∠B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O 的半径为 4,P 是⊙O 外一动点,是否存在点 P,使四边形 PAOB 为正方形?若存在,请求出 PO 的长,并判断点 P 的个数及其满足的条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APB=2∠BAC 理由:∵PA、PB 为⊙O 的切线,∴PA=PB,∠APO=∠BPO= 1 2 ∠APB 在等腰△APB 中,PF 为∠APB 的平分线 ∴∠PFA=90°,∴∠APO+∠PAB=90° B F A P C OE D BHA P F C OM D BHA P F C O M ∵PA 切⊙O 于点 A,∴PA⊥OA 即∠BAC+∠PAB=90°,∴∠APO=BAC ∴∠APB=2∠BAC (2)四边形 PAOB 是正方形时 PA=AO=OB=BP=4,PO⊥AB 且 PO=AB ∴ 1 2 PO·AB=PA·PB,即 1 2 PO 2=PB 2=16 ∴PO=4 2 这样的点 P 有无数个,它们到圆心 O 的距离等于 OP 的长 68.(福建莆田)如图,点 C 在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 O 上,延长 BC 到点 D,使得 CD=BC,过点 D 作 DE⊥AB 于点 E,交 AC 于点 F,点 G 为 DF 的中点,连接 CG、OF、FB. (1)求证:CG 是⊙O 的切线; (2)若△AFB 的面积是△DCG 的面积的 2 倍,求证:OF∥BC. 证明:(1)连接 OC ∵AB 为⊙O 的直径,∴∠ACB=90° 在 Rt△DCF 中,DG=FG ∴CG=DG=FG,∴∠3=∠4 ∵∠3=∠5,∴∠4=∠5 ∵OA=OC,∴∠1=∠2 又∵DE⊥AB,∴∠1+∠5=90° ∴∠2+∠4=90°,即∠GCO=90° ∴CG 是⊙O 的切线 (2)∵DG=FG,∴S△DCF =2S△DCG ∵CD=BC,∴S△DCF =2S△BCF ,∴S△BCF =2S△DCG 又∵S△AFB =2S△DCG ,∴S△AFB =S△BCF ∴AF=FC 又∵OA=OB,∴OF∥BC 69.(福建泉州)已知:A、B、C 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1)若点 A、B、C 均在半径为 R 的⊙O 上, ⅰ)如图①,当∠A=45°,R=1 时,求∠BOC 的度数和 BC 的长; ⅱ)如图②,当∠A 为锐角时,求证:sin∠A= BC 2R ; (2)若定长线段....BC 的两个端点分别在∠MAN 的两边 AM、AN(B、C 均与 A 不重合)滑动,如图③,当 ∠MAN=60°,BC=2 时,分别作 BP⊥AM,CP⊥AN,交点为 P,试探索:在整个滑动过程中,P、A 两点 间的距离是否保持不变?请说明理由. B F A C O G E D B F A C O G E D 1 23 4 5 O A B O B C P N 解:(1)ⅰ)∵点 A、B、C 均在⊙O 上 ∴∠BOC=2∠A=2×45°=90° ∵OB=OC=1,∴BC= 2 ⅱ)证明:作直径 CE,则∠EBC=90°,∠E=∠A,CE=2R ∴sin∠A=sin∠E= BC 2R (2)保持不变 理由:连接 AP,取 AP 的中点 K,连接 BK、CK 在 Rt△APC 中,CK= 1 2 AP=AK=PK 同理得:BK=AK=PK ∴CK=BK=AK=PK,∴点 A、B、P、C 都在⊙K 上 ∴由(1)ⅱ)可知,sin60°= BC AP ∴AP= 2 sin60° =4 3 3 (定值) 故在整个滑动过程中,P、A 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70.(福建模拟)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0,3)、C(6,0),D(3,3).点 P 从 C 点出发,沿 折线 C-D-A 运动到达点 A 时停止,过 C 点作直线 GC⊥PC,且与过 O、P、C 三点的⊙M 交于 G 点,连 接 OP、PG、OG. (1)直接写出∠DCO 的度数; (2)当点 P 在线段 CD 上运动时,设 P 点运动路线的长为 m,△OPG 的面积为 S,求 S 与 m 的函数关系 式; (3)设圆心 M 的纵坐标为 n,试探索:在点 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n 的取值范围. 解:(1)∠DCO=45° (2)过点 P 作 PB⊥x 轴于 B G C P O x A D y M C O A B E MA B C P N K C P O x A D y M B 则 PB=BC= 2 2 m 在 Rt△POB 中,OB=6- 2 2 m ∴OP 2=( 2 2 m)2+(6- 2 2 m)2 ∵GC⊥PC,∴PG 为⊙M 的直径 ∴∠POG=90°,∠OGP=∠PCO=45° ∴OP=OG ∴S= 1 2 OP·OG= 1 2 OP 2= 1 2 [( 2 2 m)2+(6- 2 2 m)2] 即 S= 1 2 m2-3 2m+18 (3)依题意得,∠ODC=90°,△OPC 的外心必在 OC 的垂直平分线上 作 MN⊥x 轴于 N,连接 OM 则 ON= 1 2 OC=3,∴直线 MN 经过点 D ①当点 P 在 CD 上时,∠OPC 为钝角或直角 ∴点 M 在 x 轴下方或 x 轴上 由(2)知 OM= 2 2 OP,在 Rt△MON 中 MN 2=OM 2-ON 2=( 2 2 OP)2-32 = 1 2 m2-3 2m+18-9= 1 2 m2-3 2m+9 ∵0<m ≤3 2,∴0≤MN <3 即 n 的取值范围是-3<n ≤0 ①当点 P 在 AD 上时,依题意得,OM=PM 根据勾股定理,ON 2+MN 2=DM 2+PD 2 ∴32+n2=(3-n)2+(m-3 2)2,∴n= 1 6 (m-3 2)2 ∵3 2≤m ≤3 2+3,∴0≤n ≤ 3 2 综合得,n 的取值范围是-3<n ≤ 3 2 71.(上海模拟)如图,△ABC 中,AB=AC=10,BC=12,P 是边 AB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 P 作 PD⊥AB 交 BC 相于点 D,以点 D 为正方形的一个顶点,在△ABC 内作正方形 DEFG,其中 D、E 在边 BC 上,F 在边 AC 上.