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99268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物 混合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物质种类 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质 纯净物 元素种类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 碱 有机物 盐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 ,SO2 ,SO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 + H2O= H2CO3 SO2 + H2O= H2SO3 SO3 + H2O= H2SO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 Na2 O MgO Fe2 O3 CuO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aO K2 O CaO Na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 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9.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 +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3 )、 二元酸(H2 SO4 、H2 S、H2 CO3 )和三元酸(H3 PO4 )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2 SO4 ,HNO3 , H3 PO4 名称为:某酸) 无氧酸(HCl, H2 S名称为:氢某酸 ) 鉴定酸(鉴定H+ )的方法有: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10.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KOH,Ca(OH)2 ,NaOH Ba(OH)2 ,氨水)它们的溶液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3 ↓ )、蓝色的氢氧化铜(Cu(OH)2 ↓) 其他固体碱是白色。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可溶性碱的溶液PH值大于7,紫色石蕊试液遇溶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溶碱变红色 鉴定可溶性碱溶液(鉴定OH- )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铁盐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铜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11.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第一种分类方法: a.正盐(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没有可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例如 NaCl、Na2 S KNO3 无氧酸正盐叫 “某化某”Na2 S_______ MgCl2__________FeS__________ 含氧酸盐叫“某酸某”KNO3_________ BaSO4______________Na2CO3______ b.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 NaHCO3____________ 、 Ca(HCO3 )2_____________、NaH2 PO4 _____________ 常见的酸式盐的酸根有:HCO3 - 、HSO4 - 、H2 PO4 - 、HPO4 2- c.碱式盐(化学式的中间有“OH”):Cu2 (OH)2 CO3 第二种分类方法 按盐中相同部分的离子称为某类盐:含碳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碳酸盐、含硫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硫酸盐、含硝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硝酸盐、含铁离子的盐称为铁盐,等等。 12.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无色酚酞)和PH值: 酸溶液的PH值小于7(如盐酸、稀硫酸、硝酸),酸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弱PH值越大。水、中性的硫酸盐、硝酸盐和盐酸盐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PH值等于7。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可溶的碱溶液PH值大于7。碱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弱PH越小 13.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硝铵溶 溶碱有五种 钡钾钙钠氨 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14.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 其他沉淀是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 CO3 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 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化学式 15.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①大部分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一种单质 但H N O Cl等符号不能表示单质,它们的单质是:H2 N2 O2 Cl2 ②地壳中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至少前四位是:O氧 Si硅 Al铝 Fe铁。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③化学的“语法”: “某分子”由“某原子构成” “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或“某某分子构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讲由某原子直接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元素、物质都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④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下列粒子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⑴ H2 和He ⑵ CO、N2 和Si ⑶ O2 、S和 S2- ⑷ OH- 和 F- 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素 组成 物质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同类原子总称 构成 构成 构成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 分子 16.粒子:如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 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17.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18.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 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19.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 HCO3- 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 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20.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 Mg2+ Al3+ 、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2- 、OH- S2-、 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 2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往外排,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第二、三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按顺序背诵:质子数从1~18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 22.