设 BP 的长为 x,正方形 DEFG 的边长为 y. (1)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当 P、G、F 三点共线时,求 x 的值; (3)当△PDG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 x 的值; (4)记以 PD 为直径的圆为⊙O1,以 GF 为直径的圆为⊙O2. ①当⊙O1 与边 AC 相切时,求 x 的值; ②当⊙O1 经过圆心 O2 时,求 x 的值; ③直接写出⊙O1 与⊙O2 的位置关系及对应的 x 的取值范围. G C P O x A D y M B N G C P O x A D y M N 解:(1)∵△ABC 中,AB=AC=10,BC=12 ∴BH=HC=6,AH= AB 2-BH 2 =8 过 A 作 AH⊥BC 于 H,则△DBP∽△ABH ∴ BD AB = PD AH = BP BH ,即 BD 10 = PD 8 = x 6 ∴BD= 5 3 x,PD= 4 3 x 又∵四边形 DEFG 是正方形,∴EF⊥BC,EF=DE=y 由△FCE∽△ABH,得 EC= 3 4 y ∴ 5 3 x+y+ 3 4 y=12 ∴y=- 20 21 x+ 48 7 当点 G 落在边 AB 上,易知△AGF∽△ABC 得 y 12 = 8-y 8 ,即 y= 24 5 ∴- 20 21 x+ 48 7 = 24 5 ,解得 x= 54 25 过 C 作 CM⊥AB 于 M 由△CBM∽△ABC,得 BM= 36 5 ∴ 54 25 ≤x < 36 5 (2)当 P、G、F 三点共线时,连接 PG 则 PG∥BD,∠PGD=90°=∠AHB ∴∠DPG=∠BDP=90°-∠BAH ∴△PDG∽△ABH,得 PG= 4 3 y 由△APF∽△ABC,得 4 3 y+y 12 = 8-y 8 ,即 y= 72 23 ∴- 20 21 x+ 48 7 = 72 23 ,解得 x= 90 23 即 BP 的长为 90 23 (3)①若 DP=DG B C A 备用图 E P DB C A FG B C A 备用图 E P DB C A FG H E P DB C A FG H B C A H M E P DB C A FG H E P DB C A FG 则 4 3 x=- 20 21 x+ 48 7 ,解得 x=3 ②若 PD=PG,则∠PDG=∠PGD ∵∠PDG+∠PDB=90°,∠B+∠PDB=90°,∠B=∠C ∴∠PDG=∠PGD=∠B=∠C ∴△PDG∽△ABC,得 PD= 5 6 y ∴ 4 3 x= 5 6 (- 20 21 x+ 48 7 ),解得 x= 180 67 ③若 GP=GD 同理可得△GPD∽△ABC,GD= 5 6 PD= 10 9 x ∴- 20 21 x+ 48 7 = 10 9 x,解得 x= 216 65 (4)①连接 AO1 并延长交 BC 于 H 由题意知,此时⊙O1 与边 AB、AC 均相切 ∴∠BAH=CAH,∴AH⊥BC 易证△AO1P∽△ABH,得 AP= 8 9 x ∴x+ 8 9 x=10,解得 x= 90 17 ②过 O1 作 O1H⊥BC 于 H,过 O2 作 O2I⊥BC 于 I,延长 O2G 交 O1H 于 K,连接 O1O2 则 O1O2=O1D= 1 2 PD= 2 3 x,O1H= 3 5 O1D= 3 10 PD= 2 5 x,KH=O2I=y KG=HD= 4 5 O1D= 2 5 PD= 8 15 x 在 Rt△O1KO2 中,( 2 5 x-y)2+( 8 15 x + 1 2 y)2=( 2 3 x)2 化简得 y2= 16 75 xy ∵y≠0,∴y= 16 75 x ∴- 20 21 x+ 48 7 = 16 75 x,解得 x= 300 51 ③当 54 25 ≤x < 40 11 时,两圆相离;当 x= 40 11 时,两圆相切;当 40 11 <x < 36 5 时,两圆相交 提示:若两圆外切,作辅助线如图 在 Rt△O2O1K 中,(y- 2 5 x)2+( 8 15 x+ 1 2 y)2=( 2 3 x+ 1 2 y)2 化简得 y2= 14 15 xy ∵y≠0,∴y= 14 15 x ∴- 20 21 x+ 48 7 = 14 15 x,解得 x= 40 11 E P DB C A FG E P DB C A FG E P DB C A FG O2 O1 I H K E P DB C A FG O1 O2 IH K E P DB C A FGO1 H 若两圆内切,则( 2 5 x-y)2+( 8 15 x+ 1 2 y)2=( 2 3 x- 1 2 y)2 或(y- 2 5 x)2+( 8 15 x+ 1 2 y)2=( 1 2 y- 2 3 x)2 得 y2=- 2 5 xy(舍去) ∴两圆不存在内切的情形 72.(湖北模拟)如图,在△ABC 中,I 是内心,O 是 AB 边上一点,⊙O 经过 B 点且与 AI 相切于 I 点. (1)求证:AB=AC; (2)若 BC=16,⊙O 的半径是 5,求 AI 的长. (1)证明:连接 OI,延长 AI 交 BC 于 D ∵I 是△ABC 的内心,∴∠BAI=∠CAI,∠ABI=∠CBI ∵OB=OI,∴∠ABI=∠CBI=∠BIO,∴OI∥BC ∵AI 与⊙O 相切,∴OI⊥AI,∴AD⊥BC ∴△ABD≌△ACD,∴AB=AC (2)解:∵OI∥BC,∴ AO AB = OI BD = AI AD ∴ AB-5 AB = 5 8 ,∴AB= 40 3 ,∴AD= AB 2-BD 2 = 32 3 ∴AI= OI BD · AD= 5 8 × 32 3 =20 3 73.(安徽某校自主招生)如图,在△ABC 中,AB=AC=5,BC=7,△ABC 的内切圆⊙O 与边 BC 相切于 点 D,过点 D 作 DE∥AC 交⊙O 于点 E,过点 E 作⊙O 的切线交 BC 于点 F,求 DE 的长. 解:连接 FO 并延长交 AC 于点 G,连接 AD 则 FG⊥DE ∵DE∥AC,∴FG⊥AC,∴G 是切点 ∴CG=CD,∠C=∠C,∴Rt△FCG≌Rt△ACD ∴FC=AC=5,∴BF=BC-FC=7-5=2 ∴EF=FD=BD-BF= 7 2 -2= 3 2 ∵DE∥AC,∴∠EDF=∠C 又 EF=FD,AB=AC,∴△FDE∽△ABC A B IO C A B C O D E F G A B C O D E F A B IO CD ∴DE 3 2 = 7 5 ,∴DE= 21 10 74.(湖北某校自主招生)如图,半径为 1 的⊙M 和半径为 2 的⊙N 内切于点 A,AB 是⊙N 的直径,CD⊥ AB 分别交两圆于点 C、D,且 C、D 两点在 AB 的同侧,试证明△ACD 的外接圆的面积是定值. 证明:设 AD 与⊙M 相交于 E,过 M 作 MO⊥AC,交 NE 延长线于 O,连接 ND 依题意,AN 是⊙M 的直径,∴∠AEN=90°,即 NE⊥AD ∵NA=ND,∴AE=DE,∴NE 垂直平分 AD 由垂径定理知,MO 垂直平分 AC ∴O 为△ACD 的外接圆圆心 连接 OA,则∠1= 1 2 ∠AOC=∠2 ∵∠2+∠NAE=90°,∠3+∠NAE=90° ∴∠2=∠3,∴∠1=∠3 Rt△NAO∽Rt△OAM,∴ NA OA = OA MA ∴OA 2=MA·NA=1×2=2 ∴S⊙O =2π,即△ACD 的外接圆的面积是定值 2π 75.(江苏模拟)已知矩形纸片 ABCD,点 E、F 分别在边 AD、AB 上,将△AEF 沿 EF 翻折,使点 A 落在 点 P 处. (1)如图 1,若 E 是 AD 的中点,∠AEF>60º,连接 DP,则与∠AEF 相等的角有________个; (2)如图 2,若 AB=5,BC=4,点 F 与点 B 重合,点 P 在边 CD 上,在折痕 BE 上存在一点 G 到边 CD 的距离与到点 A 的距离相等,求此相等距离; (3)如图 3,若点 P 落在矩形 ABCD 内部,求 PD 的最小值; (4)如图 4,若 AB=BC=5,点 F 与点 B 重合,以正方形 ABCD 的中心 O 为圆心的⊙O 恰好与 BE、BP 都相切,求⊙O 的半径. A C D N M B A C D N M O B E 1 2 3 C A B D P E (F) 图 2 C A B D P E 图 3 F E C A F D B P 图 1 A CD E O B(F) 图 4 P 解:(1)3 提示:如图 1,连接 PA 由折叠的性质知,∠PEF=∠AEF,PE=AE,PA⊥EF ∵∠AEF>60°,∴∠AEP>120° ∴∠DEP<60°,∴∠DEP≠∠AEF ∵AE=DE,PE=AE,∴DE=PE,∴∠EDP=∠EPD ∵AE=PE,∴∠EAP=∠EPA ∴∠EPD+∠EPA=90°,即∠APD=90° ∴DP∥EF,∴∠EPD=∠PEF=∠AEF ∴∠EDP=∠EPD=∠PEF=∠AEF 即与∠AEF 相等的角有 3 个 (2)如图 2,过 P 作 CD 的垂线交 BE 于点 G,连接 AP、AG 由折叠知 BE 是 AP 的垂直平分线,∴GP=GA ∴G 点即为所求 设 AP 与 BE 相交于点 O ∵GP⊥CD,AD⊥CD,∴GP∥AD ∴∠OPG=∠OAE 又∵OP=OA,∠POG=∠AOE=90° ∴△POG≌△AOE,∴GP=AE 在 Rt△PBC 中,PB=AB=5,BC=4 ∴PC=3,∴DP=2 设 AE=x,则 PE=AE=x,DE=4-x 在 Rt△DEP 中,(4-x)2+22=x2 解得 x= 5 2 ,∴GP=GA=AE= 5 2 即此相等距离为 5 2 (3)如图 3,以点 F 为圆心,AF 为半径画圆弧,连接 DF 交圆弧于点 P,则点 P 为圆弧上到点 D 距离最 短的点,即 DP 最小 设 AF=x,则 DF= x2+42 = x2+16 ∴PD= x2+16 -x,整理得 x=16-PD2 2PD ∵0<x ≤5,∴0<16-PD2 2PD ≤5 解得 41-5≤PD<4 ∴PD 的最小值为 41-5 或由 PD= x2+16 -x= 16 x2+16 +x ∵0<x ≤5,∴4< x2+16 +x≤ 41+5,∴ 41-5≤ 16 x2+16 +x <4 ∴PD 的最小值为 41-5 (4)如图 4,连接 OB,则∠OBA=∠OBC,∠OBE=∠OBP ∴∠ABE=∠PBC 由折叠知∠ABE=∠PBE ∴∠ABE=∠PBE=∠PBC= 1 3 ∠ABC=30° E C A F D B P 图 1 C A B G D P E O (F) 图 2 C A B D P E 图 3 F A CD E O B(F) 图 4 P G H ∴∠OBE=∠OBP=15° ∵AB=BC=5,∴矩形 ABCD 是正方形,OB=5 2 2 设 BE 与⊙O 相切于点 G,在 BG 上取点 H,使 BH=OH,连接 OG、OH 则∠BOH=∠OBH=15°,∴∠OHG=30° 设 OG=x,则 OH=2x,GH= 3x,BG=(2+ 3)x 在 Rt△OBG 中,x2+[(2+ 3)x]2=(5 2 2 )2 解得 x = 5 4 ( 3-1),即⊙O 的半径为 5 4 ( 3-1) 76.(湖北模拟)已知半圆 O 的直径 AB=4,沿它的一条弦折叠. (1)如图 1,若折叠后的圆弧与直径 AB 相切于点 D,且 AD :DB=3 :1,求折痕 EF 的长; (2)如图 2,若折叠后的圆弧与直径 AB 相交于点 B、D 两点,且 AD :DB=1 :3,求折痕 BC 的长. 解:(1)如图 1,设折叠后的圆弧所对圆心为 O′,连接 O′O、O′D、OE,O′O 与 EF 交于点 M,则 O′O 与 EF 互相垂直平分 ∵AB=4,∴OA=OB=2 ∵AD :DB=3 :1,∴DB= 1 4 AB=1,∴OD=1 ∴O′O= OD 2+O′D 2 = 12+22 = 5,∴OM= 5 2 ∴EM= OE 2-OM 2 = 22-( 5 2 )2 = 11 2 ∴EF=2EM= 11 即折痕 EF 的长为 11 (2)如图 2,作 DE⊥BC 交⊙O 于 E,连接 AC、AE、BE、DE,设 AE 与 BC 相交于 F ∵AB=4,AD :DB=1 :3,∴AD=1,DB=3 由折叠的对称性可知 BE=BD=3,∠ABC=∠EBC= 1 2 ∠ABE ∴ EF AF = BE AB = 3 4 ,∴EF= 3 4 AF= 3 7 AE ∵AB 是半圆 O 的直径,∴∠AEB=90° ∴AE= AB 2-BE 2 = 42-32 = 7,∴EF= 3 7 7 ∴BF= BE 2+EF 2 = 6 7 14 ∵AB 是⊙O 的直径,∴∠ACB=90° ∴△ABC∽△FBE,∴ BC AB = BE BF OA B E F D O′ M 图 1 OA B E F D 图 2 C OA BD 图 2 C OA B E F D 图 1 ∴BC= BE BF ·AB= 3 6 7 14 ×4= 14 77.(四川某校自主招生)如图,∠AOB=30°,点 P 是∠AOB 内一点,且点 P 到 OA、OB 的距离分别为 1、 2,以 P 点为圆心的⊙P 分别与 OA、OB 相交于点 M、N,且 MN 恰为⊙P 的直径,求⊙P 的面积. 解:作 PE⊥OA 于 E,PF⊥OB 于 F,设⊙P 与 OA 的另一交点为 C,与 OB 的另一交点为 D,连接 CN、 MD,则 PE=1,PF=2 ∵MN 为⊙P 的直径,∴∠MCN=∠MDN=90° ∴PE∥NC,PF∥MD 又∵PM=PN,∴CN=2PE=2,MD=2PF=4 ∵∠AOB=30°,∴ON=2CN=4,OD= 3MD=4 3 ∴ND=4 3-4,∴NF=2 3-2 ∴PN 2=PF 2+NF 2=22+(2 3-2)2=20-8 3 ∴⊙P 的面积为(20-8 3)π 78.(陕西模拟)已知点 P 为⊙O 内一点,EF 为过 P 点的弦,连接 OE、OF. (1)若⊙O 的半径为 5,OP=4,求△EOF 的最大面积; (2)若⊙O 的半径为 5,OP=3,求△EOF 的最大面积; (3)若⊙O 的半径为 r,OP=d,求△EOF 的最大面积. 