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只有一层的为2)的结构。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成为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变为8,成为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就是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8=元素的化合价 23. 化学式的写法: ① 单质的化学式:大部分单质的化学式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 下面几种元素的单质不能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须注意: 氢气H2 氧气O2 氮气N2 氯气Cl2 氟气F2 溴(Br2 ) 碘(I2 )臭氧O3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的一般关系:“倒写倒读”。 化合价与化学式(交叉法确定化学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约简化合价,交叉) NH3、有机物如 CH4等化学式是负价在前正价在后。 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化合价 硝酸铵(NH4 NO3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前N-3价 ,后N+5价。 24.元素的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2 -2 +1 Ca +2价的钙元素 O -2价的氧元素 H2O 水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价 背诵化合价口诀: +1价钾钠银铵氢, +2价钡钙镁铜汞锌 二三铁、二四碳, 三铝四硅五价磷, 氟、氯、溴、碘-1价 氧硫-2要记清。 氢氧根、硝酸根(OH、NO3 )-1价, 硫酸根、碳酸根(SO4 、CO3 )-2价, 化合物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单质元素化合价是零。 注:铵是NH4原子团;+ 2价的铁叫“亚铁”; +1价的铜叫“亚铜” 无氧时S为-2价,跟氧结合时+4或+6价。SO32-原子团叫“亚硫酸根” 无氧时Cl为-1价,跟氧结合时+1、+3、+5或+7价 25.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 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26.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A+B+...=C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A=B+C+...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AC+B 溶液里的置换反应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Ba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钡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 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按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由小到大排列: Al(9) Mg(12) Ca(20) Na(23) Fe(28) Zn(32.5) K(39)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都保持不变。 注意事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有沉淀生成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不能同时有难溶于水的物质。初中化学只有碳酸盐跟酸反应有气体生成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7.我国古代在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主要有:造纸术、火药、烧瓷器 28.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或得到氧的化学反应),不是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缓慢进行不易被人觉察的氧化反应。如铁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败 燃烧必备的二条件: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自燃:由缓慢氧化积聚的热量引发的自发燃烧。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常用的还原剂有H2 、CO、C等, 具有还原性。 29.催化剂(触媒):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 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注意:二氧化锰只是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里作催化剂,在其他反应里可能不是催化剂 30. 书写化学方程式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各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化学式写正确,方程式要配平,条件箭头要标明。 ③遵守二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随便臆造化学反应和化学式; 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各种原子数目必须相等 (四)溶液、溶解度 3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在溶液里的反应,一般是溶质参加反应) 3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没有溶解的物质 不是溶液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是溶质。 例:20℃时,50克食盐放入100水中,没有溶解的24克食盐不是溶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3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是液体,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其溶剂是水。 34.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35.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36.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向饱和溶液加溶剂或升高溶液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向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低溶液温度、蒸发溶剂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 ① 加溶质②降低溶液温度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 加溶剂②升高溶液温度 37.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关键词:一定的温度 100克溶剂 达到饱和状态 溶质质量) 38.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而增大,但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9.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20℃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常见难溶于水的物质有:大部分金属、金属氧化物、BaSO4、AgCl、CaCO3等碳酸盐 40.混合物的分离:把混合物里的各种物质分开,得到混合物中每一组分的纯净物。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溶解、过滤、结晶等 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某些组分变为与原物质不同状态的物质而分开 41.结晶:从溶液里得到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结晶方法:①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如NaCl) 从盐水中得NaCl固体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②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如硝酸钾) 此方法还可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得较纯的硝酸钾晶体。 (五)电离 42.溶液的导电性:物质溶于水发生电离使溶液能导电。(纯水、固体酸碱盐不导电) 43.电离: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可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注意 ①电离是自发的过程,不须通电。②在溶液里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 和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溶液不显电性。但阳离子的个数不一定等于阴离子的个数 4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注意:①离子电荷数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数值②原子团不能拆散 Ax By =xAy+ +yBx- Ax(ROn )y =xAy+ +yROn x- 五、有关溶液的计算 注意:溶质必须是已溶解的,未溶解的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1.基本公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以下公式必须先满足的前提条件: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里: ① == ② = ③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解度:100克:(100克+溶解度) 3.溶质质量分数=×100%=×100% 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里:溶解度(S克)与溶质的质量分数(p%)的关系 S= p%= 4.加水稀释浓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增加水的质量为m) 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浓溶液质量+m)×稀溶液质量质量分数 六、物质的颜色 大部分固体白色,大部分气体、液体、溶液无色 黑色固体:木炭、氧化铜、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铁粉 蓝色固体:硫酸铜晶体、氯化铜、硝酸铜,它们的溶液也是蓝色 黄色固体: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它们的溶液也是黄色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Cu(OH)2 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Fe(OH)3 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硫磺是浅黄色固体 液氧、固态氧是淡蓝色 红色固体:铜 、氧化铁、红磷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浅绿色: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硝酸亚铁和它们的溶液 绿色:碱式碳酸铜(俗名:铜绿) 七、化学实验 1.制取气体选用装置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是否要加热) 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相同的,可用相同的装置。下列各组实验装置相同: ①加热固体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氧气、氨气、甲烷,加热碱式碳酸铜、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 收集气体的方法: 排水法:收集不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O2 H2 CH4 CO等。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 向上排气法:收集比空气密度大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气体,如CO2 ,O2 ,HCl 向下排气法:收集比空气密度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气体,如H2 ,CH4 ,NH3 2.实验室制取氧气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所含湿气变为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 ,当气泡连续地较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因为开始放出的气泡不纯,含有空气)③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撤去导管,后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3. 加热铜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生成的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石灰水里移开,然后再停止加热(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 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4.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 口,木条复燃 5. 鉴别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气体里,木条复燃,证明气体是氧气。 6.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7.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事项:“酒精灯迟到早退”,即 开始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净管内空气,防止氢气与管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受热被氧化成CuO) 8.做可燃性气体的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和CO等)前, 都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都可能发生爆炸。 9.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气体,用大拇指摁住管口移近火焰, 若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不纯;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则气体已纯。 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时,要用拇指堵住管口,熄灭管内火焰再验纯,防止引爆反应 瓶内气体。 10.干燥剂:除去含水物质中的水份(特别是除去气体里的水蒸气)的物质。 常用的干燥剂有:呈酸性浓硫酸;呈碱性的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碱石灰。 注意:干燥剂不能跟待干燥的物质反应。 氢氧化钠、生石灰和碱石灰都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浓硫酸不能干燥碱性的氨气(NH3 ),能干燥其他气体。 氢气的干燥和除杂质:实验室制得的氢气里常含有水蒸气和酸雾,可选用碱石灰、氢氧化钠 把水和酸雾同时除去。见图中常用的干燥和除杂质装置: 除水的装置接在其他除杂质的装置之后;证明有水的装置则要在证明有其他物质的前面。 气体进出要求:长管进短管出 大头进小头出 八、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密度大的金属不能竖直放入容器。 3.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药品,要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准手心,瓶口与试管口 挨紧。 用完立即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 4.试管:可用作反应器,可收集少量气体,可直接加热。盛放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5.烧杯:溶解物质配制溶液用,可用作反应器,可加热,加热时要下垫石棉网。 6.平底烧瓶:用作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器,可加热,要下垫石棉网。 7.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可用于加热但必须在下面垫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水槽、量筒、集气瓶 8.量筒: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使用时应尽量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不能作反应器,不能溶解物质,不能加热读数时,量筒平放,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仰视读数比实际值小, 俯视读数比实际值大 9.