解:(1)过 O 作 OH⊥EF 于 H,则 EF=2EH 设 OH=x,则 0<x≤4 在 Rt△EOH 中,EH 2=OE 2-OH 2=52-x2=25-x2 ∵S△EOF = 1 2 EF·OH=EH·OH ∴(S△EOF)2=EH 2·OH 2=(25-x2)x2 令 x2=t,则 0<t≤16 ∴(S△EOF)2=(25-t)t=-(t-12.5)2+12.5 2 当 t=12.5 时,(S△EOF)2 取得最大值 12.5 2 ∴△EOF 的最大面积为 12.5 (2)过 O 作 OH⊥EF 于 H,则 EF=2EH 设 OH=x,则 0<x≤3 30°O A B P N M C 30°O A B P N M E F D C G O F E P O F E P H 同理可得(S△EOF)2=EH 2·OH 2=(25-x2)x2 令 x2=t,则 0<t≤9 ∴(S△EOF)2=(25-t)t=-(t-12.5)2+12.5 2 该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对称轴为 t=12.5 当 0<t≤9 时,(S△EOF)2 随 t 的增大而增大 当 t=9 时,(S△EOF)2 取得最大值(25-9)×9=144=12 2 当 t=12.5 时,(S△EOF)2 取得最大值 12.5 2 ∴△EOF 的最大面积为 12 (3)过 O 作 OH⊥EF 于 H,则 EF=2EH 设 OH=x,则 0<x≤d 同理可得(S△EOF)2=EH 2·OH 2=(r2-x2)x2 令 x2=t,则 0<t≤d 2 ∴(S△EOF)2=(r2-t)t=-(t- r2 2 )2+(r2 2 )2 该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对称轴为 t= r2 2 当 t<r2 2 ,即 d< 2 2 r 时,(S△EOF)2 随 t 的增大而增大 当 t=d 2 时,(S△EOF)2 取得最大值(r2-d 2)d 2 ∴△EOF 的最大面积为 d r 2-d 2 当 t≥r2 2 ,即 d≥ 2 2 r 时,(S△EOF)2 随 t 的增大而增大 当 t= r2 2 ,即 d= 2 2 r 时,(S△EOF)2 取得最大值(r2 2 )2 ∴△EOF 的最大面积为为 r2 2 综上,当 d< 2 2 r 时,△EOF 的最大面积为 d r 2-d 2 ;当 d≥ 2 2 r 时,△EOF 的最大面积为 r2 2 79.(北京)已知: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是⊙O 上一点,OD⊥BC 于点 D,过点 C 作⊙O 的切线, 交 OD 的延长线于点 E,连结 BE. (1)求证:BE 与⊙O 相切; (2)连结 AD 并延长交 BE 于点 F,若 OB=9,sin∠ABC= 2 3 ,求 BF 的长. (1)证明:连接 OC ∵EC 与⊙O 相切,C 为切点,∴∠ECO=90° ∵OB=OC,∴∠OCB=∠OBC ∵OD⊥BC,∴DB=DC ∴直线 OE 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 ∴EB=EC,∴∠ECB=∠EBC ∴∠ECO=∠EBO,∴∠EBO=90° ∵AB 是⊙O 的直径,∴BE 与⊙O 相切 (2)解:过点 D 作 DM⊥AB 于点 M,则 DM∥FB O F E P H A B D C E O A B D C E O M F 在 Rt△ODB 中,∵∠ODB=90°,OB=9,sin∠ABC= 2 3 ∴OD=OB·sin∠ABC=9× 2 3 =6 由勾股定理得 BD= OB 2-OD 2 =3 5 在 Rt△DMB 中,同理得 DM=BD·sin∠ABC=2 5,BM= BD 2-DM 2 =5 ∵O 是 AB 的中点,∴AB=18 ∴AM=AB-BM=13 ∵DM∥FB,∴△AMD∽△ABF,∴ MD BF = AM AB ∴BF= MD·AB AM = 36 5 13 80.(哈尔滨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点 M 的坐标为(4,3),以 M 为圆心,以 MO 为半径作⊙M,分别交 x 轴、y 轴于 B、A 两点. (1)求直线 AB 的解析式; (2)点 P(x,0)为 x 轴正半轴上一点,过点 P 作 x 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 AB、线段 OM 于点 D、E, 过点 E 作 y 轴的垂线交直线 AB 于点 F.设线段 DF 的长为 y,求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 x 的值,使得经过 D、E、M 三点的圆与△AOB 的一边所在的直线相切.若 存在,求出 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过 M 作 MH⊥x 轴于 H,MK⊥y 轴于 K 则 OB=2OH,OA=2OK ∵M(4,3),∴OB=8,OA=6 ∴B(8,0),A(0,6) 设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kx+b ∴ b=6 8k+b=0 解得: b=6 k=- 3 4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 3 4 x+6 (2)∵tan∠MOH= MH OH = 3 4 ,OP=x,∴PE= 3 4 x ∴D(x,- 3 4 x+6),E(x,3 4 x) A O B M x y 备用图 A O B M x y A O B M x y 备用图 A O BH E M P F x y 图 1 D A D MK GQ y ∴DE=- 3 4 x+6- 3 4 x=- 3 2 x+6 如图 1,∵EF∥OB,∴∠AFE=∠ABO ∴tan∠AFE=tan∠ABO= AO OB = 6 8 = 3 4 ∴DF= 5 3 DE= 5 3 (- 3 2 x+6) ∴y=- 5 2 x+10(0<x<4) (3)∵∠MDE=∠MED,∴△DEM 是等腰三角形 设△DEM 的外接圆圆心为 G,过 M 作 MQ⊥DE 于 Q,则点 G 在 MQ 上 ①当⊙G 与 y 轴相切时,如图 2 则⊙G 的直径 KM=4,∴DM=KM·cos∠DMQ=4× 4 5 =16 5 ∴QM=DM·cos∠DMQ=16 5 × 4 5 = 64 25 ∴x=KQ=4- 64 25 = 36 25 ②当⊙G 与 x 轴相切时,如图 3 则⊙G 的半径 GM=MH=3,过 G 作 GT⊥AB 于 T ∴DM=2TM=2GM·cos∠DMQ=2×3× 4 5 =24 5 QM=DM·cos∠DMQ=24 5 × 4 5 = 96 25 x=KQ=4- 96 25 = 4 25 ③∵∠GTD=90°,∴DG>GT ∴⊙G 始终与直线 AB 相交 综上所述,当 x= 36 25 或 x= 4 25 时,过 D、E、M 三点的圆与△AOB 的一边所在的直线相切 81.(浙江某校自主招生)如图,四边形 ABCD 内接于⊙O,CD∥AB,且 AB 是⊙O 的直径,AE⊥CD 交 CD 的延长线于点 E,若 AE=2,CD=3. (1)求⊙O 的直径; (2)翻折图形,使点 B 与点 E 重合,折痕交⊙O 于 P、Q 两点,求△BPQ 的面积. 解:(1)连接 AC、BD ∵CD∥AB,AE⊥CD,∴AE⊥AB A O D BH E M P K GQ T x y 图 3 A B D O Q E P C B O P C F ∵AB 是⊙O 的直径,∴AE 是⊙O 的切线 ∴∠DAE=∠EBA=∠ACE ∴Rt△DAE∽Rt△ACE,∴ DE AE = AE CE 即 DE 2 = 2 3+DE ,解得 DE=-4(舍去)或 DE=1 ∴CE=CD+DE=3+1=4 ∴AC= AE 2+CE 2 =2 5,AD= AE 2+DE 2 = 5 ∵∠ABD=∠ACE,∴Rt△ABD∽Rt△ACE ∴ AB AC = AD AE ,即 AB 2 5 = 5 2 ∴AB=5,即⊙O 的直径为 5 (2)设 PQ 分别与 BE、AB 交于点 F、G,过 O 作 OH⊥PQ 于 H,连接 OQ ∵AE=2,AB=5,∴BE= AE 2+AB 2 = 29 ∴cos∠ABE= AB BE = 5 29 ,BF= 1 2 BE= 29 2 ∴BG= BF cos∠ABE = 29 10 ,∴OG=BG-OB= 29 10 - 5 2 = 2 5 由题意 BF⊥PQ,又 OH⊥PQ,∴OH∥BF ∴∠GOH=∠ABE ∴OH=OG·cos∠GOH=OG·cos∠ABE= 2 5 × 5 29 = 2 29 ∴HQ= OQ 2-OH 2 = (5 2 )2-( 2 29 )2 = 1 2 709 29 ∴S△BPQ = 1 2 PQ·BF=HQ·BF= 1 2 709 29 × 29 2 = 1 4 709 82.(湖北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底边 BC 在 x 轴上,以 BC 为直径的⊙O 分别交 AB、AC 于点 D、E.已知 BD=2,BC=4,∠ACB=45°. (1)求∠DEC 的大小; (2)求线段 DE 的长; (3)求点 A 的坐标. 解:(1)连接 OD ∵BD=2,BC=4,BC 是⊙O 的直径 ∴OB=OD=BD=2,∴△OBD 是等边三角形 ∴∠DBC=60°,∴∠DEC=120° (2)过 D 作 DF⊥EO 于 F 在 Rt△DOF 中,∵DOF=60°-30°=30°,OD=2 ∴DF=1,OF= 3,EF=2- 3 A y D E B C xO A y D E B C xO F G 在 Rt△DEF 中,DE= DF 2+EF 2 = 6 - 2 (3)设 A(a,b),过 A 作 AG⊥BC 于 G 在 Rt△ABG 中,AG=BG·tanABC 在 Rt△AGC 中,∵∠ACG=45°,∴AG=GC ∴ 3(2+a)=2-a,∴a=2 3-4 ∴AG=2-(2 3-4)=6-2 3 ∴A(2 3-4,6-2 3) 83.(湖北模拟)如图,AB 是⊙O 的直径,PA、PC 分别切⊙O 于 A、C,CD⊥AB 于 D,PB 交 CD 于 E. (1)求证:CE=DE; (2)若 AB=6,∠APC=120°,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证明:连接 OP、OC、BC ∵PA、PC 是⊙O 的切线 ∴PA=PC,∠PAO=∠PCO=90° 又 PO=PO,∴Rt△PAO≌Rt△PCO ∴∠POA=∠POC,∴∠AOC=2∠POA 又∠AOC=2∠ABC,∴∠POA=∠ABC 又∠PAO=∠CDB=90°,∴△PAO≌△CDB ∴ PA CD = OA BD ∵∠PAB=∠EDB=90°,∠PBA=∠EBD ∴△PAB≌△EDB,∴ PA ED = BA BD ∵AB=2OA,∴ PA ED = 2OA BD = 2PA CD ∴CD =2ED,∴CE=DE (2)解:∵∠APC=120°,∠PAO=∠PCO=90° ∴∠AOC=60°,∴∠DCO=30° ∵AB=6,∴OA=OC=3 ∴OD=OC·sin30°= 3 2 ,CD=OC·cos30°=3 3 2 ∴S 阴影 =S 扇形 AOC - S△DOC =60×π×32 360 - 1 2 × 3 2 ×3 3 2 =3π 2 -9 3 8 84.(湖北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半径为 1 的⊙M 与 x 轴相切于原点 O,点 P(t,0)是 x 轴 上一动点,PA 与⊙M 相切于点 A,过 A 作弦 AB∥x 轴交⊙M 于 B,连接 OA、OB,设 P(t,0). C A BD O P E C A BD O P E (1)求证:△PAO∽△OAB; (2)当点 P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运动时,若四边形 ABOP 是菱形,求 t 的值; (3)当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时,求 t 的取值范围; (4)连接 BP 交⊙M 于点 C,当 t 为何值时,四边形 ABOC 是梯形? (1)证明:∵PA 是⊙M 的切线,OA 是弦,∴∠PAO=∠ABO ∵AB∥PO,∴∠BAO=∠AOP ∴△PAO∽△OAB (2)∵四边形 ABOP 是菱形,∴OB∥PA,∠BOA=∠POA ∵△PAO∽△OAB,∴∠BOA=∠OPA ∴∠BOA=∠POA=∠OPA ∵OB∥PA,∴∠BOA+∠OPA=180° ∴∠POA=∠OPA=60°,∴△AOP 是等边三角形 ∴△AOB 是等边三角形 ∵⊙M 的半径为 1,即 MO=1 ∴OP=AO=2MO·cos30°=2× 3 2 = 3 ∴t= 3 (3)由(2)知,当点 P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运动时 当 t= 3 时,四边形 ABOP 是菱形,此时 AP∥BO 连接 MP ∵PA、PO 是⊙M 切线,∴MP 平分∠OPA,MP⊥OA 又∵MO⊥OP,∴∠MOA=∠OPM 当 t> 3 时,则∠OPA<60°,∴∠OPM<30° ∴∠MOA<30°,∴∠AOP>60°,∴∠AOP>∠OPA ∵AB∥x 轴,∴OM 垂直平分 AB,∴OA=OB ∴∠BOM=∠AOM,∴∠1=∠AOP ∴∠1>∠OPA ∴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上方 同理可证:当 t < 3 时,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 同理,当点 P 在 x 轴的负半轴上运动时 当 t>- 3 时,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 ∴当- 3<t< 3 时,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 (4)显然 OC 与 AB 不平行,所以当 AC∥BO 