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可准确到0.1克。称量时“左物右码”。 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药品 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易潮解的药品(氢氧化钠)必须放在玻璃器皿(烧杯、表面皿)里。 10.胶头滴管:滴液时应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里。吸满液体的滴管不 能倒置。 1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 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则装置不漏气。 12.过滤:分离没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的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过滤时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的边缘, 漏斗内液 体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 玻璃棒的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的烧杯。 13.粗盐提纯实验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漏斗、量筒、酒精灯、铁架台、 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1.溶解 2.过滤 3.蒸发 4.称量并计算粗盐的产率 14.浓酸、浓碱有腐蚀性,必须小心。不慎将酸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溶液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用较多的水冲洗,再 涂上硼酸溶液。 浓硫酸沾在衣物或皮肤上,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再用水冲洗。 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 眼睛。 15.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附有不溶的碱性氧化物、碱、碳酸盐,可用盐酸溶解, 再用水冲洗。油脂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16.连接仪器:连接玻璃管和橡皮塞或胶皮管时,先用水润湿,再小心用力转动插入。 给试管、玻璃容器盖橡皮塞时,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去。 17.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 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18.蒸发: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了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加热过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要放在石棉网上。 19.物质的鉴别 ①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 各气体的性质: 氢气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O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甲烷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鉴别五种气体的步骤: 先用燃着的木条: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二氧化碳; 能燃烧的气体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 第二步检验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燃烧后的产物: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不生成的是氢气和甲烷,无水生成的是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和一氧化碳 ②酸(鉴定H+ )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方法二、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③碱溶液(鉴定OH- )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硫酸铁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注意:以上方法只能鉴定可溶的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 ④鉴定碳酸盐的方法:加盐酸,有无色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CO3 2- ) 反应原理:碳酸盐+酸→盐+H2 O+CO2 ↑ ⑤鉴定硫酸及硫酸盐:往溶液里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再加稀硝酸,有不溶SO4 2- ) 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 生成。 反应原理:硫酸或硫酸盐+BaCl2 (或Ba(NO3 )2 、Ba(OH)2 )→BaSO4 ↓+... ⑥鉴定盐酸和氯化物(氯离子,Cl- ) 往溶液里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反应原理:MClx +xAgNO3 =M(NO3 )x +xAgCl↓ ⑦铜盐: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它们的溶液呈蓝色 ⑴跟排在铜前的金属单质发生置换反应,有红色的金属铜生成 Fe + CuSO4 =FeSO4 + Cu Zn+ CuCl2 =ZnCl2 + Cu ⑵跟碱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Cu(OH)2 ↓ CuSO4 +2NaOH = Cu(OH)2 ↓+Na2 SO4 ⑧铁盐:硫酸铁、氯化铁、硝酸铁,它们的溶液呈黄色 跟碱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 ↓ Fe2 (SO4 )3 +6NaOH =2Fe(OH)3 ↓+3Na2 SO4 九、化学之最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矿物 石墨是最软的矿物 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 密度最小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氢气(H2) 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原子(H)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H2O)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甲烷(CH4)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活动性最强的是钾(K)、活动性最弱的是金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C) 原子是化学淡化中的最小粒子 十、几种气体性质的对比 气 体 物理性质 化 学 性 质 特 性 溶解性 密度 H2 难溶于水 比空气小 可燃性、还原性 密度最小的气体 CH4 难溶于水 比空气小 可燃性 CO 难溶于水 比空气小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毒性 N2 难溶于水 比空气小 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 CO2 可溶于水 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 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通入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 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O2 不易溶 比空气大 助燃性,不能燃烧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十一、典型解题方法 1.用溶解、过滤、结晶的方法分离的固体须满足:一种固体可溶,一种不溶,且溶解后两种物质都不发生化学反应。 2.共存问题:在溶液中的物质两两之间都不发生反应,组内物质可共存于同一 溶液,只要组内物质间有任意两种能发生反应,则组内物质不能共存; 离子间能共存须满足:任意阳离子和阴离子组合不会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3.