时,四边形 ABOC 是梯形 延长 AC 交 OP 于 D ∵PA 是⊙M 的切线,AC 是弦,∴∠PAD=∠ABC ∵AB∥x 轴,∴∠ABC=∠CPD,∴∠PAD=∠CPD 又∵∠ADP=∠PDC,∴△ADP∽△PDC A C B O P y M x AB O P y M x AB O P y M x 1 AB O P y x CM D N AB O P y x M ∴ PD AD = CD PD ,∴PD 2=AD·CD ∵OD 是⊙M 的切线,OC 是弦,∴∠COD=∠OAD 又∵∠ODC=∠ADO,∴△OCD∽△AOD ∴ OD AD = CD OD ,∴OD 2=AD·CD=PD 2 ∴OD=PD=|t| 2 连接 PM 交 OA 于 N,则 MP 垂直平分 OA 易证△OMN∽△PMO,得 OM ON = PM OP 即 1 ON = 1+t2 |t| ,∴ON= |t| 1+t2 ,∴OA= 2|t| 1+t2 由△PAO∽△OAB,得 OP OA = OA AB ,∴AB= OA2 OP = 4|t| 1+t2 ∵AB∥OD,AC∥BO,∴四边形 ABOD 是平行四边形 ∴AB=OD,∴ 4|t| 1+t2 =|t| 2 ∵|t|≠0,∴ 4 1+t2 = 1 2 ,∴t=± 7 ∴当 t=± 7 时,四边形 ABOC 是梯形 85.(辽宁大连)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 C 在⊙O 上,∠CAB 的平分线交⊙O 于点 D,过点 D 作 AC 的垂线交 AC 的延长线于点 E,连接 BC 交 AD 于点 F. (1)猜想 ED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若 AB=6,AD=5,求 AF 的长. 解:(1)猜想:ED 与⊙O 相切 证明:连接 OD,则 OA=OD,∴∠OAD=∠ODA ∵AD 平分∠CAB,∴∠CAD=∠OAD=∠ODA ∴OD∥AE,∴∠AED+∠ODE=180° ∵DE⊥AE,即∠AED=90° ∴∠ODE=90°,即 OD⊥ED ∴ED 与⊙O 相切 (2)连接 BD ∵AB 是⊙O 的直径,∴∠ADB=90° ∵∠BAD=∠CAD=∠CBD,∠ADB=∠BDF ∴△DAB∽△DBF,∴ AD BD = BD FD 即 5 62-52 = 62-52 FD ,∴FD=11 5 BA OP y x C M D N A B D C O E F A B D C O E F ∴AF=AD-FD=5- 11 5 =14 5 86.(湖北模拟)如图,点 O′ 是 x 轴负半轴上一点,⊙O′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与 y 轴交于 C、E 两点, 点 D 是⊙O′ 上一点,且DC ︵ =AC ︵ ,已知 A(2,0),C(0,-4). (1)求圆心 O′ 的坐标; (2)连接 AC、BC,在 BC 上取点 M,使 CM=AC,连接 DM 并延长线交⊙O′ 于 N,求证:DM= 2 5 MN; (3)P 是劣弧BC ︵ 上一动点,Q 为劣弧PC ︵ 的中点,连接 AP、EQ 交于点 F.当点 P 在劣弧BC ︵ 上运动时(不 包括 B、C 两点),线段 AF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指出变化范围,若不变化,请求出其值.(用 备用图作答) (1)解:由题意,AB 是⊙O′ 的直径,∴∠ACB=90° 又∵∠AOC=90°,∴△OCA∽△OBC ∴ OA OC = OC OB ,∴ 2 4 = 4 OB ,∴OB=8 ∴AB=OA+OB=2+8=10,∴O′A=5 ∴OO′=O′A-OA=5-2=3 ∵点 O′ 是 x 轴负半轴上一点,∴O′(-3,0) (2)证明:连接 AD、BD、AN、BN ∵DC ︵ =AC ︵ ,∴CD=AC 又∵CM=AC,∴CD=CM ∴∠CDM=∠CMD ∵DC ︵ =AC ︵ ,∴∠DBC=∠ABC=∠ADC ∵∠CDM=∠ADC+∠ADN,∠CMD=∠DBC+∠BDN ∴∠ADN=∠BDN,∴AN=BN ∴△AB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N=AB·cos45°=5 2 ∵OA=2,OB=8,OC=4,∴CD=AC=2 5,BC=4 5 ∴CM=CD=2 5,∴BM=2 5 ∵∠DCM=∠BNMN,∠DMC=∠BMN ∴△DMC∽△BMN,得 MN=BN=5 2,DM BM = CD BN ∴ DM 2 5 = 2 5 5 2 ,∴DM=2 2 AB y N C x E M D O′ O AB y N C x E M D O′ O AB y C x E O′ O 备用图 AB y N x E P O′ OF ∴DM= 2 5 MN (3)不变,AF=2 连接 AC、AE、AQ、PE,则 AC=AE ∴∠ACE=∠AEC ∵Q 为劣弧PC ︵ 的中点,∴∠CEQ=∠PEQ 又∵∠P=∠ACE,∴∠AEC+∠CEQ=∠P+∠PEQ 即∠AEF=∠AFE,∴AF=AE=AC=2 5 87.(江苏模拟)如图,矩形 ABCD 表示一本书,AB=12π,AD=2,当把书卷成半圆状时,每张纸都是以 O 为圆心的同心圆的弧,如第一张纸 AB 对应为AB ︵ ,最后一张纸 DC 对应为DC ︵ ,且DC ︵ 为半圆. (1)求钝角∠AOB 的大小; (2)如果该书共有 100 张纸,那么第 40 张纸对应的弧超出半圆部分的FG ︵ 的长是多少? 解:(1)∵DC ︵ 为半圆,∴OD= 12π π =12 ∴OA=OD-AD=12-2=10 ∴钝角∠AOB=360°- 12π 10 ×180 π =144° (2)∵OF=OE+EF=10+ 40 100 ×2= 54 5 ∴FG ︵ =12π- 54 5 π= 6π 5 88.(江苏模拟)如图,在菱形 ABCD 中,对角线 AC、BD 交于点 O,以 OB 为直径作⊙M,过 D 作⊙M 的切线,切点为 N,分别交 AC、BC 于点 E、F.已知 AE=5,CE=3,求 BF 和求 DF 的长. 解:∵AE=5,CE=3,∴AC=8 ∴AO=OC=4,∴OE=1 连接 MN,设⊙M 的半径为 r,则 MN=r,DM=3r ∵DN 是⊙M 的切线,∴∠DNM=90°=∠DOE D A B C D A O B C E F G A B D C M N E F O A B D C M N E F O 又∠MDN=∠EDO,∴△DMN∽△DEO ∴ DE OE = DM MN = 3r r =3,∴DE=3OE=3 ∴OD 2=DE 2-OE 2=8,AD= OA 2+OD 2 =2 6 ∵AD∥BC,∴△CFE∽△ADE ∴ CF AD = EF DE = CE AE = 3 5 ,∴CF= 3 5 AD,EF= 3 5 DE= 9 5 ∴BF= 2 5 AD=4 6 5 ,DF=DE+EF=3+ 9 5 = 24 5 89.