推断题的突破口:①颜色(铜盐蓝色,铁盐黄色,无色酚酞遇溶碱变红色) ②沉淀(AgCl BaSO4不溶于酸,氢氧化铁红褐色,氢氧化铜蓝色,其他沉淀白色 若沉淀物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若沉淀全部溶解, 则沉淀中一定没 有AgCl或BaSO4;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 硝酸的沉淀。 ③气体(复分解反应中有气体生成:酸和碳酸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在氢前的金属跟酸反应生成密度 最小的气体氢气) 4.一次性区别多种物质选用的试剂必须满足:组内的每一种物质跟该试剂作用后的现象各不相同。供选 试剂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紫色石蕊试液区别一次性区别酸性、碱性、中性的三种溶液(如:HCl NaOH NaCl) ②碳酸钠、碳酸钾或盐酸、硫酸产生沉淀、气体和其他现象。 写出一次性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试剂: ⑴氯化钡、硫酸、硫酸钾溶液_____ ⑵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钠溶液_____ ⑶硝酸钡、碳酸钾、硝酸钾溶液____ ⑷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_____ ③用硫酸铁或硫酸铜等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写出一次性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试剂及反应现象: 区别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四种溶液的试剂____ 现象______ 5.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物质鉴别几种物质的方法: ⑴用组内的铁盐或铜盐等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分步区别各物质,例: 不用其他试剂如何鉴别下列四种溶液:硝酸银、氢氧化钾、氯化钠、氯化铁 ⑵组内有碳酸钠或碳酸钾溶液,且碳酸钠或碳酸钾跟另外三种物质反应,分别有沉淀、气体和另一现象例:下列各组溶液中,只用组内物质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一一区别组内所有物质的是_ 十二、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和化学式 汞(水银)Hg 硫(硫磺)S 氧化钙(生石灰)CaO 固体二氧化碳(干冰)CO2 氧化铁(铁锈的主要成分)Fe2 O 3 碳酸钙(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 碱式碳酸铜(铜绿)Cu2 (OH)2 CO3 氯化钠(食盐)NaCl 甲烷(沼气)CH4 乙醇(酒精)C2 H5 OH 乙酸(醋酸)CH3 COOH 碳酸钠(纯碱)Na2 CO3 硫酸铜晶体(蓝矾、胆矾)CuSO4·5H2O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Ca(OH)2 水煤气: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爆鸣气: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 十三、物质的化学式 A 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金属单质(按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排列) 钡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氢) 铜 汞 银 铂 金 Ba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Cu Hg Ag Pt Au 2、非金属单质 氢气H2 氧气O2 氮气N2 氯气Cl2 氟气(F2 ) 溴(Br2 ) 碘(I2 ) 碳C 硅Si 磷P 硫S 臭氧(O3 ) 3、稀有气体 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B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一)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CO32-的化合物) 甲烷 CH4 乙醇C2H5OH 甲醇 CH3OH 乙酸 CH3 COOH 乙炔 C2 H2 尿素CO(NH2)2 (二)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通常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化合成同价的含氧酸) 水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硅 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H2 O CO CO2 SiO2 P2 O5 SO2 SO3 2、金属氧化物 氧化钡 氧化钾 氧化钙 氧化钠 氧化镁 氧化铝 氧化锌 BaO K2 O CaO Na2 O MgO Al2 O3 ZnO 氧化铁 氧化亚铁 四氧化三铁 氧化铜 氧化亚铜 氧化汞 氧化银 二氧化锰 Fe2 O3 FeO Fe3 O4 CuO Cu2 O HgO Ag2 O MnO2 (三)酸: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 硫酸 盐酸 硝酸 磷酸 氢硫酸 碳酸 亚硫酸 H2 SO4 HCl HNO3 H3 PO4 H2 S H2 CO3 H2 SO3 (四)碱: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五)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碱 1、碳酸盐 2、硫酸盐 3、硝酸盐 4.氯化物 5.亚硫酸盐 氢氧化钾 碳酸钾 硫酸钾 硝酸钾 氯化钾 亚硫酸钾 KOH K2 CO3 K2SO4 KNO3 KCl K2SO3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硫酸钠 硝酸钠 氯化钠 亚硫酸钠 NaOH Na2 CO3 Na2SO4 NaNO3 NaCl Na2SO3 氢氧化银 碳酸银 硫酸银 硝酸银 氯化银 AgOH Ag2 CO3 Ag2 SO4 AgNO3 AgCl 氨水 碳酸铵 硫酸铵 硝酸铵 氯化铵 NH3 ·H2 O (NH4)2 CO3 (NH4)2SO4 NH4 NO3 NH4 Cl 氢氧化钙 碳酸钙 硫酸钙 硝酸钙 氯化钙 亚硫酸钙 Ca(OH)2 CaCO3 CaSO4 Ca(NO3)2 CaCl2 CaSO3 氢氧化钡 碳酸钡 硫酸钡 硝酸钡 氯化钡 Ba(OH)2 BaCO3 BaSO4 Ba(NO3 )2 BaCl2 氢氧化镁 碳酸镁 硫酸镁 硝酸镁 氯化镁 Mg(OH)2 MgCO3 MgSO4 Mg(NO3 )2 MgCl2 氢氧化铜 碳酸铜 硫酸铜 硝酸铜 氯化铜 Cu(OH)2 CuCO3 CuSO4 Cu(NO3 )2 CuCl2 氢氧化锌 碳酸锌 硫酸锌 硝酸锌 氯化锌 Zn(OH)2 ZnCO3 ZnSO4 Zn(NO3 )2 ZnCl2 硝酸汞 氯化亚铜 Hg(NO3)2 CuCl 氢氧化亚铁 碳酸亚铁 硫酸亚铁 硝酸亚铁 氯化亚铁 Fe(OH)2 FeCO3 FeSO4 Fe(NO3 )2 FeCl2 氢氧化铁 硫酸铁 硝酸铁 氯化铁 Fe(OH)3 Fe2(SO4)3 Fe(NO3 )3 FeCl3 氢氧化铝 硫酸铝 硝酸铝 氯化铝 Al(OH)3 Al2(SO4)3 Al(NO3 )3 AlCl3 6、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 碳酸氢钠NaHCO3 , 碳酸氢钙Ca(HCO3 )2 磷酸二氢钠NaH2 PO4 磷酸二氢钾KH2 PO4 硫酸氢钠NaHSO4 , 硫酸氢钾KHSO4 7、碱式盐(化学式的中间有“OH”):碱式碳酸铜Cu2(OH)2 CO3 8、其他盐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氯酸钾KClO3 硫化钠Na2 S 碘酸钾 KIO3 亚硝酸钠NaNO2 硫化钾K2 S 十四、化学方程式和计算 1、计算 在进行计算之前必须先检查以下几项,否则所有的计算都是徒劳! ①化学式写正确②方程式要配平③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步骤:⑴解、设⑵化学方程式⑶找已知物和未知物、算相对分子质量⑷列比例⑸答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以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为例: 质量比等于 2KClO3 2KCl + 3O2 ↑ 系数×相对分子质量 : 245 149 96 ①微观意义:每2个氯酸钾分子,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 氯化钾分子和3个氧分子 ②宏观(质的)意义: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③量的意义: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149份 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注意:“+”不能读成“加”,“=”不能读成“等于”要读为“生成”。 3.按要求写化学方程式 有水生成 有CO2生成(各写两个) 化合反应 2H2 +O22H2O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其他反应查看更多