(陕西模拟)如图,⊙M 与 y 轴相切于点 C,与 x 轴交于 A(2- 3,0)、B(2+ 3,0)两点,D 是 劣弧 AB ︵ 上一点,且AD ︵ = 1 2 BD ︵ . (1)求⊙M 的半径; (2)P 是⊙M 上一个动点.若以 P、A、D、B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 求∠PAD 的度数. 解:(1)如图 1,作 ME⊥x 轴于 E,连接 MD ∵A(2- 3,0)、点 B(2+ 3,0) ∴E(2,0),AB=2 3,∴AE=BE= 3 即点 M 的横坐标为 2 ∵⊙M 与 y 轴相切于点 C ∴MC=2,即⊙M 的半径为 2 (2)连接 MA、MB,则 MA=MB=2 ∴在 Rt△MAE 中,∴∠AME=60° ∴∠AMB=120° ∵D 是劣弧AB ︵ 上一点,且AD ︵ = 1 2 BD ︵ ∴∠AMD=40° 若以 P、A、D、B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 ①当 PD∥BA 时,如图 2 则 ME⊥DP,∠DMP=2∠DME ∵∠AME=60°,∠AMD=40° ∴∠DME=20°,∴∠DMP=40° ∴∠PAD=20° ②当 PA∥BD 时,如图 3 则∠PAD+∠ADB=180° ∵∠AMB=120°,∴∠ADB=120° ∴∠PAD=60° ③当 PB∥AD 时,如图 4 则∠PAD+∠APB=180° ∵∠AMB=120°,∴∠APB=60° ∴∠PAD=120° 综上所述,∠PAD 的度数为 20°或 60°或 120° 90.(四川模拟)如图,Rt△ABC 内接于⊙O,∠ACB=90°,AC=2 3,BC=1.以 AC 为一边,在 AC 的 A C D B M O y x A C D B M O y xE 图 1 A C D B M O y xE 图 2 P A C D B M O y xE 图 3 P A C D B M O y xE 图 4 P 右侧作等边△ACD,连接 BD,交⊙O 于点 E,连接 AE,求 BD 和 AE 的长. 解:过 D 作 DF⊥BC,交 BC 的延长线于 F ∵△ACD 是等边三角形 ∴AD=CD=AC=2 3,∠ACD=60° ∵∠ACB=90°,∴∠ACF=90° ∴∠DCF=30°,∴DF= 1 2 CD= 3,CF= 3DF=3 ∴BF=BC+CF=1+3=4 ∴BD= BF 2+DF 2 = 16+3 = 19 ∵AC=2 3,BC=1,∴AB= AC 2+BC 2 = 13 ∵BE+DE=BD,∴ AB 2-AE 2 + AD 2-AE 2 =BD 即 13-AE 2 + 12-AE 2 = 19 ∴ 13-AE 2 = 19- 12-AE 2 两边平方得:13-AE 2=19+12-AE 2-2 19(12-AE 2) 整理得: 19(12-AE 2) =9,解得 AE= 7 19 57 91.(四川模拟)已知 Rt△ABC 中,∠ACB=90°,∠B=60°,D 为△ABC 外接圆⊙O 上 AC ︵ 的中点. (1)如图 1,P 为 ABC ︵ 的中点,求证:PA+PC= 3PD; (2)如图 2,P 为 ABC ︵ 上任意一点,(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1)证明:连接 AD ∵D 为AC ︵ 的中点,P 为 ABC ︵ 的中点 ∴PD 为⊙O 的直径,∴∠PAD=90° ∵∠B=60°,∴∠APC=60° ∵D 为AC ︵ 的中点,∴∠APD=∠CPD=30° ∴PA=PD·cos30°= 3 2 PD A B D C E O A B D C E O F D A PO C B 图 1 D A P O C B 图 2 D A PO C B ∵P 为 ABC ︵ 的中点,∴PA=PC ∴PA+PC= 3PD (2)成立 理由如下: 延长 PA 到 E,使 EA=PC,连接 DE、AD、DC 则∠EAD+∠PAD=180° ∵∠PCD+∠PAD=180° ∴∠EAD=∠PCD ∵D 为AC ︵ 的中点,∴AD ︵ =CD ︵ ∴AD=CD ∴△EAD≌△PCD,∴ED=PD 过 D 作 DH⊥PE 于 H 由(1)知,∠APD=30° ∴PH=PD·cos30°= 3 2 PD,PE=2PH= 3PD ∵PA+EA=PE,∴PA+PC= 3PD 92.(四川模拟)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点 E 在劣弧BC ︵ 上,连接 AE 交 BC 于点 D,经过 B、C 两点的圆弧交 AE 于点 I.已知 BE 2=AE·DE,BI 平分∠ABC. (1)求证:BE=EI; (2)若⊙O 的半径为 5,BC=8,∠BDE=45°. ①求BIC ︵ 的半径和 AD 的长;②求 sin∠ABC 和 tan∠ABI 的值. (1)证明:∵BE 2=AE·DE,∴ AE BE = BE DE 又∵∠E=∠E,∴△ABE∽△BDE,∴∠BAE=∠EBC ∵BI 平分∠ABC,∴∠ABI=∠DBI ∵∠BIE=∠BAE+∠ABI,∠EBI=∠EBC+∠DBI ∴∠BIE=∠EBI,∴EB=EI (2)①连接 OC、OE,设 OE 交 BC 于 F ∵∠BAE=∠EBC,∠EBC=∠EAC ∴∠BAE=∠EAC,∴BE ︵ =CE ︵ ,∴EB=EI=EC ∴点 E 是BIC ︵ 的圆心 ∵BE ︵ =CE ︵ ,∴OE 垂直平分 BC,∴BF=CF= 1 2 BC=4 在 Rt△OFC 中,OC=5,FC=4,∴OF=3,∴EF=2 在 Rt△BEF 中,由勾股定理得 BE=2 5 ∴BIC ︵ 的半径为 2 5 ∵∠BDE=45°,∴△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EF=2,DE= 2EF=2 2 O A B D I E C O A B D I E CF G D A P O C B E H ∵AE·DE=BE 2,∴(AD+2 2)×2 2=(2 5)2 ∴AD=3 2 ②∵∠BDE=45°,∴∠ADG=45° ∴△AD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G=DG=3 ∵BF=4,DF=2,∴BD=6 ∴BG=BD+DG=9,∴AB= AG 2+BG 2 =3 10 ∴sin∠ABC= AG AB = 3 3 10 = 10 10 过 I 作 IH⊥AB 于 H,IK⊥BC 于 K ∵BI 平分∠ABC,∴IH=IK ∵S△ABI = 1 2 AB·IH,S△DBI = 1 2 BD·IK, S△ABI S△DBI = AI DI ∴ AI DI = AB BD ,∴3 2-DI DI = 3 10 6 ,∴DI=2( 5- 2) ∴DK=IK=DI·cos45°= 10-2,∴BK=BD+DK=4+ 10 ∴tan∠ABI=tan∠IBC= IK BK = 10-2 4+ 10 = 10-3 93.(上海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y=- 3 4 x+6 与 x 轴交于点 A,与 y 轴交于点 B,点 C 在线段 AB 上,以 CA 为直径的⊙D 交 x 轴于另一点 E,连接 BE. (1)设 DA=x,BE 2=y,求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 (2)当⊙D 与直线 BE 相切时,求点 D 的坐标; (3)当△ABE 是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点 D 的坐标. 解:(1)连接 DE,过 D 作 DH⊥OA 于 H ∵直线 y=- 3 4 x+6 与 x 轴交于点 A,与 y 轴交于点 B ∴A(8,0),B(0,6),∴OA=8,OB=6 ∴AB= OA 2+OB 2 =10,∴cos∠BAO= OA AB = 8 10 = 4 5 在 Rt△DHA 中,HA=DA·cos∠BAO= 4 5 x ∴EA=2HA= 8 5 x,OE=OA-EA=8- 8 5 x 在 Rt△BOE 中 BE 2=OB 2+OE 2=6 2+(8- 8 5 x)2= 64 25 x2-128 5 x+100 即 y= 64 25 x2-128 5 x+100(0≤x ≤10) (2)连接 CE ∵CA 为⊙D 的直径,∴∠AEC=90°,即 CE⊥x 轴 当⊙D 与直线 BE 相切时,∠BED=90° O A B D I E C H K A B C E D y xO A B C E D y xO H ∴∠OBE=∠DEA=∠DAE,∴△OBE∽△OAB 得 OE= OB2 OA = 9 2 ,∴点 C 的横坐标为 9 2 把 x= 9 2 代入 y=- 3 4 x+6,得 y=21 8 ∴C( 9 2 ,21 8 ) ∵D 是 AC 的中点 ∴点 D 的横坐标为 9 2 +8 2 =25 4 ,纵坐标为 21 16 ∴D(25 4 ,21 16 ) (3)D1(39 8 ,75 32 ),D2(3,15 4 ),D1(0,6) 94.(湖北某校自主招生) 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4,0),点 B(2,0),以 OA 为直径作⊙M,直线 BC 切⊙M 于 C,P 是半 径 MC 上一点,连接 PB 交 OC 于 Q. (1)若 S△PCQ =S△BOQ ,求点 P 的坐标; (2)若 BP 平分△MCO 的面积,求点 P 的坐标; (3)若 S△PCQ =2S△BOQ ,求点 P 的坐标. 解:(1)连接 OP,过 P 作 PD⊥MB 于 D ∵S△PCQ =S△BOQ ,∴S△PCO =S△BOP ∴OP∥BC ∵A(-4,0),B(2,0),∴OA=4,OB=2 ∴MC=MO=2,MB=4 ∴OP 是△MBC 的中位线,∴PM= 1 2 MC=1 ∵BC 是⊙M 的切线,∴∠MCB=90° ∴∠MPO=90°,∴cos∠PMO= PM MO = 1 2 ∴∠PMO=60° ∴MD=PM·cos60°= 1 2 ,PD=PM·sin60°= 3 2 ∴P(- 3 2 ,3 2 ) (2)过 P 作 PD⊥MO 于 D,过 Q 作 QE⊥MO 于 E, 设 MD=x,OE=y,则 BD=4-x,BE=2+y,PD= 3x ∵MC=MO=2,∠CMO=60° M C A BO P x Q y M C A BO P x y Q D M C A BO P x y Q D E ∴△MCO 是等边三角形,∴QE= 3y 易证△BQE∽△BPD,∴ QE PD = BE BD ∴ 3y 3x = 2+y 4-x ,∴y= x 2-x ,QE= 3x 2-x ∵BP 平分△MCO 的面积,∴S 四边形 PMOQ = 1 2 S△MCO = 1 2 × 1 2 ×2× 3= 3 2 又 S 四边形 PMOQ =S△PMB - S△BOQ ∴ 1 2 ×4× 3x- 1 2 ×2× 3x 2-x = 3 2 整理得 4x2-7x+2=0,解得 x1=7+ 17 8 >1(舍去),x2=7- 17 8 ∴OD=2-7- 17 8 =9+ 17 8 ,PD=7 3- 51 8 ∴P(- 9+ 17 8 ,7 3- 51 8 ) (3)∵S△PCQ =2S△BOQ ,∴S△MCO - S 四边形 PMOQ =2S△BOQ ∴ 1 2 ×2× 3- 1 2 ×4× 3x+ 1 2 ×2× 3x 2-x =2× 1 2 ×2× 3x 2-x 整理得 x2-3x+1=0,解得 x1=3+ 5 2 >1(舍去),x2=3- 5 2 ∴OD=2-3- 5 2 =1+ 5 2 ,PD=3 3- 15 2 ∴P(- 1+ 5 2 ,3 3- 15 2 ) 95.(江苏模拟)如图,⊙O 内切于正方形 ABCD,以 A 为圆心画弧,交⊙O 于 E、F 两点,已知 AB=2 2, ∠BAE=15°. (1)求 AE 的长;(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1)作 OH⊥AE 于 H,设 AE 交⊙O 于另一点 G,连接 AC、OG ∵正方形 ABCD,AB=2 2 ∴∠BAE=45°,AC= 2AB=4,∴OA=2 ∵∠BAE=15°,∴∠EAC=30° ∴在 Rt△AOH 中,OH= 1 2 OA=1,AH= 3OH= 3 在 Rt△OGH 中,∵OG= 1 2 AB= 2,OH=1 ∴GH=1,∴HE=GH=1 ∴AE=AH+HE= 3+1 M C A BO P x Q y D E A B D C O E F A B D C O E FG H (2)连接 AF 由对称性知∠FAO=∠EAO=30°,∴∠EAF=60° ∵OH⊥AE,OH=HE=1,∴∠AEO=45° ∴∠AOE=75°,∴∠EOF=150° ∴S 阴影=S 扇形 OEF -(S 扇形 AEF -2S△AOE) =π×( 2)2×150 360 -π×( 3+1)2×60 360 +( 3+1)×1 = π 6 (1-2 3)+ 3+1 96.(安徽某校自主招生)如图,PA、PB 分别切⊙O 于点 A、B,PCD 为⊙O 一条割线,过 C 作 CF∥PA, 分别交 AB、AD 于点 E、F,求证:E 是 CF 中点. 证明:作 OH⊥CD 于 H,连接 EH、OA、OB、CB 则 H 为 CD 中点 ∵PA、PB 分别切⊙O 于点 A、B ∴∠PAO=∠PBO=90°=∠PHO ∴P、A、H、O、B 五点都在以 OP 为直径的圆上 ∴∠APH=∠ABH ∵CF∥PA,∴∠ECH=∠APH ∴∠ABH=∠ECH,即∠EBH=∠ECH ∴B、C、E、H 四点都在同一圆上 ∴∠CHE=∠CBE=∠CDA ∴EH∥AD,∴E 是 CF 中点 P A B C F O D E P A B C F O D E H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